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1991年版)14B

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一九九一年版

第十四卷.B面

制教有一個特別的一個重點,制教的話,換句話說,跟化教的不同,化教是用捨任緣,大家還記得不記得?你覺得好嘛你就用,不用嘛你沒關係,這樣的。用了嘛當然有好處,不用嘛也沒大害處;雖然有好處,好處也不大。制教不是!每一個地方都告訴我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了解得很清楚不用,對不起,這是個大損失,用了是個大好處;可是萬一用得不對的話,那就是出大毛病,就是這樣。所以在以前我們學論的時候,那個時候以前面理路上的認識來說,很多地方不一定用它,了解了固然好啊,差一點也沒關係。現在呢制教,如果說制教仍舊在理論上面認識,剛第一步當然還是理論上認識啦,正式你開始去行持的時候,那就一點都不能錯!

前面已經說過了,並不一定說我馬上去用,至少到現在為止這個了解是完全正確的,所以所有的關鍵所在,我都要指出來。那麼這個很多關鍵所在,《廣論》上面比《在家備覽》清楚。因為它畢竟是一個「備覽」,《在家備覽》,還一個「略編」。如果說要翻那個南山三大部的話,這麼厚一落,我們這個講下去的話,講它三年也講不完,這倒是也是事實。所以到下面跟它相關的地方啊,我會隨時指出來,這兩天呢大家對這個把它存在心裡面。那麼有了這個,我們再去先把那個顯相那個文把它唸一遍。

  •  
  • 初約義略釋
    • 初顯益
    • 二結名
  • 二引文廣釋

《戒疏》又云:「此三益世,近拔三有,遠清二死。希世獨達可重名寶。

那個還是翻那個《在家備覽》,《戒疏》上面告訴我們說,這個三寶啊,它對世間有特別的好處。好處在哪裡呢?也是遠、近兩個,「近拔三有」,就是說能夠從三有──就是三界──欲有、色有、無色有,為什麼叫有呢?這個有就是三界的根本、三界那個因,作叫「有」,十二有支當中的有,它很相似的,有了這個「有」一定會在三界當中流轉。所以從這個地方拔除,所以從因地上面拔除換句話說,它叫「近拔三有」。你皈依了三寶以後,你就不再造輪迴生死之因,眼前儘管還在,可是將來一定不感這個果,所以「遠清二死」。「二死」呢有兩個,一個叫分段生死,一個是變易生死;分段生死通常是指羅漢而言,變易生死佛果才是究竟。而這個「希世獨達」,這個世間所少有,而唯一它才真正地能夠幫忙我們哪,從生死輪迴當中達到涅槃彼岸,所以是「可重名寶」。

故《寶性論》喻分六義。

《寶性論》當中把這個好處,以它的特徵,用六點來說明它。

一希有義。世寶貧窮所無,三寶薄福不遇。

下面這個文長,所以我唸一點、解釋一點。這個第一個呢,希有難得。世間的寶貝,貧窮得不到;三寶,福薄的人遇不到,福薄就是貧窮嘛,相似的。

二離垢義。世寶體無瑕穢,三寶絕離諸漏。

世間的寶貝沒有一點點瑕疵,沒有一點點骯髒,三寶呢同樣的。「諸漏」,這個都是瑕疵、都是骯髒。

三勢力義。世寶除貧去毒,三寶六通難思。

世間的寶貝這個力量能夠兩樣東西,貧苦、有毒都能夠拔除;那麼「三寶六通」,六通我們大家了解哦:他心、天眼、天耳、宿命、神足、漏盡。

四莊嚴義。世寶嚴身令好,三寶能嚴法身。

這個世間的寶貝啊,能夠莊嚴我們的身體;三寶呢,莊嚴法身。

五最勝義。世寶諸物中勝,三寶諸有無上。

世間的寶貝,一切東西當中最好;三寶呢,「諸有」當中沒有能超越得了的。

六不改義。世寶鍊磨不變,三寶八法不動。」

世間的寶貝啊不會變,那麼三寶也是不為八法所動。八法後面有解釋,八法後面有解釋,毀、譽、利、衰、稱、譏、苦、樂,四個是順的,四個是逆的,順的增長我們的貪,逆的增長我們的瞋,都在癡心當中轉。下面《行宗》的解釋,那我們把它唸一遍就行了。

