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鳳山寺版 第五十六卷
今天繼續講共中士道修心,那個正修意樂當中「第一、明求解脫之心」已經昨天簡單說過,當我們內心當中生起來:「好,要求解脫了!」那麼,進一步就會找那麼怎麼樣才能解脫呢?因此今天講:
第二發此之方便者。譬如欲得止息渴苦,由於渴逼,見非愛相。如是欲得,諸取蘊苦寂滅解脫,亦由觀見,取蘊苦性所有過患。
那麼先舉個比喻:嘴巴渴,渴得非常地苦,那也感覺到口渴是很糟糕的、不可愛的,這樣。那同樣的道理,我們對那個取蘊,這「取蘊」就是我們現在對這個身體,平常我們就是「我」或者「我的身體」,這個如果感覺到這個東西對我們是很苦惱的話,那我們才願意要解決這個問題。所以這個時候要修,修這個苦這個取蘊就是我們的身體,這個取蘊、五取蘊這本身種種的禍害。實際上我們現在不但不會看見禍害,想種種辦法保護它。那麼這裡談到這裡,所以現在我們講的那個所有的世間學問科學等等,講種種的方法保護它,營養或者什麼,所有在這個地方,這個是佛法跟世間不太一樣。但是並不是隨便地棄捨這個、丟掉這個,不是,它還有一點利用的價值,幹什麼?拿來修行。這一點,我們應該分別得清楚的。下面說:
故若未修三有過患,於彼發起欲捨之心,則於苦滅不起欲得。
所以,我們必須要經過一個修習,修什麼呢?三有,三有是三界,那這個三界跟我們這個取蘊有什麼關係呢?這是我們這個取蘊在三界當中受生。實際上就是,或者說平常我們看見世間的種種的行相是快樂的,那麼這個快樂拿我們身體去受用的,因此我們對這個東西非常的執著。這本身已經很糟糕了,何況現在我們世間,學的種種的道理加強這種理念,所以這個平常我們不知不覺中起心動念,都被這種理念所控制。因此我們要經過了修習以後把它改變過來,這樣。那麼所以下面這
《四百論》云:「誰於此無厭,彼豈敬寂靜,如貪著自家,難出此三有。」
任何一個人,「誰」是不管是誰,如果對這個五取蘊,五取蘊就是我們的身體,我們身體所處的三界,並不了解它的真實的行相,而不能生起厭離的話,那我們不會想辦法要解決這個問題。真正的解決這個問題,就是叫「寂靜」。在這種狀態當中,對這個自身是非常執著、非常貪愛,如果這樣的話,那說跳出三有,那都是空話。因此現在我們這裡所有講的一切的道理,都是朝著這個轉。更進一步來說,假定我們在這個上面不能用功,不管我們學多少東西,那個越學是越糟糕,毫無意義的事情,這我們以前一再說明的這個特點。那我們現在這個是整個地總說一下。翻過來看,那麼既然這樣,那我們現在看,那個就是由於了解了這一點,那麼希求解脫,所以現在來看希求解脫的方法。
希求解脫方便分二:一由於苦集門中思惟,二由於十二緣起思惟。
我們可以從兩個不同的方便趣入:一個是苦集──四諦法門,一個就是十二因緣去思惟。現在先看第一個:
初中分二:一思惟苦諦生死過患,二思惟集諦流轉次第。
那現在就從「苦、集」,實際上這是兩件事情,那麼分兩部分來講。
初中分二:一顯示四諦先說苦諦之意趣,二正修苦諦。
這是綱要。
今初
下面說:
集諦為因,苦諦是彼之果,故集是先,果應是後。何故世尊不順彼義之次第而作是說,諸苾芻此是苦聖諦,此是集聖諦耶?
說苦、集這個二諦,苦是果,這個果的因在哪裡?是集諦。所以這個次第應該是集在先,是因,然後感得苦的果。那麼為什麼世尊不順著這個因果的次第,而反過來說,他怎麼講呢?世尊告訴大眾說:「諸比丘,這是苦聖諦,這個你們應該知道。這是集聖諦……」等等,原因何在呢?下面解釋:
大師於此違因果次第而宣說者,以有至大修持扼要,故無過失。
說「大師」就是世尊在這個地方,不依照著因果的次第而講,原因是因為我們真實地告訴我們是要我們去修行,而修行的次第不是根據「集、苦」這個因,而是應該是「苦、集」的,說修行的關鍵,所以沒有過失。那麼請問這個話怎麼講呢?
