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鳳山寺版 第六十一卷
現在請翻開《菩提道次第廣論》一百七十三頁,我們繼續下去。上面就是講這個「集業之理」,是這個在集諦流轉生死當中,第一個是煩惱怎麼發生;第二個,那怎麼由煩惱而集業,現在就是講這部分。這部分是現在講的是,說明讓我們了解所集的業,那麼這個裡面,首先我們要了解這個「集」是什麼?集就是造作,是我們心裡面一種力量,思心所造作,由於這個力量,然後身口也跟著它造作種種的行為,這個就是業,就是造作。那麼造些什麼業呢?它這個造作的業有很多種,那現在這個地方總說有表、無表,然後這個是從各個部派不同的說法,昨天講過。
總之這裡來說的就是「總業有三」,那這個部分已經講過了,「三」就是善、不善、無記;那麼然後這個無記不算、不談,只講善、不善;那麼善當中有:有漏、無漏,無漏不談,談有漏。那為什麼這個善、不善、無記,無記不算;而善當中有漏、無漏,無漏又不算呢?因為這裡本身是講的是什麼啊?流轉生死的因是集,這個無記並不會引發流轉生死;聖人的無漏業,也不是流轉生死業,所以這個不在這裡。這一點我們要了解,為什麼單單說這個。
那現在我們就看,這個三業當中善、不善,不善看那個文哦:「其不善業者,謂非福業。」那就是不善的,有的時候我們叫惡業。那麼福業當中,又有分幾種,說欲界所攝的善業;跟不動業,不動業就是色界、無色界所攝的有漏善業。這個分類方法。那就下面就引證《俱舍論》所說的,「如是亦如《俱舍論》云」,福是欲界的善業,「不動從上起」,再向上。那為什麼稱它為不動業呢?下面解釋:
何故名為不動業耶?謂如欲界中,應於天身成熟之業,有於人畜餓鬼之身,而得成熟,果是可動。
那麼這個欲界當中,譬如說你造了業,那造了業以後,假定說造的業應該感得天,那屬於欲界天,但是他最後可能會變成功不到天當中。所以它真正成熟的時候,造的業是天的,可是臨死的時候會改變,這個造了業那個果可能有改變。那麼上界的,上界就是色界、無色界,
如是上界,應於此地成熟之業,除此地外不於餘熟,故名不動。
這個文字很容易了解,所以稱它為不動業。那麼這個下面,就引這個《俱舍》來說明。
《俱舍論》云:「由於彼地中,業熟不動故。」
所以稱它為不動業。那麼這個就是讓我們了解、明瞭所集的業。第二,它這個業是怎麼來集起的呢?請翻過來:
第二集業之理者。總諸聖者,於諸善業發生增長。(總的。這個)預流一來,亦有造集不善業者,然諸聖者,定不積集善趣惡趣引生死業。
那麼現在這地方講那個集聚輪迴當中生死的業,講這個。那聖者他也會,但是他雖然還是有業,但是他不會再造集聚生死的這個業,所以這個特別地說明一下。那麼下面會詳細地說明,我們先看文。說這個業,談到這裡下面說「於諸善業發生增長」。我們回想一下,在下士的時候所講的業感不感果,它感果有一個條件──作已增長是感果的,作而不增長不感果的。那個「作了增長」這個業,這地方我們稱它為集,集諦所攝,因為真正的這個集諦最主要的告訴我們,也就是集的作用是什麼呢?它會讓,由於這個煩惱、業,由於這個會讓我們流轉生死的。那麼現在要告訴我們這個行相,所以哪一類是不屬於這個的,他為什麼能夠超出?以及為什麼我們造了增長會流轉?讓我們認識,認識了以後,那個時候讓我們從這個地方下手去對治,這是它真實的原因。
