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底峽尊者彩唐

阿底峽尊者

文/編輯室

富饒之地邦伽羅 貴冑撒賀王種姓 菩薩靜命所生族 燃燈智足敬頂禮

阿底峽尊者(梵語Atiśa,約公元982∼1054),十世紀印度佛教的共主、復興藏傳佛教的偉大祖師。傳稱為阿彌陀佛化身,五百生中皆是持戒精嚴的大班智達。

出生於孟加拉,為善勝王的二王子,名為月藏(梵語Candragarbha)。年幼時對於俗家全無貪戀,棄捨世間一切榮華富貴,10歲學習聲明、因明學。29歲於金剛座大菩提寺出家,法名吉祥燃燈智(梵語Dīpaṃkara Śrījñāna),追隨金洲大師等大善知識,遍學各宗各派,精通五明,集顯密諸大傳承,並將深見、廣行二大傳承匯歸為一,獲得大班智達、大成就者的美名。並且曾多次與外道辯論,復興諸多寺院;破除各宗派邪執,建立清淨法幢,成為當時佛教各派的共主與頂嚴。

西藏自從朗達瑪滅法後七十年中,曾一度沒有人出家。後雖由諸藏王及大善知識等建立僧伽、恢復戒律,然有一類僧眾從西域來到西藏,自稱班智達,傳授邪法,致使學習顯教者排斥密教,學習密教者輕視戒律,令西藏佛法一片混亂。為此智光王及菩提光王經歷眾多困難,迎請阿底峽尊者入藏。

阿底峽尊者到藏地阿里後,由菩提光王勸請,將顯密的扼要編排成修行次第,著作《菩提道炬論》。尊者住阿里三年、聶塘九年、衛藏等處五年之間,為大眾開示顯密教授,令聖教已衰損的重新建樹;對教法有誤解、不解處的善巧滅除;使舊有的傳規增廣弘揚,光顯佛教,恩澤庇蔭至今。最後示寂於聶塘,世壽73。

藏人避其名諱,尊稱「覺窩貝登阿底峽」(藏語ཇོོ་བོ་དཔལ་ལྡན་ཨ་ཏིི་ཤ),義為具德殊勝尊者,亦有人稱其為業果喇嘛或三寶喇嘛。

尊者之弟子無數,遍佈於五印度、西藏等地,心子種敦巴尊者承其法脈,建立噶當派的修行傳承。 


唐卡故事

文/編輯室

主尊阿底峽尊者位居畫面左方。尊者右上方是至尊綠度母,恆時守護、加持著尊者。

阿底峽尊者幼年時,雖貴為太子,卻一心嚮往出家修行,於是父王便挑選多國的公主,欲給太子婚配,此時救度母即現身對太子說道:「你切莫貪戀此世間,你已五百五十二生皆為大班智達,戒律皎潔,你當速速離開此地而出家。」從此尊者以度母做為主要祈求的本尊之一,在一生弘揚聖教中,凡有疑惑,即於度母前設供祈求,每次皆得超越困境。

之後,尊者在金剛座修行菩提心時,有眾多外道師前來問難,尊者皆一一降伏,而後有一外道師,也如前請求辯論立約,尊者答應如約應戰,辯論時在眾多大班智達及群眾的大會中,雙方辯論起來,開始時約有三十位班智達能聽得懂、漸次只有十五位能懂,入於最細微之處,也就只有他們二人知道,就在此時外道師提出聲明學中一首四句偈義來問難,尊者一時不達其義,便說到:「你暫時在這裡寬坐一下。」他就進入室內,向度母像供曼達而祈求加持,度母像即開口為其解義,尊者心中豁然開明,後坐而答,外道師被駁倒,承認在尊者座下為徒,歸入佛教。據說此度母像現今仍在。

尊者來到藏地弘揚佛教,亦由於度母的因緣,尊者在世的時代,藏地正處於佛教衰微之時,藏王為了弘揚佛教,便派人迎請阿底峽尊者入藏,開始時尊者沒有答應,但藏王派人反覆迎請,最後尊者啟問度母:「我去藏地能否利益眾生?」度母答道:「你若能去藏地,一定能廣弘大乘教法,但是你會少二十年的壽命。」得到度母授記後,尊者犧牲了自己的壽量,毅然前往藏地弘揚佛法。

