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鳳山寺版)49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鳳山寺版 第四十九卷

一百廿八頁,這個是最後一個:

邪見。事者,謂實有義。意樂分三,想者,謂於所謗義,作諦實想。煩惱者,謂三毒隨一。等起者,謂樂誹謗欲。

那麼最後這個「邪見」,邪見也是跟前面一樣,分幾個:事、意樂、加行、究竟。「事」就是所誹謗的事。那麼這個邪見的特點,也就是說在這個十惡業當中,說我們是有貪、瞋、癡、慢,然後疑,最後這個後面這個不正見這是煩惱。那麼這個煩惱跟那個十惡業當中的貪瞋癡又不太一樣的,那個十惡業當中的身三、語四、意三那個貪瞋癡,現在這裡邪見,跟那個煩惱當中貪瞋癡跟那不正見有一點不太一樣。現在這裡的邪見所包含的範圍比較狹,那個煩惱當中這個癡跟那個不正見範圍很廣,是包含三界的,這個我們要分清楚,第一個。

那麼所以現在這個邪見,就是誹謗「實有義」,這什麼意思呢?特別是就世間有很多因果緣起的法則,這一個世俗那世間真實的事情他否定掉,所以通常情況之下執斷滅見。印度有一種外道那叫斷見外道,他這種事情都沒有的,那樣。那麼這個就是他所誹謗的對象。「意樂」那麼跟前面一樣,分三部分:想、煩惱、等起。「想」嘛還是一樣,說實有的他想作不對,不對的想作對,這個兩個分成四個,所以「於所謗義,作諦實想」,一共分成四句。「煩惱者」,那就是貪瞋癡三當中的隨便一樣。「等起」,就是內心當中,他內心當中有這種好樂歡喜誹謗。那麼下面的「加行」:

加行者,即於所思策發加行,此復有四,

那這個邪見的誹謗的行為,說是從內心當中是顯示他要去誹謗,可是因為誹謗的對象的不同,分成四種。那四種總說起來,世間的所有的事相,這種事相都是真實的因果,也就是你造了業它一定會感果的;那麼這個因果的必然關係當中又分成幾個特點:一個是從因方面去看,一個方面是果上面去看,一個在因果的作用內涵去看。那我們現在下面看:

此復有四,謂謗因,果,作用,有事。

四種。

誹謗因者,謂云無有妙惡行等。

比如說造了善行、惡行他不承認,根本沒有。那因此執有什麼呢?我們世間來說曉得要去除痛苦避免惡業,希望快樂應該造善業,所以他前面一定有它的善因感樂果的,他說現在沒有這樣的事情,所以這個是謗因。

誹謗果者,謂云無有彼二異熟。

那反過來就是,異熟就是果報,造了這個因,那說沒有這樣的事情。

誹謗作用分三,誹謗殖種持種作用者,謂云無有若父若母。誹謗往來作用者,謂云無有前世後世。誹謗受生作用者,謂云無有化生有情。

那麼這個就是誹謗作用,就是這個就是因果──從因到果當中必然的這個作用。那我們曉得我們人是怎麼的──由於自己的識,然後加上父母,所以父是「殖種」,母是「持種」,這個是這事相,當然還有心識,他又否定這個。那麼還有這個因果在前世到後世當中,他又否定這個。說還有,當我們感生的時候還有化生,他又誹謗這個。所以那個斷滅見者,那個印度的斷滅見者有這種說法:那都是這種都沒有因的,什麼什麼碰巧說來嘛就來了,就這樣!這樣。

那譬如說現在我們,為什麼有的時候我們會談科學,科學它精神很可貴,可是它本身有些斷滅見,比較好一點,可是也偏重於這一方面。當然並不是所有的科學都是這樣,我只是特別是指這個學科學,基本上面應該有一個基本的原則:對於他無法了解的事情,那麼他只是說存而不論,對吧?可我們現在很多學科學的人有一個錯誤,我或者簡單地說,除非你能證明它不存在,你才能夠否定它,可是我們現在沒有辦法證明不存在,只是我們沒有辦法看見它存在,這兩個不一樣的對吧?就好像我們房子外面的東西我們沒看見,我們只能說外面看不見,我沒有看見我不知道;但是我們很容易犯──我看不見的東西說沒有,分得清楚分不清楚?所以如果說像偏重於這一類的話,那就是這個地方的所謂邪見一類,那是惡業當中最糟糕的、最可怕的!那麼最後,

謗實有事者,謂云無有阿羅漢等。

這樣,那所以這個謗有四種。這個總之一句話,都是講那個緣起法則當中的從因到果,乃至於緣起法則認清楚了、能夠解決了這個問題的真實的聖者,他因為根本否定掉這一點,所以所有這個裡邊的幾樣東西他都否定。這個是惡業當中最重的一種。那麼前面是加行。