此復云何,謂諸所化,若於生死自先未發無倒希求解脫之心,根本斷絕,彼於解脫云何能導。
說這個道理是怎麼講呢?就是世尊對於要引導的,世尊所化導的那些眾生,這些眾生假定是他們在生死當中,自己沒有辦法先正確地生起希求解脫的心,這個解脫的心是修行的根本,這個沒有的話根本就沒有,根本沒有的話,那麼所謂解脫,你怎麼去引導他呢?就像我們現在講科技,人人都努力往這個方向,你告訴他不要這個,他覺得我要的就是這個,你叫我不要,那我這個話我根本不能聽你,他絕對不能聽,聽不進的,這個是我們很明確地容易了解的。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為什麼他們聽不進呢?下面講這個原因。
以諸所化無明闇覆,於諸苦性生死圓滿,執為安樂,顛倒所誑。
就是那些眾生,也就是世尊要化導的人,也就是我們,我們現在在什麼狀態當中?無明所覆,這是我們非常嚴重的一個問題。那麼這個「無明」就是看不見事實的真相,事實是什麼呢?就是生死當中的所有的一切的事情,現在我們把它看成:「啊!這個好,生死當中的圓滿。」實際上這是痛苦,但是我們看不明白事實的真相,我們就把這個東西執為安樂,執為我們要的。不管吃的、穿的,不管錢財、名利,每一個人忙的都是為「我」,要把「我」這個膨脹,而這個東西卻是生死的根本,那在這種情況之下被它所騙、顛倒了!這個原因。那下面是舉出論上來證成這件事情。
如《四百論》云:「此大苦海中,悉無諸邊岸,愚人沉此中,云何不生畏。」
這個大苦海也就是我們的生死苦海,這大得無邊無底的,那個愚癡無明的人沉在當中,唉!你叫他怎麼生起怖畏之心,這樣。因此在這種狀態當中,首先要把這個真相告訴他。告訴他了,使他真正感覺得苦,他才願意斷掉苦的因,這個是所以不順集因、苦果次第,而是說順著修行的次第。而我們現在正需要的就是修行,所以世尊這樣講。我們下面看,所以
先須為說此實是苦,非有安樂,說多苦相令起厭離,是故於初先說苦諦。
這個文字很容易懂。
此後自見墮於苦海,則於苦海欲求脫離,便見其苦必須滅除。
這樣一來,就能夠發現墮在苦海當中,啊!原來我們執以為快樂的這個生死輪迴是一個大苦海。那自然而然看見了苦海以後,那在這種情況之下才願意、才希求解脫。那麼那個時候,就要滅除這個──我們執以為樂的那個苦。其實這種道理,那平常的時候單單講還不行。為什麼一再告訴我們,講完了要聽懂還要去思惟,不斷地思惟、思惟才能真的生得起來。如果是我們在座諸位任何稍微想一想,任何小事情,我們都很明白、很容易地看見它問題的真相。下面我們再看,「此後自見墮於苦海,則於苦海欲求脫離,便見其苦必須滅除。」
此復了知,未止其因苦終不滅,便念其因復為何等,由此始能了知集諦,是故集諦於苦後說。
那麼,當我們要滅除這個苦的時候,那是那個它有它的原因,它的原因何在呢?這個原因如果沒有消失,對不起!那個苦果一定不能解決。那麼由於找這個原因,所以才了解那個集諦。所以說苦諦讓我們正確認識眼前的行相,那麼認識了以後我們要求解脫,再找那個因再去解決。
現在實際上我們世間最可憐的地方在哪裡呢?就是全部的精神忙世間生死當中的各種圓滿,而且內心當中深深被這個東西綑死掉了,我們連它思惟觀察的時間都沒有。譬如說我們現在隨便舉個例子,當你正準備去做一件事情,而這件事情就是你逼不及待地、渴望地要去做的事情。然後那個時候,人家來告訴你:「欸,等一等,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告訴你。」那時候你會不會停下來?會不會停下來?自己想一想看。我們不能說一定不停下來,可是假定說你去這件事情,你感覺得今天要為見一個大人物,要去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賺很多大錢,然後你樣樣都準備好了,興致沖沖地這樣。那突然之間你已經跑到車門口了,然後人家告訴你:「等一下、等一下,有非常重要的事情。」你願不願意停下來?我們自己心裡想。儘管是你逼於情勢想說,可是你心裡面完全為這個東西吸引。我們仔細想想,我們是不是這種狀態?所以太多地方,我們都是很實在的。
我就想起前兩天,我們講那個《西藏生死書》的事情。因為在這裡那一天某某法師就說,他們很多人看了《西藏生死書》以後,覺得這個死亡一點不可怕,他好像很輕鬆的、自在的樣子。那我的印象當中並不如此,我看了《西藏生死書》以外,我覺得他是非常強調,其實講那個道理跟我們《廣論》上面一樣啊!這樣。然後實際上一對比的話,我就發現他明明非常強調,那個死亡是非常強調的,那為什麼這麼多人看不見呢?你們倒想想看?反過來說,《西藏生死書》上面有幾個例子你們注意!就是這個作者年紀很小只有七歲,看見人家死亡他就會很深的印象,不曉得你們有沒有注意?然後第二個人死的時候,他哭了一夜。諸位,我們周圍應該也看見過死亡的人吧?你有沒有什麼印象?你會不會為這件事哭一夜啊?我想大概不會吧!這說明什麼?就是業習氣。
