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鳳山寺版)29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鳳山寺版 第二十九卷

卷三,六十六頁,這是甲四。甲四前面呢,甲四就是前面有了準備──甲一、甲二、甲三,那麼正確的引導。正確的引導分兩個,一個是老師需要什麼條件,然後呢,學生需要什麼條件,這個是親近知識;親近了知識以後然後正學。那個正學就是學的真正我們應該修的精要,又分兩部分:一個,第一個要修必須要一個修的憑藉,就是我們的暇滿的人身。那麼平常正規修行的時候,這個暇滿的人身是非常重要。不要說非常切實殊勝地去思惟,平常如果我們好好地想一想這個暇滿人身,不管從暇滿的本質上面講,思惟暇滿的大義,就是說暇滿有真正的殊勝的利義,以及它非常難得。如果我們對於這個三點真的了解的話,我們就不願意浪費我們的人身。那現在我們極大部分世間的人,這個道理根本不懂。現在我們雖然懂得了一點,非常地可惜,因為無始以來的習氣很強,仍舊是忙這個世間。表面上面來說多少好像思惟佛法,實際上真實的內涵,沒有什麼意義。

那麼所以對這個暇滿的人身,我們需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這個認識不僅僅是理路上的認識,還要實際上的如理地去思惟。前面已經說過,到什麼程度才算?變心,透過了思惟以後,你心裡面真的開始轉變了。一碰到平常我們世間所面對的這些,這些事情通常我們都是非常歡喜,而且樂此不疲,一天到晚忙這個。那麼經過了這個如理思惟以後,那個內心當中轉變到什麼程度呢?一看見以前樂此不疲的這些事情的話,你自己心裡就覺得:「欸,不行!我現在不能再忙這個了。」那個才是最起碼的我們要生起的一個量。有了這個量以後,那時候才會推動我們說努力地真正如法修行。

那麼現在有了這個,再說正式的修行,那就是現在要向下面講的,第二如何取心要之理。那麼真正地想修行了,那麼應該修習什麼內涵呢?這個裡邊分兩部分,第一個,於道總建立發決定解,二、正於彼道取心要之理,分兩部分:第一個,對於我們要修行的這條道路,這個要修行就是這個才是對我們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那麼我們稱這一件事情叫作修道;那麼這個在修道之前,必須先要對我們要修的這個道,整個的內涵有一個完整的認識。

在前面呢,我們已經關於這個修行略略解釋一下。這個假定我們碰到了就去修,然後在這種狀態當中,或者是根本修不起來,或者即使你修起來,沒什麼多大的意思。不但沒多大的意思,而且會引導一個非常嚴重的結果,什麼結果?「一生善行終成過失」,這個是論上面講的。就是說我們宿生種了善根,也能夠使我們多少去好好地做、去修行。但實際上呢,因為對這個道的整體的次第應該怎麼走法不認識,因此當然也不能遵照著這個正確的路線去走。然後我們還是去忙,碰到什麼就忙什麼。結果呢,反而這一種情況,對自己的善心,因為要想修行的那個善心,想修的這個善行哪,反而是個障礙。

那前面只是簡單地這麼說一下,沒細說,在這裡呢,我在這裡詳細地講一下。我舉一個簡單的比喻來說,比如我們現在要造一個房子。那麼要造一個房子,我們就是說,首先我們想「我需要多大的房子」,應該有這樣的。我如果說這個房子需要大,那麼要造這個大房子,為了什麼要造大房子當然有個原因。然後要造這樣大的房子,我需要準備比如像多大的地方、要築幾層樓、要多少錢,然後這個有這樣的完整計畫。有了這樣的完整計畫以後,那直接來說,通常這種計畫,我們在修行當中稱為集資糧。然後你去找一個建築師,畫好了以後,然後照著這個圖,慢慢、慢慢地我們一步、一步地做。乃至於做的過程當中,我們會先把那個地把它清除。地表清除了以後,然後我們再把它開挖那個基礎,一方面開挖基礎,一方面我們要的東西把它搬進來。這個做任何一件事情,我們都有它一定的一個次第,這樣。

如果我們那個次第不對,我們並沒有把準這個特點──我們覺得:是,要造個房子,那如果說我們對這個次第了解了以後,我們不是急著說,喔,馬上造一個房子。假定說我們次第不了解,說造房子,那怎麼辦呢?要造房子嘛要找工人哪,你馬上找工人。工人來了以後問你:「你請我來幹什麼?」「造房子。」「好,你要造房子,你造在哪裡?」「欸?造房子造哪裡我不知道。」有這種事情嗎?那當然不可能。就算:「啊!造在我這裡。」然後你造了以後你要材料,「材料我沒有。」如果這樣能造嗎?我隨便舉個例子來說,我們可以個人根據我自己所了解的去體會這件事情。

那譬如說,我們說造房子,我們要買磚頭啊、要鋼筋啊、要水泥啊,我們覺得好高興,馬上跑得搬得來了。結果我們這個地方假如要造房子的話,是不是要把那個地方準備在那地方,然後根據建築師所畫的那個圖,把那個地面上面規劃出來,把上面的髒的東西拿掉,挖下去從基礎。結果我們並不了解這個次第,我們覺得:欸,要造房子要買磚頭,把那個磚頭就堆在上頭。等到你真正要造房子的時候,你把這個磚頭還要搬開,這樣。結果等到你忙啊、弄啊,產生什麼現象?那個磚頭還可以,只是浪費一點時間,假定你搬了一個水泥來,水泥放了之後,放了兩天那個水泥硬掉了,你怎麼辦?買那個鋼筋來,鋼筋鏽掉了,你怎麼辦?有沒有這種可能?如果我們仔細去看,那很明顯的這種狀態。那這個比喻,我但願你們在座的各位同學自己去想,這一點非常重要!

