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鳳山寺版)53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鳳山寺版 第五十三卷

一百四十三頁最後一段,就說思惟這個業的道理,思惟了以後那麼下面應該怎麼做,這個裡邊的總說。前面然後告訴我們了解了黑白業,不僅僅是了解就可以,應該這樣地去深入,這個是很難懂得的極晦隱法。那麼了解了這個業的特徵,特別下面拿來自己校對,自己衡準自己內心,在衡準自己內心的時候,有一點相當重要──這個業的特點:第二、業的增長廣大,它的這個增長廣大,主要的指什麼呢?就是指內心的意樂。然後造業的時候,那個事、意樂,本來由意樂推動而造,造完了以後,任何一個業由於意樂的關係它會增長,因此我們真正觀察思惟的時候,最重要的中心還在這裡。

基於這個原因,所以我們說學佛要想下手──了解業,要從業下手,不在外面的事相好壞。外面的事相好壞,拿佛法來去看根本沒有好壞,是我們自己安立的。非常簡單,譬如我們現在說向左走、向右走,到底向左走還是到底要向右走啊?你怎麼安立,就是這樣。如果你仔細觀察的,世間所有的事情這個道理都是這樣安立的。那我們自己安立了以後,那自己也死在這個裡頭,還要講道理。所以這個祖師告訴我們一個故事,說我們自己畫了一個鬼,然後怕它,這個鬼是自己畫的,然後自己振振有詞還要講道理,這一點我們要很認真仔細去了解。

那下面我們現在下去,前面已經說了,說了解了這個以後,那個不管是我們的意樂、現行,千千萬萬不要讓它生起。那麼這件事情應該怎麼辦呢?

應修應習,應多修習,靜息之心。

說我們必須要的,「修習」兩個字本來是一起的,所以分開來講,無非是加強、策勵、重視,一再地叮囑:要多修啊、多修啊!這個才是我們應該努力的。修什麼呢?修靜息我們自己內心透過貪、瞋、癡所造的十個黑業。反過來說,我們應該努力地從內心上面,從無貪、無瞋、無癡上面去造十善業。

若未如是遮止惡行,雖非所欲,然須受苦,任赴何處,不能脫故。

假定我們沒有這樣地遮止自己的惡行,那麼在這種狀態當中,這個果是一定會感得,怎麼也逃不了的,雖然這個果不是我們要的,但是一定會受。因此了解了這個道理說:

是故現前似少安樂,然果熟時,雖非所欲,淚流覆面,而須忍受,如是之業是非應作。

那這個惡業,通常造惡業絕對不是說眼前是一個痛苦的,眼前好像是有一點好處的。然後眼前雖然有一點好處,可是這個造了這個業以後,將來感果的時候,這個果是非常痛苦的,雖然我們不希望要,對不起!你逃不了。我們非常痛苦地淚流滿面,必須忍受。了解了這個道理的話,眼前這種少少的安樂,那就不要去作它。

若受果時能感受用無罪喜樂,如是之業是所應行。

反過來,眼前雖然不安樂乃至於辛苦的,那麼這種事情,那我們應該去做。講到那個辛苦要注意,身的辛苦我們容易當,一般人都做得到;那個是「心」,所以前面一再說,意樂才是真正重要的。我們有很多人很勤勞,吃苦不怕,我以前自己也犯這個毛病,周圍看見太多人都是犯這個毛病,那這個地方最主要的所謂內心上面。不過反過來說,內心上面把握,並不是說,哦,我內心把握住了,那個身體上面的沒有行為。這個也是空話。內心當中真的那個樣的話,身、口更是會努力地跟著去做的。下面引經:

《集法句》云:「若汝怖畏苦,汝不愛樂苦,於現或不現,莫作諸惡業。

假定你怕苦,那麼在這種狀態當中,種種的惡業,不管眼前、不眼前的千萬不要做!已經做的怎麼辦呢?

設已作惡業,或當作亦然,汝雖急起逃,然不能脫苦。

這個已經做的,或者將來可能做的,不管你怎麼逃,逃不了的,造了業一定會感苦果。

任其居何處,無業不能至,非空非海內,亦非入山中。

不管你跑到哪裡,造了業絕對逃不了。所以經典上面有很多這種典型,我們如果仔細觀察的,在我們周圍也可以看得見。不過呢,因為這個業是個極晦隱法,我們眼睛看見那個果,那個因都看不見,實際上就是眼前,放在眼前我們也看不廣,這是我們眾生愚癡的一個致命傷。

又云:「諸少慧愚稚,於自如怨敵,現行諸惡業,能感辛楚果。

說現在有很多人,智慧非常地欠缺──愚癡、幼稚,然後在這種狀態當中,他雖然想找快樂,可是實際上呢?錯了!他不希望苦,實際上造了很多苦因,所以說「於自如怨敵」。他現行當中,造種種的惡業,造了惡業的話,將來一定會感將來的苦果,所以這個是自己傷害自己,指這個而言。那這種人通常都是什麼?愚癡。

