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鳳山寺版 第五十二卷
就講異熟的功德,說這個異熟果報是有這樣的一個好處,也就是說它的體;下面異熟的果報,這個所謂果報說這樣有什麼用場,也就是平常我們的體跟用。
異熟果報分八。初者依自他利,能於長時,積集增長,無量善根。
這個八種當中第一個「壽」,說這個壽長,因為我們真正要修行,過程當中真正要修什麼?「自他利」,要自他利,要很長的時候,壽長就可以集聚很多善根。第二,第二就是「形色」:
第二者謂諸大眾暫見歡喜,咸共歸仰,凡所發言,無不聽用。
一看見就歡喜,因為歡喜了,你講嘛大家就接受。
第三者謂所勸教,無違敬用。
因為他自己本身尊貴,其實世間──這是世間的量則,如果自己高貴的話,他通常情況只有人家求他,他不會求人,所以他去講人家自然願意,不但恭敬而且容易。人這個東西都是這樣──為我,說你自己條件很差、不夠來求他,直覺得:欸!怕他來找他麻煩。反過來,你條件樣樣夠的話,人家很樂意接近你,你講的話容易聽。
第四者謂以布施攝諸有情,令其成熟。
那就是有錢,因為我們真正要幫人家的時候,四攝利他,「布施」。
第五者謂以愛語利行同事,攝諸有情,速令成熟。
那就是四攝當中,除了布施以外的其他的三樣。
第六者謂由營助一切事業,施布恩德,為報恩故,速受勸教。
那就是「大名稱」。這個前面這些幾樣東西,這個名稱怎麼來的呢?就是你做了好事以後,人人都知道你,就這樣。所以你要去做的時候,那大家都很樂意,大家都很樂意,因為做了好事有大名稱,所以人家都願意來幫忙、回報你,你要勸人家,自然人家樂意接受。第七就是「丈夫性」,男性:
第七者謂為一切勝功德器,欲樂勤勇,堪為一切事業之器,智慧廣博,堪為思擇所知之器。又於大眾都無所畏。又與一切有情同行,言論受用,或住屏處皆無嫌礙。
那這一點,現在這個世界上面大家講男女平等,特別是西方人。我曾經去過,我覺得很有意思。他們在美國通常一般男性聚在一起,他們有他們的話題,這個我們先不去談。女性據說,我也曾經有一段,我剛去的時候,剛到美國去的時候,因為覺得要去美國,那麼應該學一學文字,這樣。結果跑到那個地方去那個女性很多,奇怪,她們兜在一塊的話,最常見的一個題目:爭平等、爭男女平等。所以在這地方,如果我們碰到說這種情況的話,自己要小心一點啊!不過這是佛講的定量,這一點我們對佛有淨信心的,了解它那個特點。那至少下面這幾樣東西是,就是女性跑到很多地方不會無畏,譬如說單獨的一個女的坐在這裡,哦!她就會怕侵犯,男的就並沒有任何怕,也沒有什麼顧慮,諸如此類。
第八者謂於自他利,皆無厭倦,勇猛堅固,能得慧力,速發神通。
這個最後一個叫「大力具足」。大力,這個力量強悍的人,那這個精進,精進需要這個條件。所以不管為自己、為他人,他不會疲厭,而且做事情非常勇猛、非常堅固。世間的、乃至於學定慧,學了定慧以後的,不管是慧、神通都容易發,這個將來我們一步一步下去就知道。那這一點,平常的時候我們要特別注意。
那麼就是這個「分別思惟」當中的,特別說這樣的果報,為了要修行起見,它有它特殊的幾個基本條件。那麼我們曉得了:喔!這個基本條件本質是這樣的、功用是這樣的,那都是我們真正修行人希望的,那請問得到這個是什麼原因?所以第三個「異熟因」,分八點來說:
異熟因分八,初者謂於有情,不加傷害,及正依止不害意樂。
那這個就是長壽的,對於一切有情不去傷害,行為上面不去傷害,然後意樂、內心當中依止絕對不去傷害別人,這個是防止──根本。還要從這個上面進一步,
又云:「善放將殺生,如是利其命,遮止害眾生,則當得長壽。承事諸病人,善施諸醫藥,不以磈杖等,害眾生無病。」
還要好好地、認真地去放生,要處處地方代別人著想、幫人家,「利」──利益別人。「遮止」,如果我們能夠這樣,害人的事情遮止不做,幫忙的事情認真去做,那得到長壽,這個是壽方面。還有對病人怎麼辦呢?好好地去幫忙他,這樣,這個是病人。平常的一般的眾生,我們動不動去就歡喜虐待、傷害,那不要!這種地方我們小地方都應該注意。譬如說平常我們這裡真正傷害是不會,有的時候看見狗,大家拿一個什麼踢踢、打打,這個不要!這個從退一步來說,同學之間不要輕輕地隨便就開人家玩笑,這上一次已經說過。因為你內心當中總是不能尊重別人,你為了你自己,這個無關緊要的事情,你歡喜開別人玩笑,這個都是對自己有很大傷害的!這個以後很多地方大家注意!