《行宗》釋云:「初約義略釋,上三句顯益。近遠二字必對因果。

剛才已經說過了,近嘛是因,所以因當中稱為三有。這是為什麼前面不說近拔三界,三界就錯囉,一定拔三有,因為「有」啊生死輪迴之因。這個生死輪迴之因,你必定要修戒定慧才能夠拿得掉。關於這個問題,如果要正確地了解的話,那麼十二因緣當中說得最清楚。十二因緣當中,業有兩支:無明、行的「行」一支;愛、取、有,「有」的一支。有了以後下面呢生死一定感,這樣。這個「有」就是我們現生所造的,那麼要想對治只有學戒定慧,所以它「近拔三有」是指這個而言。

二死者一曰分段三乘共亡,二曰變易唯佛永盡。(剛才說過啦!)希下一句結名。希世者世間無故。獨達者超諸有故。 故下次引文廣釋。今用四種三寶對此六義。

「故」就是《寶性論》哪……說「今用四種三寶對此六義」,四種三寶的話,就是前面告訴我們的理體三寶、化相三寶、住持三寶跟一體三寶,那麼這個四種三寶;六義就是前面那個希有、離垢……這樣。

初義通四。

第一個義是什麼?「希有」,這個希有啊,對於這個四種三寶都通,這四種三寶每一種都是希有。

住持無信不遇。化相無緣不遇,舍衛三億可以明之。理體局聖,凡愚不遇。一體二乘不遇。

那麼這個四種三寶當中是哪四種三寶呢?住持三寶首先舉出來。住持三寶為什麼希有呢?沒有信仰的人,對不起,碰不到;碰到了也沒有用,所以它希有啊!「化相,無緣不遇」,化相只局限於佛世,對不起,就算佛世的話無緣碰不到。下面舉一個例子,佛在舍衛大城,舍衛國是中印度那非常大的地方,那舍衛國的人有九億。不過這個地方要說明一下,那個「億」有三種,億有三種。這個平常我們說千、萬,在萬上面的話,十萬就叫億、千萬也叫億、萬萬也叫億。平常我們現在用的這個萬萬才是億;印度當年這個億的話,是十萬也叫億、千萬也叫億、萬萬也叫億,這我們要了解的噢!所以不是舍衛城現在我們現在的三億,不是!那時候舍衛國有九億人,九億人當中啊,這個三億是信佛的;三億呢雖然看見了不信;另外的三億,連佛的面孔都沒看見過。喏!所以這個無緣哪,就算佛在同一個時候,我們都看不見。

其實這件事情說起來也很簡單哪!非常簡單、非常簡單!我們想佛世的時候好像如此,假定說以現在問我:欸!現在的總統,這個李總統你看見過沒有?對不起,我就沒看見過。現在有報紙了,我報紙也懶得看,電視我根本不看,我硬是沒看見過!你們想想對不對?這千真萬確的事實!我這不是笑話,你們很多人到南普陀去看過,我們南普陀就是沒電視,報紙也沒有,人家送來了,我們趕快丟到字紙簍裡面。現在不!出來了以後,尤其是中東戰爭,看看它,那我還曉得那個什麼人。是不是,你們是不是也有同樣地有這個經驗?所以這個我們要了解噢,這個希有的確是!所以他說這個「化相無緣不遇,舍衛三億可以明之」,就舉這個例子。「理體」呢,只有聖者才有,凡愚──凡人碰不到。「一體」是二乘不遇,這個一體三寶尤其是後面特別地說,哦,是《涅槃》上面,二乘碰不到。

第二義中,唯約理寶。

「第二義」,第二義是什麼?離垢,離垢是「唯約理寶」,這樣。儘管呢四種三寶,四種三寶當中,其他的三種還沒有離垢,所以這個只有理體三寶是完全離了。那下面解釋:

《歸敬儀》云:「住持三寶體是有為,具足漏染。

住持三寶因為它是世間呀!世間,譬如說住持三寶當中僧寶,僧寶是凡夫身,凡夫身嘛當然有漏、有染,所以它並不是離垢。然後住持三寶當中的佛寶呢,那是形像、塔廟,形像、塔廟這東西並不是出世的,並不是離垢的,對吧!同樣地,法寶的話呢,文字什麼東西,這個並沒有離垢。