究竟者,謂誹謗決定。

他確定以為如此的,那個就是邪見。

此亦由於五相圓滿,謂具五心,一有愚昧心,謂不如實了所知故。

第一個「愚昧」,就是對所知道的事情並不正確地了解,內心是這個樣的狀態。不但如此,

二有暴酷心,謂樂作惡故。

心裡面還要作這種作惡。

三有越流行心,謂於諸法不如正理善觀察故。

那麼再加上第三,那個下面的文字很容易懂。已經很笨了;笨了應該自己曉得笨,可是他不知道他還要去作惡;然後也不去善巧觀察,如果真能夠好好地認真觀察他會體會得到。

四有失壞心,謂謗無布施愛養祠祀妙行等故。

這樣,那就是內心當中對這些事情作意地去誹謗。

五有覆蔽心,謂由邪見不覺羞恥,不知過患及與出離故。此五若缺,則不圓滿。

那個五樣東西跟前面一樣,跟前面一樣。那麼在這個裡邊,總說最後那個三樣東西──貪、瞋、邪見,這都有五相圓滿。那這個五相圓滿,現在我們文字上面了解它比較容易懂,而實際上,通常我們這個平常很容易犯,非常容易犯。它那個根本的原因,那個時候假定說我們了解了這個最後有一個「有覆蔽心」,能夠從這個地方能夠察覺到那就好。那麼他只是說「不覺羞恥,不知過患及與出離」,這一點我們要了解。

那儘管我們現在學了佛以後,所以我們一開頭一直是這樣講,沒有機會學佛根本不談,學了佛以後我們最容易犯的一個毛病,什麼?學我。以「我」來去解釋,就這樣,那自己還覺得我很對啊!自己覺得一對,就不會覺得:哎呀,我雖然學佛,佛法這麼深奧的道理我不懂。這個羞恥心消失掉了。既然我覺得學了佛了,我已經很認真地去做了,那下面的問題就產生了。所以對學佛的佛弟子來說,這一點是我們相當重要的!所以我自己一生就常常在陷在這地方,剛開始根本不知道,那後來我看看很多同學大家都是這個。

那麼進一步來說,比如說我們現在學了佛了,那根本就是碰到哪裡就算哪裡,這個不談。我們進一步能夠遇到這樣的好的教法,那我們同樣地陷在理路理論上面、陷在文字上面,那時一步一步要怎麼突破這個,這是我們眼前應該注意的一個特點。那麼文字了解了以後,怎麼樣要了解文字所指的內涵;了解了文字所指的內涵,要努力地精進對治,這是對我們眼前非常重要的。那我們下面再看:

雖其邪見復有所餘,然唯說此名邪見者,由此能斷一切善根,隨順諸惡,隨意所行,是為一切邪見之中極重者故。

這一點。說真正說邪見還有其他的,還有其他的,剛才特別地說,五個根本煩惱當中不正見這個邪見,那是很廣,乃至於根本煩惱當中貪瞋癡那也很廣,那現在這個地方的邪見只指上面這個。為什麼特別指出來呢?因為這個能夠斷一切善根,這最可怕的!這個善根一斷,那好了!下面只有隨著惡,所以這個是邪執當中最嚴重的,因此在這個下士當中這個最粗淺的十惡業當中提出來。那麼下面總攝一下這個三毒跟十惡業的關係:

其中殺生粗語瞋心,由三毒起,

有很多東西這個煩惱都可能有,但是哪一個最究竟呢?

由瞋究竟。

說凡是殺生、惡語、那瞋心,那個就是由於瞋心去犯的話,那麼這一個三種的惡業最厲害、最究竟。下面,

不與而取邪行貪欲,由三毒起,唯貪究竟。

那這個就是我們平常偷盜、邪婬、那麼貪心,這個三毒貪究竟,這個三樣東西是貪。

妄言離間及諸綺語發起,究竟,俱由三毒。

可能由三毒發起,也可能由三毒究竟,

邪見由其三毒發起,唯癡究竟。

這癡就是對真實的事情不了解、迷糊。

此等之中,思唯是業而非業道,身語所有七支是業亦是業道,思行處故。貪欲等三,業道非業。

那麼這個業又分成功業跟業道。什麼叫業呢?業本身就是一種造作。所以我們現在看一下:說這個地方「思唯是業」,思,腦筋,就是思,一種思想,那思想就是心理這種造作。這個這是業,不是業道。什麼叫作「業道」?我們看一下下面就可以:「身語所有七支是業亦是業道」。它那身語也可以造作,但是也是業道,為什麼?「思行處故」,就是我們內心當中,譬如說我想要做這件事情,想完了以後要去做的時候,是不是要動身口啊?就是相當於說我有一部車子,這部車子我要開的話還要一個道路,這部車子本身能動的,可是沒有道路它動不來,所以能動的、造作的這個叫業,然後它一定在那個道路上面。所以身口那是什麼?是業也是業道,它自己能造作,也可以由於它的思,而且身口一定是由於思而去透過身口去造作的。那麼「貪等三」那是業道,思──它真正內心啟發的這個思心所,那思心所在那個貪上面走,所以它是業道而不是業。

