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一九九一年版
第六十六卷.A面
所以在這個地方那個祖師也說了──愚教,我們對於這個教不了解。現在很不幸,根本修行佛法本來戒是入門第一步,現在修學佛法的人不要戒的;要戒的人,也並不一定能夠了解這個戒的特徵是什麼,就這樣,那都是宿生的善根。所以有很多人宿生的善根,他捉拿那部分可以做得很好,可是對於這個完整的內涵並沒有個認識,對於很多後學的人來說的話,那看哪一個,都不曉得怎麼跟上去。所以這地方說這個愚教,是對我們現在有這樣的一種狀態:看那個、那個也矛盾,看這個、這個也矛盾,你不了解整體這是必然產生的一個結果。
所以我覺得我們現在這個福智精舍的同修們真是幸運,大家都能夠得到這個諸佛如來的教證二量完整的內涵,雖然是一個具體而微,可是的的確確在這個內涵上面有很正確的認識。下面我們看一段文:
《事鈔》云:「今時不知教者,多自毀傷。云此戒律所禁止,是聲聞之法。於我大乘棄同糞土。猶如黃葉木牛木馬,誑止小兒。此戒法亦復如是,誑汝聲聞子也。」
這個是南山道宣律祖特別地傷感而指出來的,那麼這個裡邊它這一段文「廣斥愚教」當中,總共分三部分來說,三部分來說。這個三部分呢,第一個指出來,指出來由於不認識整個的教法的完整次第,所以產生了一個錯誤的認識,於是對於應走的道路就產生了這樣的毀傷。這個科判上面的第一段,叫「初敘倚濫毀傷」。我們看一看下面一百四十一頁上面第五行這個小字,一百四十一頁第五行,有沒有看見一個「此章大科別錄如下」?那此章就是「第九章廣斥愚教」,那麼這個科列三部分:
- 初敘倚濫毀傷
- 二約理正破
- 初教逐機分
- 二三學次第
- 三相非滅法
- 三示意結勸
那這個在這地方認真地說一說,認真地說一說。那麼現在剛才唸的那個就是「倚濫」,就是對這個經論上面的內涵,我們不能如理如量地加以分辨,依照著次第而步步昇進,於是產生這個濫用,於是就難免有這個毀傷。
那麼這個文說:現在啊,不了解世尊說教的,乃至於這個教法內涵的真實內涵的人,這個是愚,就是「愚教」前面說。很多「多自毀傷」,太多這一類的狀態,他都是在自己損害自己。他怎麼損害法呢?那就是下面那個,就是那些愚癡不知教的人,由於不認識教產生的這個結果。所以他怎麼說呢?說「此戒律所禁止,是聲聞之法」,那個戒講的那都是聲聞法。我現在是個大乘行者,那個大乘行者對這個東西棄如糞土;或者說猶如黃葉、木馬、木牛,這個都是騙騙小孩子的。那個是說,或者是「棄同糞土」,那根本就是不管它;再不然就是用它的,也只是什麼?「黃葉」,所謂「黃葉止兒啼」,「木牛、木馬」都是騙騙小孩子的。說這個戒法也是這個樣,這個戒法只是騙騙那個二乘行者、三乘行者的,就如此而已!
那麼這一段話呢,說一定要依照《法華》、《涅槃》來看。所以《法華》當中的化城喻,說這個佛帶著大家要到那個寶處去,大家跑到半路,唉呀!累得跑不上了。那佛這中間,設一個化城,說:「哎呀,到了、到了!」大家很高興。等到大家休息了以後說:「這個不是啊!」那麼這個黃葉等等呢,那個是出在《涅槃》上面的。《涅槃經》上也有這一段話,就是這個小孩子哇啦、哇啦鬧,那麼這個自己的家長看見了,說馬上撿一個黃葉拿給小孩子看:「欸!你看看哪,這個黃金。」那小孩子看見了很高興,他就不哭了,就是這樣!那最後才曉得那是止他小兒啼的,它不是真金;木牛、木馬等等也是如此。這個也就是那些不知教的人,這樣。
實際上,這個有它的特別的用意,這個都是所謂「為實施權」哪!為了世尊要引導我們,這樣。世尊以什麼引導我們呢?諸佛如來出世「唯以一大事因緣」,什麼大事因緣?「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那個是它真實的內涵。那怎麼辦呢?他不是一口氣能告訴我們的,所以必定要委曲婉轉地,施種種的權巧方便。因此《法華》上面那個〈序品〉以後──序就是個序幕──正式開始的時候為什麼叫〈方便品〉啊?那也就是說,《法華》是諸佛如來、也是我們釋迦世尊最重要的心要,這樣。那麼最後開出來說,佛出世的目標是如此,可是他有沒有直接告訴我們,欸!我要教你成佛的,這樣啊?他不!他用的什麼?方便,所以正開始出來的叫〈方便品〉。
