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1991年版)25B

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一九九一年版

第二十五卷.B面

可是對佛道來說的話,那世間不管它九十一劫,世間都是有限的,有限比之於無限的,不管再大都是一個零。所以這個地方的話,我們平常如果想去思惟觀察,應該從這個地方,那個對我們有絕端重要的價值,而且對我們有絕大的幫助!

平常我們為了世間的很多一點小小的利益,那個利益大家是全部精神貫注在這個地方,很少人能夠看得見,深遠的地方去看。所以世間有一句話,「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儘管今天我們聽了這個公案說:喔唷!他持了一個不殺戒九十一劫都沒有生過病,身體而且健康,然後到最後證了羅漢果了。聽是聽完了,真的要回去的時候,我想不一定大家就是有這個願意、有這個受戒。聽、聽見了,聽過了,就過去了,為什麼?這是很重要的關鍵喔!假定我們真的固然能夠聽見這種話,在我們內心當中生起了一種量的話,那我想我們這生活的內涵會有絕大的改變,世間的很多小小的這種利益什麼等等,就不會再把我們綁住。這個地方我不必深談,這一部分我但願在這裡跟在座的各位大德們,好好地共同策勉──自己去找問題在什麼地方、為什麼?只有每人自己去找;找不到的時候大家再來談,這是才是。否則你聽過了以後種點善根、影響一下,將來真正得到好用場,派不上用場!

所以說這個上頭,然後下面又「善男子」,這個歎了這個功以後,然後在下面就特別地提醒他說:善男子啊,戒有五種。這個地方講那個五戒,哪個呢?就是不殺、不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若受一分叫「一分優婆塞」,這個也是一分、二分、少分、多分、滿分,這樣,一共五種。一分就是受五戒當中任何一戒,二分就是五戒當中任何兩個,少分的話五戒當中三個,多分的話就四,滿分的話五戒全受,所以說「具持五戒」的話叫滿分。那麼現在你要受幾分,這個可以隨你的意。所以「爾時智者應隨語為受」,那時候隨他,隨他說要受多少就受多少,這是第一部分。

現在我們翻過來,二十八頁。二十八頁是一個問答,通常為什麼這個地方有問答呢?也就是說這個實際上,它裡邊有一些比較深遠的問題,那我們普通不容易了解,所以這祖師在這個地方特別地自設問答,那麼經過這麼樣的祖師自己的特別提出來,於是我們印象就比較深。看那個文,

  •  
    • 初答三歸不簡
    • 二答五戒須簡
      • 初彰異
      • 二準例

《業疏》云:「問:前翻邪三歸直爾即授,此五戒歸如何簡略者? 答:翻邪背邪,初心難拔。歘然回向,宜即引歸。若更覆疎,容還舊跡。 五戒不爾。先以歸正,心性調柔,堪思我倒。故須簡略,方入道門。以五體有虧,三乘無託。 仍隨分受。皆是任時能,接機布教。可準知也。」

前面那個「歘」,那個第一行下面那個歘,歘字是三個火,三個火,火字旁邊一個欠,它印得不太清楚,你們可以註一下。這個就相當於忽然那個「忽」,現在我們通常忽然、忽然之間那個忽一樣。那麼這段文我們也整個把它唸完,看這個:

《濟緣》釋云:「前受歸法不制簡能,與此不同,故須問決。簡謂簡取,略即略去。 答中二,初答三歸不簡。覆疎謂反覆疎理。舊跡即邪道。 五下次答五戒須簡中,初彰異。一曾受歸法,不慮退還。二為入道門,須簡淨器。五戒是聖道之基,有虧則三乘無託。恐有輕犯,故須簡略。 仍下準例。以體淨者猶須量能,聽隨分受。明知慮犯故制簡之,故云可準知也。」

