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1991年版)34A

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一九九一年版

第三十四卷.A面

那麼這一段就是實法宗所算的,一共總共四段文,然後經過下面這樣的解釋,這個部分我建議你們回過頭去還是可以值得看一看。至少這個《濟緣》釋的四段,跟上面的這個四段一部、一部分對一下。這種編排的方式非常好,它前面每一個地方一個段落、每一個地方一個段落,一個小段中間一個空,有了這個,然後我們去看,就看得很清楚。那麼繼續下去:

《業疏》續云:「如律明業,天眼所見善色惡色善趣惡趣,隨所造行如實知之。 以斯文證,正明業體是色法也。」

它這個《業疏》繼續地說,那個前面的實法宗說它是色,它有一證明,說律上面講業的時候,這個業我們看不見,說天眼可以看得見的──那善法、惡法,然後將來去的時候是善趣、惡趣,隨他所造的都能夠如實曉得它,善的就是善的,惡的就是惡的,這樣。所以現在還有這種,有一種特別的照相機,可以拍出來,有的人的身上的光線是紫的、有的人紅的、有的人金黃色、白的、黑的,不曉得你們聽說過沒有?那個就可以看得見來這個宿生的業,像這一類天眼都可以看得清楚,看得清清楚楚,我們還透過這個,這樣。「以斯文證」,從這個上面,說律上面說得很清楚,「正明業體」,這個業體就是無作戒體,那是色法。那麼

《濟緣》釋云:「二引律顯正中二,初引文。

他引律上面來說明,說實法宗,喏,我這個所以說它是色法的原因分兩段。

以下次取證。

就是上面「以斯文證」等等。

若此明色,乃佛本懷。諸論爭分,未窮斯意。況弘論者,罔測可知。」

下面這句話很有意思!說他是「取證」,這樣像這樣地說明這個色,就是前面「如律明業,天眼所見」的色法,這是佛的本懷,佛的本懷;但是佛的本懷在這個地方,大家是不是真的了解呢?欸,不一定!所以「諸論爭分」,由於個人的程度的深淺不同,所以他觀察,然後使討論的時候程度上面顯出差別來,於是產生諍論,實際上原因是「未窮斯意」,並沒有了解佛的本懷。加上弘論的人「罔測可知」,並不是正確地了解,而是自己不清楚地推度,產生了種種諍論。

在這個佛的本懷,如果說諸位認真研閱過《華嚴》、《法華》,那就很清楚了。這個《華嚴》、《法華》上面,特別是《法華》,它雖然不很深細地說明整個成佛的內涵,可是直截了當地交代清楚:佛為了達到他的目標──接引眾生,可是眾生根性不一樣,他必須這樣地從不同的角度來漸次接引,這個就是佛的本懷。然後他說「色」,那個是什麼?「天眼所見」,實際上我們現在判的色,是用我們的俗眼所對,差別就來了!你們看,下面就可以看得出來。

《業疏》續云:「如上引色,或約諸塵,此從緣說。或約無對,此從對說。

這個兩個我先說一下,下面還有解釋的。平常我們或者是講「塵」、或者講「對」,這個都是講色,色一定有這種。那麼什麼叫緣呢?就是說,什麼叫作塵?是我們用我們的六識、六根去緣境的時候,然後六識所緣──眼識所緣的是色塵,耳識所緣的是聲塵,是不是這樣?然後意識所緣的是法塵。然後根呢?或者是眼根所對的,那麼這是對的什麼?對的是色法當中的色,耳根所對的是聲,是不是這樣啊?然後色法是可見是有對,然後聲的話是不可見有對。這個是或者是從這個什麼緣,或者約對,這都有它的特別的相關的這種心、法相應的時候的這個狀態,說明這件事情。那麼這個所以「緣、對」彼此簡單的關係說一下,免得等一下翻過去了以後,這樣再回過頭來麻煩。

雖多引明用顯業色。然此色體與中陰同,微細難知。唯天眼見,見有相貌善惡歷然。豈約塵對用通色性。

好有意思!他就說明了,說前面引了說,啊!說明這個是業,這個業是色、是色法;實際上,這個律上面佛告訴我們的這個色是什麼?這個色的本體像中陰一樣的,這非常地細微,這不是我們了解的,這是天眼所見的。天眼是看見有它的相貌,不但有相貌,「善惡歷然」,一點都不差,哪裡是像我們的欲界「塵」或者「對」,這個兩個概念當中來判別它,說這個色法不一樣。清楚不清楚?所以這個地方最後就說明它,哦,原來這個實法宗,實法宗的一個,它是不夠清楚,不夠清楚的原因。所以他下面又說:

諸師橫判分別所由,考其業量意言如此。」

以前那個諸位這個或者律師、法師、論師,他來判決這個事情的時候是這樣的──這「橫判」,這個就是判別得不夠清楚,就是到這地方為止,沒有把那個整個的縱橫之間的關係都弄清楚。如果你真正地細細地考校他所說的這個業體的內涵的話,那就是這樣。那麼下面的解釋,前面這個了解了,這個解釋就是解釋前面的名相,那就比較容易了。那我們這個名相也把它看一下。

《濟緣》釋云:「三斥前諸說中三,

那麼他最後這個解釋就是上面這段,「《業疏》續云:『如上引色,或約諸塵,此從緣說』」等等,就是引這一段話。就換句話說,現在最後剛才前面說那個,就是斥破,就是斥破。

初牒前所立。或約諸塵謂無作假色判歸法入,即是法塵。此對作戒色聲二塵,故云此從緣說,緣即作戒。或約無對謂無作體是不可見無對。即翻作戒二種有對,故云此從對說。 雖下次斥其不達。仍舉中陰例顯業色,無色天報類亦同之。如來由此說業為色,諸師不曉立義強分,故云豈約塵對等。 諸下三結其妄判。即上六位分別。」

好,那麼這個解釋到這地方為止。我想這個我還是要簡單地從兩個方向去說一下,那麼大家清楚了。現在我們這地方不是顯立這個正義嗎?「顯立正義」不是第一個是實法宗嗎?這個實法宗前面在四十六頁的時候,從「依論出體」一開頭的時候他就說:本宗四分一宗,那個是依《成實論》,把薩婆多的很多都略掉了,為了後面弄得清楚,所以《薩婆多論》當中怎麼說的,分六位來大概地說明一下,一路上面這麼過來。

過來以後,在這個地方所以講實法宗的時候,第一個在五十一頁上面,第一支實法宗,這個是什麼?先敘說,先重新把實法宗所立為色的原因,以及它的理由,它的原因、它的理由,一一地把它說明,這是第一個。其次,說明了以後,他所引的證據,這樣。這引的證據就是剛才前面說的,「如律明業,天眼所見善色惡色善趣惡趣,隨所造行如實知之。」喏,這樣。這就是引它的證明。然後證明下面那時候就開始了,隱約地就說明說,這個色是佛的本懷,在什麼狀態,為什麼說它色。最後就是說明,說明說那些前面所以這樣判別的原因,沒有真正地窮研聖義──「窮」就是深深地到這個裡邊,研習佛的根本的意思,只是從表相上面看了,然後粗粗地把它說明,這樣。就它的真正的深厚內涵來說,並不是這個樣子。

由於這個說明,所以進一步,那麼進一步是怎麼說的呢?進一步就到這個假名宗,那麼假名宗怎麼講法,於是就更進一步,就不是色法,這樣。那不是色法怎麼辦呢?他下面又是說,說心以及非色非心的這個理由出來了。

那麼關於這一部分我想今天就講到這裡,今天就講到這裡。在這裡大家回過去看的時候會滿辛苦的,會滿辛苦的。所以我建議你們,今天下午你們不妨回頭好好地再看一下,如果文字上面不了解的,最好的大家再,第一個你先這個文字再對讀。當然這裡我特別說明,諸位年紀大的或者有很多,可以不必深細地去研閱它;有志於學的,最好在這裡馬上看一下,否則講過了以後,你看的時候會糊裡糊塗,這樣。休息幾分鐘,不要立刻看,休息幾分鐘,你再認認真真地把前面,至少這個文的對讀,前後我剛才告訴你這個辦法,你這個前後的這個文的對讀,或者列出來,於是你曉得這一句的文字怎麼解釋,這樣。到這地方就停在這裡,然後繼續地再下去,把這個三宗每一個放在這地方。最後你一連貫,哦,就很清楚地:這個實法宗所以判這樣,是到什麼為止;然後,假名宗強名二非,是到什麼情況之下已經破了前面,換句話說,把前面引導你再走上來,但是後面還沒究竟的地方,何處到哪裡為止;最後圓教宗之所以之引下來,這個它主要的理由。

還有這個幾張表,你們不曉得有沒有?你們都有是吧?那麼這個表,平常你們讀的時候,把它對一下,這個對一下,這個下面是我自己當初弄的註的註解。你們自己如果說需要的話,我建議你們,你們盡可能地在這個上面都寫下去,都寫下去。如果單單看那個,那個是別人的,對你來說是別人的,你寫下來以後,你才能真的消化。有很多人也許根本不需要,或者是更簡鍊,有很多人這個還不夠,那是完全隨個人、個人的。所以你能夠先把它廣博,然後了解了以後,再回過頭來「約」──提綱挈領地隨便講到哪裡,或者一個字,或者一個句,你就很清楚明白了解它主要的內涵。由於這個了解了,然後你再去看書也好、研閱也好,一看,曉得它這個說的什麼。今天就到這裡。

