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一九九一年版
第七十三卷.B面
餘為非道者,是此非彼也。
那就是專門指這個,哦!這個對、這個不對,這樣。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於是多所分別,是非計較。
內多瞋者,怒他不從己欲也。
正分別是絕對需要的,可是現在這地方的妄分別是絕對不可以的!我們必須拿正分別,這個正分別──了解什麼是正確的,以正知見來淨除,來淨除我們錯誤虛妄的。現在這樣的話,儘管你在分別,可是已經錯了,因此「是此非彼」,那麼於是就得到了這種他的所謂「內多瞋忿」是指這個。
此下結示行果。
就是說於是在這種狀態當中,他這個行為積的、感的果,行為就是利使。
凡夫具十使,貪瞋癡慢疑五鈍使也,身見邊見邪見戒取見取五利使也。今此執戒為勝,即二種結使煩惱耳。既無禪觀,未脫欲有,故是下業。」
這個是持戒。其次,進一步禪觀怎麼樣呢?如果你不得道,這個禪觀也不行。所以下面繼續看,看文:
《業疏》續云:「若修世禪,緣色緣心。雖經上界,終還生死,未有出期。」
還是不行!看這個地方,說現在修禪了,說修的禪是「世禪」。那麼請問什麼是出世禪?那個出世禪就是跟「道」相應的,一定要了解這個佛法的真正的宗要在哪裡。那麼關於這個,仔細的內涵的話都在論上面,都在論上面。所以在我們現在這裡就是都是用《菩提道次第廣論》,大家還記得共中士道那一段,他告訴我們:我們真正要想求解脫的是什麼?什麼是解脫?換句話說從縛著當中解脫出來。誰是能繫縛我們的?是惑業,然後我們從這個能繫縛的惑業上面解脫出來。因此要持戒、定、慧,這樣的一步一步,這個是說捉、縛、殺,戒是捉、定是縛、然後慧是殺。如果你把握不準這一點,那前面持戒固然不可以,修禪這個也不行,這個禪叫世禪。
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所謂「緣色緣心」,他下面都有的說明;你能夠這樣去做,「雖經上界,終還生死」。那麼這個「緣色緣心」的話,下面主要的就是指這個色界禪以及四空定,那這個不管你修哪一個都是世禪。比起欲界是高了,所以「雖經上界」,終究還在生死輪迴當中,跳不出去,跳不出去!那麼這個也是深一層的,但仍舊是凡福行。
《濟緣》釋云:「二修禪。世禪即四禪四空定也。緣色故生色界,緣心故生無色界。」
那麼繼續下去是第三「多聞」。通常第一步真正學習的話應該多聞,另外一類多聞的話,那深廣的就是專門,這樣。所以這個多聞從兩方面:作基礎來說,這是聞思修是必不可少的;另外從深廣方面來說,尤其是大乘行者,這多聞更是重要。可是如果多聞而不得體的話,那又成戲論,這個也毫無意思。那麼這個說的多聞,就是不與道相應的那一類,看文:
《業疏》續云:「若修多聞講誦經典,不為解脫。並增欲有,未成無漏。」
那麼現在修多聞了,要講經、說法,可是並沒有把握得準目標在解脫,這個仍舊是增加欲有,乃至於上界都談不到,也沒有用,這不是無漏。反過來,雖然現在在這兒講經說法還沒有解脫,可是通到所謂出世必須要的。出世的真正對治的宗要是慧,這個慧的次第一定要透過聞、思、修這步步深入。所以假定這個多聞而不為解脫的話,那對不起,這個不行;為解脫,那是必須要的,這是兩個差別。像前面持戒、修禪、多聞都是必須要的,可是弄錯了,都錯了!這個是他的說明。
《濟緣》釋云:「三多聞。多聞講誦,多為名聞利養,馳騁見解,是非相勝,皆是下業。學者聞之,宜乎自省。」
這個對我們尤其應該自己警惕,尤其應該自己警惕。喔!了解了,自己覺得:「啊!我了解,了解了!」實際上呢,文字是了解了,是不是真的透過了這個文字所指的內涵了解呢?這個是一個問題。我們現在必須借重文字語言,來了解文字語言所指的內涵,現在我是這個貪瞋癡相,那麼以佛法的戒定慧淨除我們的貪瞋癡,見到了這個,這個才是正知見,這個借重多聞。絕不是透過多聞對文字上的認識,然後說「是此非彼」,說這個是大乘、這個是小乘,這個就錯了,這個就錯了!所以在這個地方,真正真想向上學習多聞的人尤其應該警惕,這必不可少的一步,一步跨錯,從這條路上就會出毛病。
