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一九九一年版
第六十九卷.A面
並愚教網,內無正信,見不高遠。致虧大節。
那麼,還有對於這個「教網」,這個教本身理智很深廣、很豐富,重重無盡地相關,所以稱為教網。我們這個東西又愚癡無知,了解嘛也不了解,裡邊嘛也沒正信,見解也不高遠,這樣。所以我們都只圖眼前的,這個真正的毛病都在這裡,不能看得深遠的地方,因此「致虧大節」,重要的地方我們都有虧損。
或在形像之前,更相戲弄出非法語,舉目攘臂偏指聖儀。或端坐倨傲,情無畏憚,雖見經像不起迎奉。 致令俗人輕笑,損滅正法。」
說在這種情況之下,這個「形像」他已經告訴我們,這個我們要「至真齊觀」,就把他看成佛。在這個地方互相戲弄,這個時候應該怎麼樣?應該很莊重,應恭敬,一跑到佛殿很恭敬。實際上,一跑到寺院,平常所以為什麼出家人我們總是要注意,原因就在這個上面。剛開始的時候,也許剛開始來,雖然形式很容易,頭髮一剃、衣服一換,就出家的形式具足,可是這個習性的確一時改不過來。那怎麼辦呢?這古代他很講究這個威儀呀!所以說這個昨天某某法師回來就講:啊,平常我們自己覺得已經不大好,跑到一看,到那裡一比的話,我們覺得像我們在天堂上面一樣,就這樣。這個當時我聽過了也就算了,我多多少少有一點概念,曉得他們很糟糕、很糟糕,就這樣,可是那也就是這樣。
後來回頭一想,我又覺今天早晨好像還在睡還不曉得在幹什麼的,忽然之間腦筋當中靈光一閃,啊!我就感覺得一件事情。什麼事情呢?這個商那和修尊者,不曉得你們曉不曉得這段公案哪?人家稱他為無相好佛,是不是他呀,還是他的弟子?反正那個時候,非常了不起的、非常了不起的一個大祖師,那是第三祖哦!就是這樣。可是他出世的時候還沒看見佛,他度人不曉得多少人,人家稱他為無相好佛,這樣。啊!度人無量。那麼那個時候她有一個老比丘尼,這個老比丘尼一百二十歲了,這個老比丘尼曾經看過佛,他自己那時候大概已經八十多歲了,確實的我記不住。啊!他就非常仰望這個見佛,那麼就問,有一次去拜訪這個老比丘尼,因為這個老比丘尼見過那個佛了。
那麼這個老比丘尼怎麼辦?就是去的時候,那個商那和修尊者那時候已經成了名的,好了不起的這個傳佛心印的,「無相好佛」人家尊他為。他那個進門的時候,一個叫門檻,是不是叫門檻哪?她下面挖一個坑,然後把一缽這個油放在這個裡頭,油裝得滿滿的一個缽放在裡頭,他就進來了。進來了以後,他也過去了。然後她就叫家人把那個上面那蓋的東西拿開來看。說:「哪!現在這位大德度人無量,人家稱他為無相好佛,可是比之佛世最糟的是六群比丘(六群比丘曉得不曉得?那佛在世的時候,那換句話說我們在律上面去看起來專門是搗蛋的,專門做那種不如法的事情),那比起這六群比丘,那差得天差地遠!」
那為什麼呢?她這個老比丘尼說:「我小的時候……」那個時候她家裡邊她的尊長父親不曉得是供佛,那麼請佛,通常供僧的時候那請一群的,僧次所以請了一群。那麼這次來的時候正好那個六群比丘,換句話說,正好那些專門搗蛋的那些搗蛋鬼來。她家裡面也是,佛當然沒問題了,結果居然來的是那個六群比丘搗蛋鬼來,到她家裡邊。那個這麼多人進來,這個油裝得滿滿的一點都沒有潑出去,怎麼裝還是怎麼樣,就是這樣。然後他們弄好了,這個商那和修這麼一個大尊者進來,那個油跑到外頭來了!