好,那麼前面就關於這個個別思惟當中的黑業,黑業當中的第一個業道。第二個就是說明它的輕重:

第二顯示輕重分二:十業道輕重,兼略顯示具力業門。

除了這個十業道的各別的輕重以外,還要特別顯示有一些業,有它的特別強盛的力量,因為它本身就具有這種強大的力量。下面看:

初中有五,

這個十業道的輕重當中,從五點來去看,那麼這個五點用例子來說明。

例如殺生,由意樂故重者,謂猛利三毒所作。

那比如說殺生。實際上這個五樣東西,意樂、加行、無治,然後邪執,還有事,一項一項看下去。譬如殺生,什麼是「意樂」重呢?就是做這件事情的時候,他的心情很猛利,造這件事情非常強盛地猛利。那我們可以體會得到,當然譬如說殺本身,殺一個螞蟻跟殺一隻牛,這個心不一樣,牛跟人又不一樣。但是現在我們同樣殺螞蟻,這個心情也不太一樣。有的時候那根本不小心,這個沒有犯那個罪,當然殺還是有,這是誤殺。有的時候我們不經心的,隨便這麼一來,「嘖,這東西討厭!」就是這樣,你心裡面還是對牠有個厭惡之感,那把牠一弄,那是一種。還有一種,你對那個螞蟻實在是非常厭惡,「啊!我要想辦法。」那這種情況那個心是不是就比較強啊?所以我們自己可以很清楚地看得出來,那麼這個是瞋。那麼貪的話呢,這是我們可以了解,如果說你貪得到它的利益的話,那就反過來。下面:

由加行故重者,謂或已殺生,或正或當,具歡喜心具踴躍心,或有自作或復勸他,於彼所作稱揚讚歎,見同行者意便欣慶。由其長時思量積蓄怨恨心已,方有所作,無間所作,殷重所作,或於一時頓殺多生。或令發起猛利痛苦而行殺害。或令怖畏,作不應作而後殺害。若於孤苦貧窮哀慼悲泣等者而行殺害。

那個就是「加行」。那他實際上舉一個例子,那麼這個文字容易懂,並不難,我們自己細細地看一下那就行。再下面:

由無治故重者,謂不能日日,乃至極少時持一學處,或亦不能,半月,八日,十四,十五,受持齋戒。於時時間,惠施修福,問訊禮拜,迎送合掌和敬業等。又亦不能,於時時間,獲得增上慚愧惡作。又不能證世間離欲,或法現觀。

那麼這個是「無治」,什麼叫無治呢?造惡業可以對治的──針對著這個把它改善,現在我們沒有,這個是第三種,那這個這裡講一下。前面那個「加行」所以不講的話,因為這個很廣泛,我是鼓勵大家平常真正自己閱讀研究的話,這個加行倒是要細細地去揣摩、觀察。平常我們自己對境的時候,那一比較我們曉得,我們是以什麼的行為去做的。

那麼現在看無治一類,說造惡業應該用造善業去把它對治它、改善它,現在我們沒有。那麼本質上面「不能日日」──每天,哪怕我們很少的時候持一個學處。就是說學了佛以後要照佛告訴我們的道理,或者皈依已應學的,或者持的戒,五戒、八戒,那我們出家的話沙彌戒……,這樣,很認真地說:啊,我是一位學佛的弟子,我是持什麼戒。這個是。那麼平常還有,就是譬如說我們的像那八關齋戒,那麼然後有的時候持優婆塞戒,它每個月有它固定時間,或者是每個月的固定日期,或者有一段時候──半個月、八天、那或者是十四、十五,那就譬如說優婆塞戒就是這樣持。除了這個……這個上面的話,就對認真止持,這樣。

下面呢,「時時間惠施」。不但如此,平常說要去搶奪人家,我現在布施、修福,下面都了解。還有呢,「不能時時間獲得增上慚愧惡作」,那是講內心上面的。實際上這個慚愧惡作,「惡作」就是對於自己所做的這個事情感到厭惡,這樣,所以這個惡作本身可善可惡,你造了善事你覺得我後悔我怎麼做善事,那是壞的;造了惡事你自己覺得我怎麼做這麼差的事情,那個是好的;「慚、愧」兩個是一定好的。那這個慚愧兩個字特別注意啊!這個這一切白法都從慚愧上來的,所以平常的時候我們特別往往對這個慚愧兩個字不善巧、也不容易引發。那這一點,我們常常自己覺得:我做得很好、我做得很對,那個慢心一起來的,「慢如高山,法水不入」。