那因此我們現在把這個簡單的比喻回過頭來,來講我們修行。在座的諸位多少已經體會到,佛法是世間最好的東西;所以說世間最好的東西,因為世間人真正要的什麼?離苦得樂,而真正能夠提供我們離苦得樂只有佛法。但是很可惜的一件事情,沒有一個人例外的,大家都要離苦得樂,結果都不知道離苦得樂的正確方法,這夠可憐的!那我們現在很幸運,了解了佛法,曉得這個佛法才是正確地告訴我們:什麼是苦樂,乃至於如何去離苦得樂的方法。我們對這個了解了以後,才能夠步步地深入去修行。但是修行還必須有剛才說的,有個整個的次第的認識,根據這個整個的次第,然後相關的一部、一部分配合地做的話,才能做得到。要不然的話,那個雖然種了一點善根,知道佛法、也知道修行,可是並不了解修行的這個關鍵、次第、訣竅,忙了半天,像前面說的,「一生善行,終成過失」!

那麼這個只是個理論,現在我更進一步來說。讓我們自己每個人,我們自己來想,譬如說在座的同學,在座的同學主要的都是已經出了家,然後或者乃至於受了戒。各位我們不妨自己想一想看。那現在根據本論剛才講的,對道總建立這個,說建立這個完整的內涵,我要造一個房子,那麼次第步驟應該走哪一些,這是一種走法。因為我覺得我要究竟離苦得樂,要究竟離苦得樂唯有成佛,要成佛必須要學哪些,然後一步一步下來。所以在這個時候,我覺得我必須要出家。那麼出了家,出家之前要做些什麼準備,出了家以後應該如何去一步一步實踐。這是根據道的總建立,建立起來的概念。

還有一種呢,善根也有,我也曉得要修行要出家,可是並沒有這個完整的認識,所以心目當中看見大家出家,我也要出家,啊!很虔誠。等到你出了家以後,你覺得:「嗯!好像現在出了家了,沒事好做了。」是不是很多同學有這種感覺啊?沒有出家之前,心裡非常好樂,出了家以後,覺得新鮮,這個一心期盼的這個心情沒有了,以及剛出家的新鮮的感覺沒有了,然後心裡面就緣不到什麼東西,就是空空洞洞那味道就出現。如果諸位想一想看,有沒有這種狀態出現?

那實際上不要說出家,就算是你現在進一步去修行,內容也是一樣。那在這地方,我只是舉一個實際上的例子讓各位體會,因為我自己個人走過的那個路,我這失敗的經驗。那譬如說現在我們常常談起的,有幾個目前修行人、目前一般在佛法裡邊修行常見的,那個念佛、參禪,或者是持戒、學教。那麼不管是我們走哪一個法門,那麼根據現在《廣論》上面告訴我們的,我們首先應該對這個我們該走的整體,有一個完整的認識。譬如說,我念佛,為什麼要念佛?現在一般的人的念佛,「啊,這個世間太苦了,我要到極樂世界去。」所以他的目標如此。然後參禪,說要開悟,他的目標是這個。是不是跟現在這地方就是道的總建立發決定解,相應不相應?這裡有問題。

道的總建立是說,我要求無上菩提,然後這要求無上菩提必須這樣的條件。在這種情況之下,覺得現在是末法了,然後要照著這個次第走,的確有很大的困難,那怎麼辦呢?那世尊有一個勝方便,教我們念佛到極樂世界。所以我為了這樣,所以我念佛。這個念佛還是念佛哦,但是他的目標、宗旨有差別──我是為求無上菩提,為了走這個無上菩提,然後我要親近一個真正的大善知識,學完整的法門。那眼前這個世界上,善知識也沒有、法門也找不到,那現在世尊開一個為末法眾生準備的念佛,所以我念佛,然後到極樂世界。

那麼這個有什麼差別呢?一個是我的目標是到極樂世界,你念佛就算去了,好啊,那去了,我的目標到極樂世界,然後你在這兒享受,那修行的,去了以後那個修行的動機就消失掉了。儘管說:啊!那個淨土法門是大乘哪!那我們自己說大乘可以,真實的內涵不一定,那本論的後面有非常嚴密的說明。

