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1991年版)21B

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一九九一年版

第二十一卷.B面

《芝苑》云:「標心期受,須識何法。謂佛出世制立戒法,禁防身口,調伏心行。十方諸佛三乘賢聖並同修故,名為聖法。今者發心誓稟此法,作法而受。因緣和集,心境相冥,發生無作領納在心,名為戒體。故知受時彌須用意。一生大事,不可自輕。」

這個裡邊簡單地分四個小段說一下,說從「標心期受」到「調伏心行」,第一個。「標」就是我們的目標,就是我們期望的。以前沒有目標,為無明所使,不曉得怎麼來,也不曉得怎麼去,境界現起跟著境轉,還以為,喔!很有知識、人類是萬物之靈。儘管話這麼說,仔細看它的內容跟所有的有情一模一樣。怎麼講會一模一樣呢?喏,兩樣事情──飲食、男女。不同的就是牠也許就是生吞、活活地這樣吞下去,你只是把它燒一燒,一樣為了這個,這個是眼前為此;還有呢,把種族延下去,就這麼兩件事情。不管你多冠冕堂皇,弄了半天,內涵就是這個!

所以究實說來,我們談不到有什麼認識,都是被以前宿生、宿業,然後呢無明所使。現在了解了:啊,原來這個樣的!這個就是我們心目所期的,這樣。「標心」,那麼於是覺得一心我要受它──就是我們的戒。那麼你了解受些什麼法呀?好!現在告訴我們,這個法是「佛出世制立」的,這個名字叫作「戒法」。

我們在這個地方,不妨把那個佛陀用另外一個名詞來說──覺者,他覺悟了,覺悟些什麼?你不是要快樂嗎?你不是不要痛苦嗎?對!他覺悟怎麼樣得到快樂,怎麼樣去掉痛苦。他這個覺悟不是理念上的覺悟,而這個理念經過實際實證上的完全得到,所以他是一個真實的究竟圓滿的大善知識。現在他把這個方法告訴我們,所以這個佛出世,目標就為這件事情──先講道理,講完了道理告訴你怎麼行持,把所有他要告訴我們的,也就是說,怎麼樣把你的苦拿掉、樂得到,兩者都究竟圓滿。苦毫無遺留,樂同樣地究竟圓滿,這個真實的內涵,那麼在見解上面講,叫作見聞思修這個次第,行持上叫戒定慧這個內涵。所以在戒的裡邊,我們就說有六和僧團,六和僧團第一個是見和,見解啊見和同解,這個見解你同樣的了解才去修啊!你如果見解不認識,你修些什麼呢?這是我們要了解的。

那麼這個戒法幹什麼呀?「禁防身口,調伏心行」,欸,防備、禁止我們的身口的行為。因為成一個業,到究竟圓滿的時候一定透過身口,可是主宰、策動的是什麼?是個心理,心去調伏它,這個是戒的真正內涵,真正的內涵。以前我們不了解,所以心隨煩惱,因此有種種的加行,造種種惡業;現在了解了,要調伏心使它不隨煩惱,而以正知見防止以前身口的習氣。防止的反面,也就是說我們作種種善,所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就是這個。所以整個的內涵,這個是所受的。

那麼下面呢就告訴我們這個「法」呀,欸,不但是你要喔,「十方諸佛三乘賢聖」。這個容易懂的。他為什麼要舉出這段話來呢?告訴我們:喏,凡是已經解決問題的人,最起碼的解決──羅漢,解決了痛苦;最究竟的圓滿──佛陀。而現在這個羅漢不是某一個、哪裡的,十方所有的,沒有一個例外。要嘛你不想,如果要想、要走,就這麼一條路。這個有它一個特別的內涵,我們現在學很多方法,你這樣也可以、那樣也可以。我們要到台南去,你可以自己慢慢地,願意揹了一個旅行包,一路一路地自己跑過去,你可以火車、你可以汽車、可以飛機,你可以選。現在他告訴你:欸,你選可以三乘聖賢,但是路線就這麼一個。

