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鳳山寺版 第十六卷
今天我們講正宗分。第一,這個道的根本親近善知識,那麼上面這個善知識的相,然後能依的學者之相,兩個都講完。第三個,怎麼依止,依止當中前面說意樂、加行兩部分;意樂這個裡面分成功總的、整體的來講,那麼就是九心,分成四個特徵,上一堂講完了。下面第二呢?
第二修信為根本者。
那麼在正講那個修信為根本之前,關於「信」這個問題,簡單地說一下。因為整個的佛法,我們能不能契入,以及契入了以後能不能增長,完全靠這個信。所以在經、論上面非常強調,有兩句話:「信為能入,智為能度」,真正要進入佛門,那個必須要這個信心。不過這一點來說,這個信心跟世間是共同的,究實說來,世間沒有一個事情例外,都有這個特徵。不過這個特徵要分,有很多呢,信,他具有這個信的本質;有很多只是具有信的功效,而沒有信的本質。那什麼叫信的功效?什麼叫信的本質呢?譬如說現在我們隨便講,小孩子或者動物,他覺得這個有好吃的,這狗這樣,跟那個主人,然後那個主人護牠,牠會好高興,挑挑尾巴繞著你轉,這樣,所以牠相信你。就是說因為相信了以後,所以「信為欲依,欲為勤依」,你相信了以後,他就跟著你,照著他所內心當中接受的這種概念去做,這個是有了這個信心以後的行為。這個信心的特徵不一定具足,但是信心有的行為那個所有的有情所共,這些我們必須要了解,後面我關於這一點會仔細地說一下。
但是信心的本質那不一定,特別是現在佛法裡面所講的信,跟世間有很不一樣的地方,有共通的那一面、有不共的那一面。那麼為了避免跟世間那種信混淆,所以簡單地說。所以到最後佛法裡邊的信,假定說我們停在這個階段,最後走到迷信。這個迷信有兩個,當然我們泛泛來說,這個迷信就一般講講算了,如果我們簡略地但是扼要地講,迷信有兩種。有一個,這個信的對象是不正確的,所信是迷的,他不正確。還有一個呢,信本身──他本身是不是正確不正確沒關係,我自己內心當中對這個信是迷里糊嚕地信它,就這樣。所以這個究實說來,我們講迷信、迷信也應該分成功這個兩點。
那麼,所以剛剛開始的時候,我們信這個對方這個東西他是不是正確,我們不一定能夠了解;我們的自己的內心是不是純正也不一定。那但是呢,信了以後你會步步地深入,把問題真正地解決,真正地能夠像我所信的,究竟地認識、了解,這樣。那麼這個就不太一樣了,那這裡也不細說。我只是簡單地把現在佛法裡面所講的,所謂「信為能入,智為能度」,為什麼要「智為能度」呢?那我們簡單來說,到底說佛法信些什麼?那麼什麼樣才是佛法說的信心呢?
所以真正說起來的話,應該分成功三部分:第一個我有信心,信些什麼?所信的對象這點來講;還有呢,我是以什麼心態去信這個,這樣,就我的內心當中來講;第三個,這個產生了這樣的信心以後,將會有什麼樣的後果產生。那麼如果我們簡單地來說,佛法裡面所講的,說這個所信的對象──我相信究竟真理,應該這麼說。不過這是非常難講、很不容易講,我們對整個的佛法沒有深刻的了解,不大容易說明,就是要講這個問題要花很長的時間。那麼我現在這裡簡單地只是說,在唯識上面、唯識法相上面,唯識對這個一切法的法相有比較嚴密的定義。那麼這個定義,對我們一般修學佛法來說已經很實在了,那這裡簡單地講一下。
這個法相上面對「信」的定義,第一個說明,這個任何一個法,這個法本身是善、是惡、還是無記,那麼說這個信是一個善法。譬如說貪、瞋、癡這是惡法,不可能;有很多東西無所謂善、惡。那麼現在佛法裡面講,那信本身是一個善法。所以這個信跟世間的信,不一樣的。那麼為什麼是善法,下面會講。
信的對象呢?「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為性。」這個對於這個「實、德、能」就是對於所信的這個內涵,實是真實的「實」,德是功德的「德」,能是能力的「能」,「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為性。」那麼這個簡單地說明一下。這實是什麼?實是實在的、真實不虛的。那麼這個真實不虛是指什麼呢?就是佛法告訴我們的,現在這地方呢,那我們在學《廣論》,佛法整個告訴我們的不外乎這幾樣東西,說苦、集、滅、道。對任何一個人來說,我們對那個世間,生活在世間……。
