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鳳山寺版 第十七卷
我們講到道的根本親近善知識當中,前面善知識的相,學者的相,然後應該如何親近。如何親近當中第一是總的,意樂、加行當中意樂部分是總的,這個講過。然後呢,第二修信,那麼昨天把修信的那一部分講了一部分,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重新再仔細地想一想:要修那個信,有一樣非常重要──深忍,怎麼樣使得我們能夠對於所信的,現在是三寶、四諦等,產生深忍,那個是必須要勝解。所以要去多聞,聽懂了以後,自己去思惟:怎麼才是對自己有利、對別人有利;反過來,什麼是對自己有害、對別人有害。我們經過了這樣的抉擇以後,我們自然了解到,真的要做的是觀功,那麼這樣才可以策發我們的淨信,下面還要念恩。
所以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基本原則,這一點如果能夠把握得住的話,下面容易辦──觀功念恩。當然現在說把師長看成佛,退一百步,最差的一個條件來說,那麼記牢一個原則:他是不是佛,沒有關係,我要成佛,真的。當你了解了這一點你就好辦了,你不信佛當然算了,你信了佛,想成佛那是必須要的條件。那麼加上我們昨天已經說的,我們現在的凡夫,根本是染污的心識當中,透過我們這一種染污的習慣去看,那佛來我們也看不見。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如果我們反覆地理解的話,這個概念自然生起。那生起來了以後夠不夠?不夠,那要去思惟。
所以我想我們在座的同學,大家有共同的經驗,我們在經過了討論,自己的觀察,經過討論,這個理路很明顯。但是因為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氣非常地強,所以說煩惱或者是煩惱很盛,或者又放逸,講的時候有,講過了以後又不行。所以我們平常的時候,當然聽講,討論完了以後,有空的時候還要把這個道理多去思惟,那後面會非常詳細地告訴我們。那麼當我們能夠這樣去做,那自然而然這效果就產生,所以說親近知識、聽聞正法,下面──如理思惟。那麼我們現在繼續看,翻三十四頁,說:
下至唯從聞一偈頌,雖犯戒等,亦應就其功德思惟,莫觀過失,悉無差別。
前面的一再說,他的功德很大,增上,是已是遠超過我,可是如果我們不就他的功德方面去看,看他小小的過失的話,那他功德就看不見了;反過來,正反兩方面,這樣。那麼現在哪怕你跟著他只要聽一個偈子,只聽過一次,講得很簡單,而真實的他又犯戒,這麼大的錯誤,你還是應該觀他的功德,而不要觀過。那最後的所謂「悉無差別」,就是照剛才說的,因為我要成佛,這最最重要的!
在座的每一位同學,是不是你希望離苦得樂?其實我們真正看,所以我們平常的時候看人家的過失等等的話,還是真正的中心還是自己在離苦得樂,所以目的是共同的,不幸的呢,就是以前我們愚癡,我們顛倒,把事情看反了。所以這個才是最最遺憾的、最可惜的,明明我們要離苦得樂,可是我們不懂得訣竅,隨順著我們無始以來的這個無明,還以為自己很正確,那傷害了自己,這點我們了解。所以下面呢,引經論上面來說明,說:
《寶雲經》云:「若知由其依止尊重,諸善增長,不善損減,則親教師或聞廣博,或復寡少,或有智解,或無智解,或具尸羅,或犯尸羅,皆應發起大師之想。
那這個道理就很清楚了,如果我們了解了,我們如法地去依止自己的師長,這樣,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的善法自己就增長,我們的惡法惡業自然就減少。這個真正來說,只有對自己的利益,完全從自己的利益方面去看。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自己的親教師──親教師就是和尚,對於一般出家人,親教師一個,譬如說你出家跟著一個師父,那就是你的親教師。下面的就阿闍黎,阿闍黎叫依止師。阿闍黎那佛法裡邊就有五種,譬如說我們剃度的時候,除了和尚以外,自己的所謂我們稱他為師父以外,另外還有一個,那就是阿闍黎,那就是剃髮阿闍黎;後面我們還有授經阿闍黎、依止阿闍黎,那這有好幾個,這樣。那麼不管他知識很廣博,或者並不是;或者有智慧了解得很多,或者不是;或者戒很清淨,或者不是,你要嘛不依他,不依他可以,《廣論》上面很清楚告訴我們:你可以自己選,等到你一旦選定了以後,那你就得非依不可,因為本來就是你自己的事情。所以他特別、特別這個傳承裡邊,告訴我們很清楚、很明白,所以你寧願慢慢地來,這個是對我們非常重要的。那麼所以說:
如於大師信敬愛樂,於親教師亦應信樂,於軌範師悉當發起恭敬承事。
