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鳳山寺版)14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鳳山寺版 第十四卷

正宗分當中正引導,甲四親近知識。那麼第一部分說需要的這個親近,說親近知識需要具足什麼條件。那麼這地方講十種,昨天已經講授了五種,那麼現在再繼續下去,看二十五頁倒數第二行。

如是雖能具足教證,若較學者或劣或等,猶非圓足,故須一種德增上者。

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條件!那麼說前面那個依照著這個佛教的整體──戒、定、慧三學;這個三學呢,教量、證量,這樣;還有很豐富的這個教富,這樣,廣博的認識。不過儘管有這種條件,如果這個老師的條件跟學生一樣,或者還乃至於比學生差,那這個不行,這個不夠,所以老師的條件一定要比學生來得好,所謂「德增上」,他的德行。這個德行注意呀!並不是說腦筋好,並不是說他懂得多,而是他如法行持那個德行,跟法相應的德行要比弟子好。那下面就引證:

《親友集》中作如是說:「諸人依劣當退失,依平等者平然住,依尊勝者獲尊勝,故應親近勝自者。

假定你共住的這個人,特別是你所依的師長,比你差,那你只有退失。所以世間我們也有一個共通的認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周圍的人非常重要,那是指我們一般的。那現在善知識同樣的道理,如果說跟我一樣,那對我們沒什麼太大的幫助,要超過我們的,那就好,所以應該親近超過自己的。

所有具最勝,戒近靜慧尊,若親近是師,較尊勝尤勝。」

說他具足這個條件,要具足超過自己。怎麼樣的一個條件呢?他是遵照著世尊說的三學,這樣地就是前面的說戒、定、慧這樣,而這個方面都超過自己的,那這樣的尊重那是最最了不起的!這個就是我們應該去依靠的,所以這個地方前面特別地說明,這個叫「德增」,不是其他的東西。

那我們普通一般人接近的人,往往是受他其他的一些東西的吸引。最近一段時候,國內常常有很多奇奇怪怪的事情發生。前兩天不是一個叫宋七力事件嗎?那個宋七力事件報上登得軒然大波,他被捉進去了。那居然我昨天還聽見一個,他們經常最近提供我一些消息,乃至報紙來。他被捉進去了以後啊,捉的時候就問他:欸!你不是有分身術嗎?你不是有什麼術嗎?叫他表演。那他儼然想表演,弄了渾身是汗,一點用場都沒有。那結果他捉進去了以後,他自己有一個弟子,一個女的,喔!居然這個女的就發作起來了,實際上這個都是靈鬼附在她身上。然後力氣大得不得了,幾個強有力的人都捉都捉不住,然後聽說還的確有很多人受到她的加持,這樣。這我看見這種事情太多了,有的是我親身體驗到的。

所以這地方就告訴我們,他的增上是什麼增上,如果你碰見這種增上你跟著他的話,那這很麻煩!所以後面就告訴我們,我們要有智慧去判別是哪一方面的。那麼這個地方告訴我們,說這個超過你的是特別是指什麼呢?指這樣,一定是順著三學這樣而超過我們的。下面:

如樸窮瓦云:「聞諸善士史傳之時,我是向上仰望於彼。」

這個樸窮瓦也就是那個傳承當中非常重要的,這個敦巴尊者的最主要的那個弟子之一。說:「聽見了善士(這個善士就是善知識)他的以前這個一生的行持史傳哪,我是嚮往、仰望,心目當中心心念念地嚮往這些。」這個對我們很重要啊!我們每個人心裡面都有我們嚮往的東西,那我們嚮往的是什麼呢?看!那些真正的善知識們,他所嚮往的、衷心所景仰的,這樣。我們要求無上菩提,那求無上菩提呢,這些菩薩祖師,特別是對他來說,他聽見說那些尊長們他的一生的成就,他是怎麼成就的,諸如此類。假定我們經常能夠有了這個念頭是自然觸境逢緣會啟發。那這裡沒有反顯,後面會告訴我們,反顯說最重要的是善友,最可怕的是惡友這兩點,在這地方我們要分得清楚。