下面,下面那個最後的話就是特別指出世的情況來說的,證得世間的離欲,或者這是在「法現觀」,那個就是依法在出離方面真實地去現觀那種境界,那是專門指修行中士以上的。那麼第三類。第四,

由邪執故重者,謂由依於作邪祠祀,所有邪見,執為正法,而行殺戮。又作是心,畜等乃是世主所化為資具故,雖殺無罪。諸如是等,依止邪見而行殺害。

那個是第四類,說由於錯誤的這種祭祀,照理說祭祀好事情,可是錯了,那個很糟糕;然後錯的事情以為對的,以這樣的心情去殺害。像這種事情,那個有一些惡律儀,那乃至於比如說世間的很多概念、世間的一些概念,說這個犯了法,該死、該殺,那我們起這種心。其實我們不要說那樣,就是以世間來說,犯了罪我們應該同情憐憫,啊!說這些人很可憐,他不知道法卻犯了法。當然那我們又錯誤的見解去的,那是更是糟糕,這一點我們要了解。那麼還有一類,這個邪見的就是有很多人說:「啊,這個畜生都是這個天上面所化的,本來就是養我們的,我們該去殺牠的。」這個就是很糟糕,這種邪見,同樣地殺這個罪就重。那麼最後一種,第五個:

由事故重者,

由所對的對象。那「殺」的話,就是說那殺的那個對象。

謂若殺害大身傍生,人或人相,父母兄弟,尊長委信,有學菩薩,羅漢獨覺,及知如來不能殺害,而以惡心出其身血。違此五因,為輕殺生。

這個由所殺的對象,一個比一個重。那麼有情眾生當中,譬如說畜生,那有小有大;那大的就比較大,所以現在這地方,就是說反正是殺牛、羊這個罪就是重的。然後更大的──人或者有具人的樣子;人當中呢,親人、兄弟、父母,還有尊長、委信。這個「委信」就是堪信之處,值得我們堪信的佛法、信佛的,那當然通常來說,自己的師長,然後出家人,還有菩薩等等這是。有學菩薩、羅漢、獨覺,一個比一個,那最後那個是最嚴重,如來是我們沒辦法殺害的,但是惡心出他身上的血,這個就是非常嚴重!上面說的這個五樣東西,跟五樣相反的那就是輕。

餘九除事,

那麼上面也就是說這個輕重,顯示輕重的時候以殺生來比喻;現在除了殺生,下面這幾樣東西,盜、婬也是一樣。現在所以說,「事」上面說過了,那麼下面其他的幾樣東西,

如其殺生,輕重應知。

指這個。

由其事故重不與取者,

那個「事」當中「殺」已經說過了,現在講那個。這文我們現在先唸一下,下面這個比較難的地方我解釋,如果不太難的我就不細解釋了。

由其事故重不與取者,謂若劫盜眾多,上妙及委信者。

「委信者」就是我們所堪信仰的,信仰的那些很好的。然後,

劫盜孤貧,

他本來已經很苦、很少,你去搶他。

出家之眾及此法眾。若入聚落而行劫盜,

為什麼說「聚落」呢?鄉下比較零散,所以這個盜的心不強,到聚落去那就厲害。

若劫有學,

「有學」就是,這個聲聞乘分四個次第:第一個初果的聖者,叫預流,然後叫一來,叫不還,叫羅漢。羅漢叫無學,他沒有再什麼東西可以學的了,究竟了;前面那個三果叫有學,這樣,所以沒有完全證得羅漢的前面那個聖人,這樣。然後,

羅漢,獨覺,僧伽,佛塔,所有財物。

這個是「不與取」。

由其事故重邪行者,謂行不應行中,

不應該做的。

若母,母親,委信他妻,或比丘尼,或正學女,或勤策女。

這個「委信」就是真正的可信之處別人的妻子。比丘尼、正學女、勤策女,那個「正學女」就是式叉摩那。然後,

非支行中謂於面門。非時行中謂受齋戒,或胎圓滿,或有重病。非處行中謂塔近邊,若僧伽藍。

那麼這個「邪婬」。

由其事故重妄語者,謂為誑惑多取他財而說妄語,

這個我們就是說,說「妄語」是為了什麼?為了騙他,騙他的很多財。

若於父母乃至於佛,若於善賢,若於知友而說妄語,若能起重殺生等三而說妄語。為破僧故而說妄語,於一切中,此為最重。

那麼這個要講一下,破僧──破和合僧而說的妄語,這個是一切當中最可怕的!因為僧是寶,那麼凡夫僧,那個聖者的僧你也破不了,凡夫僧那正是佛法就是靠他傳持,他也專門修行,如果你破了以後,那所有的三寶等於是都破掉了。所以這個「破和合僧」這個妄語是所有當中最可怕的,這一點要特別注意!

