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一九九一年版
第三十八卷.B面
今天請翻到五十六頁,《南山律在家備覽》五十六頁,昨天我們講種子,說這個戒體,戒體呀,這無作戒體是什麼呢?就是經過這個作法以後,在我們心識當中留下來的這個習氣種子、善法種子,這樣。那麼這個名字有的時候叫它習氣、業習氣,就是作了這個業以後留下來的一種習慣性的力量;還有一個呢,稱它為種子,唯識上面給它一個專門名詞叫種子。那麼為什麼稱它為種子呢?這個是個比喻,現在我們看一看五十六頁第四行,看那個「種子十義」。
說「如世穀果皆有種子」,那麼就像世間穀子、果子都有種子,它這個種子含有十種意義、這種內涵。第一個「從眾緣生」,它這個種子本身還需要很多的條件。不過這個種子就是最主要的,是通常我們說親因緣,這個種子具足了,這樣;但是它成長過程還需要其他的條件,單單那個種子不夠,還要水、土等等,這個第一個從眾緣生。「體性各異」,雖然從眾緣生,但是各是各的,這個種子就是這個、那個種子就是這個,蘋果不能長出橘子來,然後呢這個水果它不是穀子,這樣,這個各是各的。第三「生性常存」,它只要那個種子不壞,那麼它那個生長的這個特徵、特性它永遠在,壞掉了那就算!第四呢,它能夠任運,說自然地能夠滋長。五呢,這個長的時候就含有根、條、華、葉等等,這樣,慢慢地長出來。第六「雖復含畜相不可得」,在事先那沒長出來之前,你完全看不見。那麼七呢,「遇時開綻」,到了時候,這個換句話說,這個也是緣當中的一種,它就會得開。「子果不差」,這個種子它將來會結果,這個果是展轉相生,從它那個增長來說就叫子果。「展轉相續」,永遠繼續下去,而「出生多倍」,這個就是種子。現在我們所受的這個無作戒這個戒體,也具有這樣的力量,所以用種子來說明它。
那麼這個無作戒體怎麼樣的十種狀態呢?就是說受了這個無作戒體以後,它這個戒的真正的功效還要「待眾緣」,待眾緣。所以前面受的叫願體、叫虛願,待眾緣通常後面就是隨行。受了這個戒以後,然後對境遇緣的時候,那個就是受戒這個種子遇緣的時候。沒有得這個戒體之前,遇見外境隨著以前的惡種子轉,展轉地造惡業;現在得了這個善種以後,只要這個善種存在,它自然而然一遇眾緣,增長那個善的功能,這樣。然後長出來的跟前面不一樣,「體性各異」,以前壞的,現在善的,而且這個善跟普通的餘善不同,也只有這個戒有,這樣,這個它的一個特徵。而且呢,只要這個戒體並沒有損害,它永遠生長。這個生長的方式是「任運」的,所以得了這個戒體,通常這個無作的這個功德倍倍地增勝,所以這個功德無量無邊的。
然後呢「含畜」,還有長出來的所謂根、條、華、果等等。由於這個,下面一步一步地再長出來──華、葉,還有果沒有說,果是到後面。這個果這樣小的,如果受得不對,小的是人天果,可是實際上這個是並不是真正的我們戒所要的果。這個人天的果報,這個戒來說,只能說什麼?華、葉等等,這樣。真正的這個具戒的真正的果,那是得到解脫之果,尤其是現在圓教當中這個果是佛果,這個在後面。那麼所以前面的所謂根、條、華、葉等等,那就是我們世間種種的好處,增上生那一部分。第六「雖復含畜相不可得」,看、看不見的。「遇時」,這個時,實際上就是遇緣的一種,不過「緣」是拿空間來講,「時」是時間來講。「子果不差」。它「展轉」,永遠在展轉,展轉的道理,後面會啊,下面講作的時候,持犯的時候,我會詳細說明。「出生多倍」,亦復如是。
那麼我們了解了,喔!現在這個戒體它的特徵是這樣,所以給它一個名字叫作善種子。不過雖然是用這個名字,可是說,這個地方說,
然種子名通,義須細簡。
這個名字是共同的,有這樣的十種功能,這個內涵哪,要仔細地簡別一下。那麼,
初約十界,四趣為惡,餘六是善。
我們整個的這個法界不外乎這個十界,從最高的佛到最下面的地獄,反之亦然。那麼這個裡邊要曉得,「四趣」那是地獄、餓鬼、畜生、修羅,這樣,這個是惡的;人、天加上四聖法界,這個六是善的。
次就善中,人天有漏,四聖無漏。
其次就善當中,人天是有漏,四聖才是無漏。
三就聖中,
那麼進一步,這個無漏的聖道當中,
三乘是偏是權,
因為他所證得是偏空的涅槃,並不是圓滿的,是權宜的。
唯佛是圓是實。
那麼現在,下面說:
今此戒種,文唯簡惡,若望人天是無漏種,若望偏權是圓實種。行者當知本所受體,即是一體三佛之種。
喔!那麼現在我們講的這個無作戒的戒體,或者就這個無作戒的善種子,從文字表面看,那只是說從它的最基本的、最淺的地方去看,那只是說去惡從善。但是進一步去看的話,這個是啊,善是人天來算是指「無漏種」;乃至於更進一步去看的話,並不是二乘而是「圓實種」。這個是我們所有修行的人應該知道,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所以我們從根本所受的這個戒體,所受的、所納的聖法,所成就的這個戒體,就是所謂「一體三佛之種」。這個三佛,體是一個,將來成就呢,法、報、化三身佛,這樣。那這個事情,看看是何等地重要、何等地莊嚴!
