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一九九一年版
第七十一卷.B面
必愚闇自纏,是非不曉,開於道俗三惡門者,理合治之,如後二經。
如果這個比丘是非根本弄不清楚,使得不管出家人、在家人都引發人家造罪的話,那理應該去把他這個處罰、把他改過,就像《涅槃》、《大集》。這是第一個。
又《涅槃》是窮累教本,決了正義。縱前不許,依後為定。
再說這兩個經,《涅槃》是在後面,這個是最究竟的終窮教,出的了義之義。就是前面不許,後面最後《涅槃》既然說這樣做的話,應該依《涅槃》。再不然,
兩存亦得。廢前又是。」
這個就看自己,能夠兩樣東西兼顧是最好,否則的話,看什麼情況。不過這裡有個說明哦:不要因為經上面這樣就去治,這個經上面雖然這樣說,治的人是不是能夠如理如量地判斷清楚,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如果治理的人不能判斷的話,那這個還是不行,這個還是不行!所以在這一點上面,說來說去,如理如法地了知比什麼都重要。再下面翻過來。
第四章 食肉
這個食肉,那我想我們這裡不細說了。這個有個原因,因為佛法剛傳到中國來,那純粹是照著印度當年的法則來說的話,通常佛制的戒的話,那比丘他並不一定是不吃肉,吃的叫三淨肉,就這樣。乞丐嘛!你跑到哪裡,有什麼就吃什麼,就是這樣,這個這種情況的。所以以佛在世的時候,跑到哪裡,這樣。這是只有三種情況,只有三種情況叫三淨肉,它是這樣的:為了他來殺的,那個不吃;乃至於疑:欸?他今天這樣做是不是為了我而殺的?那就不吃。否則的話,當然你跑到哪地方去,人家正在,好,看見!看見那就給你,那就吃。
那麼到了中國來以後,剛開始還是,一直到南北朝。所以你看梁武帝,他曾經寫過一篇文字,我們不能判斷什麼時候開始全面吃素的,可是很明顯的那個時候,就是葷素兩派──食肉、不食肉諍論得比較厲害一點的時候。尤其到後來在這個地方呢,自從鳩摩羅什大師譯了《梵網經》,說了這個受了菩薩戒,那麼《梵網》上面規定是不能吃肉,就是這樣。所以經過南北朝以後,然後南北朝以後那個時候很多的,南北朝的時候那個律上面,《十誦》或者什麼很弘、很弘;那個四分一宗的廣弘天下,還是中唐以後的事情,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南方始終……這個唐初這個四分一宗只限於北部長安一帶,那麼到中唐以後那才全國統一。所以在當時那個時候,這個肉食是一個問題,到了今天不是問題了,絕對,那吃素是絕對。儘管現在南傳的泰國不吃,還是吃肉;那麼藏傳不吃─不是吃素,可是我們了解,我們了解,這樣。就算藏傳一系當中,他有一部分也是吃素的,藏傳一系看兩個,他修什麼法門,這是我們要了解。我們來說,我們了解了就好。
不過這裡要該說一說的話呢,就是蛋。是我們太多人就是這樣,會吃蛋,蛋絕對不可以吃!不過另外一點來說呢,就是我們出家比丘,不要說這個餅乾或者什麼東西弄點豬油,喔!我們就把它一定要怎麼樣;曉得了,我們絕對不去買,這個是平常的一般的說明。所以我之所以想起的話,因為我曾經遇見過這樣的一件事情,跑到在家人那地方去,喔!他覺得你們出家人來了,剛才我們那個鍋子裡邊燒了個葷油,一定要把那個鍋子洗得很乾淨,乃至於換一個。這個不要嘛!就是當然你用過了,你把它洗洗乾淨嘛好了嘛!這個這種是無此必要的,清楚不清楚啊?所以有一類的人哪,這個這是矯枉過正,不需要!我那天說過了。
平常我們現在來說,倒是看看那個兩百三十六頁的最後一行。哦!這個除了這個最後一行,之前還有一段話,倒是酒肉葷腥,那個五辛之類都不可以──蔥、蒜、洋蔥。現在的人又說:啊!這個東西……。好像什麼,講衛生的,對吧?要吃大蒜,這個千萬不可以,千萬不可以!你可以不受戒,你可以不受戒,受了戒以後這個東西一定不可以,這個說得很清楚。那麼還有這一段話,小字:
又《南山律》中,嚴禁蠶衣。
這個絲綢絕對不能穿,這個非常嚴重、非常可怕,殺生之道。還有呢?