臨入藏前,度母給尊者授記,將有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大德──種敦巴尊者前來,你一定要攝受他,可是之後等了很久,種敦巴一直沒有來,尊者心想:「度母是不是會騙我?」不久,有一人迎請尊者應供,尊者應供時還惦記著種敦巴,他將食物分作二份,想留其中一份給種敦巴,但種敦巴還沒有來。其實此時種敦巴正在四處打聽阿底峽尊者在何方。結果,阿底峽尊者在回去的路上,剛好遇上了種敦巴,傳稱種敦巴即是觀世音菩薩化身,為了協助阿底峽尊者建立教法特別前來,之後藏地佛教如日中天,皆是這二位祖師與度母無比的恩德。

阿底峽尊者時常對弟子們宣說度母的功德,並傳授各種度母的法類。噶當派的祖師們也依著這樣的傳規,將度母奉為「噶當七寶」中事業的主尊,世世代代受持度母的法類。各大教派也都有傳承阿底峽尊者的度母傳承。

尊者正上方,手持木杖、頂戴紅帽的祖師,是尊者的根本上師──金洲大師(藏語གསེར་གླིིང་པ,約公元10世紀)。金洲大師,本名法稱(梵語Dharmakirti),出生蘇門答臘王室,從小信奉佛教,並遠赴印度求法,學習顯密教法七年,特別聽受深見廣行二大道次第及自他相換的教授,後又依止小明了杜鵑等大師。回國後大弘佛法,一生將菩提心奉為修行心要。

阿底峽尊者為了在相續中生起菩提心,航行三個月遠渡大海到蘇門答臘,向金洲大師求取菩提心教授。整整十二年間,金洲大師將總體大乘教法,尤其是菩提心的修心教授,如瓶注瓶地傳授給了阿底峽尊者。

阿底峽尊者的一切上師之中,最殊勝的是金洲大師,因為是依止金洲大師才生起菩提心。因此尊者無法直呼上師名諱,每當聽到上師之名便淚流不止。有人問尊者:「在您眾多殊勝的上師當中,為什麼您對金洲大師這麼感念?」尊者答說:「我什麼功德也沒有,能有一點點賢善之心,全都是因為我這位上師的恩德!」

而在畫面右方,尊者座前的弟子從上至下依次為俄.善慧譯師、種敦巴尊者、枯敦等三位主要弟子。

俄.善慧譯師(藏語རྡོག་ལེགས་པའི་ཤེས་རབ,約公元11世紀),又名桑樸瓦,依止阿底峽尊者十九年之久,通達許多法門,尤為精通中觀正見。後依阿底峽尊者授記,在桑樸建寺弘法利生,此師為《噶當寶籍》的傳人。

種敦巴尊者(藏語འབྲོམ་སྟོོན་པ,公元1004∼1064),相傳為觀音菩薩化身。19歲承事色尊喇嘛,負責磨麵粉、放牛馬等一切雜務,同時也不鬆懈聞思經典,對於上師未曾生起一絲不敬不信。嫻熟許多顯密經論後,再前往依止班智達彌帝,學習聲明及梵文。後從路人口中得知阿底峽尊者來到藏地,即往依止尊者。初見尊者時,供養一盞明燈,直至尊者示寂從未間斷。第二日聽完《菩提道炬論》,從此以後,將所聽到的一切法義,皆攝入三士道而作修持。得阿底峽尊者如瓶注瓶般傳授顯密一切教授,成為尊者心子。尊者示寂後,傳接噶當法脈,建立熱振寺,教化徒眾。主要弟子有樸窮瓦(藏語ཕུ་ཆུང་བ)、慬哦瓦(藏語སྤྱན་སྔ་ བ)、博朵瓦(藏語པོ་ཏོ་བ)三昆仲。