所以我們現在真正地要想照著《廣論》去學,這是個最主要的原因。如果超越了這個去忙的話,我們通常給它一個名字叫戲論。在阿底峽尊者的傳承當中,他還特別註明這件事情,我們生死輪迴當中,有暇身非常難得,這個生死輪迴是對我們這麼嚴重,我們全力放進去做,做對了,勉強可以;如果你稍微浪費一點的話,那即使我們有機會接觸了佛法,對我們沒有什麼益處。所以當我們談到這裡的時候,我但願每一位同學,把這個基本的概念常常策勵自己,否則我們有很多意見的,比如這樣想、那樣想一大堆意見,那請問:現在這種意見對我們究竟有沒有幫助?不到這裡來也不談這個,世間本來就是這樣嘛,大家都是空忙嘛,你去談去好了!不管你怎麼弄法。跑到這裡來的目標如果我們忘記掉,那對自己來說對不起自己,對別人來說是破壞別人、傷害別人,那個自損、損人的事情,那個輾轉對我們是非常嚴重的!所以透過這幾種道理,但願我們每一位同學很認真地自己策勵自己。
現在我們下面看哦!這個造了這個善業,因為像聖者也造了這個前面說過的,他也會造了這個,造集這個「發生增長」,就是集諦所攝的種種業,它會感生死的。那麼這個預流、一來就是聖者,小乘的初果、二果;初果我們稱叫預流果,二果是一來果,三果是不還,四果就是阿羅漢。他們這個初果、二果這些聖者,也有造不善業,這個為什麼造不善業?他有的時候習氣使然,但是他一定不會集聚這個善趣、惡趣的引生死業,這個我們要了解。那引業,這個引業是由於這個業,使我們會在生死輪迴當中輪轉的這種業,聖者一定不造。那為什麼原因?他下面會講,這裡先說。造這個業的根本原因是什麼?由於無明,對於事實的真相看不見。我們對於「我」,前面說的薩迦耶見、有身見,所以執著這個東西,以為有一個「我」,他無明是正破這個東西──見到沒有。既然見到沒有的話,那根本沒有了,他就不會再造集流轉生死的引業,這個是它的原因。那下面所以引那個
《中觀論》云:「生死本為行,故智者不造,故愚為造者,非智見性故。」
他引那個《中觀論》上面說,生死的根本在行,也就是說所以在生死為什麼?行就是業,有了業,他一定會感生死輪迴的果,也就是集,他一定會感生死輪迴當中的果,流轉生死,感苦。所以真正的有智慧的人,不會做這個。我們常常有的時候自命為聰明,看這個事情、看那個,真正的智者是看這些事情,這樣。只要我們還在造這個,那個就是一個愚癡者,這是到這裡來判別愚癡的,跟別地方不一樣。不是你腦筋靈一點,你看這個事情,覺得如此如此、如何如何,那這個是世間的愚、智的標準,學佛法的愚、智的標準根本在這個上頭。
所有只要造這個就是愚者,換句話說愚者就是造這個,為什麼說是這樣呢?因為他並沒有正確的智慧,能夠見到真正的事實的真相。說「非智」,見不到這個真正的真相。那麼這個地方的「性」是什麼啊?一切事情的真相就是性空,本性是空,唯由是緣起有,它最最主要的就這個。
世親論師亦云:
那麼也說:
「見諦無能引。」
這引兩個不同的,這個《中觀論》那就是龍樹菩薩造的,通常我們說這是一個傳承,深見派的傳承,世親菩薩那是廣行派的傳承。所以他同樣引這個,不管是深見、廣行,只要是正確的傳承,對這個道理是確定不疑,而且不會有任何其他的意見。
是故乃至自隨補特伽羅我執而轉,爾時容造能引之業。
那這就說了,這樣。所以真正能夠造引生死的業,這一定是什麼啊?一定是凡夫,凡夫還在這個補特伽羅──補特伽羅什麼?就是我們說眾生、人,就是我們現在這個每一個人,就是我們具有這個五取蘊的這一個凡夫,在生死輪迴當中,從這一生轉到這一生,我們在這個上面哪,是執著以為有一個「我」。為什麼會執著呢?因為無明。所以只要這個東西還沒破,那麼就會造。下面,
現證無我真實義已,雖於生死由業煩惱增上受生,然不新造能引之業。
就說明了。一旦真正證得了,親自現證了無我──那個是真實的,雖然這個時候,他還有生死輪迴當中的業增上,還會受生,但他不會再造。所以說預流果的聖者,他已經見了,但他還可能這一生不現證,乃至於預流果的聖者還可以輪迴當中再來七生;一來果的聖者還會來一生,這樣。那這個雖然還在輪迴當中,因為業煩惱它這個餘勢還在,雖然弱,他還會來,但他不會新造。他下面說:
預流一來,亦能不忍斷除我執,譬諸強力制伏羸劣,《瑜伽師地論》作此說故。是故造集能引生死業者,謂住大乘加行道上品,世第一法以下,一切異生。
