廣海明月0070 體會佛菩薩應機說法的一片慈心

好,那我們再來聽師父講的下一段

佛法本身它除了如理如量以外還要一個條件所謂「次第」。對我們來說應我們的機這個很重要的應我們的機,很重要的就是說我們的機如果是已經到了佛地了他就現佛身來救我們如果說我們大乘他就以大乘的行者然後大乘當中又有種種的差別小乘以小乘的這個就是我們修學佛法過程當中的次第那麼最上根利智的人他以最圓滿的方法來接引他所以佛出世的時候第一部說的是《華嚴》,那個是最圓滿的可是這個時候不要說我們根本完全不在那個地方就算看看佛世時候的公案大智如舍利弗坐在這個華嚴會上聽《華嚴經》是如聾如啞聽得不曉得他說些什麼東西我想這個公案我們大家都知道這一點我們雖然信得過佛可是不一定體會得到這個心情我們現在不妨用一個眼前非常簡單的例子一說我們就可以體會得到

這一小段大家還記得吧師父說佛法本身除了如理、如量之外還要一個條件就提到了「次第」兩個字這個次第,師父就接著說:「應我們的機」,說是很重要很重要的

像在〈觀世音普門品〉裡邊也有說:「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怎樣的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就現怎樣的身為他說法師父說:「我們雖然信得過佛可是不一定體會得到這個心情經典裡講說佛菩薩是怎樣應我們的機給我們說法的會比喻成一個慈母的心比如說一個非常非常愛護小孩的母親在小孩嬰兒的時候給他吃什麼從很小的小孩小小孩到稍稍大一點她會不停地調整他的食譜他的食物是一直在變化著的變化著的為什麼呢因為慈母疼愛著這個幼兒雖然很想把世界上所有好吃的都給他吃但是他沒長牙的時候你是不能給他吃很多東西的

所以在提到應機的這個問題上會很感念佛菩薩的恩德佛菩薩體恤我們在生死中的這種痛苦在學習佛法這條路上還是剛剛起步就像嬰兒和小孩一樣所以他要給我們調治出什麼樣的法味才是適合我們的次第應我們的機的呢比如說師父為什麼會選擇用這樣的方式來講《廣論》?師父的日記完全不是這種風格很顯然師父寫日記的時候是他自己習慣的一種風格就是半古文式的而且文字非常地簡潔有的時候就兩個字比如說「共勉」,還有「以此為戒」。但是在講《廣論》,師父所採用的方式就是非常長篇的給我們講故事啊會講得特別特別耐心當時有一些同學開始聽師父的帶子的時候會認為師父就是這種風格其實師父應該不是這種風格的他的日記應該才是他的風格

師父的日記是不給別人看的像有一天我早晨去禮拜師父給師父磕頭但師父通常都不讓磕頭去敲門師父說:「進來!」然後我就進去進去之後發現師父坐在桌前寫日記我就走過去說:「師父,您寫日記哪!」然後師父就用手把他寫的日記都蓋起來我就說:「師父可不可以給我看一下?」師父說:「日記不能給人家看因為日記力求真實這是寫給自己的。」然後我在師父旁邊說:「師父,那我看一行,行不行呢?」後來師父就用書把上面擋上了下面也擋上了就留出那一行字給我看了一眼我看完了之後師父當時對我說了一句話他說:「你不要急這些都是你的!」當時我沒太留心這句話只是很注意看那一行字到底是寫什麼很著急因為師父上面也擋著下面也擋著我害怕讓師父擋久了我就迅速地看了一眼其實看完了現在我都不記得了

為什麼講到了這一點呢師父為了我們這些漢族的弟子能夠在心裡無礙地接受文殊的教法其實他是想了很多很多辦法的包括想了一個他可能不是很習慣說法的方式就是為了應我們的機他用這種方式講結果一講呢很多人就對《廣論》開始產生好樂心了甚至是相見恨晚甚至十幾年二十年三十年就是這樣子專心地學《廣論》,這都源於師父當時對我們那個善巧的接引一旦沒有這樣的方式給我們講怎麼可能這麼多居士會發心學這樣一部論呢而且學完了之後還會發心學很多論因為《廣論》裡有很多經典