我們現行的等流當中都是為了這個「我」,都是為了這個「名」,為了這個「利」。現在人家告訴你:「欸!這個名利不好!」這個話你聽不進的!這是我們這個地方要非常認真注意的這樣的一個實際上的問題。只要你找到一點點漏洞,不管他講多少名利不好,只要你講一點點稍微那個地方的話,你一定把那個名利又高高地抬得最高。所以我覺得很多人看《西藏生死書》,看到後來他覺得死亡不可怕,真正說明什麼?說明他實在是條件不夠,換句話說,我們平常講的宿生的善根。
所以我一再地在這地方,我自己也體會得到策勵我,乃至於經論上面,我的師長都告訴我,我也如實地把我所聽到的告訴你們:不要去求高高大法,你們只要對這個業果的行相能夠很認真地體認,回過頭來在內心上觀察,那個時候我們自然可以一步一步地深入,它的根本原因在此。所以我們在這裡現在繼續下去。現在進一步來說,下士已經過去了,中士,我們運用的這個同樣的這個原則始終不變的,要多正確地了解,多去聽懂了去思惟,基礎做好了,上面一定有。那現在說:
次知生死眾苦,皆由有漏業生,其業復由煩惱發起,煩惱根本是為我執,便知集諦。
那再進一步,啊!原來生死當中一切的苦都是怎麼來的?業,這個業是有漏業。那麼這個業怎麼來的呢?由於煩惱,而煩惱的根本是「我」。那個時候你對於這個整個的集諦、整個的內涵,就能夠把握得住。所以知道了苦諦以後,那緊跟著講集,應該了解集諦。
若見我執亦能止滅,誓願現證滅苦之滅,
了解了這個,然後你要看這個我執能不能把它清除呢?能不能把它止息呢?能!如果能的話,那你看見這麼苦,當然我們就願意拿掉它。譬如我們現在希望到哪裡、希望到哪裡,為什麼?因為看見這個對我們好處。現在同樣的,止息了這個我執對我們有這麼好處,因此我們真正希望的就要止息這個。
故於集後宣說滅諦。若爾開示苦諦之後,即於解脫發生希求,苦諦之後應說滅諦。
那麼如果這樣說起來的話,苦諦說過了豈不應該說滅諦呢?
答云:無過,爾時雖有欲解脫心,欣得寂滅眾苦之滅,然猶未明眾苦之因,未見其因定能遮止,故於解脫,不能定執為所應得,定當證滅。
所以,為什麼苦諦以後不先講滅諦呢?因為像苦這個因是不是一定能夠遮,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要我們在次第應該要照著這樣。所以講了苦諦以後則是講集諦,集諦以後再講滅諦。
如是若執定當證滅,定當解脫,便念何為趣解脫道,趣向道諦,
當我們真正地如理地了解了,啊!可以止息的原因在這個上面。然後這個你想證得滅諦,那麼要證得滅諦怎麼辦呢?那這個時候就才心裡面去找那個解脫之道。
是故道諦最後宣說。如是亦如《相續本母》云:
所以就像那個經上面說:
「如病應知斷病因,當得樂住應依藥,苦因彼滅如是道,應知應斷應證修。」
就像生了病了,生了病了以後第一個曉得病;曉得了病以後,要曉得那病了以後要去斷除一定要斷除病的因。斷除了病的因,是不是一定可以得到呢?可以得到了,斷了病因以後得到樂住,那個時候需要依藥,這個次第。所以「苦因彼滅如是道」,那依了這個藥以後,那由於滅。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最後那一句話,應知這是苦,應該斷苦的因是集諦,然後這個時候可以證得滅諦,所以要去修那個道諦。最後一句話,就是把那個四諦的所以這樣安立的次第說清楚。
如是四諦,大小乘中皆數宣說,是為善逝總攝生死流轉,生死還滅諸扼要處。
這樣的四諦就是──苦、集、滅、道,不管大乘、小乘當中都是「數數宣說」,不斷、不斷說來說去就是講這個,因為這個是我們世尊整體地告訴我們。所以諸法的真正的行相,如果你不了解無明,那麼在生死當中流轉;了解了,那麼就是還滅。真正重要的基本的概念,就是在四諦當中。
故修解脫極為切要,亦是修行大嗢柁南,故須如是次第引導學者。
所以這一個對於修解脫是非常重要的,這樣的次第,也是修行當中最重要的綱要,所以要這樣來引導。那這個地方先說明四諦當中,為什麼要照著這個次第來講。那下面最後,就是這有一個重要的、重要的結論,也是大師對我們的教誡。
若未真實思惟苦諦,厭捨生死,則求解脫亦唯虛言,
我們現在真正重要的是幹什麼呢?要希望解脫。要解脫必須要厭離生死,要想厭離生死的話,必須什麼呢?要去思惟,而且真實地思惟。那這個地方我們就要仔細地想一想看,我們必須要真真實實地如理去思惟,這樣才對。所以下面說:
隨其所作悉成集諦。
假定說前面的沒有認真地做,不管我們做些什麼事情都是「集」。換句話說,道理講了半天,所做的事情還是集諦所攝,還是感得苦報。
若未思集,善知惑業生死根本,猶如射箭未見鵠的,是即斷截正道扼要,
