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一九九一年版
第十六卷.B面
有沒有看見哪?這個第八行,一七○第八行煩惱總相。說總的,這個總相就是現煩惱相。那麼為了我們產生那個懺悔的功效,那個煩惱的總相看一下。說「若有法生,即便生起極不靜相。由彼生故令心相續,極不靜起,是煩惱相。」換句話說,這個法是指任何一法,那麼現在這個法呢,心法,就是當這種心理現象生起來了,你也不要找什麼法,就是換句話說,這種心理是什麼?不安靜的相狀。由於這個不安靜,那個繼續的下面那個心就跟著來了,這個就是這個煩惱的總相。
那麼別相呢?然後為什麼不安定呢?就是指別相了。別相就是貪、瞋、癡、慢、疑,看見了好囉,就跟著它去;如果萬一這個好的被人家拿去了,你就發脾氣,這樣,要跟人家吵架,這個是第二個,是瞋相。然後懷疑:是?非?慢相、知見,這個就是後面所立的這個別相。因此我們要懺悔的時候,就要把這個第一個拿掉。
所以如果說你心裡面迷迷糊糊,這個是什麼?這個就是一種癡相。這個迷迷糊糊,老是迷迷糊糊,到那時候人告訴你,「啊!你說什麼?」要講什麼東西的時候,瞪大了眼睛,想了半天想不清楚,這是什麼?癡相,就是這樣。所以這個法,也許我覺得好像他這有講「法生」,這個法沒有生嘛!你要曉得,這個法是無始以來一直在那兒相續當中,現在我們還是這個相續當中,這是我們應該知道的。所以往往現在我們在那兒修,接觸了一點佛法,總覺得我現在心裡面幹什麼?嗯!很安靜,如如不動。這個叫如如不動嗎?大癡相!我們一定要知道,就是這樣。
很清楚哦!不要說你現在這種大癡相,就是你在定當中……前天還有一個居士,他的確很難得,他也跟好老師學過一段時候,他說有一天忽然之間見到空了,我就告訴他這個不是!他形容這個情況,實際上這是什麼?的確你將來真正地得了、學了定了,這個定要全部精神貫注,不是像我們癡癡呆呆,這個一點用場都沒有啊!我們癡癡呆呆坐的話,你最多是什麼?弄到後來──睡一覺。這個真的噢!心裡面就一片模糊,然後覺得睡完了以後,當然起來覺得很好,這個是癡相。不要說這個頭低下去了這樣來,就算你眼睛很清楚的,或者是半開不閉,或者張的,如果心裡面很明確的這個相狀不現起的話,這個都是。就是明確的相狀生起,而心裡邊觀照的力量不現的話,這已經是昏相了──已經沉相,不叫昏相。所以這個法相是要非常嚴密的,一點都不能錯的。
那麼他那個就是學了一點定,慢慢地、慢慢地在進入定境了,他自己感覺得呼吸慢慢地越來越微,沒有了,這是一種狀態。乃至於到那時候,忽然之間覺得這個境界都消失掉了,消失到什麼呢?外不見境、內不見身,他見了空了?不是!這種情況之下,如果說真正在定當中見到的話,這只是什麼?欲界的未到地定,未到地定,你眼前看見什麼都不見了,這個定噢,根本定都沒得到。所以我們往往不識那個行相,以為在修行了。
所以佛經當中有個公案,誰呀?善星比丘,這個很有名的一個公案,他得了四禪──根本定噢!他以為得了四果。實際上那個定,他自己得到了,以為得到了四果了。但是呢,對不起,這個不行。到後來他境界又現起了,欸,他就覺得:證了四果了,不應該還有啊,怎麼又有啊?他就毀,他就說以前把信佛的整個地推翻,因為謗法,後來就陷入阿鼻地獄,它有這個公案。所以我們往往是自己不善學、不好好地學,然後產生這種誤解。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剛才講煩惱相,煩惱相中癡相。雖然不是現在生,早就生了!無始以來一直生,一直在相續當中,我們不認識它。至少你這個時候了解了這個,內心非常明確地:喔!現在增上了。所以對我們眼前下腳第一步,如果一心對這個三寶的認識不明確,歸依的量不強烈,這個就叫作煩惱相,清楚不清楚?這樣噢!所以當你正懺悔的時候,你一定要提起來。對不起,這個提不容易噢!據我所了解,你們在座的其他幾位我不敢說,真正我都熟悉的幾位、相應的幾位,剛開始的就跑得去,就是不相應;然後拿起全部精神來,欸,慢慢地有一點相應的樣子了,他是會感受到。那時候前後一對比才曉得:啊,真是破了現行!真的有一點點破現行的樣子,他才曉得前面這個煩惱相。這樣難噢!所以這個歸依兩個字,平常我們講起來很容易,要得的話,這還真不簡單哦!
