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一九九一年版
第五十九卷.B面
那麼自己受這個害,然後如果說還把這個觀念帶出去的話,那大家聽了:「這沒錯、沒錯!」他教也不要學了,好了!這是我們必須從這地方警惕。所以在戒裡邊就特別地警策我們應該怎麼辦,了解這一點。所以在教下面叫教,在戒當中叫作戒,從這個上面警策,前念一念、一念,在這個地方上面緣些什麼,這樣。到那時候你參禪也好、念佛也好、持戒也好,它無非在這個上頭講的。
所以平常的時候,不管你跑到哪裡去,如果說尤其是現在在座的極大部分都是青年才俊,在佛學院念書。注意!佛學院他念天台、賢首,沒關係,可是他說來說去的根本意趣就是一個;或者是積極地解決我們自己個人問題,或者要帶法界一切有情,這深廣的程度是有差別的。所以我們了解了這個,然後去觀察,那就十九不離八。所以說「大聖隨時而制」,啊!那個聖人就看得很清楚,這樣。所以根據這個不同的時段告訴我們。然後真正有智之士,我們真正有腦筋的人曉得:哦,從什麼地方下手啊!那你在這個上面把握住自己的心行,你曉得什麼是該作的,什麼是不該作的。對境的時候,是我們非常強盛的煩惱,已經裡邊有這樣的非常強盛的欲望,或者貪相應,或者瞋相應,或者癡相應,外面又是引發這很強烈的,你能擋得住嗎?擋不住!那怎麼辦呢?就事先準備呀!就這樣啊!
所以在這個根律儀上面就告訴我們,假定說你曉得對了境你擋不住,不要對那個境,這樣。所以你心裡面就想:那麼怎麼辦呢?想到這個境對下去造了業、又什麼,於是你就想辦法避開,這個對我們很容易呀!假定你認真去做的話那就很容易。通常我們心裡面因為並沒有這個,所以歡喜這個,還找一點藉口要接近這個境,這是我們的死症!還要找種種的理由,去給自己說得個天花亂墜,到了境界上面,然後跟著它去轉,這個是我們平常一般人的這無明相應的狀態。
所以說這個為什麼修學的環境絕端重要,而所謂的修學的環境,主要的是尊長善知識、同行善知識。這個地方他處處地方幫忙我們這個,你有了這個本事,慢慢地、慢慢地,使得這個煩惱的這個現行種子慢慢、慢慢地削減、削減,力量比較弱。反過來,因為你經過這樣的薰習,所以你對治的力量慢慢、慢慢地強盛。那個時候你可以說:啊!現在可以試試看。那麼境界上面歷練歷練看,不一定是要關在這個寺院裡邊,或者就在寺院裡做一點事情。到那個時候對境試試看,你擋得住了,那時才可以談哪!否則那個境絕對要遠離。所以這個剛開始第一個戒,一定是個遠離戒,它的根本意趣。現在我們說:「啊!那個修行嘛,在家、出家是一樣的。」本質上面是!修我自己的,在家跟出家有什麼關係呀?那地方就顯出來,絕端重要的靠出家根本意趣。那麼出了家以後還要這樣,這是我們現在應該了解的。
所以不管你是說,從這個業的行相來說好、從戒的立場上來說,我們現在了解那個「三時」的意趣,有這樣的內涵在,下面看那個內容就比較容易了。
- 方便趣果中分為三節
- 一前方便
- 一遠方便 ─ 下罪
- 二次方便 ─ 中罪
- 三近方便 ─ 重中罪
- 二中根本
- 三後方便
第一節 前方便
《資持》云:「通三方便,望後根本,俱名為前。」
《事鈔云》:「今約婬戒以明。如內心婬意,身口未現,名遠方便。此犯下罪。
那麼這個地方,單說個婬戒。說當內心起意了,這個是意現,身口還沒有動叫遠方便,這個叫下罪。現在我們又把這個,不一定在婬戒,一切時處,上面我們剛才不是說嗎?平常的時候我們一切時處跟無明相應,無明是煩惱的根本,雖然身口沒有動,對不起,這個就是業的遠方便,而偏偏我們一切時處都在這個業的遠方便當中,你修些什麼行?第二呢:
二動身口,未到前境,名次方便。犯中罪。
其次呢,還沒到前境,這樣,已經動了身口了。你只要前面這個無明繼續相續,你沒有對治它,那麼我們平常的身口的行為,是不是都在無明當中?那還是個無明的「次方便」,最後對境的時候,對不起,還一定隨順著無明相應的在這裡面轉。所以現在對婬那個,那就是這樣說;對貪、瞋、癡沒有一個例外,就這個樣!
