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一九九一年版
第三十一卷.A面
今天我們正式地開始再繼續講《南山在家備覽》,《在家備覽》前面這個錄音帶已經講這個戒體的前面,說戒體門當中戒體的相狀。那麼也就是把那相狀的這兩個,一個是能領的心相、所發的業體,這個「能領心相」講了;所發的業體呢,所謂「辨體多少」、「立兩解名」,這個前面也講了,下面就是說「依論出體」,這次要正講那一部分。這個在正講那一部分之前,有一個重要的概念在這裡先講一講。
這個戒,在前面已經說過,就眾生的根性來分,以及進入之次第來分,那麼這個裡面特別就眾生的根性來分,利、鈍兩個不一樣。以利根來受,就算前面的五戒、八戒都是所謂出世方軌,都是出世方軌,小則是出世,大則是究竟圓成佛道;以鈍根來說,不要說是五戒、八戒,乃至於具戒本身,也只是一點世福,這是就我們眾生根性來說。就佛出世他的目標來說,這不管是哪一個,你只要沾到一點邊,種下一個種子,那究竟都會達到成佛這個最後的結果,差別只是中間是經過的路程迂曲以及難易,這樣的差別而已,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
那麼現在呢,我們說這個利鈍之間的根本意趣何在呢?我只是把這個最重要的這個特點──最重要的噢!把握住那個中心,在這個地方跟諸位說一說,跟諸位說一說。那麼,所以只是把這個戒的最中心的意趣,在這地方跟大家講一下。這個戒呀,因為我們現在講戒體,這個戒的真正的特徵,前面我們已經經過了多番這個說明、研討,在這裡我再提綱挈領簡單扼要地說一說。
這個佛出世的目標,是我們究竟圓成佛道,那麼在這條路上面,由於眾生利鈍不同,所以就有所謂化城。這個化城通常只是說中間的聲、緣,實際上乃至於前面的那個五乘,都可以在這不同的根性上面去立出來。那麼這裡呢最主要的我們要把握得準這個原因主要的在哪裡呢?就是這個意樂──這個意樂是不是具有出離心以及沒有出離心,這個是出世以及入世的差別;還有下面是有沒有菩提心,那是成佛還是二乘的差別。關於這一點我現在今天不從這個著眼,實際上也主要的也就說明這一點,這個話怎麼講?平常我們說出離心、出離心,關於出離的真正的內涵,好像有很複雜的內涵,那麼菩提心那更是一大堆。現在我為了比較簡明一點,但是把這個意趣的中心,在這地方用一個事實來說明。
我們說,這個乃至於最起碼的聲聞果要三世,第一世發心,第二世集資糧,第三生證果。上次曾經簡單地說過,說過呢,今天把這個概念在這裡再說一下,我們重新說一下。發心,發心這比較容易懂,但是呢真正的我們內心當中是不是跟它相應,這個卻是我們現在第一步應該注意的地方,應該注意的地方。往往我們這個發心本身限於這個文字上面,而這個文字是根據自己的體會,實際上呢,自己的體會是不是佛陀所告訴我們的這個內涵,這裡有一個很大的差別。我們往往問題都出在這個差別上頭,我們並不了解佛陀告訴我們這兩個字的真的意趣,我們覺得我們發了心,然後照著去做,那這個是對我們來說第一個最大的損失。那麼然後呢發了心以後的話,我們去積聚資糧,那麼這個時候由於發心既然有了問題,積聚資糧更成問題,到後面證的果的話那就千差萬別。
現在在這裡最主要的地方說,發心要想發得好,這個我們必定應該在事前對於為什麼要修行,這個真正的內涵應該有明確的認識;然後呢修行應該修些什麼樣的行,這樣,你要達到什麼果,那麼就應該做什麼樣的準備,積什麼樣的資糧,這個!究實說來,這個地方又有問題了!我們要想達到什麼個果位,這個總是安在我們自己所想的這個範圍當中,這個範圍永遠是個有限的。所以學佛的人,如果我們一開頭能夠理會到這一點的話,這個時候先不要說我要達到什麼果位,不妨看看佛他老人家希望給我們的真實的內涵是什麼,這個是比較重要的。