作何能逼惱,淚覆面泣哭,別別受異熟,莫作此業善。

做了這個東西以後,感的時候,啊!會痛苦、痛哭的,那這個不要做,最好不要做,不做這個才是對的。

作何無逼惱,歡喜意欣悅,別別受異熟,作此業善哉。

反過來,做了這個以後,那麼將來感果的時候,是內心當中也不會煩惱,然後關於感受上面也快樂,這個業去做,那才好。

自欲安樂故,掉舉作惡業,此惡業異熟,當哭泣領受。」

那通常我們,我們自己為了求取、求一點安樂,所謂掉舉是隨順著貪的散亂,那麼造種種的惡業。造了這個惡業,將來感得那個果,對不起!領受的時候非常痛苦的。哭泣就是痛苦的事情,痛苦到我們無法忍受,會痛哭這個意思。

又云:「惡業雖現前,非定如刀割,然眾生惡業,於他世現起。由其諸惡業,各受辛異熟,是故諸眾生,於他世了知。如從鐵起銹,銹起食其鐵,如是未觀作,自業感惡趣。」

那麼繼續說,眼前來說這個惡業就算現起,這絕對不會像刀割一樣,這樣。然後,也就是說我們了解了,無論如何能忍受的。那假定說我們不能忍受的,不了解這個道理,去做了惡業的話,那下面將來,下一世那這個感果,不但感果,而且繼續地造,於是在這種情況之下,會繼續地增長,受到非常痛苦、非常痛苦的異熟的果報。這樣。所以呀,我們一切的眾生,如果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的話,這像什麼呢?像「鐵生銹」,鐵生了銹以後,那個銹自己把鐵爛掉,也就是說我們自己造業,造了業以後自己傷害我們。對於這個道理假定說我們沒有觀察,而任意去做各式各樣不應該相應的話,那麼自己造的這個不相應的惡業,將來就感得惡趣;就像那個鐵一樣,生了銹把自己爛掉這個道理。那下面引祖師的話,所以凡是真正修行人,他都有一個特徵,那個特徵就是下面那個祖師講的,

康壠巴謂樸窮瓦云:「善知識說唯有業果是極緊要,

啊!這真正的善知識告訴我們,最最重要的是業感果的道理。

現今講說聽聞修習,皆非貴重,我念唯此極難修持。」

說眼前所有的講啊什麼這些都並不重要,並不是說講、聽、修,也就是說我們下腳第一步所真正努力的,要對這個業果要如理地了解,了解了以後就要如理地思惟,思惟了以後如理地想辦法去斷應斷的、作應作的。

前面一再說,這個是非常不容易了解的極晦隱法,我們只有憑淨信心,然後平常的時候應該拿這個多去思惟、觀察。我們現在最遺憾的就是,現在修學佛法一般來說都忽視這個,好像這個都無關緊要的那個樣,儘管大家講業、講業啊,那真正都不忙這些。另外就是我們同學現在雖然了解了以後應該注意,就是我們平常了解了應該多去觀察,觀察自己內心,真正不懂那大家互相討論,不要懂得了以後,老停在這個文字上面空轉,這是我們特別應該注意的!

樸窮瓦亦云:「實爾。」

那樸窮瓦就回答:「對啊!一點都沒錯。」然後敦巴云:

又敦巴云:

敦巴尊者也說,

「覺𡁮瓦心莫寬大,此緣起微細。」

那個「覺𡁮瓦」就是平常稱我們哪,這個也就是平常我們說:「啊,菩薩啊!」就是說對人家的尊重的稱呼。說:「這一個不要馬虎啊!心裡面不要覺得無關、無所謂,因為這個緣起業感的道理是非常細微、非常細微呀!」我們必須好好地去思惟觀察,這樣才多少對它有一點認識,才能夠真正依所學的增上。

樸窮瓦云:「我至老時,依附《賢愚》。」

那麼這個都是祖師,這個祖師都是把真正阿底峽尊者最圓滿的教法,傳到這個西藏去的最重要的大德,這樣,所以處處地方引這些大德之所以成為大德的原因,引他們親身的體驗。那麼現在樸窮瓦說:「我啊,一直到老啦!」這個話有道理啊!就是說學了一輩子了,他還在忙這個。我們現在剛剛學了一點點就不要了,是何等荒唐!這是我們真正這學佛的人最重要、最重要的一個。他到老了還什麼?依附《賢愚》。《賢愚》就是《賢愚因緣經》,專門講這個因果緣起,那造了什麼業感得什麼果,就這樣。乃至於遇到佛,對不起,佛說你造的業,對不起,你還得自己受,我只能告訴你這個道理,你怎麼樣去努力地去如理地懺悔,業在沒乾淨之前,除了受下去,別無他法。當然這個正確的方式,那下面都告訴我們。

霞惹瓦云:「隨有何過,佛不報怨,是方所惡,宅舍所感,皆說是由作如此業,於此中生。」

那個祖師特別講,喏,因為這個是我們世間人有的錯誤,好像造了壞事,那個比如傷了人,人家會來回報,說我們現在造惡業,佛絕對不會來報怨的。只是問題不管你在哪裡,那個你真正重要的原因,就是你造了自己的業,然後你就會受這個業所影響,將來來生就感得這個果報。