枯敦(藏語ཁུ་སྟོོན,公元1059∼1123),法名精進堅固。長時依止阿底峽尊者,聽受許多教授,特別精通波羅蜜多及閻摩敵的法門。


藝術鑑賞

文/許書端

阿底峽尊者位居畫面左側,頭戴紅色班智達帽,帽頂飾有金紋,其上有一黃地金紋寶傘;尊者身披橘紅地蓮花金紋袈裟,右肩反批,胸前絡腋以黃色腰帶細之,有公元17世紀的漢地服飾風格;雙手當胸持印,結跏趺坐安住於座,木造法座造型細緻,搭腦向左右兩側延伸,雷同明式靠背椅。法座上的羊皮及藍地團龍雲紋綢緞,使法座更顯莊嚴,法座兩側有藍地金紋包袱及數卷經函,一旁的彎腿圓凳上置有金色寶塔。

尊者嘴角微翹,以慈悲雙目關照弟子。細辨尊者姿態,能見其身形與臉龐三分之二皆直面觀者,此肢體安排,好似尊者實際上正面向畫外觀賞的我們說法,僅因聽見座下弟子提問,中途停下側首傾聽。與觀者產生互動之餘,其隨和的神態也令人感到親切。

三位弟子以「半放射狀」佈局,恭敬隨侍於座下,以較小的身形強調出主尊的重要性。畫面左上方一班智達持木杖安住雲端,畫面右上方綠度母乘祥雲當空而來。

偌大的山水佈局之中,視線順著畫中懸崖延伸到右側最遠的雪山,自山嶺融化的甘泉層層遞進流至畫面最右下角,包圍整片陸地,似暗示著由尊者帶來清淨傳承的教法,流布世間。流水明淨,天色如翠,祥雲成群,或遠或近,色澤多變,在濃淡暈染與明暗間,青綠為主的的背景成為紅帽主尊的烘托,補色的搭配使主尊再次成為關鍵。

當一位誕生於公元10世紀的孟加拉王子,以漢人的外貌,身披明清服飾,在山水間為弟子說法時,似乎展現了一種穿越圖像的力量,尊者的功德早已跨越國界,其顯赫的功績在世間與出世間的歷史上都確立無疑。

佛陀曾順應眾生根器廣開三乘道,後又再開種種法門作為接引,當畫師在尊者身上加入符順於漢地的審美習慣時,似乎正是這份源於雪山的心意,為觀者開方便之門趣入其中;藉造像這一符號,由「相」見「意」,自圖畫憶念尊者恩德,由憶念恩德而確立目標,漸次修行漸次圓滿。


  • 唐卡名稱:阿底峽尊者彩唐
  • 畫派:新噶瑪嘎孜
  • 主尊類別:祖師
  • 唐卡類別:彩唐
  • 作者:格來多丁
  • 尺寸:75cm x 100cm
  • 供養者:張燈技、李麗雲

【感謝檀越】

至心隨喜張燈技、李麗雲大德,於2021年10月26日,施資奉迎阿底峽尊者彩唐,捐贈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供奉。令諸具緣法友得瞻聖容,共沾法益,本會在此致上誠摯的感謝。

「從二大車善傳流,深見廣行道無謬,圓滿攝要教授藏,敬禮持彼燃燈智。」如此被宗大師所稱讚的阿底峽尊者,傳稱為阿彌陀佛之化身,五百生中皆是持戒精嚴的大班智達。尊者出生於王族,卻棄舍世間一切榮華富貴,追隨當代諸大成就者,並生起同等的證量,通達世出世間一切明處,成為十八部派等一切佛教的頂嚴。後應藏王迎請入藏,維護聖教,樹立業果、三寶等正見,破除一切對佛教的種種邪執。由是光顯佛教,恩澤庇蔭至今,故為傳揚佛法中最主要的師長之一。如今施主有緣奉請法相,相信定能承辦自他之殊勝善根,累積無量福聚。

願由恭迎阿底峽尊者法相之殊勝善根,令大寶聖教增長廣大,具德上師壽住百劫,並願施主闔家平安,身心安適,福壽康寧,業障、病障、煩惱障等消除。此生福慧增廣、受用圓滿,世世恆得佛菩薩之大悲攝護,永不舍離大善知識攝受,生起菩提心等種種白淨善法,圓滿六度萬行,速速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