說佛法整個的講的,就是我們為了真正要求離苦得樂,那這個真正談的就是一個苦樂問題。所以實際上呢,所以講的說,世尊告訴我們,說真正對世間真相的認識只有佛看得清楚,那不外乎──如果說比較仔細一點說不外乎這個,從四個角度去看它,這個用四諦,這個「諦」是真實的。說世間一切我們看得見的世俗的這些東西,那個本身有它的特徵──苦性。那麼至於為什麼苦呢?那現在不談,後面我會……因為我們大家已經有了信心,整個的《廣論》後面會很正確地說明它。說這個苦我們應該了解。那麼為什麼有苦呢?因為它苦的因,造了這樣的因,那麼苦的因是什麼呢?是無明是根本,由無明而引生的貪、瞋、癡──煩惱;由於這個煩惱會造業,造了業,一定會感真正的苦果。所以這個苦的因是什麼?叫集諦。他造了這東西會招感,集是招感,做了這個東西一定會感得苦的果報。
那麼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要想解除這個問題,要想解除這個問題能不能解決呢?說有很多事情你要想解決不能解決,那不能解決這要想解決也沒用。說能!什麼樣是解決呢?滅諦。那你看!有人已經解決了,他產生的效應是這樣的,能夠把所有的那個痛苦以及痛苦的因拿掉了,這個痛苦自然沒有了,這種狀態──滅,滅除一切。那怎麼樣才能夠達到呢?要修正確的方法,這叫道。
說,對於這個道理是真實不虛。那麼這個道理誰來告訴我呢?是不是真正地能夠達到呢?能!佛就是典型的達到了這個。他為什麼達到?依著正確的方法。同樣的,這個正確的方法,就是佛已經達到了以後來告訴我們的,那麼現在照著這個佛正確的方法去修行的就是僧,說佛、法、僧。我們世間因為認識的錯誤,所以種種在這兒枉受生死、自討苦吃,現在唯有的認識了這個正確的、實在的去做,那才能夠解決問題,這個才是功德。所以呀,只有三寶是有真實的世間、出世間的種種功德。
然後呢,下面的說實、德,「德」是指三寶,「能」就是業、果。染污的業那就是感輪迴的果,清淨的業能夠跳出生死輪迴。所以照著這佛告訴我們,這個業果緣起這個道理去做,那麼它就確定能夠給我們產生離苦得樂的結果。反過來說,如果你不照著它去做的話,它一定有這個能力把你綁死在生死輪迴當中,受種種苦。對於這個內涵,這樣!所以說:信實、信德、信能,這個才是真實不虛的,的確有功德的,我們要的東西照著去做,它會一定產生這樣的效果的──能。
那對這個道理深深地印可,忍是印可,就是:欸,我完全接受!這樣,所以「深忍」。當那個深忍了以後,深深地忍可以後,譬如我們現在對這個說好,真的好嗎?我不一定相信,可是假定我徹底相信他,我無條件一定會接受他。現在我們既然想求離苦得樂,是了解了從苦樂的真相,了解了苦樂的原因,然後自然而然我們啟發內心當中說:對!這個我也要,也正是我所要的!所以有了前面的正確的認識以後啊,他就會產生一個什麼?「樂欲」,他也好樂這個東西:欸,這個我要的!
平常我們一般人所歡喜的,我們說樂此不疲,這是什麼?貪、瞋、癡,我們所習慣的,可是這個東西並不能帶給我們真實、究竟的好處。是唯有這個!但是這個東西如果理路不了解,不能產生這樣的情況。所以前面那個深忍,是對於這個三寶的功德等等,「實、德、能」這樣的話,有了了解以後,真正地深深地忍可於心。所以這個深忍也可以說另外叫勝解心,我的確了解,而且很深入地了解,內心當中完全被他說服,所以深忍、忍可於心。
有了這個心以後,下面怎麼?信為欲依,欸!我就覺得我也要得到這東西,所以樂欲就產生了,就願意去照著去做。照著去做產生的,這個照著去做是什麼呢?照著去做應該是說,由於深忍以後所產生後面的這個結果。那麼照著去做的時候呢?那個時候就照著佛所告訴我們的法去做,淨化自己的內心,所以產生「心淨」,內心就淨化了。所以這個裡邊哪,有個這樣的因果關係:對於所講的道理了解了、忍可了,這是因;了解了以後呢,也願意去做,這是果;然後呢,做的過程當中,會產生內心當中淨化自己內心的心相,這個就是信的自相,所謂信,所以叫「心淨為性」,他一定會內心當中產生這個淨化的。所以我們現在說:「啊!我信佛。」你必須看看信了佛以後,你內心當中是淨化了沒有?說我們現在信佛,遇見一點煩惱,啊!那個煩惱是非常熾盛。對不起!這個信,嘴巴上面的,沒有用!