又云:化相體是無常,四相所遷,滅過千載,但可追遠用增翹敬。

所以這個化相三寶呢,如果是離垢的話應該是常的,現在呢化相三寶,佛是無常相,所以他說被「四相所遷」──生、住、異、滅。「滅過千載」,那是對南山道宣律祖來說,因為《戒疏》上面所舉的時間來說,《戒疏》是道宣律祖初唐所註的,離開現在已經一千三百多年。道宣律祖的生年,他是公元六百年前後的人,六百年前後,他好像是死的時候是唐高宗,就是唐太宗的下面一代唐高宗,上一次已經說過了,麟德元年還是麟德二年,離開佛世的時候一千帶一點點,所以「滅過千載」。所以這個是說化相三寶無常,所以它並不是離垢。只是說對後面的人來說「增翹敬」,不能夠適用這個離垢這一點的。

據後一體在迷隨染。故此三種皆無此義。

後面這個一體三寶呢,一體三寶是指眾生分上而言,雖然它具有這個一體三寶,可是呢「在迷隨染」,雖然是隨緣而不變,但是畢竟它隨緣是染污的。所以說,這第二個「離垢」,那只有這個理體三寶才有。

第三喻中,

第三喻中的「勢力義」,勢力義是,

六通在人,唯對化相。毒謂苦惱。

那麼這個第三喻講勢力。勢力這是指什麼?指這個力用,那只有化相三寶,因為有六通啊,前面這個舉一個比喻當中,比喻六通嘛,化相三寶才有六通,理體、一體以及住持三寶沒有這個能力。

第四通四。

第四,第四是什麼?「莊嚴」,莊嚴是通四。

住持化相能發信仰,理體一體可以修證,皆是嚴身。

那麼這個住持三寶、化相三寶呢,這個都是教量;這個理體、一體呢,是修證之量,所以這個都能莊嚴的。

第五亦通四。

第五是「最勝」。

餘三易解。住持佛法雖是世物,莫不表示法身,功用無極。

那麼「最勝」呢,最殊勝。最殊勝,當然理體三寶、化相三寶、一體三寶當然殊勝;說這個住持三寶,前面不是說跟世間一樣的很染污嗎?它勝在哪裡呢?他下面就說了,說這個住持三寶,譬如說佛來說、法寶來說。「佛」我們說,啊,那個泥塑木雕、這個紙頭畫的,這個有什麼殊勝啊?要曉得雖然紙,但是呢它所表示的,表示在法身,那個功用是無可比擬的,所以下面舉出那個例子。

《歸敬儀》云:金木石土體是非情,

那就是啊,佛──這個住持三寶是依這些做成功的,「以造像故」,雖然它體是金銀土木,造了像以後,「敬毀之人自獲罪福」,恭敬他的人就得到無邊的福德,反過來就是無邊的罪過,所以說這一個它同樣地有非常殊勝。

故知此寶得名無上。法亦準同。

法也同樣如此,謗法非常可怕。

剃染之僧為世福田,人天中勝,

儘管住持三寶本身他並不是清淨,所以下面說,

破戒惡行猶過外俗,況餘持奉其勝可知。

經論上一再告訴我們,哪怕他破了戒了,你對他還是把他看成像聖僧一樣,如果你不尊敬他,對你還是有害,所以他就是有這樣的一個殊勝。第六,第六是「不改」,「不改義」。

第六唯局理寶。《歸敬儀》云:此之三寶常住於世,不為世法之所陵慢。一體雖常,然就迷邊隨緣流變。餘二無常,非所論矣。

這個我們容易了解。

八法者,《智論》云:衰利毀譽稱譏苦樂四違四順能動物情名為八風。

剛才說過。

理寶人法皆是出世無漏聖道,不為八法之所動故。」

那這個就是解釋前面那一段的。我們再看下去:

《戒疏》又云:「四寶為言,理寶為勝。由常住故,為世所歸。餘三隨設,體是有法。」

前面雖然舉出四種三寶,可是這個四種三寶當中,理體三寶最勝,因為它是常住的,這個才是我們世間所歸仰的。其他的三個由於這個根本而樹立,都是有為,乃至於有漏之法。下面要看解釋。

