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1991年版)38A

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一九九一年版

第三十八卷.A面

不過不同以前,現在所根據的是圓教圓滿的意思來說明的,這兩句話。「前明利根」,看文喔:

前明利根未受之前已發大解,此明修證先須稟戒。

這樣,上面這段話已經說囉,這個利根之士還沒有受之前,已經有了正確的了解了,而且這個了解是究竟圓滿的,所謂「發大解」。發了大解下面開始要起行;雖然沒有說,我們也不妨說,這個時候雖然同樣的戒,好像四分是小乘的,可是這個行是大行。那這個行要怎麼辦呢?欸,要說明「修證」的時候,還必須稟受這個根本的行持基礎──戒,這個就是五分法身之基。

  • 約圓義以示體相
    • 一希求脫離
    • 二反觀往業
    • 三如緣納法
      • 一示作業
      • 二正明無作

文中有三,初句希求脫離。了猶盡也。妄情之言通含見思無明等惑。

那麼上面這個,這段文一共分三部分。第一句就是「欲了妄情」等等,初句要求解脫,解釋一下這個。次句「反觀往業」,就是「須知妄業」,你要想解決這問題,你回過頭來這問題根本在哪裡呀!所以「次句」,看文喔!

次句反觀往業。無始慣習,積惡時深。雖達唯心,卒難調制。若非戒法,靜業無由。

這段話先說一說,說了解是了解了,回過頭來呢自己一檢查,啊!對不起,無始以來所習慣的這個,久已習慣的這個習氣,啊!積重難返,積重難返。雖然了解是了解是「唯心」,但是一下要想調伏真做不到。若不是這個戒法的話,你要想真正淨除,要想解決這個,根本沒有辦法!

這個文上面這麼說,現在呢我們仔細不妨回頭想一想,我想這一個諸位跟我一樣,大家都有共同的經驗,是了解了:「喔!對、對、對,不要貪、不要瞋、不要癡!」遇見了境,偏偏除了貪瞋癡沒別的。欸!說要不這樣,做的時候是偏偏這樣。對!佛早就看清楚了,告訴我們:是,就這樣。所以他一定要假重一種方便,本來這個方便是這樣的,所以《法華》上面叫〈方便品〉嘛!不要說我們凡夫喔,佛還要假借這個方便,把我們這樣的一個一個解決出來,現在我們凡夫不假那個方便,可能嗎?那麼這個方便的第一步,這正確的方便就是這個戒;而除了這個戒沒有第二條路好走,這個真正重要的!這樣。然後這個戒有它的非常重要的內涵在,非常重要的內涵在。我們凡是很多地方啊,不要粗粗地把這個文字看過,就算了解了文字,還要深細地思惟、觀察,那時候才有希望。要不然的話,那真是一點希望都沒有。

這個事實我想我在這裡所以停下來說一說的話,我特別願意把我這個失敗的經驗,跟諸位同道啊,在這個地方好好地自己檢點一下。你越認真檢點,你這個希望就越大,然後成功的機會就越多。平常我們總是覺得:唉呀!懂得了道理做不到。為什麼?就是這個!現在告訴我們只有一條路,的確沒有第二條路好走,你可以走得慢一點,這個是事實,但是必須要走對、走正確。下面繼續看下去:

故云:佛所制戒如猿著鎖,如馬轡勒,如捉盜賊。截生死流,發定慧力。菩提基本,涅槃初門。所以三乘聖人並由斯跡。捨此修道,枉費時功。卻步求前,終無所至矣。

所以說,佛之所以「制戒」幹什麼?他有個原因,舉了下面種種比喻。說這個猴子啊,這個猴子跳來跳去一天到晚不得停的,唯一停的時候是睡的時候。那說明我們凡夫,一天到晚在這個心識散亂當中,啊!貪瞋癡,唯一停的時候叫作重癡,除了重癡以外,重癡就是睡覺,睡覺還要作夢、亂夢顛倒,一醒過來乒乒乓乓又做這個事情。唯一的方法,把它鎖住,現在鎖這個心猿意馬的唯一的方法──戒。還有呢,馬,還有呢,賊,這個都是比喻。為什麼說賊呢?因為這個是家賊哦!這個最難防的是這個家賊,而你把他看成家裡的這個最好的人,說不定是偏偏他家裡的東西,真正的禍害都是他偷去的。這個家賊說起來容易防,那個心賊是最難防,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我、我、我」,實際上真正害我的就是這個東西,現在我們真正要了解的就這個東西。你了解了,截生死之流,發定慧之力,所以這個菩提的基本,涅槃的初門。