何況實際上,現在連它這個都不一定。人家如何我不知道,我告訴你們我自己當初的經驗。也實在聽人家說:「啊!現在末法啦,那只有念佛啦!」這樣。好,那要想念佛啊,你必須什麼,要念到什麼?說是一心不亂啦!對於整個的我要修的那個法門的次第、內涵並不了解,卻是還要去修,這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啊!既然你不了解,你還要去修,為什麼?照我們現在想起來,這個好像說它不通。我簡單的說明,清楚不清楚?雖然我們理論上去說不通,可是自己有這種習性,也願意走這個路,尤其是現在這個時代。現在這個時代並不是──譬如說現在這個時代的主流,大家念書,念了書留學啦,你應該跟著這個時代的背景去念書,念留學。你們在座的諸位每一位都具足這個條件,結果你卻跑到這個地方來,為什麼來?那我們現在自己體會到說這是有善根,宿業是有善根的,但是我們因為沒有把準著這一點,所以現在回過頭來我講,我當初我的情況也是如此。乃至於現在說普通很多人去念,念了半天了無消息,我實際上並不是。

我現在還很深刻的印象,還沒有出家那個時候。那早先因為有過這個,腦筋當中有這樣的一個印象,以前只有十幾歲,像你們差不多那個時候。我受了我先父的影響,心裡面要去做和尚,做和尚最好,到底怎麼做法也不知道。所以後來轉了一個大圈子,那空忙了半天,又碰到了,那我又想:「啊!那趕快去念佛。」我第一次去開始打佛七,這樣。然後那到一個寺院裡面去,然後聽法師開示,他就告訴我,啊!人身怎麼難得啊!我想,坐在那裡起想:「唉呀,真是啊!」那再加上以前有過這個經驗,所以我那一天就很認真地這樣念佛。那到去睡覺的時候,心裡面還是盤旋著這個佛號。結果第二天早晨醒過來的時候,並不是說很明確地醒過來,第二天早晨醒過來的時候,腦筋當中第一個現起的是這個佛號就現起來了,這樣。以後我才知道,一般人如果能夠這樣的話,哦!那是一個很好的境相,我當時也不知道。那就在山上嘛就念!

結果不曉得第二天不曉得第幾天,然後我這個真正的這個念佛的這個佛號就,現在一般說起來這個叫什麼?叫「成片」了。你們諸位有很多有皈依的經驗,念念相續。啊!然後自己也不知不覺當中不禁悲從中來。法師就告訴說:「啊!你那個善根開發相。」我也不懂得什麼善根開發不開發,就是這樣。那自從這次打完了七以後回去,啊!是對世間的事情,我也不知道,莫名其妙一點興趣都沒有了,決心出家。那後來也是忙,忙完了半天到底怎麼樣就記不住了,那就出家了。

出家以後,因為對以前這個念佛的這個經驗還在,所以我上了山,那這個緣就比較好啦!我出家的地方,那是就在這兒附近。什麼?獅頭山。獅頭山屬於哪裡的啊?苗栗的啊?那這個獅頭山元光寺,那離開現在三十多年了。然後元光寺那也是說一個緣啦!那元光寺山田很多,大家去種田。那因為我當初像我這樣的情況的出家人非常少;不過現在來說,那都是,好像都是那個學佛的知識青年,普通一般來,都是知識青年來學佛。那個時候不大多,通常都是老公公、老婆婆,或者是不認得字的,所以真正有一個知識青年去的,大家好像很尊重。我自己也不知天高地厚,所以不要去做事情。然後就在後山,那個元光寺那個地很大,以前它有好幾百甲的那個地。那下面那個平地,那「三七五減租」,後來「耕者有其田」都分掉了,那個山上的山田還剩下六、七十甲。六、七十甲滿大了吧?那雇了幾個長工,包括山上的那工人,大家去做工。

我師父就不要我做工:「你去念佛,你去用你的功。」我也沒有辜負他老人家,啊!那兒很用功地去念。然後呢,念念念念,慢慢越功夫越起來了,這樣,功夫越成片。那個真正地成片的時候,我前一次曾經跟你們講過那個公案,啊!有人說晝夜十萬是不可能的啊!是我剛剛開始用功喔,我就能夠這個念到後來整個的這個念力就起來了。然後晚上就睡覺,我也躺在床上睡不著,沒有胡思亂想,躺了半天,腦筋裡只有一個非常清楚、非常明白,而且非常強有力的一個佛號一直在那兒念。嗯,剛開始的時候那很高興啊,你念嘛就念。後來我想不對,那如果我繼續下去的話,那一晚上睡不著怎麼辦?我跟我師父一起睡,那早晨他老人家起來得很早,他那兩點多鐘就起來了,我總不能說他起來了我還不起來啊!那我就想不要去念它。可是這個念頭──這個時候這個段就是雜念了,這個佛號是個正念,念頭起來了一下,然後真正的重要的還是這個佛號,一個個,那就不去管它了。