《行宗》釋云:「理寶勝者理通大小,生空真如是小乘理,清淨心本即大乘理。今須約大以論勝劣。

那麼這個講理體三寶當中的話,這個理有大、有小。那麼小乘來講的話,這個理是什麼呢?所謂「生空真如」,通常我們說一切都是空,一個說人空,一個是法空。人空就是生空,小乘真正的就是證得那個人空;法空呢?清淨本心──大乘理,現在這個地方的勝利是大。究竟圓滿地來說,大跟小並不是對立的,是涵蓋的,不但是涵蓋的,而是次第由小到大,所以大是涵蓋小的。那麼他下面設一個問,說:

若爾,與一體何異?答:一體在迷,專據凡說。理寶約證,唯從聖論。故分二矣。是故理寶獨勝餘三。」

這個容易懂。那麼為什麼這個地方要特別說明這一點呢?這個有它的個主要的一個內涵,這裡說一說。我們不是皈依,說皈依的對象是三寶嗎?那它三寶有什麼好處呢?就是這樣。所以前面在《廣論》上面他不是告訴我們,啊!你要脫苦、要得樂,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他能夠救你的應該具足幾個條件。說明了這個以後,他下面再緊跟著說皈依,看看佛的身功德、佛的語功德、佛的意功德,意功德當中又分悲、智,然後呢再加上事業──業功德。為什麼要分身、語、意、業,而意當中再開,這個就是把他真正殊勝的地方,懸在那地方。告訴你:哪!你不是要究竟圓滿嗎?說他有這樣的殊勝的、究竟圓滿的內涵在。所以把這個他的正面的給了我們,啟發我們好樂、仰望、追尋之心,就這樣。

那麼啟發了這個仰望、追尋之心,你怎麼進去呢?那就把那個下面的次第,一步一步告訴你。因此一步一步告訴我們的時候,就說明,哦!佛把這個引導我們的,然後呢──化相三寶;化相三寶留給我們的──住持三寶;然後指出我們的──一體三寶,你本來就是天真本具耶!可是因為你迷染,所以你不行。啊!那麼這樣一來:原來我也做得到啊!對!有了這個。你怎麼作法呢?根據住持三寶。然後呢一步一步地推上去,化相三寶是把這個理體三寶的內涵介紹給我們中間的一個樞紐,然後呢這個遺留下來的是住持三寶,指告訴我們的:原來你本身就是啊!就這樣。所以它整個的有它這樣的一個關鍵所在,這樣地層層把這個內涵剖析,讓我們了解了以後,如何識舊路還家,所以它這個上面特別要說明這個理體殊勝之處。最後一段,

《歸敬儀》云:「緣理三寶者。理謂至理。天真常住,還是心體。且從染說,無始有終。

那麼這個我想容易了解,文字容易了解所以我不細說了。這個「緣理三寶」就是這個理體三寶,為什麼我們要緣念說那個理體三寶呢?理啊就是至理,它是天真本具永遠不變的,它實際上呢這個就是心體。雖然是心體,但是既然開出四樣來,那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從染說是「無始有終」。為什麼叫無始有終呢?這個染污啊,無始以來都在這個地方,欸,但是你真正了解了、解決了,它到此地「染」就沒有了。所以說,

但為惑網,

都在這個無邊的煩惱網當中。

不能出障。今以三學剋翦纏結。惑業既傾,心性光顯,始終性淨,無始無終。

那麼所以從染的那個地方去看的話,無始而有終,這個染的地方沒有了。怎麼沒有法呢?說以三學針對著翦除,那麼把惑業整個地剷除掉了,我們的本性光明顯發;實際上顯發出來不是別的,就是你本來有的,說「始終性淨,無始無終。」

由法成立,隨境分相,

欸,對了,這個地方下面又解釋了。說這個為什麼能夠得到呢?由法才能夠慢慢、慢慢地,而這個法隨著境界上面怎麼相應的地方去對治它。

隨境分相,即號此相為五分法身。謂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也。前之三學從因受名。由戒護助,果成法身,故云戒身。定慧準此可以類知。