下面說「三乘聖人」哦!欸,你要想跳出生死輪迴,唯此一門,再沒有分支機構了。我們說這裡有分店,對不起,這個沒有的,而且三乘聖人都這樣。所以「捨此修道」,拿開了這個修道,是「枉費時功」。「卻步求前」,你停了步,向後退,還要向前,那是不可能!我們了解了這一個地方那就對。平常的時候,因為我們戒的內涵不清楚,所以有的時候好像說不通,現在了解了戒的內涵,才曉得不管你參禪、念佛,不管你學哪一個,這個戒是必不可少的。換句話說,說來說去第一件事情,怎麼樣用正知見來攝心,制伏我們的內心。

那也許有人說:「欸!那制伏內心,你就自己制伏嘛就好囉!你為什麼還去受戒?」剛才說過的,大家說的「啊,我不要!」做得到嗎?嘿,就是做不到!我們也不妨這樣說一下,這是一個實際上很明白的例子。我們有的時候做很多事情,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往往都肆無忌憚非常放肆,在大眾當中的話,覺得不好意思,是不是人人都有這個啊?對!戒就是這個意思,一定要假借著這外面的緣,來防制我們自己的內涵,它的真正的意趣就在這裡,就是假借著強緣。

也許說:有人為什麼做得到?或者,有的人就是做得到!那個前面一再說過了,就是這個他宿生都已經多生多劫積累的習慣,就算已經做到的人,他做到的那一部分,那一部分仍舊做不到。所以如果仔細檢查,那這個概念自然就很清楚。

這個概念所以在這裡一而再、再而三地反覆地提醒的話,就是如果說我們對這個概念不清楚,往往一下覺得:有一個漏洞、有一個例外,於是這個小小的例外,這個漏洞就從根地方出來了。所以不講修行則已,要講修行這個理論一定要清楚;也許你不認真去做,暫時停在這裡,可是理論不能歪曲,所以我很多地方就講明這個。然後用的時候,那就完全看你自己了,你能夠用多少,只要這個理論不錯,就產生多少效果。否則的話,儘管你拼命去用,這個理論不正確,用也白用!那個都是卻步求前,那都是枉費心機。所以這個修道必須要的原因:第一個正知見,第二個持戒的如理行,是戒定慧。所以佛法說起來是三無漏學,或者我們說三學、三慧,就是這樣!

「故下」,「故」就是前面的知了妄業以後,「作法受,還熏妄心。」

故下三如緣納法

它一層一層地:好,現在了解囉,先要想了脫;然後呢於是為什麼綁住我們的──反觀往業;這兩樣了解了,第三個如緣──如法地去領納這個聖法。

又二,

分成兩部分。

初二句示作業。

哪兩句呢?就是「故作法受,還熏妄心。」

作法之言通收始終方便正受。熏妄心者假前勝境發動勝心,此心反妄即是真心,以真熏妄令妄不起。即如鈔云:以己要期,施造方便,善淨心器必不為惡,測思明慧,冥會前法。此即能熏,妄為所熏。此即作熏,猶如燒香熏諸穢氣也。

那麼這段話解釋一下。那麼先兩句「示作業」,說「故作法受,還熏妄心」,就是我們受戒的時候作些什麼?「作法」,這個「通收始終」,這個始終就是從我們到壇上請師,到最後,到最後這個羯磨結束,這是從眼前看;廣義地看,從我們發心開始,這個發心說不定還從前世噢!就這樣。然後「終」呢,狹義地來說,就是這個四羯磨結束,或者是受戒的三皈竟。如果說廣義地來說,終到什麼時候啊?受了戒以後還要隨行,要隨行滿,最究竟的受隨滿,一直到成佛,這樣。這個實際上這個地方的「通收始終」,就是壇上那一段時候,或者說三皈或者是五戒、八戒,這樣,乃至於大僧這個四羯磨,這個始終。所有的過程,「方便正受」。

以這個來熏,還是我們的妄心。下面有一句話,「假前勝境發動勝心」,來了!他為什麼前面說,除了戒法你沒辦法制伏它呢?根本的意趣就在這兩句話當中,這樣。就是這個無始以來這個強盛的惡業非常厲害,如果沒有一個憑藉的話,沒辦法。現在這個憑藉是一個非常殊勝的憑藉,平常我們心所對的這個境是一般的妄境,現在所對的境哪,是一個殊勝的境界,非常強有力。由於這個憑藉,那這個時候啊,能夠啟發我們最強有力、殊勝的心力,拿這個心力然後去對治以前的煩惱,你就有希望了!