那麼雖然這個預流、一來,他這個業還沒有完全能夠斷掉,可是的確他已經現證無我,這個業雖然有,可是他有能力,可以制止它,那個是《瑜伽師地論》上面說的。因此了解了這個特點,我們曉得能夠在生死輪迴當中造業的,這一定是什麼?說「大乘加行道上品,世第一法以下」的那個凡夫。
那這個也就是說,在我們修道的過程當中,就是資糧道、加行道,見道是真正見到無我真相的叫見道。那麼這見道之前,就是去如理去修持,先積聚資糧;積聚資糧,然後以定慧真實看那個空性。所謂那個看空性就「煖、頂、忍、世第一」,一共這個加行位上有四個。「煖」,就是漸漸地、漸漸地有一點樣子了;「頂」,再達到最高;然後「忍」的話,那個功夫加深;到最後「世第一法」,就是以世間來說最高了,再沒有比這個更高的了,世間第一個,它世第一法一剎那以後就見道了,這樣。換句話說,凡夫位上面最高的就是高到這個地方,那再超過就聖者。所以這一個聖者是不會感得引生死的業,那麼因此這個地方是說,就是這個向下去的這些凡夫,他還會造。再看下面一段:
如是若由染污無明薩迦耶見,他自在轉,三門作行殺等不善,集非福業。
他下面主要的就是講集,集些什麼業。那現在我們也了解了,原來造集這個業是由於對事實的真相看不見,所謂「無明薩迦耶見」,所以我們在這個補特伽羅上面執著一個我;我、我所,被這個東西而自在,一天到晚被這個業煩惱習氣所推,那麼透過身口意去造種種的業。現在分:「殺等不善」,如果說造這個業是造不善業,那麼集的是非福業。反過來,
若行捨施守護戒等欲界善法,是集福業。
下面就是分這個所集的哪些業。那麼第一個是非福業,就是惡業;現在我們造如果行捨、持戒等,如果這個是欲界的,那麼是福業。如果在這個上面,
若修靜慮無色地攝奢摩他等,是為積集諸不動業。
前面已經說過了,什麼是不動業?不動業就是定業,「定」,它一定是透過了──學定也要一定的資糧哦,這樣,那麼這個資糧通常我們放在戒當中含攝,如果六度當中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這一類。
我們現在在座的諸位,大家覺得:嗯!好像生活過得滿愉快自在的,這個是因為宿生集了很多善業,通常我們就說有宿善、善根深厚,才能會感得這樣的一個人身,勉強說來,也可以說列為暇滿。如果我們不妨跑到外頭去看看的話,那都非常地忙碌。前幾天沒多久,我到南下到屏東,因為我們現在很重視這個在家居士的怎麼去惡從善,建議他們有很多的各行各業,在他們能夠的範圍之內改行,特別是這個有機無農藥的事情。那我簡單地說一下,這個我覺得各位同學,將來容或有機會向他們說,實際上這裡最主要的要策勵我們自己。
像早一陣子我們就談過,這個農藥是遍地毒害,那是非常嚴重!那麼真正地要想去改善,不但是殺生非常可怕,到後來自殺,到後來不但自殺而且毀滅大地。很多地用農藥用久了以後,那個地就死掉了,長不出來東西來。所以我們曾經談過:不是餓死啊,因為長不出東西來就餓死了;那麼東西少了以後大家爭,就打死,就這樣,這麼地可怕法!這個人。所以我們要提倡這個。
那我那一次去看,剛開始他們種的時候,周圍所有的人,自己的家裡的人也笑他們,住在附近的鄰居也要笑他們,這樣。比較好的他們就說:「那些人都是學佛的啦、念佛的,所以他們才做這種事情。」意思就是這批都是──好聽一點的:「是好人啦!」那我們普通不對、不好聽一點:「這一批傻瓜!」結果他們居然透過了一些努力,種出來了。不但說不像他們想像當中──他們一般的想像說絕對種不出來,實際上種出來,不但種出來,而且比他們用化學肥料、殺草、殺蟲劑的還要好,而且好很多。