又如塔乙云:

這是另外一個人。

「我於惹珍諸耆宿所,而作目標。」

這個「惹珍」就是一個廟,那個就是敦巴尊者所造的,也就是這個噶當的根本道場。那麼這個就是從敦巴尊者下面,他下面有很多、非常多的成就的人。那麼他就說:「我對於這個傳承當中的那些以前的大德們非常仰望,這就是我所希望的目標。」所以他下面又告訴:

是須一種目向上望增上德者。

說,所以說這個德增是指什麼而言呢?他在這一方面比我們強,使得我們心目當中有個目標,我心心念念希望的要這個。這一點呢,對我們現在這裡應該有一點注意。平常我們在個人也好,或者同學當中也好,平常彼此間多少是有一點參差不齊,那我們參差不齊的時候,往往這個上面很斤斤計較,「嗯!你看他住的地方比我好,那他吃的比我好,他這個比我好。」那表示我們的心目當中真正嚮往的什麼?就是這些東西。現在他引那個祖師們的傳記,他心目當中嚮往的就是要成佛這一條路上,高於我們自己的那種祖師,那個才是我心目當中要的東西。不過這個內涵,平常的時候我們要不斷地熏習。所以我們聽懂了這個道理以後,怎麼樣使得我們在平常生活當中,能夠儘量地處處地方如法地照著去修習,那麼久而久之,才會產生。下面:

如是六法,是自所應獲得之德,諸所餘者是攝他德。

那麼這個上面所說的善知識應具足十個條件當中,上面已經講了六個──三學,這樣,然後教富、達實性、德增,這個六樣東西,這是什麼?就是善知識應該自己具足的條件。下面還有四個,那就是什麼?要用來幫助別人的、攝受別人的這個德行。那麼這個攝受,為什麼需要這樣攝受別人的這個功德呢?它下面看:

此亦如云:「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眾生苦,非移自證於餘者,示法性諦令解脫。」若除為他說無謬道攝受而外,無有以水洗罪等事。

那這個是說,就像說這個佛不是拿水來洗我們的罪,也不是拿手。平常我們滿重視的,說「啊!加持。」手摸摸,大家覺得很高興。實際上呢,這個真正重要的是什麼呢?就是他也沒辦法把自己悟證的移到別人身上,而是說他能夠很善巧地指示來學的這些學生那個真實的佛法,正法的法性,那麼讓他了解,照著去做,然後才得到解脫。

因為在印度,他們有個很有趣的這個錯誤的概念,說這個恒河是聖河,所以你只要到那個聖河裡去洗洗澡的話,那你就可以得到解脫;即使不能到那恒河,舀一點河裡的水來給你洗一下。說我們平常是有這種很多的各式各樣的這種說法,說佛講不是這個道理。必須要善知識他自己有悟證的內容,然後不但如此,還懂得怎麼把他自己悟證的內容,能夠很善巧地灌輸到來學的身心當中去。為了這灌輸,還有其他的條件,那就是下面講的四種攝受別人的德行。那麼現在:

其中四法,

下面說四法。

善巧說者,謂於如何引導次第而得善巧,能將法義巧便送入所化心中。

這個第七點就是「善巧說」,是指能夠對於修學的人,怎麼去引導那個修學的這個內涵,很有次第地、懂得巧妙地能夠告訴來學的人,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這個不善巧的話,那麼會出岔,會出岔,這個地方有很多典型的故事在這地方。不過在這裡,原則上面分兩方面來說,現在當然這地方是特別地講善知識的條件;可是對我們學的人來說,要注意啊!我們不要求別人說:「你不夠,你不夠!」應該反過頭來在自己內心上面去檢查,越是我們內心上面去檢查,那我們受用越好,所以佛法上面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基本概念。除了善巧說以外,那麼下面呢,悲愍:

悲愍者,謂宣說法等起清淨,不顧利養及恭敬等,是由慈悲等起而說,

那個「悲愍」,什麼樣是悲愍呢?說法的這個法師,他內心當中動機很清淨。有一些動機,他來說法是為了名聞利養,那個不是,他現在為什麼呢?為了慈悲。那真正是為幫助眾生,這樣,那麼這個才正確。

