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1991年版)39A

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一九九一年版

第三十九卷.A面

能所歷然,體性不濫。則受納無疑,修持有託。」

這麼一來這個就很清楚──能所歷然。這兩個字平常我們常常說:「啊!這個東西是不一不異。」這個不一不異,就是為什麼說它的不一不異呢?就是能所之間的關係。比如說我們用眼睛看見這樣東西,然後這個所看見的東西,就是個能所的關係;我的眼睛是能看的,這個東西是被我所看的,所以你不能說看見的這個結果,不能說是異、不能說是一。

還是這個例子不妨再說一遍,我看見那個窗子,你說這個窗子到底是外在的還是裡邊的?說外在的話,這樣這種情況,以前我們覺得是好像外在的,現在了解不是;說不是外在的,那說內在的,又不是。原因是因為我的眼睛看見判斷的結果,我眼睛是能看的,所以這個認識這個窗子,必定有這樣的一個因緣,才能夠呈現出來,所以我看見那個窗子,跟我能看者之間,不一也不異。這樣一來,討論任何一個問題的時候,我們就不會含混。否則的話,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弄了半天,說文字好像在那個地方像這個詭辯者一樣,意義不一定懂,那麼以後碰到這種情況就很清楚。

最後又有一段話,「《芝苑》又云」,這一段話是把前面這個體性,萬一還弄不清楚,後面又有兩句話把它分辨得很清楚。看那個文:

《芝苑》又云:「經論所說菩薩戒自分二體:一當體體,即是戒體,與今善種不殊。二所依體,心性是也。然則心性但是戒體所依,實非戒體。」

這經論上面告訴我們,菩薩戒它這個分成功兩部分:一個「當體體」,就是它自己本身的這個體,那就是現在這個戒體。這個戒體,天台說是菩薩戒的戒體,就是說上面說的「無作假色」,那麼南山所判的就是善種子,這個完全一樣。第二「所依體」,然後這個東西依在哪裡啊?是我們的心性,這樣。這個一來的話,所以我們的心性是戒體所依,並不是戒體。

假定說我們的心就是個戒體的話,那這個又麻煩,假定我們的心就是戒體的話,那麼心有的時候緣著一樣東西,由於煩惱生,豈不是生起惡法來?這個戒體會生惡法,有這個道理嗎?不應該,這樣。這個戒體一定是,無作戒體一定是善的,現在你生起惡法,那這個說不通。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原來這個是心裡邊所領納的這個善種子,「能、所」不一樣,這樣。說能依跟所依不一樣,能依是善種子,所依是這個心性,所以這個地方的說所依體跟那個當體體,兩者之間的差別。

那麼這一段文簡單地已經消完了,消了一下文。我們回過頭來再看五十五頁,就把這個《業疏》,倒數第六行,《業疏》這個幾句話重唸一遍,重新再說一說,不要依著這個消文一個字一個字,就它的內涵來講一下,因為這個非常重要。

「《業疏》續云:『欲了妄情。須知妄業。故作法受,還熏妄心。於本藏識,成善種子。此戒體也。』」這個地方說「我們要想了脫妄情」,那麼為什麼要了脫這個妄情啊?這個好端端的為什麼要了脫妄情啊?這個有它的原因,這樣。我們為什麼要找這個原因啊?假定說找出來這個原因跟我們不相干,那我們就不必去學它,也不應該學它;假定找出來這個原因相干,然後相干到什麼程度,這樣,這個相關的程度對我們要去學、不學,這個有絕對的價值。

現在這地方這一句話當中告訴我們,喏,你在人世間忙的是幹什麼?這個答案我想我們大家共同的──要求離苦,要求得樂。直截了當地說,這個世間太痛苦了。所有我們的一切的行為在忙些什麼啊?所有的行為沒有一個例外的,都忙這些事情。對呀!欸,對了!你要想解決這個問題,你要怎麼解決法呢?所有世間的沒有一個例外的,都在這個上頭。可是為什麼要多你一個佛法呢?佛法告訴我們,你要想解決問題,你必須把問題的來龍去脈找到,就這樣,然後把這個因果的必然關係能夠找到了去解決,這樣才能夠把你的問題解決。這個是佛法的最重要的地方,也就是佛法不共世間的地方,最後來說,佛法之所以稱為寶的就這個!世間人人要找這個問題都不能解決,只有佛法能解決,因為它把這個真正的本末的因由找對了,而且圓滿無缺;世間不要說圓滿無缺不可能,連它對錯都不知道。這個說明什麼?說明說了解了這一點,欸,正是我們人人要學的根本原因,如果真實地了解的,那世間沒有一個人例外了,除了佛法,再不走別的路。現在我們不必去忙說叫他們過來,至少我們進來的人,我們幸運而來,還願意忙世間的不相干的事情嗎?這是對我們非常重要的一個策勵。