就是說在這種情況之下,你都把他看成是佛,你對佛是怎麼樣的,那麼對於自己的這個和尚,也應該如此。還有,對於依止的阿闍黎,你可以不依止他呀,這本來是我們自己選的。那麼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呢?那我們就看:
由此因緣菩提資糧,未圓滿者悉能圓滿,煩惱未斷悉能斷除。
就是這個!我們到這裡來不是要淨罪、集資嗎?要!現在你要淨罪,最好的就依止你的和尚、阿闍黎。你不是要集聚資糧嗎?你要集聚資糧最好的就依止他。你不是信佛嗎?那佛親口講的,在經裡面講的,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
如是思已,
了解了這個,
便能獲得歡喜踴躍,於諸善法應隨順行,於不善法應不順行。」
那我們就很至誠恭敬地、非常歡喜地,對師長的教誡,好的跟著他、不好的我們不要去做。這個是《寶雲經》,下面又引一個經:
《猛利問經》亦云:「長者,若諸菩薩求受聖教,及求讀誦。若從誰所聽聞受持,施戒忍進定慧相應,或是集積菩薩正道資糧相應,一四句偈,即應如法恭敬尊重此阿闍黎。
說這個經上面也說,這個「長者」就是佛稱呼問者、這個長者,說這個菩薩,現在我們都是要學大乘的人,要想學佛,所以要求這個聖教,從讀誦、聽聞、受持開始。那麼要做的內容,無非是八萬四千法門,攝起來就是六度萬行,所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等等,凡這些相應的,總是這些都是什麼?求菩薩道的資糧。所以從我們下腳的第一步,從資糧,到一步一步進入,乃至於只聽最簡單的一四句偈──就是最簡單的,通常印度一四句偈三十二個字,四句,像我們譬如說四句,五個字一句的、七個字一句的,或者八個字一句的,但是裡邊有一些完整的一個佛法的概念,那我們如果從他只聽這個,我們就要如法地尊重依止。下面說:
隨以幾許名句文身開示其偈,假使即於爾所劫中,以無諂心,以一切種,利養恭敬及諸供具,承事供養此阿闍黎。長者於阿闍黎,作應敬重阿闍黎事,猶未圓滿,況非以法而為敬事。」
那佛陀親自講,說哪怕你聽得這麼少,那麼隨他用多少「名句文身」,就是解釋的文字,那假如是一句當中有多少字,那麼每一個字、每一個句也要這麼多劫。譬如說如果講一個字當作一劫的話,那三十二個字就要三十二劫,我們就要應該這麼長的時間當中,「無諂」是什麼?就是從心裡邊、內心當中要去做。那我們有的時候,表面上做得很好,心裡面,對不起,不是那麼回事,那個沒有用!我們從心底裡邊要去這樣,「一切種」是最最從內心當中盡心盡力地去供養、承事,這樣。以這樣的供養,還不能圓滿,換句話說,從他那裡受的那個法恩,要這樣去報答都報答不完,何況是非法!這一點是我們要了解的。那麼總之一句話,前面大師告訴我們應該有的理念,用經論上面種種的證成,那麼無非是從這地方讓我們去思惟、觀察那知識的功德,由於真正的思惟、觀察,我們就可以生起這個淨信心來。
那麼昨天我們已經談過了,師長方面容易,在這裡我們要勉勵、互相勉勵,同學之間,這個非常重要啊!我們儘可能地同學之間也去思惟、觀察。不是我們要學佛嗎?佛看一切眾生,要救一切眾生,或者是從這地方去看。或者把一切眾生看成什麼?說是這個成佛像菩提樹一樣,那個菩提樹是不是要用來灌溉?那個眾生就是悲水。換句話說,一切的那個流落在世間煩惱很盛做種種壞事的那些眾生,我們應該以大悲心去看待。由於這些煩惱很盛,拿我們現在來說,專門做壞事的,那我們能夠對他有悲心,因為我們在他身上才談得到有悲心。有了悲心成就我們自己的菩提,就像我們自己是一個菩提樹一樣,經過了那個悲心的灌溉,這個菩提樹就長出成功一個菩提樹王。
那現在是十惡不赦的這些人,我們對他們尚且感覺對我們有這麼大的功德,那何況現在我們大家共同學佛的同學,大家都是出家僧伽,我們反而把他看成功過失的,那豈不是我們顛倒嗎?這樣。所以我們不管順推、反推,能夠從功德那一方面去看,那策發我們的淨信。因為我們的淨心我們自己提升,因為我們自己提升,然後別人也受用,結果是自、他都得利益。所以在這裡面,我們平常非常強調:我們入門的第一步──觀功念恩。
所以平常有人把它輕鬆一點就說笑話,說這個觀家有弟兄三個,一個叫觀過念怨是老大,這樣,一個是觀功念恩是老么,中間的什麼?觀光。什麼叫觀光?那無所謂觀功,無所謂觀過了,反正當作沒有什麼事情一樣。那我們要選,這第一個觀過,對我們是絕對有害;中間那個觀光,你也無所謂好壞的話,那是輕鬆一點可以,但是這個還是浪費生命;對我們真正有用的應該是採取後面那個。也就是說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氣,都是採取那個前面那種,這個是對我們絕對有害的,就這樣。那我們想辦法漸漸地轉變過來,轉變功成後者,那這樣的話才是我們學佛的佛弟子。那麼這個就是我們這個內心,這個就是意樂方面的第二。那現在看第三,念恩哪!