所以關於這一點,那非要真正地認真學大乘經典,而大乘經典當中尤其像《法華》、《華嚴》、《涅槃》,這個是最後究竟了義之經。那麼《法華》上面特別地說明眾生有無量無邊,然後根性也無量無邊;佛陀出世雖然證得了究竟的無上菩提,他原來的願望是要把所證得的最究竟的圓滿的內涵來帶給一切有情,現在如理如量證得,正是帶給大家的時候,可是發現問題──你要想把佛自己所證得的這個帶給別人,實在很少人能夠接受,簡直很困難!這一句話已經說明了,說明了什麼?說明了我們的障礙何在,我們的障礙何在!現在我們說懺悔、懺悔,就要想個辦法拿掉這個。那麼平常單單說懺悔很容易,所以如果不了解業的行相,然後呢十二因緣的真實的內涵,我們始終對於我們真正的心理的相狀、行相弄不清楚。於是所謂的懺悔本身,就算多多少少做對了也是大打折扣,何況極大部分連它最起碼的都沒有把握得準。那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能產生什麼效果呢?這是我們最可惜的,雖然有一番好心進來了以後,結果沒辦法走得很如理,最大的原因就在這裡。第一個值得我們仔細檢查的一點。
其次呢,發了這個心了,這樣,所謂這個發心的話,如果透過剛才這樣的認識去看的話,那個發心一定是求無上菩提果,一定求無上菩提果!因為這個才是佛他老人家真正所帶給我們的。而且這個佛不僅僅是我們釋迦世尊,十方三世沒有一個例外的,否則他不是佛;也許他可以解決了,鈍一點是聲聞,利一點是緣覺,只是如此而已。所以這個盡可能地,我們前面淨除了罪障,能夠看得清楚的一點。
那麼現在呢進一步,我們說發了這個心了以後開始積聚資糧。積聚資糧我們也不妨把那個範圍把它放寬,說不一定要是這個發了無上的這個菩提心的,乃至於你就出離心。不管哪一類發心,現在我們就純粹先從發心那個立場上去說,於是要去求這個果。在這個時候這個地方要注意了!這是我們現在第二步非常重要的一點。修學佛法的人都確定了解一件事情:我們要求的一切苦樂的果報,一定從因地上面下手,如此因感如此果,這樣!所以說發了這個心,為什麼還要積聚資糧、還要修證,說明天下沒有一件事情,說你想得到就可以得到。你想得到,你必須把得不到的這個障礙、這個違緣、這個惡因要把它淨除;然後呢其次,淨除了以後,又得得到的順緣,這個善因你要把它積聚。只要這個兩樣東西做到了,自然果就出現,所以它並不是說我要就可以得到。
那麼這個道理呀,我們雖然是佛門當中佛說的,但是了解了以後,你拿這個道理去運用,準之四海,在任何一件事情上頭、任何一個時代,它都是這個樣,絕對沒有一點遺漏的地方,絕對沒有一點點說意外的地方。換句話說,這個法則就是個絕對,絕對像那個道理──說空緣起之法,天下所有的事情,絕對沒有說你要怎麼辦就怎麼辦的,都是要根據因緣,這樣來的。所以他下面說,啊!那我要積聚資糧。那麼這個資糧當中就有兩類:逆緣去掉、順緣積累,然後你有了這個再去修持的話,最後第三世感果。我們了解了這一點的話,這個關於這個概念就對我們……我們就能夠走得上去了。可是這個概念說起來好容易,真正要體會做到的話,我感覺得非常難、非常難!
那麼在這裡呢,在講戒之前,特別應該說明,戒是戒什麼?戒是戒什麼?為什麼要學戒?那個前面已經說過了。我們要想離苦得樂,那麼用各種方法去找,最後呢找到唯有這個方法可以解決我們的問題。那麼這個方法誰講的?佛講的,這樣。然後這個方法從什麼地方得到的?從僧那個地方,所以這個三寶,就是這樣,這樣!然後我們去皈依了以後,他就告訴我們,是,正皈依的是法,你照著這個方法去如理如量去做,然後呢,這個時候我們就體會到,說如此的業因感得將來我們所期望的這個果報。然後在這個業當中,我們又了解說事,然後呢心、行,這樣,所以三輪,而這個裡邊最主要的還是在乎自己的心。由於這個心,如果嚴密地來說,更進一步認真地來說的話,這個行為的「行」,所謂這個加行啊,還是可以併入心那一部分來說。最主要的真正說起來,還是完全看你自己,完全看我們自己。這個時候我們進一步了解。
因此當任何一個情況對境的時候,有了這個正確的認識,隨時警惕策勵自己說:「哦!你不是要這個果嗎?那你現在是隨順著以前這種老辦法錯誤的去做,還是現在了解了隨時警惕自己:欸,不可以!現在要改過來了!」這個改過來有兩種:以前的老辦法一向習慣的不可以做,不能做這叫止作;現在的新辦法你不習慣的該做的,你雖然不想做、你不會做,你要做,這個叫作持。止、作這個兩點,這個戒的第一步真正的內涵就在這裡。
