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1991年版)32A

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一九九一年版

第三十二卷.A面

《濟緣》云:「此門陳體,且依二宗所計。至後正義三宗分別,始是今師正出體相。」

現在這地方,我們把這個戒體正式地拿出來、呈現出來。所以「且依二宗」,這個二宗就是有宗,這個是薩婆多;然後呢假名宗,這個是《四分律》。到後面才是「正義」,這個正確的這個體義,那個是第三宗,這個第三宗,就是我們南山祖師的圓教宗。而這個最後的南山祖師的圓教宗才是「今師」,這個今師就是說我們真正的師承來源,這個是「正出體相」,正式地把這個內涵來告訴我們。

這個今天哪,我想在這裡只講一個小時,因為下面等一下還要一個說八關齋戒,那麼還有點其他的一點零碎的小事情。我昨天精神又不太好,所以我想啊,那個頭後面那個神經又痛,我上次的經驗,一痛往往是一個禮拜,非常糟糕!所以我今天呢,下面有一些零零碎碎的問題,這個零碎的問題嘛也回答一下,說清楚了以後,那麼等一下就授八關齋戒。

所以這個前面關於我剛才說的這個前面那個事情,正好還沒有認真深入的時候,關於這個問題我再說一遍,諸位認真深細學戒的那個,這個上面好好地仔細地思惟觀察一下。不僅僅是要想學戒的,就是真正要想認真學佛的每一位,這個概念我們應該弄清楚。現在問題是什麼,我先回答一下。

說這個依《無量壽經》說(有三個問題):「凡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者,若至十方世界弘法度生,隨意修戒無不圓滿。」則先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後再至十方世界度化眾生;與不求生西方而求增上生,兩者是有何區別?

就它的內涵來說,我再說一遍這個題目噢!因為經上面說,告訴到了極樂世界,那麼然後呢你可以隨意地到十方世界去化度眾生,這是一類。還有呢,不到極樂世界,我們在這裡求增上生──當然增上生,最後也是希望能夠到十方世界去化度眾生,因為這樣是圓成佛果。這兩者有什麼差別?

如果說你了解了以後,那沒有什麼太大的差別,方法上面、道路上面是不同,可是內涵是一樣。整個的內涵很簡單,幾件事情,就是剛才說的戒。如果是戒來說的話,一定是說「攝律儀戒」,攝律儀戒最主要的功效是什麼?調伏自己。調伏了自己以後的話呢,「攝善法戒」,把自己的這個心力能夠真正地好好地把它活轉;以前自己的心力(不是單單死喔!死的話停在那不動),一直隨著這個境界、惡緣,永遠被動地在做奴隸當中,這個大家清楚不清楚?我們如果仔細想一想的話,我們真可憐哪!我們總覺得,每一個人叫「我、我、我」,第一個就把那個「我」做它的奴隸,我們無始劫以來就做「我」的奴隸。看見這個,就跟著它去,看見那個,就跟著它去;好的嘛跟上天,下的、跟到地獄裡邊去,永遠在這裡「更登、更登」轉,有哪一個人能夠自己把握得準?把握不準!所以這一部分呢,首先自己要調伏自己的。

那麼調伏自己有種種方法,在這個裡面整個說起來就是什麼呢?戒!那麼要想修學戒,要很特別的環境。這個裡邊哪,然後在這個環境裡邊,我們有一個特點,就是尤其是末法,如果這個環境不許可的話,那怎麼辦呢?對不起,你的目的在這地方,留在這裡沒有用啊!那麼又給你一個善方便──到極樂世界去。這個極樂世界這是提供我們一個修學的最善巧的地方,這樣,這個是我們真正要了解的。就像現在說的,只要好好念書,這個念書如果這裡不好,那麼到別的地方去,換一個學校,乃至於換一個地區,乃至於換一個國家。那個真正到極樂世界去的內涵,這是我們要了解的特徵,換一個跟他、跟任何人、跟我、跟你、跟他……自己覺得相應的,換一個環境去;去了以後,第一件事情還是做這個,這個我們要深深地了解。

