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一九九一年版
第二十七卷.A面
現在請大家翻開《南山律在家備覽》三十頁,昨天我們已經將這個「五戒」部分,五戒的這個儀軌,第六條「作法差別」。這個「作法差別」當中,第一支「臨時開導」說過了,就是臨受戒的時候;那麼現在這個地方,第二支「正納戒體」。這個「正納戒體」的文非常簡單,但是這個內容絕端重要,我們將來要受戒,成就與否,整個的就在這個上頭。所以諸位有心學佛的,必須把前面這個事先了解得很透徹,而且要預習,自己不斷地思惟、觀察,在日常生活當中運用它。
然後呢,這個運用包括兩方面:一方面譬如說我們理論上的認識,然後懺罪集資這種,一點;還有呢,就是臨時的時候,就是正受戒的時候應該什麼樣的心態。這個都必須要事先好好地去聽聞、思惟、揣摩。最重要的,就是這個聽聞了解了以後,思惟、揣摩就是觀察自己的內心起心動念,說:我現在了解了以後,那麼在心對境的時候,這樣的狀態當中,察看自己那個時候的心理的行相,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喔!我們要正確認識的所謂知見、知見,就是看見這個。然後,看這個它在這種境界上面跟以前的差別,如果說有所不同,那麼這個不同的地方看看是不是跟法相應。我們的真正的成就與否,完全在這個上頭。如果跟法相應了,那就是我們下的善淨業的這個業種,換句話說,這個是將來一定可以感得善淨果報的種子就在這地方。了解了這一點,我們才知道,整個地都掌握在我們手上。
那麼戒跟善的不一樣的意趣大家要很清楚,你儘管有了這個認識,然後呢有了這個行持,如果你不受戒的話,同樣地這樣努力產生的功效很少。受了戒以後同樣地努力,這個就完全不可以道里計!相差通常人家說「日積之差,天壤之別」,這個是我們前面必須應該認識,有了這個認識,那這個時候會很強有力推動我們去努力。現在看這個文:
第二支 正納戒體
《事鈔》云:「作法者。我某甲,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盡形壽,為五戒優婆塞,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世尊。三說
這個要說三遍,這個就是正歸依。下面繼續:
我某甲,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盡形壽,為五戒優婆塞,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世尊。三結 」
前面那個三說是三歸,後面那個三結,這個平常我們都知道。所以從文上看非常簡單,可是真正正納戒體的時候,這個心相這個是非常重要,現在繼續看。
《資持》釋云:「詞句分五:一陳己名。二歸三寶迴向境界。三盡形等顯所期。文舉盡壽,或一日夜或月或年隨時自改。四為五戒者正立誓也。且舉滿分,或一分二分亦在臨機。五如來等結歸正本也。以三寶名通九十六種,後須顯正非同前濫,由此勝號外道無故。如來者乘如實道來成佛也,至真者體悟無邪也,等正覺者道同三世也,此實我歸餘非敬者故云是我世尊。前三歸誓,正發戒緣,三法纔竟即納戒體。後三歸結,是囑非體。」
那麼這個來解釋一下。這個前面「正納戒體」這個「作法」當中分五部分,第一個就是先陳述自己的名字,通常說「我某甲」,一般來說,「我弟子某甲」、「我弟子某某」,就是這一部分。
那麼第二呢,說所歸,我要歸投、歸向,所以第二個歸三寶的迴向之境。所以這個迴向是,以前是這樣的,現在回過頭來,以前是隨順著無明的,因此輪迴生死,現在隨順著正確的知見,所以能夠從惡改善、從染改淨。從染改淨就是說從輪迴生死當中能夠跳出,這個是回頭、改向,那麼這個就是我們所歸之境。這一部分就是前面的說自陳己名以後,「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這第二。
第三呢,「盡形等顯所期」,它前面就是說「盡形壽」這一部分,這個就是說我們要說明我所預期的時間。在戒的特殊的內涵當中,大家還記得「要期誓受」,那個就是「要期」部分──我要定的這個時間,在這一段時候之內,那麼這個要盡形、盡壽。「文舉盡壽」,這個文上面說是「盡形壽」,實際上或者一日一夜,一日一夜,或者年、月,這是隨自己的分要受多少,那麼到那個時候,自己可以來斟酌情況決定。