現在這個路線,下去第一步,不管是三乘的聖賢、十方諸佛,從認識方面來說──聞思修,從行持方面來說──戒定慧。你這樣一來話的,好!曉得,無賸闕,就這樣,整個包含,沒有一點缺。同樣呢,這樣一來,我們真正走的時候,心裡面也穩如泰山;否則的話自己總覺得:還有什麼路好走啊?這個就有毛病來了,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一點。而這個方法叫作「聖法」,真正能夠把我們救脫出來的。那麼這是第二段。

現在呢說我們「發心誓稟此法」,這個誓字,有它一個特別內涵,願心的強盛,一定要做到這個願心叫誓;也就是說,你真正要想得到這個,那不是馬馬虎虎、軟趴趴的可以得到,打起全部的精神,一定要去做!這樣,來稟受這個法門。心裡有了這樣的願望然後呢「作法」,如理如法地像他這樣去受。因此你對的境上面說,具儀──他是一個具條件的師長;你內心當中有「誓稟此法」的這個願望跟認識;然後如理如量地作那個法。這個因緣都湊合了,然後呢相應了,好,這個時候發生那個無作戒體。這個無作戒體就是我們內心上面所留下來的,這裡說「領納在心」,這個叫作戒體。那麼現在把這個戒體的內涵正式交代出來。

下面最後,還特別地又叮嚀再三:所以要曉得啊,這個受的時候,那實在是要好好地注意啊!這個一生的大事全部在上頭,不可以馬虎啊!這個「一生」,從小的地方來看,就是從現在開始到這一生壽盡;究實來說,既然依圓教的話,這一生是盡未來際一直到成佛。所以昨天、前天我們曾經談過,以十二因緣來說,這個因感果,快則兩生、慢則三生,現在我們學這個法,就是要把它兩生成就之法。這個兩生並不是說這一生死了,到此為止,不是。這一生雖然死了,可是這個法下一世還是這一生的延續,再下一世還是這一生的延續,生生增上。一直到延續到什麼時候?到究竟決定勝──到成佛,好了,就是這樣!始終是你以正知見,然後呢勤精進、善法欲,策發這個正確的因,一直使它增長、使它增長。在不了解之前,對這個境是以無明相應的愛、取、有,所以永遠在輪轉。現在同樣所對的境,以正確的認識,正知見、善法欲、勤精進這個三個東西,這一生完了還有下一生,下一生完了還有下一生,一直到究竟成佛。這個「一生」這樣,這一件事情可真了不起啊!

我們也不必一定看說這樣下去的話,哇!那個佛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不一定。你真的做對了以後,絕不要三大阿僧祇劫!不是我講的,《華嚴》,我們既然奉它為王中之王,他善財童子不是一生成?經上說得很清楚,「圓曠劫之因」,我們就算一生不一定行嘛,是兩生、三生,數說它十生吧!也太划得來了!十生能夠換來一個天文數字的話,多好!何況這個修行過程當中,你真正了解了,不是件苦事耶!

今天下午在那邊討論的時候談起,大家也是感覺到,啊!你真正心境相應了以後,你就會內在的感覺一種無比的快樂,我想在座的極大部分人都體會到這個,就是這樣。所以不是說等到了成了佛才快樂,在你增上過程當中,一直增上的這個快樂,這個快樂絕對不是金錢買得來,絕對不是地位換得來。金錢跟地位給我們的只有痛苦,它三分的快樂必須付出三千分的痛苦,這個是金錢跟地位給我們的。爬得越高,一天到晚想:唉呀!我怎麼樣想辦法再爬上去,唯恐被人家拉下來;有了鈔票一天到晚想著:擺在銀行裡,銀行倒了怎麼辦?擺在家裡,強盜搶了怎麼辦?你就會想這種事情。中東戰爭了,現在我想這個,什麼都不管,戰爭、戰爭也好,強盜、強盜也好!就是這個樣,這是我們應該了解這個它的特別的內涵。所以這裡呢,所受的法體。