第三隨念恩者。《十法經》云:「於長夜中,馳騁生死尋覓我者。於長夜中為愚癡覆而重睡眠,醒覺我者。沉溺有海,拔濟我者。我入惡道示善道者。繫縛有獄解釋我者。我於長夜,病所逼惱為作醫王。我被貪等猛火燒燃,為作雲雨而為息滅。應如是想。」
那前面是觀功,這地方念恩,這兩個東西可以互通的。那是「長夜」是什麼長夜呢?我們是無始以來在無明的長夜當中,因此造了種種的業,輪迴生死。所以這個長夜,並不是現在我們眼睛看得見的白天跟黑暗,是我們的心眼要透過智慧去看,看見真正的光明。我們陷在愚癡當中,看不見事實的真相,這個才是我們真正的長夜,我們無始以來就在這地方。因為看不見事實的真相,所以永遠在生死輪迴當中,那麼現在善知識把我們找回來。然後這個時候我們被愚癡所覆蓋,像睡眠當中,他還是善知識把我們醒過來。「有海」呢,因為這樣的,「有」就是三有,我們一切眾生輪迴在三有當中,三有就是三界,欲有、色有、無色有,那至於名詞這裡不解釋。那在這裡的特別就是貪、瞋、癡,「等」字就是這個煩惱當中最重要的幾樣總括,那麼這個像是猛火一樣,而能夠像天上的雲息滅,應該這樣去思惟。那是《十法經》。
《華嚴經》說:「善財童子,如是隨念痛哭流涕。諸善知識,是於一切惡趣之中,救護於我。令善通達法平等性。開示安穩不安穩道。以普賢行而為教授。指示能往一切智城,所有之道。護送往赴一切智處。正令趣入法界大海。開示三世所知法海。顯示聖眾妙曼陀羅。善知識者,長我一切白淨善法。」應如此文而正隨念。一切句首,悉加「諸善知識是我」之語。
這個是引另外一個經,這個文字容易懂。現在在這個地方,不是在文字上面作推敲,而是說自己哪怕找到一句跟它相應的,我們怎麼對境界上面的,要懂得去思惟、去觀察。然後呢,這個經裡邊把善知識改為自己,說「我」,啊!這個這樣。每個人自己這樣去做,那就對!所以
於前作意善知識相,口中讀誦此諸語句,意應專一念其義理。
這個才是,我們嘴巴上面在念,然後心裡面這樣去想,這點非常重要!在這裡,但願各位同學我們研討的時候,也希望能夠互相在研討,心裡面能夠去想,要照著我們研討的去想。假定我們不能這樣去做的,我們往往在研討的時候,不知不覺當中增長這個我見,好像自己也了解了──我了解,別人不知道,我比別人強!那這樣的話,我們去研討也好、讀誦也好,那個走錯掉了!
於前經中,亦可如是,而加諸語。
那個就是前面那個《十法經》啊、其他的經啊,都我們以這樣的像套上這個,善知識是我的什麼,善知識是我,從長夜中把我們救出來等等。那麼下面再看:
又如《華嚴經》云:「我此知識說正法,普示一切法功德,徧示菩薩威儀道,專心思惟而來此。此是能生如我母,與德乳故如乳母,周徧長養菩提分,此諸善識遮無利。解脫老死如醫王,如天帝釋降甘雨,增廣白法如滿月,猶日光明示靜品。對於怨親如山王,心無擾亂猶大海,等同船師徧救護,善財是思而來此。
這個裡邊又引《華嚴》,這個文字也不去細講,那這裡邊有幾個地方簡單地說一下。說這個「怨親如山王」,這怎麼講呢?譬如說我們哪,這個大山,不管什麼東西來動不了它,那我們現在也是一樣,那個怨、親,平常我們怨來的話,瞋恨;親來的話,是貪心、悲,反正都是在怨瞋當中,我們不要、不為這些動搖。那麼「等同船師徧救護」呢?船師就是船上開車的人,譬如說現在我們就說一條船,一個做個船長,那我把那條船駕駛到那裡,只要人坐在這船上,他都把他帶到、從此岸帶到彼岸去,就是這個。下面再念這個文:
菩薩啟發我覺慧,佛子能生大菩提,我諸知識佛所讚,由是善心而來此。救護世間如勇士,是大商主及怙依,此給我樂如眼目,以此心事善知識。」
以這樣的心情去伺候善知識,
應咏其頌而憶念之,易其善財而誦自名。
就像上面說的一樣,那麼口誦、心惟,那這樣的話,我們三業都跟它相應。