如果我們不了解的話,我們往往說:欸,在這裡不行,我到了那邊就行了!如果說在這裡不行,到了那邊行的話,如果這樣的話,應該這個極樂世界這個法門,它真是這個善方便就善得不能再善了──你不要自己修,佛陀就代我們可以代修的,對不對?應該這樣呀!實際上有這個可能嗎?你們說有這個可能嗎?我們不敢說沒有這個可能哦!但是如果是你拿經論,所以這個《廣論》以及印度的很多,如果你仔細地看那個,主要的這個現在我們翻開來那個三藏當中的律藏,它一定有個論辯,乃至於現在我們這個祖師的著作有個問答。他為什麼要這個問答呢?就是這種似是而非的,欸,好像是這樣、好像又這樣;《廣論》上面通常「遣除邪執、此等攝義」,就是說,萬一有遺漏的地方,你仔細觀察一下,這是我們應該把握得準的。所以我們法相不了解,我們很容易生起這個誤解,可是法相了解了以後,你這個誤解才能消除得掉。

那麼在這個,重新回過頭來說,假定說你到了那邊去,你不經過這個的話,那換句話說,到了那個地方佛可以代你修的。如果是代佛修的話,佛其他的經典當中,對不起,說這個佛只能告訴你這個道理,這個修要靠你自己的,這句話是不是有矛盾?如果偶然的矛盾也許有遺漏,你仔細地找的話,所有的大乘經典裡同樣的一句話,同樣這樣,那這個矛盾你怎麼解釋?所以說,我們論就是廣辨這個法相的。

那麼難道這樣的話,他那個錯了嗎?沒有錯。怎麼講呢?因為到了極樂世界這個地方,它沒有違緣,它沒有違緣,所以你一定比較穩,有很多人走得很快,但有很多人走得很慢;就算你停在這裡,沒關係,慢慢地你總歸有。剛開始的時候,你自己沒成就之前,是,可以憑藉著佛的力量,然後到十方世界,然後再單單這個時候,不夠,一步一步地你來,這是我們要把握得準的這個原則。所以真正要想利人,那一定是什麼?一定要到了自己這種力量那才夠。

那麼在這裡我們就說一說,所以說求穩,那是一定到極樂世界去;求快的話,不一定!這話怎麼講呢?還是經論上面看。就在《無量壽經》,大本經上面說,大本經上面說,在極樂世界修百年不如什麼?(註1)對不對?這個你們大家都知道。那不要說別的經典,那就是《淨土三經》也說得很清楚。這個所有的經典當中絕沒有一點矛盾,如果矛盾,它這個大小乘就……表相有矛盾,內涵絕不有矛盾的。是不是?是不是這個樣?哪,你們看。然後呢,像這個我們最近也念,說引什麼經我忘記掉了,好像《三摩地王經》,不知道什麼經,那沒關係!它就說,到正法極壞的時候,哪怕你持一個學處,那個時候你所產生的功德,超過以前的俱胝倍(編者按:《廣論》第一九七頁第一行)。俱胝倍多少啊?一千萬倍。是不是?這樣。

所以你如果要正規去自己修持的話,你必須還要經過,先第一個──淨化自己,不要被境轉。然後呢不被境轉,你只是說不被它動,自己你活動的能力沒有,下面緊跟著「饒益有情」,你自己才能夠產生主動的積極的力量。有了這個積極的力量幫助一切眾生,結果幫了半天把你幫成佛耶!沒有別的,這個它的個特點就在這裡,就這樣。所以這個佛只有你自己做耶!佛幫了半天,幫了你他成了佛,不是你成佛耶,這個我們要了解的。所以我們也有人那去談,說:「這個阿彌陀佛發的願這麼廣,度這麼多人,這個最了不起,我們到那邊去。」那是阿彌陀佛偉大耶,不是我偉大耶!所以我常覺得:我發現阿彌陀佛偉大,我要學他!那你也跟他一樣偉大。這是所以我一直說這個話,現在這個世界就怕你不念佛,但是呢我下面更說:「要學阿彌陀佛念佛,那我們這個世界就有救了!」這個根本的意趣就在這裡。你把握住這一點,那麼就對!所以一個這是這一方面去說;那個、那個方面去說。

那麼反過來,又有問題來了,說:「噢,那在這裡快,那我要求快!」對不起,它快是要什麼條件快得起來?萬一你留在這個地方,對不起,你被煩惱所使的話,結果你不是在這裡持一個學處喔,你在地獄裡面油鍋裡面打滾喔!那個快了個半天,快了沒有?不但沒有快,他去了以後,至少還是去了,你沒有去啊!所以你必須兩方面去衡量。這個我們必須要把……當你看到它的缺點的時候,你看到還有長處;當你看到長處的時候,你要看到缺點。那麼正確的,並不是看它的長、短;認識了這個以後,回去你衡量自己的心行,說「我現在什麼狀態?我想走什麼?我能走什麼?以及該走什麼?」這個才是我們正規地把它看清楚了以後,應該下決定的時候。現在前面不是我們正下決定的時候,這一點清楚不清楚?這一點清楚不清楚?這一點我建議你們。可是並不是說,那馬上改過來,不要!你還是走你的。至少對我來說,我現在的認識這個樣。這個觀念的的確確,你非要把《法華》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以後才比較好,才比較好。如果你對《法華》的概念認識了,回過頭去對我剛才這兩句話,你就很清楚。