從這地方我們就應該了解:你不要說它是黃葉、木牛、木馬!這個黃葉、木牛、木馬還真是佛要引導我們的必然的次第哦!現在我們並不了解,於是就產生種種的誤解,這個是我們最重要的一個損害。那麼先下面看一下那個《資持》的解釋,《資持》的解釋這個文很容易了解。
《資持》釋云:「初敘倚濫毀傷。自毀者身為佛子,反毀佛教故(所以叫「自毀」)。又自身稟戒,反毀戒律故。
所以祖師在別的地方說:「假定你覺得這個戒是聲聞,那你何必受它?既然你受了,你為什麼又要不持呢?這不是很顛倒嗎?」那我們就是這個毛病──喔,要去受嘛去受的,受了以後就不去持的!那個就這個世間法來說都是很顛倒的事情啊!這個就是告訴我們哪,我們真正地絕端矛盾,不要說佛法了。
如黃葉等此明倚濫,
他這種說法並不是沒根據哦!他有根據的,有所倚持,但是對不起,這個倚持對不對呀?「濫」哪,弄濫掉了,弄錯掉了!就這樣。
即佛經中有此言故。《涅槃》云:嬰兒啼哭之時。喻小機也 父母即以楊樹黃葉而語之言:莫啼,我與汝金。喻如來施權也
就這樣!那小孩子哭了,父母就給那個樹葉子給他,黃顏色的樹葉子:欸,你看!不要哭;給他金。
嬰兒見已,生真金想,便止不啼,謂得涅槃
就這個!
然此楊葉實非金也。非大涅槃 木牛木馬木男木女,嬰兒見已,亦復生於男女等想。喻亦同上
也是如此。
此明如來追述爾前施小之意。
這個《涅槃》當中就是說明,反追以前所以先施權巧這個原因。
至《涅槃》時,決了權疑,
到最後抉擇,能夠最究竟了義地說明前面的權巧方便,把大家自己懷疑不決的地方能夠充分說明。
同歸常住,
最後這個同歸常住,就是《涅槃》上面說的「常、樂、我、淨」這個「常」。
寧復有小耶。此所謂不知教也。」
那這個常、樂、我、淨,就是對前面的苦、空、無常、無我的這個來說。哪還有小呢?所有的小都是引導到大的這個最主要的方便,這是必然經過的。由於對這個不了解,所以叫「不知教」,特別這地方說明。那麼第一段,特別點出來「廣斥愚教」是什麼一個相狀。
其實這個地方我們還可以引很多的論據,因為這裡戒,這裡是戒,譬如說馬鳴菩薩的《菩提心論》,龍樹菩薩的《寶鬘論》,這個寂天菩薩的《四百論》,那個都是西天的這個傳法的祖師噢!馬鳴菩薩幾祖啊?十二祖是吧!馬鳴菩薩是十二祖,龍樹菩薩十四祖,然後聖天菩薩,不是寂天,我說錯了,聖天─所以提婆菩薩是十五祖。啊!那種人都是在印度當年,是教、宗兩個都是佛法當中最頂高的,也是傳佛心印的人,他們都很清楚明白那個三乘的必然次第。現在我們對這個不了解,這是我們真正最大的損害!那麼這個是所謂第一段「倚濫毀傷」。一百三十九頁,先看文:
- 初敘倚濫毀傷
- 二約理正破
- 初教逐機分
- 初敘教本融
- 二明因機故異
- 三引證
- 初證說小悟大
- 二證說大悟小
- 四準經顯意
- 二三學次第
- 三相非滅法
- 三示意結勸
《事鈔》續云:「原夫大小二乘,理無分隔。 對機設藥,除病為先。 故鹿野初唱,本為聲聞,八萬諸天便發大道。雙林告滅,終顯佛性,而有聽眾果成羅漢。 以此推之。悟解在心,不唯教旨也。」
這個是「廣斥愚教」這一章的第二段。這一章它分為三部分,昨天已經講的「倚濫毀傷」這是第一段,那麼今天那個呢,所謂叫「約理正破」。說上面那些人由於對於佛所說的這個教,不能明確、如實,是如理如量地知道,所以產生一個誤解,於是徒自損傷。現在這個地方就來點破,也可以說斥破他無知部分,斥破他這個無知部分。那個部分又分成幾個段落,幾個段落,那麼現在這個地方一段一段地來說明它。
這個所謂第一段,「原夫大小二乘,理無分隔」,那個就說明佛說的教,從機方面來看是有大有小,因為機不同所以內涵有差別,但是從它的理趣來說並沒有差別。這個是特別針對前面不知教者說「這個律是聲聞法」,這一點來說明。那麼關於大小二乘,這個機不同而理一致,我們通常引經上面的說明,所謂「為實而施權」,世尊出世無非一個目標─引導我們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這個是真實的;但是由於所對的機宜不同,所以利用種種的權巧方便,所以由「實」這個原因,而施予種種不同的權巧方便。那麼反過來說,到最後是「開會」,說開權顯實,把那個權方便所說的種種不同的機教,它真實內涵是徹底地開顯,讓它會歸到究竟一個真實的理趣上去。那麼在這一個內涵上面,說來說去,就是它的這個理趣本身是無二無別,所以說:歸元是無二路,方便卻有多門。