結果我就這樣,這個睡了一夜,念佛念了一夜。這話怎麼講呢?你說睡著了嗎?腦筋當中這個佛號始終是非常明確,就是一樣東西,別的什麼都沒有了,所以不能說睡著。說,你說你沒有睡著吧,外面東西所有都不感覺到了。那麼當然晚上你有什麼感覺啊?我睡那個房間裡有個鐘,那個以前那老法那個鐘,那個鐘會敲的,每半小時要敲一次。半小時敲的是一下,其他的,一點鐘敲一下,十二點鐘就要十二下。這我印象很深刻,十點鐘聽見,十點半聽見,以後就聽不見了。所以十一點沒有聽見,十一點半沒有聽見,十二點沒聽見,十二點半沒聽見,一點沒聽見,一點半沒聽見。所以那個時候就是除了這個佛號以外,別的沒有。然後大概兩點不到一點,醒過來了。我這個,那個所謂醒過來,實際上那個還是在那兒念,我是聽見一個聲音起來了。前面所有的聲音聽不見啊,鐘聲也聽不見。聽起來了,我曉得我師父起來了,習慣性的,可是我腦筋當中還是這樣。

我就想:「咦?怎麼,我是睡不著,」我不曉得我睡著睡不著,根本不知道了,我想:「我是在那兒念佛睡不著,我師父怎麼也睡不著啊?」這樣。我起了一個念頭,那個念頭,平常那個雜念來……是,那個念頭來了以後,它自己消失掉了,還是念佛。然後呢,我就再聽一下,我就聽那個師父不是睡不著在床上翻身,他是起來了,上洗手間洗臉。「奇怪!我師父怎麼今天晚上也跟我一樣不睡覺啊?」這樣,我就這樣想,其實已經兩點了。那我還是想不去管它,過了一下聽見那個鐘聲敲兩下,哎呀!兩點。那我趕快起來,一看,果然兩點。但是腦筋當中還是這樣那個佛號繼續下去,始終沒有停,這是我第一次產生最好的現象。

那然後跑得去作什麼早課啊什麼;那天早晨很高興,早課也不作了,起來洗洗臉,就一個勁地在那兒念佛,也不要你去提,你稍微一下,它那佛號就一直來。很多老同學,我昨天講過那個故事,什麼時候打散呢?那吃過飯以後。後來我才曉得:哦!那個世間最強的,世間真正強的兩樣東西──男女、飲食,這樣;所以出了家當然前者沒有了,飲食還有。那吃飯的時候還在,等到一餐飯吃下來,佛號消失掉了。這是我第一次,那以後後來慢慢地陸陸續續用功,這種境界會生起。

以後學了這個《廣論》以後,他就告訴我們,我們可以緣法。我也是,然後有的時候很認真緣法,緣法比念佛來得難,可是如果你鍥而不捨去緣的話,你睡著了,腦筋當中還在緣那個法,很清楚。那個時候緣法的產生的效應比白天要好,遠來得好!也許你們聽見了:「哇!師父這個功夫這麼好。」如果說現在以世間的情況來說,自己哄自己,增上慢,有這個本錢了,「啊,我覺得我功夫好。」可是依正規的佛法來衡量,我就犯了這個錯誤。我只是說一個念佛,那後面我也學其他的很多東西,乃至於學禪,以現在的來說,都有很特別的體驗,都得到師長,「啊!」一點讚許。可是並沒有真正地跟著好的善知識在旁邊,乃至於對這個我們應該走的這條理路並不完整。那怎麼辦呢?慢慢、慢慢走,岔路岔掉了,因為我並不了解這個次第的必然性。

假定說我了解了這個,說我要成佛,那麼現在假定說去念佛的時候,那現在末法沒有路,我必須到極樂世界,為了到極樂世界,我必須一心不亂。所以當我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是出現了,實際上到了極樂世界沒有?沒有!我不應該停下來。可是因為我對那個時候這一條路的整個的走法並不了解,實際上這個情況還不是一心不亂,我當初以為是一心不亂,後來了解不是,那這個先不去談它──總是這個道的次第。那其次呢,譬如說學禪,我同樣地有這種類似的這種經驗,那因為不了解這個道的次第,所以達到了這個情況之下,那自己岔開了,不會接得上去,這樣。

所以我剛才說那個很簡單的比喻告訴諸位,現在我們來修行了,急急忙忙說:「啊!我是要修行的,我馬上要拿一個東西去修。」至少到我這裡我不會給你,我也沒東西給你。如果有,那就是《菩提道次第廣論》,你必須要把握住那個整體的理念,然後它必須的次第,後面會詳細地說。如果你有了這樣的認識,然後你一步一步走上去,這個時候如果是念佛,等到你念起來,會對你一個很大的鼓勵,你絕不放手,到那時候會更努力地覺得:「啊!我現在曉得確定能夠把握得住。」然後你不到往生,你絕不罷手,要至少這樣。那麼現在我們在這個地方的話,同樣的道理,你這種功夫現起來了以後,你一定會步步深入,不到成佛絕不罷手,是同樣一個道理。

所以簡單地來說,我們現在在這地方應該怎麼辦呢?了解了這個真正的關鍵所在,照著前面,說怎麼依止師長、怎麼淨罪集資,在這個上頭,你一步一步地一步步走上去。當第一步走上去了,你會緊跟著靠著第一步的力量,很強有力推動你走上第二步,跨上了第二步,跨上第三步。所以道的那個總建立是一個完整的次第,然後由這個次第當中會告訴你,怎麼一步一步從──為了要達到上面的,所以必須要它前面的準備;這個前面的準備還需要前面的準備,一步一步地向下反推。反過來說,從下面的走上去,有了這個,你必定會向上,一步一步地向上跨,跨到最究竟上面。