是須猶如博朵瓦告慬哦瓦云:「黎摩子,任說幾許法,我未曾受讚一善哉,以無眾生非苦惱故。」

舉個例子,像博朵瓦那個大善知識告訴慬哦瓦說:「黎摩子,」是稱呼他的名字,說「不管說多少,我所以講法,只是因為感覺到眾生輪迴生死苦,所以為了憐愍他們才幫忙他。我絕對沒有,就是這個人家說我好、壞,那是根本不是我心目當中想像的、要的。」我們現在呢?講了,「啊!講得很好。」讚歎,很高興。這個為什麼?名。或者因為講完了以後得到很多利,那個利,這名聞、利養這個都錯的。那麼這個也是不但是要很巧妙懂得怎麼去介紹佛法,還要內心的動機純正。夠不夠?還不夠,要下面第九個:

具精勤者,謂於利他勇悍剛決。

自己修行固然必須要精進,那個精進是必須要的條件。在修學佛法當中假定沒有精進的話,儘管腦筋很好,聽懂了,要去做的時候,對不起,懶懶癱癱,哎呀!這個也不行,那個也不行!那真正修學佛法,那是不可能的。那麼現在呢,除了自修以外,幫助別人也是一樣。最後:

遠離厭患者,數數宣說而無疲倦,謂能堪忍宣說苦勞。

那自己了解了,要想把這個佛法教導學生,那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之下,要不怕厭煩。要這麼具足十個條件。那麼所以現在這個十個條件,一個一個下面仔細來分辨地說一下。

這個說到最後「宣說無疲厭」,因為前兩天我們常常講,我們聽人家講,好像不容易。講說對一般人來說,或者特別是說現在我們那些念書人,念書人好像講不是一個困難。實際上要弄清楚啊!我自己真正了解生死輪迴的痛苦,如法行持,做到了以後,是為了悲愍幫助他人,這樣,在這種狀態當中,然後要不厭其煩地教授別人。不是隨順著自己習氣:啊!總覺得……。前面已經講了,那個動機清淨這種條件之下才是談得到「遠離厭患」,如果自己的是好歡喜講說、出風頭這種情況,那個不算。所以這個「離厭患」這我們要配合在上面這樣去講。

那下面呢,這十個條件當中,抉擇一下,分別一下,那我們仔細去看。因為實際上到後面來說,真正要想眼前這個時候百分之百得到是非常難!所以這個裡邊的重要的地方在哪裡、次要的──主、副之間,下面一段就選這個。

博朵瓦云:「三學,及通達實性,並悲愍心,五是主要。

這個裡邊是最重要的這幾樣東西:戒、定、慧;然後這個戒、定、慧的前面這個戒、定、慧的慧是教量,「達實性」是證量,這個是自利來說;然後「具悲愍」是要利他的根本動機,這個五最主要。那麼下面而且舉一個實際上的例子,說:

我阿闍黎

阿闍黎就是自己的師長,依止的師長。

嚮尊滾,既無多聞復不耐勞,雖酬謝語亦不善說,具前五德故,誰居其前悉能獲益。

說他呀,既沒有多聞,不是前面說要教富嗎?教富就是要多聞,很廣博、知識很豐富,喔!開起口來啊,說一動就說得那麼多是動聽,那他沒有。而且不耐勞,就是如果說你要去問他什麼的──這個耐勞不是說他做什麼事情沒勁,就是你去問他的時候,他實在是,就是平常我們說要引導這學生要有種種善巧、要不厭其煩,他缺乏這個條件。真正的修行人,很多人他自己修行絕對耐得住苦喔!我們千萬不要說他那個耐不住苦,這如果這樣的話他根本不可能達實性。我們仔細地看一下那個祖師大德的這種艱苦的精神哪!那麼所以他這個不耐勞,就是遠離厭患這教人這一點上面。那平常的人家給他講應酬話,他也不善巧,但是他具有前面這個五種德行,所以任何人在他跟前一定獲得好處。

