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一九九一年版
第五十卷.A面
最後發現這是唯一的方法,不但是唯一的方法,除此以外只有得苦離樂,誰願意?天下沒有一個人願意得苦離樂!你除此以外,得到了痛苦,快樂就遠離了,你願意嗎?我想沒有一個人願意。
所以在這個地方他為什麼一再告訴我們,我們勝解這個業,如果不了解,戒持不好。更進一步說,你業了解了以後,那個時候才人人修學佛法。那個時候你才了解:哦!原來是要賺無比的功德法財,所以眼前一點小小的努力,這是太值得、太值得了!所以並不是急著教我們去馬上去「行」,而是要我們好好努力地去「解」。
那麼這個解的時候,萬一你還沒解好之前出了毛病怎麼辦呢?所以真正的修行一定要不能離師。因為這個宿生的善根種子,靠這個師長身邊,靠這個師長身邊,對不起,你要犯罪犯不出來。既然你有這個善根而進來了,當然你願意跟在那裡,然後客觀環境就會保護得你非常好,所以這個僧團有這麼無比的價值。所以我一直感覺到,現在我們末法修行真正苦的,還是自己不認識,這樣。先不談別的,說修行人,大家覺得:啊!好了,我要去修行了!所以關起門來一個人住。這個時候你怎麼修行法?有一些人宿生有真正有善根,他可以關得起來。宿生沒有善根的人,對不起,你一離師,完了!什麼都不談!也沒有這個認識,這樣,你認識都沒有,你靠什麼去修行?所以剛開始的時候必須這個條件,現在大家清楚不清楚?這個因果彼此間的必然關係就這麼嚴密,絲毫無差。然後這個《廣論》上面完全講這個道理,現在到戒論上面,這個道理是一一具體地實行、兌現了。
那現在我們看,哦!受了戒要「秉之在心」,但是這句話容易呀,怎麼才做到呢?下面:
必須廣修方便。檢察身口威儀之行。克志專崇,高慕前聖。 持心後起,義順於前,名為戒行。」
就這麼幾句話,所以這幾句話大有內容!我們看《資持》的解釋。一方面解釋《資持》,一方面回過頭來,來了解現在《行事鈔》上面這段文。
《資持》釋云:「初躡前科。
第一個就是戒行是什麼呢?就是把前面這個再說一遍。
必下示行相。
這個下面說「必須廣修方便」,正告訴我們隨行應具的內涵,這個內涵一定有它的個行相。那麼,看:
方便有二即教行也,
他上面怎麼告訴我們哪?我們必須「廣修方便」。平常我們總說方便、方便,現在這個方便裡邊有兩樣東西:一個是「教」、一個是「行」。教是什麼?
教謂律藏必依師學,行謂對治唯在己修。
這兩句話。那麼這個教、行兩樣東西,任何地方都是如此,教是因,了解了這個道理,然後照著去做,了解了去做是果;照著去做是因,然後感得的聖位是果,彼此有它的必然的因果關係。整個佛告訴我們的內涵不出兩樣東西,在《俱舍》上面稱為「教、證二量」,然後我們中國一般的祖師把這二量開出來,有很多地方,實際上這個印度也是,即「教、行、果」。有了這個教,然後作為因去行;有這個因作為因證這個果,所以前後之間始終是重重因果關係。或者我們叫「教、理、行、果」,或者叫「信、解、行、證」。教、理正屬於開我們的、啟我們的信,信了以後進去的時候,生我們的解,生了解以後,然後根據以去行,行了以後證得個果。簡單地來說這個都是方便,就這兩樣東西──教、行兩樣事情,這樣。
那麼現在這地方講戒的時候,教是律藏。這個律藏現在我們已經了解了,這個律藏裡邊說起來是律藏,能離得開論藏嗎?能離得開經藏嗎?「經」告訴你這個道理;這個道理你真正去行的時候,你必須依「律」;要去依律的真實的內涵要清楚的話,必須依「論」。所以我們從律來看叫作律藏,律藏的真正的內涵是包含了三藏;就像我們通常說三寶、三寶,你看起來分開的,實際上就它的內涵是一個。現在我們同樣的,這個戒,「隨成一行」是「四義整足」,妙咧!「言有次第」是「行不前後」。從你認識去看,一定有它的次第,但是做完成的時候,任何一件事情是絕對少不了任何一樣事情。所以現在我們認識這個──啊!這個「方便」原來這樣的內涵噢!而且要「廣修」哦,那不是簡簡單單哦!