所以我那時候就想起:啊!原來這個東西的確是!儘管我們現在說如何如何,可是……比起他們是好,可是比起大陸上來,我在二十年以前曾經看見有一個老修行,這個老修行他是普陀山來的,他也是劫後餘生哪,那是真是個劫後餘生。他談起來那時候還覺得那時候文革的時候,哎!真是啊,一談到他還害怕。那麼那時候我們一直在紐約這個鄉下,那時候我在毗盧寺,他在那個大乘寺,那兩個地方離開並不太遠。實際上是鄰居,他那個地方是有四、五百英畝,我這個地方是一百英畝,所以單單從我這地方跑到他那地方,就是在個鄰居哦,從他住的地方跑到我那地方要跑半個小時,就這樣。我們真正算起來是鄰居,當然中間還隔著另外的人家,那你想想看,那跑得去找。
有一天我曉得他們來了,不曉得幹什麼事情,那我就散散步,我就試試看,就這樣。結果一跑跑了將近一個鐘頭啊!我覺得回去的時候很累。好、好、好,那坐下來隨便談談吧!就這樣。結果然後我就跟他們一談佛法,喔唷!一談佛法他就是恭敬得:「啊,法師啊!你實在是了不起!」就這樣,他覺得我了不起,我覺得──他了不起!的確談的法理,我當時還想,我覺得:照理說這種幾十年的老修行,這個難道不懂嗎?這樣。我那個時候的話,還剛剛這個初出茅廬更談不到啊!喔,他覺得你是好了不起!
所以我心裡還覺得,心裡當時還是多多少少有一點慢心在這個地方,可是回過頭來一看的話,我這個慢心就沒有了。我跟他坐在那裡大概談了將近一個半小時,本來說了幾句話就走了,後來就累了。他說:你怎麼來的?我說:走過來,我沒想到走過來這麼遠。那好了,休息一下吧!他坐的時候始終怎麼樣呢?有一個靠背椅子,他不會這樣、這麼一來,他就那麼很隨便的,一點都沒有什麼裝一個樣子,就跑上來這麼一坐,一個半小時!他偶然只抬頭看了我一兩次,就這樣,笑笑、笑笑地看一眼!好了!說我教給我現在這兒裝十分鐘也許裝得成功,你可是叫我坐半個鐘頭,我的的確確就不靈光了。這也使我所以感覺到這個禮儀是有動人之處。這個佛在前面的,威儀為主啊!這個清淨幢相是有它絕對的價值。說要修行,你可以不要出家;要出家,那麼這個時候就要真該注意,尤其是在大乘佛法之內。所以我們現在的確談不到弘法,可是如果能夠威儀弄好的話,叫人家一看──油然生敬,這就不錯了!
所以這個宋朝二程夫子,到後來我們現在動不動談理學,總尊宋朝的他們所謂幾家,二程夫子是很了不起的。以他們兩個了不起的這種程度,跑到廟裡一看,欸!說:三代禮儀盡在於此。他們都是尊重所謂中國傳統的三代的禮儀那最了不起,說三代禮儀盡在於此哦!我們儒家的沒有了,他們完完全全保留。可是宋朝比之於盛唐那時候,那不曉得差了多少遠!那盛唐比之於以前,以前比之於印度,一代一代上去,然後比之商那和修,商那和修比之六群比丘如何?所以從這地方,我慢慢地了解了這個真正的重要。所以我越到以後越感覺到:啊!是沒錯,沒錯!以前我儘管人家說:「啊!這個什麼修行嘛主要的看你這個認識。」這個意那是最主,可是「身口是具」呀!你那個意有了,那個具不用上的話,那不是也說空話嗎?所以在這個地方又看見那一段的話,我覺得我們怎麼樣地應該自己的警惕!怎麼樣地應該自己的警惕!
