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1991年版)52B

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一九九一年版

第五十二卷.B面

三者戒行,謂方便修成,順本受體。

然後這個地方特別說,又來了──方便。這個「戒行」是什麼?欸,要方便,這個要有種種方便,然後呢對境去修。所以這個修、修、修,就在修,所以叫修「行」哪!修改以前這種行,這個行係行心所,以前那個行心所是輪迴生死,了解了正確的方法,修改過來的話:出生死。生死──苦,出生死──樂!那麼這個才順本受的,本受的「出生眾行之本」。

四者戒相,即此篇所明,通亙篇聚。」

現在下面告訴我們的,整個的從頭到尾,然後這個所謂的「篇聚」的話,五篇七聚,整個的都是說明這個道理。這個篇聚的話,是特別是講戒相來說,真正講那個篇聚的時候,那麼對不起,那個在家人就不能聽,好在現在下面都是講的原則。所以將來這個〈持犯總義〉部分都可以聽,持犯的別相,有一些弘一大師非常善巧,把在家人不能聽的地方都改掉了。所以到那時候,你們諸位出家的拿這個戒本一對,或者《戒相表記》一對,都曉得改在哪裡。有了這個了解了,如果到那個時候在家居士來問你,你可以告訴他什麼,同時怎麼個改法,怎麼善巧地接引別人,這裡我隨便地一說。凡是以後真正出家同學特別重要的要提的,那麼那個時候我會請後面的,請你們暫時退席。那個以後再說,現在還沒有,還早!

《資持》釋云:「初二句標歎戒功。依此淨戒得越苦海,故如舟航。

這個已經說過了。

凡入道門無不稟戒,故是宗要。

喏,這句話說出來了!你真正要想脫生死、證滅諦,小者羅漢、緣覺,大者佛果,這個都是滅諦,必須透過道──道諦。這個,任何一個要想真正進去的「無不稟戒」,沒有一個例外,所以它是「宗要」。

受下明多犯所以。

下面,為什麼受的人,前面已經說很難得,受到了以後呢,這個內涵是這麼廣,而卻犯的人這麼多,持的人這麼少呢?就說明這個原因啊!所以,

受時徧境俱發,故通法界。隨中一行猶難,故如麟角。受多持少,患在迷教,

出來了!它真正過患,對這個教不清楚,不清楚。

故云良由等。本詮即目律教。塵染即是毀犯。

「良由」是指說,啊,就是這樣!「本詮」是它根本所詮釋的、所說明的,換句話說這個就是「律」,這個就是整個的或者講「教」。因此對境「塵染」。

此下示意列章,

那下面就告訴我們那真的學的話,那麼分開來這樣。

上句引聖為況。何下顯今須述。

這個上面就是「此既聖賢同有欽序」,聖人尚且如此。「何下」呢,就是為什麼現在說,「何得抑忍不論」,這是我們祖師的悲心。下面再列章門:

故下列示章門。通出離者貫徹因果故。生眾行者基址義故。

這是根本。

順本受者是隨行故。通篇聚者屬教詮故,亙即徧也。」

這樣,教所說的整個的就是這個。下面有一些小字,這個小字當中啊,自己去仔細看一看。下面再說:

《資持》云:「問:何者為相?

那麼現在講的是什麼呢?

答:如後釋戒,三科束之,

什麼是戒相呢?那後面就解釋的就是這個,分三大部分。

一所犯境,二成犯相,三開不犯,總為相矣。

這三樣東西總共地合起來,那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戒相。

更以義求,亦為三別,一犯與不犯,二犯中有輕重不同,三有方便根本差別。

那麼這個上面是列法的相,把法相列出來。從它的內涵來去說「亦為三別」。整個的戒說的,整個說來說去:第一個,犯還是不犯;換句話說,犯當中輕還是重;第三個呢,犯當中有方便、根本的差別。「方便」就是前面準備工作等等,這個方便後面要說,「根本」的話就是真正做到的。這個裡邊,

統論其相,不出心境。

都有三個,如果說正從另外一個──整個地去看,也可以說兩個方面:一個心、一個境,心境相對。

如下更解。」

那個下面就詳細說。

相  1.所犯境 ─ 境 ─犯:重/輕;方便(因)/根本(果) 2.成犯相 ─ 心境合 ─ 犯:重/輕;方便(因)/根本(果) 3.開不犯 ─ 心境互缺 ─ 不犯