於是下面了解了這個「教」是指這個,可是這個東西「必依師學」。對!沒有師,沒有!所以「離師無法,離法無成。」經論上一再告訴我們,《華嚴》說得非常清楚:「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了。」就是前面那個一路上面過來,我們大家了解了。大家都有這感覺:「啊!這個文看了好像早就懂了,一聽,發現裡邊還有這些噢!」這個發現的,對不起,就是自己沒有發現的。所以在這裡我一直感覺到,深深感覺到,我只是一個留聲機,不是我能告訴你的,我今天所以在你們聽起來覺得很懂,那是因為我老師告訴我;這個懂的不是懂著我,如果有我在裡邊,都是錯的,對的東西都是這個師長。一一真正的,通常我們說傳承、師門的珍貴在此。那麼這樣你追溯上去推到誰呀?佛陀他老人家!戒也就是他給我們的,行還是他告訴我們的,所以必須要這個!
可是了解了這個道理不去做的話,對不起!這個道理永遠是他的,行持要靠你自己。為什麼呀?要對治你的煩惱呀,他本來告訴你是告訴怎麼對治煩惱呀!你本來要來是幹什麼?要解決你的問題。現在了解這個問題的根本在煩惱,可是對治的煩惱,方法要他來告訴你;行持、對治還是靠自己。所以這個地方對治在自己了,下面呢,
由本興心,稟教期行以為受體,
現在就是說,由於是你本來怎麼樣啟發你的?噢!由於這個「興心」,這個興心有一長串哦!這個興心一定從知苦,然後找到苦因,苦因要斷,所以由於知苦,要慕滅,所以這個時候,慕滅然後就去修道。所以這個裡邊,「由本興心」裡邊,就包括那個苦、集、滅、道的整個的內涵,就說在裡頭了。然後在道當中去開始走的時候,才曉得下腳的第一步在戒。所以說「稟教」,根據著、領會了聖人告訴我們這個教法,於是我們真正要去行,這個領受在我們的相續上面──這個「受體」。得到了這個受體,
今還如體而學而修。
對!現在由於這個,那正式要開始去學、修。
文明檢察似偏約行,
上面這個文上面,「必須廣修方便」的時候,就告訴我們「檢察身口威儀之行」這個。這個文上面是說,說明要檢點、要警察,好像偏重在行。但是下面看噢:
然離過對治,非學不立,
是呀!要行是沒有錯,行是行些什麼?要對治我們的煩惱!煩惱對治了,然後苦因消失,苦因消失,苦果就不集,這個才是我們……所以要想對治,「非學不立」。對治些什麼?這個就要學!如何對治?就要學!對治得對不對?這要學!是不是在在處處無非要學?所以非學不立!