那天我去看,可能我們昨天吃的那個玉蜀黍就是那裡帶來的,不曉得是不是?是啊,我們那一天去的時候他們送了一大簍。像我平常去看見他們種的玉蜀黍田,平常長的玉蜀黍假如站起來大概一米多一點哦,它平均長得都是要二米多高。平常還有那個一個玉蜀黍上面,大概有的時候長一支,有的時候長兩支,它平均都長四支。有的時候雖然長一支、兩支,可是裡邊不一定能夠長得出來,那我們後面因為出坡有人種過,有人告訴我,有時候看看三支,可是剝開來一看,每支上頭就像小孩剛生的牙齒一樣,兩、三粒,對吧?哦,他們長得密密麻麻的。所以也許你說長了四支也像我們長的那個,不是哦,它每一支都長得非常飽滿。喏!這是有機無農藥種出來結果。
我除了看這個例外,另外看一個地方,也是一樣。他們種蘆筍,據說這個蘆筍是個經濟作物,這個經濟價值很高,換句話很值錢的啦!那本來只有屏東能長,可它現在屏東長不出來了,為什麼?因為它要用那個農藥,用了以後慢慢這個地酸了,地就死掉了,勉強還種其他的。也就是說,其他的這個經濟價值不那麼高,換句話說你要花很多的努力才會長出來。這個說到這裡,我想到邪見增上的時候,表面上面好像很好,實際上你花很多的努力下去,得出來果報很少!那麼我現在繼續講那個蘆筍。那很多地方都死掉了,那他就去種有機無農藥。人家說:「我們用各式各樣的最現代的,你都種不出來,你種這個東西怎麼可能?」也是一樣。我們這裡就有這一群願意做傻瓜的人去做,結果種成功了,不但種成功了,長得還比他好。
然後呢,我就跑到那地方去看。所以我就想到在這個地方剛才講,那太多的我們現在太多的,這個地方講,我們呢,就是說,不是,我不曉得把那話……。我跑得去看,看他們居然做成功了。做成功了以後,他們周圍的人都很羨慕,然後大家都很高興,所以我去的時候,他們都大家說感謝什麼、感謝什麼一大堆。我去看了兩個地方,當時看過了也就算了,後來我回來了以後仔細想一想,對我一個非常深刻的影響,他們這個是做是做成功了,但是花的氣力非常多。那我為什麼要講這個話呢?你們知道不知道我為什麼講這個話?今天他們長好了以後,我們很高興,說這個有機無農藥,又有營養、又不中毒,吃下去,然後幹什麼。他們種是種出來了,你們曉得他們在幹什麼?一天到晚在田裡忙,一句話!他種那個,殺草劑一噴,那個草就沒有了;然後他不是,他要去「亢、亢、亢!」去拔、去弄。所以我過去的時候,他們都戴了這個帽子,曬得黑黑的,整天在這地方。
我剛才是講的這個暇滿,想起來做這一件事情。所以我們現在覺得說我們身在福中不知福,宿生積了很多資糧,假定我們不好好地珍惜,不斷繼續地提升的話,那要嘛,我們像世間這些人,你也可以採取很多現在所謂時下的很前進的辦法,眼前好像一噴,那你省很多氣力,到最後你現在的殺生非常可怕,毀滅了大地這種業,到我們不是現生餓死、殺死,那將來到地獄裡面、餓鬼當中去。這是非常實在、非常實在的問題!
所以反過來說,每出去看一下,一方面固然是也可以說出去透一下氣,可是對我影響更深遠的,每看一次,我回來內心當中就非常地警惕:啊!這個得到暇滿的人身,這個樣的。如果我們在這地方,不好好地善用我們的腦筋,不但我們有閒、腦筋這麼好,而且能夠把這個有閒的好腦筋用在佛法上面,假定在這個上面我們空轉的話,那就像前面的暇滿人身,說得到了這個東西而不好好地利用的話,天下還有什麼東西比這個更可惜的!所以這裡順便地把這個事情,好像無關緊要,但對我們有一些策勵的。那因此在這裡我們學這個也是真正懂得,雖然簡單──當然有很多講的比如講一大堆的業,是!我們這裡講的很簡單,可是這裡非常扼要,你只要把握住了以後,這個就對!否則的話,儘管你懂得很多,你天花亂墜說了一大堆,都是戲論,這個是在這裡我們順便地再說一下。
那下面說,這個造的業就是說跟前面相應的,善業、惡業兩種,那麼無記業不算,現在惡業就是這個已經講過了;善業當中又分成功這個欲界的跟上面的不動業,總共的。
若爾於三有中一切盛事,見為過患,希求解脫欲樂,發起修眾善業,又於無我義如理觀察慧相應思諸善淨業,是否集諦生死因耶?
