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1991年版)25A

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一九九一年版

第二十五卷.A面

現在請大家翻開《南山律在家備覽》,翻到二十七頁,二十七頁,那麼這是關於「戒法」部分,戒法部分的「歸戒儀軌」,歸依跟受戒的那個儀軌部分。那麼這個所謂「五戒」,五戒部分當中前面已經簡單地說了一下,這個關於五戒部分那個儀軌分七項,七項呢,這個第三項「預習發戒」。前面預習發戒當中三點已經講了,這個第一個所受的法體,第二個發戒的境量,第三依境發心。那麼今天二十七頁上,

第四支 用心承仰

我們已經了解了,說這個戒法的殊勝,戒法的殊勝,那麼現在就告訴我們,怎麼樣於這個觀察、思惟、作意,當受戒的時候應該怎麼樣,那麼才能夠證得這個戒體。現在我們看這個文:

《芝苑》云:「心境相應,納體正要。正作法時,冥心運想,徧緣如上情非情境。由境廣故,心亦隨徧。念念現前,不得浮散。當想己身,總虛空界,容受法界塵沙戒法。當此之際,深須用意,莫緣他事。差之毫微,則徒染法流,一生虛喪。可不慎哉。」

這個解釋一下。我們前面已經了解了這個戒的特點,戒的特點,所以「發戒境量」告訴我們很重要。我們在沒有了解佛法之前,心對境的時候是隨順著無始的無明,然後造種種的業,結果感得墮落這個輪迴生死的痛苦。那麼現在了解了以後,說真正重要的,我們在怎麼對境的時候把以前這個轉過來,轉過來。那麼這個轉過來單單靠自己還不夠,理論上面固然要善知識,還要依靠著諸佛傳那個戒法,這個詳細的情況以前已經說過了,所以我們現在再仔細地思惟一下。所以這個「預習」──預先在修習,準備去受戒之前這是都必須應該認識,不但認識而且應該自己作意、思惟、觀察,不斷地這樣地去用自己的心,那麼有了這樣的認識以後,才去受戒。

那麼現在這個時候告訴我們怎麼樣呢?說我們既然了解了以後,所謂一切的事情都是在什麼情況之下產生的呢?「心境相應」,這個我們要了解的。眼前來說,我們隨便一個境界現起,那麼對這個境的話,我們就有我們相應的一個反應,相應的一個反應,而以前這個反應的話,一定隨著貪瞋癡走,現在了解了這個情況,一定走法要反過來,反過來。那麼反過來的話之所以──簡單地說叫正確的正知見,或者無貪、無瞋、無癡對這個境,那麼造的行業,就完全跟以前相反。所以說,前面這個心境相應的時候是染污之業,那麼現在這個完全轉過來。

那麼剛開始受戒的時候這個狀態怎麼樣呢?同樣的情況,就是我們曉得了這個戒,這個戒體本身是法界之量,同樣地,你要想得到這個戒體的話,一樣當這個心對這個境的時候該怎麼辦,那麼這個前面已經詳細說過了。所以說這個正納這個戒體的時候,什麼時候正納呢?當你這個心跟那個境相應的時候,你相應到什麼程度,這麼所納的體就能夠產生什麼樣的效果,這樣。所以說告訴我們正式作法的時候,這個作法的實際上還包括前面那個所謂加行部分,還沒有到這個師長之前、還沒有到這寺院之前,心理先應該有一個準備,什麼樣的準備,到了那個時候心理上應該有什麼狀態,這個都直接有相關。

那麼現在這個地方主要的就告訴我們,在這個正式作法的時候,那個時候要怎麼辦呢?「冥心運想」,把我們的心情整個地凝聚起來,這個「冥」就是絕對不再胡思亂想,全部精神貫注在這個地方,全部精神然後去思惟、觀察。那麼「徧緣如上」,上面就告訴我們的情、非情的境界,因為這個戒所對的包括一切境界,然後這個境廣,那麼心也隨之徧。