廣修之語理必兼含。
真正的廣修,一定兼含這個內涵在裡頭。現在我們越來越清楚了,原來這個內容是這樣啊!所以下面:
檢察即心,心即行體。
真正檢察,那就是從內心功夫檢點警策,這個就是真正的行,總從這地方;真正的行就這樣,這是心體。然後這個心體當中起的心用的話,這個心體當中又開為受、想、思,識體,然後真正行的時候這個心所,這個地方是沒說,下面等一下會講的。
準《業疏》具三,能憶能持能防,
這個行的時候,準之上面這個《業疏》,說「能憶、能持、能防」。
一心三用,無非順受,方成隨行。
這個要有這樣的幾個功效。那麼這個無非是順著所受的願體,這樣才能夠真正成就我們現在隨行──就是這個戒行,成就那個戒行。
此謂能察,身口威儀即所察。
那麼上面這個心是能察,檢查這個身口威儀對是不對。
此二句須明成就二持,遠離兩犯。
這個說明成就我們的二持,止持、作持;遠離哪二犯呢?止犯、作犯。到後面那個止、作,〈持犯〉當中還有詳細的說明。不過現在那裡作總論,下面那個詳細的說明,就持犯的話就是別的,細細真正要行持的時候我們還要講。
而云身口且據粗非,
上面這個「而云身口」是指粗的地方。
約準今宗義通三業。
如果說根據現在這個本宗,那麼這個一定是從三業各方面來說。
上云檢察正示修行,下云慕聖明其標志。克猶定也。崇,重也。
上面不是說「廣修方便,檢察身口威儀之行」嗎?這個。那麼下云「高慕前聖」,就是他所標,說心所期望的是這樣。說為什麼我們要來持戒呢?或者說你從皈依來說,哎呀!要皈依佛陀,或者是真正的皈依還是──我目標在離苦得樂。喏!離苦得樂的究竟之狀態就是佛陀,現在要靠他來教,然後將來要證得他的榜樣,就得到他那個究竟的結果。所以這個正是我們所仰慕的、所期望的、尊重的。
前聖通目三乘已成道者。
這不一定成佛,還有其他真正證果的聖者都算。
持下結示名義。持心即行。後起順前示隨行義。」
前面就是說「持心後起」,現在那個持戒的心是後面起來的。所以要這樣持,它順於前面所受的體,所以這個叫戒行,前面叫戒體,現在叫戒行。那麼再看:
- 戒行
- 初正釋
- 初對體辨行
- 初約法明
- 二約喻顯
- 二互顯相須
- 初敘互闕
- 初明闕隨
- 二明闕受
- 二示相須
- 二問答
《事鈔》云:「然則受是要期思願,隨是稱願修行。
說這個「受」是前面這個願體。為什麼叫「思願」呢?因為這個思心所當中。「隨」是正跟前面所說的願相稱相應的,然後對境一一去修改、修造。
譬如築營宮宅。先立院牆周帀,即謂壇場受體也。後便隨處營構盡於一生,謂受後隨行。」
舉個比喻,像我們造任何,先來把這個周圍弄好了,然後後面一一把它隨處努力,這樣。或者我們說造好了房子了,怎麼裡邊慢慢地去把它裝飾,然後在這個裡邊一生去受用它,將來永遠去受用。
《資持》釋云:「初對體辨行中二,
那麼這個解釋就是分兩部分來說。對這個戒體來說,下面分兩部分:一個「約法」,下面「約喻」,先說明這個道理,後面用這個比喻來說明、了解所說的道理。
前約法明。要期即盡形斷惡決絕之誓,
這個很容易清楚。
思即緣境周徧慈愍之心,
上面不是「思願」嗎?這個思願是「要期」的。
合此二心混為一願,即受體也。
這個就是兩樣東西,要期以及思願,盡形我要這樣去做,兩個東西。那麼這個是願,就是受的體。「稱願」呢?
稱願者合上要思,即隨順義。
說,隨上面你所要的來做,於是這個「稱願」來起下面的修行,這個是約法來說明這個道理。下面舉一個比喻,來了解上面所說的這個法當中的道理。
譬下次約喻顯。初營宮宅喻求聖道。下喻受隨可知。營構謂造立屋宇。」
這個很容易。先把四周的標記弄好了,砌起來,慢慢地去做。
《事鈔》續云:「若但有受無隨,直是空願之院,不免寒露之弊。
第一個,假設有了受而沒有隨的話,那一個空願。這個空願在比喻當中像這個房子一樣,這個房子四周的圍牆立了,裡邊對不起,房子沒有蓋,那也沒有用,所以「不免寒露」。下面還有解釋,「寒露」等等都有它的特別的內涵。反過來,
若但有隨無受,此行或隨生死,又是局狹不周,譬如無院屋宇,不免怨賊之穿窬也。
反過來,說那麼重視在行了,那不必去受了,這個時候你這個行只是個善,因為你沒有一個願體,所以你這個行「或隨生死」。再說呢,「又是局狹不周」,就像那個房子外面沒有保護,對不起,你在的時候、作的時候有,一個不小心,尤其這個怨賊,這個是煩惱的怨賊,又不靈光。所以
必須受隨相資,方有所至。」
這兩樣東西都要,這是目足並運,這樣,那麼真正能夠達到我們所到的地方。至於說這個「相資」,也就是說,我們求大菩提心,先發願心,然後願心以後的,後發行心;發行心的時候,實際上先求菩薩戒,後嘛行菩薩行。前面先求出離戒,後求出離行,這個完全是一樣,先總是發心,後面再立行。
《資持》釋云:「二互顯相須中二,
其次來說明這個「相須」,這個兩樣東西要互相依靠。其實這個在前面戒體當中已經說過,現在既然講戒行的話,更是特別地說一說。
初敘互闕又二,先明闕隨。
說受了,是得到了,可是後面隨戒如果不行,那麼怎麼辦呢?難免寒露。
寒露者喻無善蓋覆。
寒露就是沒有善來覆蓋。
弊謂困死,喻沈惡道。
這個「困死」指什麼?或者沉淪惡道等等。雖然你受了、得到了願體了,如果後面不去行的話,對不起,還是會沉淪。
若下明闕受。
是說,那麼後面隨的、對的境,你很認真地去做,可是沒有得到這個受體怎麼辦呢?