那麼說,好!你現在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怎麼辦呢?所以這個同樣的一句話,也就是說四諦當中的,這個是苦,你要了解認識,要了脫它嗎?要了脫它,要找它的苦因啊!不過在大乘當中,我們不單單是苦,叫「眾生無邊誓願度」,對了!是要解決一切的苦難問題。這個眾生也可以說是法界一切眾生,也可以說跟我相關,從我來說,我跟法界一切眾生離不開,究竟圓滿的解決非走這個不可。所以這個時候,不管你從哪一個角度去看,只有一條路,這個才是這裡本文「欲了妄情,須知妄業」兩句話的終極意思,這個才談得到跟圓教相應。

你要想解決,那麼要把那因找到呀!所以第二個「須知妄業」,這個苦的根本原因在哪裡啊?在因上面。所以第二句這個,原來啊!這個「集」另外一個名字叫知苦因啊,你應該知道啊!那麼上面同樣的,知道了苦欲求了脫的時候,還有一個東西也在裡頭了,什麼?慕滅。我們不是離苦求樂嗎?求樂就是慕滅。要想真正地解脫這個苦還要什麼?得到這個苦解決,這個就是滅諦,這個滅諦在四弘誓願說「佛道無上誓願成」,就這樣。要想達到佛的果,那要達到佛的果怎麼辦呢?「法門無量誓願學」。這個是最後,現在我要。那麼這個法門無量就是說道諦,那要透過了這個佛指出來這個法門,行、修行這個佛道,你自然能夠解決一切痛苦,圓成無上佛果。由此照著這個方法一步一步進來,說「故作法受」,對了!這樣。

那麼前面這個解釋「作法受」,這個作的時候是依心而起,作起來了以後呢,是「還熏妄心」,這個是作的過程當中。那作的什麼?那作的就是這個「善種子」。於是以這個善種子,還是在自己的根本的藏識當中,留下來這樣的一個影響力量,這個影響力量,以後隨境遇緣叫任運增長,這個增長一直到究竟成佛,這個就是我們的戒體。看看!豈不是我們人人唯一的一條路,不僅僅是我們出家,在家也是這個,這個道理就很清楚、很明白!所以我們弘一大師說《在家備覽》,你必須要準備的喲,那好好看哦!你的問題才能夠解決哦!由於這個弄好了,出家,出家還是把它只把它那加深加廣,不是別的呀!這是根本所在。

於是受了這個戒體怎麼辦呢?那我們看五十六頁第二段,也就是倒數第二行。這個五十六頁第二段倒數第二行,現在這個是在黑板上面,我們看哦!「所受之體」,下面哦!第一個「約圓義以示體相」,這個說完了。剛才那個就是約那個圓教圓滿、圓頓、圓融的意義,說出這個戒體的體相。下面這得到了這個體相,那麼我們講「隨行」,這個隨行當中就要說明到持犯。你所以去求,要想解決這個問題,現在被你求到了,得到了這個圓滿的這個戒體的體相。那告訴你這個圓滿的體相──因,講那個種子是有了,但是這個種子是不是結出圓滿的果來,還要靠這個隨行。照著它去持,那麼開花結果,這個果就是佛,開的枝葉等等就是我們的增上生。所以得到了這個戒體以後,一路一直向上越來越好、越來越好,哪怕你受一個不殺戒,像薄俱羅尊者一樣,九十一劫身體都非常地健康,永遠在人天當中,那這個它是枝葉噢,果是什麼?佛!這樣。但是並不是說受了就行噢,如果你那個隨行弄不清楚,犯了,那非常可怕!下面就說這個,看文,倒數第二行:

《業疏》續云:「由有本種熏心。 故力有常。能牽後習。起功用故,於諸過境能憶能持能防,隨心動用還熏本識,如是展轉能靜妄源。

這樣,做對的就是這樣。反過來,

若不勤察,微縱妄心。還熏本妄,更增深重。」

如果做得不對,後面這個!這樣。那麼,這個文我也簡單地說一下。由於前面,由於有了這個本所受的受體,那麼還熏我們的識藏,那這個種子任運地就會起來,所以說「故力有常,能牽後習」。前面那個「本熏心」就是受體,得到了這個戒、無作戒的戒體,或者叫願體、或者叫受體。下面「故力有常」,它有一種力量,這個力量恆常相續;這個恆常相續的力量「能牽後習」,牽引後面你的習氣就繼續不斷地增長,換句話說,這個就是種子的意義。

這個種子引發後面有「起功用故」,這樣,它會有這種作用,那個作用是什麼呢?「於諸過境能憶能持能防」,遇見這個境界,平常這種境界,或者說以前這種境界,對了它要造罪犯過的,現在呢,欸,不了!「啊,我受了這個戒了!」那個時候憶念。所以它這個功能,能夠提醒我們記得受了戒了,於是馬上就戰戰兢兢地操持不犯。所以對這個護持來說叫「持」,對這個過失來說叫「防」,這是一件事情,你能夠持戒就能夠防非,防非就是持戒。那個是什麼?靠你記得,說憶持著所受的體,所受的這個體,這叫「隨心動用還熏本識」。下面兩句非常有意思,我只簡單說一下,下面還詳細說明。說這個隨明你的心,它這個得到了戒體以後,心一動,它就跟著起來了,隨時隨地「隨心動用」。當一起來了以後,就會能夠產生這個功效,那個功效是什麼?「能憶、能持、能防。」以前造罪犯過的這種境界一一都改過來,這個是修行。而這個隨心動用,能憶、能持、能防的還熏本識,後面做的時候,它這個作用又會熏習,使我們的這個心體又再受一次熏習,就這樣。

「如是展轉能靜妄源」,就這樣地展轉增上,就這樣地展轉增上,因為經過後面的熏,熏了以後這力量又強,強了以後,下面對境的時候那個又現,現了以後又熏,這樣,展轉增上。最後呢,「能靜妄源」,那個虛妄的根本的淵源統統解決,這樣,統統解決!所以這個「靜」,這個「靜」不用那個「淨」除的淨,用那個清「靜」的靜,它有個道理噢!什麼道理呢?這裡說一說。

苦諦呀,說十六行相,這個十六行相──「苦」是苦、空、無常、無我;「集」是因、集、緣、生;「滅」是滅、靜、妙、離;「道」是道、行、如、出,或者道、如、行、出。這個滅諦是什麼啊?叫滅、靜、妙、離。欸!證得這個滅諦的時候,換句話達到這個佛果的時候,什麼個狀態呢?「滅、靜」,所有的都徹底地消除掉了,那個時候一切煩惱什麼根本等等,他完全沒有。這個煩惱是不寂靜相,現在那些不寂靜相徹底淨除了,剩下來什麼?寂靜之相,這是妄的淵源都徹底解除了,這個時候「靜」,對!所以這個是以這樣的一個意義在裡頭。

那麼反過來呢,「若不勤察」。前面這件事情──修行要勤,要精勤地努力去做的噢!做的時候怎麼辦呢?要精勤努力思惟觀察,這樣才可以。否則的話,你如果不努力這樣去做的話,有的時候它並不是故意噢,它無始以來的這個惡習氣在這裡,你稍微放鬆一點它就來了。所以「微縱」,放縱一點,這個「妄心」來還熏本心,它同樣的這個熏習的力量在。如果是你不精進的話,這個虛妄的習氣又來了,虛妄的習氣還是仍舊熏你,這個時候更糟糕,「更增深重」。你不受戒你不會犯戒,受了戒以後罪加一等。固然戒有無量無邊的功德是事實,可是你犯了戒的話,這同樣地非常可怕!所以平常我們說一個比喻,說走路走得非常慢,但是萬一跌筋斗不怕;騎腳踏車,麻煩;坐車就要出紕漏;飛機這個不能停,一停非死不可,沒有第二條路好走的。你不能說這個飛機出了毛病了,我天空停一下,飛機跌個筋斗的話,那還有命在嗎?這個所以我們要知道,你越向上,那麼這個情況越是嚴重,這是我們必須要了解的它的特徵。