不過在這裡也說說我們自己的,當然也有在家居士,在家居士聽見了不要說:「對呀!你們師父應該這樣地警惕啊!」我們應該警惕,在家居士是不是也應該警惕啊?這個時候所以在這地方要注意。所以我們每一位自己應該好好地警惕自己,這個才是我們真正重要的。所以下面這個文字很容易懂、很容易懂,我們就不認真解釋。再下面看:
《事鈔》續云:「故《僧祇》中:禮人不得對於佛法。
他繼續地告訴我們,「《僧祇》中」,那個《僧祇律》是最主要的根本律。禮人不得對於佛像,那個是我們現在大家都了解的,所以在佛像前面禮人不要對,不要在佛前,不要對。那麼譬如說,現在我們通常的寺院裡,所以這個祖師立下來規矩,先去禮佛,禮完了佛嘛以後禮僧,禮僧的時候對著佛禮,這是很好的辦法;嘴巴上面又說:向某某大法師,或者大上座、師父禮!那是面像著佛,這樣!這個是這樣。
乃至懸施旛蓋,不得蹈像,別施梯隥。以此文證,明敬處別。
這個證明這個凡是佛像,雖然它是木頭或者……但是絕對把它看成真佛。
既知多過,彌須大慎。至堂殿塔廟,如履冰臨深。覩形像經教,必懾然加敬。此則道俗通知奉法,賢聖達其信心。且如對王臣令長,事亦可會。凡情難任,聖法宜遵。」
就告訴我們,這個不管是到殿堂,就凡是到寺院裡邊去,一對三寶,都是像「履冰臨深」。這個「履冰」就像到了冬天──這裡雖然沒有冰,可是我們自己大家也曉得;大陸上面到了冬天,那個開始結冰,像黃河到結冰,過去了。可是剛開始的時候,走上去雖然結了冰,走上去了以後戰戰兢兢,「叭!」一下掉下去了沒得命,就這樣。說這個很深的地方結了一層冰,你走上去的話,非常小心!非常小心、非常小心!所以我們對經像都是這樣的話,那內心當中要以這樣的恭敬心,那麼這樣才真正地能夠得到佛。所以下面舉一個比喻,譬如說我們對國王,現在來說,對總統、大官,喔!大家都肅然起敬,哪有對佛反而馬虎的呢!所以這個是什麼?凡夫啊!這個我們「凡情」根本不能加以信賴,應該怎麼辦?應該遵照著聖人告訴我們的法度,這個是我們應該了解的。
第二節 坐立差異
現在再翻過來二百零六頁,二百零六頁,我現在只重點的地方去看一看噢!最後一段「《歸敬儀》云」,這個就是告訴我們歸依恭敬應該有的儀態。
《歸敬儀》云:「今有安坐像前,情無敬讓。可謂無事受罪,枉壞身心。如上三果尚立,況下凡乎。
那麼真正重要的,就是佛像如果是坐的話,那我們絕對不能坐,就是佛像坐了,我們都應該站,所以應該只要對佛前一定站;但是他有條件可以坐,這個他有說明的,他有說明。說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無事受罪」,所以說無事不登三寶殿,到三寶殿都是非常恭敬地供養、禮拜、旋繞,否則的話就生起是「枉壞身心」。所以上面說「三果」在佛前面、僧前面都立的,那證了羅漢果了,那可以,因為他也是個無學啊!
像立而坐,彌是不敬。
假如像本身是立的,坐了那更是糟糕,就像
比今君父,可以例諸。
那是古代噢!現在那更不談了!我們小的時候還是,這個父親如果在身邊,那總歸是恭恭敬敬站在旁邊,父親不說坐,那不敢隨便坐。現在人在的話,那有一個椅子,那如果跟父親,趕快坐下來,不要讓父親坐,能夠讓給父親的已經是不錯的了。所以這個禮法慢慢地越來越壞,現在的越來越糟糕、越來越糟糕,對那個師長等等都是如此!
此言易矣,臨機難哉。
這個話說起來很容易,真正做很難哦!下面兩句話策勵我們:
常志在心,努力制抑,方可改革。
不僅僅是這一件事情,所有的修行都是在這裡的!我們恆常地──這個並不是常常,恆常地一心一意抑制,一心一意地努力,要抑制,抑制什麼?抑制無始以來的行習,那才改得過來。
不爾雖讀,不救常習。思之惟之。」
這兩句話將來我們一直用得上的!否則的話,讀過了,懂了,但是這個無始以來的習慣,沒有多大的用場,所以我們不斷地要思、惟,實際上思惟就是行本哪!現在看下面,繼續下去,兩百零七頁。
《事鈔》云:「《十誦》:得對佛加趺坐。」 《資持》釋云:「或為瞻想,或復禪誦故。」
這個,這樣的狀態我們可以對著佛坐,然後坐在佛座下。這是什麼?為了瞻仰、思惟、觀察、禪誦什麼等等,就好像在自己的師長──那佛是我們的師長啊!那在他的指導、監督,這樣,乃至瞻仰等等。然後第三節「修供時節」,下面那一段,我們先看一下文:
第三節 修供時節
《事鈔》云:「《僧祇》:佛生日乃至涅槃日,為大眾說法稱揚佛德。
這樣,或者是生日,或者是涅槃。
《薩婆多》云:二月八日成佛亦以此日生,
這個下面那一段話就是,不同的部派,印度已經如此了。
八月八日轉法輪亦以此日取涅槃。
這個《薩婆多論》說的。
若依《瑞應》等經,
那些經上面,「多云四月八日生。」哦!不一樣了。「《涅槃》初云:二月十五日臨涅槃復度十仙,」這應該是二月十五。「云過三月已入涅槃。」說臨涅槃二月十五,過三月,應該五月十五。「《月德太子經》,八月十五日入滅。」那個種種不同。他下面說:
此並由眾生見聞不同,故時節不等。
這是由於不同的人見聞不同,所以時節不等。
《智論》云:舍婆提城九億家,尚三億見或聞,由慢業故。佛世猶爾。何況末法轉輕,心業最重。」
那麼說上面為什麼有這麼大差別呢?由於眾生的見聞不一樣,時節不等。這個裡邊還有一個原因,在中國來說,在中國來說,這現在來說,這個也是歷史上無出其右的,從秦以來全國是一個大統一的局面,整整的二千多年,歷史上再沒有第二個國家了。印度始終是小邦林立,雖然是阿育王統一全印,沒有短短的、沒有多久它又分裂了,就這樣。所以在我們中國那個紀年,歷代那個紀年很統一。在春秋以前那是有一些零亂,不過那個時候也是紀事也不完整。雖然不完整,可是本身還有它很完整的,譬如說《國語》啦什麼,然後《春秋》、《左傳》哪這一類。
印度就第一個,不是,它小邦林立,他是記他的,他說他的、他說他的,那麼南北很多地方有不一樣的地方,再加上其他的不同的原因,所以這個裡邊的差別。再說這個印度人向來不太注重歷史,向來不主張注重歷史。它是一個哲學非常發達的國家,不要說佛出世,佛沒有出世的時候,那時候九十六種外道,他都是講什麼?脫苦的,就是講涅槃,講這套東西。這個「涅槃」這個名字不是單單佛專有的,他也的確都講究這個離苦得樂,所以他重視內心的修鍊,他那個學派的主力中心放在這個上頭。那麼加上幾個因素,所以這個印度這個曆法,簡直找不出頭緒來,這是個事實;再加上又經過了這麼幾萬里路傳進來。那麼這是第一個。
其次,下面《智論》──《大智度論》上面,「舍婆提城」,舍婆提城就是舍衛城。這個上面說九億人家,「三億見、聞」──三億見到,三億沒有見到只聽到,另外三億乃至不見不聞哦!佛在世的時候哦,尚且有這麼多人連他看也沒看見,聽也沒聽見,這為什麼?「慢業」,就是業呀!所以何況是現在呢!末法的時候這樣的,所以是個「心業」。
說到這地方,我們現在真正要注意!為什麼這地方特別提出來呢?那由於你慢,喏,一慢──慢如高山法水不入,法也進不來,佛也看不到,這樣。所以我們現在這一個地方要特別注意。《廣論》上面告訴我們三慢,那個三慢他說得很清楚哦!如慢相似,實非慢業,他這個慢是跟煩惱來慢的,是你煩惱,我偏不聽你招呼,要克服你這個煩惱。拿什麼?拿法來!所以他那個慢是越慢是越恭敬,我們這個越慢是跟佛是越遠離,這個是我們應該了解的。那麼下面這個解釋自己看一看,所以下面的解釋當中,曾經有一段是說,看看那個我們那一段,下面的解釋二百零七頁倒數第二行:
何況遠者。由慢業者出不見及不聞之所以。
為什麼那些人見不到,乃至於聽不到呢?因為由於慢!所以
我輩生不值佛,豈非慢重。撫膺自責,深痛沈淪。
那個是我們應該自己反省的一點。
第二門 入寺法式
現在再翻過來兩百零八頁,「入寺法式」。喏!那就說明進寺院,進寺院。這地方雖然是特別是為俗人,可是同樣的我們也是一樣,出家人也是一樣,我們一天到晚在寺廟當中,實際上更應該注意。反過來說,出家人固然注意,在家人偶然來的這個機會是尤其應該尊重。
《事鈔》云:「俗人士女入寺法。先出立意。息心靜默非喧亂所集,軌法施訓豈漏慢所踐。
應該把心寧寂下來,非常安靜、默默地來,這個地方不是大家來吵吵鬧鬧,這個像茶肆、酒館一樣。這個是幹什麼呢?是「軌法施訓」,這個才是,這個法度,這個是我們由這個地方超脫輪迴的這個軌則,這樣。絕對不是有漏之業,尤其是特別是造「慢」這一種心情,這種狀態應該來的。
且心棲相表,形異世儀。歸奉憑趣,理存規則。故應其俯仰,識其履行。是敬事儀式,如法親覲。