隨生死者但是世善,非道基故。又局狹者緣境不徧,惡心存故。
這個現在了解了,都是世間的善,不是道的基礎,這第一個。而且又局、又狹,是緣境不遍,惡心還存在。
穿窬謂穿壁,窬,牆也。由無外院,其間房室容彼穿窬。
這個「窬」就是個牆。那麼由於或者是外面沒有,人家很容易跑得來,跑到你這個裡邊來,把你的房子弄破了,把你裡邊的東西偷走了。
此明無受防約,雖修善行,還為塵擾,喪失善根。如賊穿窬,盜竊財寶也。
就是說,那個地方就是說明,我們如果單單行善而不去受願的話,那麼有這樣的一個缺陷:這個行就是作對了,只是一個善行;而且因為你沒這個願心的防,所以它對境的時候,如果心強有善行,如果心弱,它並沒有這個願體對境警策自心的這個力量,沒有!所以隨著這個強的這個外緣跟它去掉了,這個是它真正的特點,真正的特點。所以
必下次示相須。」
那是上面最後一句話,最後一句話,告訴我們「必須受隨相資,方有所至」。
那麼下面這個問答稍微等一下。我說我們這份這個參考資料,請大家現在這份參考資料拿出來,我們在這裡看一看。(編者按:請參閱《備覽》補充資料七)這份參考資料,我上一次曾經跟大家簡單地說過,現在這裡啊,講到這裡,真正重要的地方再說一說。它這個上面告訴我們,我們現在的行需要兩樣東西──教、行。教要依師,實際上呢,現在這個師方面依了師幹什麼?去學!這個最最重要的,真正重要的。否則的話,你依了師不學,你跟著他幹什麼?現在所以我們末法的時候就有這種現象,但是客觀環境又不允許,所以有很多有善根的人說,啊!先出了家,是自己去修行去了,這是大有善根之人。實際上,譬如說我們來果老和尚等都是,他靠了個師父出了家,下面都是靠自己的。可是這種都是再來人喔!都是再來人,我們虛雲老和尚等的。一般人那個不行,一般人就得非得好好地跟著師長去做,否則的話,對不起,你非出毛病不可!所以正規狀態當中,那個就要好好地依師。因此戒律上面明文規定「五夏」,這個五夏是指利根喔,你通了;如果不行要「十夏」,再不然叫「盡壽依止」。從前面一步一步上面來,我們都了解了,對不對?這樣。
那麼然後這個地方,特別地方這地方就是告訴我們,這個現在那個補充資料,是《資持記》、《行事鈔》上面的,《行事鈔》。《行事鈔》上面這一段,第二十七卷,叫作〈持犯方軌〉。換句話說,你受了以後去持戒,持得不好就犯了,那怎麼樣才能夠真正做得好,這個「方軌」兩個字意思就這樣。根據那個《行事鈔》上面,他特別告訴我們,這個律所真正講的內涵就是兩件事情──持,再不然就是犯。所以他說「持犯之相實深」,說持犯的這個真正的行相很深奧噢!不是「積學」之士,你沒辦法真正透徹它的內涵,透徹它的內涵,所以他告訴我們。
但是我們現在的情況怎麼辦呢?他前面有幾句話我沒有給你們,我可以唸一唸。他說:「後進新學,教網未諳,時過學肆,詎知始末。」現在我們很多後來的那些人,剛剛學了、剛剛開始發了個心,但是真正那個教理,這個教理內涵是非常地廣泛,像網一樣,對這個內涵根本弄不清楚。啊!你不時地、偶然地跑得去學一學,對不起,那根本不曉得它的根本在哪裡。