第二者謂能惠施燈等光明,鮮淨衣物,
第二是什麼呢?形色,看起來好。他為什麼得到呢?「施燈等光明」,看了光明,啊!大家很歡喜,看見東西,所以你那個形色也是這樣。還有這個鮮淨的衣物,把這好東西給人家。除了這個以外,還有個這個最重要,根本喔:
又云:「由依止無瞋,施莊嚴妙色,說無嫉妬果,當感妙同分。」
這個內心當中要遮止瞋心,這個很難做,但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所以這個身相的真正的美妙東西,這個忍是根本。我們平常的時候很容易犯,通常莫名其妙犯的不大多,通常自己總覺得有道理。通常特別是「我」很強的人,他做力量很強,然後違自己的心意的時候,往往這種心情容易犯,這個要小心。那麼什麼是「施莊嚴妙色」呢?對人家來的時候,總是和顏悅色地對人家,這樣。還要不要嫉妬人家。強過別人的話,很容易看不起人家;不如人家的地方,也要嫉妬人家這樣。所以你強過別人應該這樣,不如人家應該這樣。那你如果能夠這樣做的話,你將來感得的這個人當中,說「妙」,很勝妙的,那個就是我們的形色圓滿。第三個「族姓」,怎麼會族姓高貴的呢?因為你在因地當中:
第三者謂摧伏慢心,於尊長等,勤禮拜等,於他恭敬,猶如僕使。
平常如果我們憍慢的人,將來有幾種可能,那麼這個地方特別指講的是什麼?就是出身會下賤。所以不要憍慢,而且要對尊長要恭敬、禮拜,就像僕人一樣。第四,
第四者謂於乞求衣食等物,悉皆施惠,設未來乞亦行利益。又於苦惱及功德田,乏資具所,應往供施。
那個這個是財,財是怎麼來的呢?有人來求東西,不管吃的、穿的儘量地給他;就是他沒有來求,曉得他窮去幫忙他。那麼幫忙有兩種:有一個「苦惱田」,那就是悲田,這種苦惱的;「功德田」,比如三寶啊,都是這樣,那他假定缺少的時候,跑得去供養。那麼這個是財位。那再下面的話,
第五者謂修遠離語四不善。
那這個就是「信言圓滿」,為什麼呢?因為我們不說無意義的話──妄言、離間、粗惡、綺語,無關緊要的不說,那你講出來的話,就產生這樣的效應,這樣。那第六,
第六者謂發宏願,於自身中攝持當來種種功德,供養三寶,供養父母,聲聞獨覺,親教軌範,及諸尊長。
第六是「大勢名稱」,說你這個勢力很強大,有很大的威望名稱。這個怎麼來的?這有一個重要的原則哦!發宏誓願。平常我們學了佛以後,發宏誓願容易發,啊!我要怎麼怎麼,可是太多的情況之下是一句空話。我自己想想也是這樣,「啊,我一定要學佛!我一定要救一切眾生!」發完了以後到底怎麼去做不知道,然後行為都是跟著自己轉。發的願是要救別人,行為只是為了自己,這種願你們說有沒有用?不能說沒有用,不能說沒有用,但是真正說起來也很難說有用。所以我們現在真正照著這個《菩提道次第論》上面走上去,那這種現象都應該很正確地認識。
所以除了這樣的還要什麼?「攝持當來種種功德」,所以不但發這個願,而且要實際上去做,這個很重要!發了願,實際上都是為了自己,這個攝持的功德還是非功德?這是我們要分別得出來的。所以那時候要去供養,「供養三寶」並不是為了自己,是為了自己的願,因為為了這個願,所以這個行為這樣去做。出世間的是三寶,世間的「供養父母」,那麼除了上面,「聲聞獨覺,親教軌範」這些。那這個文字容易了解,內涵剛才說過。第七,
第七者謂樂丈夫所有功德,厭婦女身,深見過患。樂女身者,遮止欲樂,將失男根,令得脫免。
怎麼樣得到丈夫身?由於心裡面內心當中對這個丈夫身那好樂,厭患那個女身,深深地感到這個女性不理想,這個是自己。萬一有人對這個女身歡喜的話,或者自己或者他人歡喜這個女性的話,遮止自己對這個女性的樂欲。還有這個如果就是他可能因為這樣的關係會失去男根,就是下一世會轉變,如果他好樂這個女性這些東西的話,那下一世會失去;那你告訴他這個道理,使他下一世不要失去,這樣的話我們就感得這個丈夫身。
第八者謂他不能作,自當代作,若共能辦,則當伴助,惠施飲食。
那個第八是「大力具足」。這個為什麼要力量呢?就是你做了才會有這種力量,所以不但我自己做,如果別人不能做自己代他做,或者前面說供養當中,跟別人一起共辦,種種的方法幫助別人去做,這樣。所以說單單供養,你是財富;然後自己去做,還具足大力。有的時候我出了錢,「欸!你去做一下。」這個時候他如果說心很好,他會叫別人施了錢,他會有錢,但是他不具足大力;有很多情況他努力去做,但是他具足大力,每一個因果的關係,我們這地方要弄清楚。