有這麼一個問題:現在透過了前面,我們正式地了解在這個三有──三有或者我們另外一個名字叫生死輪迴當中──一切的盛事,所有的好事情,以前我們沒有學佛之前,這個好事人人都要,現在我們了解,原來這個都是引發生死的魚餌。由於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氣,以為看成好的,然後增長我們的三毒;現在看見了這個過患以後的話,那就不再要這個東西了。所以我們真正要的是什麼?希望從這個三有當中解脫出來,因為要從這個地方解脫出來,所以同樣地要修種種的善淨之業,去對治以前前面。那麼而這個正對治是什麼?就是了解這個真正的原兇在哪裡?原兇──我!所以我們去觀察「無我」。所以平常的時候我們造種種善業,而且我們了解這個無我的如理的認識,然後透過這個去觀察慧相應的思,正觀察得到了這個正確的了解,然後造的種種的這種善淨業,這個不但是善業而且這個淨業,那麼請問這個業是不是也是集諦生死因呢?因為這個時候他還在生死輪迴當中。下面有個回答:
總資糧道加行道者,雖集庸常能引之業,然由如斯意樂所起,及於無我觀慧相應諸善淨業,是後有愛能對治品,與生死本我執行相,相違而轉,故非尋常真能引之集諦。
這一段話,那這一段話對我們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一定要把握得準。說這個總之,在整個的五道當中資糧道、加行道的這個行者,他也還是因為沒見道,沒見道前面說一定還會造集輪迴生死的業,他還是集平常的能引生死的業。不過,因為在這個加行道、資糧道的這個行者,他內心當中相應的什麼?就是無我慧相應的這個善淨業,而這一種業正是正對治生死輪迴當中後有愛的,這樣。這個東西跟我們的生死的根本是恰恰相反,所以他雖然還是輪迴生死當中,但是並不是真正的輪迴流轉生死集諦所攝。不過它是,
然能隨順引後有集,故立為集攝。
不過他還是在輪迴當中,所以仍舊算是集諦所攝。或者我們做這樣的一個比喻,譬如說:我們現在要從這裡到哪裡去,到一個地方去,然後,我們發現已經跑錯了。譬如說我們走高速公路,本來應該向北走,現在我跑錯了向南走,發現了回過頭來,應該向北走,這樣。所以這個時候方向跟它完全相反,但是我們還在高速公路上面。同樣的道理,以前我們造輪迴、輪轉生死的業,所以在集諦當中;現在我們了解了,要停下來,反方向走,當然這個結果是完全不一樣,可是本身還在這個上頭走,這是一樣的道理。
而這個眼前就是我們修行人最最重要的。否則我們退一步來說,眼前即便我們做不到乃至於,但是我心裡面一直策勵自己,從策勵自己不斷地非常努力地策勵,然後漸次、漸次從做不到而能夠看得到,從看得到而漸漸能夠去做,能夠去做而最後能夠做到,這有它一定的次第。我們整個的現在這個地方的學習的過程當中,都從這個上面來說明它。再下面,
如是亦如〈攝決擇分〉云:
這個是《瑜伽師地論‧攝決擇分》上面講:
「問:若世間諸法,厭患後有,能背後有,引出世道,彼等何故集諦所攝?
說現在〈攝決擇分〉上面有個問題,這個問題跟前面的一樣的,說:現在世間諸法我們已經了解它的真相,所以對它厭患,不會像以前一樣愛著,而這種行為能夠跟我們以前引發後有是完全相背的,而且這個走法是引導我們走向出世道的,那為什麼這個既然是出世道,為什麼還在集諦攝呢?
答:雖彼自性,厭背後有,然能隨順後有身語意妙行,是故當知是集諦攝。」
是,沒錯!你已經方向相反了,但是它還在「後有」當中,從後有來講還是一樣。以前的後有是惡的,越轉越厲害,越轉越走;現在還是後有,雖然是妙的,從後有這個角度去看──所謂後有的話,也就是說,你造了這個會感得後面一生繼續地生死輪迴當中的。所以在這裡,既然講集諦是指輪迴生死當中這個事實,那麼你還在這裡,所以因此歸類的時候仍舊放在這個集諦當中。就像我們說人,這善人、惡人,那個善人當然不是惡人哪,但是就人這個立場來看,他是不是人哪?還是人,所以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它。
此說善思生死過患,厭離生死意樂所起,引出世道諸善淨法,為隨順集。故當勵力,引此意樂及無我慧。
那麼最後這裡大師出一個指示,這也是結論。這個地方特別地說明,我們能夠如理地去思惟,而且善巧地、好好地去思惟生死的過患,因為生死了以後,然後我們對生死當中一切的盛事生起厭離。然後由於這種內心當中意樂,是引發的其他的我們的種種的行為,這個都是使得我們漸漸、漸漸地走向出世的,這個都是道諦所攝。那麼這種善淨之法,那是集諦隨順,卻是在集諦當中,也就是卻是在輪迴生死當中,能夠使我們漸次透脫出來的,這個才是我們真正要努力的。所以我們要努力地引發這一個認識。再下面去:
由是因緣,若未由多異門,觀察修習生死過患,於生死盛事破除貪愛,獲得對治。又未如理以正觀慧觀無我義,又離修習二菩提心。餘諸善行,唯除少數依福田力,悉是庸常集攝,轉生死輪。
根據上面所講的,那麼我們必須要經過這種種的聽聞思惟,然後不斷地去觀察,「由多異門」是從這個、這個各方面去觀察,然後如理去思惟修習,了解生死當中的過患。那麼了解了以後,對生死當中的一切好事情,那去掉那個貪愛,對於這個我們平常的貪愛要得到對治。這個話很容易講,我但願在座的同學,以後漸漸、漸漸地把講這種話的這個嘴巴把它封起來。這是我們現在真實應該去好好地觀察、去思惟,如果自己對很多東西放不下,那個放不下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呢?貪。諸位預科班的同學,你們現在不必重點放在上面,這是指大的,這是我們非常重要的基本原則!