我深深就有這個經驗,弘一大師也在說,他剛開始去看的時候,得前遺後,簡直找不到頭。我想很多在座的同道們,後面的人先不談,可是後面的人,你也不妨說在學校裡念書的這個經驗,大家都了解。自己去看,唉呀!看了個半天,乃至於在佛學院裡念了半天。念的時候好像正對著這個念得很起勁,回來一頭霧水,要去用,更談不到!我想這是人人有的經驗。所以這個情況歷來皆然,南山祖師也告訴我們,「後進新學,教網未諳,時過學肆」,所以換句話說,還到不同地方去學,如果不學的話,那更是不曉得頭尾在什麼地方。
所以他說「若覈持犯,何由可識」,如果真正要考實談,怎麼持、怎麼是犯,實在沒有辦法認識,這樣。所以他在這地方,把整個的《行事鈔》細說,細說。說完了以後,他前面又告訴我們,叫作〈隨戒釋相〉,不同的戒一條一條來解釋。雖然解釋了,可是對不起,隨著這個相是有了,就它的個義理來說、總的來說,大家還不清楚。所以〈隨戒釋相〉完了以後,它下面再從這地方,又叫一個〈持犯方軌〉。持犯方軌是從它的總義、總論,這麼了解了以後,從這個地方了解了以後,那麼你就清楚了。
那麼真正說的是說什麼呢?就是說我們持也好、犯也好,說來說去兩件事情──心、境,就是這樣。實際上,「犯」就是心對境,由無明所使造業;現在了解了,心對境,由正知見策勵,善法欲去造,然後就「持」。如果這個兩樣東西你明白了、清楚了,那這個一切的戒律,他說瞭如指掌,因此現在的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這個〈持犯方軌〉。這個〈持犯方軌〉當中就開出來,所謂「持犯名字」、「解其體狀」……,那個都是後面在〈持犯篇〉當中。
那麼現在呢,在這個我今天給大家的補充資料,就「學」(編者按:請參閱《備覽》補充資料六),特別是「雜料簡」當中,特別有一點請大家注意。說「一以不學無知歷位分別」,我們平常很容易犯的這個毛病──這個不學無知。諸位在家這個同道們,我很抱歉,有一部分是可以,可是我怕有的時候一個不小心發出來的,它戒的有的時候這個篇聚的內涵的名字,乃至於這種名字,對你們聽都不一定合適,所以諸位有意將來出家,將來都會聽得到。所以今天一番、一片恭敬仰望之心聽,種一點善根也是好的。
下面先,「初『不學無知』者,其相微隱」,說不學無知很難懂,現在我們就看一看。「言其犯相者」,什麼是犯相?了解了犯相那麼你就能夠不犯了。「謂受戒已來」,說,喏!是說假定你受了戒以後,「勤學三藏」,喔,很勤勤懇懇努力哦!儘管屬律藏,可是他這地方告訴我們三藏;現在我們了解了:對不起,你三藏要嘛不學,要學的話,三藏非全通不可!那時候,「於境迷忘,遇緣而造者,隨相境想具之。」你受了戒以後,認真地去努力,可是儘管努力,或者是不了解,是還迷;或者雖然了解了,現在對境的時候忘掉了。那個時候就看了,那個時候還要看噢!「若由來不學」,現在來了!這是我們通常犯的,從一開始受戒以來就不學。「事法無知」,事也不知道、法也無知,「觸便違犯者」,碰到就犯。「佛言:隨所作,結根本,更增無知罪。」我們罪加一等哪!就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