所以因此我們真正要修行的怎麼辦呢?那就是這樣,在你內心當中,現在起的不是婬意,反過來,現在起的不是隨順無明,是正知見,那個時候身口雖然未現,現在是什麼呢?修行的遠方便。那個是什麼?不是犯的下罪,持的下善;現在身口已經動了,那個是持的中善;對了境了,就是成就上善,所有的隨行就是這個。
那麼受體呢?因為受完了以後它警策我們的內心,處處地方提醒我們,所以靠這個受體提醒我們,然後你心心念念提持自己。所以念念受了以後,念念這個功德永遠在增長那個基本的原因在這裡。現在清楚不清楚?所以受完了以後你一直在這個:「喔唷!我現在受了戒的人。」然後你拿這個心去念一聲佛,這個比不受戒念一聲佛的功德不能相比,參禪也不能比,學教也不能比,這個都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因為你所緣的境不一樣;如果你發了大菩提心,那更是不可思議!這個正反兩樣東西,了解了。下面,
《事鈔》續云:「已下雖輕重多少不同,大相可準。」
那這個比較容易懂。那麼下面也就是說除了婬以外,殺、盜、妄啊,我現在前面已經把那個整個的概念了解了。所以現在到這裡為止,大家想想看,如果是你不了解業能夠談持戒嗎?就算你把那個戒相完全弄好了,這個持的什麼?人天乘戒!所以他前面一開頭就告訴我們,如果對利根來說,五戒、十戒也是什麼?出世的聖道。否則的話,就是具戒,對不起,還是人天乘法。你必須把這個業道跟那制教兩個,擺在一塊兒去看,那你時候內心觀察得很清楚,你是以什麼意樂,安立在什麼標準上面,做這件事情。因此就算你持戒的時候,很多行相做不到,你這個意樂做到了,一定產生正面的效果。所以說印光大師、虛雲老和尚,如果拿戒的標準來看的話,豈不是那些都該下地獄?實際上呢,不是欸!實際上不是欸!這不是很明白地告訴我們,那真正的戒應該戒些什麼,這個才是我們應該注意之處。下面繼續:
《戒疏》云:「言方便者,乃是趣果之都名。 業未成前,諸緣差脫,故令此罪壅住方便。」 《行宗》釋云:「前示名。 業下釋義。」
那麼他又解釋什麼叫「方便」呢?說整個的來說,就是怎麼趣向於果的,整個的前面那些行為都叫方便。在業沒有成就之前,那麼如果說要造成功業,固然叫方便;還有呢,還沒有造成之前你種種的行為,如果說有它的所謂「諸緣差脫」,本來你現在的心境向那一方面,可是中間有一樣東西岔開了。岔開了以後,於是你前面本來趣向於造作這件事情的這個因緣,產生了中斷,中斷,所以前後連不起來,脫落了,這樣。所以使得你要造的罪到此為止,到此為止,這個叫作方便。如果說沒有這個外緣差脫,繼續地向上、向前的話,那麼就對了境,犯根本。
第二節 中根本
- 初明根本之相
- 初通問
- 二別釋
- 二明攬因成果
《事鈔》云:「本相如何? 謂入如毛頭名婬,舉離本處名盜,斷其命根名殺,言章了知名妄。 若結罪之時,並攬前因,共成一果。不同他部,因成果已,更有本時方便。」
那麼這個就是中根本,這個中根本當中是怎麼一回事呢?解釋一下,先看《資持》的解釋:
《資持》釋云:「前明根本之相二:初句通問。 謂下別釋。 若下明攬因成果。簡異他宗,使無濫用。」
那麼就說,現在這個地方說明根本的相,第一句,什麼是根本?根本的行相是什麼?那麼這個下面就解釋。說婬,這個男女二根相交,才碰到一點點那叫婬,已經成了根本了。盜呢?就是你要盜的東西,只要提起來,一提起來這個事就成了盜的根本了。殺呢?要斷其命根,把他命根斷掉了叫殺。妄呢?你說得清清楚楚,對方了知,這個叫妄,就是四相。
那麼還有呢,這個結根本罪的時候,它一定是跟前面的因,「並攬前因」,就根據那個前面的因,成功現在的果,這個是正解。他下面說「不同他部」,就是說除了我們祖師,這個換句話說,那個一部以外,其他的部派有這麼說,說前面這個還有一個什麼呢?叫作「本時方便」,就是這樣。他真正說起來,說從因到果是一前後相,可是感了果以後,這個果當中,是不是把那個因都全部包含在裡頭,能不能這個果不包含前面因,能不能?不可能!所以叫「並攬前因」。