我們仍舊先把那個《濟緣》的解釋來說一下,然後回過頭來再看那個文就了解了。說他這個問,前面是說:嗯,受三歸嘛,馬上就受了,為什麼五戒的話,在這地方要這樣地一步一步地,就種種限制呢?這個意思說,他前受三歸,受那個三歸依的時候並沒有制定說,一定要說能不能什麼,那麼現在這個受這個五戒的時候跟前面不一樣。因為不一樣,所以他要先問一下,問相的原因這樣,然後來決定。「簡謂簡取,略即略去」,這個「簡」是就是說:你行不行呀?「略」是就是說:你受一分、二分啊,不行嘛就少受一點啦!那麼這個是解釋前面的。

「答中」,那麼是回答,回答說「翻邪背邪,初心難拔」等等。他那個為什麼說三歸的時候,不去簡別呢,不去分別呢?它有個原因的,就是這樣,這個主要的是。那麼「覆疎」,那個是前面用的。什麼叫「覆疎」呢?「反覆疎理」,反覆是一而再、一而再地;疎是把它整理,這樣。那麼「舊跡」就是以前走的這條道路,換句話說這條道路就是邪道。那麼這個地方的邪道,對我們現在來了解,就是只要跟佛法不相應的都是邪道,所以這個邪道跟正道不是以世間的眼光去看,是以佛法的眼光去看。所謂佛法的眼光去看,就是能夠保證我們在人道當中生生增上,然後整個地來說,一定要跳出輪迴,究竟來說圓成佛道,那麼這個才是正道。除此以外,就世間的道德標準談不到正道,世間的道德標準,就眼前來看是,深遠的地方,不對,所以這個正邪我們也應該了解。

那麼「五下」呢,他前面說五戒等等,就是前面的,「次答五戒須簡」,為什麼五戒需要來簡別呢?說它有個原因,特別的原因。那麼這個下面「初彰異」,說明它不同。第一,前面已經受了歸法、已經受了三歸依,所以不再怕他退還,不再怕他退還。當然,如果說他受了三歸依退還了,根本不會來受五戒;如果要受五戒的話,表示已經受了三歸以後,有了正確的認識所以才「進受」,在這種情況之下,那個不一樣的地方。所以說前面已經受了,他要進受五戒,他當然不會再退還了。

第二,說前面那個三歸的話,就是了解了,剛開始也可以說結個緣、種個種子;現在受五戒,正式開始入道了,所以這個時候正式要進來的話,那不是馬馬虎虎,所以「須簡淨器」,要能夠淨化自己的身心然後堪為道器,要不然的話,不行!那麼這一點也特別說明,說五戒雖然是凡夫受的,但是卻是聖道的基礎,聖道的基礎,所以前面說聲聞、菩薩之根本,大小二乘的根本,都從這個上頭開始的。如果這一個弄不好的話,「三乘無託」,那個三乘的法根沒有,基礎沒有了還談什麼呢?所以在這地方特別地要簡別。再說,這樣地一再地問難、一再地重視、一再地這樣抉擇,所以大家對這個問題了解得也深刻,心裡面也會恭敬、重視,那麼這個不會隨便輕易地去犯它。所以恐怕他輕易而犯,所以要經過這樣前面的這一個抉擇。

那麼「仍下」就是前面那個最後,說「準例」的話,那就是照著前面有它的一個例子。「以體淨者猶須量能」,就是他前面這個已經淨了器還要看看,雖然你前面懺悔了,還要問問你喔,看看你的能力喔!「聽隨分受」,不是說一定要,這聽你的、隨你的能力,然後你受多少。就告訴,特別地告訴我們,好好地考慮一下:那你到底能不能?所以「明知慮犯」,所以制定要經過這樣。那麼這個是解釋。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那《業疏》。「問:翻邪三歸」──就是這個文字很容易懂了,這個翻邪三歸,你只要歸依馬上就給你受;現在受五戒的時候要經過這樣地這個考校,說「行不行啊?」而然後不但要抉擇這個淨器,而且受的時候還要說到底一分哪、兩分啊等等。那麼他那回答,說剛開始的時候,剛開始的時候受歸依的時候,因為無始以來的習氣都跟世法相應,如果說前面還要這麼問、還要弄什麼啊,弄弄的,啊,對不起,那這個這麼難,就算了、算了!所以說他是為了這一個,所以說幫忙他趕快進來。所以說「歘然回向」,因為無始以來的習氣,你要想一口氣想真正地跳出來,這個很難、很難!這樣。所以他忽然之間居然有機會願意不再走一向的方法,什麼叫「回向」呢?以前是順著生死輪迴的,現在逆著生死輪迴的,就迴轉來這樣去走的話,所以趕快接引他,接引他。如果說你再反覆地跟他,一再地告訴他這麼談這個問題的話,「容還舊跡」,他想想了:算了、算了,回去以前照著老路子去走了!所以說,這個是說明為什麼受三歸,他不加那個「簡略」的原因。

