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一九九一年版
第四十五卷.B面
那麼下面「立兩所以」,為什麼?這個有個原因的,下面立兩所以的話,就說明這兩者當中「二法相藉」,是含攝無盡,文字上面只說這個話。說這個「作」完了以後,一定留下那個「無作」,還有呢,一定要靠這個無作才滿這個作,這樣。所以真正地要圓滿你的願,要靠無作,但這個無作非要假借這個作才能夠安立,所以這兩者當中有它的這個內涵。哦!那麼前面告訴我們,由這兩樣東西可以含攝無遺,這樣。怎麼含攝法呢?在這個下面的解釋當中你就很清楚了。
了解了這個,然後來正式地討論這個戒體,可是討論戒體的時候,由於各宗所計不同,所以依照著各宗所根據的論典,是「依論出體」。那麼這個依論出體,一方面是說明各宗各派它的內涵;而更重要的說明:喏!這個佛出世的究竟意趣是在這裡,但是由於眾生根性不同,所以一定要照著這個次序層層深入。所以這樣一來的話,不但不會產生各宗各派的你是、我非的互相對立,而正因為如此,說明了佛出世的真正善巧方便,必須依照著深淺程度的不同而層層深入。這麼一來,尤其是對我們,了解了這個,要想真正深入你必須要這樣,你自己修行必須步步上昇;其次,你要想究竟圓滿,我們必須要幫助一切人,那麼對不起,幫助那些人是借用這一部分──小的小學、中的中學、大的大學。所以這個依論出體是這樣。
那麼以前祖師所立的,前面所謂第三是依論出體,都是說明前面實法、假名二宗。現在祖師才是根據《法華》、《涅槃》開權顯實,這個最重要的就在這個地方,整個的南山的精華就在這裡,我想大家還很清楚地記得。我們尤其高興的,以前看那個文,大家說看了人人懂,以後等到自己研閱了,啊!才曉得這個裡邊是其美無窮!那個時候才知道,看了這個,才真正《廣論》上面的了解了;反過來,有了這個,使《廣論》上真正的意義才徹底地顯發;同樣地,《法華》、《涅槃》的真精神,到這裡整個地出現。所以它彼此間經、律、論三者,也是互相相輔相成,你就不能少,少掉了就是弄不好!
那麼下面呢,有了這個「顯立正義」以後,然後「先後相生」,這個先後相生就是正解釋「立兩解名」。前面是解了名字了,解了名字以後,但是真正這個功效怎麼來的呢?哪、哪!要經過這樣的。而這個先後相生,在後面行持的時候,還要詳細地說明它,還要詳細地說明它;否則的話,前面所說的願變成個虛願,這個願之所以能夠成滿的話,必須要後面的隨行,這樣。這裡我們稱它為戒,叫作受戒的戒體或者叫願體,後面叫隨行或者叫戒行;在別的地方名詞不同、內涵一個。
我舉一個比喻,先發出離心,後來再修出離行,這是二乘;大乘呢?先發菩提心,後修菩薩行,然後呢因圓果滿,是不是這樣?那麼發的心是什麼?願體嘛!修的行是什麼?隨行嘛!就是這樣。這兩者,正因為你發了心,所以才跟著後面的行來,而你前面的心如果沒有後面的行,對不起,這個是虛的,彼此間有這樣的互相憑藉的關係,這個先後相生先點出這個道理來。所以在這個表上面,我就說了幾句話,說「並示作與無作相藉而立,作是因,無作是為果,戒功斯立。」互為因果,這樣的,這個戒的功效。所以這個戒,是我們說五分法身的根本,也就是三無漏學從這裡說起的。
「無作多少」,那麼就是標舉大綱,這個說明業相,我們從戒、從相上面,然後呢從業、從心上面,兩樣東西正反交合,整個地了解了業體。所發的業體就是這樣。說清楚了!
第二章 受隨同異
- 受隨同異中分為二節
- 一釋兩名
- 二辨同異
戒體的相狀弄清楚了以後,下面第二,那就是我們現在的六十八頁上面,叫「受隨同異」。這個名字,什麼叫受隨同異呢?一個受就是受的戒體;隨呢?後面由此而來的、跟來的叫隨行,或者叫戒行,這樣。那麼這兩個當中有什麼差別,有什麼差別?這裡我們看文。受隨同異分兩節,一個呢「釋兩名」,來解釋兩個名字,第二呢「辨同異」,辨別差別何在。
第一節 釋兩名
《業疏》云:「問曰:何名受隨?」
這個直截了當地問。
- 初釋受名
- 初釋受義
- 二示戒義
- 三結斷分齊
- 二釋隨名
《業疏》續云:「答曰:
回答說。
言受戒者。
先解釋受,後來呢再解釋隨戒。什麼叫「受戒」呢?
