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一九九一年版
第二十一卷.A面
請大家翻開《南山律在家備覽》第二十二頁,我們昨天已經把五戒當中「戒德高勝」以及「簡人是非」簡單說一說,說過了。那麼第三項呢「預習發戒」,說事先先要預備,這個預備怎麼預備法呢?要「習」,這樣才能夠發得我們要求的這個五戒之體。如果說事前沒有預先準備,所謂準備──要了解,把了解的還要修習,修習了以後,臨時的時候啊,如理如法地去行持,這樣才能夠證得五戒之體。那麼現在呢,看二十二頁講「預習發戒」的這個內涵。
第三項 預習發戒
《業疏》云:「將欲受戒,初須說緣境寬狹。令受者志遠,見相明白。」 《濟緣》釋云:「前四戒並徧有情上發,唯酒一戒亦徧無情發。並同具戒,先須開導。志遠謂立誓要期。見相謂識知境量。」
這一段,我們先講那個《濟緣》的解釋,回過頭來再看《業疏》,《業疏》是正文。現在的受的是五戒:殺、盜、婬、妄,這個四個戒都是在有情上面──殺,一定是有情;盜,同樣地雖然說盜是通人、非人、畜生跟無主,就是最主要的以有情上來說;婬當然是;妄也是;只有酒也同樣地遍無情。而這個酒戒呢跟具戒的內涵是一樣──就是最完整的比丘、比丘尼戒這個意思,「先須開導」,事先先要詳細地開示引導。為什麼呢?使得大家產生這個效果。這個下面的效果說「志遠」,解釋是志趣,說「立誓要期」,這個就是啊才是志遠、志向遠大。那麼為什麼會志向遠大呢?認識得清楚,所以「見相謂識知境量」。這個境是說我們所對的境,以前無明相應的,現在呢,正知見相應的。無明相應的行,使我們生死輪迴,一切痛苦的根源;現在正知見相應的行,這個是化制二種的制教當中,那是戒行,這無量功德。所以在這個裡邊,所對的境是一樣的,但是產生的效果是完全不同。這個境、量我們都應該知道,這樣才能夠立這個遠大的志趣。
現在回過頭來看《業疏》。「將欲受戒」,要想受戒,那個時候第一步應該怎麼辦呢?說,說明白讓我們了解我們所緣的境界,這個境界的內涵,是「寬狹」,是從最小的到最寬的。為什麼要說清楚呢?讓我們受的人,了解受的內涵是什麼。儘管受的人,心有上中下三品,但是講這個內涵,一定應該很正確地、如理如量地,盡量都說在那裡,使得受的人哪,曉得我現在從哪裡下手、該如何。就是最究竟、廣大圓滿的一下達不到,至少我們眼前把達到的因應該種下去。究實說來,我們現在就是在因地上面作努力,你有這樣的因,將來一定感這樣的果,這個是真實的。
正因為如此,所以並不是說今天我們聽懂了,那究竟圓滿,乃至於一口氣做到了,絕沒有這個可能!而是說現在我們聽見了:喔,原來這件事情這樣的啊!那我們怎麼下那個究竟圓滿的因?只要把這個今天聽見了,擺在腦筋裡說:這我要去努力追尋的!今天就沒白來。關於這一點,這一個內涵就太重要、太重要了!太重要、太重要了!這樣說清楚了,那麼我們才了解這個內涵。所以這個「見相」,所謂見這個相,看見、見到這個相,不是用我們的眼前、眼睛來看的,而是我們的心智、智慧去觀照的。這個形相也不是說長短方圓,乃至於不一定是說徧法界的量。不要說法界的量你們緣不到哦,我絕對緣不到;不要說我緣不到,據我所了解的,羅漢也緣不到。羅漢真正的是證的是慧解脫,而且他最廣的,還只三千大千世界啊,我們怎麼可能?
所以這個地方的「見相」,就是我們要了解的:噢!我們所以為凡夫痛苦輪迴之因是什麼;現在既然了解了,我們要從這地方透脫出來,那麼這條路該怎麼走。所以把這個正確究竟無誤圓滿的因,如果今天能夠把握住了,決心要走,這個就對!當然有了這個願,下面一步一步地走下去,這個是決定你將來走得快慢、有沒有問題根本的因素,這樣,這是我們應該要了解的。所以「志遠」──應該立什麼樣的志,應該明什麼樣的相。下面繼續:
《事鈔》云:「《薩婆多》云:凡受戒法,先與說法引導開解,令一切境上起慈愍心。便得增上戒。」 《資持》釋(《資持記》的解釋)云:「引論明須師教。說法語略,總下境心。言開解者解即是智,戒法深廣非智不剋。一切境者即情非情。識境發心,納體正要,不可粗略。學者至此,必須深究。多見誦語,二俱墜陷。寧無畏乎。」
那麼,同樣地先把《資持》的解釋說一說。「引論」,現在引的是《薩婆多論》,來讓我們了解,這個學戒、學佛法都需要師教導。這個師有它的一個確實的內涵,不像世間說:啊!他通達了文字。佛法當中的師,有一個專門的名詞叫作「善知識」。不但了解而且如他所了解的確實地認識;不但確實地認識,而且善巧整個圓滿內涵,如理、如量、次第無誤,要有三個條件這個才是真正的善知識。不管是小乘經典、是大乘經典,從《阿含》到《華嚴》,同樣地告訴我們一句話──佛法沒有人說,不可能了解,「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了」,你再聰明,沒有用!
