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我們現在就看下一個偈頌:「如極難量勝者教,造釋密意贍部嚴,名稱遍揚於三地,我禮龍猛無著足。」
那麼再繼續下去,也是另外兩位菩薩。那個兩位菩薩一個是龍樹菩薩,一個是無著菩薩,也同樣代表了智慧跟方便,一個是深見,一個是廣行;一個是大智,一個大悲。
如極難量勝者教,造釋密意贍部嚴,名稱遍揚於三地,我禮龍猛無著足。
這個說,那麼佛為什麼他的教法好好的,佛不是最圓滿嗎?為什麼還要他的這兩個人來教導呢?這地方我們有一個疑問,可能;或者你們根本提不出問題,實際上這是個問題。我們說教化不是佛最好,為什麼還要菩薩?就算菩薩嘛,十地菩薩最好,為什麼還要更等而下之,而是龍樹、無著?因為彌勒菩薩、文殊菩薩他們都是等覺菩薩,而他們下面龍樹、無著兩位菩薩是初地菩薩。這為什麼一個一個要這樣地下來呢?這裡是一個問題,那麼在這裡我先簡單地說明一下。
在這一段,師父先提出了一個問題。師父說可能我們根本提不出問題,然後師父說:「實際上這是個問題。」這句話有兩種理解,就是實際上師父提的這個問題是個問題:「佛陀教得好好的,為什麼還要跟他的殊勝的法王子學呢?」這個問題是個問題;還有一個問題是「根本提不出來問題」是個問題,因為很多很多人學,就是聽,聽了之後,可能是不習慣提問題嗎?還是沒有餘暇去提問題,就是聽?
其實能提出對經典的問題,然後再沿著自己的問題去尋找答案,常常就是我們能夠趣入經典的一個很好的方法。比如現在學五大論的時候,每節課都要辯論,對一個問題的定義、界限、範圍,有的時候因為兩個字的辯論題就有好多好多,講了好幾頁。因為你就這個問題反覆地討論──上課的時候聽善知識為我們講了一遍,下課的時候又對這個問題進行閱讀,又去想自己的思路、去聽別人的思路,然後上辯論場的時候,又跟別人真正地去碰撞彼此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有的時候你自己想完了之後,覺得:「哎!我的思路可能是天衣無縫了。」但是可能學了辯論很多年之後,這種感覺大概很少出生了,你會覺得不管想得多麼周全,別人總能在你的思路中給你一個「因不成」,或者「不周遍」。
在這裡邊,師父非常善巧地啟發我們要善於提出疑問,然後要善於去追尋它的答案。為什麼我們還要跟佛的殊勝的法王子學?這一點可以列為我們的一個疑問。但是我還想問大家一個問題,師父說:為什麼還要他的這兩個法王子來教導呢?師父用了「教導」兩個字。其實在聽師父的帶子的時候,我常常會留意個別的幾個字,比如說在這裡邊用了「教導」,所以在談到龍猛和無著菩薩的時候,師父會認為他們是來教導我們的。我想同學在看到這個偈子的時候,會想說:「哎!龍猛菩薩、無著菩薩有什麼樣的功德呀?我們很想要了解他們的功德和修行的事蹟。」但是有沒有從一個他是來教導我的這樣的善知識的角度,去了解龍猛和無著菩薩的功德?或者我到底要跟他學什麼?他為什麼要來教我?
師父在示現上,處處都會顯示著謙恭地、勤奮地學習佛菩薩,所以他在字裡行間常常流露出強烈地想要學習慈悲和智慧,儘管我們會覺得他已經具足了不可思議的慈悲和智慧的時候,他還是這樣示現著向一切佛菩薩學習。甚至在師父的每一篇日記裡,都是寫著:「頂禮佛菩薩」、「請佛菩薩加持」、「請佛菩薩賜教」,全部都是!而且他的那個稱呼都寫「弟子」,非常非常地虔誠。
一旦我們養成提問題、想要去尋覓答案的習慣,就是在思考的一個狀態,這樣的話,我們對我們的身心正處在的狀況,其實也會養成一個觀察思考的習慣。比如說,哎!我們發現我的心裡有點不太對了,或者有點不滿,然後你就觀察一下:首先要知道自己有點不滿的情緒,那麼對什麼不滿呢?是對某個人不滿嗎?然後會想到:哎!今天好像他也沒有做什麼對我不滿的事情,那麼為什麼看到他心裡有點怪怪的呢?然後觀察,就會發現可能是某一天他做了什麼事情,那件事我當時好像沒有感覺到什麼不舒服,這件事就過了。可是偶然的一天,見到這個人之後,那件事好像沒有明顯地浮現,但是卻有一個不太舒服的感覺。這個時候你就會發現那個習氣呀!那個觀過的習氣呀!當時可能心力很猛,這個觀過的習氣就沒有特別明顯地打擾自己。但是某一天當你心力有點弱,或者這一天早晨沒有認真地提正念、發一個強烈的誓願說:「啊!我今天要把我身心上現出的一切煩惱全部都降伏掉!」當我沒有以這樣強猛的誓願開始的時候,欸!那天過去那個境,它又回來了,回來之後你發現它還是打擾自己了。其實這也是對身心的一種觀察和探索。
一旦探索到我們內心的問題的時候,我們首先是不會肆無忌憚地覺得這是別人的錯。還有一點,我們會很耐心地去尋覓這個煩惱的習氣,它的累積是不是源於那天我沒有好好懺悔?或者我今天對我的心,防護力不是很嚴?或者我早晨起來沒有認真地發心──「我希望我一切的身語意的行為都能夠利益他人,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看他人有沒有對我好,我要練就用我的一切三業來饒益我所見到的一切的人,甚至沒有人的時候,我的心念也要那樣去想著利益所有的如母有情,做什麼的時候都要有這樣的一個意樂?」
常常養成一個提出問題,然後去探索問題的習慣,這樣我們的心就不會沉在一種情緒中、一種感受中不能自拔,覺得就是那樣。反過來思考、再反過去思考,從很多的角度去注視這件事,尤其是從所學的教理來注視我們的相續正在發生什麼事情,就是要對我們的心有一個覺察,其實這件事是滿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