然後這個時候雖然破了,在這裡在座的有幾位,過了以後在那地方很好,尤其是打短時候的到寺院裡面去,不一定是說打一個佛七囉!打一個佛三囉!就是你肯具勤努力,來了!來了以後非常歡喜。回來了沒幾天哪,不靈光了,為什麼?「對治」沒有!所以這兩個我們一定要了解,那麼這個就在發露的內涵當中。所以你要發覺這個問題哦,然後在佛前告訴說:「哎呀,佛陀呀!我無始以來都在無明當中,這樣地嚴重法,我現在一心一意要歸投依靠你!」所以這個發露,別的你不一定能夠發覺得了,這個總的你一定要認識清楚,那個時候才好談懺悔。然後這個別的,粗顯的我們還是可以曉得,貪、瞋、癡、慢、疑、種種的知見,乃至於眼前我們現在很多這種特別的情況。這個是我們應該了解的,這個懺悔必須要這樣地懺。
假定我們真的能懺悔的話,那什麼業都可以懺得乾淨。當然講懺悔的話,要有懺悔的儀軌,一定要有懺悔的儀軌。平常我們說淨土懺、小淨土懺、大淨土懺、法華懺,然後華嚴有華嚴的懺,金光明懺、三十五佛懺、八十八佛懺、水懺、梁皇懺,哪一個都可以。不過注意!這個懺法不僅僅是你把它照著這個文,如此這般唸上一遍;唸上一遍有它一點點功效,什麼功效?種一點善種子。快的,說不定彌勒佛出世的時候有希望,慢的是無量無邊劫以後,欸,你遇上了,那太划不來!
關於這個懺悔,剛才說其實《金光明經》,如果你們要懺悔的話,《金光明最勝王經》是一本非常好的經典。《金光明經》有兩個版本,平常流行的,比如說智者大師有他那個,智者大師疏的《金光明疏》,那個是根據早譯的;這個《金光明經》比較好的是晚譯的,義淨三藏譯的叫《金光明最勝王經》十卷,你要看這個才懂。這個地方我引一段話,特別地跟大家說一說。《金光明經》卷三〈滅業障品〉當中有一段話:如果說我們能夠成就四法,就是這四樣東西做成功的話,一切的罪障能夠永盡無餘,永遠清淨哦!再沒有一點餘遺。哪四點呢?「一者不起邪心正念成就」,不起邪心──不再生起邪惡之心,正念成就;「二者於甚深理不生誹謗」,於甚深的理不生誹謗;「三者於初行菩薩起一切智心」,初行菩薩──剛開始發行的菩薩,起一切智心;「四者於諸眾生起慈無量」,於一切眾生起慈無量,就是慈悲喜捨四無量心那個慈無量。這裡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就是我們現在能做得到的,就是做到第一點。第一點做到了,下面這個都能夠做到,如果第一點做不到,下面就不談!
現在看看第一點怎麼說呢?就是說,「不起邪心正念成就」,這不是兩件事情,這是一件事情。正念成就了以後你就不會起邪心,不起邪心一定是正念成就的時候。那麼這個邪是什麼?就是我們無始以來,隨順無明錯誤的這種心理狀態,就是這樣。如果你懺悔能夠達到這個,那就正念成就。不過這個正念成就有一點點內涵我要說一下,剛才我們不是說破現行嗎?破現行的時候這個邪心是不起的,但是這個正念不叫成就;這個破了現行以後能夠繼續保持下去的話,這個才叫正念成就。所以這個《金光明經》上面是第一個「不起邪心正念成就」,是在四力懺悔當中四力具足:一定是破現行;對治現行;當你正破又對治的時候一定依止;然後保持這個正念的時候,後面一定不再犯。清楚不清楚?所以第一點做到!