那麼這個我們可以用種種不同的開合,譬如總別、同異等等、權實。彼此間你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就是差別,可是正因為差別所以它卻是一致。譬如我們平常說的總、別,那個「總」就是個整體;「別」也就是構成功這個整體的各部分。所以拿掉了這個構成總體的各部分,那麼那個別拿掉了,還有沒有總相、總啊?「總」那個整體也就沒有了,也就沒有了。倒過來說,那個個別的一大堆,假定不為那個整體的話,那個個別的零零碎碎堆在那個地方,那不成其為東西。所以那個總、別之間有它這樣的不可分割的這個內涵在。我們因為不了解,那就把它弄得各是各的;是了解了,這正因為是這樣所以必須如此。正因為要兜成這個整體,所以必須要有這個個別的別體;而這個個別的別體,正所以完成那個總體。那麼這個通常是我們以大小相待來說。
而另外一點呢,從大小的彼此之間相輔相成來說,要大還必須通過這樣的次第,所以這一點在《廣論》上面是特別說明。其實這個道理不僅僅是《廣論》,只是《廣論》把佛說的意趣,把它最簡單扼要,「扼要」是一點不能再少了,但是又非常簡潔明瞭地把中心點示出來。譬如說馬鳴菩薩的《菩提心論》,那是世俗菩提心論,寂天菩薩的《入行論》,乃至於月稱論師的《入中論》,龍樹菩薩的《寶鬘論》。這個都是當年印度最了不起的大乘的祖師,他這個同樣地這個概念,這個概念本身完全是無二無別的。所以這個地方,說明了這個大小之間有它這樣的互相配合的、不能分割的。
譬如《入行論》上面就有這麼一個偈子,這個偈子我把它唸一遍,說「於諸有情先,如是思自利,夢中尚未夢,何能生利他?」那個是就特別的──《入行論》就是寂天菩薩的,那麼時代呢?可能比月稱菩薩還要後一點點,是龍樹菩薩晚不了多少,是印度中觀當中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一個聖者。他就是在說這個出離那一點,強調大乘行者一步一步走上去,過程當中這個出離心的重要。說這個出離心那一點,如果說自己還沒有了解的話,自己沒體會到的,你怎麼生起憐憫呢?因為自己感覺到這個貪著,說這個三毒的縛著,所以這個生死的痛苦,由於自己的痛苦推己及人,是憐憫別人生起悲心,然後才能夠產生這個大悲,要普濟一切眾生。所以於諸一切有情,如果事先自己對這個內涵都不了解,那夢當中都沒夢到,你怎麼可能憑這個去推己及人呢?
所以在這個觀點上來說,這個理趣很清楚、很明白。自己而沒有生起這個聲聞相應的出離心,這個說所以聲聞相應叫共道,沒透過這共道,小學沒有念你就要說念大學了,那不是個顛倒嗎?所以小學跟大學相對來說是兩個,然後相輔相成來說,是小學正是通大必須經過的道路,這是第一個我們應該了解的。
那麼所以這個就是世尊出世的,在《法華》上面說得非常清楚,種種無非都是方便法門。但是這個方便法門為什麼要這樣說呢?原因說出來。第二個叫「對機設藥」,他是由於機宜不同。所以《法華》上面說,世尊善知種種的根性、種種的欲樂,所以就他這個機,然後說這個法,這個地方就是說「除病為先」。現在這個世尊是除什麼?除我們的貪瞋癡無明大病,為了這個。這個就是說應機設藥。
像剛才我們這個整個的總體當中的一個別體的話,這個地方是一個講堂就是個講堂,佛殿就是個佛殿。也可以說從佛殿跟講堂相對地看各是各的,從整體來說這兩個都需要的,必須這個一個一個配合。所以我們也不妨這麼說啦!從橫的方面來說,我們看得見:哦,那個是小乘、那個是大乘,那個是什麼、那個是什麼;從縱的方面來說,沒有一個人例外,都從這個上面一路一路過來,不過有的人這個階段停得久,有的人那個階段花的時間長,只是如此差別。所以有人舉一個比喻,我們像走路一樣,有人走路走得慢,有的火車比較快,有的飛機好像不著痕跡,但是他也要經過那些過程呀!