那麼假定說沒有好好地思惟,經過了思惟以後,產生什麼樣的效應呢?對於我們生死的根本,生死的根本什麼?這個就是煩惱跟業兩樣東西。這個如果沒有善巧地思惟,沒有把握得住的話,那就像什麼?我們射箭沒有看見目標。既然這個目標都沒看見,你射什麼?那毫無意思。所以我們要修正道,這個道路沒弄清楚的話,那豈不是白修?所以如果這個沒有弄清楚,那我們等於把修道那個真正重要的,你要修道結果把道已經弄斷掉了,於是這個時候產生一個非常嚴重的錯誤來了。
遂於非脫三有之道妄執為是,勞而無果。
真正斷掉了,你停在那裡頭還好,却我們還偏偏錯誤的執著,錯誤的,不是真正解脫的去忙這個,「勞而無果」,忙了半天沒結果。如果我們不幸,把我們錯誤的認識還告訴別人的話,那更是貽害無窮。所以我們剛開始第一步真正最重要的,至少要有一個正確的認知,這個是非常重要的。
若未能知應斷之苦集,則亦不明靜苦之解脫,故欲求解脫,亦唯增上慢耳。
這個話很容易懂。所以假定我們並沒有正確地知道的話,那所以所謂求解脫,這個都是嘴巴上面說的空話。那這種情況都是什麼?增上慢,講了半天都是提高慢心,「我」是,這個增上慢都是從我上來的。就像我們現在念書講了很多學問,講了很多事情,這是把那「我」是弄得越來越大,不但自傷而且傷人。這個就說明他為什麼這兩者當中先說苦諦的原因。那麼進一步了解了這個次第以後,那現在我們要先說苦諦,再說集諦,所以緊跟著下面,那麼怎麼正修苦諦。
第二正修苦分二:一思惟生死總苦,二思惟別苦。
這個裡邊思惟生死的總苦、思惟別苦。「總苦」也就是只要在生死輪迴當中,不管你哪裡一定苦,這是從整體上面講。「別苦」就是在我們生死輪迴當中,六道當中每一道、每一道有它不同的,各別地來說。那麼「初中分三」,這個生死總苦當中可以從三種不同的分類方法去說明它,哪三種呢?
初中分三:一思惟八苦,二思惟六苦,三思惟三苦。 今初
我們現在把這個三種分類方法,一個一個來理路上面了解。然後下面雖然沒有說,實際上文裡面處處說哦,我們了解了,怎麼去如理地去思惟。就是眼前我們一方面隨分隨力地學過去,把那個綱要把握住;這個一方面我們相應的地方,慢慢地、慢慢地要認真地去思惟、去觀察。
如《親友書》云:「仁和應厭於生死,欲乏死病及老等,無量眾苦出生處。」應如是修。
那麼這個現在講八苦,八苦當中第一個是引那個《親友書》裡邊告訴我們的。「仁和」,那就是對一般人、普通人的比較尊敬的一種稱呼。你應該「厭」──對這個真正的生死的總相,應該生起厭惡之心。那麼這個生死裡邊有些什麼樣的真相呢?「欲乏」,我們希望的得不到,還要死、還要病、還要老等等,這個「等」就是這個八苦當中沒有說的其他四種。
此中修習厭生死者,謂思惟彼是眾苦根源。苦者,謂已顯說欲乏等四,等字攝四,共為八種。
上面這個《親友書》當中,已經說「欲乏」,就是我們平常說的「求不得」,還有呢?死、病、老。實際上那個八種是什麼呢?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盛八種。
此八種苦,是薄伽梵於多經中,明苦諦時數所宣說。
是世尊在很多經當中,都是照著這個來說的。現在我們看,下面
修共中士一切所緣法類,如共下時所說共法,此亦應取。
當我們修中士的時候,所應該修的、所緣的這一個講的道理,那麼實際上基於什麼呢?基於共下士的基礎上面。所以共下士那些共法,這地方還是要修的,我們都在這個基礎上面慢慢地增長的。
諸不共之修事,若有慧力,如下所寫皆當善修。
現在下面寫的,如果你修了上面那個共下士的這個修好了,你覺得力量夠,這個力什麼?「慧力」,注意喔!這「慧力」兩個字。現在我們腦筋的靈巧的力量是有,慧力不夠。注意!這個非常重要。腦筋靈巧而慧力不夠的話,會越修越遠。假定說,
若慧劣弱,
假定我們慧不夠的話,
可暫捨置所引教文,唯當修習應時義體。
下面的我們懂得了道理。暫時停在那裡,寧願這樣。假定說自己的慧不夠的話,那還是應該修,應該修的是修我們眼前所欠缺的那一部分,這個就是「應時義體」。
此等雖是思擇而修,然除應修諸所緣外,餘善不善無記等上,悉不應散。
這個前面一再告訴我們關於這些道理,除了我們正所緣的以外,那其他我們所有的平常的生活當中,善惡無記當中,先不要流失。這是為什麼平常我們對於《廣論》說這個是出家人的。現在那個世界上面大家要輕鬆,大家要開玩笑,這樣。這開玩笑,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偶然輕鬆一下這可以,可是你不知不覺當中,這心就完全鬆掉,因為這個東西滿好玩嘛,大家自然而然會趣向於這一點。所以我並不是說一定開玩笑不要,我總是建議諸位,在平常為了使得內心當中保持自己的增上,現在我們想盡辦法增上都不可能增上,如果還拿這種東西來,那對我們的確是不太好。那有很多,我是隨便說一個,就是諸位各人關照自己所欠缺的、所需要的努力,這個是最重要的!