所以這個才是佛法裡面的信,跟世間的信是很不一樣!所以他步步地這樣地照著這個次第漸次、漸次改善的話,他內心當中是越來越清楚、越來越明白,那事情是看得越來越正確。所以到那個時候的話,由於這樣地不斷地提升,他這個事情的真相看得越來越清楚,那個智慧就漸漸、漸漸地增長。
所以有了這個信,這個信之所以得到,也必須經過所謂親近知識等。但是照了這個親近知識等,所謂親近知識就是四個: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法隨法行。也就是這個智慧生起的必然的條件,那前面是信,所以「信為能入」,你會照著如實地去做。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自己照著這個條件,內心當中漸漸淨化,於是越來越清楚,事情的真相看得越來越正確,所以到最究竟圓滿的程度,那個智慧究竟圓滿。
如果我們講智慧,那個也可以說分成功說文字般若、觀照般若,然後相似、分證、究竟。我們剛開始聽到的是文字,文字、義理上頭的,那我們內心當中就對它產生一個信心,這樣。所以這個信跟智之間有它這樣的必然的關係,這種的信,我們不能說它是迷糊的,它有道理說服我,這樣。所以透過這個「文字般若」,使得我們產生這樣的這個勝解;由於這個勝解就深忍,就相信他,相信他照著去做,所以我們就文字下面的叫什麼?「觀照」,就照著他的方法來自己觀察自心。平常我們生活當中沒有這個的,無明、習性,反正我這樣做就這麼做。然後透過了這樣的觀照依理去做的話,產生什麼境界啊?說「相似」,欸!你漸漸、漸漸地能夠跟這個法有一點相應的狀態出現了。那個都是什麼?也可以說前面的信心的「心淨」的漸次地淨化,也可以說這個智慧的漸次地增長;乃至於「分證」,乃至於「究竟」。所謂分證是什麼?是地上菩薩,究竟是佛。所以這個信跟智是有它的首尾相關的根本的條件在。
那因此從這個地方反過來說,現在這套理念我們腦筋當中完全沒有,我們無始以來所習慣的,都是由無明、惑、業造成功的。那依我們不管是理路、不管是經驗,在我們從來沒接觸過的事情,你根本知道都不知道,遑論其他的。就算是你知道了以後,要想真正地走進去是不是一定要有人引導?假定你對他不相信,你可能嗎?這個是世間是共同的,那麼特別剛才像佛法。了解了這一點,這個信是絕端重要、絕端重要!
所以下面的其他的說,所以當我們對這個信心不純淨的時候,那佛法對我們是不可能真正地深入的。眼前這個時代好像信佛的人很多,對,對他引進佛門當中的方便來說,我們對這一點還是肯定他、還是很讚歎他。但是要想步步深入,像普通這種信心夠不夠?這是不夠的。如果嚴格地來說,停在這種地方的話,這是沒有用場的!所以前面是簡單地說明這個,因為這是最重要的根本。實際上呢,本論一路上面下去,步步深入,無非所談的問題都是這個。
好!那麼現在我們就看,現在這裡不講這些道理,也就是說,那告訴我們信心的重要,我們不斷地用經論上面印證,希望我們能夠照著他的方法。因為你相信了,你才願意照著方法去做,如果我們不相信的話你不可能!當然因為現在的一般科學上面有這種說法:你總要說服我,你要講道理我才相信你。這個世間是共同的,實際上這個是大有問題的地方。譬如說,現在我隨便舉個例子來說,假定是以世間的科學家,科學家認以為他是追求真理,他那個是真理,所以「你要講清楚了,我才相信你。」那現在請問:科學家他是講清楚了、了解了真理才相信的;還是沒有了解之前,相信了才了解的?你們說。科學家是還沒有了解之前,先相信了,跟著去學他才了解的,還是了解了以後才相信的?有沒有一個了解了以後才相信的?你只要找得出一個來。所以我們世間是非常顛倒!
我們在這裡雖然不是科學家,可是我們跟科學家走相似的道路,我們也去念書,然後學校的老師告訴你這個字這樣寫、這個字怎麼唸,因為你相信他跟著他唸。如果你不相信他,他告訴你這樣地唸,你就不相信:「我要唸我的!」你能跟老師學得好嗎?我問你:老師叫你去做實驗,「我不相信你!我不相信,我要做我的實驗。」你可能把老師的學得到嗎?有這種道理嗎?