那麼上面就是我們得到這個要修種智的圓滿的異熟的因。修那個異熟的因,還有一個特別的:
如是八因,若具三緣,能感最勝諸異熟果。
修這個因的時候,還要幾個條件,叫「三緣」,如果能夠以這個三緣去修這個八個因的話,這就能夠感到最殊勝的異熟果。有了這個異熟果去修行,就遠比一般要得快、好!那麼這個三緣是什麼呢?心清淨、加行清淨、田清淨。我們現在看:
於其三緣,心清淨中待自有二,
這個先講「心清淨」。心清淨分兩方面:一個從自己方面看,一個從對方他人去看。那麼現在看「待自有二」:
謂修彼因所有眾善,將用迴向無上菩提不希異熟。(這第一個。)由純厚意,修行諸因勢力猛利。(這第二個。)
那就純粹的這個心清淨,完全從裡邊內心去看的。修前面那個八因,說修這個「彼因」,就是前面那個異熟的八因的時候,他一定有很多的善、做的功德,那這功德怎麼辦呢?要迴向無上菩提。我修了這個,不求所有其他的,要求無上菩提,這第一個。
通常講起來,這一點文字很容易懂、很容易懂,一講就懂;真正要想體會得到很難,做到真難啊!我譬如說現在隨便舉個例子來說,譬如說我現在在這個地方常住很認真做,做完了以後,處處地方這個一切的不計辛苦地總是來願意去做。還有常住有事情也找我去,做完了以後,等一下有好事情輪不到我了。諸位!如果你是這樣的話,你心裡會怎麼想?「就這麼我辛苦了半天,怎麼好事輪不到我了!」大家有沒有過這種感覺?不要來回答我,自己心裡想。所以現在這裡告訴我,我做了好事,我的目標是求什麼?我們不知不覺當中是為了自己,就這樣。做了很多努力以後等到,「我做了好多,怎麼輪不到我?」儘管我嘴巴上面唸:「我的功德是迴向無上菩提,不希異熟。」但是內心當中要的都是這個這些東西!所以這個地方不要單單在文字上面,我們要一定要把這文字所指的真正的內涵是什麼,了解了這個以後,然後對境的時候不斷地去磨鍊,要多去祈求、要去多懺悔,這個對我們非常重要!那麼這是一種。
還有一個,下面:這個修的時候「由純厚意」,這個內心當中非常地純淨,純淨一點都不雜;厚呢?這力量也不是虛虛浮浮的。修的時候非常地「猛利」。所以現在來了!修嘛修得非常猛利,然後因為你迴向無上菩提,不浪費,而且這樣的話,這個自然而然這個心,這個內心方面是最清淨的。這個是對自己方面來說,跟別人無關。另外心清淨當中,「待他」,對別人應該以什麼心態?
待他有二,謂見同法者,上中下座,遠離嫉妬,比較輕毀,勤修隨喜。
這是第一個。在我們修行過程當中,一定有修行的助伴,所謂「同法」的。這個不管是比我高、中、下,平常我們很容易比較,不知不覺當中就比較、會嫉妬。那應該怎麼辦呢?千萬認識這個東西,不要!通常人家做了以後,常常會心裡想,心裡會嫉妬他,再不然嘴巴好像:「這有什麼了不起!」這個都是什麼?比較、輕毀、嫉妬。那我們怎麼辦呢?隨喜,而且要「勤修隨喜」,「啊!真好、真好,他做!」不管我們的上、中、下座,這個要跟前面那個配合起來做。那這個是一種,還有:
設若不能如此而行,亦應日日,多次觀擇所應行事。
萬一做不到怎麼辦呢?那麼每天,實際上不但每天,時時地多去觀察自己內心:我為什麼做不到呢?我應該做的是什麼?因為你不斷地去觀察、不斷去注意的話,你就曉得病在哪裡,我們就曉得怎麼去對治它、怎麼去改善它,這個情況都是對境的時候。所以我們現在修行說自己關起門來,修行關起門來不對境,你修些什麼?沒有這個境,根本不曉得內心當中有些什麼毛病在這裡,要對境這個種子才引發起來,引發起來你才有機會把它拿掉它;但是並不是叫我們對一個粗暴的境。所以這個修行過程當中,修行的助伴是非常重要,外面的那個粗暴的境界是遠離,可是修行的助伴是不能遠離的,這個特點就在這裡。
所以你一個人可以坐在那兒打坐,不要說你在打瞌睡,就是你打坐了入定了,八萬大劫以後起來,一點用場都沒有,那個時間完全浪費掉了,你的習性一點都不能動。這是後面會很詳細、很詳細了解的。所以真正修行,它中心在智慧,這一點我們要了解的。那個所以學定是為什麼?因為有了定,那個智慧才能夠真正地深入。普通我們並不了解,說我心很亂,我要安定一下,不對境。那這一種地方先開始,後面會一層一層地告訴我們這個。那個就是心清淨當中,對自己來說;對他人來說,所對的境,心、境兩方面。那麼其次「加行」,除了內心當中,行為,現在看喔!