那麼下面是「營事」,營事實際上呢積福,很重要、很重要的!尤其是大乘的行者,大乘的行者,這個是絕端重要的!因為我們大乘的行者,要福、慧兩樣東西同時具足,因地當中同樣這兩個資糧。二乘行者,他福可以減低到最低限度,當然慧也是如此,可是大乘行者的話,這福是絕對不能少。那麼這個營事,實際上是積福當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那同樣的也很容易走到這個岔路上去。看文:
《業疏》續云:「若營世事,供養三寶塔寺等相。心無欣道,最是我所。或淪下趣。
那麼現在營事,他現在營的世事,實際上就是三寶的事情;在世俗的看來,的確也是世間的事情,譬如說我們要造一個廟,這個是世間的事情。那麼這個地方是什麼呢?主要的看我們的內心!所以不管是供養三寶、造塔、造廟等等,如果心裡邊不對這個道好樂,一心景仰,為了這個創立三寶而去做的話,為了住持佛法而去做的話,那這個都錯了,這種情況是「最是我所」。這個「或淪下趣」,弄了半天,說不定還墮落。所以經典當中有很多這種故事,說「修福不修慧,畜生戴瓔珞」,就是這個典型,這是我們切宜注意!
由造善時,自愛憎他,行諂行誑,雜惑成樹,故受鬼趣相似果報。以心非實生在惡道,以福事成故受勝處。」
為什麼呢?由於造種種善業的時候,這個難免會「自愛憎他」;你真正跟法相應了,自己認識得很清楚,那個愛憎之心就慢慢、慢慢地會透過正知見而淨除它。在處理這種事情上面過程當中,他始終觀察到的,是觀察到怎麼樣淨化這內心,怎麼樣幫助別人──從自己,這個自行化他!現在不了解這一點的話,啊!做這個事情的時候就「自愛憎他」,然後諂、誑等等都來了。所有的這些「雜惑」──雜亂、迷惑,這個惑的根本都是無明,惑也就是煩惱的另外一個異名,那把這個東西摻雜在裡邊,多的這麼「成樹」,這個是表示多。結果呢?「受鬼趣相似果報。」為什麼叫相似果報呢?因為它善,可是對不起,這個似是而非的,結果墮落,墮落,這個是原因。因為心不實在,所以「生在惡道」;但是他是做了很多福德的事情,所以「勝處」。所以於是很多的大力鬼,就是這樣,那個都是這樣地來的。
《濟緣》釋云:「四營事二(分兩部分),初明行果。
那麼這個上面是「行果」的話,就是他的行持跟他所得的果報,上面已經說過了,所謂供養三寶、塔廟等等,那麼他的果報淪落下趣。
由下
就是文。
次推心因。
進一步說,他為什麼這樣呢?說他的原因,他那個時候的內心這樣:
以強勝故自愛憎他,以追求故行諂行誑。此等不一(不一定)故云雜惑,積集既眾故喻如樹。惡道是總報,勝處即別報。」
這個容易了解,由於這個心裡邊的雜染,所以總共感得的這個──這引業,換句話說這跟法不相應的,所以自然是引入惡道;但是他的的確確做了很多善事,所以這個別業,換句話說滿業卻是很超勝。這個是第四類,然後最後下面,就是給一個,祖師給我們的一個結勸。
《濟緣》云:「愚者見此,便謂持戒多聞皆不足為。而不知徒行無詣故為世福。若真求脫無非聖道。但心有通塞,事豈替廢耶。」
那最後的結勸。說本來修行必須要的──持戒、修禪,那麼它本來是戒、定、慧;那麼這個行福本身,就是在這個戒、定、慧之前所需要的資糧,積聚資糧的時候,尤其是大乘行者;那麼這個多聞也是,也是。就是說我們真正要不管從戒、定、慧上去也好,聞、思、修,這個都是必須要的。所以開為四類這樣說,三類也是一樣,都是修行必須要的。那現在因為他不了解道體何在,單從行相上面去行持,所以產生這個結果。於是很多愚癡的人不了解,看見了這個說,啊!以為持戒、多聞都不是我們需要的,這又害了!所以像前面這種錯誤,不但他自己受累,結果教人家看了以後跟他的話,那個禍害是重重無盡,就是這個原因。