那麼這個就是我們總的、整體的要特別地來叮囑、策勵我們幾個重點。這裡邊有幾個重點要了解的:第一個,了解了以後,再說這個業果這個道理非常深細、非常難了解的;其次,說這個業果跟那個空性兩樣東西是不能分,互為助伴的。我們千萬不要誤解,很多不了解的人,空性,那覺得:「什麼都沒有的,那業果也不要了。」這是斷滅見,這是最大的錯誤。那麼再下來,了解了這個以後,拿這個法來檢查自己,從起心動念上面去看;那下面那麼要努力地去修習,不斷去修習,乃至於到老了還不停。下面,

第二特以四力淨修道理者。

那麼特別地要以這樣的四力來淨修。下面說:

如是勵力,雖欲令其惡行不染,然由放逸,煩惱盛等增上力故,設有所犯,亦定不可不思放置,須勵力修大悲大師所說,還出方便。

說像我們前面這樣的,雖然我們很努力希望不造惡,但是由於放逸,這個是無始以來的習慣,一個不小心來了,一個不小心來了!所以修行一定要精進的、念念增上的,我們稍微不小心,那這個就會來了;還有煩惱強盛,強盛的煩惱這種力量。那萬一犯了,怎麼辦呢?犯了以後,絕對不可以說馬馬虎虎算了!一定要照世尊告訴我們犯了罪懺悔的方便,使得我們能夠重新從犯罪當中退出來,還回我們清淨的這個戒體。那麼關於這個,下面說,

此復墮罪還出之理,應如三種律儀別說。

那通常情況之下,如果我們受了戒以後,這個每一種戒它有說明的,你犯了罪怎麼懺。所謂「墮罪」就是犯了戒,那麼一定要根據這個不同的戒,這「三種律儀」就是前面所說的別解脫戒這個幾種,這個不同的,它各有各的儀軌,怎麼受,怎麼懺,照著這個儀軌去懺悔。

諸惡還出者,應由四力。

除了照這個儀軌來懺悔以外,其他的惡統統「應由四力」懺悔,都在下面講的這個四種方式來還淨。

《開示四法經》云:「慈氏,若諸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則能映覆諸惡已作增長。何等為四?謂能破壞現行,對治現行,遮止罪惡及依止力。」作已增長業者,是順定受,若能映此,況不定業。

經上面是這個世尊講,「慈氏」就是世尊提示這個,說「菩薩摩訶薩」,如果我們修行做到了這四樣,就能夠把我們以前造的惡──什麼惡呢?「已作增長」,作了增長,這是定受的業哦,那都能夠統統把它遮止,這樣。那麼定受都能遮止何況其他呢?也就是說只要我們真正能夠照著去四力懺悔的話,以往的業全部都可以遮止。那麼哪四樣東西呢?這四個:破壞現行、對治現行、遮止罪惡、依止力。那現在這四個,下面分別一點一點來說它。

此中初力者,謂於往昔無始所作諸不善業,多起追悔。

這個最重要──第一個破現行。那麼請問什麼是現行?這個現行就是我們眼前造惡的這一種心裡的相續。在沒有修行的人來說,整個的就在這個煩惱惡業的現行當中。那也就是說,就是受了戒了,真正受了戒得了戒體以後,這個戒體有一種作用的力量,它會把這個隨順世間的這種現行能夠擋住,那麼如果犯了罪的話,對不起!這個又冒出來了。所以平常的時候,我們第一步要觀察的,就是我觀察我們自己什麼現行。比如說我們前面講的,了解了一個道理以後真的要去修習,不是講講、說說。平常我們就好歡喜講說,這是什麼?這是跟煩惱惡業相應的現行。

所以我們就對於這個現行,無始以來相續的造的種種的雜染的、不善業的,我們了解了這個對我們的傷害、過患,那我們就懊悔說:「我們怎麼這樣的!」前面不是一再說嘛,這個增長跟不增長,所謂不增長,說有十種是不增長的,第九種是追悔,就是造了以後你去追悔的話,那這個業不會增長的。實際上真正對治過程當中第一件事,就是正對著我所做的,以前是歡喜做,現在不喜歡,恰恰相反,而必須要對這件事情,針對著這個問題。

我們現代的人常常有個錯誤,就好像:「欸!我做了很多好事了,諒必我這個造一點點沒關係。」這個不是正對治,就這樣。那這有什麼過患呢?你造得很多,譬如說供養三寶這個有功德,可是這個功德如果說你不從內心上面正對治你現在的去懺悔的話,將來你這個功德會感果的。感得什麼果呢?世間上面你供養了──有錢,這樣,然後你下世有錢的話,那這有錢人最容易造罪。那現在如果另外一方不是財敬供養,做事情很能幹,啊!這個做了很多,他也有功德的。結果,對不起!他如果這個一點放在這裡,我們平常這個犯罪抵不掉的,下一世將來他也腦筋很靈活,然後腦筋靈活的人又容易造罪,這是我們必須應該了解的。所以眼前的因是這樣,反過來我們看看眼前的狀態,也就是以前的因。所以對於那個正對治那一點是非常重要,不經過仔細地觀察,我們不大容易認識這一點。那麼,起追悔還有個方便:

欲生此者,須多修習感異熟等三果道理。

我們必須要把造了業感果的,然後這個感果的時候,因為這個果一定是,雖然講三個果:異熟、等流、增上,實際上感果的是同時的。那麼造的時候也是同時的,譬如說我們用我們的身體,身、口、意的三業去造,造這個分不開的。然後如果造業的話,我幫你、我傷你,造那個業的時候,我跟你也是分不開的,那我做這件事情以什麼心情也同時的。然後我做這個事情在什麼情況之下,我把那錢給你,在哪裡,這都是同時的。所以感果的時候也是一樣,但是我們講道理的時候三樣東西,所以我們拿這三樣東西各別仔細去看。

那現在簡單地來說一下,譬如說我們現在眼前的狀態來說,假定說我想修行,可是身體不好呢?精神不好呢?不靈光。然後除了這個以外,譬如說領受等流,你又多病、又短壽,又有這些根殘缺、腦筋糊塗,這個又不靈光。乃至於我們內心當中就跟佛法不相應,做壞事就是來得個起勁,這是什麼?造作等流。然後外面的環境處處地方逼著我們,簡直是透不過氣來,這是什麼?增上果。所以我們可以從那個若因、若果來仔細去觀察,那觀察了以後不斷地去思惟、修習,那對於這個如是因感這樣的果的道理,確定勝解,那一定會去追悔說:「啊,我們怎麼這麼差!」所以前面說,這個在果現起的時候我們要來檢查,檢查了解了以後,反過來我們在因地當中起心動念也去注意。那麼,然後認清楚了修的時候,

修持之時,應由《勝金光明懺》及《三十五佛懺》二種悔除。

那我們就一個專門的懺法──這兩本經。平常我們現在這裡拜三十五佛,或者《金光明經》,常常去研閱,那就是主要的告訴我們這個道理,這是第一。第二呢,

第二力中分六,

第二就是對治力。

依止甚深經者,謂受持讀誦《般若波羅蜜多》等契經文句。

「對治」,要把它那個針對著這個把它拿掉它。「追悔」是把現行把它抑止,可是它潛在的力量還在;對治──把那潛在的力量要把它整個地把它弄乾淨,這兩個。第一個,讀誦平常的甚深的契經。第二,

勝解空性者,謂趣入無我光明法性,深極忍可本來清淨。

就是換句話說,能夠證得空性。平常我們內心當中接觸的是什麼啊?都是世間那些染污的那些東西,接觸了以後,內心當中都照這個去跟它轉。乃至於平常我們講的很多道理,不去檢查好像很有道理,仔細檢查,請問我們講的那個道理哪來的啊?是,那個道理本來沒有什麼道理,那真正只有道理的是佛菩薩。所以前面第一個契經,就是佛告訴我們的真正的道理,第一個;第二個,照這個道理認真地去實踐能夠解得空性。這兩個針對著我們現在講世間這種道理,這種道理是讓我們造罪的根本原因。有很多人不一定要做壞事,可是他一定跟人家講世間的道理。喏、喏、喏,就是這個!

所以這佛法來去看的確是,並不是說否定世間,以佛法來說還是承認世間,世諦有正、倒的兩個世俗。第一步,我們對於以世間標準去衡量,錯的拿掉,進一步我們才來談世間標準的真相是什麼,這些我們都要了解。那我們現在進一步下面:

依念誦者,

這個是一種特別的方法,

謂如儀軌念誦百字咒等,諸殊勝陀羅尼。

一定有它的方法,照著這個念,就是出百字明,這個百字明是專門最殊勝的一種懺悔罪業的方法。那特別引經:

《妙臂請問經》云:「如春林火猛燄熾,無勵徧燒諸草木,戒風吹燃念誦火,大精進燄燒諸惡。

他舉一個例,前面說像春天這個樹林裡邊,有猛火來燒的時候。這樣這個春天為什麼指春天呢?過了個冬天以後,是不是全部枯掉了?到冬天以前的全部枯,新的剛剛要增長的時候,也就是說那是枯到最枯的時候。最枯的時候如果有大火來燒的話,那不要一下,一下統統燒光掉了。那麼現在這個比喻指什麼呢?假定我們運用這個百字明,這個第三種念誦方法去來懺悔,應該怎麼辦呢?「戒風吹燃念誦火」──要持戒,這個根本是持戒啊!然後呢,以這樣的如法地去念誦這個百字明等,這個是有很大的精進,然後能夠把所有造的惡統統地去除。下面又說:

猶如日光炙雪山,不耐赫熾而消溶,若以戒日念誦光,炙照惡雪亦當盡。

第二個就像太陽光一樣,那個很熱的太陽光照在雪山上面,那一下那個雪就溶掉了;同樣的,戒像光明一樣,然後這個念誦,那照著那個所積累的惡業,惡業剛說像雪一樣,也統統清淨。