所以說,平常我們一定不從它那個持犯的可怕的行相來說,從持犯的可怕的行相來說,天下沒有一個人敢走的。那時我們從哪裡去看?我們看它那個勝利、過患。如果把那個勝利、過患你看清楚了,天下沒有一個人例外的,誰都願意。因為那個腳不要說你根本走不到,就算你走到的話,那不曉得走到哪一年,這樣。然後你要如果坐這個飛機──這個戒的話,那個快,那個快的程度完全不能比。是!你要快是要付出努力,可是這個付出來的努力,比之於得到的回報的話,那你會發現這樣付出來的努力太小了,小得是不能再小!那個時候你會打起勇氣來、打起勁來,「就算做不到,我將來一定要做的,將來一定要做的!」沒有一個人例外的,說現時即便不能做,了解了這個,他一定會自己告訴自己:「我將來一定要做!」對了!現在我們能做到的就是這一點,就這樣。然後把這個心種也放下去,不斷地去努力,到什麼時候力量夠了,去!

現在看解釋那個文,下面這個文是值得我們很認真努力的,將來我們一生的修持就在這裡。得到了戒體了固然要戰戰兢兢,得不到戒體,現在了解了從這個地方做,正好!

  • 約隨行以明持犯
    • 一明謹奉
      • 一躡前受體
      • 二正敘隨行
    • 二明慢犯
      • 一反上三用
      • 二反上戒熏

《濟緣》釋云:「二約隨行以明持犯中二,

那麼第二個,就是現在約隨行來說明持或者犯。受了這個願體以後,真正的這個種子是不是能夠感果,都在靠這個地方。分兩部分,第一個:

初明謹奉二,

很謹慎,戰戰兢兢地奉持,這樣;另外一部分,這個黑板上面「明慢犯」,如果你不謹謹慎慎、戰戰兢兢,然後很輕慢、隨意不管它的話那就犯,這個兩個分別來說。那麼現在第一個先說明「謹奉」,這個謹奉我們也可以用恭敬,然後用謹慎,最重要的就是精進,這樣去奉持佛留下來的無上、無比的聖法,現在已經納為我們的戒體。

初句躡前受體。

第一句,「由有本種熏心」,就是前面再把引前面所受的受體,前面所受的就是受到這個本種,熏習了這個善種子。

故下」,就是「故力有常」那一段話,我們看,「正敘隨行」,正式說明這個隨行。這個隨行平常我們叫持犯,那個專門名詞前面這個叫「受體」,這個受體在前,跟隨著後面要照著去如理行持,所以叫「隨行」。那麼前面這個受體,我們有的時候稱為虛願,這願已經發了,但是它感果還要靠後面的行持,沒有後面的行持,這個願體還不能發生作用,所以有的時候又稱它為虛願、願體、受體。那麼下面我們稱它為隨行、行持,那麼在這裡叫戒行,換句話說,依體起行的戒行。說「故力有常」這個分三部分,「初句明力」,第一句就是「故力有常」。那麼這個我們現在要認真地、仔細地來研習一下,我先把這個文整個地唸一遍,然後很仔細地說。

故下正敘隨行三,初句明力。言有常者運運不息,生生常住故。次句明能。言後習者有其二別:一者習因徹至未來。二者習果即後三佛。今明起後且據因論。起下諸句明用。能憶謂時中不忘,能持謂執守不失,能防謂塵緣不侵。由憶故持,由持故防,一心三用,無前無後。隨心動用語該始終。熏本識者此隨行中熏,通作無作。展轉有四:一對境差別,二起心前後,三來報相續,四入位階差。靜妄源者語通因果,準下修顯圓證三身,則究竟永盡故云靜也。 若下次明慢犯二,上二句反上三用。微縱即瞥爾念。下二句反上戒熏。 問:熏有幾種?答:初受作戒熏,熏成無作。次則無作熏,熏起隨行。三則隨中作無作熏,還資本體。若論所熏,通熏心識。」

