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1991年版)76B

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一九九一年版

第七十六卷.B面

那麼佛法當中就說識的作用,那麼這個識的作用,它也有各家開合的不同。譬如說小乘的來說,那不管是實法宗以及假名宗,它所承認的識是六識,就是相續這個六識,這樣。說從這一生到那一生,因為這個有色部分、身體部分,都消失掉了燒成功灰,那麼到下一世去哪個呢?就這個東西。那麼這個大乘就有不一樣了,大乘唯識一系說這個不是第六識。唯識一系講什麼?第八阿賴耶識。那我們總也覺得這個大乘好像是都講阿賴耶識,實際上不是喔!中觀一系不講這個的喔!中觀不是講這個的。那麼這個,中觀也有是講說應成跟那個什麼自續,這個在這裡就不細講了,要講得、扯得很遠。將來我們如果說真的有機會說那個宗派淵源的時候,那個它辨得非常清楚。真正要想深入的話,這個是我們必須認識、必須認識的。儘管它是只抉擇那個見,可是見是我們行持進去的根本,所以這裡先不去談它。總之,反正我們現在大概了解,他後面也會告訴我們的,他不會有遺漏的。

現在我們看,說這個補特伽羅,我們總把它看成功「我」,實際上這個東西沒有我這個東西在。至於說「我」,也同樣的有各個宗派不同的爭執。現在我們通常說,啊!說這個「我」叫什麼?是有一個常一的、是有一個什麼能夠自己作得了主的。真的是這樣嗎?也不一定,這個就這裡不去細說它了。這個是各個不同的宗派,然後所安立這個內涵有它差別,有它的差別,在這裡我們不細說它,這樣,不去細說它。只是我們能夠簡單扼要,但是把握住那個宗要的認識。

說對治無明的這個明,是明些什麼呢?明了我們現在說補特伽羅沒有我這個東西。與「此相違」,那麼跟它相反的話,那就是說「謂補特伽羅我執薩迦耶見」。在那個補特伽羅這個數取趣當中,明明不是我,欸!卻起一個執著,這個執著就是薩迦耶,這個叫壞聚見,薩迦耶見叫壞聚見。那麼什麼叫壞聚見呢?說這個實際上我們兜起來這個東西,我們叫作五取蘊,這個五取蘊是五樣東西兜在一塊兒呀!可是這個五取蘊,我們把它覺得這是有個我在,這樣。實際上這個五取蘊真的是我嗎?它不!它是個五樣東西聚起來的。不但是五樣東西聚起來的,而且是壞的,它無常的嘛,所以叫「壞聚」。不但是五樣東西聚集在一塊兒,而且壞,壞在生滅、生滅當中破壞的。那麼我們對它又不認識,有個錯誤的執著這個東西,覺得有個我。所以在這個補特伽羅上面執著有一個我,那麼這個執著的見解叫作「我執薩迦耶見」,這個就是前面說的能治明相違品。

不過這種說法是什麼?是「法稱論師所許」的。法稱論師就是印度大乘發展了以後,一位很了不起的大菩薩,通常我們說「南閻浮提六莊嚴」當中,陳那、法稱兩位菩薩。這個六莊嚴代表主要的三個特別的、不同的淵源,第一個性宗──龍樹、提婆那兩位菩薩,那也就是這個所謂西天的祖師當中,我們說這個傳法的祖師當中十四、十五祖是吧?十四祖、十五祖──龍樹、提婆。達摩祖是什麼?二十八祖啦!那這個對,沒錯!這是龍樹、提婆,那麼這是兩位。下面呢,無著菩薩、世親菩薩,是代表相宗的。然後,陳那、法稱兩位大菩薩那是什麼?因明的大師,那個好了不起、好了不起!實際上這也是相宗當中的一部分,但是對佛法上面的貢獻,那是無與倫比的,這他們六位都有他的特別。那麼所以這個是法稱菩薩。他所以說這個的話,因為他們在這個佛教上面的樹立,都有他的不可磨滅、必須要如此的這理由。因此這各宗各派,我們就說:欸,你不管你怎麼說,我毫無遺漏地要解釋得清楚。