有幾個問題,本來我們這次講的這個戒體,這是整個的南山一宗的精華。等到你們真正了解了南山一宗的精華以後,下面會緊跟著令我們自己感覺到非常幸運,可以說無比幸運跟驚訝的──整個的佛法最殊勝的精華部分,就是開始發心立行這個戒,戒的真正的最重要的精華中心在這裡!

所以本來最早開始講這個《南山律在家備覽》是在南普陀,那麼那個時候這個因為主力是放在《廣論》,《廣論》沒有學好,這個戒,真正的話表相可以,內涵很難學得好,我想在座的大家慢慢多多少少有體會了。那麼為什麼他們學得好呢?他們比如說學戒的時候,實法宗、薩婆多,這個《大毗婆沙》,前面弄清楚了是專門論戒的那一部分,它那個論,一論幾百卷,啊!那我們現在簡直沒辦法這麼去摸。我們摸了半天本身還是最前面那一部分,四分《成實論》,《成實論》多少卷我記不住,好像三十卷不曉得多少卷,記不住了。那麼因為我也沒有真正研究看過《成實論》,只是隨便翻過,一翻,哦,迷迷糊糊。所以它並不是沒有論,這種論我們在國內根本沒有傳過,所以這也沒有真正地學好。

那乃至於你仔細看,道宣律祖,以及當初傳到中國來,那是祖師們,那都是有多少的心血貫注在這個裡邊哪!正因為如此,所以這個我們的道宣律祖有一個感慨,他一開頭時在那個《行事鈔》上面他就說了,這是說我們「震嶺傳教」,就是說「震嶺」就是指我們漢地,漢地通常我們就說震旦、震旦。那麼經過多少時候呢?經過九代,經過九代,他說「所以震嶺傳教,九代聞之。拔萃出類,」換句話說,哇!那都是很了不起的人,但「智術而已」。喔!這個看看他的知見很深,可是正規的內涵還並沒有把握得準。那原因何在呢?就是那個時候經、論等等都不完整。

以這個戒法傳到我們中國來,最早漢朝就來了,可是那個時候剃一個頭,如此而已。那麼最早傳戒是到什麼時候呢?到三國的曹魏的時候才有,這個年代我已經記不住了。那個時候來的第一個叫……這個名字記不住,寧願不去說它。那個時候第一個來傳,那時候傳的呢,他傳這個宗是用的四分一宗,傳來了以後,那個廣律沒有來,廣律沒有來。那廣律到什麼時候來呀?廣律一直到這個東晉的末年,南北朝姚秦鳩摩羅什大師來了以後,這個年代我還有印象,弘始二年開始翻譯《十誦律》,翻了三年,《十誦》翻完了,沒有幾年就翻《四分律》,這個廣律那個時候才開始有。所以中國最開始、最開始真正的這個傳戒,換句話說,這個戒體真正傳進來,那個是曹魏時代,那是公元二百二十年前後大概是,記不住了。那麼等到姚秦那個時候的多少?又過了大概是……這個仔細的年代都記不住,總有一百多年、一百多年。

可是道宣律祖怎麼講?它這個「宗骨多差」,換句話說,這個骨架嘛是什麼?是四分的骨架,肉嘛《十誦律》,《十誦律》是有部的,這個兩個東西配不起來,兩個東西配不起來,這個東西是一個很糟糕的事情、很糟糕的事情,就這樣。那麼這是一個無可奈何的事情。雖然《四分律》很快就來,一直到後來什麼時候呢?一直到後來南北朝的北魏,這個北魏就相當於南朝的北齊,我們中國正統的北齊,那個時候他有一個這個法聰律師,然後呢考那個受體,發現這個四分一宗之勝,於是才開始初初傳那個《四分律》。那麼又經過了好幾代,到初唐、隋末唐初,那時候這個經過道宣律祖經過了抉擇,這樣。那個道宣律祖出來的時候已經公元六百年了,你看經過多少年!整整經過了近四百年、三百多年的時間,這樣啊!