說這個不管是佛法僧三寶,這個情況是「相表」,這個形相之表,這個形相只是表面一部分,說這個完具是深入這個理趣,所以他那個儀相本身也跟世間完全不一樣。這個是我們歸投、一心歸投敬奉所憑藉的、所趣向的,在這種情況之下有它一定的規則法度。所以不管是「俯仰」,就是「俯」低下來,「仰」;換句話說,不管任何行動,一舉一動應該了解如何做法,應該識得應行之道,所以這個狀態當中都應該如法。這個應行之道就是「敬事」,恭敬奉事的這個儀軌,這有一定的方式,這種方式都應該「如法」,就像親見這個佛陀一樣。
豈可足蹈淨剎,心形懈慢。非唯善法無染,故得翻流苦業。可不誡哉。」
怎麼可以說,人跑得來,在這個清淨的這個佛剎當中,而心裡邊還是存著懈怠、怠慢之心。在這種狀態當中,不但得不到好處,這個善法沾不上,反而種下來這個更淪墮的苦業!這個佛是個敬田,你不恭敬已經是有一個怠慢,如果說再加上怠慢的話那更糟糕。所以來這裡的真正的目標既然要種福,怎麼可以懈怠?下面這個就不必細說,再看過去。這個地方,
第一章 中國舊法
第一節 入寺法
第一項 清信士法
第一支 示正法
這地方叫「中國舊法」,不是講我們這個中國,是印度噢──佛法稱作「中道之國」。那麼再下面是「示正法」,就告訴現在這個下面,所以這個「中國」本身都是印度當年的。
《事鈔》云:「今依祇洹舊法出。
這個「祇洹」是這個祇洹精舍。
中國士民,凡至寺門外整服一拜,入門復禮一拜。
那個「中國」也就是印度,不是我們這裡噢!到廟的門外,把衣服弄弄好,先拜一下,進了門再拜一下。
安詳直進,
非常地安寧,然後一定不會驚躁,不會東張西望,不會跟人家嘻嘻哈哈。說
不左右顧眄。
不會東張西望,一心一意專心在佛。怎麼辦呢?
先至佛所,禮三拜竟,圍繞三匝,唄讚三契。
這個第一件事情,先跑得去禮佛,然後這個繞佛,然後契讚。所以我們十大願王當中第一個什麼?禮敬諸佛,第二個稱讚如來,看見沒有?就是這個!第三個廣修供養,都在這個上頭,這個才是!所以
若未見佛供養,設見眾僧不先與語。
就看見僧也不先……僧也曉得,一口氣先進去。所以通常我們在這地方,來了以後:「啊,先禮佛!」這個是一般寺院正規狀態。不是說:「啊!來了,高高興興,那坐下來聊聊天!」這個以後大家注意!尤其是自己的熟人更應該上去招呼,一來了,啊!那趕快去。通常我們不知道這規矩,來了一看,不是自己的就不理,要是自己的朋友,然後大家好高興,「哎!來、來、來!」弄個小板凳排在外面,跑得去聊天,聊上一大堆,那個是一個絕端的錯誤!就這樣。那麼不認識的,跑得去,「啊!那好好地你們來拜佛清淨相。」認識的,更應該注意!這是我們以後應該注意的。出家人如果不能夠善巧引導怎麼辦?當然有一些人他根本不信佛,那尤其現在這個時候,那例外,這是我們要了解的噢!這我們要了解的。那麼不信佛也看什麼情況。
禮佛已。方至僧房戶外,禮一拜。然後入見上座,次第至下,各禮一拜。
禮佛已,方至僧房外面,再拜一拜。然後再見上座,見上座,次第到下是各禮一拜。下面這一段話,這個當年印度是這樣,現在我們還是這樣,現在我們尤其用得上!
若見是非之事,不得譏訶。若發言嫌責者,自失善利,非入寺之行。
跑到寺院裡面如果看見這個是非的事情,不要去「譏、訶」,譏是譏笑,訶是出言去訶責。如果說「發言」去「嫌」或者「責」──心裡面嫌他,然後責怪他,那是「自失善利」,到寺院裡面目的不在這個上頭。下面有一段解釋:
僧中亦不可識。事似俗闕,檢意則殊。今以俗情檢道,意誠非易。若以見僧之過,則不信心生,生便障道,終無出期。
說要曉得這個僧當中,你真正的面貌我們不認識的喲!真正的面貌不認識的喲!所以佛世的時候有很多這種公案哪!很多這種公案。不是佛世的那個什麼有一個除糞人嗎?就這樣。那個除糞人最後佛度了他,證了羅漢果了。他在這個祇洹精舍、竹林精舍我記不住了,在這地方。結果一個國王跑進去一看:欸!怎麼……。那個印度那個階級是非常森嚴,那個除糞人最下賤的,誰看見的話,除糞人,避得老遠的,就這樣。那居然這個除糞人跑到那個僧團當中來了,他看得心裡面一個國王大不以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