所以那個總的那個次第,相當一張藍圖一樣,這張藍圖要告訴我們要造一幢大樓。要造一幢大樓,我照著次第,然後應該辦的那些東西,一樣一樣東西順著次第來的話,到最後,你能夠根據著這個總的次第,一步一步走上去,把我們要的這個大樓建立起來,這樣。所以這兩者之中有這樣的關係。我這個簡單的說明,諸位也許聽得不一定很清楚,那你繼續地看下去,總是在剛開始修行的這個兩個基本的原則要把握住。現在我們就看那個內涵,初中分三,就是「道總建立發決定解」這個地方分成三部分,哪三部分?喔,

初中分二:

哪兩部分呢?第一個,

三士道中總攝一切至言之理,顯示由三士門如次引導之因相。

說,不是要對那個道的整體要建立嗎?那麼現在那個建立那個道的整體是怎麼分法呢?三士,這個完整的這個道分成下、中、上;然後這個下中上三個內涵、三個次第當中,把我們要走的這個道路,已經完全含攝在裡頭了,這第一個。第二個呢,那麼「顯示由三士門如次」,這個三士道必須照著次第一步一步走上來的原因是什麼。現在我們看文,看文:

今初 佛初發心,中集資糧,最後現證圓滿正覺,一切皆是為利有情,故所說法一切亦唯為利有情。

現在我們來修學佛道的人,真正的目標在哪裡?成佛。那麼要想成佛,他所以要必須經過幾個步驟,那哪幾個步驟呢?第一個先要發心,說佛先是發心;發了心以後呢,集聚資糧;集聚了資糧以後,然後去修行,能夠親自證得圓滿的菩提,這個是佛走過的這個路。發的什麼心?怎麼走法呢?他有一個真正的原則,「一切皆是為利有情」,佛發的心就是為利益一切有情;然後要為了利益有情,不但發心而且還去實踐,所以他所有的這些都是為了有情,這樣。

那麼現在我們這地方停一下。我們要學佛,那一方面我們要學佛告訴我們的道理,另外一方面還有一件事情──佛最初發心是要成佛,為了什麼要成佛?為了利益一切有情,那個詳細的情況下面說。雖然他有這個心要利益一切有情,但是有沒有這個能力?沒有這個能力,這樣。唯有佛才有這個能力幫助一切眾生,因此為了利益一切有情,要真正滿這個願,他必須成佛,這個佛的發心的基本的條件。在這裡我們現在雖然沒有把《廣論》很有次第地學,不過多多少少,我們對佛法已經有一個基本的了解。了解了以後,我們本質上面有一個認識:一切的苦樂都是業力所感得的,我們造什麼業感什麼果;然後呢,造業的動機是最重要,你什麼動機造這個業,那結果感那個果也不一樣。

深的佛法我們不了解,淺的世間的因果在座的都了解,所以我平常建議大家看《了凡四訓》,大家還記得不記得?《了凡四訓》上面同樣一件事情,他為了利益別人做的,雖然表面上去看起來這件事情不好,但是結果是好的;反過來說,為了自己的利益,表面上面看起來好像做得很好,實際上結果並不好。所以《華嚴經》上面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你做很多好事情,可是你內心當中忘失菩提心,這個忘失菩提心怎麼講?說你已經發了菩提心了,但是做這件事情的時候你忘掉了。為什麼忘掉?為什麼忘掉?你問我,我也不知道。不過,每個人大家有這個經驗,我們會忘掉的,對吧!因為凡夫就是這樣。除了這個以外,我們共同的經驗,實際上要體會一件事情,不是說空話哦!我們無始以來是不是都是為我?為我執、為我愛,它這個習氣非常地強大。除了你發生很強大這個發的心,念念使得這個心推動你以外,你一旦這個心忘失掉了以後,不知不覺當中是不是都是為我?「我」是無明的根本,根本這個錯誤。現在你做這件事情,你的動機是跟錯誤的動機去做,有好結果嗎?這是一個很現實的一個問題啊!

所以一方面這個文告訴我們,我們做任何事情,既然要學佛的,佛第一件事情是發心。那實際上,我們現在學《廣論》時候這個發心還很後面,你前面先要下士、先要中士,這個下士、中士都是發菩提心的基礎,那我現在下士、中士都沒有學,你就要講那個發心?不是這個意思。我們還是仍舊緣著《廣論》來說,它前面告訴我們,當我們一開始,開始學了,學到哪裡隨分隨力跟我們相應的部分,我們就去照著去做。因此現在我們這裡相應的部分,根據我所學到的師長們教誡,說我發一個假的菩提心。什麼叫「假」的菩提心?不是我騙你的假的菩提心,不是這個意思。就是說我現在這地方要學佛,我是要為了利益一切眾生,常常把這個心提醒自己。

當我內心當中去告訴自己要做這件事情的時候,實際上這個內心當中有兩種力量:一個呢,還是「我」這個習氣,是吧?「我」這個習氣,因為它是一個無始以來的很強盛的相續,所謂相續是──它自然而然地會這個心情會不斷地向前推衍的。那麼這一種無始以來的相續,如果沒有另外的發那個心去扭轉它,它不會動。因此我在這個地方即便說我現在要學佛,我雖然不懂得什麼是佛、怎麼去學法,可是我確實曉得我們現在唯一該走的路是學佛,這一點是我們了解的。學了《廣論》以後到這地方,是不是我們大家了解的?