前面那個地方就是說明如何親近知識的意樂部分,說我們內心當中應該怎麼安立;現在呢,有了這個內心照著如法的去做,進一步來說,我們的行為應該怎麼樣?平常我們做很多事情的時候,很多人學人家,學個樣子,內心當中心裡面學不好,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佛法上面告訴我們,真正的業的最重要是內心。於是我們就想:欸!這個重要的意樂就好了!所以我們就花很多時間去研討,結果研究完了半天也不做!假定真的意樂相應的話,你就會很認真地去,因為你覺得這是好的,好的事情哪裡你坐在那裡不做的?這是我們要了解啊!所以真正如果我們把握得住的話,內心的意樂如果把握得準的話,那個行為一定會跟著它做,這樣。那麼在我們學習過程當中,我們對這兩個的特徵,應該把得很清楚。所以在這地方特別把內心應該怎麼安立,然後行為應該怎麼相輔助,這兩樣東西是輾轉增上的。所以現在下面看:
第二加行親近軌理者。
在親近善知識,怎麼去做法。他下面馬上說:
如《尊重五十頌》云:
那個《尊重五十頌》另外一個名字叫《事師五十頌》,就伺候自己的師長,一共有五十個頌子。
「此何須繁說,勵觀彼及彼,應作師所喜,不喜應盡遮。
那這個先講一講。說這對於「此」是指伺候自己的善知識,這個還用多講嗎?那不要多講!那實際上,據說這個是馬鳴阿闍黎造的,那個是印度佛法是鼎盛的時候,所以大家都對這個概念很清楚,所以這個還用多講嗎?可是對我們現在來說就不一樣了,我們現在就要花比較多的時間,因為現在的時候大家都不懂這一點。那麼告訴我們應該怎麼作呢?「勵觀」,勵,是很努力、很認真地去觀察。觀察什麼?「彼及彼」,這個兩個彼指什麼呢?一個前面是老師所歡喜的,還有一個呢,不歡喜的。所以下面說,所歡喜的那應該是努力去作,如果老師不歡喜的應該盡力地遮止。所以我們平常的時候,真正伺候師長要注意這個特點。
那麼在這地方,老師歡喜的什麼?老師不歡喜的什麼?這有個特點。世間的人跟善知識不一樣,所以他前面一再講,你去找善知識,你要選喔!世間人歡喜的,哎呀,你幫我忙,我歡喜,這樣;你不幫我忙,我不歡喜!真正的佛法的善知識不會是這樣的,你好好地照著佛法去作,我就歡喜,你不照佛法去作,我就不歡喜。這是不是我們要的?
我在這裡講一個小的故事給你聽,但這個故事裡邊,這個真正主要的你注意這個情節、特徵。說有一個老和尚帶個小沙彌,然後呢,當然傳統這樣,那個小沙彌要伺候這個老和尚。所以平常的時候,一般人我們剛剛開始小孩子嘛,就是這樣,所以他伺候老和尚已經做得滿辛苦,所以做完了以後,他總歸自己把好吃的給自己,就這樣。照理說拿佛法來說,應該最好的東西供養這個老和尚,那麼差的東西自己吃,這樣。可是那小沙彌因為不大懂啦,所以他就反過來做,就是說好的東西自己吃,壞的東西供養那個和尚,就這樣。那麼照我們來說的話,好像這個不大對啊!那老和尚說,怎麼說?老和尚說:「欸!這個對我很好,這個很好,對我好。」教我們世間的觀點恰恰相反了,好的東西我自己吃,壞的東西給你,你說對你好,咦,奇怪咧!有一天這個小沙彌說這個老和尚到底怎麼想啊?所以他有一天就反過來,他說把好的東西給老和尚,把壞的東西自己吃。那老和尚說:「這下對你好!」
拿我們的世間看起來,不是完全相反嗎?這說明什麼?因為這個老和尚是一個真正的善知識,他重點不在世間那個好壞,是從看見那個小孩子能夠如理地事師,他就很歡喜,他真正歡喜的是歡喜這個!這樣。所以這個小沙彌把好東西伺候師長了以後,他很讚歎這個小沙彌:「啊!這樣對你好!」可是我們世間人看不清楚,這我們要了解的啊!所以他前面一再告訴我們,絕對不是無條件的叫你一定要伺候,說你必須是從前頭開始到後頭一路。首先你要自己具足是這個具相的弟子,具足了這個條件,你才有能力去判別什麼是知識、什麼是非知識;判別了以後,然後依止他,依止他如法行,如法行的意樂是這樣、加行這樣,那這個時候才談得到。下面再說:
金剛持自說,成就隨軌範,知已一切事,悉敬奉尊長。」
「金剛持」也就是說法身佛,實際上金剛持是密教裡的。真正的我們勉強地說的話,那就是說,這個平常我們看見的是化身佛,這樣,他現在是或者至少是報身佛。那個他說的話就是──化身佛有的是說還比較轉彎抹角的,現在這個話是最透徹的,親自說──我們任何一個人修學,都看什麼?「隨軌範」,看自己的師長。所以了解了這個,自然一切我們所有的行為都要恭敬承事,要供養自己的師長。那麼上面這個是《事師五十頌》當中,下面的解釋:
總之應勵力行,修師所喜,斷除不喜。
說總之應該努力去作,應該修行、應該照著老師所歡喜的努力去修,對不歡喜的應該不作。那麼什麼是所喜的呢?
作所喜者,謂有三門,
哪三門呢?