第二點「於甚深理不生誹謗」,不生誹謗,這個滿重要的。就是我們現在剛開始做,接觸了一點佛法,懂得了一點,但實際上佛法深廣無涯,我們往往把我們皮毛東西衡準深遠的。他為什麼要特別講這一點呢?因為在一切的罪障當中最嚴重的是什麼?謗法之罪,這我想我們大家了解的。不接觸佛法是一件事情,接觸了以後往往對自己很執著。我們剛開始連它歸依還不行所以要懺悔,當然深遠的道理不清楚,因此對深遠的佛法我們一定是這樣,至誠恭敬說:啊,我現在不行哪!我不了解它深厚的內涵。對於自己不了解的不要妄加批評,這樣,這個是我們能做得到的。所以你第一點真的做到了,第二點就能做到。
那麼下面這兩句,既然寫在黑板上,也順便說一下。為什麼於初行菩薩起一切智心,於諸眾生能夠慈無量呢?《金光明經》是大乘經典,他要求的上佛果,這個要想達到第一步,就是這個懺悔。我們以前所安住的──邪知邪見,那麼現在要想求無上佛果的正確的知見,我們要做的兩件事情: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要想達到這個,目前我們下手之處是這個因,這樣。這個初行菩薩──佛的因,是上求之因。不要說佛,乃至於他只要跟我們相應的,你把他看成……比法相應的、比我好的,我就把他看成佛;不如我們的,把他看成眾生。因此在這個情況之下,你了解了佛法,以後我們的行持的準則,這個兩點就是告訴我們行持的準則。他比我強,我把他看成他是佛;他比我弱,我要把他救出來,就是這樣!
換句話說,你不但眼前「不起邪心正念成就」,可是正念成就了不是停在那裡不動噢!你這個正念一定是對一切境界,在境界上面。那麼境界上面遇見這個緣的時候你不要動了嗎?沒關係!就怕你不動,你動一直在增長功德,怎麼增長法?比你好的把他看成佛,無邊的功德增長;不如你的,你慈悲要把他救出來。天下最精采的、最好的功德就是這兩樣東西:敬田──比你好的,你敬了;不如你的──悲田。哪,就是這樣!所以他四句話。
所以這個四句話他又結個偈子,結個偈子,叫作「專心護三業」,前面說這個「不起邪心正念成就」,實際上的真正的重點就是什麼?全部的精神擺在這裡保護我們的三業。為什麼要保護它?因為了解一切的苦樂的根本在這裡。那麼這個三業的重心,就在那個意業上面,就在正知見上面。眼前從下腳第一步走進去,而深厚的地方我們不懂,所以「不誹謗深法」。因為我們現在走的是基礎第一步,這個基礎第一步是可以說共下士、小乘部分,然後呢,我們真正的目標又究竟圓滿。因此對深法,我們說現在眼前不懂,經論上面很多地方告訴我們,千萬不要妄加批評。
尤其是目前我們的狀態,我們實在是很糟糕!我以前一直犯這個毛病,我學了這個就執在這裡,執在這裡,然後對別的就往往排斥,我自己一直懺悔。所以我在這個地方,也可以是懺悔的心情,也可以說建議諸位同修,你能夠有緣接觸到佛法這是好的事情,但是我們所以為凡夫的原因,正因為我們罪障很重、資糧未集,在這時候千萬不要再加重罪障。怎麼辦呢?那最好的方法就是,好一點的能夠讚歎,就是上面說的,我念佛的讚歎參禪、讚歎學教、讚歎這個、讚歎那……樣樣讚歎;欸,我做不到,我讚歎你們。反過來我參禪的,我讚歎念佛。現在往往不是!然後呢,我參禪的說念佛不好,我是念佛的說參禪不好,佛法就是這樣被我們弄垮掉了。人家不了解,跑到我們佛門當中一看:自己在打架,好了,還談什麼!你們講道德,然後你們自己在那兒打得這麼天翻地覆,你這個道德何在?不是在騙人嗎?我們先不必談其他的,先不必談自己的心理狀態是如何了,對不對?