然後呢要告訴我們的人要具足什麼情況,他有一定的詳細的內涵。不同的經論上面有不同的說法,《華嚴》很詳細地說明,那麼《菩提道次第廣論》呢,把它濃縮總結有十個行相,大家好好地仔細看一看,非常重要!所以《華嚴經》上面的最後〈入法界品〉有這麼幾句話,說:善男子啊,你要想成就佛道──一切智智,最初的因緣,你跨進去第一步,什麼?善知識!沒有這個根本不可能,所以在還沒有行的之前先告訴你。最後,有意思!善財童子已經是信解行證了,到最後證,那個開始要行、證了,前面已經起了信、了解了,然後去行、證之前,又告訴他:善男子,你現在要正式走進去了,又特別提醒他。不是第一次喔,至少第四次!
然後呢善財童子一步、一步、一步走,五十三參,百城煙水,經上說一百多員大善知識。那個大善知識至少是初地的菩薩,都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到最後一個還是告訴他:「善男子,你要的一切都要靠善知識!」所以到最後那位善知識,這個德生、有德童女兩個人告訴他,列出那個善知識來,這個《四十華嚴》上面整整列了一卷多,都是講這個善知識,可想這個善知識何等重要!我們現在修學佛法,之所以沒有辦法真正得到深刻的內容,最糟糕的就是欠缺這一點。
不過下面也許說:「唉呀,現在沒有善知識!」不是沒有善知識,是沒有具相的弟子。至少對我自己來說,我深深地感覺到什麼叫具相弟子──學的人。佛菩薩有不救人的道理嗎?佛菩薩有不慈悲的佛菩薩嗎?佛菩薩有沒有智慧的佛菩薩嗎?佛菩薩,佛最究竟具足圓滿的悲智能力的;就像父母一樣,那個子女,哪有說一個父母說不要子女呢?問題在哪裡呢?所以論上面告訴我們:有沒有善知識,看你呀!佛只有一件事情他要做的,世間的人被煩惱所綁,佛被什麼?悲心所綁,就是這樣。他一天到晚只緣念一件事情,怎麼救我們。所以前面說皈依的時候,皈依需要幾個條件;大師是外支,皈依的人是內支,如法三樣東西。大師外支已成,就是自己有沒有正確的認識、想不想皈依,這個兩個條件。現在這裡真正重要的還是這個,所以這個「師」,我們應該了解,怎麼樣了解這個師的內涵。
那麼說明了這個,下面特別地引一個近代的一位大善知識,告訴我們警戒的話。蕅益大師我想大家都了解,這是非常了不起,也是我最佩服推崇的祖師之一,淨土的九祖,淨土的九祖。他在《靈峰宗論》上面說了幾句話,怎麼說呢?就是說「流俗知見」,流俗知見,就是我們普通一般的人,拿我們世俗的這種概念去看,「不可入道」,這種見解你根本沒有辦法真正進到深的佛法的內涵去說;這個道並不是嘴巴上面談談的,這樣。通常我們拿我們的想法去看這件事情,這個是最糟糕的一件事情!以我來說,我當年在這個裡邊害了多少毛病。並不是說世間上面,學了佛了,然後呢自己把自己認以為的,所以所謂「依文解義,三世佛寃」這種知見,覺得:啊!我自己這樣想法。實際上連它皮毛都沒摸到。
下面,「我慢習氣,不可求道」,這我慢習氣不感覺到的。通常我自己學到了,不學還覺得不知道,學了以後,啊!覺得這樣。這個自己不大容易感覺得到,卻是自己的弟弟妹妹告訴我了很多。怎麼說呢?當那個小孩子剛剛進幼稚園的話,進去了沒有幾天,他回來的時候告訴自己的爸爸、媽媽、哥哥、姊姊:「欸!老師說的、老師說的、老師說的。」就是這樣。他覺得他很懂,你不懂,因為老師告訴他這樣的。我想我們在座的極大部分,這個都能夠體會到這件事情。
人無始以來帶來就會這種習氣,我們懂得的實在是連它門都沒碰到,可是他自己覺得:嗯,懂了!所以這種情況,說「我慢習氣,不可求道」,心裡已經覺得這樣了。所以經論上面都告訴我們,「慢如高山,法水不入」,你一慢,對不起,就進不來了!而且慢有種種不同的行相,所以現在一般來說,世間的人來說,愚夫愚婦是容易,有知識的人你告訴他,他覺得他那個知識了解得很多,你這個迷信。其實進到我們佛門當中也是如此啊!先學了這一個,他其他的法門往往有種種的知見障礙住,慢是其中之一。