加行清淨中,觀待自者,謂於長時無間殷重,
這兩樣東西,那個行為當中也從分自跟他。對自己方面來時間要長,然後修的時候要很認真,不要輕忽、不要馬虎。然後下面,
觀待他者,
從他方面來說。
謂未受行讚美令受。已受行者,讚美令喜,恆無間作不棄捨作。
從他方面來說,別人、我們周圍的人,不是要同法大家互相勸勉增上嗎?如果他還沒有接受、還沒有照著去做,那麼種種方式去讚美,希望他們也能夠照著這樣去做。已經做了呢?讚美他、使他歡喜,這樣。這跟世間不一樣,世間我做了,怕別人做;別人做了,嫉妬。而且世間做了以後,我知道了,不要告訴別人。這裡恰恰相反,儘量地幫忙別人使他做到,這個也是很不一樣的地方。凡是這種道理,我們都要衡準自己的內心。那麼然後做這件事情要恆常無間做;還有做的時候,遇到種種困難不要棄捨,這個是加行清淨。最後一個田清淨:
田清淨者,謂由彼二意樂加行,能與眾多微妙果故,等同妙田。
那「田清淨」怎麼講呢?就是所謂的對象。可是前面已經說了,由於前面那個內心的意樂跟加行好,所以這樣的話,這個做的結果一定好,一定有很多的妙果,就像妙田一樣。所以這個只要能前面的意樂、加行對了,那個田這地方就不談。
他為什麼這地方特別地強調這一點?這個地方有特別有一個意義。雖然這地方講的是最基礎部分,可是對一個修行的人來說這個基礎部分,我們稱它為「共下士」,不是下士哦!清楚,這兩個不一樣的,所以我們的真的目標是在上士,真正的上士的是指什麼?發了菩提心,然後要修菩薩行。發菩提心並不是說他有什麼好處,我要幫忙他,是因為我要成佛,我要救他,所以完全從內心上面去講,所以根本不講田的。我們世間的人來說,「哦,這個人高官,這個有勢力我去,否則什麼我就不去。」這樣。我去供養,「哦!這個人有功德我去供養,否則不去。」那佛法裡邊真正發菩提心不是這個樣,完全從內心上面講。
所以真正當內心到了某一個程度以後,那個田就不是問題。前面我們說具力業門當中,也特別地講到幾個特點,這個裡邊最重要的一個叫意樂,最後依事物門、依意樂門。說意樂門達到這個程度,說:啊!那功德無量無邊的。既然我們現在修行人,是不是重點放在這個上頭?所以在下士的時候,就讓我們認識真正的修行,完全是在自己內心。然後這個內心不是一個空話,還要加行,還要去行為跟它相應。所以平常我們就很重視,動機是非常重要,可是這個動機如果要去兌現的話,是不是要有正確的方法?所以動機是整個的是一個總,方法是別,可是有了這樣要想去做這件事情本身需要有力量,這些我們需要了解的特點。雖然這個是在共下士部分,它那個具體而微的內涵已經都在這個裡頭了。那下面我們繼續看:
此等是如〈菩薩地〉說,以釋補滿而為宣說。
這個就是〈菩薩地〉上面講的,那就是《瑜伽師地論》當中,就是對前面的講的業的其他的部分,我們修行人應該知道的。那第二部分也講過了,也就是各別思惟。第一個「思總業果」,那思總業果剛剛前面說過;「思別業果」,然後對這個理論了解了以後:
第三,思已進止道理中分二:
這個第三,前面這兩者是從理論上面了解了以後,建立自己的正確的知見。這個正確的知見有了以後,也就是自己的目標,然後這個知見夠不夠?不夠,下面要去行持。所以透過了前面正確的思惟、正確的見解建立了起來了以後,下面怎麼去做,該做的──進,不該做的──止,這個道理現在分兩部分來講:
一總示,二特以四力淨修道理。
這個看一下。
今初
那個整個的整體的概念。
如《入行論》云:「苦從不善生,如何定脫此,我晝夜恆時,理應思惟此。」
先舉《入行論》上面告訴我們的,說苦是從不善所生的,那麼既然是這樣的話這個苦當然不是我們希望的了,我們怎麼樣才能夠從苦當中解脫出來,而且一定要解脫出來!眼前我們真正要做的事情是什麼?就是這件事情。所以「晝夜恆時」,不管是白天、晚上,懂得道理的人理應這樣去思惟。
這裡有一個,說白天嘛固然思惟,晚上你怎麼思惟啊?你不要睡覺了?不是,睡覺。前面講「四種資糧」的時候,大家還記得不記得,如果你很認真去思惟的話,相續相應轉的話,雖然你睡覺了,這個相續還在繼續地轉;因為繼續地轉,所以你第二天起來那個腦筋自然而然跟它相應。平常為什麼我們第二天起來懶懶散散?就是因為我們睡覺的時候、下去的時候沒有好好地思惟。所以假定我們平常一切時處很認真思惟,不管你有心無心,睡的乃至於睡完了起來,它也會相續。
還有平常我們很多事情哪,比如說講大的不談,就是小的事情開玩笑,好像自己無心這樣去開玩笑。為什麼?因為你沒有認真去認真思惟過。假定你真的很認真思惟,你腦筋裡經常有這種念頭的話,一對境,自然而然你思惟這個,要想該做的這種事情就現起來,你就不會隨隨便便去做。所以真正了解這個道理以後,我們真正修行人平常的時候要努力去思辨,經常要去思惟這些事情。