如黑暗中燃燈光,能遣黑闇罄無餘,千生增長諸惡闇,以念誦燈能速除。」

第三個以黑暗來比喻,不管你積了多久了,哪怕一千年,光一點,統統去掉了。那現在這裡面有三樣東西,第一個,它當作火;第二個用光明;第三個黑暗就這樣──燈光。也就是說平常我們造業的過程當中,那說智慧是像火一樣,就這樣。那所以說有一種經論上面說:太末蟲處處可緣,就火上面不能緣。也就是說有一種最細微的生物,哪裡都可以生存的,就像我們的煩惱,這個煩惱是非常厲害,在很小的小地方它會生長,只有一樣東西可以對治它──智慧。智慧火一來的話,對不起,它一定拿掉,這是一種。還有呢?光明可以驅除黑暗,那個燈光、這個太陽光不管是什麼,這兩樣的話,拿什麼東西的那個黑暗都可以能夠拿掉,由於這個無明黑暗造種種惡業。那麼現在以這個方法要到什麼程度呢?

此復乃至見淨罪相,應當念誦。

不是說念一下就可以喔!它現在通常一個儀軌說:喔,念多少遍;這不是以數量為準,你要念那個內容念到,到那個時候你見到淨罪相了,那個時候才可以。那個淨罪相不是偶然,譬如說作夢什麼的,不是偶然作一個夢喔!就是你正修習的時候,修到相應的時候這個夢就出現,而且連續地相應的。說不是說你無關緊要地偶然作一個好夢,你覺得:「嗯!淨罪。」這個不是,這個我們要理解到這個特點,這樣。所以它一定有它的一個準則,這我們要清楚的。

除了這個以外,經論上面特別告訴我們,單單那個夢不可靠、不可依,因為有的時候,這個大力鬼、惡魔跑得來,他也有本事讓你見到夢,你信了他,那非常嚴重。所以這個除了這個夢以外,還要另外一種──善根法相,你會感覺到:你智慧漸漸增長,煩惱漸漸減輕,事理認識漸漸清楚,這個內外相應,這個才是安全的。實際上這也是,譬如說我們現在有很多外道,我想大概你們聽說過,很多這個外道他有這個本事讓你什麼,不要說夢當中,讓你閉上眼睛要觀想他等一下來什麼加持你,這樣,這夢是更是容易,然後你以為作夢,那你真是作無明大夢了。所以就算作夢,也有它一定的準則,照經論上要什麼情況之下,要到什麼狀態。凡是這個,自己有智慧都會看經論,否則都要善知識來抉擇才可以。我們現在先看:

相者,《準提陀羅尼》說:「若於夢中夢吐惡食,

吐出髒東西來,

飲酪乳等,及吐酪等,見出日月,遊行虛空,見火熾然,及諸水牛,制伏黑人,見苾芻僧苾芻尼僧,見出乳樹象及牛王山獅子座及微妙宮,聽聞說法。」

這多種好的跡象,那麼這是第三。四,

依形象者,謂於佛所獲得信心,造立形像。

這個就是行福,喔!對這個三寶起很大的恭敬說供養佛、佛像。

依供養者,謂於佛所及佛塔廟,供養種種微妙供養。

這我們了解。

依名號者,謂聽聞受持諸佛名號,諸大佛子所有名號。

佛,譬如說藥師如來、阿彌陀佛、十方諸佛,以及諸大菩薩的名號。那個前面我們曾經看皈依了以後供養有很大的福,實際上造罪通常都是傷害別人,這樣,所以我們現在反過來去做。可是反過來做要有正確方法,所以依經論上的方法這樣去做。這個六點是經論上指出來的,所以下面說:

此等唯是《集學論》中已宣說者,餘尚眾多。

他所以舉這個六點,大師有他來源的,就是從《集學論》上面的,實際上其他的還有,這個是對治力。下面,

第三力者,謂正靜息十種不善。

第三個遮止力,遮止惡業,所以要正確地正對著十惡業,遮它不要再做。

《日藏經》說,由此能摧所作一切自作,教他,見作隨喜殺生等門,三門業障,諸煩惱障及正法障。

就是這個。說遮止力是什麼呢?就是前面說的,那個經裡面告訴我們,由於這樣去做的話,一切自作、教他、見作隨喜造的業,造的什麼呢?「殺生等」就是十個惡業,那個這個三惡業是我們身、口、意三業,乃至煩惱障,造了種種的跟法不相應的,統統能夠遮止。

《毘奈耶廣釋》中說,「若無誠意防護之心,所行悔罪,唯有空言。」《阿笈摩》中是故於此密意問云:「後防護否?」

還有一個特點,這個《戒經》上面有一個經的說明當中、廣釋當中,說後面還要防護,不可以再作。假定說沒有防護之心,那麼對不起,這個就是空話。所以戒上面就說:「你知罪嗎?」「知罪。」「後面知不要犯哪!」「是!」就是這樣,所以後面還要防護。