再下面第四,「為五戒者正立誓也」,那就是說盡形壽,「為五戒優婆塞」,那個就是自己立的誓願,所以要期「誓」受。換句話說,這個不是由外力,被逼的、被迫的,而是說自己有了正確的認識以後誓願要受的。這不僅僅是自己想,而且要決定要做到它,所以這個誓是強有力的一種願樂,所以這個一定是自己的「正立誓」。那麼前面文當中是說五戒,所以說「且舉滿分」,那實際上是不是一定要滿分呢?不一定!可以一分、兩分,乃至於少分、多分都可以,這個看個人相應部分,那麼到那個時候你能相應多少就是多少。
最後呢,「如來至真等正覺」,所謂這個「結歸正本」,這個就是最後的話,我們歸投的根本。那麼下面為什麼這個地方還要說「如來至真等正覺」呢?因為在印度,說這個外道,他每一個人都有他覺得這個是他自己的最究竟的地方。那麼實際上呢我們在這裡有沒有?我們也同樣地有,同樣地有,不要說是宗教當中有,非宗教的也有,而只要是人類的共同的。那麼平常我們說:啊!我要追求我的生活,採取什麼型態。在我們信念當中,真正所追求的,這就是我們所重視的,這樣。實際上,這個它上頭所說的這個「三寶」,特別地就是指這一點,我們要了解,我們把那個意義,它那個三寶的廣泛的意義弄清楚。
為什麼要這樣說呢?哪!大家想一想看,我們皈依三寶的根本的意趣何在?根本的意趣就是要離苦得樂,那麼看看我們所有世間的人,是不是都共同地受這個離苦得樂,自己的潛在的,不管是知見也好、欲望也好,而推動而去造作個人以為從這地方可以得到的去找它。我為什麼要這樣說呢?這有個特別的原因,你如果從這個角度、這個立場,認識了佛法以後去走的話,那個時候你修佛法、行佛法,你不會覺得跟世間相矛盾。否則對一般人來說,當我們走上那個佛法那條路的話,大家都看成這個是一種宗教,這個是一種迷信,就是這樣。也許別人不能了解,可是自己很清楚。如果我們自己很清楚的話,外面不管怎麼說,我們不會被它動搖,而真正有機會的時候,我也同樣可以把我所了解的可以告訴旁人,這個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
所以說,前面它那個「九十六種」,為什麼九十六當中選佛陀呢?或者說,在我們共同的要離苦得樂當中,你為什麼要走上佛教這條路呢?哪!這個理由。不過這個理由,在《菩提道次第廣論》當中曾經詳細地說明過,這裡不仔細地說。那麼原因這個地方只是說,「後須顯正非同前濫」,這個所以要歸依這個三寶,那是說我們這個才是正確的、才是真正的;而世間除了佛陀以外的,所有的印度那些外道──九十六種外道,那都是錯誤的。
那麼實際上,說到這個地方,印度這個九十六種外道,大概來說的話,相當於現在世間的,我們現在世間的所謂幾乎包括了所有的。所以這個印度的九十六種外道,它並不僅僅是個宗教,我們要了解這一點。換句話說,追求人生目標有各種不同的認識,根據不同的認識,它有不同的方式去追尋,那麼九十六種外道所包含的內容是這個。所以我們不必去談九十六種是哪一些,從九十六種所包含的內容來說,相當於我們現在世間的;有很多人追求物質生活的──今日有酒今日醉,那個印度的九十六種外道當中叫順世外道。他什麼叫涅槃呢?啊!今天吃飽了,很高興,拍拍肚子,這個叫涅槃。是不是這個就是「今日有酒今日醉」的典型的例子?或者說,這個典型的就是說明他要求快樂,他的覺得這個快樂是這樣的一個狀態當中,他又自己想這一套道理來,這樣。
那麼在這個地方,所以佛法純粹是以世間這個角度去看,你不是要求快樂嗎?要去掉痛苦嗎?對!然後我們給你。如果你不談道理那就不說,如果談道理的話,最後會顯出來,只有佛法是正確的。這一點,尤其是現在我們更學這個像《廣論》,跟《在家備覽》的所有的在座同修,我都深深地期望你們這一點。這個為什麼我要特別這樣說呢?是,眼前對很多人來說,往往說:「唉呀!現在末法啦,我們對佛法也不必啦,只要如此就算就好啦!」是,就他來說,在他的個覺受上面,這樣去走是一條很好的路,對正確的來說。可是對我們,尤其是在座我覺得是年輕的這個這種人,自己還覺得自己還有比較空裕的時間,以及能夠如理去觀察的話,那我們一定要把這個為什麼我們要走上佛法的這個路,很正確地把它能夠辨別得很清楚──就是這樣!那麼這麼一來,我們將來盡可以吐氣揚眉、這個抬頭挺胸地跑過,不管你科學也好、什麼也好,那我跟你講道理。