本來世間這個地方就是一片模糊,這種問題我們不去細談它。可是將來如果一旦我們遇見這種狀態,乃至於我們自己內心當中引起了,如果說自己還有腦筋,曉得:這是煩惱來了!如果說旁人看見這種情況的話,我們有機會指給他看,不過沒有力量說服人家,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他真正煩惱來的時候,不是用道理可以講得服的,後面會告訴我們。但是在這個剛開始的時候,我們一定要認識這個行相,這個認識對我們有絕端重要的意義在後頭,那這裡不先講,所以我們現在看那個文。
《寶炬陀羅尼》云:「信為前行如母生,守護增長一切德,除疑度脫諸暴流,信能表喻妙樂城。
先說這個信的功德。這個信的內涵既然要「淨心為性」的話,那如果說我們並沒有真正仰望、照著去做的話,產生不了的,所以他一開頭先一定說他的功德。就像我們信三寶,說怎麼會相信他呢?因為說佛有無邊功德啊!那麼佛的功德怎麼來的啊?由於法,這樣。而如法去做,就產生像僧哪!我相信了,那我也願意,我就羨慕了,所以先講這個好處。
那同樣的現在這個地方說,信有什麼好處呢?說如「前行如母生」,這是根本!就像我們任何一個人、任何一樣東西,一定從母體出生,這個沒有,後面根本不談,根本不談!所以第一個,根本從那裡出生的。然後生了以後呢?「守護」。生了以後,丟在那裡不管了,譬如我們看見小鳥,那個老鳥不管牠,小鳥非死不可。我們人,我們乃至於長一樣東西,種出來了你不管它了,不行!要去守護。還有呢?使它「增長」。所有的這一切一切,現在我們講佛法的功德,都從這地方產生的。
那麼對這個信的相反的,最大的傷害是什麼呢?或者我們信能夠對治的,使我們進不來的是什麼呢?「疑」──懷疑。現在這個疑有兩種,有一種跟這個淨信相對的疑,現在這地方指的是指這種疑,這個是惡法,這樣。還有一種疑,譬如說我們要理解,在沒有清楚之前我要追求到底,這樣。就是我相信他,可是我的確不太清楚,我要把它弄清楚。這兩個疑不太一樣!現在這個疑指前者,就是一種惡法,那個一定要靠那個淨信心去拿掉。前面已經說過了,沒有其他的方法,我們講很多道理,「你要說了道理我才相信」,這種話是根本錯誤的,但是我們拿以振振有詞,這種疑要拿掉。
「除疑」,這個拿掉了以後,才能夠生信;有了生信,「信為欲依,欲為勤依」。生了信以後的話,我才願意去做;願意去做,我才「勤」,努力去做、努力去做。這個勤也是佛法裡面的所謂精進啊!這個精進有個特點:「於修斷事中,勇悍為性。」就是這個佛法裡的精進不是普通的,有很多做壞事也很努力,這個不叫精進。這個佛法的精進一個特點,就是說要修行、斷除種種惡法,照著佛法增長一切的功德,努力不怕一切困難,這個才是精進。
你有了這個善法欲生起來了以後,你就會努力去精進。那去精進了以後,「滿善為業」,這個是信的功德,那個所有的善法才能夠慢慢地圓滿。能夠這樣的話,你才能夠「度脫諸暴流」,這個暴流就是生死輪迴。因此,「信能表喻妙樂城」,這個可以用一樣東西來比喻它,就像一個真正最快樂,這個快樂有兩種,有一個快樂會失去的,現在這個妙樂是究竟圓滿,不會失去的,那可以到達這個地方。那麼前面的四句,下面呢:
信無濁穢令心淨,能令離慢是敬本,信是最勝財藏足,攝善之本猶如手。」
這個前面說過的信哪,是心淨為性,能夠令我們的內心這個濁穢淨除的。實際上那個濁穢都是什麼?以我、我執為根本的種種。我執的主要的行相是說我見、我愛、我慢、我癡。它慢心高張,如果信心生起來了以後,這個慢心慢慢地、慢慢地就降低,乃至於最後消失,才能夠真正地恭敬。所以信,然後有敬;敬,然後努力真正地會策勵自己,所以這是非常重要的!有了信能夠生敬,那個慢就拿掉了。前面我們說,這個「慢如高山,德水不入」,有了恭敬,這個慢的高山就拿掉了,然後這個功德的這個善法就進來了,是這樣這麼重要!
所以這個信是什麼?「最勝財藏」的足。這個財藏就是寶藏,這個寶藏不是世間,世間的寶會被人家搶走的,這個最殊勝的,沒有一個人能夠拿得走的。那麼要到那個寶庫、寶藏裡去的話,我們需要有腳,那就像兩隻腳,沒有腳的話,雖然有寶庫,你沒辦法跑得去取。最後呢,「攝善之本猶如手」,它含攝種種的善法,我們要獲得這個要如實去做,就像種種的寶貝我們還要手來拿。所以到達這個地方去來說,像腳;到達了要去拿,就像手。所以根本都在什麼?都在信上面。下面另外一個引一個經:
《十法》亦云:「由何出導師,信為最勝乘,是故具慧人,應隨依於信。
那麼說,請問:導師──導師是佛,這個佛是怎麼來的?欸,這個由信心而來。換句話說,任何一個佛,他最開始的時候是從信開始的。其次我們現在要學佛,必須要跟一個老師,這個老師你怎麼來的?你要有信,「我相信他」,就這樣。那會引導我,最後使我走到像佛一樣。所以真正具有智慧的人──這個智慧不是聰明啊,世間的人有很多人腦筋非常好,聰明伶俐,機靈不是智慧。腦筋動得很快,乃至於能說善道,但是不一定有智慧,這個我們要清楚。所以現在這地方講的是「具慧」,那個這種人一定是什麼?「依於信」。
諸不信心人,不生眾白法,如種為火焦,豈生青苗芽。」
沒有信心的人哪,他不可能生「白法」,白法這地方就是善法。所以這個信就像種子一樣,現在那個信如果沒有的話,這個就像那個種子被火烤焦了,烤焦種不出來。這點我們要注意!所以在那個尊法師那個演講集裡有一句話很有意思,他說那個種子烤焦了以後,雖然不能生苗但是沒有害處,拿我們來說的話,那烤焦了還可以吃啊!這樣。雖然長不出真的苗芽,它可以吃;我們如果這地方不信的話會做壞事,這是我們應該注意的!乾脆你碰不到,無所謂信不信,你根本不曉得有這樣東西,談不到。但是我們現在在佛門當中,要嘛你相信,由這個淨信心增長自己,因為信,靠了這個相信,你才能夠如法去做,淨化煩惱;否則的話,你的煩惱現起的時候,你會在這地方自害害他。下面又說:
由進退門,而說信為一切德本。
來了!有就進,沒有了就退!所以說這個什麼?功德的根本在這地方。
敦巴請問大依怙云:「藏地多有修行者,然無獲得殊勝德者,何耶?」
那看過《阿底峽尊者傳》就知道,種敦巴尊者是阿底峽尊者的心子,能夠究竟傳持阿底峽尊者佛法的,也可以說唯一的傳人。那尤其是請問阿底峽尊者說:那個在藏地啊,就是西藏有很多修行人,但是為什麼修了半天沒有殊勝的功德?小小的有一點,殊勝的功德為什麼沒有呢?