至於說這個「無著論師兄弟」,那就是無著、世親兩位菩薩,那怎麼說呢?「則許倒執實義,蒙昧實義二中後者」,說蒙昧。什麼叫蒙昧呀?弄不清楚,就這個。弄不清楚,弄不清楚這個薩迦耶見上面,因為弄不清楚所以呀……不是,這個補特伽羅是弄不清楚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情,於是起了一個,就這樣。那麼但是這個兩者當中雖然有差別,好在什麼?「此相違能治上首」,能對治的,「同許為覺無我慧」。「覺」也就是「明」的另外一個,說能夠正確地了解明白這個沒有「我」這東西。說這個就是無明。

那麼這個無明當中又開出兩支來,「又此愚蒙,《集論》中說略分二種」,哪兩種呢?「業果愚」、「真實義愚」。什麼叫業果愚呢?從業感果,拿我們普通來說──因果關係,就這樣。有它的必定的因果關係,世間這個都不認識。那麼現在有很多也會講因果,所以站在某一個立場上來我們說:「喔!他們也是講佛法。」那是一個最大的誤解,最大的誤解!印度的很多外道也是講因果的,不過他那個講、講,講了半天,到究竟到某一個程度的話,沒有因果了。所以表面看起來我們覺得是因果,實際上講、講,講到後來就沒有因果了。我們往往有很多這個佛弟子不清楚這個,所以說:「欸!他也是講因果。」這實際上這是個絕大的誤解,那這種概念在這裡不細辨它。對一般大部分上來說,我們也不妨說,啊!它就是。關於這個概念剛才說的,在這個宗派的這個嚴密地抉擇的時候,它會分得很清楚,告訴我們深細的內涵。下面真實義愚,那真實義的話,那就是性空緣起的性空那一部分。

初能招集墮惡趣行,後能招集往樂趣行。」初就是業果,因為他不了解業果啊,了解了業果了說:「喔!造了個善業嘛這個能夠得到好報。」然後呢,人人都希望好的,哪有希望惡的,所以他了解了,他自然就不造惡。因為不了解,所謂愚的話就是不了解,所以任意妄為,因此墮落惡趣。那麼後面真實義愚呢?他雖然說曉得有因果,能夠在人天道當中,但是始終透脫不來,透脫不出,所以招集往樂趣行,還在六趣當中。總此二者稱為無明。

「行」,第二支,「行即是業」,那個就是我們造作,凡是造作了以後就有一個力量。「此有非福業能引惡趣及能引善趣業」,那麼,這個我想我們不必細說它。

第三個「識」,「識者,經說六識身」,經上面告訴我們的六識身,就是眼、耳、鼻、舌、身以及意。那麼現在這個地方呢,「如許阿賴耶者,則為阿賴耶,如不許者,則為意識。」那麼為什麼經下面又要說這個話呢?那也就是印度當年很多的這個大論師,這個論師從小乘開始一直到大乘,唯識、中觀各宗派詮釋不同。那沒關係,不管你詮釋的什麼,只要你認以為這個,那麼就是這個,所以這地方主要的告訴我們。「此復若愚,從不善業起苦苦果,造作增長諸不善業,此業習氣所熏,現法之識者,是因位識。」那這個識裡邊又有兩支──因位識跟果位識,這個我們要分別一下。這個因位識、果位識對下面很重要。說如果我們對這個不了解的話,那怎麼辦呢?那麼就是說起不善業那麼感得的苦果,造了善業那麼就感得樂果,這個是習氣所熏的,這個識是因位識,這是個種子、這個識種子。那麼下面呢,「由依此識,未來世中於惡趣處結生之識者,是果位識。」由於這個種子將來還有一個其他的因緣,它會從這一生到下一生,那結生的這個識種,那個就是果位識。

從這個地方我們也看,說剛才不是談到阿賴耶識嗎?儘管前面不管是經上面、論上面,說提到或者有的嘛是接受阿賴耶識,有的不接受,可是在一般我們國內──中國,或者整個漢系的這個教理當中,大部分通常概念都是說阿賴耶識。那麼阿賴耶識有一個什麼特徵呢?這個《八識規矩頌》當中叫「去後來先作主翁」,大家記得不記得這個?如果你不記得,哪一個人在黑板上寫一寫。去──最後,來──最先。什麼叫最後?就是人死了,你看看他動都不動了,這個還沒有走;這個走掉了,這個人真叫死掉了,就這樣。還有呢?來先,它來的時候最先來,在那個入胎的時候,結生相續一下進去,它就來了,那個時候什麼都談不到,凝滑,那個胎裡邊如果這樣的話,(對!就是去後來先作主翁,)實際上,這個東西是什麼?那是換句話說,這個就是一個果位識,這個就是個果位識。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看前面講的識是什麼?就是講這個!那麼由於這個慢慢地增長,變成功其他的什麼等等。