不過在這裡,我們實際上對大家有一個問題在:對我們剛剛開始的時候,我們要想徧緣,這個緣不到;不要說徧緣法界不可能,就是我們希望的緣得廣一點,眼前我們想的,比如說這個佛殿我們看佛菩薩的像,然後左邊是哪一位、右邊是哪一位,以及一切眾生,我想極大部分人都不可能,乃至於能不能觀得起來都是問題。那麼這個時候該怎麼辦?這個地方要說一下。就是所觀的境,的的確確你沒有經過訓練的話觀不起來;但是能觀的心本身,卻是我們人人具足。真正主要地這地方,還在這個能觀的心上面用功,也就是剛剛開始初機的時候,初機的時候。

所以這地方我也特別說明,就是說假定說你了解了這個,然後受戒的時候,懺悔清淨了,當你真正受戒的時候,就算那個時候你心情,當時的時候並不是很明確地觀得起來。可是這個一念,對這個戒法的好樂的心還在這個地方,那麼提起來了以後,就是臨時受戒的時候,乃至於說這個心情有一下掉了,進入那種這個無記狀態。這個情況之下,「緣勝」的話,你照樣可以得戒,這個是有部的一種說法。

但是這個倒是很實在的一個,對我們現在來說,這是對我們一個很好的一個啟示。否則的話我們想:喔,我們要徧緣,我們怎麼觀得到呢?換句話說,這種情況之下要需要什麼條件呢?就是那個授戒的這位法師,那要靠他的力量,靠他的力量。我剛才說的,像有部的那個,不但是五戒哦,那是出家戒哦,出家的根本大戒哦!不但是沙彌戒,就是說乃至於比丘具戒,如果說受這個具戒的那一個──當然通常情況這是個沙彌,他自己的條件具足,懺悔乾淨、清淨,然後他前面這個預習作得很好。那臨時受戒的時候,他心情慢慢地就衰頹下來了,進入這個昏沉無記狀態當中,那個戒師的作法,照樣可以得到這個戒體,有這樣的威力,有這樣的威力,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

但是這裡並不是告訴我們說:「啊,那我們就馬馬虎虎算了,你只要找一個好老師!」沒有用!找一個好老師就算你瞪大了眼睛,心裡面提起來,如果說前面這個懺悔等等不具足的話,不要說比丘戒得不到,乃至於五戒都不一定得到。所以這是兩方面的,我們一定要了解──心、境,這樣。那麼現在這個心還要包括是自己受的──受者,然後還有就是自己的師長──傳的、是遞給你的;還有所對的境,這個都在這個裡頭。

那麼通常情況之下,我們是「念念現前,不得浮散」,使得這種心念一直在這個地方、一直在這個地方,那麼如果說散亂的話那不行。散亂是可以,「浮」是什麼狀態呢?這個地方解釋一下。這個浮就是不實在,那麼這個不實在就是一種心理現象。我舉一個簡單的比喻,我想大家會體會得到。譬如說,我們現在這個一般的隨便一般狀態,我們覺得想要修學佛法呀或者什麼,也曉得佛法好,也曉得念佛好,這樣。可是乃至於不但也曉得,乃至於你已經在念,身在佛堂當中,可是心裡邊是什麼狀態呢?心裡面真正的這個重要的地方所緣的,還是緣那個世間法,你這個罣礙在那裡放不下,這是一種狀態。還有一種呢,就是因為平常散亂慣了,雖然你沒有什麼特別的罣礙,可是要教你全部精神貫注在這個上頭,通常我們都做不到。我想這個經驗大家有的,對吧!所以這種情況怎麼講?叫「浮」。如果這樣的情況的話,對不起,你受那個戒一定是得不到!

所以最後那一點的話,這是一個很實在的問題,所以你們平常的時候,你應該去就觀察。受戒也是如此,歸依是如此,這樣,一層一層地深,那麼戒的話從五戒、八戒開始。如果你這一點做到了以後,那不但是前面的歸依,五戒、八戒,乃至於出家戒,同樣的這個。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哪!所以說這個「浮」字大家注意!