由其事故重離間語者,謂破壞他長時親愛,及善知識父母男女,若能破僧,若能引發身三重業,所有離間語。

這些「離間語」都是最重的。

由其事故重粗惡語者,謂於父母等及餘尊長,說粗惡語,若以非真非實妄語說粗惡語,現前毀罵,訶責於他。

這是「粗惡語」。

由其事故重綺語者,妄語等三,所有綺語,輕重如前。若諸依於鬥訟諍競所有綺語,若以染心,於外典籍,而讀誦等。若於父母親屬尊重,調弄輕笑,現作語言,不近道理。

這個後面說,就我們現在做不合理的,總之不合理的,那麼不合理的所對的這些尊長等。

由其事故重貪欲者,謂若貪欲僧伽,佛塔所有財寶,

這個容易了解。

及於己德起增上慢,

那個「貪」也是這樣,我自己有一點小小的,然後自己覺得起增上慢。這個我們平常非常容易、非常容易現起,這一點要特別注意!

乃於王等及諸聰叡同梵行所起增上欲,貪求利敬。

譬如說我們現在說「王等」,什麼叫呢?就是我們出去的時候看見這有錢有勢,那自己內心當中就或者是由於這個貪心,或者就是前面的增上慢,由於這兩種心理我們很容易會引發,那個是重的貪欲。

由其事故重瞋恚者,謂於父母親屬尊長,

這是尊長方面。

無過貧苦諸可哀愍,

這種人是雖然差,可是被憐愍的。

諸誠心悔所作過者,起損害心。

或者他曾經傷害過你,可是他內心當中真的悔過的。因為如果你起瞋心的話,傷害了他的悔過,他是向善,他今天真的肯悔過的話,他是個向善,你今天對他瞋心地阻止他的這一種。還有呢,他心裡已經向善了,所以他那個──你所對的對象,這個我們還要起瞋,那個瞋是重的。

由其事故重邪見者,謂能轉趣謗一切事,較餘邪見此為最重。

這種「邪見」,由於這樣而能夠毀謗一切事,就是前面那個產生斷滅;由於這樣的邪見,緊跟著來產生否定掉一切的真實事相的這種,那個是最最可怕的!

又謂世間無阿羅漢,正至正行,此見亦爾。

那麼乃至於說世間根本沒有像聖者,「正至、正行」,這個也就是說,行──是在正在做,至──已經到,一個因、一個果,那反正是沒有這個的,那這種邪見都是最增上。而這一點特別是當佛法裡邊說,所以換句話說,現在很多否定佛法就是犯這種。

與上相違是輕應知。

那麼這個是講十業的輕重。除了這個以外,這個〈本地分〉當中又說,說:

〈本地分〉中說有六相,成極尤重。

哪六樣呢?

加行故者,謂由猛利三毒,或由猛利無彼三毒,發起諸業。

說這個前面講的這個五種,是專門指十個黑業;那現在這個引〈本地分〉的話,它並沒有專門講黑業什麼,講業,善業這樣的也講、惡業也講。那麼「由猛利三毒」引起的就是惡業,下面「由猛利無彼三毒」,沒有這個三毒,所以我們善的善根就造「無貪、無瞋、無癡」,所以由三個善根很猛利的,那麼這個業。所以前面是惡的,後面是善的。第二:

串習故者,謂於長夜親近修習,若多修習善惡二業。

也是如此,哪!恆長相續的。三:

自性故者,謂屬身語七支,前前重於後後,屬意三支,後後重於前前。

「自性」,就是這個本身它有輕重不同的。那麼譬如殺生,殺、盜、婬乃至於語四支,它的本身──殺最重、盜其次、婬第三。那因為為什麼這個重呢?因為這個會損害他,這我們要了解的。你偷掉他,他人命還在,你把他命害掉了,那這個最嚴重,所以就損惱別人來說,前面重。那後面這個三樣東西呢?貪、瞋、癡,那就是這個對自己斷善根而來的,所以越向後越重,這個我們要分得清楚。下面:

事故者,謂於佛法僧諸尊重所,為損為益。

那也是一樣,三寶所尊重的,如果損害的話,那是非常可怕的惡業;如果為益的話,利益的話,那就是很大的善業。第五,

所治一類故者,謂乃至壽存,一向受行諸不善業,未曾一次受行善法。

那個是專門做壞事所對治的,以善法去對治惡法。現在這個惡法是所對治的,但是你在壽存,就是說你生前受的都是不善業,沒有受一次善法,那這個都能偏重於只有重的惡業。下面一個:

所治損害故者,謂永斷除諸不善品,令諸善業離欲清淨。

這個是專門善的,善的一方面。說因為作對治了以後,然後把損害──現在平常的時候損害是損害、壞別人,現在經過對治,對治這煩惱,煩惱被損害掉了,所以這個是善法。能夠永遠斷除了種種不善,然後使得這個善業乃至於離欲。平常我們的世界,在欲界的話雜染的,離欲的話那個是真的清淨。那下面:

《親友書》中亦云:「無間貪著無對治,從德尊事所起業,是五重大善不善,其中應勤修善行。」

那就是上面這個。「無間」就是猛利的、恆常的,「貪著」等等,那麼沒有對治。這個文字你一個一個去對,那我們就看得很清楚。

其三寶等為具德事,其父母等為有恩事,開二成五。

那就是把那個,「具德」是指三寶而言;父母,「有恩」,這樣。我們把它,這個是開合的不同,那個是〈本地分〉上面的。那再下面,這個是上面這個是講業的輕重,那麼再有一個特別的:

第二兼略開示具力業門分四。

那個也說一下。前面這個一些,就是指他或者由於猛利的三毒、或者串習、或者……。現在跟這個沒關係,它自己本身,這個幾樣東西本身就有很大的力量,分四部分。那我們現在看:

由福田門故力大者。

由於這是福田,所以這個上頭自然有很強大的力量。那麼哪些是福田呢?

謂於三寶,尊重,似尊,父母等所,(這幾樣。)於此雖無猛利意樂,略作損益,能得大福及大罪故。

就是這個是福田門,說他本身具有極大的力量。那前面說的「三寶」;那麼是個「尊重」的話,就是自己的尊長。「似尊重」,那譬如說我們自己的老師,這樣,那就是尊重。那麼還有呢?除了其他的,比如世間、出世間的,比如說在我們這個僧團當中,說假定說那個是很大的一個僧團,那麼然後這個是自己的師父,那這是叫「尊長」,那麼其他的師父同輩的,或者是他也在那兒很有學問、很有修持,雖然自己並沒有這個師徒關係,可是這個就是「似尊重」;世間的那就是老師這些。對於這個雖然沒有很強盛的猛利的意樂,你稍微有一點壞事,那是非常大的罪;反過來,有一點的利益、供養、恭敬,那就有很大的福報。

此復猶如《念住經》云:「從佛法僧,雖取少許亦成重大。若不與取佛法僧物,仍以彼等同類奉還。盜佛法者,即得清淨,盜僧伽者,乃至未受不得清淨,福田重故。若盜食物,當墮有情大那落迦,若非食物,則當生於諸獄間隙,無間近邊極黑暗處。」

我們看這個《念住經》上面告訴我們,這個三寶的東西哪怕一點點,這個就非常嚴重。那麼現在也分別來說,這個假定取佛、法、僧東西,那我們現在取了,哦喲!覺得不對,馬上,或者無心的或者什麼,曉得了馬上以同樣東西奉還。這個還有差別喔!佛、法,你取了,以同樣東西還了,那這個就清淨。僧伽不是,你取了以後,你去還他,他要說:「好、好可以,那我受了。」那是算。如果他不受,那對不起,你還是沒有清淨,因為這是非常重的福田。那麼同樣的盜東西,如果偷的食物的話,那一定要墮到有情大那落迦,那就是這個八大地獄最可怕的;不是食物的話,就是我們那個「諸獄間隙」,在那個五個大地獄的外面,「近邊極黑暗處」,這個。

《日藏經》中特說犯戒,受用僧物少許,或葉或華或果,當生有情大那落迦。設經長夜而得脫離,復當生於曠野尸林,無手乏足諸旁生類,及無手足盲餓鬼中,經歷多年恆受苦等極大過患。

這樣。這一點非常重要啊,非常重要、非常重要!說《日藏經》當中,如果我們出家不好好地受戒,犯戒了,那個時候受用僧物哪怕一點點,下面說的那個都要墮到大有情地獄,而且很長、很長!等到這個罪障出來了以後,那下面有什麼呢?就是曠野尸林這個旁生類,都非常可憐;或者餓鬼當中。那這一點特別地要注意,上次講的《僧護因緣》當中,他看見的有很多都是什麼?出家人不知道,犯了戒以後產生的。