那地方有一個表,論戒相主要地說「所犯的境」,「所成犯的相──心境相合」,「開不犯──心境互缺」。那麼這樣的三個,平常我們講業的時候,我們常常說是:所對的境,能對的意樂這個是心,然後呢,心跟境相應的時候這個成犯的這個業。不過這地方還特別說一個「開不犯」,不犯就是心跟境互相有缺的時候,在什麼狀態當中是不犯。這個每一個地方啊,都有它的深細的說明,前面這些了解了以後,那麼後面的就比較容易了解了。你單單看這個文的話,文字後面的遠來得難懂,文字是前面容易懂;可是意義的話,前面的難懂,後面的容易懂。

現在我們繼續下去,八十九頁。這個,在這個〈持犯篇〉上面,背後啊,這個〈持犯篇〉如果你們看見,那這個反面還有一行,本來我不想印出來的,結果他已經印了,印了就看一看。昨天我想唸了一遍,這個就是道宣律祖《行事鈔》上面告訴我們的,這個〈持犯方軌〉篇首的教誡(編者按:請參閱《南山律在家備覽》補充資料七)。真正我們現在下面那個持犯的總義,在這個裡邊,都在什麼?〈隨戒釋相篇〉當中。在《行事鈔》當中,它有一篇叫作「隨戒釋相」,隨那個戒相;那個戒相,如果具戒的話,或者二百五十條,或者三百四十八條,隨每一條、每一條的戒,來說明這個內涵。但是呢,說明這個內涵的話,它偏重於事相,容或不清楚,這樣。所以說完了以後,它下面緊跟著叫持犯的方軌,那這些怎麼才在持,什麼是犯,還要有它一個很重要的軌則,所以說完了下面就有個「持犯方軌」。

那個〈持犯方軌〉當中一開頭就說:「律宗其唯持犯」,你們看那個哦!這個「持犯之相實深」,這個持犯的這個行相非常地深。「非夫積學洞微,窮幽盡理者,則斯義難見也」,你真正要了解這個持犯之相的話,那很不簡單,要積學之士。這個「積學」並不是單單地學,啊!學了很多;他這個學還要那個「洞微」。如果學了一大堆的文字不能夠運用──運用到什麼程度呢?最細微的地方都能夠洞燭,這樣,能夠照得清楚,然後把這個最幽深的道理,都能夠這個確定精詳地了解,這個時候那個內涵才能夠清楚,否則的話看不清楚。

所以他下面,「故歷代相遵,更無異術」,因此九代以來,這個歷代就是九代,他因為弄不清楚,沒有旁的辦法啦,好,反正前人,跟著去做吧!「雖少多分徑,而大旨無違」,個人容或有一點點差別,可是大體上面,他只好跟著做。這個歷代的祖師尚且如此,「但後進新學,教網未諳,時過學肆,詎知始末」,而現在後進剛剛學的時候,對那個內涵──教網,那個教網就不但是律哦,經、論等等整個像網一樣──根本不了解,你不時地去學一學的話,你怎麼曉得它本末呢?「本末」就是整個的內涵。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若覈持犯,何由可識」啊!在這種情況之下,你要想覈實,就是真正地能夠如實了知怎麼持、怎麼犯,怎麼可能呢?

然持犯之文,貫通一部,就境彰名,已在〈隨相〉。」這個說整個地說明這個一部,這個一部《行事鈔》都說明。就對境來說,那換句話說──〈隨戒釋相〉,「已在〈隨相〉」,就是前面一個。「今試約義總論,舉事以顯,」這個很重要,這個就是持犯方軌。將來前面出家的同道們將來要學,要了解這個意思。現在那個持犯方軌是什麼?就是完全從意義上面來講,它前面那個〈隨戒釋相〉的話,從事相上面去講,就事相上面個別、個別地,說這一條戒,論這個;現在呢,從意義上面總論,任何一條戒它是這樣的內涵。但是說明這個道理不容易噢!它還是用事情來說明,「約義總論」,這樣來說明,那麼使得「披尋者易矣」,使得來學的人容易。這個是它的下面,下面的我就不說了。