這裡剛才已經說過了。

後二從果次第受名。解脫身者,由慧剋惑,

由於智慧照破了這個迷惑,然後呢把迷惑對治了,說

惑無之處名解脫身。

沒有迷惑嘛就解脫啦!所以這個叫解脫身。

解脫知見,乃以出纏破障反照觀心,

這個是觀的能力。

故云知見身也。 唯佛法中三乘聖者具此五分,能為六道作大歸依。 故論云:歸依於佛者,謂一切智五分法身也。歸依於法者,謂滅諦涅槃也。歸依於僧者,謂諸賢聖學無學功德,自身他身盡處也,即自他惑滅所無之處故云盡處也。 如世珍寶,為生所重。今此三寶,為諸群生三乘七眾之所歸仰,故名正歸。」

那這個文字容易懂。就像世間的珍寶,我們眾生大家所貴重。現在那個三寶呢,是法界一切有情,從這個上面能夠解脫的,所以叫作三寶,這才是我們真實應歸依、該歸依的。

《歸敬儀》又云:「此明理寶是歸依所宗。故覆詳之,令心有寄。」

最後一句話說出來了,這就是我們真正的心所寄之處。現在我們心寄在哪裡?現在我們為無明所覆,寄在不應該寄的地方。那麼從它的行相來說的話,是無量無邊;從它的內涵來說的話,所對的境完全迷惑,就是所對的三界的一切;而從迷惑的心情來說,為貪瞋癡所使。因為貪瞋癡所使,所以都迷醉在我們眼前的種種境況上面,明明是苦把它看成樂,就是這樣。所以現在告訴我們,這個才是我們真正要的啊!作為我們真正歸敬的對象,由此一步一步地上去。所以這個地方的顯相,這個地方的顯相啊,是正顯出來。從這個地方明白了以後說:喔,這個才是我們要的啊!然後呢下面再說明它有什麼好處呢?這樣,有什麼好處呢?處處地方一步一步地這個上面推動我們,使我們漸次內心上面的認識增長,然後呢追求的力量增長。從這個上面漸次、漸次地淨除煩惱,增長功德,自然最後大家都會得到我們所要的。

那麼今天呢簡單地就說到這個地方,剛才有幾個問題,這個問題本身非常好、非常重要,但是我們繼續地講下去啊,它都會一一解決,所以我順便提一下。這個,有人問說:「《廣論》是化教還是制教?」化教。那麼化教跟制教兩個,大家往往分不清楚,我這個地方很簡單明白地告訴你,講道理的就是化教。《廣論》上面曾經說過,在大乘當中,說你要受這個大乘戒的時候,願心容或可受,行心決定不可以馬虎,大家還記得不記得這個話?願心跟行心指什麼而言?願心主要的是化教所攝,行心是制教所攝,所以這個制教另外一個名字叫什麼?行教。清楚不清楚?就是這樣。所以《廣論》只是論這個道理,說真正修行的話,說開始的是受戒,受戒《廣論》當中沒有講。所以宗喀巴大師除了這《廣論》以外,寫了一個《菩提正道菩薩戒論》,還要論。論完了,真正受戒,《戒論》當中有沒有?還是沒有。所以真正戒的部分一定是在律藏裡邊,這個我們要了解的。下面像《南山律在家備覽》繼續說的時候,會說得很清楚。至於說五戒是化教還是制教呢,今天已經有了簡單的說明。

最後說那個戒體啊,是納法所成,那麼有沒有大小的別?有!實際上呢,這個戒體就是你認識的深淺、廣狹,然後呢你自己發心,下中上品不同。就像前面剛才說,這個一體三寶本身就是,但是在迷呀,雖然是不變可是隨緣,顯出來的功效本身是有大小之別;儘管你本體是。這是為什麼我們要一步一步地學,學了以後照著去行。後面他會把這個地方告訴我們。

最後你說:得不得?我希望明天能夠說清楚,這個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一點。譬如說,得不得戒體,乃至於得不得皈依?以前在《廣論》上面曾經說過,我們皈依的時候要得體的,那明天,是不是明天能夠說到。這個《南山律在家備覽》下面講「功益」是吧?功益下面「懺悔」,下面講「作法」的時候,那時候告訴我們,在什麼情況之下你得體;不但是五戒,乃至於具戒也有戒體哦,皈依同樣地一定要得到這個體。得到了體以後,那個依體起用,任運能夠得到我們所要的,那這個等到明天再繼續。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