故防護心後不更作,至為切要。

那防護後面不要再作,遮止了以後不要再作,這非常重要的。那這個呢,

能生此心,復賴初力。

這個要靠第一個破現行。後面還是現行嘛!遮止是遮止它不再現行,這樣。所以以現行擋住了,然後對治拿掉了,可以不要讓它再犯,這個叫遮止。

第四力者,謂修歸依及菩提心。(第四個依止力。)此中總之,勝者為初發業,雖說種種淨惡之門,然具四力,即是圓滿一切對治。

那個第四個依止力,依止還要依止修歸依跟菩提心。我們平常為什麼造業?也就是說我們內心當中依止著煩惱。我們沒有刻意的,無始以來串習那個煩惱,自然而然起來的就是煩惱。那世間的人來說,他並沒有粗猛的世間標準來看待煩惱;拿佛法來看的話,世間整個的都在煩惱當中。再說一下,世間的所謂粗猛的煩惱,一定要大發脾氣,然後做小偷,世間說這個壞的;好像一般人來說這個不算,這個是世間的標準,佛法的標準不是,這個我們要了解的。同樣的,世間人講的道理,這個是世間的道理,所以世法來說,對!你必須有它道理;可是佛法來說,前面已經講過了,世間的道理都是有問題的,這個是我們必須要了解的。

如果你了解的世間的標準做一個好人,你容或不一定墮落惡道,但是你還在輪迴當中,既然在輪迴當中,對不起!你怎麼保證你?何況現在那個世界來說,我們看那個世間的變化很容易。事實上中國的傳統以儒家為說,種種忍讓、仁愛;現在的世界不是。所以世間的標準向西方看齊,他說如果他打你一下,你至少要打他一下,應該打他兩下,下次他才不來傷害你,保護我們自己。世間是不是講道理啊?你說你這個道理怎麼講?我們現在拿世間的道理去講,所以這個我們要了解的。所以我們真正要依止的什麼?依止的這個三寶,這個才是真正的究竟覺悟的,那更深一層發菩提心,那是要學佛,那更好!那麼這個四力。

所以「此中總之」一句話,對我們剛剛開始修行的人,說有很多淨除罪障,但是如果說照著四樣東西做的,所有的都可以對治。這個一點,譬如說我們漢地中國人平常來說,天台、賢首都有它的懺悔方法,他們都講識、識種,可是這個識種如果我們仔細去看的話,那個四力懺悔可以統統含攝、包括在這個裡頭,這個這裡就不細說。我們再向下看,

惡淨之理者。

那麼怎麼會懺悔了以後,能夠把罪障清淨呢?下面講:

謂諸能感於惡趣中極大苦因,或令變為感微苦困,或生惡趣,然不領受諸惡趣苦,或於現身稍受頭痛,即得清淨。如是諸應長時受者,或為短期,或全不受。

那麼這個他淨惡是怎麼淨的呢?現在看,說像前面說的造了很多非常嚴重的這個惡因,這個惡因會感得絕大、絕苦的惡趣的,那麼現在經過了這個懺悔以後,就變得很輕微的苦惱、困難就解決了,或者雖然生到惡趣當中,但是不領受惡趣的痛苦,這樣。譬如說我們講餓鬼,餓鬼是餓得那絕端痛苦,可是有很多餓鬼道的東西,他是到了惡趣,可是不餓,是有這種的。乃至於像地獄,有一種地獄叫拍球地獄,阿闍世王就是典型的例子,他還是掉入了阿鼻地獄去了,像拍球一樣,「咚!」下去就彈出來了。那地獄裡什麼苦他沒感到,只是去了一下,就是這樣,這個就是他懺悔的結果。或者呢,現生受到一點頭痛,本來要到地獄裡去,那何等可怕!現在頭痛一下就解決了。所以「如是」──本來應該長時受的,或者很短,或者全不受。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差別呢?

此復是由淨修之人力之大小,四力對治,圓不圓具,勢猛不猛,及時相續恆促等門,故無定準。

那要看修的人,他修的時候力量的大小,修的時候是四種方式圓滿不圓滿,然後修的時候這個勢猛不猛,以及時間長不長,沒有一定的準則。這一點我們要注意,我們懂得了道理以後,後面這應該努力去懺悔。我看見我們這裡有一些同學都歡喜講道理,講完道理覺得懂了,但是不去修。這個「思已進止道理」上面特別說,不是我們了解了就可以。有很多人了解了,腦筋非常好,你不去修,腦筋會越來越好、越來越好,下一世這種人都是世間這種伶俐人,都是伶俐聰明人,然後造惡的本事一等一,他修行他就是沒興趣。眼前在這麼好的環境當中尚且如此,將來呢?因為他很伶俐、很聰明,不歡喜修行,將來會遠離這個團體。諸位,你們現在自己想一想,我們自己想一想,當我們現在再換一個環境,或者現在出了家了解了這麼多,你回去在家裡邊的時候,你心裡是怎麼樣?會不會受環境的影響?這是非常現實的一個問題!所以千千萬萬不要以自己的這種習慣所限,這是我們非常重要的!下面說:

諸契經中及毘奈耶皆說:「諸業縱百劫不亡。」意謂未修四力對治,若如所說而以四力對治淨修,雖順定受,亦說能淨。

那前面不是說,造了以後一定不失去嗎?特別說諸業縱一百劫,「百劫」就是說無量劫,永遠不會亡的,這個「不亡」指什麼?指沒有修對治,如果你去修對治了以後,它一定會清淨。修了對治就算「順定受」──他一定要受的,那個也能清淨,何況是不定受。那麼除了這個,

《八千頌大疏》中云:「謂若凡是近對治品,可損減法,彼由成就有力對治,能畢竟盡如金穢等。正法障等一切皆是如所說法,由此正理,則妄執心,所作墮處可無餘盡。

那這個八千頌,這個就是《般若》,《般若八千頌》當中的疏當中說,「凡是近對治品」,這個近對治品就是我們現在的四力懺法,為什麼叫作近對治品呢?正對治是什麼?要空性智慧修證,這個是正對治,現在這個四力懺悔並不是它的正對治,但是它靠近的跟它相似,而且也是正對治的前面的準備,沒有現在這個近對治的話,那個正對治修不起來,這我們要了解。修這個近對治法是可以減掉,或者可以整個地去掉這個惡業,如果說能夠成就了這樣的對治的話,那就像那金子上面這個髒一樣,統統可以拿掉。我們所有造的種種障礙,所有障礙當中最嚴重是「正法障」,那所有這些統統可以去掉。那麼由於這樣的道理,就是「妄執心」──譬如說我們現在妄執就是,我們現在最嚴重的就是錯誤顛倒、邪執這個,這個是所有的罪障當中多可怕的,造的種種的可以墮落的惡業,都可以徹底地淨除。那麼下面又解釋,

諸經說云『諸業雖百劫』等者,應知是說,若不修習能對治品。若不爾者,則違正理及違多經。說順定受,應知亦是如此所說。說不定者,雖不修習能對治品,然亦應知不定感果。」

經上面說,「諸業縱百劫不亡」,要了解這個是不修對治,修了對治一定拿掉的。所以反過來說,假定拿不掉的話,那對不起,另外的經論上面就說不通了,這樣。那麼現在修了對治了以後,順定受都可以拿得掉。正是說修了對治以後,要感果的一定受的拿掉了,所以說不定受的,就是不修對治,它也不一定感果。那麼這個地方就是大師告訴我們,然後引經上面處處地方告訴我們:修了懺悔一定能夠淨除的。

正因為前面造了業一定不消失,所以我們一定要懺悔。或者我們用現代的眼光去看,請問:你懺悔的消失不消失?不消失。既然懺悔的不消失,我們平常說這個木頭,然後我手一放是會掉下來,現在我用我的手去托的話,那個手如果一直托在那裡,這個木頭會不會掉下來?不掉下來。所以我現在手托就是我後面的懺悔,對吧?這個懺悔的力量是不是不消失啊?也不消失嘛,也不消失當然它這個木頭也就不掉下來。這完全同一個道理,對吧!

如是由悔及防護等,傷損能感異熟功能者,雖遇餘緣,亦定不能感發異熟。如是由生邪見瞋恚,摧壞善根,亦復同爾。

這樣就像前面說的,由於追悔等等修四力懺悔,那麼就能夠把已經造的,能感得果報的這個業的功能拿掉了。這個拿掉了以後,將來雖然還會遇到緣,雖然遇到緣不會感果,這樣,這個是對惡業。反過來說,假定說你有了善根,有了善根以後,你又邪見、瞋恚,那對不起,善根也會壞掉的。也就是說這個造的業不管善、惡,惡業然後造了善法可以懺掉,善的作了惡的也可以毀掉,這個我們要注意。

《分別熾然論》云:「若時善法,由生邪見,瞋恚虧損。

喏,這個是善法如果起了邪見,會壞掉。

或諸不善,若由厭訶,防護悔除,是等對治,傷損其力。

不善的,由於後面追悔它,真實的對治都能夠損傷。

彼等雖得眾緣會合,然由傷損若善不善種子功能,豈能有果從彼感發。

說在這種狀態當中,造了這個業已經損傷了,損傷了,雖然其他的因緣還會現起,可是它不會感果。舉一個比喻來說,我現在一個種子,這個種子如果平常放在泥土裡的話,它到時候一定會,到時候春天了,太陽光來了,然後下雨了,它會來。現在我把那個種子,把它火裡燒一燒、燒燒焦,然後丟在一個地裡,到了春天了,太陽光也來了,水也來了,這個種子會不會發芽?不會。那麼這件事情也是一樣,這樣。