所以這個地方注意!我們現在是下腳第一步,尤其是自己有了一點點那個了,自己更覺得,噢!這個慢心就增長起來了,這樣。所以他這地方告訴我們第二件事情──不要誹謗深法。那時候越是這樣,越是自己覺得:啊!謙虛。體會到了,發現這個佛法真高妙,那時候你發現:原來我下腳的第一步,啊,那高深的地方我實在不懂,好好努力!就是這樣,看見別人多去讚歎。然後別人不外乎這兩種:比我高的、比我低的,高的把他看成佛,低的把他眾生救起來。請問這樣你所有的什麼狀態啊?所有的行為是什麼狀態啊?豈不都是積累無比的功德?喏,就這樣!這個懺悔的內涵就包括在這個地方,所以它第一句叫「專心護三業,不誹謗深法」,下面「起一切智心,慈心淨業障」,四句偈子,就是把那個四句。起一切智心──上求,下化呢?慈心,這樣的話把所有的罪障淨除掉了,就這樣。所以在這個上頭我講那個懺悔的時候,我們必定要用這個樣子,努力地去做,努力去做!
所以說,這個地方的發露,舉個簡單的比喻,我們不是要拔草嗎?不是要除病嗎?那你第一個曉得你的病什麼病相,這個病相什麼病因,這樣,那然後才能對症下藥。你不是要拔草嗎?要曉得那個草對你的毒害,一定要曉得它對你的毒害,你才肯去對治它,把它拔除掉。所以對它的毒害了解了,曉得草是什麼樣子,然後第三步再抓對了從根把它拔起,這個發露一定要從這個地方講起。所以不是說:「唉呀!我做錯了,我懺悔呀!」不僅僅是如此。也不僅僅是我每天早晨念它個「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一遍不夠念三遍,單單這樣不行!懺悔的內涵是如此,你真正的懺悔的內涵做到了,把這個容器、現行能夠淨除了,這個時候才下面去歸依,那個歸依的力量就生起來了。所以這麼一路過來,這個地方講到懺悔,講到懺悔,在這樣懺悔乾淨了以後下面你然後去歸依,那個就會得到歸依之體。
請翻開下面第十八頁,十八頁上面,關於前面那個文字都已經解釋過了。哦,那麼最後有一點點,注意喔!說平常我們無始以來這個習氣,這個不知不覺當中往往會犯的,我們現在不但不去懺悔,還要去掩飾,掩飾。你們怎麼樣我不知道,我自己確實知道我一直犯這個毛病,我隨便說一個你們看看有沒有?我一直到現在常常不知不覺就犯了、不知不覺就犯了,以前更是如此。我總記得離開現在二十多年,剛出家,那麼跟我的師長,我最受用的這一個師長。當然我現在最主要的就是講仁法師,剛出家的時候,那也就是仁法師跟我說這些道理。說完了以後,我就跟他說:「法師啊,你說的境界很高耶,這個羅漢境界啊!」就是這樣。心裡面很奇怪,他這個話擋在那個地方就會聽它不進。然後有的時候告訴他:「法師,你這個話是很有道理,可是我現在感覺得內心上面很痛苦,你不要在這個刺的上面、這個痛苦的上面刺我一下,我希望你心平氣和才告訴我。」就是這樣,他就不開口了。
多少年以後我才發現:我們要想懺悔是千難萬難,無始以來的習氣,保護啊,不要說輕而易舉,你完全不用力,它就想盡辦法去保護它。我們真正將來懺悔的時候,這個最難的一個地方是什麼?它不知不覺當中,它就保護它,一直在保護它,它用種種的藉口,世間有的是藉口。你們這個要自己去檢查,我講沒有用。
所以真正修行的,一定要在如理的這個團體當中,不但師長,還要同行善知識,周圍人會告訴你,那個時候會告訴你:「啊!你這種想法錯了。」然後這個保護、掩飾並不是有意的哦,通常我們有意是不會的。說到這地方就是無明的可怕!無明的可怕!我們就是在無明當中,看不見事情的真相,明明把事情看錯了,還以為正確的,那是真正傷害我們的就是這個東西。關於這一點在現在這個地方制教、行教當中,它並沒有細說,可是這個化教當中、經論上頭,我們真正要深學、努力學的話,就是要這個,而這個絕對不是三言兩句可以說得清楚。現在我們想學佛,而不在這個上面努力,這是所以得不到受用的原因。所以這個「發露」兩個字的真正的重要,在這地方簡單地說一下。那麼下面再講「作法」。