那麼現在受五戒呢,不是了!受五戒已經前面受了三歸以後,所以先已經「歸正」,先已經歸向了走那個正確的方法,以佛為我們的導師、最高目標,以法是我們行持的準則,以僧作為我們修行的助伴,這個跟世間完全不一樣,而是已經經過這個歸正。那麼那個時候經過了這個的話,「心性」已經「調柔」,已經調柔了以後才「堪思我倒」。

他這個地方這個話很有意思,他不是說堪受戒法而叫「堪思我倒」,這個簡單說一下。「堪」是能夠、堪能,「思」是思惟、觀察。為什麼講「我倒」呢?真正地對我們最大的困擾的問題是什麼?就是這個「我」上面,問題在我上面。平常我們總說我們在無明當中,在無始無明當中,因為無始無明,所以無明之行永遠在生死輪迴當中轉。那麼請問這無明的根本在哪裡呢?無明的根本,並不是我們說的,啊,一點都看不見,瞎子叫無明,不是!我們這是指智慧來說。無明的根本主要的原因就是什麼?並不了解我們所執的這個我是什麼。「我」,這個我是個顛倒,整個的問題都在這個上頭。這是個錯誤,這樣,但是以前並不了解。

所以在受三歸的時候,並不是從這個上頭講起。這三歸的時候,通常都是說世間非常苦啊,要想得到解決這個問題,所以三歸的條件是什麼?三歸的條件主要的有兩個原因,大家還記得不記得?第一個呢,就是怕這個真正世間的痛苦;然後第二個,怕世間痛苦,對痛苦的這個,受這痛苦的壓迫,所以要想從痛苦當中跳出來,曉得只有這個三寶有救我們的力量,這是三歸的真正的兩個原因。那麼歸依了三寶了以後,並不是說,啊!歸依了就算了,如果歸依了算,這個歸依沒有用,這個歸依沒有用的。一定歸依了以後,對於這個歸依的內涵有正確的認識,然後再如理如量地去做。乃至於說,像末法了,最方便的淨土法門,念阿彌陀佛那麼就可以超脫生死輪迴。這句話,如果說並沒有正確的認識你就去念的話,對不起,你再念也念不去;你有了正確的認識以後的話,那你要怎麼辦,自然就產生應有的效果。所以這是我們說,前面的歸依是基於這個理由。

那麼歸依了以後呢?所以進一步來說,那我怎麼樣才能夠解決我的痛苦,他為什麼能夠救護我們,這個都是歸依以後應該學的。那麼於是在學的過程當中了解了:喔!這個痛苦的根本原因在哪裡,如果以十二因緣講叫無明,而這個所謂無明,就是由於「我」。所以經過了前面這個歸依了以後,然後修學了以後有了正確的認識,那個時候有能力去思惟、觀察、抉擇,說一直受了這個「我」所騙,原來這是個顛倒,這樣。那這個時候,所以要抉擇一下的原因這樣,你有了這個能力的,「方入道門」,那時候就可以進來了。

所以,說到這裡,平常的時候,我們一般來說:「哎呀,這個五戒的功德很好!」「喔,一天一夜的八關齋戒,就使得我們能夠中品中生!」大家就忙著去受,對不起,不一定喔!這是這個地方要特別地說明。即便是你對這個「我倒」沒有很深刻的、正確的這個很深刻的印象,但是最基本的正確的認識,這個還是很重要。