創發要期,緣集成具,納法在心,名之為受。 即此受體能防非義,故名為戒。 謂壇場起願,許欲攝持。未有行也。」
這個是說明,看一下下面的《濟緣》的解釋。
《濟緣》釋云:「釋受名中三,初釋受義。要期是心。緣集即境。納法在心即心境相應。 即下次示戒義。 謂下結斷分齊。」
那麼這個我們來看一看,這回答當中分成三部分,那麼第一部分解釋這個受戒是什麼意義。這個受戒的意義,我們看噢!什麼叫受戒呢?就是「創發」,你開創、啟發了這個願心,然後去受戒的時候說,哦!我要盡形壽,乃至於我要盡未來際;發菩提心是盡未來際的,然後呢這個比丘以下那個是盡形壽的,這個都是「要期」,八關齋戒一日一夜的,都是要期。發了這個心,然後決定要這樣去做,還要一個條件,要「緣集成具」,種種因緣集合,然後成就我們所受的這個戒,這樣。那麼這個時候受的是什麼呢?「納法在心」,以前我們是了解這個是佛陀告訴我們的聖法,透過我自己的了解而發心、而要期去受,還要外面從和尚、阿闍黎種種其他的因緣集合成功以後,那麼使得我們把聖人所說的法,領納在我們的身心上面,變成我們的戒體,這個叫作「受」。這是第一個,第一部分解釋這個受。
下面呢,說「即此受體能防非義」,這個所受的這個願體,它有一種防非止惡的功能,就是禁戒,說:「欸,不可以!現在你受了戒了,這個事情不可以做!」這個就是禁戒的意義。那麼下面呢就是說,這個現在為止,到現在為止,所受的這個戒的內涵如何呢?「謂壇場起願」,願體已經有了,這個願體的功效是什麼?許願要將來照著這個去做,但是真正的行還沒有。所以他下面「結斷分齊」,說:喏!你現在這個齊限到此為止,所以這個就是受戒的內涵。這下面的行,那在下頭,在隨當中。所以再下面,我們繼續看下去,下面在六十九頁,這個六十九頁上面繼續:
- 初釋受名
- 二釋隨名
- 初正明
- 初敘戒義
- 二示隨義
- 三合名
- 四雙判通局
- 二問答
《業疏》續云:「既作願已。盡形已來,隨有戒境,皆即警察護持無妄毀失。 與願心齊。 因此所行,故名隨戒。 受局淨法,兼染不成。隨通持犯,皆依受故。」
看下面的《濟緣》的解釋。
《濟緣》釋云:「釋隨名中四,初敘戒義。警察即能防,護持即能持,無妄即能憶。 與下次示隨義。 因下合名。 受下雙判通局。」
那麼現在下面繼續下去,繼續下去就是說明這個「隨」、「隨戒」這個道理。說這個地方一共分四部分來說明它,分四部分來說明它。第一個說這個警戒的「戒」的意思,我們看文。「既作願已」,就是前面「作」,這個就是受戒的時候這個作戒。那麼經過了前面幾個作,然後呢得到了這個無作的願體,得到了這個無作的願體以後,這個無作的願體因為所要之期是盡形壽的。所以只要盡形,這個形未盡之前,在隨所對的境界,這個境界以前沒有受戒的時候,都是隨無明而轉,現在受了戒,哦,曉得了:「喔,這個現在不可以!」這個前面已經說過。由於所體會佛的教法,那麼這個隨境界,這個無作戒體就會有一種功效──「嗯!」馬上會來警策你。這個,我說這個「嗯!」這是心裡的表示一種警策的現象。
以前這個境界現起一定是隨妄而轉,現在這個境界現起的話,隨著這無作戒的這個戒體警戒起來,所以說都變成功一個警惕。這個警惕要靠什麼?覺察!當我們「欸!」馬上一警覺心起來了,察覺到,於是呢護持保護它,不會隨著妄緣而損害我們的戒體,也可以說不再造惡;不再造惡,那就是修善。那麼這第一個,這個就是講那個戒的特徵。至於說「能憶、能防、能持」,這個前面「顯立正義」當中已經詳細說明了。
這個上面來說的這個心情,與第二句「與願心齊」,這個情況,喏!只要你有這個願,它這種警策的心,永遠跟著在,這樣,所以說與願心齊。但是呢卻不是當初的願心,所以才下面第三,「因此所行,故名隨戒」,這個時候的行為,是跟著前面這個所受的願體而來的,它也是戒,但是呢跟著願心而來,所以叫隨戒,這個是受隨兩個當中不同之處。