這個事情,為了說得更清楚一點,我們不妨大家再看一下:說這串念珠,念珠的因是什麼?這一粒一粒的珠子,還有這一條線,還要再人工穿起來,這個都是組成這串念珠的因;然後組成了最後這串念珠的果。請問這串念珠的果當中,能不能把那個珠子拿掉?這個珠子拿掉,有沒有念珠啊?沒有!能不能把線拿掉?沒有!還要一個人工,如果單單念珠跟線,沒有人工的話,這個念珠是珠是珠、線是線分開,所以這個人工也一定跟它相順的,一點不錯地在這個裡邊。所以這個果一定包含了全部的因;而這個全部的因,一點不錯地配對,到最後結果就現出來的果。是不是這樣啊?所以真正成了個果以後,這個因就是這樣了,哪裡說還另外一個因。
所以別部當中,說還有一個什麼因成了果,還有一個什麼「本時方便」。那麼本時方便,這個方便好像沒有用到那個果上面去,好像前面那個方便留下來了,結了果,前面那個方便你還要判它一下。實際上前面這個方便,感了果以後就在果當中,這樣。這個是這句話的說明。當然這種概念,如果我們對於這個因果緣起的法則了解了,那自然就一點問題都沒有。下面「後方便」,翻過來:
第三節 後方便
《事鈔》云:「何者後方便?謂所造事暢決稱懷,發喜前心,未思悔改。復結其罪,通得下罪。」
這個是後方便。
《資持》釋云:「不論本罪重輕,並制一下罪,故云通也。翻前方便,二三不同,中罪下罪有異故也。」
解釋一下。什麼叫後方便?是說造了事,把事情做好了,「暢決稱懷」,啊!自己覺得這一下很暢快,正稱我的,我想這樣去做,最後做到了。心裡面覺得:嗯!配我胃口。就是這樣。對於前面所作的「發喜」:啊,這真好!「未思悔改。」那個時候要結罪,那個通結下罪。不管是本罪輕重,那個時候如果事後不思改悔,而一樣這樣的,只思自覺得很得意:啊,做得不錯呀!自己滿高興,那是個下罪。
前方便不同,前方便「二、三不同」的,婬、殺、盜、妄不同,這個「盜」事後,跟那個「妄」事後,兩個不一樣,婬、殺、盜──所以殺、盜不一樣,一個結的是這個後方便結的中罪,一個後方便結的下罪。呃,不是!這個前方便,前方便一個是結的中罪,一個是結的下罪;現在後方便統統結下罪。那麼這個「三時」把它解釋過了。
那麼昨天我曾經說過,在制教當中,根本最重,這樣,然後後方便最輕。實際上化教當中,論那個業的話,當時根本的話時間總歸短,後面這個後方便時間比較長,這個影響力量往往會弄得很大。假定你後節過去了也就算了,這本來就過去掉了,可是有的時候那個後時,你會延得很久很久,就這樣。如果說你造了罪,反過來,你要反回來的話,這懺悔的話,同樣地,這個裡邊對我們影響很大、很大!
在這裡,因為這個對我們平常,實際上有很重要的一個理由在這裡,我再說一下。通常正造的時候,如果說真正造業的話,他一定有心相應,那個心相應當中,除了這個「想」以外,還要「煩惱」,這樣,一定還有一個煩惱相,那麼這個煩惱相主要的不外乎貪、瞋、癡。所以造罪的真正的造業的輕重的話,跟那個貪瞋癡是有絕對關係。因此在這個地方,關於貪瞋癡的圓滿不圓滿,在這裡值得我們好好地回憶一下。
這個論上面告訴我們,貪是五相圓滿。哪五相呢?第一個就是「有耽著心」。什麼叫耽著心?耽著心本身實際上就是貪,這個貪相,這個貪相的本相是什麼樣行相?這個你們了解不了解?如果說不清楚的話,從兩個地方去找:一個自己回過頭來從心上去找,一個從論上面去找,把兩個兜起來,你就看得很清楚了。必須要兩個兜起來,單單心理上面的話認不清楚;單單看書本上的話,不曉得他指的是什麼。這兩個兜起來,你就當心生起,你就認得很清楚了──喔,這個就是它!