那麼,「又未如理以正觀慧觀無我義」,那是兩個。這個其實我們觀察的時候也是一樣,譬如說正破貪愛最好的觀察方法是什麼?不淨觀。這個不淨觀,不必去觀有我、無我,不要。就是從平常我們對很歡喜的東西,不淨觀有一套正確的觀法的,白骨觀、不淨觀,有一套觀法。然後觀了以後,你對於你平常歡喜的東西這樣,你會產生非常強大的厭惡感。他真的觀起來了以後,譬如說我們看了這東西,哦!香噴噴的,又好、又這樣;真觀起來,你看見所有的東西,會又臭、又髒、又爛。你這個觀力一看見,你看見什麼東西,然後你會非常強大的這種排斥感就來了。
這個不是個道理,我們現在都是在道理上面轉。昨天我們曾經談過的,我們當中有一個朋友,他一業現起的時候,別人看看好好的一個境界,青山綠水,他跑得去看見是一片枯黃,這是真正的業現起的時候會這樣。那個是惡業哦!現在同樣的,如果你造那善業,現在我們曉得業是什麼?就是你思、思已業,當你很認真地去思惟觀察的時候,這個觀成的時候,我們眼前看見的這種東西,也會產生這樣。
以前我聽見過有一個大德修那個白骨觀,修成功了,一看看人那都是一具具骨頭,都是骷髏。其實我們眼前看的這個人好好地坐在這裡,他就看我們都是骨頭。還妙的是,他曾經說過一句很有趣的話。這個真正的婬貪的對治不是白骨觀,白骨觀是對我們身體的執著,有很多人對那個身體就放不下對吧?那個時候白骨觀。如果我們貪心,譬如說男女、飲食放不下,這個真正重要的不是白骨觀,應該修不淨觀。因為他這個有一點小弄錯了,結果把別人看成白骨,有的時候他那個欲心生起來的時候,他說了一句話:「縱然白骨也可愛!」所以這個不是正對治的話是非常嚴重哦,他會這樣!那使我們了解了這個為什麼說這地方,一個破除貪愛,然後觀無我慧是專門對治我、我所執,這兩個不一樣的,那個對治稍微弄錯一點點,沒有用!我們現在如果不好好地善學、深思,沒有用!修行就是這樣。
所以世間來說也是這樣,我們那時候民間有一句話:「嘴上無毛,做事不牢。」為什麼說「大器晚成」?有很多人腦筋很好,一看,他自己有很多想法,對不起,都不成熟的。那世間的一點事情,尚且如此。我自己的經驗也是這樣,譬如說我現在有一些認識、想法,年輕人都不同意,我也莫可奈何,我曉得我自己吃過多少苦頭,他沒吃苦頭之前,就是不可能了解,現在修行亦復如是。所以說,前面一再說「信為能入」,你還沒有體驗到過之前,你唯一的,如果你善根夠,你會遇見夠條件的人告訴你;相信他,沒有第二條路好走,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則!那麼現在這個其他的我們不談。
那現在下面就是講,或者由於這樣的觀不淨而破貪愛,由於觀無我慧而不執著這個我,這個都是;再進一步來說,由於自己了解了以後,還願意幫助人,然後要能夠求無上菩提,那時候修習大乘法,大乘先是世俗菩提心,再來勝義菩提心,這樣。所以如果離開了這個,「餘諸善行」,所有其他的善行,這種善行都是什麼?都是平常集諦所攝的生死輪。不過有一個例外,這個例外是什麼?「唯除少數依福田力」,還有一種特別的力量,這個只有極少數,他能夠跳出生死輪迴,可是並不靠著前面這些──前面所說的,或者破除貪愛、觀無我慧、修二菩提心。這個三樣東西實際上是一貫的,實際上是連在一塊的,只是先從那裡開始下手,從另外一點一步步上來。他現在說不從這個,而是依福田力也能跳出生死輪迴的,只有少數有這種方法。這種方法現在我們來說,就是所謂淨土法門,這個就是屬於這個少數。
不過實際上你正確地來說,淨土法門它本身到最後還是要走上這條路。如果我們正確地去觀,眼前來說,他心裡面就是至誠懇切地皈依,所以真正修淨土的人,他還是了解一個事實,說世間是一無可取,所以真正要跳出生死輪迴,這個概念還必須有。不過他修行的重點,不是放在觀察生死過患,然後不是觀察生死根本無我,而是因為看見了這個過患,一心皈投阿彌陀佛,因為阿彌陀佛有願力救他。所以這個裡邊只是說,他修行的主力不放在前面這個三樣東西上頭,但是他修行的主力是放在皈依。照理說,這皈依是不能跳出生死輪迴的,但是推動他皈依的力量,一定還包括這個,說感到三有的盛事是沒有是處,要跳出生死輪迴,他現在才去皈依的,這個是它一個重要原則。這一點我們要清楚,否則的話你不管修什麼善事,它淨土法門當中也說得很清楚,你嘴巴上面拼命念阿彌陀佛,腦筋當中生死的盛事都放不下,念得再好,臨終的時候,你所希望的這種東西會出現的,極樂世界跟你沒分,這一點我們在這裡應該知道。那麼好,下面:
又增長業分為二類:一為樂受義故增長,二為捨受義故增長。
那現在這個「增長業」,實際上這個增長業就是集諦所攝的集業。造了業以後能夠增長的,也就是說集諦能夠感得生死的,這名詞不同,內容是一個。既然我們就講集的話,那麼請問:這個集的業是哪一些呢?所以集的善,那個前面說惡業已經拿掉了,所以增長業一個,這種好事現在前面說,除了前面我們該努力的這些,其他的還是平常的,雖然是善事,平常的。那麼這個增長業,一個是為樂受義……。哦,不是、不是,這個現在增長業並不是講那善業,這個增長業就是講集諦所攝的輪迴生死,分為兩類:一個樂受義故增長,一個捨受義故增長。那我們現在把這兩個分開來說一下:
初中復二,一為受用色聲等欲塵,所生諸樂。二於外樂,厭捨貪著,為定生樂受,而增長業。
那麼這個增長業有兩種:有個向外面,就是受用那個色聲塵欲;還有一個,對於外面這些東西厭離了貪著,必須要厭離貪著才能夠學定,那是定所生的樂。
初復有二,一正緣未死以前現法樂故,造非福業。
那麼這個受用色聲塵欲有兩種,一個「正緣未死以前現法樂故」,這個造非福業。平常我們眼前就我們生死當中,覺得:欸!這個好、這個好、那個要,這樣。所以這是造現法樂,平常我們凡夫都在這個上面轉。通常這種情況之下,不管你說多少道理,內心當中都是為這個,這個就是下士當中已經說得很明白。那麼另外一種呢?
二正緣來世諸欲樂故,增長福業。
現在看見了,我們要得到這個在因,所以眼前這種樂受我就放掉一點。本來得到了我要,說起來為我,現在我幫助別人──捨,然後戒。將來會好,所以這個是為了將來的因緣,那麼這個增長的福業。這個福業跟非福業是這樣的,那麼下面呢,厭捨生死,
正緣定生樂受者,謂集能生第三靜慮,下至初禪諸不動業。
那麼厭捨生死定樂呢,定樂當中還是……。這個前面的這個樂受,這地方指樂受,那麼定當中生樂受,那個這個樂受是初禪、二禪、三禪,這樣,「下至初禪諸不動業」。
若於諸欲捨離貪著,復由樂受令意厭患,
說因為這個第四禪,下面我們叫定生喜樂,離生喜樂、定生喜樂,然後初禪叫什麼?定生喜樂……我現在忘記掉了。這個初禪、二禪、三禪都有樂受的感覺的,到了四禪是捨受相應。到了第四禪這個樂的感覺是沒有的,所以他說「復由樂受」,雖然很快樂,可是他覺得這個樂受本來還是一個不好的事情,所以內心當中厭患這個。最後
為捨受故而作業者,謂集能生第四靜慮,
那從四禪以上的那個都是捨受當中,前面說「捨受義故增長」,這個就是這種業。
乃至有頂諸不動業。
有頂就是生死輪迴當中最高的。
此是世親論師意趣。
這個就是世親菩薩講的。
由此正理,若普厭棄一切諸有,為解脫故三門行善,則能漸遠生死,漸近涅槃。
最後那個就是修行人該做的。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的話,不管,只要在三有當中,不管是樂受、不管是捨受,這個都是在輪轉三有當中,於是厭棄這個。那麼真正的行為都是希望從這個三有當中解脫,了解了這個,然後身口意去造,這樣去做的漸漸遠離生死,能夠漸漸得到涅槃。那麼這一部分就是說明這個集聚業的這個內涵。那麼再下面:
第三死歿及結生之理
這一科一共分成功三科,那最後一科「死歿結生」。在正說那個死歿結生之前,不妨說這一科最主要的是用苦集門當中思惟,苦集就是──苦、集、滅、道,那麼現在那個苦諦已經講過了,現在這地方所謂思惟流轉生死次第,那這個就是集諦所攝。當我們講苦諦的時候,苦諦有四個行相──無常、苦、空、無我;然後講集諦的時候,講因、集、緣、生,那後面還不曉得是哪裡,將來會大概地會提到。我現在把這個集諦的四個行相,配合我們現在這地方的這個所謂前面的一、二、三,說:煩惱發生之理、彼集業之理、死歿結生之理,這個三科,簡單地說一下。