供獻財物,身語承事,如教修行。
這三樣東西。所有的財、物供養;供養完了以後,還要身語承事;最後呢,如教修行。不過這種問題,都是的確只有我們深深了解了佛法才會做,世間的人來說這都是說不通的,那我們也不要去管他。這也是我們必須要了解,為什麼要說我好端端為什麼要供養給你呀?世間人當然,我不從你這地方去挖得來還可以,我要供養你啊?那所以現在這個時代是這種,那真正佛法那個基本的概念完全不一樣,這裡嘛我們不細談,後面會很認真地告訴我們。
如是亦如《莊嚴經論》云:「由諸供事及承事,修行親近善知識。」又云:「堅固由依教奉行,能令其心正歡喜。」
照著次第來,真正重要的什麼?先是供養,這個是財敬供養;然後身語承事,怎麼去親近;最後「堅固」,這樣的前面基礎做好了,最後依教奉行。前面的財敬供養是集聚這個資糧,然後呢身語承事,這個是非常重要哦!你們可以世間來看,如果說你真正要從這個人身上學什麼的話,你必須跟他建立很深厚的關係,那個時候你才能夠學到重要的東西,深厚的內涵。所以第一個供養,集聚你自己的這個資糧,然後第二個供養,前面一個供養是最主要的是那個福報,後面的話,你身語承事的話,能夠成就你的耐力。然後有了這兩樣東西──耐力跟你的認識,最後的話,你才能夠真正從他那地方接受他的真正的教法,這是最簡單地說。以後你們自己努力地走下去的話,你自然會感覺到這個三點的絕端重要!那麼現在下面解釋一下這三樣東西,第一個就是財敬供養。
其中初者,如《五十頌》云:「恆以諸難施,妻子自命根,事自三昧師,況諸動資財。」
說,就在這個《事師五十頌》裡邊,說「恆」是不斷地,以種種最難捨的──在世間的一般人來說,自己的妻兒、子女是最難捨的,乃至於自己的生命。拿來幹什麼呢?奉事自己的三昧師。那個三昧師實際上指是密教裡的上師,密教的老師,這樣。所以,密教裡邊對這個事師要求遠比顯教來得嚴。反過來說,我們現在一步一步上去,那我們只要能夠這樣地去一步一步該做上去,自然而然也有做到的一天。那麼最難捨的都能捨,何況是其他的呢?
又云:「此供施即成,恆供一切佛,此是福資糧,從糧得成就。」
由於前面這個供養、施捨,這個等於什麼?供養自己的老師是等於供養一切佛。平常我們說:供養佛菩薩可以,供養人好像不行。但現在這個地方不是喔!供養自己的老師等於供養一切佛,一切佛要無量無邊,但是供養的老師就這個,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平常我們總是很容易供養別的,但是往往對自己的老師看不見這個特點,所以這個我們慢慢地、慢慢地去學習。那麼這樣的供是什麼?成就的福資糧。由於福資糧那才能夠得到成就,所以這個是絕端重要的,沒有福資糧要想真正走上去不可能的!那麼這是《五十頌》裡邊。下面又引一個祖師:
復如拉梭瓦云:「如有上妙供下惡者,犯三昧耶。
如果有好的東西不供師長,而把壞的東西供,那個犯了,錯了!三昧耶是密教的戒,是非常嚴重的。密教裡邊,前面已經講過,大師也講過,犯了戒,那最起碼的成就都不可能。如果真嚴密來說,犯了戒,那我們顯教裡說平常一定要墮落,乃至於墮地獄,密教裡犯了三昧戒的話墮金剛地獄,金剛地獄拿我們現在來說阿鼻地獄,這樣。不過這裡邊也分,有很多是可以懺悔,有很多不能懺悔,那我們現在都還沒有受,將來自己一步步上去,那自然會了解這個特點。不過有一個例外,
若是尊長喜樂於彼,或是唯有下劣供物,則無違犯。」
有一個例外的,說自己的老師歡喜這個,那你把他歡喜的供養他,這個不違犯;再不然的話,你沒有好東西。所以平常的時候有好東西總是應該供養,那一點我們現在平常的習慣也不行,這個也是跟時代有關。所以這個像我們小的時候,像小的時候家庭裡,媽媽總是把最好的給自己的孩子,可是因為傳統的習慣,像我們小的時候,那父親總歸很重視,就是這樣。可是現在的人不是,現在我看見的做父母的總把最好給孩子,所以孩子長大了不會想到自己的尊長的,好的東西自己來。所以現在這個時代,物質是增長了,可是人的精神上面的話,真是每況愈下。這是為什麼現在我不斷地建議大家,我們在學佛之前,如果有機會的,想辦法把那傳統的,像儒家這些很多是自己本來的這些東西,這個東西比起現在西方的這套東西,能夠更跟佛法相應,這樣。使得我們走過來,從現在那個西方崇尚物質、絕端崇尚物質轉到佛法比較容易,這個原因在此。那麼上面是拉梭瓦說的,下面解釋:
此與《五十頌》所說符順,
這是跟上面的《事師五十頌》一樣。
如云:
就像說:
「欲求無盡性,如如少可意,即應以彼彼,勝妙供尊長。」