所以現在看一下《廣論》,這個是對我們非常重要、非常重要!以前說過了,可是以前說跟現在說,很不一樣的內涵在。現在的說,就是讓我們認識:喏,我們從哪裡戒起。一百七十頁,《廣論》的一百七十頁,這個「正明煩惱」。正明煩惱的論「別相」,「十煩惱」當中第一個「貪」,貪是什麼?是「緣內外可意淨境」,就是說不管是內──內就是我們身體裡邊,身體裡邊有很多自己對於,譬如說:年輕的時候對於自己的強盛的這個狀態,我長得漂亮一點對自己的容貌,或者自己的才華,或者自己的什麼,這是內;向外的呢?對外面的我們的器世間。種種的一個,「緣內外可意淨境」,我們覺得配我們胃口的這種淨境,這種淨境是配我們胃口的這種境界。對它怎麼辦呢?看哪!「隨逐耽著」,就是這樣。對於這個境界,他就會要想去執取它,然後呢就是說這個耽著在這個上頭。這個狀態像什麼?「如油著布難以洗除」,油著了布!下面有一句話,「此亦耽戀自所緣境,與彼所緣難以分離。」對於自己心念所緣的境界,就是捨不得,分不開!
看了這個,然後自己回過頭來觀察自己的內心,你就處處去觀察──很容易了!很容易、很容易就看得出來,這樣。那麼這個時候最容易看得出來的就是,假定說,諸位一定各有所好的,有的人對於啊,學文的人對自己看那個文章,這很美,啊!看得很起勁,你叫他放下來,他實在是捨不得。有的人歡喜吃的,有個好的東西擺在這裡,這樣,心裡雖然不在了,這個腦筋裡面老是還想著那影子出現,是不是這樣呢?就這樣!有的人一個朋友來了,大家聊天,到了時候了就是站不起來。你自己去看看這是什麼狀態?現在清楚了吧!就是這個貪念的相。大家說出家好、出家好,等到一天真正出了家了以後,心裡面就覺得心裡面罣礙放不下了!就是幾乎沒有一個地方例外的,到哪裡也都是這種狀態。所以現在這個是個貪相,那麼現在告訴我們這個貪的第一相就是這個。
然後下面貪婪的第二相呢,(編者按:《廣論》一百二十七頁)還要「貪婪」,對於所著的深深地計執,深深地計執:哎,覺得這個好!第一種行相就是很短暫的、直接的,對著這個行相有這樣,然後第二個行相,就是實際上,十二因緣當中第一個叫作愛,第二個叫作取。然後這個取的加強,第三個叫「饕餮心」,這個是也在《廣論》上面。就是說不但對已有的,而且對未有的也是心裡面覺得:嗯!這個心裡面它就緣著。所以在上一次去講的時候,說一個笑話,說是吃飯的時候,這嘴巴裡面吃一塊,然後筷上面夾一塊,眼睛瞪一塊,心裡還要想一塊,就是這種狀態。那整個的心念,那個心裡面念的這個,那就是什麼?對它一定希望還要。
下面第四個心叫「謀略心」,《廣論》上,這個謀略心就是這個意念的造作了。就是你有了這個心,你就心裡想:嗯,怎麼辦?你就想怎麼辦。而且這怎麼辦並不是很明顯的,就不知不覺當中,那個無始以來的習慣,你不知不覺當中有種種的最美的藉口,有種種的說詞就出現了,這個時候已經造作了。那麼最後一個,叫作「有覆蔽心」,它有覆蔽心《廣論》上面沒有正面說,就告訴我們,我們對於前面這個貪的行相,不見過患,不知出離,沒有對治。大家還記得不記得這一段話?