講到這個應酬語都不善巧的話,近代有個大德──弘一大師,這個人真了不起!我在看他的傳記當中,它沒有很明顯地說,在倓虛大師這個,倓虛大師這個叫什麼?(弟子答:《影塵回憶錄》。)對!《影塵回憶錄》裡邊這有這麼一段公案。那倓虛大師請他到青島湛山寺去,然後他出來的時候散步,學生都知道,一看見他馬上避開,這樣。否則如果你在這地方的話,明天他就不出來了,關在屋裡面,這樣,他就非常不歡喜任何一句話。平常我們見了面嘛,說:「啊,你好!」他這個話都不願意講。這種地方就是典型地說明很多真正的修行人,他全部的精神這個樣的!他為什麼前面講這個呢?就是說首先告訴我們要找老師也好,然後我們不要看外表,以及我們自己努力也好,這個中心在什麼地方要把握得準。下面呢,

嚀敦,全無善說,

那也是博朵瓦另外說:另外一個人哪,他也是一樣。

雖說施願,唯作是念今此大眾皆未解此,餘無所知,然有前五,故誰近能益。」

他也一樣的,根本不善巧,什麼樣的講話根本不善巧。「施願」呢,就是如果有的人來供養他,那他會代他回向,然後簡單地一個說明,這個叫施願。他這種話他也說得不善巧,所以平常很多人在他前面的話,那很難聽懂他,就這樣,人家不曉得他說些什麼東西。他這個對這個語言的不善巧,這樣地不善巧法!但是因為具有前面這五個條件,所以不管你誰,如果你親近他,那都能得到受用。反過來說呢,就是說他假定沒有這種條件,就算你能說善道,沒有好處。這個是正、反面我們應該了解的。

如是若於諸所學處,不樂修行,唯讚學處所有美譽或其功德以謀自活者,則不堪任為善知識。

說對前面那個該學的,不認真努力去修行。前面博朵瓦舉幾個例子,就是這兩個善知識就是真正修行人。現在我們不認真這「樂修行」,幹什麼?讚美學處,「啊!這個這麼好,這個好!」或者呢,讚美它的功德,為什麼呀?為了自己謀生活──名聞、利養。如果這樣的話,那這個絕對不是善知識。

宛如有人讚美栴檀,謀自活命,有諸欲求妙栴檀者,而問彼曰:汝有檀耶?答曰:實無。此全無義唯虛言故。

他舉個比喻,說就好像有人讚美說這個栴檀,啊!怎麼怎麼好。然後呢,為什麼要讚美這個栴檀?為了自己的利益,現在那個利益為活命,當然有其他的,前面說名聞、利養都是。那有人真的要去找這個妙栴檀,就問他:「那你有嗎?」「哦!對不起,我沒有,我只是講講。」在這種狀態當中那都是空話,沒有用!特別下面引那個經上面的證明:

《三摩地王經》云:「末世諸苾芻,多是無律儀,希欲求多聞,唯讚美尸羅,然不求尸羅。」

說末法的時候很多修行人,苾芻,特別是指──因為古代的人,這一般人他大概不會──那麼出家人,多無律儀。這個律儀要了解啊,這是修行,如法地修行,不但內在、而且行為都跟它相應。也就是說,講了很多道理,不能夠如法如理地去做的。但是呢,「欲」,單單想「求多聞」,要懂得很多。不但多聽而且讚美,說:「啊!這個戒怎麼好。」然沒有實際上真的去求,他那個「求」是什麼?身體力行,不是文字知見。說:

於定慧解脫三種,亦如是說。

那麼除了這個戒以外,「定、慧、解脫」也是這樣。我們所以學這個東西的目標是幹什麼?為求解脫;為解脫,所以需要智慧;要智慧要定;要定必須要戒,這個是必然的次第。那麼現在這地方定、慧、解脫,這個解脫就是前面說達實性以後,真正通達實性以後,那下面就會得到解脫。

次云:

那個經上又說:

「如一類士夫,稱揚栴檀德,謂栴檀如此,香相極可愛。次有諸餘人,問如所稱讚,栴檀少有耶?諸士夫此問,答彼士夫云:我是稱讚香,以求自活命,非我有其香。如是末世出,諸不勤瑜伽,以讚戒活命,彼等無尸羅。」所餘三種亦如是說故。

就是上面這個《三摩地王經》第一個是講戒,下面「定、慧、解脫」三種。就是說特別地經上面來證明,說明這件事情。特別是告訴我們說:

如是修行解脫之尊重,乃是究竟欲樂之根本,故諸欲求依尊重者,應當了知,彼諸德相,勵力尋求具其相者。

說就像前面所說的,這個修行解脫的這個師長,那是究竟我們需要求的根本。前面說道的根本是親近善知識,所以說要想去找真正善知識依靠的,一定應該了解那善知識具有的根本的德相,了解了這個要努力去找,找這樣的條件的人。這是學的人來說,另外呢?

諸欲為作學人依者,亦應知此,勵力具足如是德相。

願意教人的人,也應該努力完成上面這個條件。所以不管是學、教,我們都應該了解。那麼這個把善知識的十種條件說過了,可是實際上,下面有一個說明,下面這個說明,這個說明對我們是非常重要!現在看:

由時運故,具全德者實屬難得,

現在由於這個時運,現在這個時代,或者我們說機運,或者就是我們的業。我們的業,我們沒有種過這樣的好的善淨的業,所以感不到這樣全德的。這個非常難得!假定我們不知道怎麼去做的話永遠不可能,那怎麼辦呢?要去做。那麼條件不得已而求其次,最最起碼的具足什麼條件,我能夠跟著這樣最起碼的老師一步一步增上。最後,那才能夠也真正地照著這個最起碼的條件一步一步增上,也一定能夠感得這樣的師長。這個是實際上對我們眼前最重要的一個條件!所以說:

若未獲得如是師時,將如何耶?

那假定沒有找到像前面說十種條件,十全十美的老師,那怎麼辦呢?而實際上在我們真正修行過程當中,初機的人絕不可能一下找到這十個條件。佛法既然是講緣起,所謂初機的話,我們剛剛開始接觸佛法,大家有沒有善根?善根沒有,而自己的惡業是無窮無盡,在這種情況之下怎麼可能真正找到十全十美的善知識呢!所以實際上下面這個情況,那正是對一個初學的人必須要的;那麼現在這個時代,特別是真正的好的人已經非常少、非常少了,所以對整個大時代我們現在也特別用得上。這個裡邊引經:

《妙臂請問經》云:「如其僅有一輪車,具馬於道亦不行,如是若無修行伴,有情不能獲成就。

先講那個道理,這個道理用一個比喻來說明。說就像我們要從一個甲地到乙地去,那麼需要一輛車,那個車就是馬車,這個馬車,一般的車子必定要兩個輪子,這樣。假定這個車子只有一個輪子,就算有馬也沒辦法開。這個我們很清楚,譬如說現在的汽車,那四個輪子,左邊、右邊,左邊一個、右邊一個,假定說只有左邊沒有右邊,或者反過來也是,就算你的引擎很好,對不起!這個車子沒用,那麼有馬也如此。

所以同樣的這個比喻要說明的道理,就是我們真正要修行的時候,也一定要有好的弟子、要有好的老師──一個輪是自己,一個輪是老師。那麼更進一步來說,要有三寶,這個都是後面一層一層地深入。所以修行的時候,沒有修行的這個同伴的話,那有情不可能獲得成就。我們現在同伴有沒有?有!什麼同伴哪?輪迴六道的同伴是無窮無盡!所以我們不要忙著一天到晚只輪迴六道。因此現在要想修行跳出來的話那一定要另外找,而遠離這些。那麼現在下面就是說這個修行友伴,這個從師到友都在這裡邊,也就是三寶當中──佛、法、僧,或者我們稱它為「師、法、友」。