那個集諦為什麼稱它為集諦呢?所以稱它為集諦,「諦」就是說真實的,這件事情是確定不疑的。那就是集,它是集聚了這個生死流轉的業以後,它一定會就是能夠在生死輪迴當中。好像上次我已經講過了這個,有沒有說過集諦的主要的內涵?如果那樣的話,我再簡單地說一下。
「集」本身哪,集就是聚集,聚起來,或者我們稱它為招集、招感,把這些東西聚起來,聚起來了以後,以後這個就是造了種種,實際上就是煩惱、跟我們的所造的業,這樣。這個為什麼會造呢?因為我們跟這個煩惱相應,就是前面所說的這個不了解事實的真相,與無明薩迦耶見,所以同類煩惱相應的話,自然跟這個相應,跟我們心裡的相應──染污心,所以造種種的這種業;造了業以後,將來一定會感得生死輪迴當中流轉生死的這個苦果的,這個整個的過程稱它為集。那麼這一件事情本身,說一定是如此,絕對不會變動的,所以叫「集諦」。那麼這個集諦當中,平常我們如果分的時候,那分成四個行相──因、集、緣、生,因就是因果的因,集就是剛才講的集諦的集,緣就是因緣的緣,生就是生死的生。
那麼「因」呢,就是我們在輪迴生死當中,它有一種力量,能夠引發我們這個在生死輪迴當中引發後有的這種習氣,有一種力量這個就是因。實際上那個由於煩惱又會造業,造了煩惱業以後,它後面就有一種力量,譬如十二因緣,我們講起來了,無明、行、識,那個「識」就是個種子,它就是有一個力量。所以這種因就是,也換句話說,相當於十二因緣當中,無明、行、識,這個識──生死的一個種子,可是那個種子會不會感果呢?不一定,不一定。要感果它還要個條件,要什麼呢?第二個要集,所以這個因還要去集。
那這個「集」是什麼呢?說這個習氣不斷地增長,由於增長以後,它慢慢地會一定會感得跟你這個所造的這個惑業相應的、相似的,在生死輪迴當中會感得這個果報。譬如我現在造這種業,造了這個天的業,那這個業的因會感得天上的果,造了人的因跟人的果報,畜生,就是相應、相似的,它會感得這個果報。所以這個還是這個果報的業,這個果報還沒現起,這個因、集。所以當這個集那產生的時候一定會感果的,也就是我們前面共下士的時候講的什麼?增長業。作已增長,它一定會感,那只是感的時間問題。
那麼當這個果報現起的時候,它因為我們有無窮無盡的業,有這個業、那個業、無窮無盡的業,哪一個業會先起來呢?那就是「生」,這樣。所以說集的業是各式各樣的,說你可以集的天上的、地下的、是三惡道的,或者人中的,那但是感得下一世到哪裡去呢?就是能在這個生死輪迴當中,這個各別各別的在這個地方的相續,這一生生起。這個生起還要一個「緣」,還要一個因緣,這個不斷在推動你前面,所以你這一生感得的這個結束了,下一世這個會現起,這個緣助使你感到下一生。
那這個跟我們現在那三科大概的關係,這我們了解了細的地方,將來諸位真正地深學,比如說沙彌,你們很多後面會學得非常地仔細。我們現在只要了解了前面這些道理,如果說對我們能夠努力去的話,已經足以讓我們對治我們生死輪迴,這個是我們要把握住的。那麼跟這個前面講的三科,說前面我們不是說,前面講的第一科是「煩惱發生之理」嗎?這最主要的,就是它煩惱發生之理前面講,感生死輪迴必須的是什麼?煩惱跟業,可是這個當中煩惱為上首對吧!沒有煩惱,雖然有業不會感果;沒有業,有煩惱,對不起,馬上就會造,造了以後來。所以這個也可以說,這個集諦當中的最主要的因就在這裡。因此我們前面說,十二因緣雖然是一個循環無窮的,可是從無明開始。所以它這個地方第一個,讓我們了解煩惱發生,煩惱發生了業一定來,這個因。然後這個因有了以後怎麼去集業呢?這樣,所以因、集。因、集了以後,下面怎麼緣、生,那下面就是告訴我們,前一生怎麼結束,到下一生怎麼生起。所以這個苦集諦當中的真正的行相了解了。
所以我簡單地說明一下。當我們平常的時候在研討的時候,我們先把那個大概的、粗略的名相了解,也不必再花太多的時間真正地深入,最主要的是對治我們自己,這個是比較重要!那我想今天我就講到這地方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