所以我們內心當中想:我要學佛、我要學佛!這個心發起來的時候,是不是可以把我們以前隨順著「我」這個習氣改變哪?改變。因為我要學佛,所以我要做這些事情;因為我要學佛,所以我在這裡學《廣論》;因為我要學佛,所以我不忙世間的一些事情。這個意念是不是對我們有用的啊?清楚不清楚?那麼了解了這個,我們有空的時候常常提醒,說:「我現在要學佛,我是個學佛之人,我不應該做以前這種事情。」但是並不停在這地方,因此,我要學佛所以現在要忙我這個,照著次第步步地上進。所以我們不斷地練習,於是推動我們真正地學,現在想學這個《菩提道次第論》這個心力會加強。這是我順便在這地方講一下,這不是正文所要的意義。那我們現在看下去。

說這個佛發心,發了心以後呢,集資糧。因為做任何一件事情不是那麼容易,要學就會。我們現在非常簡單的一個比喻來說,諸位!我們現在這裡把我們學過的東西想想看──學寫字。老師在黑板上面告訴你這個字怎麼寫,告訴你這個什麼字、怎麼念、什麼意思、怎麼寫。他在旁邊,稍微你用功一點的話,大概三分鐘、五分鐘你就會了,是不是大家都有這個經驗?然後呢,說:「好的,那你們去練習。」發一張紙叫我們自己去寫,寫字出來,像樣不像樣啊?不像樣。通常我們對自己不像樣的字給它一個很有趣的名字,叫狗爬,就像狗爬的一樣。欸!他寫在黑板上寫得很漂亮、寫在紙上寫得很漂亮,我也知道怎麼寫,可是拿起筆來寫的話,就是不像樣。是不是大家都有這個經驗?

然後呢,更進一步來說我們看,嗯!這文字很美,然後叫我們做一篇作文,想了個半天,想不出來,大家有沒有這個經驗?可是,要我們去跟人家吵架、要吃、要睡,不要學,都會!為什麼原因?因為我們無始以來都有很強盛的習氣,就是說我們無始以來一直積了這個做壞事的資糧,這個叫作資糧,我們就非常習慣、非常善巧。好事呢?不習慣、不善巧。我們不必講資糧不資糧,可是前面這個內涵是不是知道的?你所習慣的事情不要學的,那我們無始以來習慣的──輪迴生死的做壞事。現在學佛這一條路都不習慣,那是不是要經過很努力去練習啊?那這個努力地練習使得我們學習整個的那個,我們叫作積資糧。

世間我們現在都要念書,為了賺一點點小小的好處,為謀世間的生活。現在這個情況之下,念書要念幾年啊?要念將近二十年。如果把幼稚園算進去,幼稚園幾年哪?兩年、三年哪?那少算一點,兩年。小學幾年?六年;八年。中學幾年?六年;十四年。大學幾年?四年;十八年。還有研究所幾年?還要四年。多少?二十二年。世間要做稍微好一點事情,你要念二十二年書。我們現在要修學無上菩提,我們總希望:哎,你趕快教我嘛!教我們那麼學一下就好了嘛!如果這樣一來的話,那不是佛來教我們,我們要去教佛啊!佛要修三大阿僧祇劫,我們一下子就學會了,有這種事情嗎?不會!

所以實際上,這是要很長的道路,既然要很長的道路的話,那我們要積很深厚的資糧。當然在這地方大家說:啊!這麼難哪,我就不想學佛了。如果單單就它的難度來講的話,單單就講學佛的難度來講的話,好像天下沒有一個人願意學佛的,那太難了!但是你進一步來說,真正的利益你了解來說,然後不學佛的過患你了解了以後,這兩點你了解得越清楚,學佛的人越多。當你徹底了解的話,那天下沒有一個人不想學佛的,因為這是唯一的一條路。所以這個我們現在不去談它,所以現在我們談的真正的中間要集資糧,那最後的現證,他所有的為什麼?為利益有情!所以他說的法,也統統是利益一切有情。

如是所成有情利義,略有二種,

那麼現在我們下去說,那利益一切有情,拿什麼東西利益?以及眾生需要些什麼?整個的利益很多,但是我們可以含攝、總攝起來說,「略有兩種」。這個「略」是個綱略,整個的大綱,簡單的,但是能夠把整個的內涵都包含在裡頭的,有兩種。哪兩種啊?