那麼下面就來「引證」,第三段,「故鹿野初唱,本為聲聞,八萬諸天便發大道。」所以這個下面馬上引證這個對機設藥。喏!這個機,只是他機的不同,理無二致。說所以在「鹿野」──鹿野就是鹿野苑,是世尊最初說法的地方,度阿若憍陳如等五比丘之處。他本來的目標是度那些聲聞,但是卻使八萬諸天發了大菩提心了,這個公案出在《無量義經》上面〈說法品〉當中。《無量義經》是大莊嚴菩薩問世尊,說:「世尊哪!是頗有一法能使那個菩薩疾得──就是很快地得到無上菩提,能夠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嗎?」世尊說:「有!」什麼呢?那就是講那個空,這樣。啊!這個大莊嚴菩薩就覺得很讚歎,啊!世尊最初說法也是,中間、後來,說來說去還是這個東西,那確實這樣。那麼說完了以後,後面又說,四十餘年以前世尊最初說法,是也講這個道理,是為聲聞乘說的,但是八萬諸天下來,聽見了這個道理發了菩提心。所以這個法無大小,完全是由機的不同。
這個地方特別證成什麼?喏!大小二乘說那個理趣是「理無分隔」,這一點我們特別應該注意!在我們剛開始的時候總是自己歡喜自己的,其實這個道理我們不妨用世間法,佛法雖然體會不到,世間法也是一樣。譬如今天,喔!山珍海味很多東西放在桌上面,個人跑得去,眼睛瞪大了就看自己歡喜的,就這樣。那個菜是大家一樣,有的人歡喜鹹的,他就對這個特別有胃口,說這個好得很,其實還是一樣;有人歡喜另外一種味道的,他又讚歎那一味。這是所以所謂世尊說法理無二致。
反過來呢?「雙林告滅」,那個說娑羅雙樹下,世尊要走的時候所說的《涅槃經》,所謂「終顯佛性」。最後說這個《涅槃》,所謂常、樂、我、淨之道,欸,結果很多聽眾卻果證羅漢。他說最究竟的、最圓滿的,結果聽眾就是證了羅漢了;剛開始說這個小乘法了,那個八萬諸天發了菩提心了,所以這個上面引證說明這個。所以「以此推之,悟解在心,不唯教旨。」從這個上面去看的話,那完全是在個人的心,在個人的心!不在那個教裡邊說的內涵。
所以從這個地方看,前面這些人不知教,因為愚癡所以他毀傷,原因不在說這個法的是聲聞、是菩薩,原因是在什麼?在那些人的愚癡。那愚癡怎麼辦呢?應該好好地廣學多聞哪!所以這個經教上面告訴我們,當我們不懂的時候,我們一定應該說:「唉呀!我愚癡,我要好好地懺悔,好好地努力呀!」他卻得不這樣說,反而來毀謗佛法。
所以說到這裡,我常常想起一個很有趣的公案。幾年之前,那個時候剛開始的時候,我跟人家共同研究這個《廣論》,就有一個人居然發脾氣:「這個!這個……」我說:「你幹什麼?」他就說:「嗯!那個說這個、這個……。」意思好像責備這個佛菩薩不慈悲,怎麼弄得個文字○○○○(編者按:此句師語無法如實錄出,尚請有識者告知)讓他看不懂。說不定這個留的人還曉得這個人,在一起他就是火氣很大地這麼來,這個人終於還俗了。那這種人那就是什麼?自己的愚癡,他不曉得自己的反省。那這是最極端的,那麼普通一般還不至於哦!不至於責備那個經、不至於責備那個三寶,最多怪怪別人就是了。這個是說想到這地方實在是覺得很有意思!那麼這個是什麼?說明了應機不同,所以施教有別,施教有別。
其實《無量義經》也說得很清楚呀!哪!《無量義經》、《法華經》上面都這麼說,《無量義經》說像水一樣,水是一個,但是井、河、池、江、湖不同。《法華經》上面怎麼說呢?說天是普降甘露,結果小草因為根小只得小受用,大藥樹的話得大受用,天降那甘露是原始一味,這個上面是我們應該了解的。那麼關於這個文字上面,現在這個名相上面我們了解,真實的內涵那還非要透過論,像《廣論》詳細地說明這個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