乳蜜唯開重病,不許輒飲。
是,律當中是開許吃牛奶、食蜜,可是這個要什麼?在有病的時候,不是說:「啊!那我們這樣,那平常的時候吃一點增加的營養。」好端端的增加營養?佛法是最好的營養!
如南山《釋門章服儀》云:囚犢將乳。劫蜂賊蜜。過之大者,無越蠶衣。比夫屠獵之量,萬計倍之。
那這個說,奶為什麼不能吃呢?那把那個小牛把牠弄起來。蜜蜂、蜂蜜呢?也是這個樣,這等於說,把牠們這個東西搶過來,這個我們真正大乘這個行者於心不忍!有病,那這種情況之下可開。至於說蠶衣的話,那比之那個屠獵更糟糕。譬如說屠那一條豬、一條牛可以很多人吃,穿一件衣服要不曉得殺多多少少的蠶哪!這是我們應該弄清楚的。最後呢,
第五章 畜養貓狗
那個很糟糕、很糟糕,下面看那個文噢!
《事鈔》云:「或畜貓狗,專擬殺鼠。是惡律儀。
這是非常嚴重、非常嚴重的!你雖然無心,可是貓狗你為什麼養牠?牠那個貓、狗,一個牠專門是殺老鼠,狗也是一樣,那專門抓小動物,這是個惡律儀。所以捨戒當中有一個,當你受惡戒的時候,這個善戒就破掉了;所以當養貓狗的時候,對於這個持戒是一個最嚴重的、最嚴重的一個損害。
《雜心》云:惡律儀者,流注相續成也。
這樣,它這個原因就這樣。因為這個貓狗一天到晚貫注在身心上面,要抓這個東西,所以這個「流注相續」說身心上面。然後你招呼這個貓,你這個心跟牠相應,這個相應的心的話,這是非常可怕,是呀!對我們的戒恰恰是敵體相反的。
《善生》《成論》:若受惡律儀,則失善戒。」
不管《善生經》上面、《成實論》上面都說──《善生經》就是《優婆塞戒經》,專門講戒的道理的─如果受惡律儀自己這個善戒就……就算你求戒得到了善戒,受了惡律儀它就破掉了。所以這個養貓狗是絕對不可以,養貓狗是絕對不可以!
下面「《輕重儀》云:養畜貓狗,專行殺害。」喏!這個貓狗是專門做這件事情。「經論斷在惡律儀」,不管是經或者是論等等,是說這個斷定、這個判斷都是這個屬於惡律儀。「同畜便失善戒」,你一起跟牠養的話,那就失掉善戒,所以你養,這樣。然後那把牠出賣,「出賣則是生類」,欸!對不起,你賣出去的話,牠不是還是產生這個人家受害嗎?「業障更深。」「施他還續害心」,你送給別人,別人也受害了。「終成纏結」,這個弄來弄去不可以。
怎麼辦呢?「宜放之深藪」,就把在那個深山、這個深叢草當中。反正跑得去:「喔!某人哪,好好地,你自己好好地去謀生。」給牠多念幾遍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希望牠下生轉得善趣,就是這個。所以他說得很清楚,「宜放深藪」,「藪」就是叢林深草之處,放在那裡,那自生自滅,「任彼行藏」。「必繫之顯柱,更增勞役。」也許我們把牠抓回來繫在那個上面,那自己又徒增辛苦。「但依前判,彼我夷然」,如果照著前面作法,就是送到牠深山裡面去,那個大家都好、大家都好。「便息生殺怨家,新樹慈悲聖宅」,這樣,這個是告訴我們的,這個「生殺怨家」這個業消失掉了,大家都是能夠增長以慈悲為懷的聖人的基礎。那個〈別行篇〉到這地方,說了只剩下最後一個:
第六門 出家宗致
對於這個在家人來說,他有一個很重要的意趣,就是慢慢地引導走到這條路上去,慢慢地引導走到這條路上去,就這樣。那麼所以這個出家宗致,弘一大師擺在最後,擺在最後。我們看一看,那個前面有一段小字,兩百三十八頁上面,一開頭是問:
問:今輯《在家備覽》,何以最後列〈出家宗致門〉耶?