在這裡我也不妨舉一個很簡單的比喻,比如我們前面說過的,喔!一個小孩子跑到馬路上面,只是啊看見什麼,還沒看見他就要哭了,就是這樣;可是一跑到家裡的話,喔!他這個頭就挺起來了,這樣。我們是不是?我們人人都是如此!比如說你看見前面一條毒蛇,喔!你很害怕;可是如果說你手上面有一把很利的刀,這個柄很長的話,你就不怕了,對不對?再不然的話呢,有一隻老虎老遠的,如果你關在屋裡你就不怕,曉得這個房子鋼筋混凝土造;如果你還有一枝槍的話,你更不怕,根本跑得去,你可以打了個縫,對牠一槍!不是我有力量把牠制伏,這是什麼?喏,這個「勝緣」,是不是這樣啊?實際上我們真正要調伏煩惱需要這個。

了解了這一點,說佛的勝緣是永遠在,但這個時候,對不起,如果你不信佛有沒有用啊?沒有用喔!所以佛經上面告訴我們:「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對不起,你不信他這個力量還是不顯,顯不出來,你信得過他,然後呢,前面皈依了以後,第一件事情告訴我們怎麼辦哪?要念佛的功德。為什麼要念佛的功德啊?現在這裡有它的理由在,這樣。你看見條毒蛇,他曉得;一看這隻老虎牠要來咬你,你要假借一樣東西──那把刀。也許你用過了,當然你完全不怕,那是因為你已經了解了。如果你完全沒有用過、完全沒有了解,人家拿一個東西給你,我說「我已經怕得要命,你還給我幹什麼?」就告訴你,哪!這個東西有什麼功效,他做給你看。然後呢解釋通了以後,你心裡面就膽子就壯起來了;如果做給你一看的話,你就不怕了。是不是這樣啊?但是做給你一看,你自己去拿還是不行呀!如果你練習得得心應手的話,那個時候不要說開一個縫,你可打開門來撞過去,對著這個老虎、對著這個毒蛇,或者給牠一刀,或者給牠一槍,是與不是?

這是說明什麼啊?說明修行這件事情就是這個樣。佛儘管有無邊的這個威力,可是一定要你自己透過這樣熏習的結果,把你自己的妄業轉過來,產生你內心的力量。最前面告訴的這個,這個是個「勝境」,可是這個勝境真正啟發它的勝用,還要靠什麼?靠兩樣東西:第一個是信,第二個呢,解,這個了解,這樣。大家想想看,對不對?你平常為什麼相信它,告訴你這個好的,至少你對這好壞兩個字──啊,好的呀!我要求好的。如果進一步說得更清楚,你理解得越清楚,照著去做,你越能夠得到,那你這個信心就強。

所以現在我們信佛的人有兩種典型的,不過這兩種不是截然的啊,大概。有一種呢,比較理智比較強的人,然後你告訴他這個理論,他越說越有道理,欸!他這個信心強起來了,這個理智強的人感情不是沒有。還有一種呢,情緒比較強的,你跟他說這個道理不一定行,然後呢這個情緒來了,欸,求求觀世音菩薩,就求靈光了,這一下他非信你不可!是不是這樣呢?就這樣。

不過這個裡邊哪,這兩樣東西一定要互相配合的,偏重一定出毛病,偏離一定出毛病。這個理智太偏重,我們這個理智本身就是無始以來隨著妄轉,稍微一個不小心不曉得岔到哪裡去了,就是這樣。所以現在有很多講教理的人,本來這個教理是最好的,他弄、弄、弄、弄、弄,變得什麼呢?往往是說對這個佛的不可思議的神力,他怎麼說啊?「欸,這個不合理,這個都是那些人一廂情願的想法!」他說起來很有道理,他拿人的眼光去看,說這個神通說不通,乃至於說這個是一個神秘經驗。然後呢這是個宗教經驗,他把它看成功宗教當中,催眠的好像是夢當中迷糊境界。這個是理智過分的錯誤。