所以師父對於這點他說關於這種心情啊不一定能體會得到就是母親對孩子的心孩子是否能體會得到呢可能很多時候是體會不到的但是母親不會因為孩子體會不到就不用這樣的心去對孩子正因為體會不到她會更加善巧地想各種辦法來教導這個小孩成長這真是佛菩薩的悲心所在啊

好!現在我們來聽下一段

譬如今天我們坐在這個地方大家研究這部《廣論》。不一定啦就是不妨說最起勁最高興的一部論我們大家每一個人啊!聽的也好講的也好歡喜得不得了假定說現在帶一個其他的不相干的人來他跟佛法不相應坐在那個地方的啊他聽得是一點味道都沒有唉呀!不曉得你說些什麼東西這是一種例子那麼更另外一個例子譬如說今天是有一個很大的宴會場合這個宴會場合有很多大人物出現各式各樣的大人物出現我們有機會去參加結果我們如果說帶一個小弟弟或者帶一個小孩子去那個小孩子去了以後如果回來的時候你問他:「欸今天你參加了一個盛大的宴會你看見了什麼啊?」他說不定會說看見巧克力糖。「還有沒有啊?」看不見不曉得看見什麼那些陌生人不曉得什麼可是另外人就看見哎喲當代第一類的這個大政治家大學者發表了不起的言論哇,覺得這不得了這我想我們都有這個經驗吧那為什麼原因下面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

上一講師父講了應機從佛菩薩的那一面佛菩薩一定想應我們的機但是從學的人的角度可能很難體會這種心情所以師父為了讓我們體會一下從我們學的角度怎麼樣去體會這個機的問題然後師父講了這個故事這個故事分兩個一個是在討論我們特別喜歡的論的時候一個不相干的人他沒有學過進來聽的時候一點味道都沒有因為他不知道在說什麼完全不了解沒有興趣

後面的例子就很生動了這可能大家都有體會比如說你特別特別小的時候去參加一個宴會那只注重什麼呢小孩最注重的應該就是吃的小朋友可能都會去過宴會吧像我小的時候也去過我是被安排到小孩兒那一桌那一桌全是孩子可能二十個孩子三十個孩子在一起小孩在一起幹什麼呢比如說菜上齊了之後大概小孩都是喜歡吃丸子吧很快就被吃光了有一些小孩可能夾不到菜就自己哭了因為喜歡吃的這一盤很快就什麼都沒有了小孩哭了的時候大人就過來管我們

然後有幾個大人發現我的碗裡是空的因為菜太遠就夾不到了等到我去夾的時候就不見了所以就沒吃到什麼結果有一個阿姨就對我非常好把我抱到大人那一桌給我碗裡夾菜我的習慣是先把不喜歡吃的吃了然後把好的留在後面這個阿姨就給我夾了一個菜我是不太喜歡吃的所以她夾完之後我就先把那上面吃了阿姨一看我把它吃了立刻又把那個菜再給我夾一遍我又把它吃了然後她再夾一遍我又吃了……其實我不喜歡吃那個因為我想把不好吃的先吃了結果那個阿姨以為我是另一種類型的就是先把好吃的吃了所以那一天我整場都在吃不喜歡吃的東西但是我也沒講反正那一餐飯就那樣過了

你看我也是參加了一個很大的宴會哦我就只記得那個阿姨一直給我夾一個我不喜歡吃的我吃了很多我不喜歡吃的東西我喜歡吃的就一直蓋在碗底都被阿姨新夾的東西蓋住你看我就記住了這件事情這麼大了還記住這件事情可見小的時候對吃的真的是很在意

師父用這個故事來點出應機的這件事其實「應機」就是你注意的點是什麼你有沒有特別在乎的那件事那件事可能就是佛菩薩會點撥我們的一件事情就是你曾經對這件事很強烈地串習的

所以在這一小段師父提出了一個問題,說為什麼那些大人物、大學者發表了了不起的言論我們都沒在意我們只看到了巧克力為什麼呢這用小孩的故事講了一個觀察點的問題就是在乎的點為什麼你會在乎這個呢當然一個孩子為什麼在乎因為他小好像理由就沒了但是涉及到機的時候我們就會思考為什麼我只相應這個他只相應那個他又相應那個呢師父在教我們探索這個問題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YouTube頻道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Google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