我這個地方隨便說一下,比如以念佛來說吧!我們總覺得好像很方便。前兩天還有一個人跑得來就問我一個問題:「欸,法師啊,你不是在那兒講戒嗎?」我說:「對呀!」他說:「你不是平常說這個末法的時候在家居士念佛嘛!」我說:「對嘛!」「那你這個念佛,我只要死心塌地嘛念佛就對了!我只要念佛就對了,你何必要再講戒呢?」當時我就笑笑,我不曉得怎麼回答他。其實念佛跟持戒不但不相矛盾,而且兩個是相輔相成,目的完全是一致的,目的是完全一致的。如果說他真正地了解這個念佛真正的意義的話,他一定會全部精神去受戒;他如果想去真正要受戒的話,他一定會念佛,通常我們都並不了解這個真正的特質。所以平常我們現在最可憐的一件事情,大家總是覺得越省事越好,結果它省事也有個範圍哦,有一個最低的一個限度哦!如果你超過了這個的話,對不起,那這個效果很有限、很有限!

通常還有一個誤解,就是我們看有一些人他不是好像並沒有學很多,他怎麼成了?這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世間只看見我們短短的一生,佛法告訴我們是三世,三世是個無限。他前世已經忙過了這些事情,已經有了個基礎了,所以在這個基礎上面只要差一點點,宿生沒有努力到的,這一生來的時候這一點點他做到了就行。我們往往看不見這一點,所以人家可以的,我也可以,希望省事的。那麼在這地方,談到那個「堪思我倒」這地方順便說一下。就算我們宿生有了,宿生有了這一生也不妨再去認識一下。如果你宿生已經有了,再去一談馬上很容易,對我們絕不浪費;可是宿生如果沒有,談了半天還是不了解的話,對不起,不談你一定爬不上來,這是我們一定應該了解的一個事實。如果說你這個理論弄清楚了,然後你走這條路的話,的確是十拿九穩,所以這地方我簡單地說一下。否則的話,儘管你受了戒了,這個「五體有虧,三乘無託」,你不受戒還滿好,受了戒以後,因為你犯了戒了,結果整個的後面整個就垮掉了,這樣。

所以說這個到這個地方為止,祖師特別自設問答,就是要辨明讓我們了解這一點,了解這一點,也就是這個「歎功問相」當中的特別說明。歎功分兩方面:第一個說它殊勝的那一方面;還有說它這個難的那一方面,不但是到現在為止你受戒難,受了戒以後下面還不那麼容易哦,那要再說明。

下面一個,「仍隨分受」,說儘管如此,有了這個簡別以後,到正受的時候還要隨分,看你的能力能受多少、就受多少。「皆是任時能,接機布教。可準知也。」這個都是什麼?那就是「任時能」,就看這個不同的時候、你個人的能力,因為機不同,然後所用的教法也就有差別,這個應該了解的。那麼這個就是歎功問相,那個歎功問相是第四項。再下面,就是第五項:

第五項 懺悔清淨

這個懺悔清淨,前面翻邪三歸也有懺悔,現在受五戒又有懺悔,這兩個懺悔也不一樣,內涵不一樣。那麼下面我們先看那個文,先看那個文。

《羯磨》註云:「《阿含》等經云:於受前懺罪已,然後受法。」

先引經上面的。

《業疏》釋云:「《阿含》等下明行淨納法也。但無始無明是生死本,若理若事順違俱罪。故須前懺,使心清淨,方堪聖法。」

那麼這個因為它那個裡邊的內涵不一樣,所以我這個前面先解釋一下,再解釋下面。這個《羯磨》的註很容易了解,說《阿含經》等,不但是一個經,很多經上面說,在受戒之前先要懺悔,懺悔清淨了然後再受。那麼這個《業疏》解釋說,「《阿含》等下」,那就是指前面的《阿含》等經。說什麼呢?「行淨」,先要懺悔使得這個心行──這個「行」有時候不但當動詞用,而且當名詞,就是這個行法的時候固然是,然後使得心理的心相、心相,要把它清淨,懺悔乾淨,那個時候再去領納這個戒法。如果懺悔不清淨不可能!懺悔不清淨的話,領納那個戒法領納不到,這樣,這個是我們應該了解的。