依怙答云:
他怎麼回答?說:
「大乘功德,生多生少,皆依尊重,乃能生起。汝藏地人,於尊重所,僅凡庸想,由何能生。」
這個話很容易。大乘功德的生多少,完全依這個自己的師長。現在你們這些人──是指藏地,實際上指普遍哦!那我們現在比起藏地,又差了十萬八千里──對於這個自己的尊重把他看成凡夫,那在這種情況之下,你怎麼生起這個功德呢?下面而且舉一個實際上的例子,說:
有於依怙發大聲白:「阿底峽請教授。」
看!那麼有人到阿底峽尊者那邊請他教授,聲音很大!這為什麼這樣講呢?我們可以想像,這個世間很講究禮貌,佛法是更是講恭敬,這樣。我們不妨想:當我們心裡面,遇見一位真正的高人,或者不要說高人吧,一個大官或者什麼的話,內心當中是不是覺得很謙下?那我們現在居然要學出世間的佛法,對一個師長沒有禮貌。我們平常在這地方很容易講很多道理,可是真的去實際上去做才會體會得到。所以換句話這個地方的話,他內心當中根本沒有對師長的這種從內心上面生起來的淨信,所以毫無禮貌。因此阿底峽尊者就對他:
如其答云:「哈哈,
那個「哈哈」兩個字有它的特別的意義啊!我們這種意會──只能意會,無法言傳,你自己體驗,你才能夠了解。勉強來說,就是他內心當中並沒有從內心當中像剛才說的這種心淨以後產生的恭敬心。所以阿底峽尊者看見他的樣子,看見:啊!沒有這個。所以他回答的時候也是說:
我卻具有好好耳根,
「我啊,好好耳根哪!」也就是說:「假定我耳朵不好,你大聲地吼。現在在這種狀態當中,你這麼大聲地吼……。」這個,我們表面上看,究竟裡邊的深遠的意義那我們不知道,不過我們可以從這地方自己體會一下。所以說:
言教授者,謂是信心信信。」
「你不是要請教授嗎?真正重要的教授啊,信心、信信!」什麼是教授最重要的?嘿!前面說信心,你要信心哪!就這樣。那麼這兩個「信心、信信」哪,這個我們曾經去問過,到西藏去問,說在藏文本裡面,好像兩個信心是同樣的一個,所以這是很加強,說這是非常重要的。
那麼以前我們沒有看見藏文本了解呢,有的時候我也想,不妨這樣說:最最重要的是這個淨信心,那麼第二個也特別強調這個淨信心的重要,說你相信他,照著去做,那自然而然你一切會像他的成就。其實了解了佛法的特徵是一定這樣的,因為佛法本來就是什麼?緣起之法。這個很簡單。這個所謂緣起的,在我們最正確的表達這緣起:說這個緣起是因、果慢慢地這樣地轉變。十二緣起說得很清楚,那這個十二緣起過程當中,怎麼樣從因到果它有各式各樣的可能性,哪一個感果,這一點上面是我們可以選擇的,假定你信佛法,你以這個為主,你自然而然這一方面的果就呈現出來。所以說如果世間有很多道理,講了很多道理否定掉,說:你一定要將我說服了我才相信你。這種人不必跟他講,也可以說這種人善根不夠,假定拿後面來說惡友的話,這是最最可怕的惡友。的確,我們現在剛開始的時候必須的條件。
也許有人會說:「唔,那你這個好像不講道理呀!」所以我前面一開始就講,其實這個原則是共通世間的,科學上面沒有一個例外的,是吧?這一點,我們要慢慢、慢慢地這個道理講給自己聽,我們反覆地這樣去想的話,那自己就了解。自然而然會到後面,選對我們最有利的那一方面去看。那後面所以講,為什麼要觀功念恩等等,根本的原因在這地方。
所以這地方特別講,那要想觀後面的觀功念恩靠什麼?靠自己的信心。你有了信心,你自然而然願意去從這個地方去觀,就算他沒有功德,你也可以看出功德來;反過來說,就是他的功德,你也看不見,你不願意去看。我們學佛的一個佛弟子,一個很明確的,《法華經》上面世尊說他最感謝的,誰呀?提婆達多。請問現在世間的人,所有的人都不如提婆達多啊?有這種道理嗎?拿我們世間來看,是不是再不可能找到提婆達多第二了?換句話世間最壞的壞人,佛就覺得他是大恩人,我們現在學佛的,學佛的人居然看看人家,都是沒有一個恩人,那到底是我們錯還是什麼,問題在哪裡?這個清楚不清楚?
