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敬的內涵,及其質量次第為何?

  • Post category:廣論問答

問題敘述:

師父在《廣論》歸敬頌中有開示到「敬禮」是通於三業。 上師在《廣海明月》第45講,講到「敬禮」是有大學問,講了恭敬是要內心中真正的恭敬,不要只是身、口做一個形式。聽了這一段,依著上師指導去思考生命中有沒有對某一個人恭敬的經驗後,很希求了解恭敬的內涵到底是什麼?他有沒層次的遞進?恭敬也有「質」、「量」、「次第」嗎?

解答法師:釋性景

答一:關於恭敬的內涵,師父在《廣論》、《備覽》的開示中,反覆強調其重要性!以下僅略舉起一二,請同學們有空多加深入聞思實踐,必能生起深刻體會!

師父在《廣論》手抄錄音10A「專信恭敬聽聞法,不應於彼起毀謗」這段,開示道:「恭敬有個絕其重要的功效在!平常我們無始以來,都跟著『我』這個行相轉。『我』這個東西一定有個慢,一定有個見,一定有個痴。見就是你的見解,然後呢其他的習性。然後慢心,這個東西在的話,什麼好東西,佛法一定進不來!聽聞哪要專、要信、要恭敬,這樣去聽聞。那麼目前我們要想一下做到,恐怕不大容易,盡自己的能力,你能夠多思維聽聞佛法的殊勝利益的話,那個時候慢慢地就可以了,要多思維,多思維!」

在《廣論》手抄錄音18B中開示:「為什麼對這種狀態當中,我們要這樣去恭敬他呢?這個裡面問題就在這地方。所以我們首先應該確立一個標準,我跑得來幹什麼?我來學佛,請問你學佛是你把你自己弄好,還是你要把人家弄好?我要把我自己弄好,因為我自己能夠成了佛,所以能夠幫助別人。很重要的一個概念,你要想真正能夠幫助別人,必須要的條件,你要先幫助你自己,你自己都沒有力量能夠淨治你的煩惱的話,你怎麼幫助別人?而淨治煩惱的都是要靠佛法,哪怕一個字,一四句偈,對於你有用的話,他幫助了你了,怎麼不感激、不恭敬他?他犯戒等等,那是他的事情。我们现在不要说佛法,就拿世間来说,我们立刻可以得到一个最正确的答案,请问我们今天能够生长的这么大,如果没有父母的无比的慈爱的抚养,我们可能有今天吗?沒有一個人例外,不可能。請問,那些父母都是聖人嗎?不是。我們大部分的父母都不是聖人,都是凡夫,你會責備他嗎。還是你感激他的恩呢?這個道理非常明白、非常清楚。」

師父在舊版《備覽》手抄錄音69A中開示道:「下面兩句話策勵我們,『常志在心,努力制抑,方可改革。』不僅僅是這一件事情,所有的修行都在這裏頭。我們恆常的並不是常常,恆常一心一意的努力要抑制,抑制什麼?抑制無始以來的習性,那才改的過來。『不爾雖讀,不救常習思之惟之』這兩句話將來我們一直用的上的,否則的話讀過了、懂了,但是這個無始以來的習慣沒有多大的用場,所以我們要不斷的思惟,實際上思惟就是行本呀!」

《備覽》手抄錄音40A開示:「在這裡一開始,我們講的時候,就特別講那個『敬』字的重要!『敬』、『信』兩個字不能離開的。『恭敬』,所以你就戰戰競競的謹慎。現在我們『慢』:『唉呀,沒關係啦!』然後自己很大意、很隨便的,這個都是說我們造成犯罪的根本原因。」

遍智妙音笑大師在《俱舍論辨析》中説:「於所對境生起非煩惱之歡喜,即為信心。恭敬者,是為知慚愧。」

總攝上述內涵:修恭敬心是為了淨化自己,除去慢心,並不觀待於所對境是否顯現有功德。而要對治無始以來不恭敬的習氣,要去思維恭敬的利益,以及修習恭敬對象的恩德。不斷思維,一定能修起來。

答二:在廣論中,透由每個階段恭敬對境的不同,可以看出修道過程中恭敬心遞進的次第。

道前基礎中,先修習對自己的善知識念恩生敬。共下士道時,要對於三寶生起虔誠恭敬。在業果的部分,要學會恭敬具力業門-上師、三寶、父母、同梵行者等。

進入共中士道後,告訴我們要恭敬學處,對於自己受持的律儀,謹慎小心地去履行。

在上士道,透由七因果教授及自他相換教授,修煉自心去恭敬一切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