所以他說前面這些東西,都沒辦法真正地把它中心把它抉擇出來。實際上,是不是到了道宣律祖抉擇出來了就行了?不!當初南方本身還是極大部分都盛傳的這個《十誦律》,一直到中唐以後,慢慢地慢慢《四分律》才遍傳。所以這個到了宋,到了宋朝,那麼全國才真正把握住那個全部的中心。可是不幸,把握住中心,好了,宋朝很快地就這個戒法,換句話說湮沒掉了。那南宋以後,乃至於這個整個的律的最重要的精華──這個六大部也失傳了,六大部整個失傳,一直到民國初年才是從日本請回來的,所以我們要感覺到何等地幸運哪!

當初儘管我以這個特別的因緣接觸,但是始終也沒摸懂,這我以前曾經跟大家說過了。那麼以後一直等到對於這個《菩提道次第廣論》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才回過頭去,那才了解它的精要何在,那真正地細辨還辨白不清楚。所以這個後來我在這個南普陀,想照著次第一步一步地來,可是這個因為在我們國內始終沒有認真好好地學過,那麼自己事情也很忙,這個《在家備覽》部分始終沒辦法講。以後就是因為北部的很多倒是在家居士很熱心地一再地請,我就到佛陀教育基金委員會的華藏講堂去講,所以前面那個三十卷就是在那邊講。那個時候心裡一面覺得有一點遺憾,因為真正地最重要的部分,這個像普通的在家人你跟他講,你沒辦法真正的……他們就是有耐心地聽,這個我講起來總覺得很遺憾。欸,後來有個因緣,想不到最後到這裡──悟光精舍講,啊!我是感到得無比地歡喜、無比地讚歎,而且真的要講的部分,就是這個什麼?這個最重要的這個宗體部分,這是整個的律藏的精華,整個律藏的精華。

平常我們通常說:啊!佛的五分法身,是以戒這第一個,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那麼為什麼戒是五分法身的基礎呢?如果說你不了解南山祖師對這個戒體的真正的抉擇的話,你只是說:「哎!反正佛講的。」就這樣。你真正學完了以後,那時你就曉得為什麼原因,它這個源源本本、完全說得清清楚楚。了解了以後,你起心動念,你就很清楚,那我這一念是什麼?是生死輪迴的根本,還是佛陀的五分法身的基礎,這樣。你認得清清楚楚,有了這個正確的認識,才說這樣錯了,要修改,這個修行從這個地方建立起來的,就這樣啊!所以平常的時候,我們最可惜、最遺憾的──修行人人要,修行的根據呢,大家不知道。這個是它比較對我們來說,前面是一個缺陷,現在也可以說非常慶幸之處。

那麼本來我想這個也前面簡單地交代一下,交代的原因,因為在這裡啊,這個大部分的在座的同道們,對這個論本身並不清楚。前面已經由於大家的好樂跟宿生的善根,欸!發現了這個,說本來我們是簡單地學一下,現在要認真地學。那麼所以回過頭來,重新再把那個《菩提道次第廣論》認真地去研討,時間不夠,時間總覺得不夠,所以我也想前面的簡單扼要地講一講。講完了,有幾個人提出問題來,我一聽那個問題,我覺得還是要稍微仔細一點講,仔細一點講。不過這裡我要特別說明一下,特別說明。就是說這個眼前這樣講的話,為了真正想深入的人;那麼其次,大部分人的話,你們心裡面應該有這樣的念頭:這一生我由於障礙未除,由於善根資糧未聚,所以不懂,於是自己應該感到得慚愧、懺悔,所以對於現在認真地修學,要隨喜、要讚歎、懺悔。那麼這樣一來的話,就算你不懂,有最佳的正因種進去了,對你有絕對的好處!這一世不行,下一世一定行;娑婆世界不行,到了極樂世界你很快地,因為這個就是自己的業習氣,你覺得最歡喜的那個心就來了。所以這個地方我先點醒一下。

昨天有人問,說:以前這個他們沒來聽的是不是可以?絕對可以!那麼就是不懂,我特別的心情,怎麼告訴你們,你們以這個讚歎、隨喜的心情去聽,就算不懂,將來這個力量會非常強。又一旦障礙消除了,你很快地就懂了,很快地順著次序就步步上去。

因此呢,關於前面昨天我要略講的那一部分,今天重新再把綱要提一下。你有了這個前面的──說實法宗它為什麼這樣說的一個簡單的概念,那麼下面講那個假名宗的話,那我們就要很認真地講。這個假名宗真正了解了,那個圓教宗的意義,你才能夠完全地顯發出來,顯發出來。所以才懂得南山道宣律祖為什麼以《法華》、《涅槃》,乃至於根據唯識義,開權顯實,抉擇得這麼地精到。像後代所有的一代一代的大師,乃至於弘一大師,一旦看見了以後,他把以前前面的整個改過來,而且發願生生世世專門學、專門弘,那這個意義就在這裡!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