所以在這一點上面,因為當年我的老師從各方面曾經教誡過我很多道理,我在這裡不細說。我們現在看很多事情,拿世間科學上來說,就是我們自己知見、認識的投射;或者拿佛法來說,就是我們認識的事情是不是用我們的認識去認識的?認識作用。那我們的認識作用是一個染污識。拿我們來說,我戴了一個有色眼鏡,我已經戴了有色眼鏡,你怎麼能看見外面的真相?所以佛法要了解了這一點以後,我們自己就不會做這種莫名其妙的、隨煩惱的挑剔。那時候只有一個辦法,就是信照佛告訴我的,然後去證明這件事情。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去證明,不能不證明!所以說「智為能度」。所以前面也有一個完整的理論說服我,我進來了以後,還要努力去照著他的方法去做來證明它。這一點對我們是非常重要的!所以
信為極要。
這個信是非常重要的!
其信總之亦有多種,謂信三寶,業果,四諦。
前面已經講過了。
然此中者,謂信尊重。
現在這裡強調的是信什麼?信師長。我們前面講的信哪,實德能等等,哪裡進去啊?師長進去。有了這個後面全有,沒有這個後面全沒有,所以它是根本。
此復弟子於尊重所,應如何觀?
那麼請問弟子對這個師長,對這個師長應該怎麼去看呢?
如《金剛手灌頂續》云:
那是一部密續。
「秘密主,弟子於阿闍黎所應如何觀,如於佛薄伽梵即應如是。其心若如是,其善常生長,彼當速成佛,利一切世間。」
那個是金剛手菩薩問佛,所以佛就告訴金剛手菩薩。金剛手菩薩在密教裡他是秘密主,所以「秘密主」,那就是佛告訴金剛手菩薩說,做一個弟子的人對於他的阿闍黎──阿闍黎是總舉師長,師長有很多種──對於他自己的師長要這樣地看,怎麼看法呢?「你對佛怎麼看,那麼你對你的師長就應該這樣。」換句話說,把師長看成佛。假定能這樣的話,那麼這個善一直在增長,不斷地在增長,而且很快速地成佛;自己能夠成佛,利益一切有情。這是這個上頭。
諸大乘經亦說應起大師之想,
密教裡是特別強調,然後顯教的大乘也是一樣。所以不管顯、密,然後呢,
毘奈耶中亦有是說。
「毘奈耶」是戒律。也許他們又說:前面是大乘的。這毘奈耶、戒是共通大小的,換句話說不管是經藏、論藏、律藏,不管是大乘、小乘,顯教、密教。所以,毘奈耶中怎麼說呢?「亦有是說」,也是這樣講。
下面看,為什麼呢?所以下面說。前面是舉出這個宗要,告訴我們應該這樣做。那為什麼要這樣做呢?他舉道理:
此諸義者,謂若知是佛,則於佛不起尋求過心,起思德心。
假定我們了解他是佛,那我們對佛就不會找過失,我們就思惟他的功德,這個很重要啊!前面我們說為什麼要信「實、德、能」呢?就相信三寶的功德,因為你相信三寶有這麼大的好處,所以你內心當中願意去學。假定你覺得像想一個對象,一點功德都沒有,他只有過失、種種錯誤,你願意不願意跟他學啊?你願意不願意跟他學啊?你就不願意,你的內心當中排斥他。
現在好了!你要學的東西是不是必須要老師那裡來的?現在你看到老師的過失以後,你還願意不願意跟他學?那請問:最後的結果,是老師好、還是你好?老師壞、還是你壞?你把他看成佛,他不一定真的成佛;你把他看成地獄種子,他不一定真的地獄種子。但是你把他看成佛,照著他去做,你成佛;你把他看成地獄種子,不去做,你下地獄。請問:你願意走哪一個?所以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這個道理在這地方。
所以他有很完整的道理來告訴我們,前面是告訴道理,舉經文說明這個宗旨,現在這地方是道理,這樣。所以從正面的、反面的都告訴我們,正面的要思他的德,還有呢?
於尊重所,特應棄捨一切尋察過心,修觀德心。
對老師那裡看他的過失那個心,千千萬萬不可以,一定要把它拿掉,然後要觀他的功德。這個觀過這是由兩方面來看:有一個呢,老師可能有過,前面說過,可是你不去看,對你有好處;還有一個,老師可能根本沒有過,可是因為我們自己是染污識,我們把他看成過失,會不會?這兩種都可能都有。但是現在問題,我之所以跟他作老師的原因是為什麼?因為我要學好,既然要學好的,不管那兩種當中,你到底用哪一個?結論肯定:一定觀功,一定不可以觀過!