當於所緣遮心掉等,
「掉」,是很容易高漲,這個高漲這是跟貪相應的。普通一般人,如果這個人的腦筋好一點的話,通常他的毛病就是「掉」,掉的背後什麼東西策使他的?貪。仔細去看,你會看見。腦筋很好就是這樣,人家才一動,眼珠一轉,他已經曉得為什麼,他馬上心裡面又跟著咕嚕咕嚕直轉。所以腦筋伶俐的人是容易掉,掉是貪心所使的心的一種特別的攀緣。然後另外一種是「沉」,如果說腦筋不太伶俐的話,那容易沉,對了境以後,他莫名其妙地糊裡糊塗就是轉不過來,那心很容易沉下去。這是我們都應該遮止的,所以講「等」,等是就是講凡是不相應的都應該遮止。
亦莫令隨昏睡沉沒增上而轉,當令其識極為明淨,漸次修習。
這是總的教誡,在我們整個修習過程當中,都非常重要的。當然這裡有很多方法,譬如說我們現在除了心理上的東西,還要環境,還要飲食、睡眠,總是希望能夠保持這樣的一個明淨的心,那麼這樣的話,我們能夠充分地利用難得的暇滿的人身,真正地得到自己的、他人的利益。
《入行論》云:「雖長夜修行,念誦苦行等,若心散亂修,佛說無義利。」
說「長夜」,是很長、很長的時間的修行,念誦乃至於種種苦行,如果心散亂,這沒有什麼道理。所以也就是說,我們真正要去修行的話,一定要在定慧、止觀當中。可是這個的根本在哪裡?戒!這是為什麼我們現在很重視,這一點非常重要。
此說一切散亂善行,其果微少。又《修信大乘經》云:「善男子由此異門,說諸菩薩,隨其所有信解大乘,大乘出生,當知一切,皆是由其不散亂心,正思法義之所出生。」
另外引一個經,這個經上面說:由於這樣的關係,「異門」是從不同的種種方式來說,菩薩所有的信解大乘,以及大乘出生,都從哪裡來的呢?從「信解」開始漸次地深入,都由「不散亂心,正思法義」,一個就是止、一個就是觀,或者我們就是說奢摩他、毘缽舍那,都從這地方,這兩個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們總攝前面已經說過叫三增上學──戒、定、慧,這個次第絕對不能亂。
此中不散亂心者,謂除善所緣,不向餘散,法及義者謂文及義。
這個解釋前面上面的內涵。「不散亂心」,就是我們一心一意只有緣在一件事情上面──善所緣,不要人家散亂,這不一定是心,那個定。就是平常我們心,戒本身真正的重要的也就是這個,一跑掉馬上把它抓回來、一跑掉馬上抓回來,這一點比較重要。那麼上面的「法及義」,「法」就是講的文,那麼現在我們學的裡邊的內涵。
正思惟者,謂以觀慧觀察思擇,由此顯示隨修一切功德之法,皆須此二。
因此,從這個經論上面來了解,所有一切的功德都需要止、觀。
故說引發三乘一切功德,皆須二事,
都需要這兩樣東西。
一除善所緣心不餘散,專一而住真奢摩他或其隨順。二善觀察善所緣境,如所有性盡所有性,毘缽舍那或其隨順。
那麼哪兩件事情呢?一個「除善所緣」的,心不要散到別的地方去。那這個地方就是「專一而住的真奢摩他」,這是定;及「其隨順」,就是定前面的這個因,譬如說我們平常講戒,心裡面專念,這個都是它的隨順。還有第二「善觀察善所緣境」,很善巧地、正確地去觀察。因為前面的定,定在上面,然後把這個寧靜的心去觀察所緣的境,要了解它「如所有性」跟「盡所有性」。那這個樣觀察叫「毘缽舍那」或者它的隨順,就是它的因。因此這個毘缽舍那我們稱它為慧──修,然後前面是「思」,再前面是「聞」,聞、思、修。為了要聞,所以我們親近知識,前面整個的道次就這樣開出來的。
如是亦如《解深密經》云:「慈氏,若諸聲聞,或諸菩薩,或諸如來,所有世間及出世間一切善法,當知皆是此奢摩他,毘缽舍那所得之果。」
前面已經說過一個經,另外再引一個經,大師已經引經解釋,再引經也就是特別地強調這一點的重要。那麼《解深密經》上面,世尊對慈氏就是彌勒菩薩說的:不管是三乘哪一個,是聲聞也好、菩薩也好,乃至於佛也好,所有的世間、出世間的所有的善法,都是這兩樣東西的果。下面再解釋一下:
此中若無真實止觀及隨順二,則三乘一切功德,非定皆是止觀之果。