嗯?說你現在輯錄的是在家人關於戒方面應該了解遵守的,所以叫《在家備覽》,為什麼這個地方,最後把這個「出家宗致」列在這地方呢?弘一大師在這地方特別告訴我們,說:
答:凡俗士尚未出家,而欲出家者。須先了知出家之後,如何發心,如何苦行,自量己力,以定可否。
因為真正的在家的人,他要嘛不學佛,學、學、學、學自然而然會走上這條路來的,他自然了解,至少種個善根哪!就這樣。說如果有人他學了,要想出家,還沒出家,要想出家,那麼這種人更重要了;應該先了解出家以後,出家怎麼一回事情、如何發心、要做些什麼,於是這個時候才「自量己力」,自己衡量衡量,「以定可否」。
若其力有未能,應即知難而退,不須率爾出家,
如果量了自己的力量覺不行的話,那知難而退,不要輕輕易易匆忙地出家。
免致將來憂悔。
他將來要後悔的。
以是之故,出家宗致,為在家者所應預知。因以此門,殿於卷末焉。
所以這是在家人真正應該知道的,真正應該知道的,這一點對大家很重要!那麼其實我看了以後,我不要說當年,一直到現在出家了快三十年了,二十七年了,我現在常常每看一次,啊!我覺得實在是美不可言,對我來說是非常有用,對我來說非常有用。所以在這地方我們不妨跟大家一起好好地來研讀一下。分三部分:
- 出家宗致中分為三章
- 一出俗本意
- 二先說苦事
- 三應知五德
第一章 出俗本意
《事鈔》云:「沙彌建位,出俗之始。創染玄籍,標心處遠。自可行教,正用承修。濫迹相濟,世涉多有。」
就告訴我們這幾句話。這個沙彌是出家剛開始第一個,說為什麼要在這個地方要先經過這個沙彌這一個位置呢?說沙彌這個位置的安立,是原因為什麼?因為剛剛跳出這個在家這個牢獄,那個時候應該怎麼辦?剛開始的時候應該注意的,就是「創染玄籍」,剛開始能夠沾上,沾上這個玄妙的,這個籍是指籍貫,就換句話說我們現在已經從世俗那個地方離開了,進入這個聖人的圈子的第一步,那個時候應該是「標心處遠」。在家人忙的,一天到晚是忙的這個牢籠的事情──衣、食、住、行,增長生死痛苦;那個出家人的話,這個目標所安立的是「處遠」,要看遠大──小的地方去看,要跳出生死輪迴,終極目標來,是究竟成佛。假定我們了解了佛法的真意,以《法華》來看的話,那只有一條路──成佛!所以儘管現在剛開始頭一剃是個沙彌,可是沙彌剛開始的時候,這個心理上面應有的目標就這麼遠大呀!
所以在這地方,「自可行教,正用承修」,正可以從這地方開始,好好地教證二量上面,照著這個去做,好好地去學,好好地去行、用,好好地去修。先把這個目標安立了以後,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應該怎麼學,學了以後應該怎麼去修;所謂修的話,就修改以前的,學是了解為什麼要這樣做,以及如何做法。那麼這個才是我們真正出家的意趣,所以一開頭就把這個應該把它認識清楚。如果說不了解這一點,是「濫迹相濟,世涉多有」,那亂來,只是行迹,樣子看看,好像,實際內涵不行。這個世俗一般通常都是這樣做,這樣做不對!所以這個開頭的時候,祖師就特別地點醒我們。
儘管現在很多人說,哎呀!出家好,大家馬上:「哎,出家好,趕快去出家!」因此我想到今年夏天在南部,就遇見這麼一個事情:有一位現在是一個沙彌尼,她不曉得有什麼原因,信佛信得很多年了總是,後來聽說出家好,哎呀!非常歡喜,那麼最後就出家了。出家的時候遍告諸親友,然後真是像辦喜事一樣的,鏗鈴匡啷把她送到廟裡來什麼、什麼、什麼弄!結果剛開始她還一定是出家啊、出家,想這個好得不得了,就像她像平常世間一般地這樣去弄,總覺得越來越好、越來越好,好像去作皇帝一樣地把她送到皇宮,就是這種!我是說這個,說到皇宮是個說笑話,可是這個味道真有點這樣。結果等到那個熱鬧完了以後,回去來第二天哪,她還覺得味道還滿新鮮,三天以後就不耐寂寞。然後過了幾天以後,她就很難受,然後打電話回去,然後她那個先生也天天打電話回來,就這樣。啊!一天那個電話費突然之間猛增,就這樣弄法,弄到後來實在是這樣的,最後後來就回家去了。