懂得了思惟這個事情以後,那我們才不會,現在我們平常的時候,常常容易莫名其妙,就腦筋當中一定會思惟的。所以我就記得,當年我出家沒多久的時候,我的這個所依止的一個阿闍黎常常跟我說:「那人家不能害你呀,都是你自己傷害。」我覺得明明人家來找我麻煩,怎麼我自己傷害?現在才懂得:他來傷害你是他的事情,如果我自己腦筋當中如理去做的話,他是他、我是我啊!說不定他也不一定傷害你,說不定隨便看你一眼,你腦筋裡就想了:這個傢伙為什麼看我!你就嘀嘀咕咕想一大堆,我們普通人常常會犯這個毛病。自己有了最好的腦筋,一天到晚只盤這個煩惱,越盤越大。前面說思惟,不作而是增長,然後還在那兒談修行,我們很容易犯這個毛病。所以這裡告訴我們哪,晝夜應該思惟、思惟什麼?思惟這個道理。那麼整個地告訴我們,那怎麼思惟法呢?它下面有方法。
又云:「能仁說勝解,一切善品本,又此之根本,恆修異熟果。」
現在我們應該修了,修哪一個呢?就告訴我們:世尊告訴我們一切善法的根本是什麼?「勝解」。那什麼東西的勝解呢?對業果的前面講那個道理──思惟異熟果,就是這個因感得這個果的必然道理,對於這個道理要產生決定的勝解。了解了這個勝解以後,自然而然對境的時候,這個境界的現起是果,這個果現起既然我不歡喜的話,我當然不願意再造這個惡果的因。如果了解了這個,我們會不會再去盤煩惱?當然不會!所以最後說起來,真正地傷害我們的──愚癡無明,這個道理就非常清楚了。
謂既了知黑白業果,非唯了知即便止住,應數修習,以此是為極不現事,極難獲得決定解故。
現在了解了前面這個業感果的必然道理,黑業是苦果,白業是樂果,不是了解了就算,應該怎麼辦呢?數數修習,要不斷地去修,不斷地去思惟。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要了解,這個是很難了解的。也就是說我們現在說,面對世間的法有三種,有一種──顯現法,就在眼前。比如說什麼叫木頭?哪!你看我手上這個就是,你一看就知道。眼前我們看得見的很多東西,所以叫顯現法,很明顯的,乃至於就現在你眼前。另外一種──晦隱法,隱在後頭的,它那個內涵不大清楚的,晦隱。那譬如說關於理論上的很多東西、抽象的東西,那這個東西比較晦隱。現在那業果道理叫「極晦隱法」,它現在翻成功「極不現事」,這非常深奧,因為它牽涉到十方、三世縱橫交叉,所以對這個道理很難很難獲得決定。
佛法的中心,譬如說空──性空緣起。這個性空雖然講是佛法的中心,但是了解起來,比起這個業果還容易一點,因為它可以講理論的,也可以跟你講理論;緣起,對不起,不是我們能夠講得通的。同樣我們可以用事實來證明這一點,佛法講性空跟緣起兩樣東西是分不開的:性空所以緣起,因為它是緣起,所以它不是天生的,不是天生我們稱它為「性空」。我們要想真正地了解這個性空,也許你單單為性空而去,所以學羅漢就成就了,佛說三生最快的,一生是種種子,第二生集資糧,第三生你就可以結果。可是要想對這個性空所謂現相的緣起──這個法界緣起究竟圓滿的話,三大阿僧祇劫。哦!那兩個數字完全這個天差得太懸殊了。所以利根最快的三生,鈍根呢?鈍根呢?羅漢鈍根的就是三生不行,大概六十劫是七十劫啊?六十劫是吧?六十劫也就成功了。可是要修佛道,啊!三大阿僧祇劫,這個不能比哦!
因此在這個地方,我們現在真正趣入之點在哪裡?第一步告訴我們的,應該對於這個異熟。所以我們不要空談空理啊!不要動不動說講空,我們是應該在這個緣起這個上面努力地勤修、勤思惟。下面看:
此復如《三摩地王經》云:「設月星處皆墮落,具山聚落地壞散,虛空界可變餘相,然尊不說非諦語。」
這個《三摩地王經》上面說,月亮、星統統掉掉了,然後山、聚落、這個大地都散掉了,乃至於虛空都可以變成功其他的相貌。也就是說世間樣樣東西都可以變的,一下這樣、一下那樣,但是世尊他絕對不會說不真實的話。因此對
於如來語,應修深忍,
那為什麼特別講這一點呢?就是關於這業果的道理,我們除了對它深深地「深忍」──這個信啊,信的特點,信到什麼程度呢?要深深地忍可於心,在任何境界上面不會動搖,這個是我們現在下腳第一步的。所以再說一遍、再唸一遍:「於如來語,應修深忍!」這個信心不是我知道了就可以,要不斷地修,要修到很深,在任何情況下不動搖。
若未於此獲得真實決定信解,任於何法,悉不能得,勝者所愛,決定信解。
下面叮囑我們,大師就是佛,也就是親口告訴我們,對於這個內涵如果不能獲得真實的了解,決定的信、決定的解,那不管我們做什麼,這個真正做的這個事情不會跟佛法相應。因為不跟佛法相應──所謂「勝者」就是指這個聖賢,他們所喜好的──今天我跑得來去供養、我去做這個,但是內心當中是跟這個不相應的,佛菩薩只是覺得很可惜啊!佛菩薩真正相應的那是什麼呢?對於這個業果有很完整的認識,這一點對我們要清楚。所以下面說:
如有一類,
舉一個實際上的例子。
說於空性,已獲決定,然於業果無決定信,不慎重者,是乃顛倒了解空性。
來了!我們有的人說,對於空性,啊!他自己覺得已經得到決定,了解了空性了,但是對於業果卻不能決定信解。如果對於業果決定信解了以後,他的行為是非常慎重,因為他知道任何一個小小的行為,一定會感得深遠的影響。所以真的決定信解了,他絕對不會亂來;如果說亂來不慎重,對不起,那他對業果沒有決定信。在這種狀態當中,他居然說對性空已經決定解,對不起,他這個了解是錯誤的、顛倒的,這點我們要了解。那麼進一步來說:
解空性者,謂即見為緣起之義,是於業果發生定解為助伴故。
那所謂「解空性」,什麼是真正解空性呢?要了解啊,所謂因為是空性,所以一定是緣起,因為真實了解空性的一定見到緣起。所以這個緣起本身,用在業果上面,也就是說什麼因什麼果,所以這個空性是一定跟這個因果緣起的法則是互相助伴的,也就是說這兩個分不開的。平常我們說像兩枝筷子一樣,這兩枝筷子你必定同時拿的,絕對不能說那一根筷子。也就是說任何一樣東西,兩樣東西相待,如果是因緣之法一定是相待,凡是因緣之法它一定是性空。所以這一點特別地說明,真正了解空性,那我們很清楚看見這個是緣起義。
因此譬如我們眼前一切看見的,我們不妨現在這個地方回過頭來想一想,我們眼前一切的苦、樂怎麼來的?眼前一切境界怎麼來的?感得的果。這個果是不是有因?有。什麼因?我們造的業。因此眼前所有的這個一切不是天生來,不是必然如此,不是堅固不動,所以它本身並不是一個截然不同的東西,它沒有一個確定的、固定的特徵,所以叫性空。
所以緣起跟性空是不是一件事情的兩個面?既然了解了,對這個境界的時候,你看見了性空它一定緣起,看見了緣起一定性空,那你的行為是不是非常地慎重?一舉一動你一定所謂要從「從善去惡」這一方面下手。而這件事情本身從哪裡開始?從你內心當中意樂開始。於是你起心動念曉得怎麼起心動念想法,就在這裡。所以這個是對我們非常重要,因此前面大師一再地引用論說明,說我們對這件事要發定解,要發深忍信。下面又引經──一個經不算,還要另外一經、還要論。
即彼經云:「一切諸法如水月,等於幻泡陽燄電,雖諸死已往他世,有情意生不可得。然作諸業終不失,如其黑白成熟果,如此理趣門賢妙,微細難見佛行境。」
說所有一切法就像什麼?水當中的月。水當中說的月有沒有?有沒有?諸位說有沒有?這個是一個騙局哦,你們說沒有,那水當中明明有月;你們說有,好,這個是映的影子。實際上這不是騙局哦!真實的情況就是如此。所以世間的一切的行相叫什麼?緣有,當這個因緣具足的時候它就現出來這個。所以以佛法來說,當然各宗各派對這個緣起性空有不同的說法。以大師我們現在宗的是「應成」來說,是強調世俗幻有,然後勝義真空。所以就它本質來說,確定沒有的,像水裡面的月你要去撈,撈不到的。但是你不能說它沒有哦!如果沒有的話,怎麼水當中現一個月亮呢?所以這個月亮怎麼來的?它因緣條件,說有水、乾淨的水,然後憑天上有月,你跑過去它就映出來了。這個月亮是所有的這種因緣現起來的。你看見的如此,聽見的如此,碰到的所有世間一切萬物,沒有一個例外,世間的事情。
那我們說:「那為什麼現在我們碰見的這種桌子木頭,我們就感覺到好像很實在的?」你們說為什麼?我現在進一步來說,就是水裡面看見的月亮,一個小孩子看見月亮,他會不會像我們理解得清清楚楚,這個月亮不是真的,他了解不了解?他不了解,那我們現在了解。同樣的這些東西佛菩薩去看,就像水中的月亮一樣,我們不了解。因為對這個,在智慧的年齡上面來說,我們是一個小孩子,這個清楚不清楚?因此我們現在真正努力的,怎麼使我們在這個智慧的年齡上面,依照著佛的方法把它增長。如果我們增長到某一個程度,它就是會空的。但是並不是沒有喔!沒有那是斷見,那是外道當中最可怕的一點。所以我們稱它叫「幻有」,或者叫「俗有」,這個我們要了解。那麼除了「水月」以外,「幻、泡、陽燄、電」,這個都是同樣的,幻是虛幻的,平常我們說電影那就是幻的;泡,這個水泡,澎、澎起來,這樣,實際上一下消失掉了;陽燄,好像以前講過對吧?講過那就不講了;電,都是如此。
那麼,然後這個不但是外面這個,就是我們人哪!「雖諸死已往他世,有情意生不可得。」那個所謂的「意生」哪,我們現在一般來說好像有一個我跑到下世去,我們說靈魂,依佛法裡面真的講那個沒有這樣東西,並沒有這麼一個靈魂會跑到……,這個找不到的。但是妙咧,你說它沒有嘛,「然作諸業終不失」,它這個你造的業它不會失去。這個有情的意生,或者我們現在的世俗上人稱它為靈魂這個東西,就像前面的水中的月一樣,你說它沒有嗎?它有;說它有嗎?它就是這樣,這個道理很深哪!