若有具慧形貌正,潔淨姓尊趣注法,大辯勇悍根調伏,和言能施有悲愍,堪忍餓渴及苦惱,不供婆羅門餘天,精悍工巧知報恩,敬信三寶是良伴。諸能完具如是德,於諍世中極稀故,半德四分或八分,應依如是咒師伴。」

下面分兩部分。一部分就開出《妙臂請問經》上面說的,這個善知識需要這個條件。那麼這個條件我們就不細說,我們現在只要根據著上面十個就可以。然後呢,《妙臂請問經》裡邊講的這個,《妙臂請問經》是什麼?是密教的經典,所以他現在告訴我們的「咒師伴」,也就是說學密的人應該找的善知識。不過有一點在這地方很重要啊!說他「不供餘婆羅門諸天」,那個是一定淨信三寶的。那麼如果是現在這個時候不能得到這樣圓滿德相的,因為這個在「諍世」,那我們現在就是鬥諍堅固。

這個佛出世了以後,佛法分三個時期,三個時期過後,佛法就沒有了,第一個叫正法,第二個叫像法,第三個叫末法。正法的象徵是什麼樣呢?聽見了以後馬上大家就修行了,沒問題!聽了很容易就懂了!就是這樣,就算不懂稍微一問,弄清楚馬上去修。像法呢,不是,修的人漸漸地少了,大家就講道理;不過講完了道理還是去修,但是修的呢,悟證的人,能夠得到解脫的人就不像正法的時候了。末法,不修行了,大家爭吵,你有道理、我有道理。

那麼也許大家就說:「欸,那我們現在到藏系去學那個辯論,那到底是不是在那兒爭吵呢?」不是!他那個辯論是要把理路辨別得很清楚,所以昨天我在這裡跟大家說,這個理路辨別得清楚,它有一些基本的抉擇的關鍵,後面講到後頭的會很清楚地告訴我們,並不是大家爭強好勝。後面那個具弟子相當中他很明確地說,只要我們自己反省觀察內心,很容易清楚自己內心是什麼心情來談這個問題。所以這個諍世的特點就是這樣,所以在這個時候是我們眾生業力所感。除了這個以外呢,實際上那個時候就是真的有善知識,我們的眼睛也看不見。那麼那個時候怎麼辦呢?一半、四分之一,或者八分之一。所以他最後說:

此中所說圓滿伴相,八分之一為下邊際。

這就是照經論上面的根據,那麼宗大師現在就告訴我們:喏,這個。就是前面這個十個條件當中,「八分之一為下邊際」。講到這個八分之一下邊際我們就很難說了,我們是不是像數算術那樣這個十除以八啊?不是!不是這個意思。他一定有他的次第,是吧?絕不可能說後面,喔,我已經通達實性而戒、定、慧沒有,這個不可以!這個前面這個東西一定是根本,這樣。

那麼實際上各不同的說法,我從我的老師那裡,他很明確地告訴我,說這個平常我們要去找的,三個條件:全部的是最好;其中有五個的是中等,五個就是剛才講的那個五個;下等的應該具足三個條件。哪三個條件呢?就是說,他的中心以佛法為中心而不是以世法為中心,這個我們看得見。譬如說我們現在大家在一起的時候,你可以看得見他的心目當中,同樣的東西放在這裡,欸,他就會世間這個東西很在乎,佛法很忽視。那對不起,那個根本沒用!還有呢,在真正的所追求的是為了後世不為現世,這第二個。第三個條件呢,德增,他的條件比你高。就是說我們現在要去找的話,這個是最下的下邊際。萬一連它這個都沒有呢?我老師就沒有講了。那我根據這個八分之一為下邊際,還是戒、定、慧三學,以這個上面開出來。所以自己真正找到自己的老師,他會很明確地告訴我們,我們應該什麼條件。