那麼下面告訴我們,我們怎麼辦呢?說不但是用那個「心」,而且想那個「身」,說像那個「虛空」一樣,像虛空一樣,唯有像虛空一樣才能夠承受整個「法界」的這個戒法,這個整個的法界像「塵沙」一樣地多。那為什麼要這樣去想呢?因為法、戒本身包括了什麼?包括了整體。我們說戒的特別、戒的真正重要的地方,它為什麼有這樣的殊勝的功德呢?它最主要的一個原因什麼?徧該法界。而有一個我們應該了解的,就是我們的心的本體、本身,那個心本身,不管說你用哪一個方面、哪一個學派來說,它同樣地也是跟法界相應的一個量,只是說我們受無明、無始以來的無明的習氣,所以限在這個法、我二執當中。假定說我們能夠真正地了解了,用心提得起來的話,心體本身是法爾具有這個量的,所以我們這樣去觀想。

假定說我們這樣地去觀想,了解了這個道理依法去做的話,那個時候得到的什麼?實際上就是法身的種子,這是絕端重要的──法身的種子!有了這個種子,那個時候開始的話,你只要照著去做,它自然而然慢慢、慢慢、慢慢、慢慢地會增長。而且那個種子的特徵是什麼?就是你如果種子一旦放在那個適當的地方,讓它去增長的話,不管是白天、不管是晚上,你只要不損傷它,它永遠在增長當中,對不對?這是我們應該了解,這個戒體的功效就在這裡。所以說,這個受戒的時候是絕端重要的,一個基本的我們應該了解的。

所以下面說,當這個時候,「深須用意」,這是我們真正最重要的地方,要全部的精神擺在這地方,這樣。那個時候心裡面再不要作胡思亂想想別的──「莫緣他事」。如果說這個時候你錯一點點,對不起,那是真是錯之毫釐,失之千里了!那它最後後面的結果是完全兩件事情,那個時候你白白地「徒染法流」,形相好像是是,實際上內容沒有。不要說在家五戒不行,就算是出家比丘戒、菩薩戒,那是最高的戒,也一樣地是意思一下。通常我們所謂善根、善根,這個善根不是說這個種子起現行,就是種在那裡不曉得什麼時候,才能夠真正地得到這個戒體,這個都不知道。這樣一來「一生虛喪」啊!一生就空空而過,所以他告訴我們要好好地努力謹慎。那麼這個就是「用心」,到正受戒的時候,我們怎麼樣地去運作我們的這個心相。這個預習發戒那一部分,也就是到這個第四支講完了。再下面:

第四項 歎功問相

那麼這個是受了這個戒體以後,下面的話就問什麼?就要是去說要受戒,受戒就是戒相,談那個戒相。那我們為什麼這個問要受的戒相之前,還要一個這個歎功呢?就是受了以後還要對我們一種可以策勵,以及警惕,說它是何等地難,說它這個難而這麼殊勝。

那麼在這個「歎功問相」之前,我不妨先在這個地方提一個公案,跟大家說一下,後面將來我們會用得上的。這個有一位大尊者,那是世尊的十六大弟子當中的一個──薄俱羅尊者。大家平常都是念《阿彌陀經》,《阿彌陀經》不是那麼舍利弗尊者、摩訶目犍連尊者下面,最後這個有幾位,薄俱羅、薄俱羅尊者,他是世尊十六大弟子之一。十六大弟子之一啊,他一生從來沒生過病,這樣。他到了八十幾歲了,他從來不曉得什麼叫作病,乃至於什麼叫作藥,他完全無法想像,對他來說。

那麼他為什麼這樣呢?世尊就說:「他毗婆尸佛……」我想哦,七佛之首那個是……我一下記不住了,尸棄佛還是毗婆尸佛,應該是毗婆尸佛,就是我們世尊通常說七佛之首,那個莊嚴(編者按:此應是「莊嚴劫」之意)就是對最後的倒數第三尊。那個時候他就受了一個戒,就是五戒當中的一個戒,什麼戒?不殺戒。受一個戒喔!不過,當然受一個戒不像我們馬馬虎虎的,得到戒體,認真、很認真地去持。持了這麼一個戒,從此以後九十一劫當中,他再沒有生過病。那麼不但是如此喔,而且這一生他還有一個特點──五不死,遭遇到人家五件非常可怕的、非死不可的事情,碰到身上都沒死,那麼這個五不死我在這地方說一下。