所以我們剛開頭的時候,不是急著馬上去修行,必須對這個修行的內涵有一個正確的了解;自己有了正確的了解,那個時候才去做──出家,好好的。否則的話呢,不認識,大家覺得出家好,出了家以後,不要說「凡罪行」固然可怕,喏!弄不清楚就出了家,像上面這個四類,結果還是墮落啊!自己墮落,還要引發人家,這個多可怕呀!所以這個愚癡的人又看見了,啊,這個!以為是都錯了。那麼,而不曉得真正的原因在哪裡──「徒行無詣故」!所以前面一開頭就告訴我們,我們真正要學,說「法、體、行、相」,你對這個法、體不認識,單單在行、相上面,不行!所以這個「徒行」就是指這個。
因此在前面曾經特別地引蕅益大師(編者按:揣師意,似為欲重引第一卷B面弘一大師於《四分律含註戒本疏隨講別錄》中之告誡)對我們的勸告,這裡重新再說一遍。蕅益大師在他當初一開始講律的時候就說:現在的人往往總覺得持戒很重要,殊不知正知見,這個正見更重要!你最好的修行,有正確的正知見,然後跟這個正知見相應的戒行配合,那是第一等人,那一定有證、一定有結果!其次兩者當中,萬一逼不得已的話,那他的很明白的說明──正知見第一,你有正知見就算你做不到,或者你告訴別人,別人聽著去做,他可以成就,這樣。
那麼蕅益大師只說到這地方為止,實際上經論上面更進一步告訴我們,那這個就是《海龍王經》,所以我寫在黑板上面。《海龍王經》在〈大集部〉,是不是〈大集部〉記不住了,不曉得是〈經集部〉還是〈大集部〉,你們去看,這個很明白的。那麼《廣論》上面也特別引這一段話,這樣,引這一段話,說如果我們在修行過程當中,這個《海龍王經》是這樣說的──《海龍王經》那個文字,那個因為是魏晉的時候就翻譯的,所以它那個文字非常地古樸,看它不懂,那透過《廣論》的詮說的話,就很容易了解了,這樣。所以他說「正見、尸羅、軌則、淨命」四者不能圓滿的時候,假定你這個正知見把握得準,但是其他的行持稍微虧損一點,那麼這個時候不會墮落。到哪裡去?生到龍當中,生到龍當中!
所以《海龍王經》上面說,第一個這個拘留孫如來的時候,那個時候有很多佛弟子出家,結果呢?就是這樣,由於正見是把握準了,可是下面這幾樣是沒弄對,所以九十八俱胝,那個非常大的數字哦!然後他一個一個說,最後我們釋迦世尊就說,釋迦世尊親自說,我將來我的弟子當中也有多少……。(好像九十九億不曉得多少,我已經記不住了,這每一個佛都有。)所以海龍王說:「唉!我現在那個我海裡的龍子龍孫,多得簡直我都沒辦法算了,那什麼原因呢?」那麼這個世尊就授記:這些佛弟子,因為他正見這個力量的增上,他將來龍當中墮落,他就生人天,而且在賢劫千佛當中,他一定透脫生死;有一個例外──趣大乘,趣了大乘,當然,直上菩薩道。他所謂賢劫當中趣解脫,換句話說一定會證聲聞果,如果趣大乘那更是求之不得,這樣。這個是我們要真正把握得準的!所以跟這個弘一大師勸我們的話,能夠相應的在這地方。
那麼剛才我還特別寫那個《毗尼決定經》,這個《毗尼決定經》是在〈經集部〉裡邊,尤其是大小乘抉擇的,當然有好幾部經噢!那個都是最精要的地方。
那麼反過來,弘一大師怎麼說呢?欸,你持戒而不得正知見那就害了!那害了!人家以為你這個持戒,跟著你去做,這個是一盲引眾盲。那麼這個論上面怎麼告訴呢?說有一類人,是等流未壞是異熟壞,有一類是異熟未壞是等流壞。那麼這個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他戒相持得很嚴,所以將來得到的果報,這個異熟不壞,他一下子下世可以得到人當中。可是對不起,他再下一世一定墮落,那個就很可怕了,他回來的機會就非常少、非常少!還有一種呢?等流,這個等流就是正知見,這個正知見沒有壞,那可能墮落的,這種墮落如果正知見把得很強,墮落到龍當中。但是他龍當中完了以後一定生人天,最後得到解決,就這樣。這個是兩個我們很明白的,清楚吧?