說「如是由於無我真實義愚增上力故,未如實知善趣真苦,妄執為樂,即便造集福不動業,爾時之識是因位識。由依於此遂於欲界上界善趣結生之識,是果位識。」那個跟前面一樣。總之這個識都是先一個因位識,還有一個果位識。前面說的是,也就是說由於業果愚不了解的,向下的,這個地方由於真實義愚不了解。不管你哪一個,那麼這個識有兩個位,一個是因位識,一個是果位識,是因位識、果位識。

那麼這關於因位識、果位識,我為了容易了解起見,在這地方舉一個比喻來說一說。平常現在這地方談那個因位識、果位識,說從這一生到那一生去。我們雖然人人都經驗過無量次,但是都忘得乾乾淨淨,前一世記不住,未來世還沒有碰到,這樣,所以對它很不容易了解。但是,這個相續一再地進行當中,所以前一世到這一世雖然是沒有,可是這一生當中我們繼續地進行,這個概念很清楚。那麼只要把這個積累,總結起來也就是這一生到下一世的,所以我們不妨把眼前的這一念來說一說,這個就比較容易認識。

這個識就是前面說的,由於前面的行,造了業以後,在這個業熏的一種習氣。這個業熏的習氣通常都是什麼?就是中觀所說的;我們也可以用唯識所詮,造了以後什麼兩個什麼「種現相熏、低昂時等」,那個都沒關係,我順便一提。總之一句話,造任何一個業,造了以後,它一定留下來一個心裡的影響力量,這個影響力量這個地方叫作識,就是個認識作用,就是個認識作用。所以現在舉的什麼比喻呢?譬如說我們隨便、隨便一件事情,為了容易了解起見,就說今天我們在這地方有一樣東西,吃的東西。然後你看見了,大家說,或者是你隨便看過去,欸,看過去你根本不曉得。有人說:今天我們有一樣什麼吃的新鮮的東西呀!然後你又眼睛看見,又耳朵聽見,你腦筋想:嗯!今天那個樣,吃的東西新的啊?什麼東西啊?他就告訴你:芒果,或者是榴槤,隨便,那個沒關係,你自己去想。是不是,那時候你是不是腦筋當中有一個新的東西留下來了?留下來了以後,這個認識作用,這是個認識作用,你心裡面有影響作用,就是放在這地方,這個叫什麼?因位識。

什麼叫果位識呢?就是它這個認識作用會感果的,我們在生活當中可能發生很多這種事情,是不是這樣?那麼下一次如果你再遇見了,再遇見了。那麼什麼情況這遇見的?它有不同的情況,譬如說我隨便說一下。你或者是倒是看見、或者是聽見了,那麼曉得:嗯!腦筋當中有一樣東西。那麼這個留下來的東西,剛才我們說芒果、榴槤,為了使我們更印象深刻一點,我們舉榴槤,因為芒果這裡常見的,大家都認識它,也談不到,那個榴槤很多人不認識。什麼叫榴槤哪?說一下,弄得個迷迷糊糊的,「啊!反正有這麼一件事情,很好吃,水果之王──人家稱它為,泰國來的。」就這樣。好!過去了。過去了,它有沒有生起現行啊?生起現行叫作結果了;沒有生起現行,這個留在腦筋當中,我們腦筋當中有一個印象,那麼這個腦筋當中留下來這個認識的印象叫因位識。

過了一些時候跑到別地方去,又聽人家說,這個談起那水果,你就想:「哎,對呀!這個水果是需要的,欸,那一天好像有……」總有一個什麼因緣觸發你,觸發你了以後,你就想:「這個水果之王,這倒沒嚐過耶!到底什麼味道?」也許你主動的,也許是外面被動的,這個都沒關係。然後你就想,啊!你越想或者越聽,到那時候聽的時候,剛開始聽的時候覺得:欸,這個滿有勁,我吃過很多水果,這個水果倒沒嚐過啊!而且這個水果之王啊!剛想的時候只是引發一點興趣,後來由於其他的因緣,於是越弄使得你饞涎欲滴,於是你就想辦法去獲得。