還有呢,情緒型的,就是他就要講感應,感應半天了以後,那一定走上土地也是菩薩、城隍也是菩薩。很靈噢!那個世間的鬼神一定有這個能力的。比如說這個北部這個淡水附近有一個叫十八王公廟,人家說這個地方很靈。有一次偶然因緣不曉得什麼從金山那個走過來,結果走到那個地方,這路就塞住了,靠近那個十八王公廟。欸!這個鄉下怎麼會塞住呀?結果車子在那兒整整堵了將近半小時有餘,哎,走不過去!就是跑到那地方,附近一個小土地廟,人家說那個就是十八王公。就會有各式各樣的人求他,原因是什麼?靈耶!這樣。

所以我們如果說沒有這個正確的了解的話,這些東西你都會走錯。所以我們本來想假借那個勝境是佛菩薩的,可是這個時候,對不起,錯了!你也多多少少得到了一點的力量,得到一點的力量。所以這個地方「假前勝境發動勝心」,這個要小心喔!差的是這個樣,好的呢,他弄弄弄弄有一點功夫、有一點樣子現起來了,這個時候這個狀態是什麼?就是前面的二乘。這二乘從實的那一方面來看,化城一步一步引上你;從執的一方面來看,那就告訴你,你這個還是邪見,現在清楚不清楚?所以我們前面要想真正走上去的時候,認識了,然後去走。走還是一樣,你念小學,我也念小學,不過沒有了解的人,拿這個小學以為我就是這個了,了解的人,曉得這個小學這是要到大學的必然通過的途徑,這是兩個根本意趣。這個裡邊,實在是有它非常深遠的內涵,其他的部分這裡暫且不談。

「此心反妄」,把這個心反過來,那就是「真心」,沒有別的呀!「以真熏妄」,能夠把這個真熏這個妄的話,那這個「令妄不起」。這個心這個東西很有意思,不緣這個,就緣那個。其實世間一切的事情都是這樣,當我們正緣這個的時候,對不起,就是它。所以現在當你一定在這個「真熏」,這個緣著這個正知見走的時候,這個妄自然而然沒有、不在,何況這個真、妄兩個,有敵體相反的一個力量在,就是這個樣!所以如果你能夠繼續不斷地增長,那第一個,它現在沒有;第二個呢,這個真的力量自然就把那個妄的力量就把它消掉。所以我們現在真是冤枉,同樣具有佛性就偏偏隨著妄轉,然後自己害自己在痛苦當中!我們也未嘗不想解決痛苦,因此要找快樂,結果是知見錯誤,是越找越苦。

「即如鈔云」,那麼這個就作法那個部分哪,就是前面已經說過了,前面我們已經念過了,「以己要期,施造方便,善淨心器必不為惡,測思明慧,冥會前法。」這一段文以前已經說過了,就在《南山在家備覽》,所以不解釋。這個是能熏,那麼妄是所熏。「此即作熏」,下面這個說明,就像什麼?燒香一樣,燒、燒、燒、燒,欸!這個地方這個臭氣就沒有了,香氣來了,這樣。我看下面這個,下面還是把它解釋,這一段把它解釋完了。

  • 正明無作
    • 一示所依處
    • 二顯能依體
    • 三結示正義所立唯此

下三句正明無作。

由於前面作了以後,那麼最後就是這個無作留下來了。就是五十五頁,「於本藏識,成善種子,此戒體也。」就這個三句,真正圓教的戒體的中心就在這裡!那麼由於前面的作,所以還熏自己的妄心。作的時候要注意喔,「假前面的勝境」,最主要的假憑藉前面的勝境啊,還是發動自己的「勝心」。那麼這個我們要說一說,一定對著佛菩薩,我說:「哎呀,阿彌陀佛」,或者「釋迦世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我一定要學你!」這個阿彌陀佛也好、釋迦世尊也好等等──前面的勝境;然後呢由於這個勝境,你有了正確的了解,「我要學你」,這個就是發勝心,這樣。然後這個還是什麼?再來熏自己的藏識,留下一個善種子。就是因為發了這個願,所以以後我心心念念:「欸!我要學他啊,那一切的行為要作呀!」於是這個種子就生起了現行。那個種子在戒上面就叫戒體,然後呢後面起的這個隨行的話,叫「依體起用」,就是戒行。下面看文:

下三句正明無作。由熏成業,

換句話說,這個「熏」用唯識上面叫熏,平常呢,就是不管你做什麼事情認真做完了,就留下了一個心裡面的影響力量。這個影響力量你叫它種子也好,叫它業習氣也好,叫它業也好,名字沒關係,內涵了解最重要。那麼,

業圓成種。

這個當這個業圓滿的時候,那個正確的種子就成就了。

種有力用,

這個種子一旦下去了,它自然作種子的力量就生起來了。

不假施造任運恆熏,妄種冥伏,妄念不起。

這個種子有它的這個作用、有它的力量,而現在這個力量啊,不要再去造作,它自然而然會有一種力量──「恆熏」,永遠會產生,這個熏就是熏我們的藏識。這樣呢,這個力量使得「妄種冥伏」,這個種子把其他的種子都壓伏,使得「妄念不起」。

在這地方停一下,我們想一下十二因緣當中說的,任何一個業種子感果,快則兩世、慢則三世。那麼在這裡呀,怎麼樣使它快、怎麼樣慢呢?說這個業種子,如果你拿「愛、取」不斷地去滋潤它──現在這裡不叫滋潤,叫什麼?熏習!不斷去熏它。然後不斷去熏的話,那個種子不斷地增長,當這個種子增長的時候,其他的種子動不動啊?完全不動了!喏,就是前面說,現在你用這個無作的種子恆熏,就永遠地拿這個力量把它增長、增長;說「妄種」──其他的所有的種子啊,都停在那裡,於是這個妄念不起了。清楚不清楚?就是完全同一個道理。

所以說論上面這些你清楚了,念過去就很清楚。以前我們也念清楚這個文,現在了解的是我起心動念:「噢!曉得這個念頭為什麼這樣起來,原來就是如此!」所以你對境的時候,一切情況你就很容易檢查:「欸!我現在這裡,以這個善種子來熏,使得這個妄種冥伏?還是我還是隨順著妄種,把這個善種擱在那邊不用啊?」你就很清楚了。然後那個清楚叫「知」,然後呢,維持這個正知不要讓它動叫「念」,這個叫正知、正念。只要這個正知、正念現起,它任運自然的就這樣,對境自然不會做錯,防非止惡的功能就這麼現起來!所以

此無作熏,猶如香盡餘氣常存也。

這個就像香雖然燒乾淨了,這個氣還在。

初句示所依處,亦是所熏也。

這個「所依」就是我們的藏識,這個種子所依,依在那個藏識裡邊,也是「所熏」。這個道理在唯識上面講,這裡不細講。

次句顯能依體,

什麼是能依的體呢?就是前面的善種子。這個所依就是這個藏識。那我們不妨舉個比喻吧!我現在這裡依靠在這張椅子上面,坐在椅子上面;誰坐啊?我坐。現在呢,誰來坐?這個善種子,換句話說這個戒體。坐在什麼?坐在這個藏識裡邊。這個藏識是什麼?就是我們的八識田,換句話說就是我,你來說就是你。以前因為所熏下來的種子都是忙這些事情,所以起心動念,這個相應;現在熏下去的種子是個戒──欸!要這樣、要那樣。只要它生起來的時候,既然這個生起來了,你自然要照著佛告訴我們的做,就是這個道理。那麼

亦即能熏也。善即簡惡。種子是喻。

現在這個地方不是以前的惡種子,是善種子。「種子是喻」,是個比喻,所以了解了,這個比喻就說明這個心有這樣的功效。看下面的文:

如世穀果皆有種子,

為什麼叫它種子呢?就像世間那個穀子,這是用一個容易了解的,讓我們去體會難了解的。那下面說這個種子有十個意義,

略說十義:一從眾緣生,二體性各異,三生性常存,四任運滋長,五含畜根條華葉等物,六雖復含畜相不可得,七遇時開綻,八子果不差,九展轉相續,十出生倍多,無作具此故以比焉。然種子名通,

喔唷,這段話好像很長啊!我想還是明天講吧!如果草草了了話呢,這個有很多的意思沒辦法說得清楚。那麼明天哪,就把那個「種子十義」,在這裡重新開始就把它再說一下。好,那麼今天就到這地方。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