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1991年版)30B

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一九九一年版

第三十卷.B面

也就是說,我們受戒的時候,你如果如法如理去求、去受,從請師開始,那麼然後迎聖、供養、懺悔,這一些事項。諸位也許受過戒,也許只受三歸,這個大家都了解,這個都叫作。作完了以後謝了,但是作完了以後,內心當中就會留下一種影響力量,然後這個戒能夠防非止惡的影響力量,這個叫作無作,現在這個無作就是這個。一旦發起了以後它會繼續地現起,繼續地現起。

而且這個現起是什麼?「始末恆有」,一旦現起了以後,從開始一直到最後。這個最後指什麼?如果我們受戒、皈依的話,通常說盡形壽,說當這個三皈結束了以後那個是「始」,然後盡形壽,你一直繼續下去到這一生壽命盡,這個是「末」。這個無作從開始到這一生永遠有,這第二個。

什麼叫「四心三性」呢?「四心」的話就是,這個戒是對我們什麼來說?對我們的身心來說的,那麼而身心方面這個色本身那個無所謂,真正的造這個業的話是用那個身體,可是最主要的,這個造業當中的善惡等等主要的決定,決定在什麼?決定在我們的心法上頭。心法是什麼?色、受、想、行、識,對吧?這個色法是另外一個,心法呢?受、想、行、識,這個四個法是心法,所以叫四心。現在這個無作戒體,在不管是哪一心當中它都有。

「三性」就是善心、惡心、無記心,這個也都有。「作」一定是善的,作一定是善的。造作的時候要嘛虛假的,在那裡拜呀拜了半天,心裡面胡思亂想,對不起,你根本得不到這個戒體,得不到戒體的話當然不談了。得到,如果得到的話,一定全心全意面對著這個佛像,面對著這個自己的歸戒的師父,然後一心地說,我從此以後要改惡修善,這一定是善的。所以不但是惡法不可能,無記也不可能。得到了這個無作戒體以後,那個就不一樣了,善固然是有,無記也有、惡也有。為什麼無作的惡也有啊?這下面會解釋。就是換句話說,你得到了這個無作戒體以後,這個心情一直在轉變當中,當惡的境況現起的時候,它就會產生力量,「欸,不可以!不可以!」所以為什麼不可以,表示這個境界是惡的,對不對?所以這個無作它四心三性,而且「不藉緣辦」。這個作一定要種種條件的,哦!到這個佛堂對這個師父、他怎麼辦;那個無作不藉任何東西,它內心當中就存在這個,它永遠在。

我們戒容或沒有得到,可是這個業本身我們人人都有,沒有一個人免得了。然後內心當中對境的時候現起是不是這樣啊?一旦這個生起了以後它永遠存在,然後自始自終,不管任何情況之下也不藉緣辦,是不是這樣?對!就是這個。不過現在這個地方,這個無作是專門解律儀來說的,對於這個跟戒相應的這個業體叫作無作,這樣。所以無作是業體當中的一種,那麼我們在這個地方了解它。

「故《雜心》云」,《雜心》也是論噢!告訴我們「身動滅已」,這個身動就是作,作完了以後「與餘識俱」,跟其他的識永遠相應。「是法隨生」,這個什麼法?就是無作戒體跟著生,這個叫作無作,那麼這個是《雜心》上面的。《成實論》上面有個專門一品叫〈無作品〉,這個〈無作品〉當中,生起來了以後,說「因心生罪福」,那麼生起來了以後這個是「睡眠悶等是時常生」,不管你睡著了,或者是受到了其他的情況之下,完全是昏過去了,在一切時處它永遠在這地方,所以這個叫作無作。那麼這個是第二個,解釋無作。下面《資持》呢,就是解釋上面的文,那麼現在我們在這邊下去:

《資持》釋云:「一發者一猶始也,此句明業體初成,即三法竟第一剎那與作俱圓,是體發也。作戒既謝,無作獨存相繼不絕,故云續現。

什麼是「一發」呢?就是前面──現在我們這樣的解釋的,我想倒的確也比較輕鬆一點──就是前面的「一發續現」,什麼叫一發?「一」就是開始,這句話就是說,這個業體,這個無作這個業體剛剛開始成就的時候。這個成就是什麼時候呢?三法竟。哪三法?說「弟子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盡形壽為一分、二分(那個隨個人的量)或滿分優婆塞,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世尊。」是第一個。然後第二個、第三個,通常我們稱為三番羯磨。當那個三番羯磨一結束,下面緊跟著的一剎那,那個時候「與作俱圓」,這個作圓滿了,作圓滿的時候,這個無作本身也圓滿了。從那個時候開始,這個戒體始發生的時候,所以這個「一發」就是指這個。

那麼這個圓滿的時候作戒已經謝往了、謝落了,這個時候謝往了、謝落了就沒有了;「無作獨存」,這個時候就是這個無作單獨存在,而且相續不絕,它永遠。只要能領之心在,沒有破壞,這個能領的心永遠是相生相續的,它也永遠存在,這是我們了解的。「故云續現」,那麼告訴我們這個狀態,這個續現是這樣。繼續下去:

始即上句一發之時。末即是終,謂命終捨也,雖通四捨且約常途故餘三不舉。此句明業體久長也。

那麼上面說一發續現以後,「始末恆有」。這個「始」就是一開始;「末」是什麼呢?末是最末了,這個末了這個地方叫「命終」,命終戒就捨掉了,命終就捨掉了。實際上是不是這個捨戒單單命終?不是!還有其他,有四種條件之下這個戒就捨掉了,所以說「雖通四捨」。但是一般來說,一般的常途,一般來說的話,就是到了死才捨,這個其他的三樣東西並不是經常有的,所以他不說,實際上包含在裡頭的,所以「餘三不舉」。那麼這一句話呢,特別說明這個業體是長久下去的。這一段就解釋這個。

說到這裡,這個四捨也在這兒說一下。就是說,得到了這個戒體以後,在什麼情況之下會捨棄?這裡已經告訴我們,你受的時候你說盡形壽,既然你立的誓要盡形、盡壽,那麼當那個形壽結束的時候,當然跟你所原來的立的誓像那個契約一樣,到期了嘛當然滿了,這是一個。另外還有三樣呢?這個地方說一下。第一個捨戒,受完了戒以後你覺得:對不起,我現在有困難,或者有種種的原因說「捨掉它」,說「捨戒」的時候,那就捨掉了。

第二個呢,犯了戒,犯了重戒破壞了戒體,那個自然就捨掉了。這個犯戒不是說……輕重不一樣噢!犯的輕的戒的話,對那個戒體有損傷,它並沒有捨;重戒的話,整個就都毀掉了。以五戒來說,五戒來說,平常我們不殺戒容易持,不妄戒很難持,這個妄戒有輕有重,輕的這個妄語戒只是對這個戒有損但是不會毀,不毀就不捨。什麼是重的妄語戒呢?它有一個特別的──說我證了羅漢果了,我見到了什麼了,這個叫大妄語,這個絕不可以!你沒有,未得謂得,尤其是對這個聖法來說你沒得到,自己騙人,那一定是。那個是非常可怕,那非常可怕!如果這種情況之下捨掉的話,你不受戒不一定墮落地獄,受了戒以後非墮,而且墮落的一定是非常嚴重的,非常嚴重的!這個非常可怕的,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這個輕重後面會詳細說,因為犯了重戒而失體。第三呢,叫二形生,什麼叫二形生呢?就是這個「生」,男女兩性有別,有一種人就很奇怪,他有兩個性器官,當這個生起來的時候這個不能,凡是這種人都不行。

所以這個是四種。第一個捨戒;第二個犯了重戒;第三個就是二形,這個是男性他有這個女性的這個跡象生起,女性有個男性的,這個自然就捨戒;最後一個──死,一般來說呢就是死是通途常規。這裡嘛隨便說一下,再繼續下去:

四心者通舉四陰。三性者別示行陰,三陰唯無記,行陰通三性故。此句顯非心也。

那麼上面告訴我們這個,所謂「無作一發續現,始末恆有」,第三句是「四心三性」指什麼?「四心通舉四陰。」通常我們這五蘊另外一個名字叫五陰,哪五陰?色、受、想、行、識;受、想、行、識就是其他的四陰,所以實際上這個就是四種。三性呢?這個三性也就是善、惡、無記。在這個裡邊,四心三性當中,其他的受、想、識本身談不到,都是無記性的,沒有善惡可說。然後呢這個四心當中的行陰,或者行蘊的話,通於善、惡、無記。所以說三陰只有無記,那麼這個只有行陰有三性,三性是什麼?善、惡、無記。這句是什麼意思呢?這一句,說這個無作體,「非心」,不是心法。最後面,下句「不藉緣辦」什麼意思呢?

下句正示無作義也。

最後一面,這個為什麼叫無作呢?作一定要借重種種的行為、動作,現在這個無作不要假借任何的外緣,所以叫作無作,所以這一句話叫作「正示」,正說明他為什麼叫它無作的意義。那麼再下去,繼續看:

若翻對作解,初句反前即謝也,次句反一念也,第三句反善行心也,第四句反緣構也。

那個上面的四句是剛才這種解釋。現在這個無作另外一個角度,這個「無作」對著「作」,互相來對比一下,所以說「翻對作」來解釋這個無作的內涵。第一句話說,「一發續現」這個是無作,那麼作呢?不是!一發發了以後謝往,是吧?發了以後一謝就沒有了;而這個無作一發了以後呢,續現,這兩個完全不一樣。發完了以後,停止了、沒有了;一個呢,一發完了以後永遠繼續存在,所以這兩個不一樣,這第一句。第二句呢,「次句反一念也」,這個是「續現,始末恆有」,無作始末恆有。作是什麼?當下一念,這個不一樣。第三呢?「反善行心也」,這個作一定限於善心當中,作戒一定在善心當中;現在的無作呢,四心三性,在任何情況之下一直有,所以他說又不一樣。第四句呢?第四句就「不藉緣辦」,無作是不藉緣辦的,那個作一定是什麼?要緣才能夠成就的。這個是把作跟無作相對地來解釋。再下去:

「故《雜心》云」等等,「故下引證有二」。那麼現在他引證,引證什麼?一個是引證《雜心論》,一個是引證《成實論》。

《雜心》中。初句躡前作謝,生起無作。餘識即四心,後心望前作心故云餘也。俱即同時。是法即無作。隨生謂任運起也。

那麼我們也看一看。這個引證當中就是先「故《雜心》云」這個,它第一句「身動滅已」這個是「躡前」,說「作謝」,是緊跟著把前面這句話重新說一下。那麼這個時候生起無作,滅完了以後無作生起來了,這個無作是什麼?「與餘識俱」。為什麼叫餘識呢?是說生起的無作,餘識是「即四心」。下面不管你在任何情況之下,前面那個一定是善心,這樣;後面呢,不管四心當中,這個跟第一念的這個善心來說是其餘的,不是它自己,所以叫「後心望前作心故云餘也」,這個說明。「俱即同時」,說後來這個,後來這個無作,跟其他的心永遠同時俱足,所以與餘識同時一直在。那麼「是法隨生」,這個生的什麼呢?就是作完了以後隨著這個作而生起的,這個法是什麼呢?就是無作。而這個是任運而起的,所謂任運的話──不要再作。

《成論》中。通明業理,非局戒也。

那麼現在實際上呢,《成實論》當中說「因心生罪福」,它不但是戒,其他的也都是這樣。這個由心生的這個罪福不單單是戒,如果是戒的話一定是福不會是罪。所以《成論》上面這個無作的話,就是他並不是講那個無作的戒體,就是無作的這個心理的行相就是這個狀態。它不要經過作的,只要這個業體存在,那麼後面哪怕睡著了,它繼續地會影響流衍下去,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所以並不是說:啊!我們現在好像沒有做壞事,你睡著了。假如你睡著之前,你是緣著這個惡法,對不起,這個惡法的勢力一直在。因為這個惡法的勢力一直在,你將來一定會進入這個惡道去。反過來,現在你受了戒了,然後呢前面緣著善念,到那個時候你睡著了,乃至於昏過去了,因為這個善念還在,所以它那個影響繼續會向前流。如果是得到了戒,那是跟法界相應的這個善的話,那當然它有無量的功德在。那麼《成實論》上面特別說明這一個,所以他說這個業的道理,說通明業的道理,這是通途的常規,整個地說明業的道理,不僅僅限在這個戒當中。

