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信津梁》中的「善妙覺受共通三摩地」和「真實性之不共三摩地」意思為何?

問題敘述:

在《起信津梁》第92頁,提到宗大師和大眾在共修般若課誦,整個供茶的過程中,宗大師安住在善妙覺受共通三摩地,是西藏成就者當中最高的證悟境界,但宗大師清楚這不是所謂的證得真實性之不共三摩地。

請問善妙覺受共通三摩地是指安住在止當中,達到身心輕安而未緣勝義諦的共通三摩地嗎?

若是,西藏成就者中有許多大地菩薩以上,乃至即身成佛的大成就者難道都沒有超過這共通三摩地達到不共三摩地嗎?僅只是達到遮除有分別心的粗分流動,一心安住在明空無執的狀態中,這樣能現證空性,乃至成佛嗎?

可否詳細介紹善妙覺受共通三摩地和真實性之不共三摩地的所緣行相和相關內涵,感謝法師。

解答法師:釋性景

這個問題在法王周加巷所著作的《至尊宗喀巴大師傳》(簡稱廣傳)中有回答,因為篇幅太多,在此簡要言之:

一:

成就有分兩種:共通成就和不共的成就。僅僅依靠禪定的三摩地,而生起神通等,是與外道共通的。縱然獲得這種成就,如果遠離通達空性的智慧,無論定力如何善妙,對於生死輪迴的根本——我執,是絲毫不能動搖的。因此它不是最殊勝的成就。

不共的成就,必須要透過緣著空性的止觀雙運,破除我執的耽著境,而後經過不斷的修習,最後於三摩地中現證空性,得到聖位。這才是不共成就。

二:

往昔印度、藏地沒有爭議的大成就者,都是如上述所說而獲得不共成就。但後期的隨學者,由於不善學的原因,對於修習空性達到不共成就,有所誤解。在宗喀巴大師尚未出世之前,藏地許多先輩大德,被認為是善巧成就者,其宣講甚深空性的道理時,無法掌握龍樹論師的密意,而承許聖者等引沒有對境,中觀自宗毫無承許的想法。在座上修習空性的時候,則力求毫不作意,讓心安住於明了的覺知中。將這種與共通外道相順的定境,錯解為不共的空性。這是克主傑大師在此所要破斥的情況,而宗喀巴大師的殊勝,就在於不會因為得到如此善妙的覺受而感到滿足,還進一步追求證悟真實性。

關於共通三摩地的修法,詳細介紹的話,可以參考《廣論奢摩他》講到如何透過六力、四種作意、八斷行來成辦九住心的方便。如果是關於西藏先賢所說的善妙覺受三摩地,大多指看到心上的體性。對此,三世貢唐大師説:「心的體性是毫無障蔽的,乃至是牆面的極微塵,也會如度量衡般,澄淨清晰地顯現。不會去分判顯現這個境相而不顯現那個境相,各種顯現都很清楚,形狀顏色等具色法都不成立的空靈不可執取狀。有人說:『當現前看到這樣的情況時,就是認識自心,也就是見到了心的法性。因此這就像給予他人手捏朵瑪一般,將佛陀果位授予其掌中的無上教授。』自宗則認為這只是見到心之上世俗的體性而已,是成辦住心的方便。」

三:

在不分宗派的共同承許中,都會認定噶舉派的馬爾巴譯師、密勒日巴尊者,或是薩迦派的卓米譯師及白衣三祖等,在內證功德上,如實通達顯密教法扼要,這點沒有爭議。僅僅獲得僅只是達到遮除有分別心的粗分流動,一心安住在明空無執的狀態中,是不能現證空性的,遑論成佛。因此,宗喀巴大師在《廣論毗缽舍那》開章就引用《三摩地王經》説:「世人雖修三摩地,然彼不能壞我想,其後仍為煩惱惱,如增上行修此定。設若於法觀無我,既觀察已若修習,此因能得涅槃果,由諸餘因不能靜。」只有具足菩提心,而證悟空性,才能最終成就佛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