又說已施僧眾苾芻,雖諸華等,自不應用,不應轉與諸居家者,諸居家者,不應受用,罪亦極重。

還有,凡是人家來布施比丘僧眾的,這樣,那麼自己如果不用的話,不可以轉給在家居士。然後在家居士也不能受用,這個罪很重,這一點我們要小心一點啊!那我們常常出了家以後,人是出家了,好像還是家人一樣,有什麼事情嘛去找父母,要東西也向父母要,自己有了東西也給父母,這東西非常嚴重的,這裡大家特別地注意!父母尚且如此,何況其他人,這樣。所以我們平常說「出家無家」,要懂得我們應該以三界為家。還有一個,真正我們了解了以後,就上士來說,所有一切眾生無非是我們的過去的父母,哪怕是螞蟻,那我們應該以這樣的報恩的心。

那麼後面要說到,我們講到報恩好像要好東西給他,不是啊!我們要修行,那才可以,不是拿我們世間的情緒來,那世間東西已經夠了。只有一種狀態可以的,這個允許的,就是說父母欠缺,需要這些東西,而我能夠如法地獲得,這個情況可以,應該做,清楚不清楚?什麼叫如法呢?比如說,我們不是有這個供僧的東西嗎?那分下來,分給我那一份,我自己可以左右,而不是拿大眾,拿大眾千萬不可以啊!這是第一個條件。單單這個夠不夠?不夠!假定父母很有錢,那你不要!父母今天的確需要這些東西,那個時候我們以這樣的心去,因為需要維持他的生活。那我們真正能夠救他的,就如法行,然後修行成功了,功德回向給父母,這個才是我們真正應該做的。他後面有很明確的說明,這裡不細談。

即前經云:

那就是這個《日藏經》:

「寧以諸利劍,割斷自支體,已施僧伽物,不與在家者。

第一個,寧願拿劍割斷自己的身體,這個可以;而施了僧伽的,千千萬萬不要給在家人,不給在家人。

寧食熱鐵丸,火燄即熾猛,不應於僧中,受用僧伽業。

在家人哪,寧願吃熱鐵丸,乃至於火焰燒身,不要在僧伽當中受用他們僧伽的東西。

寧取食猛火,量等須迷盧,不以居家身,受用僧財物。

這都是說明這個,這個「猛火須迷盧」,什麼「須迷盧」?像須彌山最大的大山來燒,在家人千萬不要用出家人的東西。

寧破一切體,貫諸大丳上,不以居家身,受用僧財物。寧入諸舍宅,火炭徧充滿,不以居家身,夜宿僧房舍。」

這個都是這個道理。不過有一個要說明,我們看見了這個,哦!這個在家居士就絕對不敢動;有一個例外,淨人可以。什麼叫「淨人」呢?他是個在家人,他今天跑得來是為三寶的事情,清楚吧?這樣。否則的話,那個三寶的事情的確需要,有很多事情我們出家人不應該做、也不能做,那個時候需要在家居士淨信的人來幫忙,這樣。那你不能說他跑得來幫忙的,餓了肚子,到了晚上回去。古代等等到現在都是一樣,那是叫「淨人」。

那麼有的時候為了把它寬限一點,因為譬如說今天來了,我們大家非常好樂,到那個寺院裡面去,很多來,的確他這個內心上面值得鼓舞的。那我們來了以後,那我就掃一個地,哪怕做一點很小的小事情,這個是個開緣,總之他內心當中存著很善淨的這種事情。或者他有心跑得來,結果人很多,那來了以後,他的確有心,這樣。所以他那意樂本身他並沒有來侵犯他的,那個時候哪怕搬一張凳,多多少少隨便做一點,那個就是盡人之力。所以這個正確的認識對我們非常重要,我們好好地學。

在以前我們以前那時候,這個是有很多錯誤的概念。我曾經聽見過,我自己也糊裡糊塗,人家說:「啊,廟裡東西嘛,本來就是大家吃的!」這樣。因為人家說:「十方信施,十方來、十方去啊!這本來大家送得來的嘛,那我送給他為什麼我不能吃啊?」這個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非常可怕!他送得來是為供養三寶,你是不是三寶?這是一個問題。反過來說,我們不要覺得:我是僧寶哦!想到這地方,我是不是如法地持戒,這個對我們很重要。並不是說我今天穿了這身衣服我就算三寶,單單穿了這件衣服不知慚愧,那是最糟糕、最糟糕的!所以我們從兩方面了解這件事情。下面:

又僧伽中,若諸菩薩補特伽羅,是極大力善不善田。

那麼出家人當中,如果他還有個菩薩,他是一個發心的菩薩或者受了菩薩戒,那力量更大!所有的最大的就是這個,說你造善就是善田;造不善,惡田。

《能入發生信力契印經》說:「設如有一由忿恚故,禁閉十方一切有情於黑暗獄。若有忿恚背菩薩住,云不瞻視此暴惡者,較前生罪極無數量。

這是假定說有一個人由於發了瞋心,然後把十方世間的所有的這些人,都把他關在黑暗的這個牢獄裡邊,這個罪很可怕吧?非常可怕!但是比較於下面這種,下面是怎麼樣呢?說有一個菩薩,現在這個菩薩,因為你對這個菩薩發了瞋心了,背了他,說:「不看他,這個傢伙真討厭!」在我們普通來說,很平常的一件事情啊!可是假定對方是一個菩薩的話,那這個非常嚴重,你這個罪比起前者要重太多、太多!