那麼下面所謂發戒的境量,實際上也就是說這個體有了以後,這個體的內涵從哪裡來的?如何發法?這樣。所以「發戒境量」,看:

第二支 發戒境量

《芝苑》云:「所緣境,即法界眾生依正等法。戒依境制,體從境發。境既無量,體亦無邊。」

這個地方說發戒的境,那換句話說我們所緣的境,發戒的境就是我們所緣的境。那個所緣的境,不一定是要發戒才緣,我們在任何情況之下,你別的可以沒有,這個我們任何一個人所緣的境永遠在。眼前我們緣的什麼境?你們就瞪大了眼看書、看這裡、看我。我們在任何情況之下,瞪大眼也看,閉上眼還是看,醒來的時候有境,睡著的時候還是有境。這個就是,生的時候有境,死的時候還是有境。不過以前以什麼來對這個境的啊?無明,對!因此永遠跟著它轉;現在呢,了解了:唔,不對、不對!這是我們要了解的。

所以從現在開始,曉得同樣的所緣的境就是什麼?「法界眾生依正等法」,一切無不是。不過以前呢都是無明相應的,現在了解了以後,要啟發那個正知見、依聞思修,然後真正走上去的次第呢?是戒定慧。所以說現在從現在開始要整個地改變過來。而這個戒,就同樣地在這個上面制。也可以說以境來制這個戒,也可以說對了境,以前造的──惡業,現在造的──善淨之業。並不離開那個境,也並不離開自己能對境的這個心。不同的,就是我們心以前是依無明,現在了解了轉過來,以智慧同樣對這個境。這個是所緣的境,而這個境界是無量無邊的,因此這個戒體本身同樣無量無邊。

所以這個地方停一下,大家想想看,平常我們說:「啊!那我們只要做好事就好了,何必皈依?我們只要做好事就好了,那不一定要去受戒、持戒。」不!差得太大、太大了。你做同樣的一件好事,但是所產生的功效,法界相應!這個是它絕對不一樣的地方。就算你現在做好事,你做了一件小小的好事,可是這個無量劫來的這個惡的影響力量,一直在這個地方潛流當中。這一點大家想一想看,平常我們一般的現行,就算你偶然做一點好事,可是內心當中深處的這個主力在哪裡呀?都是雜染之法。所以這個雜染的這麼大的內涵,碰到一點點小小的好處,又產生多大的功效啊?產生不了多大的功效,就是你很強有力,難免三世怨。

現在呢,你發了這個戒體以後,就算沒有對境、沒有努力,你心裡面就是緣著:「欸,我是受了戒的人!」你只要仔細地憶念這件事情,睡覺之前想一想:「嗯!我是皈依三寶,我是受了五戒的人。」乃至於忘記掉了,前面的這個心還在,睡下去了,可是這個心本身永遠在滋潤這個戒體在增長。在任何一時、一刻、一剎那,你增長的善法都是法界相應,就算有的時候境界稍微現起讓你一點點惡法,法界相應的善法,一點惡法有什麼關係!像說你一口氣賺了十億,然後呢這個地方的被人家東去補掉三塊、西去偷掉五塊,你簡直是動都沒有動,這是我們應該了解戒的特徵。下面繼續:

《芝苑》又云:「緣境雖多,不出有二。一者情境。即十方三世恆沙諸佛及諸菩薩緣覺聲聞,諸天世人修羅地獄餓鬼畜生,下至蚊虻蚤蝨微細蠢動,六趣之外中陰眾生。如是等類皆徧十方,並通三世,無量無邊不可稱數,皆發得戒。