這一句話也就是說,那要了解所有的一切都是──同樣地解釋上面這個──不管世間、出世間三乘的一切功德,都是止觀或者它的隨順,或者證得止觀、或者止觀的因,由因到果。
那麼前面在正告訴我們思惟這個苦的之前,也就是說既然我們要思惟,必須把握這個重點。否則我們可以懂得理論,很多地方講理論,但是並不重實際,所以這一段話不要講。《菩提道次第廣論》這本書的珍貴的地方,它並不講單單是一個理論,理論固然正確,這個理論還告訴我們要去如實地修行。所以前面這句話,都是修行當中必不可少的中心。那因此我們把握住這樣修行的方法,然後去照著大師指示我們的修行方法,去如理地思惟觀察那個苦,那應有的效果就會產生。
如是八苦之中,初思惟生苦分五。
那現在我們一一地看,這個生、老、病、死,先說生。
眾苦所隨故生為苦者,謂諸有情那洛迦中,及諸一向唯苦餓鬼,並諸胎生卵生,如是四類,於初生時,便有無量猛利苦受,隨逐而生。
第一個,這個「生」為什麼叫它苦呢?這個各式各樣的苦跟著它來,一「生」,所有的其他的苦都跟著來了。所以現在分別地來說:地獄,當然你沒生到地獄裡面不苦,一生到地獄,馬上大苦來;餓鬼也是如此。其他不管胎、卵、濕、化,那剛剛生的時候,很多各式各樣的苦,而且無量的、非常猛利地跟著一起來。
粗重所隨故生為苦者,
第二個,「粗重」,這個為什麼叫粗重呢?
謂三界一切諸行,為煩惱品粗重所隨,無堪能性,不自在轉。
第二個就是「粗重所隨」,這粗重的意思就是不管三界之內,欲界、色界、無色界一切的諸行,只要我們還沒證得涅槃寂靜之前,都在這個有為法當中。這個有為法當中都是「煩惱品粗重」,就是由於煩惱這樣,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想真的做一點事情做不來。這個我們平常的時候都能夠感覺到不自在轉。
三界有情諸行生起,皆為煩惱品類粗重隨逐。總之由有生住增長,煩惱種子隨逐流轉,故無堪能安住善事,亦不如欲自在而轉。
那這個特點。總之一句話,說由於生了以後,那所謂生住異滅,它就不斷地、不斷地成長。那這個成長都是什麼?煩惱的種子,無始以來這個煩惱的業習氣一直跟著來。我們被煩惱所使,我們自己沒有能力真正把握住自己安住在善事當中,也不能像我們所希望地自在而轉。實際上最可憐而更麻煩的──煩惱我們都不知道!說實在的,這是我覺得我自己的經驗,出了家了修行了很久了,對於煩惱的根本把握不住,這是我們現在修行人最大的障礙,至於說不懂佛法的更難說。所以前面我們很多人,修行了說定力不夠,然後講「無我」啦,什麼是「無我」也不知道。通常我們動不動就是犯,那我們現在希望追求的都是隨順我們自己的習氣。
這是為什麼它本論一開頭的時候,非常強調依止善知識。大家還記得依止善知識那個總意樂當中第一個是什麼?「孝子心」。孝子心他是怎麼講?不要隨自己自在,要捨於善知識自在,為什麼要這樣做?我們自己自在的什麼?煩惱。如果隨著自己,是一直被煩惱所使,自己沒能力,所以要找善知識。可是這個善知識並不是說,隨便我找了一個老師我跟著他,不是。所以這個裡邊也說,要有他的這個具足他的條件的時候,你才能依止他。具足了條件依止他,有什麼好處呢?他會認識煩惱,他會盡心盡力地去掉這個。那我願意跟著他,那個時候我所追尋的、跟隨的是什麼?拿掉煩惱、認識煩惱的,這個是我們要去真正做到的。那當然這個在前面,當各位自己思辨的時候一定要弄清楚。乃至於進一步為什麼要依師,還要自己具慧,這個都是實際上非常重要的。
眾苦所依故生為苦者,
其次,那這個一「生」,下面各式各樣的苦,就跟著來了。
謂於三界既受生已,由此因緣,便能增長老病死等,無邊眾苦。
那這是實際上的,一生,各式各樣的苦就跟著來了。前面是粗重,現在這個「眾苦」,三界之內不管在哪裡,一生,然後老、病、死,所有的無邊苦都來了。
煩惱所依故生為苦者,
再下面,這個是「煩惱所依」,一生起來就是這樣。
謂於生死既受生已,便於貪境瞋境癡境發生三毒,由此能令身心苦惱不靜,不安樂住,謂諸煩惱,由種種門逼惱身心。