下面,「未會先會,不可語道」,沒有真正地體會到,以為自己了解到,那這個你跟他談佛法沒有用。這一點呢對我們知識分子來說往往是一個大障礙,大家看了文字,懂了!經過一解釋,了解了!以為懂了,真的嗎?不一定!至少對我來說,我現在才發現,啊!以前不曉得錯到哪裡去了!諸位如果前幾天都在這兒聽的話,我想一一能夠體驗到這件事情。這文字上解釋的,對不起!文字上跟它的內涵上面,就有很長差的距離在這個地方,我們並沒有真的了解。譬如說,啊!「照見五蘊皆空」,《心經》上說的,什麼叫五蘊啊?說色、受、想、行、識,這個本來空的嘛!說說大家都懂了,就以為真的懂了,這個是典型的「未會先會」,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所以我們要想真正找到師、找到善知識,問題還是反求諸己。那麼現在講戒,正是說這個。在講戒之前,第一個應該了解明見些什麼。所以說,哪!這個我們應該了解的,「須師」來如理如量地告訴我們如法的內涵。
「說法語略」,他前面就是「先與說法」,這是簡單的。那麼下面,總共的下面這些,就是他所說的法──境跟心,最主要的境上是什麼?心是什麼?「開解」的話呢,就是要啟發我們認識,這個認識不是文字的認識,他特別地說明「解即是智」喔,這個了解是要智慧喔!換句話說,我們這個智慧相應了,那個,到這個時候才算是了解了。那麼這個到底智慧是什麼呢?這個在這裡要簡單地說一下。我們現在文字的認識、世間的認識,這個叫作見識、知識,不叫智慧。這個智慧的特徵以及智慧的內涵大家應該了解,是無明的正對治。什麼叫正對治?就是這兩樣東西敵體相反的,有了你就沒我,有了我就一定沒有你!像光、暗一樣,光亮的時候暗一定沒有,如果這個地方黑暗的話,那光一定沒有;光是智慧,暗是無明。那麼大家說這個無明,到底什麼是無明?文字都懂,細的我們不了解,粗的──煩惱,所謂見、思、塵沙、無明。當然各宗各派分類不同,通常說起來,在我們修學初機第一步,應該了解的就是所謂十種煩惱,見、思二惑。
那麼開解到什麼程度說有智慧呢?這裡簡單地說一下,以佛法說的智慧來說,上去有四個步驟。第一個「親近善知識」,因為這個是非要有人講不可的,否則連它我們自己什麼是煩惱都不知道,從他那個地方聽聞。然後呢,所謂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聽聞這個正確的、真正的、無誤的這個佛法。「如理思惟」,像他所講的,你能夠把握住了,觀察、思惟。「法隨法行」,最後照著你所了解的去修行;修行的最後結果,你小則解脫生死的羅漢,大則究竟圓滿的佛果。
那麼在這個上面,我們現在目前能夠做得到的兩件事情──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聞」有兩個情況,這裡說一說。第一個呢聞,第二個呢聞慧,所以對我們自己要得到的叫聞思修慧。在《遺教經》上面就告訴我們,我們應該怎麼辦?「當以聞思修慧而自增益」,說你要想走這條路走上去的話,照著這個次第,先是親近善知識,然後呢從聞、思、修這個慧啊,一步一步地增上,達到究竟圓滿。
剛才說聞跟聞慧差在哪裡呢?聞就是文字的認識,親近善知識他跟我們講這個、講這個、講那個。欸,剛開始的時候文字不大懂,後來文字懂了,文字懂了這個是知識有了,智慧有沒有?不一定!而且究實說來,到那時候談不到智慧。什麼是智慧?它是講的內涵說:「我們輪迴當中是痛苦的,以前不覺得,現在感覺到:哎呀!真是痛苦的。」你了解了。那為什麼有痛苦呢?有它的真正的原因,所以這個集諦,「喔!原來是這個。」當你聽法的時候,如果說,說的是正確無誤,那時候你內心上面如理如量地感覺到:「啊!一點都沒錯,就是這個,以前我不懂還以為是我要這個,原來這個是我生死的怨家!」你如理如量地聽懂了,那個時候就是聞慧相應的時候。並不是說今天文字聽得很美,「啊!覺得我今天聽得很好。」不是!