第一個。那麼這個文比較長,就這樣解釋一下。所緣的境界無量無邊,但是我們歸納起來,可以把這兩類完全包括在裡頭,沒有一點遺漏。第一個「有情境」,有情境通常我們把它看成叫十法界,四聖法界、六凡法界。這個十方三世無所不包,恆沙諸佛、菩薩、緣覺、聲聞,這個是四聖界;然後六凡,這是天、人、修羅──善道;地獄、餓鬼、畜生──惡道。下面舉這個例,也就是那這個六道當中,乃至再細微的,像蚊虻,小的一點點,跳蚤、蝨子,小得不能再小的很多的微生物,微細的那些有情。

除了這個六趣以外,他還列了一樣東西──六趣之外的中陰眾生。這個有他的一點,我們不要說:「啊!他隨便說。」換句話說,祖師立法的嚴謹,他在說的過程當中絕沒有一點遺漏。萬一你說:「喔,這個六道當中,那麼中陰呢?通常這個中陰不在六道當中,你不是漏掉了嗎?既然漏掉的話,你說遍法界你就有問題嗎?」當然,在我們現在一般來說,我們不會有這種問題,實際上這個問題我要簡單地說一下。

對我們來說,我們已經信了佛了,我們當然不會這樣去做,可是這個佛法建立起來,它並不是對佛弟子建立的,對一般的凡夫,怎麼告訴你。這是第一種情況我們要了解。到了目前我們這種狀態,通常信佛的人,往往都是人家覺得你是迷信,好像愚夫愚婦的事情,實際不是。我們看,佛出世的時候,一定是什麼?是印度六師外道最盛的時候,不盛沒辦法接受這個佛法。因為佛法是非常高深。在這個六師外道當中,居然你能夠把他說服,你必定有它的深厚的理論基礎,有它究竟圓滿的、相應的這個修證內涵。因此你這個理論上面不能有一點漏洞,對他來說可以說服他,對修證來說才能夠保證無誤,所以不允許有任何漏洞。

從這個地方順便我們就看看,這個也可以說明將來我們判別他講的是否善知識,就從這個地方你就可以看得出來。普通人講的話一定是啊,你仔細去看,這個漏洞百出;凡是這種大祖師、大菩薩的經論上面,要嘛他特別地偏重哪一個,如果說正規地完整地講的話,他所說的內涵不會東漏一點、西漏一點。所以一句話之微,這個裡邊有這種意思在裡頭,這裡順便一說。

「如是等類皆徧十方」,對空間來說,是沒有一點點遺漏;對時間來說,也同樣地整個包含。所以十方跟三世,它根本沒辦法「稱數」,這個都發得戒。反過來,以前的都是引發我們生死之緣。那麼第一有情境,二非情境,就是無情。

二者非情境。謂一切世間微塵國土山河大地,草木花果,乃至一花一葉一物一塵。隨其數量,亦皆發戒。

這個無情就是依報,我們有情必定要有所依,這個所依的就是我們的滋養的來源。實際上這兩樣東西,有有情一定有這個無情,有了依一定有正,這個依、正兩個是因緣對待而現。所以這個唯識法相上面說,這個兩分──見、相二分,是像蝸牛兩個角,一伸就兩個一起出來。你可以說用唯識來解釋,然後中觀來解釋呢,因緣之法,一定是因緣相待而成立。不管你用哪一宗、哪一派,這個理論都非常清楚明白。文字容易懂,所以那一段就不解釋了。第三段:

  •  
    • 初別舉二寶
      • 初化相法
      • 二理體法
      • 三住持二寶
    • 二別舉六大

至於空有二諦,滅理涅槃,聖教經卷形像塔廟。 地水火風虛空識等。」

那麼,乃至於,換句話說,情、非情應該包含了,為什麼他下面又加一個「乃至於」,那就是這些也都包含在裡頭。為什麼還要把這個列進去呢?我們看下面的《資持》的解釋那就清楚。

《資持》釋云:「空有下四句

就是我們剛才的「至於空有二諦」等等。

別舉二寶。據情非情攝境斯盡,為遮疑濫故須別示。

這個一句一句來解釋它。上面所緣的境,從情、非情這個兩類,已經把所有的境界一攬無餘,「攝境斯盡」,已經盡了。可是有一些問題!有的人也許有懷疑,說:「欸,這個聖人境界我們還要戒嗎?」所以他下面說怕這個,所以特別來說一說,個別地來提示一下。那麼下面怎麼提示法呢?