現在下面又問題來了:我是個凡夫,他是菩薩我知道不知道?那我們的最可怕的、最愚癡的就是這樣,這是為什麼我們要好好地學。有的時候我們說:「喔,不知者不罪。」現在我請問:譬如說一張鈔票很值錢的、或者是一個金塊、或者是非常值錢的金鋼石,可以值上幾百萬、幾千萬,你不知道把它丟掉了、燒掉了,你能不能說:「哎,我不知道,沒有燒掉。」有沒有這樣的事情啊?這個我們要懂得!你可以說世間的這種你不犯罪,可是對不起你燒掉了。所以世間也是說民法跟刑法,刑法你沒有,但是民法你弄壞了你得賠,那這麼嚴重的我們怎麼賠得起?這是我舉個比喻來告訴我們。所以想到了這一點,我們正因為我們無知,要趕快很認真努力學習。在學習過程當中,我們最犯的一個嚴重──增上慢,還有寬慰自己。那我們現在下面繼續看下去:

又較劫奪南贍部洲,一切有情一切財物,若有輕毀隨一菩薩,亦如前說。又較焚毀殑伽沙數諸佛塔廟,若於勝解大乘菩薩,起損害心,發生瞋恚,說諸惡稱,亦如前說。」

那個「殑伽沙」就是恆河,恆河,印度那個恆河那個沙很細、又白,那個沙無量無邊。那個佛的塔,那是非常、非常大的大福田,我們前面說過了,你去小小供養東西,生無量的福;現在我造一個整個的塔,那福多大,現在把它毀掉,這個何等可怕!而且不是燒掉一個,像恆河沙數這麼多,這個你無法想像的大的罪惡。可是現在有一個,說勝解大乘的菩薩,所謂「勝解大乘」,還並不是登地喔,登地是更可怕!這是他已經發了菩提心了,發了世俗菩提心,就是這樣,或者發了世俗菩提心隨分隨力多多少少修定、慧,這樣。那你內心當中去瞋恚他,這個非常嚴重、非常嚴重!下面:

能入定不定契印經》說:「若剜十方有情眼目,由慈心故令眼還生,及將前說一切有情,放出牢獄,悉皆安立轉輪王樂或梵天樂。如次若於諸能勝解大乘菩薩,淨信瞻視及由淨信樂欲瞻視,稱揚讚歎,較前生福極無數量。」

這個容易了解。勝解菩薩不是說對他什麼,前面是給他發瞋心:我不願意看他,背對著他。現在不是,「啊!我相信他。」哪怕因為這樣的相信而好好的──你相信、高興,你很高興地去看他、很歡喜地看他、稱讚他、讚美他,那麼反過來,得到非常大的這個福德!所以平常的時候,我們很容易拿我們的心去衡量他,拿我們凡夫的心看他不對,這是我們要了解。所以說我們最嚴重的就是學我,拿自己的心;我們應該了解我們凡夫這個心的極限,那樣的時候學佛,這樣的話這我們能夠轉過來了,要清楚。所以我們平常很多腦筋好的人,往往在這個上面就犯了非常嚴重的、最最可怕的罪過!下面再看:

極善寂靜決定神變經》中亦說:「較諸殺害南贍部洲一切有情,或盡劫奪一切財產,若於菩薩所修善行,下至摶食施諸旁生,而作障難,能生無量罪。」故於是處,極應防慎。

現在下面又有一個比較,說我們把南贍部洲的所有的有情,統統把他或者殺、或者傷,這個非常可怕!我們說殺螞蟻,然後殺狗、殺牛、殺人,喔!這個現在南贍部洲的,現在我們換句話,地球上所有的人統統殺光,這個多麼地可怕!所有的財物你統統把它搶來,這個何等地嚴重啊!另外一種,說菩薩,一個菩薩在修,好好地修行,他修什麼呢?哪怕在譬如說施食,他是拿很小東西他在施食,施給一個旁生。那個時候我們去障礙,不讓他做,還並沒傷害那個菩薩哦,只是阻礙這個菩薩的修行。這個時候,犯罪了!這個罪也是無量無邊。那所以這個地方,特別告訴我們,這個幾個對這個境,它有特別強大的力量,所以說具力的這個,造對這種對象造的業,那是非常可怕!因此凡於這種地方的話,我們應該非常認真、好好謹慎地防止,不要去犯。好,那今天我們就講到這地方。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