鐸巴所集《博朵瓦語錄》中,述大依怙說尊重相,亦復同此。故於所說完具圓滿諸德相中,隨其所應配其難易,具八分者,為下邊際。

那麼另外就是鐸巴所聚集的博朵瓦的語錄,這個講那個「大依怙」就是阿底峽尊者,阿底峽尊者所告訴我們的這個善知識的行相跟上面一樣。所以說我們自己看,前面說「配」,根據它應該「配其難易」,這個難易就是次第,你自然而然這個裡邊的八分之一,以它最重要的。像我剛才講的,老師講的三個條件,「德增」這個主要的德是以三學的德行,所以這個德增裡邊是一定包含三學在裡頭的。那再翻過來,那麼上面是講老師的條件,第一個。第二呢,

第二能依學者。

這個自己也是一個條件,說我們現在是要想學,那麼自己要具什麼條件。

《四百論》曰:「說正住具慧,希求為聞器。

這個重要的概念就提出來了,需要具足三個條件。這個三個條件具足了有什麼好處呢?

不變說者德,亦不轉聽者。」

那下面解解:

《釋論》解云:「說具三法堪為聞器。若具其三,則於法師所有眾德,見為功德不見過失。猶非止此,即於聽眾所有功德,亦即於彼補特伽羅,見為功德非見過失。

說這個具足上面這三個條件的──正住、具慧、希求,那這樣的條件的那個才是弟子相。他是一個法器,這個法器就真正地能夠來跟著善知識來聽聞,從正聽聞而漸漸地聞思修,增上。如果說具有了這個,那麼這個法師具有的種種功德他會看得見,否則的話,他會看見過失,這個地方非常清楚。所以實際上呢,我們自己可以檢查,我們可以看周圍,譬如說我們現在簡單地來說,現在那個世界上面,到處都是像宋七力那樣莫名其妙的人,很多人去捧他、跟著他,但是佛法沒人要,為什麼?他根本談不到弟子,也談不到弟子相。所以將來我們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前面老師固然要選,可是這地方的弟子相更重要!如果我們不具弟子相,不但找不到老師,也不懂得什麼是老師。

所以下面說,在這種情況之下,你不具足這個條件的話,老師的功德看不見。除了這個老師的功德看不見,還有「於其聽眾所有功德」,那同樣的,譬如說,因為我們真正要修行,單單老師夠不夠?不夠!還要佛、法、僧──師、法、友。同樣的大家的,「大眾」,這個大眾的功德我們也看不見,平常我們看見的人家都是過失。這個是為什麼?自己的條件不具足。說:

若不完具如是器相,說法知識雖極徧淨,然由聞者過增上故,執為有過,於說者過,反執為德。」

很有趣喔!假定自己條件不夠的話,那麼這個善知識雖然非常清淨,「極徧淨」,那非常清淨,而且普遍地各種條件都具足,也就是說,哪怕像上面的百分之一百的善知識,但是因為自己條件不夠,結果不但看不見他的功德,而且看他有過失。反過來呢,講的人錯的,他反而執以為是對,這是完全是顛倒。其實我們現在看得見,我們世間的狀態就是這樣,如果你了解了佛法,認真去觀察的話,我們就很明顯看見這一點。

是故縱得完具一切德相知識,然於其師亦難了知。若知彼已能親近者,必須自具是諸德相。

總結一句話,說縱然具足上面所說十個條件的這種善知識,那個老師太難得、太難得,樣樣都具足,但是老師的功德我們知道嗎?不知道。那要什麼樣的情況才可以呢?說必須自己要具足弟子相。這個弟子相,前面說三個,實際上後面還有一個,四個。有了這個弟子相以後,那時候才能夠真正地看得清楚什麼是善知識、什麼是非善知識。現在下面把「正住」這幾個一一說明。

其中正住者,謂不墮黨類,

這第一個,什麼是黨類呢?