那麼下面說,在這個裡邊怎麼樣?「無始無明」生死的根本,這個無明是從無始以來的,久遠以來力量非常地大。而在這種狀態當中,不管是從理論方面說、從事相方面說,這第一個。還有呢?「順違俱罪」,妙咧!違了固然是犯罪,順還一樣地同樣地犯罪,所以要懺悔。那麼為什麼違是犯罪,順了還懺悔呢?下面來解釋所以這必須要懺悔。同樣地正因為如此,所以這個懺悔跟前面那個翻邪三歸的懺悔不一樣。經過了這樣地正確的認識,然後如理去懺悔,使得我們內心清淨了,那個時候才能夠接受這個聖法──這個聖法這個地方就是講的戒法。下面這個《濟緣》來解釋,解釋這個《業疏》,說:

《濟緣》釋疏云:「先懺後受,經論並然,故註云《阿含》等。妄起不覺謂之無始無明,業苦所依故為生死之本。動念違理,作惡違事。澄心順理,修善順事。違罪可知。順有罪者以凡心學道本惑尚存,造理則取捨未忘,行事則我人難拔。所以順違二俱有罪。義須懺淨以應淨法,故云故須等。」

那麼這裡解釋一下,說「先懺後受」,那個是不管經上面、論上面都告訴我們這個,換句話說,整個的經論佛菩薩說的一致的,沒有例外,要想受這個聖法必須經過懺悔。那麼所以說「等」,《阿含》是經,「等」表示其他的論,這個等也包括其他的經,大小乘經、大小乘論都是這樣。那麼下面就說,「無始無明」是什麼呢?無始無明哪,就是「妄起不覺」就是無始無明。它這個不覺永遠在那地方,然後這個莫名其妙,我想我們誰也知道,你不曉得怎麼來,但是呢永遠在這個狀態,這個就叫無始無明,這是最根本的。實際上,這個實際上就是我們的見解,這個是見解部分。

然後「業苦所依故為生死之本」,我們一切的行為都由於這個無始無明,然後根據這樣的無始無明的邪妄知見,所以一切的行為都造的這個生死輪迴之業。造了生死輪迴之業的話,對不起,就無法避免這個痛苦,所以這個是生死的根本。所以他告訴我們,這個是業苦,就依於這個無始的無明,所以說我們要了解這個道理。

那麼下面呢,「動念」、「作惡」,念頭起處這是「違理」;所做的事情,「違事」。理、事兩方面來說,理就是理論方面、見解方面的,然後這個作惡就是行事方面的。在我們見解方面,這個所有的這個對事實,這個理論與事實都是違背的。比如說,佛法告訴我們的,所謂佛法告訴我們,我們也可以是這樣說,一個覺者的聖者、覺悟的聖者看見的這個事情的真相,這個是佛告訴我們的話,跟我們所看見的恰恰相反。聖者看見的「無我」,我們看見的是「有我」,那麼這個我又分兩方面──人我跟法我,這樣。所以當我們在起心動念當中,永遠是在見解上面錯誤的,所以動念是違理;然後這個作惡,換句話說這個行為,這個行為的話跟事相上面,行事一定是輪迴生死的,這個是惡業。那麼這個是錯方面。

下面呢,說既然這樣不對,那麼怎麼辦呢?「澄心順理,修善順事」。現在我們心也不是說……不要再去動念,然後讓它寧靜、澄淨下來,那應該對了吧!這樣。然後行事,事情的話,不再造以前的惡,應該做種種的善事。所以這個前面是違理違事,現在順理順事──起心動念剛以前都是想到這個錯誤的,現在澄心靜慮地這樣來;還有行為的話都是造的惡事,現在那個行為都造的善事,這個應該順的吧?不行,也不對!因為前面不是說,「若理若事,順違俱罪」嗎?所以他這裡告訴哦,說「違」──違反了有罪,當然我們了解了,現在「順」怎麼也有罪呢?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