這是下面第四個,我們曉得被煩惱跟著都來。一生起來了以後,我們自然而然對各式各樣的境界,有一種境界:可愛的──貪;非可愛的──瞋;其他的話呢,另外一種捨受,那就是癡。然後使得我們身心不能安靜,心裡面一天到晚煩煩惱惱的,這樣。最後,
不隨所欲離別法性故生苦者,
這個「法性」就是這種狀態,法爾就是如此的,法爾如此就是本來就是如此,你簡直拿它一點辦法都沒有,你希望這樣,它偏偏不能像我們所想像的那麼。
謂一切生最後邊際咸不出死,此非所愛,此復能令唯受眾苦。
最後的別離,所謂最後一條路──死路,這個是絕對不是可愛的,而且這個尤其是由於這樣來,只有苦。
故應思惟如是生時,眾苦俱生,粗重俱生,生復能引衰老病等煩惱死亡,此亦能令受苦道理。
這個文字滿容易懂。所以一生死的話,眾苦跟著生,粗重跟一起生。還有生了以後生、老、病、死等等,這個苦以及煩惱,就是總結前面生苦五相。那麼這個裡邊有一個特別說明:
特住胎時受何苦者。
特別講受胎。為什麼這裡要講受胎?因為其他的苦,我們講完了道理,自己稍微反觀一下都會感受得到,「住胎」我們都忘記掉了,實際上這是一件大苦事情,只有佛菩薩才能夠。就像我們不知道的事情,佛菩薩來點醒我們;就像我們面前明明是苦諦不知道,所以要佛菩薩點醒我們。那我們已經知道了,可是「胎」那部分不知道,所以要看一下。
如《弟子書》云:「極猛臭穢極逼切,最狹黑闇徧蔽覆,住胎猶入那洛迦,身屈備受極重苦。」
這個文字,
此諸文義,
那上面講的這文裡邊的意義,這個就不細述它,那麼各位這個要去思惟去的。
如《入胎經》云:「無量不淨,周徧充滿,多千蟲類之所依處,具足最極臭穢二門,具足非一骨鏁穴孔,復有便利清腦腦膜髓等不淨,生藏之下熟藏之上,面向脊骨背對腹皮,於月月中,出諸血相以之資養,母食食時,以二齒鬘細嚼吞下,其所吞食,下以口穢津涎浸爛,上為腦膜之所纏裹,猶如變吐。所有食味,從母腹中入自臍孔,而為資長,漸成羯羅藍,頞部陀,閉尸健南,手足微動,體相漸現。手足面等胎衣纏裹,猶如糞穢,生臭變臭猛暴黑闇,不淨坑中上下遊轉,以諸苦酸粗鹹辣淡,猶如火炭。食味所觸,猶如蒼蠅,以不淨汁而為資養。如墜不淨,臭穢熾然,淤泥之中命根非堅。又母身內所有火力,煎炙徧炙極徧煎炙,燒熱徧熱極徧燒熱,燒然徧然極徧燒然,受諸猛利粗惡難忍,非所悅意極大苦受。如如其母轉動,徧動極徧轉動,如是如是如被五縛,亦如投擲煻煨坑中,受諸猛利粗惡難忍,非所悅意,難以為喻,極大苦受。」
這個就是這個《入胎經》上面告訴我們很多。實際上,這個真正要想觀不淨或觀受是苦的話,拿了這個文真正地好好地去觀。所謂「觀」就是思惟觀察,我們真正能夠很努力地去觀察的話,就會生起非常強大的苦受。由於這個苦受的話,那個求解脫的心就非常強盛地生起來啦,那我們就不至於把這個念了文作為戲論。下面是解釋,
如是其母,若受飲食太多太少及食太膩太乾太冷太熱,鹹淡苦酸及太甘辛,若行欲行,若太急走,若跳若倒,若住火前,或蹲居坐,亦說於胎起大痛苦。生藏上壓熟藏下刺,如被五縛插之尖摽。
那個是解釋上面的。
從胎產時及產出時,所有眾苦,亦如《弟子書》云:(再看。)「此漸如硬壓油具,壓迫其次方得生,然未爾時即捨命,唯是受苦業力強。
出生的時候就像「壓油」,壓油是現在新法都是用化學的,以前是硬壓的;出生的時候也是硬壓,這個出生。那個時候居然不死,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有這個受苦的業,所以沒有死。換句話說,我們永遠在那個痛苦當中。
住不淨中顛倒身,濕爛裹胎極臭穢,猛逼切痛如潰瘡,猶如變吐宿念捨。」
那這些。
此諸文義,
那這個上面的文義,這文裡面所講的義,我們也應該認真去思惟的時候,那個各人隨分隨力,當我們願意去思惟的,拿這些。
如《入胎經》云:「次彼漸生一切肢節,從其糞廁腐爛滴墜,不淨暴惡生臭變臭,黑闇可怖,糞尿熏粘,臭氣垢穢,血水常流,瘡門之中,由其先業異熟生風,吹足向上令頭向下,兩手縮屈被二骨輪,逼迫徧迫周徧逼迫,由諸粗猛難忍非悅,最大苦受令其身分悉皆青瘀,猶如初瘡,難可觸著,身一切根悉皆楚痛,極穢胎垢徧粘其身,由乾渴故,令其唇喉及以心臟悉皆枯燥,住此迫迮難忍苦處。