謂現前增上生及畢竟決定勝。

我們所有一切眾生的,對我們真正有利的有兩件事情:第一個眼前的,就是說我們就我們世間的狀態來說,我們大家都希望我們的生活比眼前更好。就這一點來說這個叫什麼?「增上生」,增加、向上。苦的慢慢地去減少,因為我們不希望苦嘛,所以苦漸漸地減少,快樂漸漸地增加,所以這個叫作增上生。還有呢,當我們增上生,來六道當中地獄慢慢地向上,到餓鬼、到畜生、到人、到天。到了天,對不起,又會掉下來的,這個不究竟。所以單單那個增上生不究竟的,還另外要一樣東西,是「畢竟決定勝」,到最究竟達到那個標準,能夠維持了最高的而且真正的利益不會再變化的,這個叫決定勝。那麼我們現在看那文,這兩樣東西都指的是什麼呢?

其中依於成辦現前增上生事,盡其所說,一切皆悉攝入下士,或共下士所有法類。

凡是我們求眼前改善的這個內涵,什麼是增上生、如何獲得增上生,這些統統放在下士當中。它這個裡邊有兩個名詞,或者叫「攝入下士」,另外叫「共下士」。那麼這個下士跟共下士有什麼差別,在這裡簡單說一下。那我們現在去念書,說我們現在要學的最後是博士,能不能一口氣去念博士啊?不行!我們在念書的過程當中,先去念幼稚園,再去念小學、中學、大學。那麼現在呢,你的目標是為了要讀研究所,所以你必須讀研究所的前面的準備。說研究所的前面是大學,大學的前面是中學,中學的下面是小學,你必須去念小學。還有一種呢,我只是要念小學而小學,念完了就算了。這兩個人一起在念小學的時候,念的課程一樣不一樣?一樣!但是因為他們兩個人的動機不一樣,所以雖然念的課程是一樣,動機不一樣,對他們兩個人說,一個叫作下士,或者說一個就是小學,一個叫作共小學。現在清楚不清楚?凡是這個部分,要想念博士的人也要念,眼前雖然是在小學,是在共小學。那麼現在我們要學佛道的人呢,同樣地也要眼前增上生,這一部分跟世間一般人求增上一樣的,我們稱這個叫共下士。那然後下面共下士又分:

殊勝下士者,是於現世不以為重,希求後世善趣圓滿,以集能往善趣因故。

下士當中有兩種:有一種普通的,有一種殊勝的。什麼是殊勝的下士呢?殊勝的下士不會忙現在世間那些,他要忙些什麼?要所有忙的這個東西希望下世更好,所以他會造很多能夠使得自己下一世向上到善趣的這個因,這種叫殊勝下士。

那麼我們能不能找出一些例子來,看看哪一個是普通的下士,哪一個殊勝下士啊?我想我舉一個人的典型的例子,你們就了解了。我們曾經介紹過幾本書,《了凡四訓》記得吧?你們看袁了凡先生這是什麼?他忙些什麼,還記得不記得?他是個下士,典型的下士。他算命先生告訴他不行,後來經過這個雲谷法會禪師告訴他,說命是我自己立的。所以他本來算他,說他只有考取一個秀才、進學,那麼其他科舉沒份;所以他發心要考中舉人、要考中進士,他然後去做善事。他是不是在做善事,一直在修行啊?他得到了沒有?得到了。這個叫什麼?下士,普通下士。殊勝下士,不是!我不要,我要這幹什麼?我要下世好。這個不一樣啊!那個才是。為什麼修行人需要這個呢?因為修行必須要憑藉這個暇滿人身,要暇滿人身兩樣東西的話,一定要善趣,要善趣一定要積這個因;為了要積這個因,所以我忙這些事情,這個叫殊勝下士。

《道炬論》云:

現在看「《道炬論》」,為什麼講《道炬論》啊?因為本論就是《菩提道次第論》所根據的這個重要的藍圖,它的師承是阿底峽尊者,阿底峽尊者一生寫的最精要的、最重要的,是《菩提道炬論》。《菩提道炬論》它把整個的成佛的那個大綱,也就是前面說的道次第的總建立,非常簡單扼要但是絲毫無漏地,把它能夠組成寫一個論,因此宗喀巴大師就現在引這個地方。《道炬論》怎麼說呢?

「若以諸方便,唯於生死樂,希求自利義,知彼為下士。」

那假定他所有忙的這些事情,都是忙什麼?「生死樂」,這個生死樂就是世間的,我們現在這個,那都是為自己的利益。為自己的利益有兩種──只為生死當中的樂;要跳出生死的。現在呢,不但為自己,而且只為生死輪迴當中的,那個就是下士。那也就是說這一部分是什麼?增上生的。那麼對我們有情的義利,除了增上生,還有一個決定勝。

決定勝中,略有二種,謂證解脫僅出生死及一切種智位。

這個決定勝是超脫生死輪迴的,這個才是究竟的、決定的。那麼這個裡邊有兩種:一個呢,就是得到解脫、超出生死;另外一種,「一切種智位」就是成佛。這個兩個又分開來講:

其中若依諸聲聞乘及獨覺乘,盡其所說一切皆悉攝入中士,或共中士所有法類。

那個聲聞、獨覺只是為自利,但是為自利不是忙生死,要跳出生死。所以為了要跳出生死,但是只為自利的這些,或者是聲聞、或者是獨覺,有的時候我們稱為緣覺,那麼關於這些道理,全部都放在中士或者共中士。中士跟共中士之辨,跟下士跟共下士一樣的,單單為了自利而跳出生死的叫中士,我為了要求無上菩提也必須經過這個叫共中士。下面再看:

中士夫者,謂發厭患一切諸有,為求自利,欲得度出三有解脫,以趣解脫方便之道三種學故。

那麼中士是指什麼呢?說發厭離心,一切諸有。「一切諸有」就是輪迴當中,整個的輪迴當中造集那個有漏之業,有為法,我們叫諸有,它一定會感後有的,這樣。所謂欲有、色有、無色有,那我們通常就謂三有,或者又把它細分,那個都沒有什麼關係,總之我們叫「一切諸有」。那曉得凡是「有」就有漏,有漏就有苦。所以佛說的這個三法印,有的時候叫四法印,四法印叫有漏皆苦,都是苦的。所以既然是苦的話,哪怕生到天上也沒用,所以他對這個生起很強大的厭離心,但是只是為求自己解脫三有,以種種的方法,那麼這個就是共中士。那這個包含在什麼裡邊呢?三學,三學就戒、定、慧。下面就看:

《道炬論》云:「背棄諸有樂,遮惡業為性,若惟求自靜,說名中士夫。」

他「背棄」就是厭離,厭離諸有。那個三有當中,也有三有的虛假的樂趣,真實地了解了以後,不再忙這個。然後呢,因為要跳出生死輪迴,所以他能夠遮止種種輪迴生死的這個惡業,這他的特徵,但是他所求的只是求自己的寂靜,這個叫中士。

如覺𡁮所造《攝行炬論》云:「尊長佛說依,密咒度彼岸,能辦菩提故,此當書彼義。」

上面是說中士,下面說上士,上士下面是另外一個。「覺𡁮」,是他們藏人的習慣,那就是專門稱阿底峽尊者,這個是藏文的中譯,就這樣。說尊者造的這個論上面說:師長──佛說依於兩種,「密咒、度彼岸」,那個就是顯教、密教的大乘,顯、密二教大乘,這兩個不管是顯教也好、密教大乘,都能夠成就菩提,那麼現在下面要解釋這個道理。

謂修種智方便有二,謂密咒大乘及波羅蜜多大乘。此二攝入上士法類。

我們要想修無上菩提,修無上菩提就是一切種智位。這個修無上菩提的內涵的方便分兩條──那個「方便」就是要走上去的道路──一條是密教的,說「密咒大乘」;還有一條是顯教的,我們這地方稱「波羅蜜多大乘」,這個兩個都是大乘。那麼這兩部分都含攝在上士裡邊。

上士夫者,謂由大悲自在而轉,為盡有情一切苦故,希得成佛學習六度及二次第等故。

什麼是上士呢?上士有個特點──大悲自在而轉,他那個真正的上士,內心當中最重要的就是大悲心,這個大悲心任運永遠在。我們現在是什麼東西自在?我們的煩惱自在,我執自在,內心當中一直為這個東西轉。現在呢,真正經過了修行以後,他內心當中只有大悲心。「悲」是什麼?悲,特點是要拔一切眾生的苦,就是幫人家把人家的苦惱拿掉,這個叫悲。那麼什麼叫「大悲」呢?比如說,我看見某人是我的朋友、某人是我的親戚,某人是我的親人,或者對年輕的來說是我的父母,對年長的來說是我的子女……什麼,那我要幫他忙,然後我對這個人好感,我要幫他忙。你幫忙他,把他的痛苦拿掉,這個也可以說為悲心,但是不能說大悲。這個地方的大悲是什麼?它是一個絕待的,就是說沒有任何限制,所有一切有情的痛苦。他是我的親人,固然我要救他;他跟我沒關係,我還要救他;他要來傷害我,我的怨家,我也要救他。他是人,我固然也要救他;他是鬼,他是地獄,不管他任何東西,我都要救他。而且要救他到什麼程度呢?要救他到至成佛。所以不管它的質、它的量,都是無與倫比的、究竟的,這個才是真正的大悲。

那麼這種上士的特點是什麼呢?他內心當中只有一樣東西,因為他內心當中有這種大悲,所以自然而然他希望要救一切眾生的苦。他雖然有這種悲心想救人家的苦,可是真正要救人家苦,普通人做不到的,因此他為了要救人家的苦,所以要有具足能夠救人家苦的能力,那個只有佛。所以說在這種狀態當中希望成佛,為了希望成佛,所以必須要「學習六度及二次第等故」。「六度」就是顯教的波羅蜜多大乘必須要學的,「二次第」呢,除了這個六度必須要學以外,還要加上這個生起次第、圓滿次第兩樣,這是密教的。

《道炬論》云:「由達自身苦,若欲正盡除,他一切苦者,是為勝士夫。」此士所修菩提方便,謂波羅蜜多及咒,下當廣說。

這個文很容易懂。好,今天就到這地方為止。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