所以前面這個因位識,還需要經過後面這樣一來,那麼那個時候你是不是就去想辦法去獲得這樣東西了?於是,欸!滿你的願。這個時候這個第二次再來的時候,那個識又現起的時候,能夠使得前一次留在我們心識當中這認識作用生起現行,生起現行另外一個名字叫作「感果」,這個清楚不清楚?所以這兩個位次,前面這個階段的叫作因位識,後面的呢,果位識,雖然是同樣的識,可是這個因果兩者當中有它的差別。後面,這個是很絕端重要的一個概念,先提一下。

再下面,名色,看文。「名色中名者,謂受想行識非色四蘊。色者若生無色,唯有色種而無實色,除此餘位羯羅藍等色,如應當知。」那名色簡單一點說,兩樣東西,就是說我們沒有一個人例外的,所有的人,或者所有的有情,真正那個身心要兩樣東西,一個物質部分,一個心理部分,就這個。那麼這個物質部分叫「色」,看得見的。那心理部分呢,這個看不見,所以叫非色四蘊,那麼用「名」字來說明它,就這樣,所以名色就是這個。

那麼下面「六處」呢,六處也就是說色身,這個眼、耳、鼻、舌、身、意六處。「若是胎生,由其最初識入精血,為羯羅藍,與名俱增,成眼等四處,身與意處」,這樣。就是這個名色慢慢地增長以後,這個識入胎的第一剎那叫名色。進去了以後慢慢地增長,那個時候眼、眼處,耳、鼻、舌、身以及意這個叫作六處。然後呢,這個下面我們也不妨把那個文簡單地看一看。「與名俱增,成眼等四處,身與意處,於羯羅藍位而有。若是化生,結生之時,諸根頓起,無此漸次。」這個注意!胎生、卵生這些,那麼它都有的漸次一步一步增長,化生沒有,一旦結了,立刻六根全具,六處全具。那麼這個「卵生濕生唯除住胎」,除了住胎以外,其他的也是一樣慢慢地增長,它只是不住在胎當中,實際上這個卵的住在卵當中,就這樣。這個也是一樣,現在我們了解所謂濕生的話,濕也是一種卵,不過它那個卵跟那個卵生的不一樣,卵生好像外面有個殼,對吧!這樣,濕生它就沒有這個殼,在這個水裡邊,大概的情況亦是如此。

是〈本地分〉所說。由是因緣,成就名色得身自體,成就六處成身差別,是為成就能受用者」,這個。說名色本身,身的自體,身的根本就從這個地方來的;然後這個根本上面慢慢地增長那變成功差別。不過這個前面那個,後面的每一支都具足前支的噢!並不是說,無明到了行那一支的話,前面無明沒有了,只有行,不是。這個無明到了行的話,行那個裡邊現出來的行的行相,它一定有無明。然後到後面識的時候,現出來識的行相,一定有前面的無明、行,那麼每一支後面都是如此,就這樣。所以對我們的身體來說,我們身體的那個整個總相這個叫名色,所以通常我們說色心、色心;然後它的個別的行相來說有眼睛、有耳朵、有鼻子等等。所以一個是身體的總相──自體,一個是身體的差別,那個就是受用的本質成就。

那麼再下面,「觸者,謂由根、境、識三種和合,取諸可意、非可意、中庸三境」,就是這個。觸的話呢,由於這個六處然後生觸。這個六處的六根,對境,這是說根對境以及這個認識作用,這個三樣東西碰在一塊兒產生。這個產生的什麼?就是說可意的、不可意的、中庸,所以這個叫作觸。

那麼「受者,謂觸取」以後的話,「觸取三境」,由前面那個觸,就是說根、境、識三,這個觸了以後,「順生三受」──對於可意,起的樂受;對於不可意,起的是苦受;對於中庸境,起的捨受,那麼這個是三受。