有一句話,《資持》云:「然律宗持犯,義非一途。」「七門大義,括盡始終。心境兩明,行相無昧。」這個就是〈持犯方軌〉當中告訴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去看。譬如前面說犯、不犯,犯當中輕、重,還有開、不開。但是總歸說起來不外心跟境,如果這兩樣東西都很清楚的話,這個行相就很清楚了。「於茲深達」,對這個能夠深深地體達了,那麼「一切戒律,明如指掌,」所有的戒律就像在手掌當中,你就看得很清楚。實際上呢,不但是說在手掌當中,你心念一動,只要去觀察,伸手掌還要去把那手掌伸開來了,然後呢心念一動你去看的話,你當下心就是,而這個心一定是對這個境。所以這個《行事鈔》上面告訴我們就這個。

那麼在這裡順便一說,《行事鈔》所舉的論點,以及南山祖師,我們必須要知道的。所以這個南山祖師他當年學的,他自己說得很清楚,在年輕的時候,隨便哪一個地方,只要有講的地方,他一定去聽。單單在他的老師智首律師門下聽律,聽完了覺得懂了,他想出去參訪,他老師不准他──不行!怎麼辦呢?一聽二十遍,這樣啊!然後呢,聽了以後出去,只要哪裡有,正因為聽了以後,只要哪裡有,他一定去聽!像這種天縱的英才尚且如此,說我們現在到了末法了反而不聽!也許有一個是可能──我說我們太差呀!這個,不了解會這樣想,了解了,更不可以!在這個論上面是告訴我們,我們太差是什麼?愚癡,對不對?愚癡要怎麼辦呢?假定你已經很差了,你不努力的話,那永遠沒有透出的一天。所以經論上面告訴我們,這個愚癡要努力去對治呀!

這個地方我就想起來了,這個論上面你們也不妨翻翻看,《廣論》上面告訴我們有幾句話非常用得上。這個在哪裡呢?在三百二十六頁,他那個裡邊也說,引這個《攝波羅蜜多論》上面的話。這個「無破闇慧光,不能成淨戒」,因為沒有智慧,這個沒有破闇的智慧光明,所以持戒持不清淨。「多由無慧故,尸羅成濁染」,由於沒智慧,所以受了戒,這個戒持戒還要濁染。可是真正重要的,這告訴我們愚癡之因,三百二十六頁倒數第四行「愚癡之因」。現在我們就是愚癡,然後真正要我們怎樣去對治呀!然後呢,因為愚癡之因所以愚癡,現在了解了,把愚癡之因要拿掉它;沒有智慧,要找智慧之因在哪裡,把智慧之因趕快種下去。

他告訴我們什麼?「謂近惡友」,這個惡友前面解釋過了,這個惡友不是跟你吵架的惡友哦!這個惡友一定要清楚,什麼是惡友,平常還跟你很好咧!哎喲,好朋友大家談得個來勁,不一定是善友。然後張家長、李家短說了一大堆,哎喲!你覺得真是個好朋友;你的苦水沒地方吐,跑到他那地方吐,他也跟你吐,然後呢兩個人一起下地獄,這個都是惡友,就這樣。那是真正的,我看古代的善知識一見面,大家說:「欸!你們在用些什麼功?」這樣。所以很多人不敢去見,他因為去一問的話,開不了口啊!然後,「哎喲!這些人。」倒誰都怕他,實際上這種是真的善知識,這是我們應該了解。所以在這地方真正講的時候,我們不能說客氣話,我也了解我跑到哪裡不受歡迎,因為我覺得,我客氣了半天這個幹什麼呢?與其跟他們客氣,我不如關起門來,再不然大家那麼就是這個樣。所以我在這裡啊,要簡單地說一說,這樣。那這個告訴我們的,這個惡友。

還有呢,「懈怠」,懈怠是什麼?對於這個真正的善法要勇悍為相。不行,不行努力呀!現在我們不行──哎呀!我已經不行,算了、算了,現在又加上末法了,現在又加上這個了……。在我的感覺當中完全不一樣!正法的時候你馬虎一點還可以,末法的時候你還馬虎,你到什麼時候啊?不是嗎?就是這個道理呀!譬如說,喔!現在那個地震了,那個地震剛剛開始小搖還可以,現在那個房子已經裂開了,眼看倒下來,你還覺得慢慢地來,還可以嗎?就是這個樣啊!所以這地方我們一定要了解。所以你有了正知見,這種都是藉口!就這樣。