由無緣合,時亦遷謝,

再向後呢,對不起,那個造了業以後,這個業已經消失掉了,雖然這個時間也變化了。所以這樣一來,

豈非從其根本拔除。

等於從根本拔除一樣,這也就是鼓勵我們造了業一定要懺悔。

如經說云:『受持正法,雖其所有順定受惡,亦當變為於現法受。』

經上面告訴我們這樣,我們造了惡業以後,下面能夠照正法去作,受持這個正法,那麼這個惡業雖然是將來就要受的,也就是懺悔了以後就變為現法受。所以我們常常說,很多修行人修行了總覺得修行應該好的,但是修行了以後反而不好,為什麼?我們說重罪輕報,本來要到地獄裡去的,那現在稍微受一點苦。所以修行了以後,不要以為一定好。反過來說,你稍微感覺一點病,說:「啊,我重罪輕報了!」不一定喔!可能是你現法受,你造了惡業,造了惡業以後現法受,凡是惡業的現法受,第二世一定更麻煩。所以它不從行相上面判斷的,我們要了解喔!就像前面懺悔了以後,不單單是說作幾個夢就算,還要內善根,一定要以正確的正理了解了以後,衡準經教去觀察內心。所以真最重要的還是要去觀察自己內心,拿法來校對它,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然後這個為主,那些東西為副,那我們就了解了,眼前那個現法受,到底是造了惡業的現法受將來墮地獄,還是眼前那個現法受是重罪輕報。那現在下面看:

又如說云:『復次諸往惡趣業,此唯能感頭痛許。』

有人說,

設作是云:『若尚有果,唯頭痛者,豈是從其根本拔耶?』諸惡業果,無餘圓滿,謂當感受那落迦苦,若尚不受那落迦中諸輕微苦,豈非即從根本拔除。於此略起頭痛等故,豈是本來原無果報。」

那下面這幾個是正、反的兩個辨別。說本來要到惡趣的,現在只要感得小小的,那就解決了。有人說:假定說這個……。看啊!就是說「設作是云:若尚有果,唯頭痛者」,有人說:你還要頭痛,那怎麼說它根本拔除的呢?有人會這樣講。那要曉得這個本來你要感得到地獄當中的這麼嚴重的,現在只要輕微地受一點點,豈不是根本拔除掉了?因為你本來的什麼?本來要墮落地獄當中的,現在完全不要了,只是一點地獄苦,一點頭痛苦,所以你那個地獄的果報可以說完全拔除掉了。反過來說,你還是有一點頭痛,所以不能說,這跟原來不造是不一樣的。下面再看,

雖未獲得真能對治壞煩惱種,然由違緣令傷損故,縱遇眾緣亦不感果,內外因果,多是如是。

這個大師再特別說,像上面這樣的四力對治,它不是真對治,真對治要怎麼樣呢?要智慧現起把那個煩惱的種子真正破壞掉,那麼所以前面的經論上面叫近對治。我們剛開始的時候能修的就是修那個,就是現在修的近對治品,就是這個懺悔法。那麼雖然不是真的對治,但是由於這個感果的這個本能,由於它的違緣令那感果的種子損傷掉了,所以雖然遇緣,它也不感果,不管裡邊、外面都是這個樣的。什麼是裡邊?什麼是外面呢?外面剛才說的一個種子,本來好好的,到時候一定會發芽,你把那個種子弄傷掉了,不管是你把它燒或者打、或者破壞,這個是外面的,這我們容易了解。裡邊的呢?就是我們內心當中,就是我們造的這個,也是一樣。

故雖勤修眾多善法,若不防護瞋恚心等壞善之因,則如前說。故須勵力防護瞋等,精勤修習不善還出。

所以在這裡我們雖然努力修很多很多的善法──現在我們對修行人來說,但是同樣的,造了很多善法,如果有後面,因為它沒有正對治,這個煩惱種子沒拿掉,如果我們不防護的話,那個瞋心起來的話,同樣的,我們修的善法會壞掉的,這個我們要注意!所以在這裡我們應該很努力地防護這個瞋等,也就是說一切煩惱。那麼為什麼特別說瞋呢?這個有一個原因的,「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瞋心一起什麼都來了,而且瞋是非常厲害的。前面一再說,如果說我們發瞋心,不要說發瞋心,乃至於說「這個傢伙我真討厭,我就不願意看他」,你起這樣的一個念頭,而對方是一個菩薩的話,對不起!那你就非常嚴重了。我沒智慧,我怎麼曉得他是菩薩、不是菩薩,那是很實在的問題。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努力去防護,要精勤地修習不善還出。

所以這個《大智度論》上面曾經引兩個故事,這個故事我簡單地說一下。說有兩個菩薩一起修行,有一個根很利,然後他知道很多方便,也了解了空性,所以行為上面、表面上面看好像不太好。另外一個持戒持得很嚴,所以在看對方總覺得不對勁,他拿那個戒的標準去衡量對方,結果沒有曉得這個人是已經證得空性的人,他儘管拿種種的戒來衡量他,最後他因為瞋了這個菩薩,後來就墮落了。諸位啊!他是以佛法的標準、拿戒的標準去衡量別人尚且墮落,我們現在拿世間的標準去衡量別人,會產生什麼效果啊?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但願我們一步一步地精益求精,不要停在這個地方,這是我們學完了這個應該注意的地方。好,那今天就到這裡。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