關於這一部分,在《廣論》上面前面已經說過了,這業的行相,大家如果這個了解,那麼這個地方不必解釋也清楚,現在文字看一看:

因心者示現從作發也。

說《成論》上面這個〈無作品〉,說這個無作是什麼?「因心」,因心是為什麼?一定從前面作而生、而現起的。

生罪福,生即是發,罪福即善惡無作。文舉無記,等取餘心。」

「生罪福」者,「生即是發,罪福即是善、惡、無作」,善業、惡業。「文舉無記,等取餘心。」那麼就是包括其他的,所以說這個舉什麼睡眠等等的話,那就是說還有其他的,說這個不要經過作的,所以叫作「無作」。那麼這一部分就是「引證」,不管是《雜心論》、不管是《成實論》,來說明。那我們現在繼續看下去,那個小字:

一發續現等文,初學難解。今據後第五項先後相生文義,列表如下。以資參考。 今文云無作者,即表中所謂形俱無作也。

那弘一大師在這個地方註明,說剛才那一段話,剛開始學的人的確很難懂。我想我在那裡花了很大的精神,大家有一個似是而非的概念,真正如果清楚一點的,應該可以懂,否則極大部分的在那裡還是糊裡糊塗,那沒關係。所以它一步一步地慢慢地深入,一步一步地深入,後面關於這一部分,作跟無作還有很詳細的說明。我們只要在這個地方先有一點個認識,先有了概念,然後再繼續下去的話你就很清楚了。否則突然之間把那個真正的中心說出來的話,我們真是聽起來像天書一樣,不曉得說些什麼。反過來說,如果諸位對《廣論》上這個業的部分,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那到那時候聽起來就很清楚、很明白。

所以在這個地方有一個問題,說在前面我們學《廣論》的時候,說一切都是業來決定,然後業決定的時候它有三種行相,一個是異熟、一個是等流,還有一個叫什麼?增上。那麼這個異熟那就是我們得到那個報體,通常我們最重視的是講什麼?講等流。那個等流當中有兩個,一個叫真等流、真等流,一個叫假等流,假等流叫作領受等流,真等流叫什麼?記得不記得?造作等流,這個叫真等流。為什麼叫它等流?為什麼真等流叫作造作等流啊?現在講到那個無作戒體就用上了。為什麼叫等流?說這個所以它等流的話,就是它那個果跟前面的因,相因、相等地繼續流衍下來的,所以立這個等流因果的名字就這樣。如果說你因當中這樣造作,然後呢這個造作一定在以前,做完了以後,它這個影響力量繼續地留在這個地方,下面又遇見的時候,嘿!跟它相應的又現起來了,這個就是它等流因果的特徵。所以說,如果你好歡喜殺生的話,前生好歡喜殺生的話,這一世看見了你就好歡喜殺生;如果說好歡喜這樣的,這一生這個習性又來了。所以這個等流因果另外一個名字叫習,習慣的「習」,叫作習果,或者叫等流果。

那麼我們從這個地方回過頭來去看一下,看那個無作戒體的特徵。前面是作,作完了以後,好了,「作休謝往」,那個作一停止的話,那謝落了、沒有了。沒有雖然是沒有了,可是內心當中,如果說得到了這個無作的戒體的時候,那麼於是在這種情況之下,對境的時候,這個等流因果的力量就現起來了。一遇到境,「欸!我受了戒的,喔,不要再做!」以前呢,遇見了這個境以後隨順著自己的習性,隨順著以前的習性這個叫什麼?等流果。現在隨順著這個戒法,同樣的是等流果,對不對?就是這樣,所以我們或者從業來解釋。