那麼這裡說這個「一體三佛」,說這個是約圓教來開,這裡稍微要說一說。約圓教來開,就是不管你了解不了解,一旦這個種子種下去了,結果一定結出佛果的這個種子。但是你了解的程度不一樣,以及這個將來行持內涵的差別,感佛果的時間卻有不同,卻有不同。最快的像善財、龍女,然後呢,這慢的那不曉得到什麼時候,無量阿僧祇劫,這個是它非常大的一個差別。
就因為有這個差別在,所以我們在這裡非常認真、仔細地研閱考校。誰願意得到了這個好東西,還要長劫生死當中沉淪?誰都不願意!尤其是今天在座的前面主要的諸位同道們,出了家目標就是這樣去,而且已經把世俗之慮捨掉了,如果弄得不對,還走冤枉路,這個是人人都不願意。所以說,我們真正的出家的同道們,最重要的就是這個。不是說「它這個總歸反正是圓的」,不行!種是圓的,可是你將來的成就,那個裡邊哪,那差得絕對不是說三生、兩生乃至於三大阿僧祇劫,不是!這是一個無量阿僧祇劫的差別在裡頭,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那麼整個地從前到後,都是來說明、研討,以及我們自己去抉擇、行持,都在這個上頭說的。繼續看文:
故《薩遮尼犍》云:如來功德莊嚴之身,以受戒為本,持戒為始。
喏,這個《薩遮尼犍》,這個這部分是什麼,我弄不清楚,反正總是引這個,或者是經或者是三藏當中,或者是什麼。說「如來功德莊嚴之身」這個是什麼?從受戒開始!受了戒以後下面照著去行持,這個是起步的地方,所以從體起行,這樣的。
又《法華》云:佛種從緣起。即斯義也。
同樣地,《法華經》上也告訴我們,《法華經》上那四個偈是我們常念的,「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那就是這個。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證了最後的無上果以後所見到的,原來一切法──空緣起,這樣。所以這個都是無非是從因緣所生,所以就說一乘之道,讓你們把那個佛種留下來,以後一步一步上來。那雖然這個種子種下來了,成就與否要看個人的認識跟行持。認識就是知見,行持從這個地方說──戒為開始。戒當中先得受體是根本,然後呢依體起行,隨行、行持,行持到什麼程度,就得到什麼程度。
下句結示正義所立唯此。
那麼這個「下句」就是最後一句,「於本藏識,成善種子」,喏,這個,這個就是我們的戒體。所謂結出這個最後這個結論,告訴我們真正圓教一宗所立的這個戒體!
那麼,下面有一個問答,這個問答也是來解釋我們一些疑難或者不清楚的地方,由於這個問答抉擇以後,使得我們對這個所學的更徹底、更明白。
問:既發此體,後用受菩薩戒否?
說,他又問:說現在既然你依照圓教開權顯實,發了這個體,這個體就是三佛種,換句話說,這豈不是,「佛種」一定是菩提心,然後呢菩提心受菩薩戒,請問:那你發了這個體以後,豈不等於就是發得菩薩戒的戒體呢?那你以後要不要受菩薩戒呢?這第一個,這樣,說這個。當然實際上呢,菩薩戒跟我們現在的比丘戒是兩回事情。所以說,
若不須受,
有一部分他沒受,那麼
即應約大判持犯耶?