不是我們現在要求「無盡性」,無盡性是什麼?說佛性,就是這樣。不是我們求無上菩提嗎?那麼這樣,只要稍微好一點的,就應該把這個好的,你覺得好的,或者是師長歡喜的,反正總是在最好的東西一定供養,供養自己的師長。
此復若就學者方面,以是最勝集資糧故,實應如是。
那麼這個是就學生方面來說──我們學的人來說,為什麼要這樣做啊?這句話很清楚,實際上這樣去做為了集聚我們自己資糧,反過來說,淨除我們的罪障。所以前面老和尚給小沙彌說,欸!他那個小沙彌把好東西給他師父,他師父說:「欸!這樣對你好。」因為這樣去做對他來說集聚資糧。可是這個是對學生喔,對老師呢?不是。
就師方面,則必須一,不顧利養。
這樣才對!所以說老師拿著這個東西是要求學生,「欸,你要供養我好的。」這個老師那就很差了。當然,我們已經跟了他,那就算我們倒楣;如果說你平常先跟他,千萬不要跟、千萬不要跟這個。我之所以說那個倒楣的話,那我自己在我過程當中,我當年也是自己莽莽撞撞的,也不懂,啊!馬上去跟。可是後來看見這種,心裡面就觀很多過失,現在想起來,一直自己覺得很後悔、很錯誤。但實際上呢,所以我就想起我以前做錯了以後,後來我去問校長,校長想了半天不回答,他最後給我一句實話:「以後千萬小心!」那我不大懂,我想繼續地問他:可是這件事情怎麼辦呢?這樣。他只告訴我以後怎麼小心,後來還是告訴我了,說既然你已經跟了他,你就應該堅持下去,其實這個還是淨除你罪障,至少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這個是他沒講,我真正地體會到。所以這個地方兩方面看的,這一方面我們必須要就是很清楚,假定我們做學生應該怎麼辦、做老師應該怎麼辦。那麼下面又引一個祖師講的:
霞惹瓦云:「愛樂修行,於財供養,全無顧著,說為尊重。與此相違,非是修行解脫之師。」
這個老師他真正重要的,他真正所喜好的,修行!他作為老師,看見那個弟子,看見那個弟子這個弟子要如法修行,這個才是,這個弟子有沒有財供養,它不是重要的,乃至於全不顧慮,這個才是真正尊重。如果說不能把握這一點的話,那不是真正自己修行的老師。所以我們去看尊者傳,或者《密勒日巴尊者傳》,他雖然讓那個弟子供很多,可是這老師,像《阿底峽尊者傳》當中,他供老師的時候,老師暫時收下,那是為了好像隨順這個緣起,等到完了以後他退回去,「我這個東西一點用場都沒有,這是對你的好處,那你還是把它拿去。」密勒日巴尊者他那個老師也是一樣,他那個老師本身對這個根本無所要求,真正重要的就是透過這個,讓那個弟子能夠完成他的捨心,集聚他的資糧,成就他的耐心,然後各式各樣的,這個才是真正重要。那這個是財敬供養,第二身語承事:
第二者謂為洗浴按摩擦拭及侍病等,當如實讚師功德等。
那除了這個以外,還要親自去待他,伺候他。還要怎麼樣呢?如實的,除了伺候還要去讚美師長的功德。這個讚美,「如實」啊!既不是虛構,也不是諂曲,是你內心當中真的要如實地看見,看見了然後讚歎。開不開口沒關係,可是內心當中你要真正的如實地體會到,這個對我們真有價值。
我們去看《密勒日巴尊者傳》,也可以看得見,平常我們世間,如果老是掛在口頭的話,到後來大家都是口頭禪,毫無意思。可是你看那《密勒日巴尊者傳》,我們就不會,密勒日巴尊者唱歌的時候,一開口第一句話是什麼?他的一開頭就是他的老師,對吧!「與三世諸佛無二無別的老師」,一開口就是這個。換句話說,他心目當中沒有別的,就是這個!如果我們真正地努力的話,起心動念就是這個。現在我們起心動念是什麼?不知道。如果仔細去看的話,煩惱法,那就是唯是我們要修行的地方。所以真正我們真正轉過來的話,自然而然心裡面就是這個,所以你一開口這個東西就冒出來了,這個才是我們真正重要的!
那麼現在第三,前面這些東西還都是集聚資糧,那最後的有了這些,才能夠達到第三步,這個也有它的一定的次第。這個細的內涵,你們將來去做,你自然體會到前面這些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或者我簡單地來說,我們要修大乘佛法不是要集聚無邊資糧嗎?平常要集無邊資糧的像世尊一樣,捨無邊、無量劫來捨頭目腦髓,結果如果你能夠親近師長的話,你就在師長一個人身上你就能完成這麼大的功德,而我們居然不知道去做,這就是我們真正顛倒愚癡的根本原因在這裡!我們現在看《密勒日巴尊者傳》,看起來好像很好笑、很好玩,實際上,當我們真正去看的時候,以我們去看的話,他的老師是不是一個十惡不赦之徒啊?說了話都不算數,就是這樣。那我們眼光會不會這樣去想?所以真正重要的,我們透過這地方去看,那我們自然慢慢、慢慢地就曉得怎麼去提升自己,這一點對我們非常重要!