再不然的話,十二因緣。十二因緣真正地感果,感果的直接的因是哪一支?有支!大家記得不記得?有,下面,一有,下面一定生,有、生、老死。有是怎麼來的?愛、取,這個是隨順著生死的因緣這樣轉。那麼現在我們要想滅生死跳出來的時候,對境的時候情況就不一樣了,情況就不一樣了。情況怎麼不一樣呢?大家還記得不記得?說對這個境界現起的時候,不是以無明相應的愛、取去對它,對著這個境界的時候,以正知見、善法欲、勤精進。善法欲還是愛的一種,不過以前愛的是跟無明相應的這樣愛,現在愛善法,正確的認識。所以以前是跟無明相應的愛、取,現在跟正知見相應的善法欲跟勤精進,勤精進本身就是「有」。然後你這個有就是什麼?就是業體,在這個地方就戒來說的話,叫無作戒體,清楚不清楚?就是這樣。

所以從這個地方你們就了解了,噢!前面我們學了《廣論》很多道理,這個地方完全派上用場。而真正對境界的時候,你就看得很清楚,我現在這一念是什麼?絕對不會說──就算念佛吧,絕對不會說,到了時候那看阿彌陀佛來接我不接我,不是的!你當下一念念的時候,你曉得這一念派得上用場。如果派得上用場,不要等到他接,你確定曉得在這一念念下去,他將來非接不可;反過來說,這一念念了半天將來一定不接。這個才是學佛的真正哪!這是我們應該正確了解的。同樣地,受戒了以後你也是一樣,睡著了、睡著了也不怕,就是你臨睡之前那一念如果還在的話,你曉得睡下去,睡下去了無邊的功德還在增長,就是這樣。當然這個前面你一定是在作的時候,肯定自己得了這個戒體了,這個是很重要、很重要的原則,這樣。

所以關於這一方面的話,在前面正式受戒之前,為什麼要這個懺悔,通常情況之下,他一定有他的相當的感應、覺受。關於這一部分的話《梵網經》上面也特別地說明,通常講戒的地方都有說明。那麼《廣論》上面也同樣地說明,懺悔的時候一定有淨罪相。為什麼要淨罪相?在講這個戒的時候,他說得戒是什麼時候?三皈竟得!然後這個三皈竟的時候教我們去觀想,說初番羯磨的時候,哦,十方的戒法動了;二番羯磨的時候,不但動而且集起來了;三番羯磨,進入我們身心了。我們這樣想了半天也糊裡糊塗,到底怎麼個動法、怎麼個集法?

欸!現在你去懺悔的時候,你就曉得了,說:「啊!我以前都錯了,現在怎麼可以呀,萬萬不可以呀!」是不是懺悔的、正懺悔的心情是不是這樣?然後,如果說這個不可以的話,你還是想起,或者是緣境的時候:「哎呀,我怎麼以前做這個事情哪!」或者在你意念當中繫起來:「我怎麼這樣去做不好!」這樣的意念是不是跟前面恰恰相反哪?就這個樣,就是這樣!如果說現在你有機會找到一個學科學的,他跟你拍一點照片,你肯定地可以拍得出來,以前這個時候拍出來的光是黑的、青的,現在拍出來是紫的、紅的、黃的、白的,確定可以這樣!

不過一般來說起來,如果說是業重的話,儘管當下一念的心相應,欸,完了以後第二念來的時候,這個黑的又跟著來了,緊跟著還在黑漆漆一團,這談不上!然後你努力地懺悔的話,那個心情慢慢開朗、開朗、開朗,慢慢開朗到某一個時候,這個善淨之法相應的時候,夢境當中──這為什麼夢境才是呢?這是平常因為你這個現行非常地強烈,所以在整個的現行當中說不出來,當懺悔乾淨了以後,這個內心當中這個染污去掉了,這個善淨之法顯出它的一個效應來了。於是這個時候夢境當中,它顯出它的一個特徵,實際上這個完全是心業力。所以當顯在夢境的時候你看見;然後以前、以前,我不要說以前,真正有成就的時候,他有天眼或者是法眼的話,他可以看得見。那麼現在的科學,同樣地用這個東西可以測得出來,這個是它的特點。所以今天關於這一部分介紹到這個地方,至於說下面那個表,那很容易,你們自己回過頭去把它細細地看一下。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