最後一個簡別,「受局淨法,兼染不成」,這個受戒的時候,這個願體一定局限在這個淨法當中,所以受戒的時候你胡思亂想,還緣這個惡法什麼等等,那一定得不到,得不到這個戒。不要說惡念不可以,無記心在都不可以,何況是惡念呢!所以它一定局限在只有淨法當中才能得到。但是呢隨戒不一樣,「隨通持犯」,這個隨戒,善心淨法固然是,惡心也是,善心呢叫作持,惡心叫作犯,這個兩個。
那麼再下去,再下去啊,這個再下去書上有一點錯噢!「《業疏》云」,這個應該是「《業疏》續云」,這個下面那個三角形一個是黑的,這個不應該是黑的,空的!凡是是繼續地、連續地把這個三大部上的文抄下來的話,那麼就是這一段這個《業疏》續云,跟前面那個中間不間斷的;如果不間斷的,通常上面用這個記號,這個三角形空的,然後用的文字叫《業疏》續云。否則的話,這個像現在印在書本上面那個黑的,表示不是連續的,可是意義相關的。實際上這一段話不但意義相關,跟著前面而來的,所以請你們改一下。那個就是六十九頁第四行,那個第二段那個三角形,黑的三角形,應該是一個三角形白的、空的,然後「《業疏》云」加一個「《業疏》續云」。我們看文:
《業疏》續云:「問:願行相依,猶如輪翅。持可順受,犯豈名隨? 答:隨有兩種,持犯乃異,俱從受後而生。行兼善惡,皆由受故,相從目之為隨戒也。」 《濟緣》釋云:「問中。難前隨中通犯。車輪鳥翅兩不可虧,可喻願行必須相副。 答中。順違雖異,通望本受,俱名隨戒。」
先看那個《濟緣》的文字,這個「問」就是來問難,說:隨當中通犯,受的時候只局於善法、淨法,那麼這個隨怎麼可以持犯皆通?那麼他下面說幾個名字,車輪跟鳥翅,車子的輪一個輪子不行,鳥的翅膀一個翅膀飛不起來,所以這個比喻說,這個所受的願體跟後面來的隨行,必須要相輔助的,這樣。所以受既然是局在淨法,那麼這個隨也應該局在淨法,這個隨怎麼可以持犯兩通呢?因此他有個答,說「違順」是不一樣,但是呢現在這個兩通,並不是望違順,而望「本受」。就是你本來受了,這樣作叫作「持」,那樣作叫作「犯」,如果你不受戒的話,既沒有持、也沒有犯,所以這個持犯,是從本受這個角度去看的,這個兩者之間還是互為因果、相輔相成的,這個解釋。
現在我們再來看《業疏》,問:這個願跟行相依,就像這個車的輪、鳥的翅膀,那只可以順受,那個犯怎麼叫作隨呢?所以他回答了,說:是沒錯,對這個你的戒來說要成你的願,那的確是要順的,可是現在受了這個戒以後,既然靠後面的行來輔助,所以這個「行」跟前面的「受」這樣地互相輔助。你們就順了你所受的本願,這個叫作持,對了;反過來呢,你如果說不順,做錯了,犯,這樣的意思。所以說不管持也好、犯也好,儘管從持犯兩個角度去看是兩個相反的,可是這個持也好、犯也好,從受這個角度去看是一樣的,你受了以後,下面的行為怎麼跟前面的受相應,這個意思。說這個行的時候,或者順就是善,或者逆就是惡,都是從受來,所以由於這樣的關係,彼此間「相從目之為隨戒」。
那麼再繼續下去,繼續下去,「《業疏》云」,那個就是不是「《業疏》續云」,那就中間斷掉一部分。那麼這個中間《業疏》上面,下面如果繼續說的話還有幾句話,繼續的話我就在黑板上面抄的那個四個。這個就是南山祖師《隨機羯磨疏》上面告訴我們,這個隨後面,受了戒以後這個隨戒、隨行有四種,第一個叫專精不犯隨,第二個叫犯已能悔隨,第三無心護持隨,第四個能犯無悔隨。這個在《南山律在家備覽》沒列出來,那麼我現在這地方呢,在這地方列一下。真正想學戒的,應該這裡檢查一下,我是走哪一個?如果你正規地來看的話,任何人都只有走前兩者,決不應該走後。如果要走後的話,你根本就不要來受嘛!你來受它幹什麼呢?既然來受了,當然希望它專精不犯,可是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氣這個非常強盛,難免要犯,那麼這個時候該怎麼辦,這樣。所以正規地來說,前者兩個,後面這個了解了以後,那我們曉得該怎麼辦,那麼這一部分也不細說了。我們現在看《業疏》,看這個《在家備覽》文,繼續下去。