現在這個地方大家停一下,好好地想一想。我說停並不是說我停講,我說我把這個話在這兒認真地說一下,不但今天說,我建議諸位,我也希望諸位,這兩天這中心就擺在這個上面去想。如果你把這個問題能夠有一個大概的了解,那你下面學下去是順理成章。通常我們說:「聽得不大懂,那我下課的時候再來!」到這個時候是往往是一個障礙,下課的一大堆事情,你又迷糊了,下一堂再來聽的話,你還是含糊。那我說:「好!回去的時候好在有錄音帶!」結果這個事情是永遠層出不窮地多少來,然後你一拖、一拖、就一拖拖拖,一拖往往是無量劫就拖下去,這是我們應該特別注意的一點。
那麼現在呢我們回過頭來仍舊說,這個戒本身,就是我們務必注意到我們的心念上面,那麼這個心念本身呢,這個目標很固定地,就說──佛。如果說你這一點看不清楚,或者你出世、要跳出生死輪迴,或者你往生,那沒關係,你的目標放在這個地方,那麼乃至於眼前作意的所有的任何事情。下面你就注意著,世間我們平常去做的時候,一定注意眼前的果的是非好壞,這是我們一向的習慣,看見好的,那歡喜,不好的,心裡就不歡喜,這樣,這個是正常狀態,而且理應如此,否則的話,你這個人神經有一點問題了。
現在學了佛,就在這個地方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我現在要想得到這樣的結果,決定不是眼前可以得得到,而是看我現在那個因是不是跟我所需要的相應──相應就對,不相應就不對,那麼這一個認識我們叫它正知見。有了這個正知見,然後呢去正式地去行持就照著這個正知見,要獲得我們獲得的這個果報所應該做的努力,或者說現在的業行──這個行持。然後這個行持當中的一個標準,隨時看:「欸!現在我的心裡面是不是依照著正知見去行持?還是不是?」不是的,把它擋住,雖然你想做也要把它擋住;是的,雖然你不想做的,也該去做。戒的真正的內涵在這裡,所以叫作「攝心為戒」。這一點大家首先要把它很認真地擺在心裡,這樣!
然後呢,在你有了這個認識,你做的一切事情,任何事情,小的,哪怕掃地、地上撿一個垃圾什麼的;大的,做再大的事情,發菩提心要救法界一切眾生等等,都從這個地方看你自己的心。同時我們也了解現在這個時候是什麼?是在因地當中。如果這樣去做的話,你做任何一件事情,第一件事情一定產生的什麼現象呢?就是這個我們的內心的無始以來的習氣,這個習氣是非常深厚、非常深厚──業、習氣!這個絕無第二個方法,除了你如理如量、慢慢地把它如法地對治淨化以外,沒有第二條路好走!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
如果說有快慢不同的話,那就一個──如果你得到善知識的攝受!然後在這個裡邊,他告訴你的方法、遠近、然後呢大小,這個是真正的差別;真正的差別,差別在這個上頭,不在其他的地方。所以要想真正地討巧、省事,有沒有?有!找到真善知識,就告訴你這個方法。如果同樣的方法就是這個樣的話,對不起,在這裡就再沒有其他的巧好討了!要討巧那一定是走上錯路,邪魔外道是有的,告訴你這麼一來、這麼一弄,哦,這麼一下,可以證了果了;佛法裡面沒有這件事情,否則因果兩個字就講不通。任何一個法門,我們確定要建立這個概念。
那麼有了這個以後,於是我們在下面去做事情的時候,對我們不斷地去,有了這個認識去做事情。於是大家注意噢!平常我們的做事情的時候有兩種:啊!覺得這個要修行、要修行,跑得去。那麼不來還滿好,沒有來之前,說覺得:哎,這佛門當中是清淨的,這很好!好像他所謂的清淨是什麼呢?就是有一種先入為主的。這個無法避免,因為每一個人都是拿我們的現有的這個認識,意識來判斷事情。偏偏我們認識的是什麼?這完全是以前世法的。這個俗,「俗」的一個名字叫什麼?這個覆蓋意,就是由於這是以前的那個無明,就把那個真相把它蓋住了看不見,這個世俗的「俗」字的意思,就是我們不可能真正地看見那事實的真相。所以覺得清淨的話,只是覺得:哎喲!世間要想去東忙西忙,你看出了家關在那個廟裡面,山上住的地方又安全,他也不要忙那個世間的一切,所以這個叫清淨。這種清淨,根本意趣還是什麼呢?還是因果沒有辦法看得清楚,看見那個形相,那個形相是眼前的一個果報,這樣。這個是第一個我們最容易的,所以跑進來。