他不但是九十一劫這麼好,那麼到這一世釋迦世尊來的時候,他又生在那個婆羅門家,「婆羅門家」是印度最高的種姓。那麼小的時候他自己的母親死掉了,他有一個後母,那個後母到哪裡都是一樣,弄得好固然好,弄得不好的話往往很嫉妒。那麼非常嫉妒他,非常嫉妒那個,所以幾次要把他陷害,那麼這個五次最嚴重的。有一個這個就是烤東西的一個盤,那個上面都是鍍的很熱的東西,然後她就把他那個小孩就丟在那個上頭。嘿!丟在上面結果居然這個烤了一動都不動,一次。第二次,這個一個油鍋,那個油鍋裡邊哪,我們曉得,比如我們看見那個人家炸那個油炸檜──那個油條,那個油鍋那個多厲害,那個小孩把他陷害,讓他丟在那個油鍋裡面,油鍋裡面也沒有死。第三次,油鍋裡面不行,把他丟在那個燒的那個滾水裡邊,那滾水裡面滾水裡也不死,這樣。滾水還是油鍋?後來就是這個有一個急流,一個河,那個一個大河裡邊很急的急流地方,把他推在那個很急的那個水裡邊。通常這種情況,一下去就什麼都找不到了,他居然沒有死,也沒有死!碰見一條大魚,結果大魚把他吞掉了,吞進去了,結果吞進去了,他沒有死。結果這條大魚被那個漁夫把牠撈起來,撈起來了以後那個剖腹而出,結果裡邊出來一個人!就這樣,那是薄俱羅尊者一生遭遇,那結果的非常奇怪!後來他出了家,出了家他也從來沒病。

那麼人家就問他了:「世尊,他是什麼因緣,這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在他身上都發生了?」他就說:喏,他在這個時候,那個離開現在是九十一劫之前毗婆尸佛的時候,他就受了一戒,五戒當中一戒哦!也許大家會覺得:是這樣嗎?我告訴你絕對是這個樣!不過呢真的說起來的話,他是受了以後,他對這個戒的持的方法那就是有大大的不同。

上一次我們曾經講過祇夜多尊者這個降伏那個毒龍的公案,我想大家還記得,如果你對這個戒法以非常嚴密的態度去持的話,那功德就是這樣。如果諸位是念佛的話,你以同樣的以這個心態去持,一天一夜持八關齋戒,那絕對是中品中生,這個可以肯定的。當然,持完了以後你……因為八關齋戒是一天一夜了,完了以後,你如果說造了很多其他的惡業的話,那不可能;倒是反過來說,你真正能夠一天一夜這麼很認真持八關齋戒,大概後面做壞事的可能大概也很少了,這是我們隨便一說。那現在我們看那個文,

《羯磨註》云:「《善生經》云:具問遮難已。若無者。應語言:此戒甚難,能為聲聞菩薩戒而作根本。善男子。戒有五種,始從不殺乃至不飲酒。若受一戒是名一分優婆塞,具持五戒名為滿分優婆塞。汝今欲受何分之戒,當隨意受。爾時智者應隨語為受。」

下面解釋看一下。

《業疏》釋云:「《善生經》中問戒相者。以法行務,意存始終。不取受具,致有隨闕。觀其志力,察其智愚,量功進法,不徒虛受。」(把這個文整個唸完。)《濟緣》釋疏云:「此明分受所以。受具謂具受五條也。隨闕謂受已毀犯也。」

那麼我先把那個《濟緣》的解釋來說一下。就是前面那個地方告訴我們這個受五戒,你可以不必全受,可以分受,一條一條受,你要願意能夠受幾條就算幾條,所以說「明分受所以」,說這個意思。「受具」呢,就是具受五戒,那麼前面不一定具受。「隨闕」呢,就是說受了以後毀犯,那個就糟糕了。這個是先解釋,看了解釋,我們再倒回來看這個《業疏》,那最後再看那個註,《羯磨》的註。