今天早晨有一位在家居士,還在那兒啊,我們進來了他就:「淨明法師啊!」他就說想請法,向淨明法師說:「淨明法師,你什麼時候給我們講這個?」那主要的,淨明法師就深深地體會到這一點。最近我們平常那個,以前剛開始,《廣論》就念《廣論》;後來念了《廣論》,《廣論》跟戒擺在一塊兒;現在念了《廣論》,跟《法華》、《華嚴》擺在一塊兒,就是這樣。對我來說,我始終還不是真正行的時候,但是很穩。因為你在前面弄得不好的話,這個馬上出毛病喔!所以我戰戰兢兢,這個戒是最佳的憑藉,然後呢自己深細地觀察、抉擇。到最後決定了以後,那就像宗喀巴大師告訴我們的,實際上呢也就是文殊師利菩薩告訴我們──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最佳之路。你一開頭的畫了出來了以後,一口氣走到底,這個是最好的辦法。

你可以慢慢地、慢慢地走,比如說,也許你說一口氣走到底,從這裡飛機直接飛到那裡;也許你坐公路車、也許你坐火車,都沒關係。我是說,如果坐火車,那應該經過這麼幾個步驟,如果坐公車應該這個幾個步驟。你不要說先到了燕巢再說,然後呢到了燕巢,再去岡山再問,那你就麻煩了!對不對?清楚不清楚?那這我說所以我《廣論》當中特別地說挖馬路、挖馬路,就是這個!如果你這樣弄的話,那對不起,這個挖馬路是非挖不可,而且挖起來真可憐喔!現在這個挖馬路的話,最多挖它幾十年也算了,我們這個馬路一挖下去的話,阿僧祇劫來算的。你們學得越深,這個概念越清楚;學得不深,你對我這句話你不會了解,往往還會產生誤解,這個我首先告訴你。

第二:《備覽略編.宗體篇》,在比較別解脫戒、定共、道共戒中(編者按:《備覽》十一頁倒數第四行),謂「禪、無漏戒不以慈心得,從智得」;那麼禪定與世間就外道所共,而禪定未必有觀,上說所謂「從智得」當如何解釋?

對,從表面上面去看,這一位同學不錯,很有心,能夠文字上面的深細,這個我很讚歎,剛開始的自然現象。不要我們看多了,啊!那個經論上面怎麼說,我們就以為懂了,就要在沒有問題的地方去找問題,這第一步非常正確。然後呢你才發現:欸,是!這個裡邊實際上我們觀察不夠。所以我下面的解釋會說明他觀察不夠,可是實際上呢,比起一般人來,已經強人一等;普通人就是這麼看過。至少對我來說,我剛開始覺得:啊,就是這樣!慢慢地才看出有問題,有了問題才把它解決問題,這個是過程。

那麼這個它平常,實際上我們說這個別解脫戒,它這個上面用慈心得,好像定、道不用慈心得,在我們的別解脫戒當中,是不是真的慈心得啊?不一定喔,還是不一定!在我們的別解脫當中不一定慈心得,可是你從佛陀的眼光去看的話,這個別解脫戒一定是慈心得。這個了解不了解?佛陀的眼光,剛才說過了,他希望你成佛,如果是你要成佛的話,沒有慈心不可能。為了達到這個究竟的意趣,所以你現在的下一步,下腳的第一步,那個是別解脫律儀,所以它的根本意趣一定在這個上頭。可是對我們普通來說的話,你說問我到底怎麼得?我就說:喔唷,這個五戒很有功德,為求這個功德而去,我沒有想到是要幫忙別人而去。我想很多人可能有這樣的內涵,這個是由於我們自己錯誤的見解,或者是未會先會,這樣!這地方順便說一說。