此復應如彼續所說,依之而行:
那要照著這樣去做,所以下面說:
「應取軌範德,終不應執過,取德得成就,執眾過不成。」
應該取他的德行,絕不要看他過失,如果你看他的功德的話,那麼你得到成就,然後反過來,你看他的過失的話,你就害了!下面:
謂其尊重雖德增上,若僅就其少有過處而觀察者,則必障礙自己成就。
那說我們這個師長,雖然他的德行增上,就是遠超過我們哪怕是。前面我們說依止善知識有一個重要的條件,「德增」是非常重要的!說現在這個善知識實際上是超過我們,但是他的確有一點過失,或者是他沒有過失,只是我們去看,看了過失,然後我們看他過失的話,那是障礙自己成就。
雖過增上若不觀過,由功德處而修信心,於自當為得成就因。
反過來呢,就算是他過增上,他並沒有想像當中說比你好,他的過失比你多,也許是。但是因為你在功德的地方修信心,結果對我們自己卻成就。正面、反面說得非常清楚,所以前面說我們真正有智慧的人──腦筋機靈的人跟有智慧的人不一樣啊,腦筋很機靈的人,機靈的人他一定找出很多過失來,但是真正有智慧的人,他一定不會這樣做,清楚吧?所以前面說腦筋的機靈跟智慧不一樣,現在你看世界上做壞事的那些人,最會做壞事的人,大概腦筋都滿機靈。並不是腦筋機靈都做壞事哦!不是這個意思,腦筋機靈你可以做壞事、可以做好事,但是有智慧的人,一定只有做好事,這個我們要分辨得清楚。那因此在這裡為什麼要說這個呢?就是假定我們有好腦筋,我們要好好地利用這個好腦筋,不要浪費它,這一點是對我們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所以說,
是故凡是自之尊重,任其過失若大若小,應當思惟,尋求師過所有過患,多起斷心而滅除之。
這是重要的,所以說只要是自己的尊重,那不管他過失的大小,應該自己想:「喔,說看師長的功德是非常嚴重啊!」那怎麼辦呢?馬上想辦法去斷除它,「多起斷心而滅除之」,這個要修行,要去懺悔,要去用種種照著去治。那萬一做不到,為什麼做不到呢?下面有兩個,有兩種,
設由放逸煩惱盛等之勢力故,發起尋覓過失之時,亦應勵力悔除防護。
這個是告訴我們的重點,我們凡是犯過失總有幾個原因,其實最重要的原因是無知,實際上我們都在無明當中,那這裡不談。前面告訴我們的都是這樣。那下面呢?就是放逸,雖然知道了但是不認真去做,這一點對我們很重要啊!原則上面我們在這裡應該說知道了,但是我們不認真去做,是這個放逸,它表相上面好像沒什麼做壞事,但是所有的壞事它跟著來。所以平常我們如果不精進,自然而然都是放逸,輕輕鬆鬆沒什麼事情,聊聊天、喝喝茶好像很高興,這是最嚴重的就是這個!所以在我們常住有一件事情,始終很強調提議不准串寮。你有事情去講可以,串寮的跑得去說閒話,這個東西是什麼?生長煩惱的最嚴重的溫床。放逸不好,然後煩惱盛,這個時候儘管了解,做不到,因為它勢力很強盛,所以它會尋過失,那個時候要更努力!這樣。前面是斷除,如果不行的,要更努力地去這個斷除它,還要防護以後不要再犯。
若如是行,力漸微劣。
那如果真的能夠這樣去做的話,它那種惡業的力量,自然慢慢地減少。
復應於其具諸淨戒,或具多聞,或信等德,令心執取,思惟功德。
前面是觀他的過,現在除了斷除以外,我們還要去看,嗯!他還是有他的好處。不管你用什麼方式,你去看,看他有戒啊、有多聞啊、有信啊,這樣。使得自己放棄看他過失,而努力思惟他的功德。
如是修習,設見若有少許過失,由心執取功德品故,亦不能為信心障難。
假定我們能夠不斷地看他的功德增長的話,那就偶然有一點過失生起的話,因為你內心當中一直看他的功德,所以儘管有的時候會有一個小小的見過心生起,那個對自己信心沒障礙。我們舉一個比喻來說,譬如家裡邊,那父母對孩子,那孩子是完全無知,可是父母絕對不會說,這個孩子無知得像狗一樣。啊!非常歡喜,為什麼?因為父母對這個子女的功德心非常地強盛。所以我們很多地方可以,除了父母以外,凡是你跟他相應的、親近的這種人,因為你看見有很大的功德,所以他很多的錯誤,你都不會看見他錯誤。那世間我們輪迴生死尚且如此,現在我們要跳出輪迴生死的根本,居然不這樣作,我們怎麼修學佛法?所以這個道理我們要了解。因此在我們進來的修學第一件事情,為什麼叫我們修信,原因是這樣,而儘量地去看人家的這個功德。那麼現在這裡呢,這裡有一點簡單地說一下,不,這個話說完了再講好了。