那個是胎當中的。
此由因緣增上,宿業異熟生風吹促至極艱辛,始得產出。生已無間,被外風觸如割塗灰,手衣觸時如利劍割,當受粗猛難忍非悅極大苦受。」
那上面就是《入胎經》裡邊的。
又說如牛剝皮,被蟲所食,
那這我們了解──實際上我們真並不了解,因為我們是剝牛皮的人,並不是被剝的人,那被剝的人才真正……。我們平常可以想像當中,稍微被針刺一下我們就無法忍受。不要說被針刺,我們口渴、吃的時候少吃一點,你心裡面多痛苦!身、心兩方面絕端地痛苦。還有蟲吃,這是我們有經驗的,蟲來咬。
及如癩人徧身潰爛,
癩人就是痲瘋,這個非常絕端痛苦。
加諸鞭撻極受楚切。又產已無間,取懷抱等及寒熱觸,亦當受諸粗猛難忍,非悅意苦。
這個就是不細講,大家仔細看。
八苦之中,特於此初及於最後,須慇重修。
生跟死。
故如前說,當以觀慧數數觀察,而善修習。
照著前面大師教誡我們的要觀察慧,要不斷努力地去修。那本來我們就是苦,生、老、病、死,實際上老、病是人人經驗得到的,病大概是一般都經驗得到,老就不一定。實際上真正最大的苦是生跟死,那這個我們沒經驗,所以經論上面特別告訴我們。那下面再說一下,
思惟老苦分五。
老苦也分五,看文:
盛色衰退者,謂腰曲如弓,頭白如艾,額如砧板,皺紋充滿,由如是等,衰其容貌令成非愛。
第一個。諸位還沒到那個年紀,你們一時感覺不到,但是諸位都會感覺得到。實際上感覺得到還是幸運的哦,早死那是更不幸!因為「老」雖然是身體上痛苦,可是他的經驗,心靈的成長非要到那個時候;所以年輕死是最不幸的,人最珍貴的──智慧,不到那個時候,你的智慧是不夠的。所以註明了我們人人真正要想得到好東西,這個東西還是免不了,別以為逃得了老,不是一件幸運的事情。
氣力衰退者,謂於坐時,如袋斷索,起如拔樹,語言遲鈍,行步緩慢等。
這個我現在就是很深刻地感受到,對你們來說是一點困難都沒有,對我來說就是這樣,要我坐在那裡叫我站起來,實在累啊,就像拔樹一樣。諸位不要說拔樹,你們去拔那個草有的時候拔不動,對吧?他現在拔樹啊,就是坐在那裡站起來都這麼困難。可是坐下來那像斷袋索,你實在累,看見一個凳子,「咚!」坐下來了。就是這麼地嚴重法。下面,「語言遲鈍,行步緩慢等」。
諸根衰退者,(這下面第三,)謂眼等不能明見色等,重忘念等,減念力等。
這又是一個。所以我現在我常常感覺到,剛剛說完腦筋裡就忘記了,不過還算好。現在有很多人得到健忘症,那什麼都忘記掉了,老就會是這個樣。這是你們是無法想像的,我一再講,當時我聽見我的尊長說:「啊!老囉!老……」我想:老是什麼樣?心裡面覺得怪怪的。等到自己身上發現,就是這樣。下面再看:
受用境界衰退者,謂受飲食等,極難消化,又無堪能受諸欲塵。
這個很明白。
壽量衰退苦者,謂壽多滅盡,速趣於死,應當數數思惟此等。
這個我們要好好地努力。
《廣大遊戲經》中亦云:「由老令老壞少壯,猶如大樹被雷擊,
這個第一個老是什麼呢?由於,這個形容就是年紀衰老了,慢慢地變長老了,然後這個使得我們變老。變老了是產生什麼呢?現在你們諸位的種種好事情都是少壯的時候,這個東西會被它變壞的。如
由老令耄朽屋畏,能仁快說老出離。
老了以後就是像房子破了以後,哦!你看看,搖搖欲墜的是很害怕。所以這個事情,幸好我們世尊能仁告訴我們。
諸男女眾由老枯,如猛風摧娑羅林,
大風來的時候,那個樹一個個被吹斷。
老奪精進及勇勢,譬如士夫陷淤泥。老令妙色成醜陋,老奪威德奪勢力,老奪安樂作毀訾,老奪光澤而令死。」
這個很容易。最後講一下,
慬哦瓦云:「死苦雖重,而時短促,此老最重。」迦瑪瓦云:「老漸漸至,故稍可忍,若一時頓至,實無能忍之方便。」
千真萬確的事實,但願各位同學好好思惟。好,今天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