因此了解了這個,我們回過頭來看那個前方便、中根本跟後方便,曉得這個裡邊整個的,除了這個中根本以外,全部精神貫注在上頭以外;那整個的我們對境的時候,或者境還沒來的之前,那就是前方便,前方便嘛分遠、中、近;最後,事後還有一個後方便。所以說它這個後方便中「未思悔改」,這個未思悔改就是這個隨喜心。業造了以後一定會感果的叫增長業,這個增長業當中就是作意增長,就是起這個業,現在的隨喜就是它增長。那麼有一種業不增長的,就是追悔、對治。假定說我們造完了以後能夠去追悔、對治的話,這個業能夠削弱它的力量,如果真正努力地懺悔,乃至於給它徹底地淨除。
所以看看,好像這前中後三個方便很容易懂喔,那個修行的絕端重要的概念就在這裡!那麼這地方,我除了這個貪以外,瞋、癡就不講它了。這裡邊現在對於我們最重要的就是後面,前面無始以往做的沒辦法可想了,最重要就是「有覆蔽心」把它轉過來。哦,想想以前這種事情真不可以呀!當以前的事情你能夠現在注意的話,就「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你心心念念想著以前的事情,這樣去做的話,對未來的事情就擋住了。反過來,未來的事情擋住你就做了善事,於是前事不忘,對於前事的做錯事的這個後方便轉過來,就變成功將來這件事情的正對治的前方便。現在懂不懂?所以轉過患為勝利的真正的關鍵就在這裡,修行、修行沒有別的,就這個!
這個道理的話,那一定要經過善知識的指導,然後現在從文字上面一定要搬到自己的內心上去,真正用功的思惟、觀察就是靠這個。我現在已經搬給你們了,然後就靠你們自己努力,下面靠你們了!這個我沒辦法可想的,清楚不清楚?如果這一點大家不努力,那誰來都沒有用!如果真正好好努力,我相信不要說我,佛菩薩會來。佛菩薩整個的他的志願就是救我們,如果不信的話,我們不受救,那個眾生的業力,佛菩薩沒辦法幫我們忙嘛!清楚不清楚?主要的就在這地方。所以最重要的不要自己找藉口:哎喲!我這個也難、這個也難。對不起!這不必對佛菩薩找藉口,就是這樣,那最說來說去還是自己。那麼關於這一部分他這地方就說清楚了。好!那麼再下面呢,
第六章 闕緣不成
- 闕緣不成中分為二節
- 一顯相
- 二校量
這個闕緣不成分兩部分,一個顯相,一個校量,我們現在看一下:
第一節 顯相
《戒疏》云:「闕緣方便,隨相眾多。且以事約分為七種,所謂闕緣乃至心息。」
- 顯相中分為七項
- 一闕緣
- 二境強
- 三緣差
- 四境差
- 五想差
- 六疑心
- 七善心息
什麼叫闕緣呢?造成任何一件事情,要種種的因緣條件,現在如果這個造成功的因緣條件當中有所欠缺,那麼結果就作不成功。所以這個緣不同,所以說要把這個不同的緣一一列出來,所以「隨相」──隨所闕緣的行相各個不同,很多。所以現在就個別的特徵的事相上來說,分成七項。那麼七項,哪七項呢?下面這個表上:一闕緣,二境強,三緣差,四境差,五想差,六疑心,七善心息,一共七項。這個七項當中任何一項,都能使我們所造業的這個果不究竟圓滿,所以這個裡邊整個的叫闕緣。那麼第一個呢,
第一項 闕緣
這個闕緣解釋一下。這個這一科的總名叫闕緣,第一項又叫闕緣,這個就像色當中,色──色、聲、香、味、觸、法,同樣地,總,這個裡邊總當中有一個別。我說剛才,色──色、聲、香、味、觸、法,就是色蘊包含了聲、香、味、觸、法,這樣,所以總名來說;然後幫了立出來的話,這個色本身,又是這個總名當中一個特相。現在那個「闕緣不成」,是整個的都是闕了緣;然後闕緣分七項當中,第一項那個「闕緣」,是特別的指在這個裡邊這種狀態,它列為第一項的這個闕緣。那我們看一下這個文:
- 闕緣
- 一通名闕緣
- 二別名闕緣
- 三亦通亦別
《戒疏》云:「初明闕緣,泛解有三。 一通名闕緣。七方便者闕不至果,並為緣來,豈非通也。」
這個現在來解釋,第一個叫闕緣,這個闕緣我們這廣泛地、整個地來解釋,這個分三方面來看。第一個「通名」,就是說所有的七個,任何一個缺掉了都不會感果,而這個都是不感果的緣,所以叫統統都叫作闕緣,這個是通名。
《戒疏》續云:「二別名闕緣。如諸戒下各有闕緣,不可以盜而開殺戒,各不相通,故名別也。」 《行宗》釋云:「上二泛論總收一切,第三兩亦正示初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