所以弘一大師在他那個,叫什麼?《律學講錄三十三種合刊》,對吧?一開頭前面你們看看,那是第七條,我現在忘記掉了,好像我在前面曾經跟大家講過的。欸,對、對、對,就是這個。那好極了,你幫忙提在這個地方,對了!第七條「問答遣疑」,就是他第一次講律的時候,說「解如目,行如足」,解──了解,像正知見,就是眼睛哪;那麼「行」呢?戒行,就是像腳。所以他行持固然重要,而不知道「解義」,得到那個正知見尤其重要,就是這一段話!這個我想這裡不細說了。
那麼這一段就是告訴我們,他說不曉得單單行持這樣,那麼單單為世福;如果說真正要求解脫的話,那前面這個「無非聖道」。可是問題在哪裡呢?問題在「心有通塞」,就是你的認識以及不認識──認識了,通,那哪一個都對;不認識的話,哪一個都錯,這個是我們最重要的、最重要的一點!下面又說:
《資持》云:「準知修道,事行難分。自非達人,何由可識。」
從這個地方了解,喔!這個修道的話不那麼簡單哪、不那麼簡單哪!單單你從事相上去看,你不那麼容易地看得出來。除非你真正已經有了相當認識,所以「自非達人」。那麼怎麼才能夠達呢?怎麼才能夠達?所以這個經論上面都告訴我們,尤其是大乘,絕端重要的──善知識,說來說去善知識!所以這個大乘經論上面,結論一句話:「總諸一切教授首,是不離善知識」,那個就是《華嚴》上面的。「一切教授」,這個教授就是說佛告訴我們的精要、訣竅,這個精要、訣竅當中最前頭、最重要的,是不離開善知識,這個善知識就是給我們真實了解的。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就是在無明當中,一點都看不見的;我們現在這種知見的話,那都是生死輪迴的根本。一離開了這個,死路一條!所以他說「是不離善知識」,那麼這個是我們要了解。所以戒上面之所以特別重視,這個頭上五年是依師,這個「師」是什麼?就是師家嘛(註1),引導我們,引導我們,就是我們的眼睛,處處地方告訴我們,這個是它最重要的一點。
那麼前面,哦!出家,錯的兩個都指出來了:出家錯的,「凡罪」固然不可以,「凡福」還是不行!你要怎麼辦呢?最後出來:
第六節 明出家已行聖道行
出家了以後真正要做的,做這個!這是聖人之道,這個「聖」在這個地方說明。現在看文:
《業疏》云:「但出世道,無始未經。皆由著世,慣習難斷。 今既拔俗,智鑒明利。若不行者,禽獸無別。」
說,但是這個「出世道」哦!這個真正要跳出生死輪迴的,這是聖道。這條道路我們從無始以來是從來沒有走過,這個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如果真的走過了,走過了就是聖人了;那凡夫,凡夫就是沒走過!所以在論上面特別告訴我們,我們世間那個看看的事情都看了不一定會,現在這一條道路從來沒去過,不要善知識的引導,居然可以去,那怎麼可能!那現在我們修行最大的障礙就是這樣。尤其是現在末法,行那個「凡罪行」的人先不談;有很多人叫修行人,啊!出了家趕快到茅篷裡面關起來自己修行。宿生有善根這一類人例外,當然他很好,他看看這個。所以如果沒有善根,關在茅篷一關的話,對不起,眼睛先瞎掉了!