其次呢,說定、道兩個是用智得,他說按世間外道也有定,有禪定未必有觀慧。這個智慧有兩種,有一種智慧,是世間的觀察等等的智慧,叫世間智;還有一種呢叫無漏慧,這個無漏慧一定從人、法二無我當中去說的,就是這樣。所以說平常我們把這個同樣的智,知見的「智」、智慧的「智」,不要誤會。這兩者當中有共同之處,你真正要得定的話,你沒有這個智得不到,你不認識現在的心相的這個散亂,不了解這個心相的是非好壞,你根本不可能得。

有很多人說:他好像怎麼得到了?宿生已經修過,宿生如果沒有修過不可能,這我們要了解這一點。在凡夫的心理下,你根本不了解你的心裡什麼狀態,你一片無明當中,你怎麼可能認識它?我們現在不要說得定,說世間任何一樣事情,沒有人告訴你,你從來沒看見過,你會認識嗎?你說會不會認識?有可能嗎?或者你親眼看見、或者告訴,最好的,看見了還要深細地解釋,越是深細的內涵,越需要這個條件,是不是這樣啊?現在那個心裡面很細微的狀態,你看得見看不見哪?根本看不見!所以說沒有這個條件,說明了以後,你不去揣摩,你還是不行!

所以這個真正要得定的話,我們從文字上面去看的話,好像是這個樣,實際上,對不起,你必須要去觀察它。不過這個觀察,我們不要誤會哦,我們總覺得定慧雙運,不是!定慧雙運有它非常嚴密的內涵,現在我們是最膚淺的。這個《廣論》當中慢慢地每一個地方會告訴我們,你多多少少有一種觀照,所以《廣論》上面不叫定慧雙運,叫「念、知」。知,知些什麼?念,念些什麼?「知」是知道你現在這個心理行相是什麼狀態?對、錯,錯了是粗猛,以及如何改過來;對了,然後呢對的似是而非,以及漸漸深入,沒有一個地方例外的,都需要正確的認識。有了這個正確的認識,錯的改、對的把它增長。請問:沒有這個正確的認識,你能做到嗎?

我們現在隨便做一件好小的小事情──燒飯,是,你要一點水、要一點米、要一點火,然後呢這個水米火兜在一塊兒行嗎?水米火兜在一塊兒,火熄掉了,米……是不是這個樣呢?或者燒焦掉了,或者燒成功一糊稀飯,就是這個樣啊,你沒有正確的認識不行啊!這個就是說它的關於真正得定的時候,說這個智是指什麼,這樣。比如說《小止觀》,那你可以去看,一定要這個內心,比如說我們說看它知息長短、知息什麼,這個是不是都在正確的認識當中呀?這個我們要清楚的。那麼然後無漏的部分,對不起,那個無漏的部分哪,佛門當中有一個專門的智慧。這個智慧是說,所以這個平常我們講的話,這個智慧有兩種,有一種是世間的,有一種是佛法當中不共的智慧;剛才得定的那個這個智慧,普通一般的那是共世間的。

第三:有人說觀想或觀像易著魔,是否屬實?

反正是你如果說沒有人善巧地引導你,做什麼事情都會做出毛病來,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如果有人善巧地引導的話,再難的事情也做得成功。平常我們所以強調這句話,它是有個原因的,就一般人都是什麼呢?都是好大喜功,或者自己看見那經論上的說法,或者聽見人家一點皮毛,自己總覺得是一個很怎麼了不起的人,這樣的,未會先會,條件不具足去做,毛病就出來了。這個!然後在這種用心地功夫的時候,你不了解這個心相的話,容易出毛病,這個事實!所以我們不要混為一談,正式嚴密細辨法相的時候,它有它非常嚴密、嚴密的這個次第。

這個是關於他這幾個問題,這一類問題我都非常歡迎。平常的時候,我們隨時隨地如果知道了以後,要這個地方總要弄得很清楚,但是千萬避免一點──斷章取義。這個斷章取義所產生最大的流弊是什麼呢?損法。我們不要說謗法,這都是無意的,就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每一個人自己的偏好,不知不覺當中就關於自己的執著的就在這地方,就這樣。所以在這個情況之下,如果想自己了解,這種唯恐少;然後在自己偏執,要想找證據的話,這種是唯恐多。然後呢找到了這個了、找到這個了……這個執著越來越嚴重,對自己沒有幫助,對法有損害。所以像這一些問題,也基於這兩個理由,你怎麼去辨別。好,那麼我想這堂課現在我們到這個地方為止,這堂課到這裡為止。