那麼拼命地跑進來的時候,昨天我們曾經談過,剛進來,是,剛入佛門的時候,這個佛菩薩攝受的方法一定是這樣,剛看見你的回心轉意,「喔!你皈依,趕快來來來!」所以我們通常看見的這個說,喔!這個佛門的這個所有的法師,不管是四眾當中哪一眾,哎呀,說這個都是慈悲為懷。這個慈悲為懷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可是他那個慈悲,換句話說慈悲是什麼呢?與樂、拔苦!這是千真萬確的。可是這個苦樂的標準,跟我們世間的想法完全不一樣,完全不一樣!佛菩薩給我們的苦樂是要究竟地離一切苦,究竟地圓滿一切樂;我們世間要的苦樂的標準,跟佛菩薩不一樣的,我們要的是暫時虛假的這一個苦樂,而並不是究竟的。
這一點,是我們外面完全看不出來,然後一進來了以後,最容易犯的:一,簡單的話──急求果報;二,不了解這個果報必須在因地當中,一步一步慢慢地走進去。那麼然後在因地當中,就要談到剛才要正知見跟戒。所以這個時候發了這個心以後,然後呢要去積聚這個資糧,這個資糧通常我們說兩方面來說──智慧、福德。這個說的時候是兩方面,在事相上面實際上是一件上頭。前面已經說過幾次,今天可以說最後一次來複習、溫習它。所以如果不懂的話,這個地方一定要仔細地聽,回頭來思惟;了解了,已經了解的,那麼加強它,再去運用它。
所以平常我們在世間上面去做事情的,成、否這個都是個未知數。然後做出來的結果,做成功了,一定高興,做不成功了,一定不高興。這個不高興有多種,或者是心灰意懶,「好了!算了、算了!」或者是大發脾氣,這個是世間法。再不然的話,有的,是有一類是也有耐心,說慢慢地去,再來!這一類是比較好的。後面那一類,成功都通常出在這後面那一類。佛法呢,佛法呢?是前兩類絕不採取,而採取後一類,這個後一類當中還要要把它要稍微淨化一步,才能夠真正談得到。進入佛門當中,我們絕對不先看成就,如果說進到佛門當中一下就成就的話,那這個你有一個例外,什麼例外?就是你已經集了無量阿僧祇劫的真正的善根了,現在一下成佛了,這個例外。否則對我們來說絕無可能,現在這個概念我們了解得很清楚。
所以實際上呢,我們真正跨進來的第一步,注意噢!絕對不是事相上的成功。如果說你求事相上的成功,注定你百分之一百二十的失敗──應該說百分之一百,為什麼說百分之一百二十呢?你不進來還不一定是失望,一進來是加倍地失望,所以這個主要的原因。大家這個道理了解不了解?因為它本來是講因果啊!如果是你一進來就能夠成功的話,這因果怎麼講法呢?那麼難道不講成敗嗎?講!講在什麼地方?就在你認識上頭!你要想去認識,不經過事情的真正的歷練,有沒有成功的可能?沒有!沒有!如果成功的,就是你以前會的,否則絕對不會!乃至於小孩子講話,對不起,就是牙牙學語要學上好幾年才學得會,對不對?那這個是好簡單的事實。走路、寫字、認字,沒有一個事情例外的。實際上就是這個,這是我們要正確了解的,就這樣。那麼那個時候,所以沒有一件事情,說不經過實際上的歷練就可以會做的。
然後呢我們這個也是去做,然後呢在世間上面要去做的,是一定希望這件事情成功,而現在修學佛法難道希望不成功嗎?不!也希望成功。現在佛法當中希望的成功是──因哪!注意哦,現在這個因在哪裡?現在這個因在哪裡?大家想想看:因在哪裡?現在這個成功的因在調伏了你的煩惱沒有!就是好簡單一句話。為什麼?一切的苦樂的根本何在?惑!依著惑去做,不管怎麼樣一定是苦;然後惑對治了,這個時候以正知見,然後以智慧去做,那個一定是快樂。是不是?喏,所以這個成敗在這裡哦!
然後在你做事情的時候,這個事情過了,你第一個發現的話,你那個心裡面應該……。剛開始我們去做的話,一定做那個事相上面,「哎呀!這個做得很得意,得心應手,啊!覺得很歡喜。」不一定真正成就哦!你覺得得心應手的時候,那個傲慢之心都出來了,不知不覺地,啊!自覺得很歡喜,這是貪相應法都跟著來了。這個並不是一件壞事情,但是如果停在這裡的話,這個很糟糕;如果你懂得了善巧,拿這個成就的餘習以前的,變成功你的善法欲,這個是絕對需要的!絕對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