《善生經》當中,這個是經,就是我們的根據,特別的受五戒,哪!這個根據這個地方來的。說為什麼在受戒之前要問那個戒相呢?說前面是講的所謂化制二教,戒是制教,化教是就講道理。講道理的話,通常我們是用捨任緣,講完了道理以後你聽了覺得很好、很歡喜,你願意去做很好,不願意去做,那不做也沒有設這個遮罪。那就是因為「制而犯」的這個遮罪沒有,當然性罪是有的喔!那麼現在那個制教那就不一樣了,「以法」,說制定了以後,對不起,沒有制定之前沒關係,制定了以後你如果違犯的話,那很麻煩;制定了以後照著去受有大功德,違犯呢就有大過患,是這個意思。所以說,依照這個法認真去做的話,那要注意哦,那剛開始的時候就一番好樂心,然後到後來如果做不到,那個沒有好處的。所以他告訴我們,這個時候「意存始終」,有始有終,有始有終。

那麼為什麼這個上頭並不告訴我們說,你一定要全部受呢?為什麼說「不取受具」,換句話說,他不是一定要你全部都受呢?怕你呀,怕我們受了以後沒有辦法有始有終。剛開始的一番好樂心,真正照去做的時候,覺得:哎呀,這個遇見了很多困難哪!我們就做不到了,那這個時候就有了闕犯。所以說這個地方,看我們的各人的志趣,以及我們的力量,這樣。然後呢,也是我們的「智愚」,就是我們對這件事情的認識。這個「智愚」就是對見解方面來說,這個「志力」就是我們平常的習性,這個善習強,還是惡習力量來得大?所以衡量衡量自己,我們能做多少然後再去受,千萬不要這個莽撞,覺得:「喔唷!很好,我要去!」到那時候做不到。

實際上在這一點對我們非常有用、非常有用!通常我們都是聽人家說:「喔唷!這個三歸依很好,那趕快去受!」那個倒還可以。然後受完了三歸依以後,這個戒的功德無量無邊,你也想到這個功德,馬上去,乃至於出家什麼等等、菩薩戒等等,太多的人都是這樣。實際上,是!正因為它有很大的功德,你違犯了以後的話,那個過患一樣地是非常嚴重,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這個地方特別就這一點來說明。

那麼我們有了這個註解,回過頭來看那個《羯磨》的註。經上面說:「具問遮難。」遮難部分大家已經了解了。這個三歸本身也沒有什麼太嚴重的、太大的要求;受戒就不行了,如果說你前面有過一些問題的話,這個就不能受,所以叫「遮、難」。這個「遮」是遮止你,你犯了這種事情的話,你就不容易、不能得到戒體,所以遮止。如果說它沒有的話,那就回答說:無,沒有。這個遮難部分我想前面都有,五戒有五戒的遮難,然後這個出家有出家的遮難。那麼回答了,那個時候,如果說沒有前面所說的遮難,那時候他下面就可以正式受了。

正式受了以後,那時候就告訴他,臨受的時候還要特別地告訴他,說:「這個戒,不容易呀!很難、很難哪!」這樣。像我們現在好像感覺起來,也好像並不太難,真正地所謂難的話,我們必須要從這個得人身難,然後得人身當中的話,暇滿人身難。從這個地方,你如果仔細地觀察的話,你才了解,要想得到那戒法之難的話,是難極、難極了!絕端地難、絕端地難!這種可能性實在是不容易、不容易!我們已經得到了,並不知道,所以講這種事情的話,我們應該了解它的難的部分。

然後它的功德部分呢?「能為聲聞、菩薩戒而作根本」,它雖然是在家喲,實際上將來你要想跳出生死輪迴,乃至於圓成佛道的根本,都從這個地方開始,這個是無量無邊的功德。不要說像剛才說的,那只是受了一戒,九十一劫來身體的健康,對我們來說的話,那已經很了不起了。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