那麼現在呢,我並不把這個重點放在老師,我是建議各位同學在你身上周圍,看你周圍的人。你怎麼曉得住在旁邊的那個你平常覺得他不行的那個人,他不是佛菩薩化身?你有這個慧眼能看得見他嗎?看不見。進一步來說,你是不是願意跑來學佛的?願意!既然你願意學佛的,你願意不願意照著佛這樣去做?這個才真正重要的!所以我們現在理論上知道了,那怎麼辦呢?我們不斷去練習。並不是我們說今天講完了,我們馬上去看看隔壁的人,他也是佛、他也是佛,不是這個意思!我們今天了解了以後,我們去試,對啊!說我是個凡夫,我是透過我的染污識,我的確看不見。那從這個上面我們自己反觀自己的話,我們對於旁邊的人,以前的看法跟現在的看法就開始有機會轉變了,然後在這個上面,我們漸漸地加深。這個是很實在的一個辦法。如果我們周圍的人能夠漸次地改善的話,那其他的人,我們就比較容易了。下面:
第三者謂於教授遵行無違,此是主要。
前面這個所以要一路過來,最重要的無非引導到這一點哪!下面馬上引那個《本生論》,說:
《本生論》云:「報恩供養者,謂依教奉行。」
這個最重要!這個才真正的報恩,這個才是真正的真實的供養,照著老師告訴我們的去做,因為這個老師他真正歡喜的什麼?修行!他給我們的教誡,無非重點都放在這個上頭!
設若須隨師教行者,若所依師引入非理及令作違三律儀事,如何行耶?
欸,你現在我們說樣樣跟著他,那萬一老師引導我們不對的,那怎麼辦呢?下面有一個方便,說:
《毘奈耶經》於此說云:
《戒經》上面說:
「若說非法,應當遮止。」
那這個你不要照著他去做。除了戒上面還引那個經,
《寶雲》亦云:
這《寶雲經》上也說:
「於其善法隨順而行,於不善法應不順行。」
所以下面是大師解釋:
故於所教,應不依行。不行非理者,《本生論》第十二品亦有明證。
這個上面說:所以他如果教我們不合理的,那我們不要照。那個處處地方有證明。那我們看《阿底峽尊者傳》上面有一段公案,阿底峽尊者那是在哪一個廟啊?是不是尸羅寺,還是什麼廟?他有一個上座喝酒,然後阿底峽尊者就把那個上座就是說照著戒律把他趕出去,大家記得不記得?其實這個是一個大成就者,要把他趕出去,他就從牆裡邊跑掉了。啊!那個尊者大為驚訝,原來是他──成就者。這種成就者,有沒有什麼酒不酒啊?他到天堂跟地獄一樣啊!這樣。後來他就問,問的時候那個誰就告訴他,說你想這樣做,什麼心?我是好心,所以我是為了護法。那沒罪,雖然沒有大罪,你還是要怎麼、怎麼。記得這個公案吧?這個說明,我們同樣下面也說,雖然他不合理,可是我起了瞋心,對不起,他固然不合理,你合理嗎?害了!像阿底峽尊者,他雖然把他趕出去,他並沒有起他瞋心排斥他,只是說照著戒律要這樣去做,這我們要清楚啊!所以他下面馬上告訴我們說:
然亦不應以此諸理,遂於師所,不敬輕訾而毀謗等。
雖然你不照著他做,但是你絕對不能因為這樣的關係,對自己的老師毀謗乃至輕慢,不可以!你內心當中還是恭恭敬敬的。那到那時候,我們會怎麼想啊?又講不合理,又教我們覺得要恭恭敬敬,怎麼做法?有一個很簡單的辦法,你告訴──業感。後面也說得很清楚,我們確信學了佛一切都是業感,為什麼我感不到一個像佛一樣,為什麼我感到這個?是不是你回過頭來還是在你自己身上找?既然業感,我現在是不是要努力是如法去做?你能夠這樣去,那下面的問題自然解決。所以我們一切時處照著如法去做,他每個地方都有正確的方法教導我們,幫忙我們如法地去針對眼前的事情一步一步地增上。下面又引《事師五十頌》:
如《尊重五十頌》云:「若以理不能,啟白不能理。」
照著這個道理不能做的,那你該說明不能做的原因。
應善辭謝而不隨轉。
他前面是說,告訴我們不要毀謗,也不要輕慢,應該怎麼辦呢?很善巧地、婉轉地辭謝,而不要跟著轉。
如是親近時,亦如《莊嚴經論》云:「為受法分具功德,親近知識非為財。」
這個親近有一個原則,就像《莊嚴經論》上面說:我們去親近師長是為什麼?為了從他那地方求受佛法,增長功德,絕對不是為了財。這個財,不僅僅是說財物,都不是為了世間這些事情。所以下面解釋:
是須受行正法之分。
那下面解釋。
博朶瓦云:「差阿難陀為大師侍者時,謂若不持大師不著之衣,不食大師之餘食,許一切時至大師前,則當侍奉承事大師。
那個世尊在世的時候,要請侍者,那麼去找阿難做侍者。這個侍者是大家求之不得的喔!可是阿難有幾個請求,什麼請求啊?說,大師不要的衣服他不要,大師吃下來多的東西他不吃。為什麼?因為人家供養大師的東西太多太多了,都是最好的東西,世尊當然用不完啦!那用不完,怎麼辦?交給侍者。所以平常我們的侍者,啊!那好,那跟著侍者的話,我又有得吃,又有得穿,樣樣好東西都來。阿難,不是!我要的不是這些,我要的是法,所以這些不要。然後,為什麼要一切時處能到世尊前呢?希望能夠請法。所以他下面說:
如此慎重,其意是在教誨未來補特伽羅。
一方面他自己做,一方面示現給我們看,那教誡我們後面學佛的佛弟子,這是非常重要!那反過來說,我們是怎麼呢?