第五項 作法
有了這個,現在開始作法了,作法就是正式受歸的時候還要種種的因緣和合,那才能夠產生應得的功效。
《羯磨》註云:「《善見論》云:並須師授,言音相順。若言不出或不具足不稱名不解故不成。」
這個簡單地解釋一下。這個作法它有一定的法則、一定的儀軌照著這樣去做。不過這裡要注意呀,這個法則跟儀軌告訴我們,我們真正地做的不是照本宣樣地唸一遍,我們真正要做的,從他文字所指的內涵上面領會到了,心裡跟他相應。心裡跟他相應的這個行為做到了,你就能夠得到他要告訴你、他要傳給你的東西,這個才是真正作法的內涵。所以說第一個要「師授」。然後授給你了以後「言音相順」,跟著他,跟著他,而真正的跟是內心,然後身、口,三業俱到。如果說你「言不出」,或者「不具足、不稱名、不了解」,這個不了解,特別的就是你心裡狀態沒有跟它相應的話,那個都不成功,都不會得到,做了半天做一個虛功。真正要得到的一定每一個部分相應,佛法就是個緣起之法。
說到這裡,那麼大家想想看,我們歸依的是三寶,而正歸依的是法寶,法哪來的?佛說的,佛指導我們的。佛是一切智者,無所不知;佛是大悲,絕對全心全力的,沒有別的,佛的整個的他的希望、他的目標、他的事業幫忙我們;佛有無上的大威神力,只要做得到的,他無不圓滿,結果我們還是凡夫。這個地方說明什麼?哪!外緣已經完全具足,差就差在哪裡呢?就是我們自己的內心。所以論上面告訴我們:你不是要歸依三寶?對!歸依需要兩個條件──自、他。你歸依這個法,現在佛已經圓滿具足,說的法清清楚楚,你自己相應不相應?所以所歸依的外支已經具足,真正重要的就完全你的內支,你內支相應到什麼程度,你就得到什麼程度,清楚不清楚?所以這個地方告訴我們的「言音相順」,不出、不具足、不稱名、不解,不成,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現在這個地方,大家不了解的,正好從這個時候開始;了解了,從這裡增上。不必急著去:「哎呀!要去求歸依,要去求戒。」要歸依都不了解,求戒都不了解,還要想很大的,那都談不到。那麼這個「解」怎麼解法?首先是文字的了解,文字所指的義理的認識。這個認識的話,一定要很仔細檢點自己的內心,如果不努力檢點自己的內心的話,找不到。當然在這個檢點之前的話,對文字所指的意趣要正確地認識。
因此在這裡我了解,你們的情況我不敢說,我了解我自己至少,因此將心比心,我也可以說。我今年,學了佛真正說起來三十多年,出家到現在二十七年,一直到最近這幾年來慢慢地心裡面有一點相應。所以你們諸位聽見了以後不要期望它──啊!聽懂了,我明天就要做到它。不是!如果說你聽懂了以後能夠把三個月內做到的話,那你就超過我太多、太多了!我做個出家人,專業人員,學了十五年以後才慢慢地體會到。不過對你們來說如果要用十五年的話,我相信你們也就完了!因為我十五年是自己在摸索當中,你們今天已經有這麼清楚明白的佛、菩薩、祖師、道宣律祖、弘一大師,然後還經過我這個留聲機,這麼一步一步地告訴你們,你還要十五年?你還有……一點希望都沒有!這個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所以我必須告訴你哪,如果你真的想,那麼像最近這一段聽的時候,你一定要把它弄清楚。現在你們了解了,為什麼這個論跟這個律兩個東西要配合一起,這個論不僅是論哦──經、論、律。換句話說,見,見些什麼?行,行些什麼?這個行跟那個見相應,這個見正要去行,然後才能夠彼此慢慢地互相增上。關於這個,今天晚上講到這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