那麼這個文唸了一遍,仔細地看,仔細地看。整個的修行,我們修行的內涵全部就在這裡了!我們一步一步地來說。

  • 正敘隨行
    • 一明力
    • 二明能
    • 三明用

看第一行,這個「故下正敘隨行三」,第一句也就是前面文說「故力有常」,怎麼個常法呢?說「運運不息,生生常住。」也就是你得了受體以後,這個善種子有一種力量,它這個力量前面叫作任運滋長的,這樣,任運滋長的。這個任運滋長所以叫「運運不息」,它永不停息,你睡覺了也是如此,你作、不作,記得、不記得,它永遠在這一方面存在而且增長。

我在這裡舉一個比喻,讓大家來體會這件事情。這個平常的種子,我們看先看種在地下,種了地下,你只要種下去,你不去管它,緣對了,這個種子本身正確地種在那地方,你明天去看看,看不見,到時候就長出來了,是不是這樣呢?至少這個是根據我們觀察,所以直截,你要想了當地直截地觀察,觀察不到,可是我們用比量可以推比出來的,可是這個畢竟是外側的東西。那我們心裡怎麼樣呢?同樣的,這個也許有的同道不一定能夠得到,在家居士當然更是沒有,那沒關係,但是我們那個心理的現象本身,我絕對體會得到。

隨便做一件任何事情,如果做這件事情的,是一個非常強盛的強緣,非常強盛的強緣,比如說,我們現在一直想求哪一件事情。以現在的來說吧!大家要求去念書,你想盡辦法去念書,就這樣。然後前面的,你要準備得非常充分,到那時候準備好了以後,說到那個時候,欸,報了名了,要考試了,往往在考試這個前夕會通宵睡不著。然後考的時候,你考得滿得意,但是不敢肯定,然後呢你一直盼望它那個放榜。等到放榜那一天的話,你就坐在那兒坐立不安。也許有的時候趕到那個放榜的地方去看,也許當那個報紙來的時候,儘管你那個時候,也許你在吃飯,可是你心裡面在哪裡啊?是不是老緣著這個,對不對?乃至於你忘記掉了,等下過去的了,但是你作夢的時候你還作這個。你不一定是這件事情,我們可以想我們自己遇見的得意、不得意。如果這件事情的緣,換句話說,這個非常強的話,這種力量是不是非常強啊?這是什麼?那就是心裡邊前面經過前面的這一段。

那麼這個地方現在我們受的,就是了解了一心去追求,現在我們了解追求的不是世間的這種功名,所以不是這個。但是佛法當中的就這樣,佛法當中同樣的,要經過這樣的很嚴密的學習,因此我們能夠體會得到,對不對,清楚不清楚?所以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是「力有常」,就是這個!

然後這個力量能夠起功用,能夠對我們後面生起來了。那麼,剛才我們這個比如說去考試,想起來了以後,下面準備去念書了,然後準備這個,是不是也同樣地由於前面這個影響種子而引發的呢?那麼現在這個戒體亦復如是,你真的一旦得到了以後,它有一個強盛的力量。這是為什麼平常我們皈依的時候,如果說你沒有正確的認識的話,我們常常說去皈依:「啊,皈依了以後,這個會保佑你啦!皈依了這好啦!」好、好、好!跑得去給師父「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乃至於盡未來際皈依佛。皈依完了以後,腦筋裡面一片模糊,能防些什麼啊?能持些什麼啊?大家感覺到好像沒有耶!那是因為我們不了解。

所以《廣論》上面特別告訴我們:皈依,一定要找到皈依之因,大家記得不記得?喏!你有了這個皈依的真正的原因,然後你一旦找到了,你會忘記嗎?絕不會忘記了。比如說現在來說,一個身體不好,你生著那個病痛苦不堪,而且是必死無疑,不但必死無疑,死的時候是絕端地痛苦,然後到處去遍找名醫,現在找到了,你會放在這兒忘記啊?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