然後你根據這個才去觀察、思惟,這個才是思的開始。思慧呢?等到你內心當中這個覺受生起來了:哎呀,一點都沒錯!不要他講。所以聞是別人的,思相應的慧那是自己的,有了這個就可以修行。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解」的內涵,至少就是要到這個時候,聞慧相應這個才是解。下面你根據這個解去思惟觀察,那才有機會談得上能不能得皈依,能不能得戒體?否則你單單文字上面了解了以後,這個種善根是決定有,得戒體一定沒有!這個要很清楚明白地了解。
下面,說「戒法深廣」,戒法的內涵不是那麼簡單,不是說:「哎呀,不殺、不盜、不婬就算哪!」那深廣無涯,我想前面多少已經簡單地介紹過,所以這個沒有智慧你不可能了解它。就「一切境」呢,就是歸納情、非情。於是現在呢我們對這個境能夠了解了,所謂「識境」,於是啟發我們一心向道之心,這樣。這個對這個境界正確地認識了,這個時候才談得到「發心」,如果對這個境界不認識的話,談不到發心。
那麼這個地方把那個「境」也簡單地再說一遍,我們平常說造任何一個業,境、意樂,就是心對境,這個境包含的是一切。平常是什麼心呢?無明相應之心,或者說貪瞋癡等等這種心情。現在了解了,不可以,自己告訴自己,不可以!就是求戒得到了戒體,啟發正知見相應的,這個時候才是真正發心。而這個內涵是什麼?正是「納體正要」,我們不是說把聖人所制的法領納在心嗎?這個成為我們的體嗎?當然你必須對這個法,有它正確的認識才談得到「納」,否則你納的只是納些文字知見,納不到他要告訴你斷除煩惱、解決生死根本,這個得不到。
如果說你文字知見上納到了,產生什麼功效?三世怨。這個三世怨是什麼怨呢?喏,就是腦筋很好,講說頭頭是道,說不定文章寫得很好,然後呢一代學者,偏偏不信佛、謗佛,最後下地獄,這是典型的例子太多、太多了!再不然,你聽見了以後覺得:啊!很好,要去求功德,喔,發大心,然後呢供養這個、供養這個。什麼?三世怨。什麼?大豪富。腦筋不一定好,有了錢,造罪、墮地獄,這是我們要清楚明白的。這個發什麼心、納什麼體,如理如量的心境相應,這樣地納,所以這個才是正宗的這個內涵,我們要了解。所以不可以粗心大意、馬馬虎虎,因此學的人在這個地方「必須深究」。我在這裡只是很簡單扼要的基本告訴大家,真正學的人必須花主要的精力放在這個裡邊去。
而一般狀態是什麼呢?「多見誦語」,啊!大部分人怎麼辦哪?欸,跟著唸一遍、嘴巴上面唸一唸。唸──誦語已經不錯了喔!聽完了,「欸,這個好是好,好是好……」這個好是好這個話就有問題了,「但是我現在還忙不過來,等到我老了、等到我什麼,或者是銀行裡存了一筆錢」等等,都是這種情況。所以多見誦語,比較好的──多見誦語。結果呢,「二俱墜陷」,教的人也沒有什麼,學的人也同樣的。「寧無畏乎」,這個地方啊,我們應該產生畏警之心,曉得如何學起啊!
- 預習發戒中分為四支
- 一所受法體
- 二發戒境量
- 三依境發心
- 四用心承仰
前面這是警策我們,有了這個警策,下面才講預習些什麼呢?所以「預習發戒」當中分四支,第一個「所受法體」,法體是什麼?「發戒境量」,那麼這個法體是怎麼樣來的呢?它對的境,什麼,而包含的量,境界是直講,量是這個內涵。「依境發心」,了解了;下面「用心承仰」,那個時候我才可以跟我的心去承受、來仰受,這個三世諸佛留給我們的無上戒體之寶。看第一支「所受法體」。
第一支 所受法體
那麼在下面正講之前我們要了解:戒法,道宣律祖把它以三宗分別,實法宗、假名宗、圓教宗,前面已經介紹過;下面最主要的,現在這個地方講的都是圓教宗。至於說三宗仔細的辨別,到戒體一章,它會詳細說明,也就是說從小學、中學、大學一步一步上去的內涵。目前在戒法當中,就是我們有用的那一部分、實際用的那一部分──圓教宗,所以究竟圓滿的!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