回向了完了以後,休息一下,再去舉行那個八關齋戒。不過那個八關齋戒那個法本上面,有一個小地方,我要跟大家說一下。它說持了八關齋戒有很多東西,比如說什麼果汁啊、汽水啊、什麼糖啊,這個東西都可以吃,那麼它說豆漿、牛奶不可以吃;我們往往會誤解。那因為它是個簡單的法本,它沒有弄得很清楚;如果嚴密地來說的話,這樣──就是照著律上面,照著律上面的規矩,儘管你受了八關齋戒了,如果你有病,它有開緣,照著開緣去做,那麼哪一些是可開,哪一些是不可開。所以凡是你正受了八關齋戒,認真地來說,最好在寺院當中,萬一你覺得不對,那時去問一下比較好,這是我覺得對我們比較好的。如果說你結結緣,那沒關係,在這地方我想諸位都是有心之士,這個如何開合部分,我在這裡不細講,回頭以後真的有機會的時候再說。

就是譬如說我為什麼特別說呢?因為這個豆漿、牛奶跟上面有幾樣東西,頗有相似之處,如果說你豆漿、牛奶不可以吃的話,上面有幾樣東西也不可以吃。反過來,如果那個的話也一樣的,譬如說果汁,假定這麼說啦,假定這麼說。這個果汁的話你說,我想很多人大家都了解說,果汁比如你打點西瓜汁,對不起,這個西瓜汁打完了以後,有一些問題,打蘋果汁、打那個芒果汁、木瓜汁,這個跟那個豆漿、牛奶打得差不多,那個米漿。這一下,很多地方都……我們很容易產生:為什麼米漿可吃,為什麼豆漿不可吃呢?這樣,很多地方又產生那個混淆不清的地方。

這個開還有兩部分,有一部分就是這個律的法相上面,這樣,它偏重的,比如像「有部」,那完全注重那個事相;然後呢這個「成實」,乃至於現在的「南山」的話,就很注重這個心,心裡面。那麼這個到真正講開合的時候,我想大概,我也只能說,真正重要的地方要跟大家說一下。所以原則上面,如果你們持八關齋戒,儘可能地下午這種東西,不要說今天我持了八關齋戒,這也可以吃,然後豆漿喝它幾大碗,這個你不要來,還是寧願不要!「喔,不,豆漿上面沒有了,這個糖水,這個……。」持了八關齋戒下午就是白開水,不過我們中國人習慣,平常下午吃慣茶的,這個倒不是,這個就是平常當作就是水喝嘛!這樣。這個我這個地方特別地一說。

《南山律在家備覽》四十六頁,「依論出體」,就是〈戒體門.戒體相狀.所發業體〉,第三項。昨天已經有一句話說,現在我們看,這個是第五行,第五行是照著這個三家所計,所謂《薩婆多》──實法宗,《成實》──假名宗,然後我們道宣律祖依《法華》、《涅槃》、用唯識義──圓教宗。現在第一個呢,前面先把實法宗說的這個戒體,依照著《薩婆多論》的說法先大家了解一下。這個裡邊他律祖所以把三家,一家一家都列在這裡,他有個原因。這個律祖就是我們的道宣律祖,他特別在三大部當中說,說歷來看見各宗各派的說法,他律祖當年他自己自述,只要那地方有講律的地方他都去,只要有講都去。所以古人這種好學的精神,以他這樣的一個天縱之才,只要人家講的,不管是大、小,不管是什麼,《十誦》也好、什麼也好,他都去,沒有一個地方不去。然後呢仔細地綜合各家,最後他發現很多地方就是這個不能辨別得清楚宗派不同,於是那一宗裡邊這種說法用到那一宗去,那一宗用到說法用到那一宗去,所以體相雜亂,體相雜亂。這個對我們也許不太清楚,這裡我也不妨說一個很簡單的比喻,給大家看一看。

比如說我們現在這個地方,這裡坐在這個講堂,就是說我們這,別的都是寺院裡邊,那個講堂裡邊是安排著這個講桌,然後座椅這個跟客堂裡邊不一樣的,我們不能把客堂裡邊的那個大沙發搬到講堂裡來,這個非牛非馬之感,我想你們會了解這一點。但是我們平常一般往往是這個說:啊,這個融通啊!然後在這個地方,你會弄得叫人家,認真地去說起來的話,就往往會辨別不出它的是非好惡,於是隨個人的所好,這個取捨之間是漫無標準。

註1:《佛說無量壽經》卷下:「……汝等於是廣植德本,布恩施惠,勿犯道禁。忍辱精進,一心智慧,轉相教化,為德立善。正心正意,齋戒清淨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