譬如自於所不樂品,雖見具有眾多功德,然由見過心勢猛故,而能映蔽見德之心。
這樣。那譬如說我們對自己討厭的,「不樂」就是討厭的,很討厭的東西,雖然它有很好的功德,但是因為自己很討厭它,見過的心很強,所以儘管它有好處,那我們都不願意接受,這個。
又如於自雖見眾過,若見自身一種功德,心勢猛利,此亦能蔽見過之心。
對自己呢?雖然曉得自己有各式各樣的過失,可是因為對自己呀,會執著自己的功德,所以這個心非常強,那個過失完全看不見,那凡是這種道理都輾轉地提出這樣的一個特點。那這個最後一句話:
復次如大依怙持中觀見,金洲大師持唯識宗實相分見,由見門中雖有勝劣,然大乘道總體次第及菩提心,是由依彼始得發起,故執金洲為諸尊重中無能匹者。
那麼既然現在我們這個教授,是阿底峽尊者傳過來的,我們就看看我們傳下來的祖師他是怎麼做的。說阿底峽尊者持的中觀見,這是最究竟的,那麼他的老師當中最重要的金洲大師持的唯識見,真正算起來弟子的見高過老師,欸!但是對於大乘道的次第及菩提心,這個卻是阿底峽尊者跟金洲大師學的。所以結果他把金洲大師,不但跟他所學,做他老師,而且老師當中最尊重的,這樣,這是很典型的例子。
從這個例子當中我們也可以說觀功、觀過哦!假定我們看見了這個事實,從好的方面去看,我們就說:啊!這個大善知識,佛菩薩示現給我們看,我們應該學!假定從壞的地方去看的話,你會覺得這不是矛盾嗎?一方面嘛你說老師是佛;一方面嘛這個老師明明是持的見解不如弟子,怎麼怎麼是佛呢?這不是處處矛盾?所以說你如果要挑毛病的話,不用你來挑,我也曉得這個本身一定有毛病的,豈但是祖師,佛菩薩、佛祖師,我們說信佛的,佛說呢?佛說有無限的神力、有無限的什麼、有無限的慈悲,有無限的智慧,照理說他是一個完人哪,結果佛的家人統統被人家殺光了,被琉璃大王統統殺光了,你說佛的慈悲他怎麼不去救他啊?他沒慈悲。你說佛有神力,被人家殺掉了,他那個神力到哪裡去了?你說有這智慧懂得怎麼解決問題,他怎麼沒有解決?那個佛還有用嗎?你會不會這樣想?所以我們真的要找他毛病的話,不用你找啊,我也曉得,清楚不清楚?
我是隨便舉一個例子,說我們平常很容易在這個地方犯這個毛病。所以換句話說,當透過我們的染污識去看的話,你實在是雞蛋裡挑骨頭,我覺得佛法裡邊哪,你雞蛋本身就變成功骨頭了,不用你去挑。實際上這個情況是什麼?就是我們自己的善根不夠,把這種莫名其妙的,我們不相信一切的這種,就是我們潛意識裡最腐敗的一個東西,必須要透過這淨信,我們儘量地從好的地方去增長,然後呢照著他的方法一步一步漸次地能夠改善。
那麼這個道理說完了,後面有一句話在座每一個人都用得上,好像這地方的提示是說我們要尊重師長,實際上真正的要信心,要信三寶。對我們來說,除了自己的老師,一般來說自己的老師對他容易生信心、容易尊重,可是我們的同學就不大容易,是吧!這一點我們慢慢地要學,我們務必在我們的周圍不斷地練習,這樣的話,你不管觸境逢緣遇見了,我們就練習儘量地想辦法去看人家的功德。經過你不斷地這樣努力練習以後的話,漸漸這個心就增勝了,這樣,這一點對我們是非常重要!那麼為了要去看,所以我們自然就要用佛告訴我們這個道理。其實這個時候,已漸漸開始什麼?拿佛告訴我們的,佛告訴我們的道理就是法嘛,拿了法來淨化我們自己的內心。所以說這個信本身,一方面你必須信了以後,去接受它;還一方面你開始接受漸次不斷地練習的話,你自己的淨信心也會不斷地改善、不斷地提升,修行本來就是、本來就是這樣一件事情,本來就是我們拿著正確的方法不斷地在內心當中去練習,漸次地改善。
所以這本「朗忍」這本《菩提道次第廣論》真正可貴之處,它一方面這個內涵前面說過的,兩大車軌、修行次第,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有了這麼好的法,我們要隨分隨力要去學啊,照著去做啊!這是一開頭給我們最好的教誡。那為了要去學,所以我們想辦法讓我們面對的這個環境……。因此在這個地方講的,不但是自己的老師、自己的同學,乃至於我們很廣泛地對我們所有對的境,儘量地依法,然後對我們有利的那一面,如法的對我們有利的那一面去增長它。好,那麼今天就到這個地方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