所以以前我曾經幾次說過,最近這一、兩年,尤其這個實際上不只一、兩二年了,我遇見各式各樣的,所謂一些以科學為主的那些人,就跟他談。結果談的結果,換句話說,大家覺得:「哎呀,佛法真了不起!」最後,或者大家道了半天,是,是,當然我不是一個專門學科學的人,有一些問題還有不能、細的地方,我沒辦法真正地能夠說得很清楚,至少大家有一個……使得他們不會再像以前這樣:啊!所以說你們這個東西是迷信。他至少覺得:欸,你這個是非常──以他的立場說,非常科學!這是我們應該,我想如果有機會的話,我們應該了解的。所以這個地方說,這個才是正確的;這一點正確的,並不是我們佛門當中自己覺得,就是一定是衡準著整個的世間這樣來說。
那麼,而這個「勝號」,真正的勝號除了佛以外,其他的所沒有的。這個「外道」的話,就真正地我們可以說,為什麼內外道的判別在一個,就是講真正的,說真正的中心──內。這個「內」,通常我們佛門當中說,這個內的話有兩種意義:一個就是說佛法叫作內道;還有一個呢,這個內道的話,就是解釋因為真正主要的是講心法,所以叫內道。那麼現在這個地方,我們也曉得它有一個涵義,有一個什麼涵義?說外道的,實際上你在正道以外,你不是要得到離苦、得樂兩個目標嗎?你要得到這個,你一定要走上正確的這個方法,正確的這條道路,你已經跑偏掉了,這樣。所以雖然你目標是共同的,可是你走錯了!所以他得不到,得不到這個正確的內容。所以說,這個得不到正確的內容,你就沒辦法真正配合跟這個內容相應的,說名副其實這個「勝號」你沒有,說這個外道是沒有的。
那麼下面,所謂「如來、至真、等正覺」,這是幾個,這地方他簡單有個說明的。什麼叫「如來」呢?「乘如實道來成佛」,這個如實的、一點都不虛假的、絕對正確的,那麼最後成就這個大覺世尊,為世所尊的。這是將來我們每一個人的希望,我們每一個人的目標;現在就是我們真正地歸投的,唯一的師長、老師。那麼「至真」,「體悟無邪」,這個是正確的,絕對沒有一點點問題的。「等正覺」是「道同三世」,相當於所有的這個正覺都是這個樣。
那麼實際上這個三個,平常我們稱佛的時候,或者是單稱佛,有的時候我們通常三個號連在一塊兒。佛不是有十號嗎?那麼十號非常長,完完整整,假定說最完整的稱呼通常我們十號並稱。那麼這個印度的習慣,最尊敬的稱法就是他最珍貴的一個頭銜,我們就稱。比如說我們遇見一個人,我說這個人,啊!董事長;啊!這個是某某長;這個是總統某某先生,就把最他珍貴的把它稱出來。那麼如果不是十號全稱的話,就三個,三個,那就是說平常我們如果念梵文的話,就是這個「薄伽梵」是常常都稱的,薄伽梵,那麼然後「多陀阿伽陀」,就是如來、應供、正徧知,或者如來、應、正徧知。那麼上面這個地方它也是,就是這個「真」就是以前最早的時候,他們翻譯那個《戒經》的時候用的這個名詞。
那麼再看文,「此實我歸餘非敬者」,那這個才是我真實的所歸投依靠的,其他的都不是我所歸投依靠的,也不是我所敬仰的。所以這個是「世尊」,這個世尊也是佛的,世間最珍貴的,三世最珍貴的、無上的!那這個文字很容易。
「前三歸誓,正發戒緣」,上面不是正納戒體的時候有三說三歸嗎?哪!這個真正的得戒就在什麼啊?就在這個三歸的時候,所以正式啟發我們戒體的這個因緣在這個地方。「三法纔竟即納戒體」,這個三法,就是換句話說,三稱過程當中第三稱完,正式得到戒體。「後三歸結」,後面那個再三結的話「是囑非體」,因為這個是無比地這個尊貴、無比地莊重,所以歸完了以後,還制一個「要定」說:啊!就是這個樣,我已經歸竟。所以也只是特別的一個囑咐,它並不是受戒得戒體,不在這上頭。這個文很容易懂,現在我們繼續看下去。
《羯磨》註云:「三授已。告云:向授三歸正是戒體。今又三結示戒所歸。」 《業疏》釋云:「告令戒體者,令知得時節。不比由來說後戒相方云受戒也。」
這個我們把那個文整個唸一遍。
《濟緣》釋疏云:「《多論》云:有言三歸竟,說一不殺戒,爾時得戒,以勢分相著,本意受五故。有言說五戒竟得戒。恐有執此,故特揀之。彼論自云:諸說中,受三歸已得者此是定義。即今所取也。」