回家去了以後,她那個師父就告訴她:「欸,這個不行啊!那你把它衣服脫下來。」欸,她又不好意思,這種情況居然一拖拖了這麼很多年。今年我去的時候,她家裡人打電話來,說:「法師,她很聽你的話,你告訴她。」就這樣。我當時聽了以後心裡面覺得很奇怪,她很聽我的話,這樣。我說:「我的話沒有用耶!我自己覺得沒有用,我還聽佛的話,她聽我話有什麼用?如果我說對了,那是佛的,不是我的,就這樣!所以如果說對了,那不是我的,所以你應該聽佛,不是聽我。」所以現在我主要的告訴她這個意思就是:你應該做得如理與否。
我就想到這地方啊,現在想想很多人這樣,他:「呀!出家好、出家、出家好!」所以這弘一大師這一編,在這地方實在是太好、太好!我到現在一直在常常想這件事情,所以他先要了解出家為什麼,然後如何達到這個目標,達到了目標應該做些什麼,這個都應該了解啊!否則的話,只是像世間一樣:啊,好、好、好、好!好了以後跑得去,他以為的好像世間的好,結果出了家以後他並不了解,出家真正的好,是好這個因哪!這個因是要經過相當努力的。這一點很多人不了解,所以他就說「世涉多有」。那麼下面,不必說閒話,我們看:
《事鈔》續云:「然信為道原功德之母,智是出世解脫之因。夫出家者必先此二。
真正修學佛法整個在這地方,整個的就在這地方!這個信是「道首」,這個沒有信根本談不到!所以「信為道原」,是道的根源,是功德之母,都從這地方來的。但是來了以後,你真正要進來了以後,產生功效的,不行,要什麼?智!就這樣,要智慧。這個東西是引導你進來,進來了以後真正解決問題的是智慧呀!所以這個是說「出世解脫」的因是智慧,那個「出家必先此二」,這兩樣東西──最重要的!下面:
如未曉此。徒自剃著,內心無道,外儀無法,縱放愚情,還同穢俗。
假定對這個不了解的話,那匆匆忙忙地剃,那個徒然的,毫無意思!這個時候裡邊就沒有對佛法的認識,外面這個樣子當然也更談不上,所以裡外皆失。於是呢,是「縱放愚情」,還是隨順著自己的情見,這個都是愚癡,這個都是愚癡。雖然形式上面是剃了,著了聖人的衣服,可是這件本身像世俗一樣的髒垢。於是呢,
所以入法,至於皓首,觸事面牆者。良由自無奉信,聖智無因而生。但務養身,寧知出要勝業。」
這個是祖師特別說明現在這種狀態,這個愚癡不了解產生的這個惡劣的後果。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不了解出家的真正的意趣,於是在這種情況是入了法,進來了以後一直到「皓首」,換句話說,弄了幾十年了,頭髮皆白。這個時候就「觸事面牆」,遇見事情一點都不知道,就好像《論語》上面說的,說站在一個牆前面,對著它是一籌莫展。我們通常說觸事面牆是一無所知、一無辦法,意思就是這樣,你不了解。為什麼原因呢?由於自己沒有「奉信」,好好地正確地認識。這個信並不是說,喔,我相信、我相信;這個信也是淨信心,了解它真實的內涵,然後深入地真正產生那個智慧,這個正是「聖智」,不是世間的聰明。於是這個聖智無由產生哪!
那這個時候幹什麼?目的幹什麼?「但務養身」。那這個現在是太多、太重!所以很多人說:哎呀!老了退休了,那怎麼辦呢?跑到廟裡面去。意思啊,這個叫作什麼?養老寮。「啊,我出多少錢哪,不要做事情的。」就這樣。那麼少出一點嘛就做做事情,那個就是個養老院哪!我們現在那個末法的時候是這個樣。當然你這個大和尚,你這個大法師慈悲,說:「喔!我現在看見這種老的人很可憐……。」然後以菩薩心腸,那我讚歎!這個地方我們很清楚、很明白。那是寧願大家集眾,說:「啊!我們現在來、來、來,弄了一個什麼,自己辦那個養老院。」那遠來得好呀!所以這個地方我們應該了解的,這個絕對不是為了身體呀!不是為了照顧這個五蘊有漏之身,這是為了要跳出生死輪迴,還而且濟度法界一切眾生。
那麼下面這個《資持》的解釋,第一行沒有什麼,下面我們看《資持》解釋第二行,說「原」,為什麼叫「道原功德母」呢?