假定說你不要再受的話,我們現在這個具戒,具戒這個戒體就是菩薩戒的話,那麼犯了罪,你豈不是要根據這個大的菩薩戒來判罪嗎?那麼菩薩戒跟前面那個別解脫戒有什麼不同呢?別解脫戒重點是放在身口的方便上面,這樣,那麼成實當宗的話,它叫「重緣思犯」;至於說實法宗的話,那根本心不算,一定要身口動了才算犯;而菩薩戒是「瞥爾起念」就犯了,這個就有很大的差別哦!所以他說:那你如果不要再受,你這個就是菩薩戒的話,那判持犯的時候,豈不是應該照著這個大乘的菩薩律來判呢?反過來,
若云須受,
那麼假定說你還要受,那麼
則無作業為重發否?
還要受,那麼你現在又說它就是一個究竟的,這又什麼話呢?就算是要去受,那麼將來這個無作業還要不要重發呢?如果要重發,那前面有一句話沒有說:那這一次的豈不是來得虛受了嗎?就這樣。下面:
並須細求,不可相濫。」
他並沒有直截了當地告訴我們,就像前面所說的,這個地方要藉「學者思之」,讓我們後面學的人哪,好好去思惟,不要相氾濫。
像上一次那個地方啊,他說那個「學者思之」,我說、我當下把它指破。實際上這個指破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這個讓我們自己的思惟這個才真正重要的。那麼為什麼說這個指破不是很好的呢?這個有它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很重要的理由在。就是說,你真正肯學的人,他到了這個階段,他的的確確會很認真努力地想去學習,他學到了──沒有學的時候,非常努力地求,學會了以後是戰戰兢兢地持,這樣。所以對他來說,不說破,對他反而有策勵他,自己努力去思惟、觀察,然後呢,思惟到了以後他戰兢惕勵地不敢放鬆地來。而另外一類呢,你告訴他了以後,省是省力了,這樣他不經過思惟、觀察,他不曉得珍惜。再說,不經過思惟、觀察,這個思惟、觀察是我們很重要的,這個思惟、觀察還要訓練。這個是對我們不一定有太多好處,有好處也有它局限的一面;另外呢,說不定還有它的副作用、害處。就有很多人聽見了以後,他會找種種的藉口,這樣,實際上呢內涵是沒有做到,找了這個藉口,這個就不好了,這個就不好了!這樣。
所以很多地方這個祖師們就把那個,嗯!蓄而待發。就像四分當宗,這個這裡並沒有說,這個《羯磨疏》上面曾經說,那些祖師們都是四依大士,他哪有不知道的。可是到那個時候,因為學的人條件不夠,所以他說:欸!只是先強立這個名,暗暗地把你引上來,條件夠了以後你自然會透脫出去。要曉得這一點,所以凡是遇見「並須細求,不可相濫」的這種情況的話,我們學的人自己要了解。不要說:「唉呀!那這個弄不清楚就算了、算了!」就這樣。尤其是年輕、真正的有條件的,到那個時候就要認真細心地鑽研。再下面「《芝苑》云」,他還是用那個不同的方式來,
《芝苑》云:「天台疏云:不起而已,起則性無作假色。
那麼這個「天台」呢就是智者大師,這個「疏」就是《菩薩疏》。這個天台智者大師疏這個《梵網經》,有一個叫《菩薩義疏》。他這個裡邊一開頭,就是講戒體的時候,就是講那個體呀──通常天台說五重玄義,第一個是名,第二個是體──講那個「體」的一開始就說「不起則已」,要嘛這個戒體生不起來,一生起來的話,它那個就是什麼啊?它是個「性」,換句話說,這個本性就是佛性,這樣。就是這個從這個上面起的「無作假色」,這樣,無作假色。他判的內涵有一點不一樣,可是從性質上來本身說是同樣的。
南山云:熏本藏識,成善種子,此為戒體。
那麼南山祖師又說:這個起來了以後,熏我們的這個自己的「本藏識」,因為從這地方起來還熏它,所以叫「熏本藏識,成善種子」,這個是戒體。那麼,下面看:
天台性之一字即能起因,無作假色即所發體。
換句話說,這個「能起因」是什麼?就是他本來的心,還是還從心起,從心而起是還熏本心,這樣。所以從心而起叫「性」,還熏本心這個叫「無作假色」。那麼南山呢,「熏本」這個本呢,就是說從性而起,然後熏,熏本識藏,還熏到這裡成功善種子,這是同樣的內涵。所以,「天台性之一字即能起因,無作假色即所發體。」下面我們看完了這個文,這個地方我仔細地解釋一下。