上句明化相法也。

所謂「空有二諦」,那個是什麼?是化相法,化相就是佛在世的時候。

佛說四諦即攝世及出世凡聖因果,

佛說的四諦法門就是苦、集、滅、道,那麼這個苦集滅道當中,

苦集道三名有諦,

這個三個叫有諦。

滅即空諦。

滅諦是空諦。所以前面說「空有二諦」,同時「亦名真俗二諦。」喔!原來這個上句是指這一個。次句呢?

次句理即理體法也。

第二句不是說「滅理涅槃」嗎?就是這一句話。那麼這個

異上空諦是教攝故。

前面一個「空有二諦」,這個是教量;「滅理涅槃」是證量。佛整個說的法門,一代時教,包括了全部。我們如果分類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現在這個地方用因果兩類來分,因是講的道理叫教量,照著這個教量如理地行持、修證的結果叫證量。前面說的「空有二諦」是教量之因,照著這個因,了解了去行持的話,那麼這是證得的內涵。所以說這個叫「理體」,那才能夠真正地體會到,它那個本來理上面所說的本體是什麼。所以下面一句「滅理涅槃」跟上面那個說「空有二諦」教量不一樣,所以他又特別提出來。那麼這兩句是指什麼?化相三寶,化相三寶是佛世的時候在,怕人家:「欸,這個持戒跟佛、這些聖人還有關係嗎?」有關係!下面等一下有說的。

下二句即住持二寶。

那麼下兩句是什麼呢?就是「聖教經卷、形像塔廟」,那個是「住持二寶」。就是說這個法是聖教經卷,形像塔廟是佛,是住持,住持三寶當中佛寶跟法寶。下面有一個「問」,他這個問就告訴我們啊,為避免懷疑這些。

問:此並非情,何須重舉?答:恐謂聖境非戒緣故。

喏,告訴我們了。那為什麼要另外特別地說明呢?是說:恐怕有人以為這個聖人境界啊,不是我們講戒應該講的地方。

問:化理二法云何發戒?答:疏云俱有損壞毀謗義故,如提婆破法之類。

那麼進一步問:那戒怎麼緣法?所以他就說了:化相、理體這個怎麼樣對我們戒有關係呢?怎麼發得我們的戒呢?他就說《戒疏》上面說:不管什麼,這兩個東西你可以說毀謗它,結果毀謗它了使我們墮落,既然有墮落的可能,那我們了解了以後,不再墮落,這第一個──止惡;然後不但不毀謗,恭敬它行善。這個就是我們戒的內涵哪!我們現在的戒,要斷一切惡,行一切善,不是嗎?對!既然如此,所以要說明,怕你弄不清楚!

問:化相不明佛」,他又進一步,「住持不言僧者。」前面我們說「化相二寶」,不是化相三寶,又「住持二寶」,那麼為什麼化相當中佛寶不說,又住持當中僧寶不說呢?這個原因,「答:並情收故。」那個情、非情已經有了,這個「情」我們容易了解,所以不說了。「理中佛僧俱無別體,所以可知。」這個說明。

那麼再下面「地水」,這個就是「地水火風虛空識等」,「別舉六大。上五非情」,地、水、火、風、空,這個五樣東西是非情;「後一是情」,「識」就是情。「風空及識境相難見,故復示之」,這些東西不大容易,特別地說明,也包括在裡頭。「如盜戒說」,盜戒裡邊也都有說明這個,乃至於這些東西,同樣地可以作為我們盜所緣念的一個對象。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