愛者,謂於樂受起不離愛,於諸苦惱起乖離愛。」這個樂受呢,不離──希望不離開,或者我們就執取;那麼苦惱的事情,乖離愛──希望能夠離開。所以平常的時候,我們喜歡貪也叫愛,瞋也叫愛。在這一支當中瞋為什麼愛?乖離愛嘛!你討厭,希望排斥它,就是這個。「說『由受緣生愛』者,是從無明和合觸緣,所生之受而能生愛」,這個有個特別解釋,前面那個因為這個十二有支,一定是前一支引發後一支,前一支引發後一支,說由受的因緣,所以生那個下面的愛那一支。可是這個生一定要什麼?跟無明和合觸緣才能夠生愛,沒有無明的話,「雖有諸受愛終不生」,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將來真正談,所謂修行關鍵就在這個地方,所以為什麼破了無明,雖然有受不會生愛,不會生愛那麼就沒有業,那是以後再說。

由是因緣,觸是境界受用,受是生受用或異熟受用,若此二圓滿,即為受用圓滿。」那麼前面說這個受用,「名色、六處」兩樣東西,自體、身差別成就,那個能受用的這個體成就了;「觸」的話呢,根對境所受用的碰到了;然後再下面「受」的話,那個就是整個的所謂「生受用」,生起對於異熟的受用。所以從我們說受用、受用,這個受用需要能受用者自體,那個是名色跟六處;以及所受用的境;然後以及在這個裡邊產生受用的這個認識作用,這個叫「三事和合觸」,所以這樣的這個情況之下,那麼這個受用就圓滿。那麼當然,前面說的乖離愛、不離愛,跟捨受相應,也同樣地就是無所謂離、無所謂不離的這樣癡相應的這種狀態。

下面,「取者,於四種境起四欲貪」,那個取就是愛的一種執取,比較強盛的。那麼它也有哪四種呢?看下面,「於四種境起四欲貪,謂欲著於色聲等欲塵,及除薩迦耶見餘諸惡見,惡見係屬惡戒、惡禁,及薩迦耶見,是為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這個取就四種:欲──這個對於欲界的種種;見取──是見解;然後戒禁取;我語取。那麼「我語取」是專門的,這個就是我們十使當中,這個十使當中的哪個呢?這個我語取就是薩迦耶見這個取。戒禁取呢,那就是這個十使當中戒禁取。然後見取呢,其餘的這個利使;那欲取呢,就是這個鈍使,就是這樣。主要的就是這樣地一往分別。

」,那麼愛、取以後就有了,由於「昔行於識,熏業習氣,次由愛取之所潤發,引生後有有大勢力」。這個有就是一旦到了這個位次的話,它一定會感生後面的後有,會下一世會來結生的。實際上還沒有到下一世,只是因位當中,所以他說在「因上假立果名」,這樣。說有,實際上到有支那個時候它還沒有現起,可是到了那一支,它一定會現起這個有的,所以叫因位,只是用假立果名。

生者,謂識於四生最初結生。」生嘛,就是胎、卵、濕、化當中最初結。那麼一旦結了生以後,「老死」那跟著那就來了,那一定逃不了。「謂諸蘊成熟轉變餘相,死謂棄捨同分諸蘊。」老就是變化,這樣;然後呢,這個死。平常我們有為相都是生、住、異、滅,或者生、老、病、死,生、住、異、滅。這個生、住、異、滅也有各派的不一樣,通常有一些宗派當中不立為四相,立三相,住相不立,因為住相很容易引發人家的誤解,說這個無常相、無常相,如果真的有住的話,就沒有無常相了。究實說來的話,它並沒有一個住相,只是我們人的誤解當中,這樣。還有呢,以我們人的粗淺來看,說造了房子,喔唷!這棟房子三百年,好像住了個三百年。所以從粗淺來去看的話,立四相;細的來看的話,住相沒有。從它這個地方,就生、老、死,那麼生就是從生,然後呢老就是異,死就是滅,這是一切的有為相。現在的有情的有為相,也同樣所謂生、老死最後兩支,那是有情身上的現出來的。那麼這個是十二有支的支分差別,這個支分差別。

那麼除了這個支分差別以外,這每一支當中它還有這個它特別的涵義。那麼特別的涵義呢,這個說根據那個《集論》上面有一種說法。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