南山藏識即所依處,善種子即能依體。
因此這麼一來呢,說:
能起所依是本有之性,所發能依即今受之體。若此出體,文據極明。
這個先把它解釋一下,現在這個能、所兩個就說一下。那麼,看哦!一個是叫「能起所依是本有之性」。現在呢,我們先這麼說哦,我看一樣東西,這個大家停一下,說我看這個金子,我是能看,是不是啊?能看見這個金子,這個金子是我看見的,被我所看見的,這個能所關係是這樣的,對吧?現在呢我發這個無作的戒體,是不是也有一個地方起發出來的?那麼這個地方是說「能起」,就是從這個地方生起的,這樣。換句話說,我是能看的,引起這個看的這個動作的這個起發點。那麼然後看完了以後,欸,我看見了!看見這個窗子,然後看見那個窗子,這個窗子是不是有個影響力來,留在我們的心裡邊哪?這樣。所以留下來的心裡邊,就是把這個看見的認識作用留在那裡,這個就是所依之處。因此這個「能起」,以及看完了以後這個心識種子「所依」,這個都是「本有之性」。現在懂不懂這句話?所以啊,「能起所依是本有之性」。
那麼現在這個地方能起的起些什麼?這樣。能起的,就是無作善種子。這個無作的善種子還從心起,從心起了以後呢,就是換句話說,照著前面這個說,心起了以後,這個生起來了以後,留在什麼地方呢?還留在我們的心裡邊,這樣。所以能起是這個心,生起的一個無作戒體的善種子,那麼這個無作戒體的善種子留在哪裡呢?依在哪裡呢?依在這個心裡邊,所以所依之處還是我們的本性。這個時候要注意噢!這個能起跟所依是我們的本性,但是生起的東西跟所依的這個東西卻不是這個本性噢!這是什麼?這個是無作戒的戒體。這個無作戒的戒體,天台判它為無作假色,南山判它為善種子,名字不同,內涵一個。
再下面,「所發能依即今受之體」,所發的是什麼啊?就是這個戒體。從哪裡發的?是從我們能起的這個心當中發的,但是它跟我們能起心是不一不異。這個能起的心還要經過幾樣東西,前面的教誡種種等等,然後才能夠引發這個業體。發了這個業體以後,這個業體依在哪裡呢?依在我們這個本性上頭,所以這個業體本身哪,就所依來說它是個能依。所以「所發」前面以及「能依」,這個都是就是受的戒體,這個就是善種子。經過這樣的,「若此出體,文據極明」,經過這樣的仔細地說明,來指出我們所受的戒體的話,那就完全正確了,不管是它文字以及我們的依據,都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白!
那麼這裡有一點說一說,我們南山祖師判它為善種子,可是天台智者大師是說無作假色,他為什麼要用這段來引進來呢?最主要的因為啊,他是用天台的圓教之理,這樣,所以同樣地用天台祖師的話,可是兩個祖師所判的這個內涵稍有差別。
本來在這個地方我不需要把這個差別指出來,可是實際上呢,現在我這兒指出來還有一個特別的原因。在藏傳一系當中,他,現在的能海大師有一個《律海心要攝頌》,這個是戒律最重要的一個,最重要的一部著作,是宗喀巴大師寫的,非常短,一共沒有幾個偈子。我現在記不住了,以前我背起來了,沒有幾個偈子。那幾個偈子當中啊,就判這個無作戒體的時候,跟我們現在的判法也稍有不同。這裡我避免大家混淆起見暫時不談,將來你們願意深入的時候,那我會告訴你每一宗、每一派他判的依據是什麼,然後呢將來跟他的修持,這個有絕對關係哦!我們不要說:那我們了解嘛就好囉!實際上呢,整個的修持,將來一定都是用這種概念,這個說正知見,照著去遇境的時候,你了解得清清楚楚。那麼經告訴我們什麼、這個經所指的我們心理的行相是什麼,什麼是惡、什麼是善,善當中什麼是淨,淨當中什麼是偏、什麼是圓,所以這個教法是非常嚴密,那麼這個以後再說。最後說:
能所歷然,體性不濫。則受納無疑,修持有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