往往說:「欸,那個經上面」,有人說:「那個不是經上說,末法的時候一億人修行都不成,那、那我們何必呢?」如果說你聽了這個話的話,那這個就不如《了凡四訓》。《了凡四訓》當中袁先生註定這個命,他這個換句話說業是如此,可是他學了佛以後一生就改變了;現在我們真正地出了家了,居然還被命所安排著,你到底算哪一碼子啊?所以這個末法一億人修行是策勵我們:末法你趕快努力呀!就是這個我們……。哈!我想到這裡也好笑起來了,說到這地方,這地方也真是笑中有痛!說到這裡,很多這個都是概念問題、都是概念問題,所以錯一點點都會弄出很大毛病來,這個都是懈怠。但是如果說:「啊!我不行誰行?」你不好好努力,這是「誑」,誑還是不可以。

那麼下面就是說,「懶惰,極重睡眠」,特別是「不樂觀擇」,就是我們平常的毛病──唉,真麻煩!唉,叫你去弄這麼多,還要去動了半天腦筋。是要觀察、抉擇、思惟,就是這樣!親近善知識,那個是幹什麼呢?就是告訴我們聽聞。「不解方廣」,然後要了解方廣,方廣就是大乘。所以「未知謂知,起增上慢」,我們都是這個,聽對了一點,然後呢自己的看了幾個:啊,覺得知道、知道了!這個都是未知謂知。這個起增上慢,最好把《法華經》上面看一下,那個時候才曉得我們的這個增上慢是什麼樣的內涵,這是一種。

或生怯弱,念我不能;不樂親近諸有智者。」下面來了:「哎呀,我不行啊!」就是這樣。因為你的不行,你的因地當中已經畏怯了,事情還沒有做,打這個退堂鼓。所以我常常也感覺,夏天叫你出去,說:「哎呀!這麼熱。」結果呢,叫你出一個門你都出不了,是不是這樣?出門都出不了的,你還要修行,修得成功嗎?這是我們要了解。反過來,你真正地今天心志很強悍、勇猛的話,那的的確確什麼事情都擋不住你,這個完全是在自己的心因上頭。

以前我曾經介紹大家看的那個《海倫凱勒傳》,你們有機會看看它。你看了以後自然會使得我們人人這個勇氣百倍,這有它道理、有它道理。當然最好的,我們能夠看佛經能夠策勵那最好,萬一看了佛經看得沒勁,那個時候看她這個傳對我們有幫助,絕對有幫助!

下面,說這些,這個解釋不要去看了。再下面呢,「智慧之因」,智慧之因是什麼呢?謂「恭敬承事可親師,為引慧故求多聞。」就是這些,這個是智慧的因。「謂應親近智者,隨自力能而求多聞。」這要親近有智者,隨自的力量而求多聞,就這個,要隨大德。下面一步一步都告訴我們這些,不必細說。

現在我們仍舊回過頭來看一下剛才《南山在家備覽》,這是因為剛才提到這個「患在迷教」,由於迷教,受──受不到,受完了以後呢,持──持不好,就這樣,這個根本原因是都在於此。那麼再下面,看那個八十九頁上面,八十九頁,我只要把這個唸一遍。

《資持》云:「問:何以不但釋相而總論四戒者?

說:現在你講戒相了,那麼你解釋相就好了,為什麼還要談這個呢?因為他前面不是告訴我們嗎?說通論的話要什麼?戒法、戒體、戒行、戒相,法是「體通出離之道」等等。說,現在回答:

答:戒是一也,

戒是一個。

軌凡從聖名法,

從,「軌凡」,作為一個軌則,使得我們凡夫引導改過來,改向聖道,這個叫法──說這個道理。

總攝歸心名體,

把這個法你能夠統攝起來,能夠跟自己心裡相應,這個叫體。

三業造修名行,

依這個體,然後呢身口三業照著去修改,如理造作,這個行。

覽而可別名相。

然後在這種情況之下,欸,你可以分得很清楚,以前錯、現在對,這個叫相。

由法成體,因體起行,行必據相。

由法才成體,因體才起行,行就必據相,有他的根據。所以「當知相者即是法相」,相,就是個法相,「復是體相,又是行相,無別相也。」所以說,假定──

若昧餘三,直爾釋相,既無由序,不知所來。徒自尋條,終難究本。」

假定前面三樣東西你弄不清楚,就單單把那個相解釋一下──為什麼要這樣的,原因何在?說「既無由序」,根本沒有它的由來的原因。那這個完全是「徒自尋條」,你根本在枝末上面空忙,你「根本」很難把握得準。

這一段話,在前面早一陣子,我們剛開始的時候,還沒有正談《南山在家備覽》的時候我曾經提過,今天在學《在家備覽》又提。如果在座的諸位當中兩者都聽過了,比一下,我想你們立刻比得出來這句話的份量的輕重。因此我們現在了解,說要想學戒,需要些什麼條件,這樣。所以這個前面,所謂怎麼樣幫忙我們建立正確的認識,這個就是法;這個認識而從聞變成思,從我們內心相應,這個就是體;然後呢,從體上面去行的時候,現在還要有根據,那個是隨行當中的根據,那個時候才是談戒相。所以你得到了這個,然後根據那個戒相去持的話,它跑到哪裡就是美到哪裡,這功德是無量無邊!就算你做不到,你戰戰兢兢一心擺在心當中,你能夠以這樣的心情去做的話,這個功德就無量無邊,這個功德明天再來求!好!那麼現在請大家……。

《在家備覽》八十九頁,這個〈持犯篇〉這個總序,前面已經簡單地有一個說明,那麼這個八十九頁今天從第四行開始,第四行。這個總序實際上在細說這個持犯的行相之前,特別地讓我們了解,戒這個現在要持戒需要的條件。經過了前面將受、隨兩個,一再地說明、一再地細辨,那麼曉得受、受些什麼,然後呢受了以後如何去隨,才能夠把受體能夠透過了隨行而圓滿,這個概念已經有。那麼正式去開始行的時候,它還是有它很細緻的種種條件。有了前面的這樣的心理上的認識,以及心理上的這個功夫,然後再下面配合行持的細則,這個彼此間都不能少。假定我們對這個基本的概念了解了,那個這個戒真正的功效就起來。

我們昨天曾經翻了一下《廣論》,告訴我們對治。這個概念對我們是絕端重要的,儘管論上面短短的幾句話,實際上這個是最重要的,談修行這最重要的一個概念。說如果你不在心理上面有這個認識,而且照著這個認識去行持的話,那這個道理再說這只是一個善根種子,你必須經過對治。這個對治不僅僅是懂得了一個道理,而且必須將懂得的這個道理在內心上面,去如理如量地怎麼樣把它產生這個實際上的現行。換句話說,心念起來的時候你很清楚,對這個境,喔!現在是什麼狀態──是無明?還是了解了佛法跟它相應的正知見?拿這個概念時時來檢點自己。看得很清楚這一念起來對了境,那是還是在惑當中所謂煩惱──這個煩惱如果我們細說的話,說見煩惱、思煩惱十種相,而總說的是什麼狀態,那麼你了解是怎麼樣去對治它。唯有這個辦法才能夠真正把它扭轉過來、淨化,真正的重點在這裡。你不透過這個努力,那沒有用!所以平常的時候,這心裡面所謂的根律儀或者什麼,它這個就起心動念就是做這個,就做這個!這樣。

如果你以後,有了這個努力以後,因為經常我們這樣地努力,所以說慢慢地把那個粗猛的煩惱降伏了,所以這個時候你才談定慧,那才行。透過了這樣的說明,那麼我們認識了,那所以才說戒一定是定慧之基。否則的話,這個理論上面就說不通──為什麼戒一定是定慧之基?好像有很多人並不講究戒,他還不是照樣地得定?這樣。那現在我們了解了,原來這個戒本身純粹是個心地功夫,粗猛都沒辦法降伏,你還談什麼細的呢?就這樣。正因為如此,所以在這個情況之下,有很多細緻的戒相他不深入,他一樣地可以得定慧的根本的原因在這裡。那麼前面一直作詳細地說明這個。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