那我們繼續地下去,如果我們繼續地深地、慢慢地下去,怎麼下去法?這個很重要!《廣論》整個告訴我們就是這樣,《廣論》整個的理論就是這樣,如果牢牢遵照著這個次第一步步下去,我們終於會看清楚這個事實。那因此我們前面說,前面曾經講過,諸業於生死隨重、隨近,重、近、串習等等這個次第。儘管我們造了很多業,可是我們如果繼續不斷地修行,到後來親自證得了空性以後的話,你會感覺得這個,它緣起還在這裡──如幻如化。
這個如幻如化有什麼好處呢?我譬如說來說:這個木頭,假如這個木頭是真實的,放在火一燒,燒著了;假如如幻如化的話,它雖然也點火也什麼,這個木頭會不會叫痛啊?它不會痛,對吧?清楚不清楚一個特點?所以我們人也是一樣,當你真正證得了以後,你真正在地獄裡邊,你也沒有什麼痛苦。可是證得本身它有個妙樂,我們現在不用這個樂去談它,因為我們一談樂,我們又貪著,以我們現在樂去衡量它,那錯到不曉得哪裡去了!
所以很多人常常談:「那個修行如果這個都沒有的話,那一點快樂都沒有,人還有什麼意思呢!」不是、不是!這個真正拿掉的話,這個佛法當中的妙樂才現起,那這種妙樂是無與倫比的妙樂,你一旦感受到這個,那世間的所有的最好東西你都不要,這是它的一個特點。所以這地方說,有情的意生雖然不可得,但是業它是這樣的。
「如其黑白成熟果,如此理趣門賢妙」,像這樣的前面這業是什麼?就是前面說的,這個道理非常地善巧,那非常地細微,我們很難看得見。這是什麼?只有佛才能夠真正地徹底了解,這也就是佛所行的境界。因此我們只有對佛生起真實的淨信,照著他的方法去思惟,使得我們的念頭跟著他轉。
也許大家會覺得好像有一點困難,實際上這個事情並不困難。我舉一個實際上的例子來說,很清楚了解,我們人人具有這個能力。我們在座的每一位同學,是不是都大家相信營養?我想每一個人不但相信,而且很執著營養,自己衡量一下就知道了。這營養的概念怎麼來的啊?不是天生來的,因為我們那個社會當中給我們的訊息,我們從小得到這個訊息。自從讀了、看了《新世紀飲食》以後,曉得這是個騙局。明明是假的、傷害我們的,我們聽了它,都學得會;現在是真實的,對我們有害的,反而學不會,有這種道理嗎?這個是一個事實。所以在這裡為什麼我們先要把知見改過來,真正了解了這個利害關係,而且這個利害關係,它要經過很嚴密的理論建立、思辨,確立不移,然後到那個時候才照著去做,把我們的習慣改過來。以前我們都緣著錯誤的地方牢牢地執著,現在把錯誤的地方捨棄掉了,真正內心當中第一個應該什麼?對善法把握住。好,現在下面再看文:
是故應於緣起二業,及諸因果發生定解,一切晝夜觀察三門,斷截惡趣。
所以我們對於這個緣起的善業、惡業這兩個,以及對於因感果要產生定解。然後了解了以後,不管日日夜夜,拿這個標準來觀察自己的身口意,然後惡的把它斷除掉、截斷掉。
若不先善因果差別,縱少知法,然將三門放逸轉者,唯是開啟諸惡趣門。
假定對前面這個因果的內涵、細緻的道理,不善巧地了解,就算稍微懂得一點佛法,懂得了以後不會認真去做。除非你對於這個因果有確定的認識,啊!那你會感覺到我隨便一動,那就是恐怕的、恐怖、壞的因就在這裡了,你自己內心策勵,這個才是我們現在的根本,對吧!比如說現在你很清楚這個東西毒的,碰不得!乃至於說這個毒的氣,來的時候你見不到,你想盡辦法會逃出去都來不及,這很明白。所以這個才是我們的根本,假定是這個不了解,就算其他的佛法稍微了解一點,了解了以後你不在意,還是身口意三業放逸去轉。對不起!這樣去做的話,懂得了沒有幫助、沒有太大的幫助,仍舊是將來造的行為還是帶你到惡道當中去。因此下面又引經:
《海問經》云:
那就是前面說的海龍王。
「龍王,諸菩薩由一種法,能斷生諸險惡惡趣,顛倒墮落。一法云何?謂於諸善法觀察思擇,作如是念:我今若何度諸晝夜。」
那就是《海龍王經》。《十善業道經》當中,這個《十善業道經》就是《海龍王經》的一品,特別摘錄這個,說佛因為龍王的問,所以佛就告訴,這樣。他說:「龍王啊,若菩薩只要能夠把握住一種法,就能夠斷生惡趣,能夠避免顛倒墮落。這一法是什麼?就是對於善法(前面講的善惡)這個思惟觀察。觀察了以後腦筋當中想:『啊!我現在應該怎麼去真正地過這個日子。』」他一天到晚拿這個概念放在腦筋當中,對境的時候曉得怎麼去去惡修善。
若能如是觀相續者,諸先覺云:此因果時,校對正法,全不符順,於此乃是我等錯誤,全無解脫。
這樣去觀察的時候,產生什麼效果呢?那我們看,很多祖師們──「先覺」就是,說他拿這個:我們從兩個「因、果時」,或者從眼前,看我們眼前的這個果報現起的時候,那我們看看,那我們依前面學的這個正法來去比對,發現自己,啊!差得太遠、差得太遠!這樣。說因為我們前面的因當中都錯了,所以現在才不能得解脫。這是我們現在重要的。所以我們對這個眼前的不理想的情況不會抱怨,我們對這個不理想的境界,只是會說:「造了什麼因會感這個?」那我們很清楚以前因地當中錯了,所以策勵自己,不會對境去抱怨。
校對業果,是觀順否,若以法校自相續時,全無符順,而能至心了知如是,是為智者。
那現在這樣地拿法來自己檢查自己的身心:啊!感覺得自己一無是處。這個認識不是嘴巴,而且至心了解,這個是真正的智者,這個才是智者!