德自信生故云德母。
這個功德從哪裡開始?依相信!因為你相信了,所以進去好好地去學、好好地去行,於是透過了這個,認識了增長功德。那麼至於增長功德怎麼呢?
治業由智之力,破惑在智之照,故為解脫因也。
由於信心進來,學習了解,然後去照著行持,這個照著行持對治惑業這是什麼?要有智慧!說破惑跟對治這個業都要由智慧,一個是智慧的照──見;一個智慧的力,這是行。所以說,前面說目足並運是千里可至,說目也要智慧去照,破這個惑;然後下面的這個足是行,也要智慧對治這個業。一個是照的功效,一個是破的力量,那有了這兩樣東西,就是解脫生死的縛束,所以這個智慧是解脫之因。所以
非信道德無以發,非智業惑無以除,出家之人為道求脫,故云必先此二也。
出家的目標就在這個上面,真正重要的就是除這個惑業需要智慧,可是這個智慧,不信沒辦法進入,所以說「信是道原功德母,智是出世解脫因」,出家整個在此!那下面又說,「無信」呢?最後一行:
無信則智不發,無智則不慕道,
沒有信心這個智慧不能啟發,沒有智慧這個不會慕道,不會行道,於是
飽食暖衣悠悠卒世,故云但務養身等也。」
一生就忙這個。於是這個時候都在養身,是毫無意思,這個是我們應該了解的一個特點。
那麼關於「出俗」方面分為七科,這個七科。第一個出家元緣,這個分為七科,那個七科當中:
- 出俗本意中分為七節
- 一出家元緣
- 二勸出有益
- 三障出有損
- 四明出家已行凡罪行
- 五明出家已行凡福行
- 六明出家已行聖道行
- 七大小乘相決同異
分七科一一說明,這個我們認真地細說一下:
《資持》云:「標列七科,前三明功,次三明行,後一決疑。」
《濟緣》云:「次列七科,統明出家始終行相。
喏!整個的出家從始至終那內涵,在這個地方很清楚地明白。說:
學者至此,當須自檢。
我們學的人到這地方,要很自己認真地檢察、省察!
若唯徒說,於己何益。說食數寶,目擊多矣。」
如果單單說,不行!沒有什麼好處。這個就是我們平常說的「說食數寶」、「入海算沙」。這個祖師又說「目擊多矣」,這是對我們一種策勵,對我們一種策勵,說看見的都是這個。我現在自己衡準衡準的話,也一直在這地方轉,我總想從這地方能夠跳出來。那麼所以現在我們這個七科,一科一科地來,一科一科地看噢!
第一節 出家元緣
這個出家元緣當中分兩部分:
- 出家元緣中分為二項
- 一出家文證
- 二引誡勸修
第一項 出家文證
《業疏》云:「如《華嚴》偈:若有不識出家法,樂著生死不求脫。是故菩薩捨國財,為之出家求寂靜。
第一個先找文證。那麼在這個正說文證之前,有一點我先說一下。這個世間法跟這個佛法有一個基本不一樣的地方,我們世間法說進步、進步,佛法要不要說進步?佛法也說進步,說進步是完全一模一樣的,可是在這個進步過程當中,認識就不一樣了。世間講進步不要證據的,要怎麼辦呢?你研究,不斷地去研究當中發現錯誤就改善,所以越向後改是越是進步;既然是越向後改越是進步的話,你不能拿以前老的東西來證成你這個事情,對不對?
而現在說這地方為什麼要引文證呢?那這個是一個真正最重要的特點。對我們個人來說是講進步,可是我們這樣的進步是有個目標的,是不是這樣啊?我們進步希望成佛!這個成佛,對佛來說,他是達到究竟圓滿的,徹底究竟解決了問題,所以說我現在這個在這裡,目標安的這個究竟的目標放在這地方。所以現在,如何從我現在這地方達到這個地方,這個過程!因此在這個過程當中,跟我們普通世間的進步根本不一樣,世間的進是在瞎摸當中,然後才能夠認識到哪一個是非錯誤;佛法,已經看清楚了這條路,照著這個指標走。所以說就像我們去要到哪裡去,到高雄去,然後有個過來人,告訴你為什麼到高雄,高雄有什麼好處,你如何去法,把那個地圖放在這裡。現在你真正重要的要怎麼辦哪?就把這個已經證明、百分之百正確的,你怎麼跟它相應。所以在我們走的過程當中,一定要拿這個東西來證成。跟世間是不是很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