這一段也說明,這樣,怕有人有不同的見解、不同的說法──你說前面是三歸竟證得戒體,有人說不是的!那麼他現在來找那個經論上面的根據。所以這個《羯磨》這樣告訴我們,這個證得戒體的時候是什麼呢?就是三歸完。現在,它這個上面不是說三歸,三授,而叫「三授」,就是遞給我們的意思。這個是這個地方就特別地要說明,真正的能不能得還要幾個條件,就是說自己不但有清淨的內容,而且這個師長還有具足圓滿的傳承,這樣。所以他這個有東西遞給你,你能夠如理如量地接受,那你得到。通常我們的比喻說,那個像接電線一樣,接電線一樣,你裡邊弄好了以後,然後呢到那時候,外面這根同樣一根電線,這根電線有沒有電,有電的一接進來,哦,那就都亮了。如果說這個沒有的話,對不起!接進來接不亮。反過來說,外面那個電線雖然有電,如果我們裡邊這個設備裝置沒有弄好的話,接進來也沒有用,這個我們應該注意。
所以他前面告訴我們,三授以後就告訴他:你受的這個三歸「正是戒體」喔!那麼下面那個所以這個三結就是告訴我們「戒所歸」的。那麼為什麼要這樣說呢?說讓我們了解(編者按:令「知」得時節),這個書上面寫個「用」,不是「用」是「知」,讓我們曉得得到這個戒體的時間。「不比由來」,這是這個,這句話也就是南山道宣律祖那個時候很多人誤解,很多人誤解,以為說這個戒一直到說戒相,「說後戒相方云受戒也」。當初有很多人誤會,說三皈依了以後,然後就說:「這個是不殺戒,你能持否?」說「能!」「這個是不盜戒,你能持否?」說「能!」五戒一一說,說完了以後才說,這個時候才得戒體。不是的!不是的!而是說三歸,正三歸完。
那麼這個道理以前也簡單說過,這裡今天再說一遍,簡單地說一遍。這個三歸一定是這個有兩個特點:一個是要期,一個誓受。說我某某或者我弟子某某,或者是盡形壽,或者一日一夜。盡形壽,比如說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下面說「為」,什麼?滿分或者說為五戒、五戒優婆塞,或者是一分五戒的優婆塞,或者是幾分,或者是……這個是盡形壽;或者一日一夜為「淨行」優婆塞,那個淨行優婆塞也就是說受八關齋戒。當我們真正隨著授戒的師父念的時候,最重要的這個時候,就心裡面心口相應,然後怎麼去觀想、怎麼去思惟。
那個時候內涵是什麼呢?就是說,喔!我從現在開始,一直到以後,盡形盡壽,皈依佛,換句話說歸投依靠佛,一切以佛作為我們的這個師長,以他指導我們的法作為我行持的準則,以僧作為我修行的助伴。所以內心當中、內心裡邊,你真正的思惟、觀察相應的是這種心念,這樣。那麼然後呢,你一心歸投依靠了以後,下面再告訴你,既然現在你歸投依靠了,那麼下面你要做這些事情喔!那時候說:我行!我要這樣做!從這個上面我們也可以明白清楚的,為什麼這個得戒體在三歸以後得。
乃至於昨天曾經說過這個三番羯磨當中,第一番羯磨你心對境的時候,是這個心裡面是什麼狀態。這個平常我們就仔細地再想一想,不但理論上面想一想,而且平常的時候,你對境的時候,這練習也在這個上面。不是剛才說預習是怎麼預習法呢?就是當平常的時候,了解了佛法的道理,然後對著境界的時候,你自己心裡面就觀察,並不是觀察這個境界,而是觀察自己對境界的那個時候的心裡的反應,這個是真正重要的!差一點點,差一點點你就差得不曉得哪裡去了!這境界還是這個境界,一點都沒變;可是對了這個境界以後,我們對境界的心情,跟以前就不一樣了。很清楚明白自己了解說,這個是不是還是隨順著以前一樣的貪瞋癡、糊裡糊塗的;還是說現在了解了,對了境界以後很警覺曉得:喔,我現在該怎麼辦!這個是它的個真正重要的地方。
那麼現在我們繼續看文,這個所以上面說「告令」這個「戒體」是這樣,那麼為什麼要「知得時節」呢?這個「知時節」,它實際上是一方面我們曉得我們從什麼時候開始,實際上譬如說也就是你將來受了大戒,出了家以後受了大戒以外呀,那個對我們這個時間有很重要的、很重要的關係!比如說平常情況之下,你要這個行那個僧事的時候,比如說你有多少的、滿多少時候,那麼你可以作一些什麼事情,就這樣。所以關於自己的受戒的年月,那個很重要、很重要!這一點這地方也順便一說。
那麼繼續看《濟緣》下面的,「《多論》云」,那個就是這個《薩婆多論》,就是實法宗,說:有的人說三歸以後,說不殺戒那個時候得戒。為什麼呢?因為這個時候跟這個殺那個「勢分」相關聯,既然你受五戒應該這樣。說,那麼本來是受五,「有言說五戒竟得戒」,有很多不同的這種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