- 初問
- 二答
- 初通示戒義
- 二正通來問
《業疏》云:「問:無作名者,可是戒收。隨作乃是後時緣護,但應名善,何得名戒? 答:戒是警心,始終緣具。願行成就,方名圓德。 要從始心及終行副皆符戒禁,順成受故。不名獨善,由境周統也。」 《濟緣》釋云:「問中。意以受作可名為戒,隨作但名為善。此難受作不專戒名。 答中二,初通示戒義。始終之言通收二作及二無作,無非警心。該周法界,不容少闕,故號圓德。 要下正通來問。始心謂受作,及終行副即隨作。順受故名戒,境周故非善。」
這個一個一個解釋一下。為什麼有這段的問答呢?這個他的問答是說,戒是前面的這個受戒才叫是戒,受戒也就是指作、無作,那麼後面現在這些隨戒,隨戒也是叫作、無作;這個「作」後面這個隨著來的這個,好像這個意思說,不必或者不應該擺在戒當中。所以他說隨作是隨著而後面的行為,那是後面的「緣護」,遇著因緣去保護,這是一種善。實際上這個戒本身是盡未來際,後面緣護的話,隨境而發,這個境,惡境界來了,你防止它,惡境界過去了,這個也就消失掉了,這樣。好像隨什麼緣而發,那麼好像是一般普通的善,怎麼稱它為戒呢?這個問意在此。
現在回答:戒的特徵是什麼?戒有幾個,「戒是警心」,單單從那個戒是警策那個心,可是現在所受的這個戒不僅僅是警策,有它一個整個的從始至終的圓滿的意義。這個警戒心啊,必定要有它的來龍去脈,到究竟因圓果滿,所以說「始終緣具,願行成就」。為什麼現在有這個警戒心的?因為你前面有這個願,有了這個願才有現在這個警戒心,否則的話,好端端的你為什麼要去警戒?所以他說這個現在來看是一個警戒心,可是所以有這個警戒心的話,還要有這樣的因緣,從前面的始,然後有現在的行,所以這個前面的願為始,現在的行為這個願的終。實際上終是局一件事情,盡未來際一直在這個裡邊,那這樣的話呢「方名圓德」,這個功德才圓滿,這個裡邊要經過種種的方便善巧。
「要從始心及終行副」,從我們一開始的時候,從一開頭的時候──那一開始的時候,從有形相的地方來看,那個是我們受戒的時候;更進一步看,當我們一開始聽見佛法的時候,乃至於只聽見了佛法,譬如諸位在家居士在那兒認真地研習;如果更遠推的話,說不定我們可以推到無量劫以前,跑到廟裡邊看見一個佛像,聽見一聲佛,就是那個時候已經把那個種子種下去了。然後呢以後慢慢、慢慢慢地,由於不同的種種假借因緣方便而再增長,這樣,所以這個始心這樣!
這裡我們還是從它的形相來看,一定是從受戒那時候開始。受了戒以後,這個是虛願;那麼現在呢對境那個時候,正是滿願的時候,這個滿前面所受叫終行。這個所滿願的行,要跟前面所發的願相符,所以「皆符戒禁」,能夠「順成受故」。這個是從前面一路跟著來的,所以還是前面這個禁戒的內涵,所以「不名獨善」,這兩個分不開。「由境周統」,哪!這個戒不是從那境界上面去講嗎?前面對境而發,現在對境而持,所以說由境周統。
那麼這個就是解釋這兩個名字,這名字了解了以後,在這地方我們應該自己來由此認識一下。真正受戒,真正受戒,要想把那個戒的功德圓滿,必須要憑藉後面隨行。然後呢這個隨行,真正的究竟地要認識的話,就是後面的戒相,所以這個戒相是非常重要。但是呢後面所以有隨行、所以有戒相,是由於前面的願體。所以前面沒有這個願體的話,後面沒有用!就算是有,那個是善不是戒,這個善跟戒之間內涵這個天地懸殊,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我們現在說:「哎呀!這個戒有無量無邊的功德,我趕快去受。」受完了以後如果不隨的話,不如不受。不受戒固然得不到功德,但不會受害;受了戒以後──持,有無比的功德,但是違了以後,有無比的損害,這樣。那麼從這個受隨當中,兩者當中,我們就可以深一層地認識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