我等於法全不計較,雖少許茶,悉計高低,謂師心中愛不愛念,此是心內腐爛之相。」
這幾句話,我願意跟我們在座的共同每一位同學互相策勵。我今天絕對在這裡不是你們的老師,我只能說我跟你們一樣,是世尊的、是宗大師的、是我們自己的老師的學生。我們現在平常眼前對佛法不計較,我們計較的什麼?世間的。世間的哪怕一點茶,大家會計較:欸!你多了,我少了,就表示老師歡喜你。所以大家在他面前爭寵,換句話說為名、為利,都是「我」在這兒做怪。這是什麼?內心腐爛之相,這是我們特別應該注意的!
那麼到底怎麼腐爛法呢?到中士道裡邊,對煩惱相他會詳細地說明,到那時候我們但願不要在文字上面轉,看了這個東西隨分隨力地觀察內心。其實我們現在所了解的,隨後回過頭來看一下自己心裡就清楚。等那裡講完了,定下心來看看自己,是跟人家爭我是你非的煩惱增長,還是的確我們在這兒談,討論法理,認識了法理淨化內心?這一點非常清楚。我們跟人家說:「啊!我們在研討法理。」你仔細看自己隨順著習氣,隨順著習氣煩惱走找藉口呢?還是真的佛法不懂,互相切磋琢磨增上呢?只要我們自己內心觀察,很清楚!那麼下面的解釋,下面又說除了這個以外,還有一點:
幾時親近者,
那親近的時間。不但是親近的方法,還有各種條件,所以親近知識因為太重要、太重要了,所以一步一步來說。
如博朶瓦云:「有一來者,是加我擔,若去一二,是擔減少,然住餘處,亦不能成,是須於一遠近適中經久修習。」
這個親近的時間要很長久喔!真正親近善知識時間要非常長、非常長!這樣。那有幾個典型的例子,有幾個很典型的例子我們要了解。通常情況之下,在加行道以上,那大概比較沒問題,然後就見道,見了道以後你能見十方佛菩薩了。所以這個時間要相當長,拿我們現在世間來說,很難於確定它。真正修學佛法,的確它都是以劫計的,因為我們翻開佛經來看,都是多少劫、多少劫,這一點我們要把握住。如果我們了解了佛法的深遠的眼光去看,我相信各位都會確信我們在一塊兒,已經不是一生、兩生。今天我在這兒扮老師,再過三十年以後的話,你是老師,我跟著你學了。因為你跟法相應,你會輾轉地在這個地方。那麼至少我們眼前來看也是一樣,要相當長。
他不但講長,還有一個喔!「有一來者」,他說博朶瓦那時候已經做了……,博朶瓦是敦巴尊者的最重要的三個弟子之一喔!他說又多來一個人,那我增加我的負擔,那麼去掉呢,減少。他這個的真正重要,是什麼意思呢?是說他另外一個地方也說明,假定說做弟子的人親近師長條件夠,懂得如理依止,你就靠得很近;否則一般的人靠得老師近的話,就看他的過失了,所以住得遠一點,他真正重要的是在這個上頭。所以「遠近適中」,換句話說,假定你能夠完全不看師長的過失,那越近越好;再不然,你遠一點,你遠一點的話,因為你這個師長的很多小事情就看不見。所以我曾經聽見過,這個老師、師長,師門當中有一句話:靠得老師越近,有一類人靠得老師越近,靠得地獄越近。你覺得親近他了,可是你不懂得善巧,你看見他過失,那個時候就非常嚴重!
所以在這件事情上面,我們總結起來要注意,我們的內心當中隨時檢查:我今天來是為什麼?為佛法。所以為了佛法,使得自己要具相;自己具相了,要找好的老師;找到了好的老師,要怎麼懂得去承事,剛剛開始的是這個樣。內心當中隨時檢查:我真正重要的是為……。檢查自己內心,真正重要的是為法,絕對不是為世間這些事情。那麼經過這樣的嚴密的檢查,那看看勉強可以。
所以我們總結起來,說現在親近的方式分意樂、分加行,意樂是總的、修信、念恩,我們把它歸結起來──觀功念恩;然後加行是財敬供養、身語承事、如教奉行,這個地方講到這裡。好,那今天到這裡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