所以我曾經遇見過有一位法師,那次談起來,啊!說現在很難得,很多知識青年也能夠接觸佛法,這是宿生都有善根,乃至於出家,可是很可惜──下面就說了這麼兩個字。我現在才了解,什麼呢?出了家了以後,難得這個善根而不了解去找善知識,這個是他的一個真正的宗要,出世道不那麼簡單哪!由於無始以來的對世俗的貪著,這個習慣、這個習氣之深厚啊!真難哪、真難哪!
談到這裡,我常常自己反省反省,觀察我自己,我覺得:啊!這個的確是習氣難斷。所以同樣的周圍的很多這麼同道們,以前我也犯了這個毛病,總是看看別人。現在實在的的確確慢慢地越來越看見別人,馬上反省自己。我發現一個很大的訣竅,看自己很不容易看,那麼怎麼辦呢?你看了別人以後,回過頭來馬上看自己!單看別人的話,這個是對自己的最大的損害,莫過於此!吃飽了飯去忙別人的事情,可是自己的事情又偏偏看不見,那怎麼辦呢?欸,這個看見了別人,回過頭來。結果你會感覺那些人都是我們的善知識,他示現那個量讓我自己警惕,這樣,這多好呢!這是隨便一提。
那麼下面祖師策勵我們:現在我們既然出家呀──的的確確那個出家是很難、很難哪,非常難、非常難!尤其是很多在家人,在家信佛的人哪,我想更深深地了解。所以現在這地方就叫是《在家備覽》,講給在家人聽的,這千真萬確的事實;就是出家人,我想也都是在家人過來的。說現在有機會在這麼難能可貴的情況之下,跳出這個世俗,所以說「拔俗」。那應該怎麼辦呢?「智鑒明利」呀!應該好好地鑑別,用自己的智慧,不要這麼迷迷糊糊,要非常清楚,又明、又利,「明」是明白,「利」那是快利。遇見事情的時候要有正確的認識是明,然後要有決斷,不要含糊,這樣才能夠好好地如理如法行,跳出輪迴,起碼自己解脫,進一步幫助別人。
如果不這樣做的話,「禽獸無別」,那乃至於不如禽獸。這個不如禽獸是大有原因,在家人平常說的話,「餘無所知,但念水草」,經論上面告訴我們,都忙這個,那是禽獸。他至少只忙這個,他還自己去忙耶!我們現在人家忙完了,送給我們來吃,本來送給我們吃的目標是幹什麼?要出家修行。結果弄完了以後,沒有修行的話,豈不是比他們還遠遠不如啊!所以這一點,是我們特別應該認識,特別應該認識!現在翻過來,說:
《業疏》續云:「然聖道行,經說乃多,並隨機緣故藥無準。要而言之,不過三種。」
那麼「聖道行」,哪個是聖道行呢?「經說乃多」,經論上面,喔,真多啊!我們動不動說:喔!你看我們這麼豐富的三藏。的確,說起來跟別人比一比,誇口跟人家爭是非是我們很多,叫我們去修行的話,啊!那個這是浩如煙海,那是我想我們很多人都有這個感受、這個經驗。經上面說很多呀!至於為什麼要這麼多呢?說「隨機緣」哪!各種機緣不同,佛應不同的機緣,所以施種種的藥對治,這個病並沒有一定的準則。雖然這樣,在這個無量無邊的法藥當中,卻可以歸納起來,所以宗要的歸納起來三種,宗要的歸納起來三種。那麼哪三種呢?
《業疏》續云:「一者小乘人行。觀事生滅,知無我人善惡等性。 二小菩薩行。觀事是空,知無我人善惡等相。 三大菩薩行。觀事是心,意言分別。故《攝論》云:從願樂位至究竟位,名觀中,緣意言分別為境。」
註1:「師家」,有學德之禪師,可擔當修行僧之指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