《集法句》云:「若愚自知愚,是名為智者。」
愚癡人自己曉得:啊,我不行!實際上這是一個智慧的人。反過來呢?
若校法時,與法乖反,猶如負屍,自妄希為法者,智者,淨者極頂,是為下愚。
拿法來校,在比較的時候,自己跟法完全相反,就像揹一個死屍。這個揹死屍拿我們現在說,這個行屍走肉,就像個人的樣子,實在一點內容都沒有,還自己覺得:啊!我是最了不起的,我是最好的、最精進的,極頂。那這種是最下愚的人。這個是學佛法的人是如此啊!因此下面也同樣地引:
《集法句》云:「若愚思為智,說彼為愚癡。」
前面愚癡的人自知愚,實際上不是;愚的人還自覺得智慧,那就害了,這是個真的愚癡。了解了這個道理,
故其極下,亦莫思為於法已解。
最差啊,我們千萬不要覺得自己懂了啊!
又博朵瓦則引此《本生論》文觀察相續,如云:「虛空與地中隔遠,大海彼此岸亦遠,東西二山中尤遠,凡與正法遠於彼。」
那博朵瓦就是拿這個《本生論》當中自己來,以這個經論上面觀察他自己的身心。他怎麼觀察法呢?他說:虛空跟大地隔得很遠,大海此岸跟彼岸隔得很遠,東西兩個山都遠,這些都隔得很遠很遠哦,但是凡夫──就是指我自己──跟那個法,比這個還要遠。因為它遠,所以更努力。
此說我等凡庸與法,二者中間,如彼諸喻,極相隔遠。
就說明這個,就是說我們凡夫跟這個正法,啊!那相得太差了。
此頌是月菩薩從持善說婆羅門前,供千兩金,所受之法。
就是前面說「虛空與地中隔遠,大海彼此岸……」這一個偈哪來的呢?是這個月菩薩他要修行,想盡辦法去找,到後來找到一個「持善說婆羅門」得到的。怎麼得到的?要供了千兩金以後。這古人求法的精神啊!現在我們可惜,什麼都不要,送上門來還不願意,這就是我們愚癡。我們反過來說,愚癡居然遇到法,為什麼原因?這裡不細說,我們好好地想一想看。或者更進一步來說,就是說我們的確也修行,可是我們修行往往都在文字上面轉,而不在實際上實踐去努力,這一點是我們應該注意的一個特點!
朵壠巴亦云:「若有觀慧而正觀察,如於險坡放擲線團,與法漸遠。」
這也是個祖師說,假定我們真正有觀察的慧,而真實地觀察,我們也會發現:啊!就像一個很陡的坡,很陡的坡上幹什麼?一個線團繞起來,一放,那個「咕──」滾下去了。那我們的凡夫跟那個法差得太遠、太遠!你不觀察覺得沒什麼,一觀察就會產生這樣的現象。
如是思已,遮止惡行之理者。如《諦者品》云:「大王汝莫為殺生,一切眾生極愛命,由是欲護長壽命,意中永莫思殺生。」
當我們前面這樣地去思惟了以後,那進一步來怎麼辦呢?啊!一定會遮止這個壞事情。就像《諦者品》當中警告說:「大王啊,你不要殺生,一切眾生都愛性命的!如果這樣的話,我們真的要保護長命,那麼不要殺生。」現在世界上面不一樣,世界上面說身體要營養,他也未嘗不想為他自己,要長壽、要健康,怎麼辦?殺生。結果這個是短命、多病之因,這個就是世間的顛倒,這是我們最可怕、最可怕的一個特點!所以在這裡就非常重要。
謂十不善及如前說,諸餘罪惡,發起意樂,亦莫現行。
也就是告訴我們除了這個以外,所有的十個不善,像前面所說的種種惡,那個內心當中的意樂,以及身口的行為,千萬不要做這種事情,這一點我們非常注意。那今天就講到這地方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