若墮黨執,由彼蔽覆不見功德,故不能得善說妙義。

「黨」就是對自己的很歡喜,排斥別人的。說這個正住呢,內心當中這一點不要有這種執著──我歡喜的,他講的我配我胃口就可以,不配我胃口就不行。這一點是非常重要!那麼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現在覺得配我胃口這是什麼東西啊?我無始以來的習氣──我,而講的法,它真正說起來一定是對治這個東西的。現在我們真正的最嚴重的致命傷就在這地方,所以這個正住是非常重要!因此下面說:

如《中觀心論》云:

引那個經論來說明。

「由墮黨惱心,終不證寂靜。」

假定你內心當中有這種錯誤,「墮」,墮就是偏在這種黨執的煩惱當中,那不管你聽多少、講多少,沒有用!你絕對不可能得到真正佛法要告訴我們的究竟的好處。佛法給我們的究竟好處,就是寂靜,解脫煩惱、業的縛束。那麼他下面解釋什麼叫黨類。

墮黨類者,謂貪著自宗,瞋他法派。

對自己內心當中的這個很貪執,放不下,然後對別人的那很排拒。下面說:

應觀自心,捨如是執。

其實我們只要內心當中仔細看一看就清楚。所以說平常辯論的時候,說我們自己稍微檢查一下:自己的內心當中在保護自己嗎?在自己什麼找種種藉口嗎?是只是為了爭勝嗎?你自己很認真地去看一下就了解。那麼當然剛開始的時候也許我們不一定清楚,那麼只要照著這個本論一步一步下去,那到後來,特別是到中士的時候,對於自己內心當中的煩惱就很清楚地明白說明。不過說來說去有一句話:學了以後要反觀內心。為了我們學的時候不太清楚,所以到那個地方要切磋、琢磨、研討。始終說來說去有一句宗要:我們千萬不要這個研討過程當中做文字遊戲,我忘掉了我們是希望認識了文字以後馬上去反觀自己。所以剛才說正法的時候,他不懂,要弄清楚;弄清楚了,馬上自己回過頭來反觀自己,而不是在文字上面空轉。這一點是非常重要!

《菩薩別解脫經》云:「應捨自欲,敬重安住,親教軌範,所有論宗。」

那麼除了上面的經、論上面,特別地告訴我們一個──戒經。戒經是什麼意思啊?《菩薩戒經》,「別解脫」就是戒。菩薩戒的經上面特別告訴我們,也就是說這個不要講道理,你照著去做。怎麼講呢?「應捨自欲」,要不要隨你自己,你心裡想要怎麼,這個不可以。要安住在什麼?不但要安住,要敬重,內心當中很恭敬、很尊重,照著「親教、軌範」,就是說老師告訴我們這個道理,他告訴我這個論宗,就是這個他所指點我們的中心概念。話很簡單,實際上,我們真正要去努力去做的時候,就在這地方,這是最最重要的一個特點!單單這個夠不夠?不夠!

若念唯此即完足耶?

以為這樣就夠了嗎?不是。

雖能正住,若無簡擇善說正道,惡說似道,二事慧力,猶非其器。

還不夠,還要能夠辨別正說跟似說。好像有很多講起來很動聽但是錯的,叫似說;「惡說」實際上最錯誤。所以世尊就告訴我們,破壞佛法不是外道,破壞佛法是什麼?相似法。他講的滿有道理喔,聽起來很動聽喔,但是佛法就毀在這個上頭!那個時候要有自己的智慧去辨別,這第二個「具慧」。

故須具慧解彼二說,則能棄捨無堅實品取諸堅實。

有了這個條件的話,我們才能夠捨掉沒有實在的這些,而取那個真正實在的。

那這裡可以講一個簡單的故事。佛經裡面就有一個這麼公案,這個公案一個經叫作《箭喻經》,箭就是射箭。說有這麼一個人中了一支毒箭,人家一支箭射到他這個手臂上面,然後這個毒箭當然不但痛而且那個有毒,如果說不去弄的話,那個毒慢慢地蔓延的話,到最後送命。他去找醫生,醫生馬上要給他動手術,他說:「欸!慢一點、慢一點!我要弄弄清楚,這個箭是誰來射我的?為什麼無緣無故他一定要來射我?」這樣。然後他乃至於進一步說:「欸,對不起!我要研究研究這個箭是什麼做的。」諸如此類,一大堆道理。

那我們想一想看,我們也有這種可能,說:欸,為什麼無緣無故人家來射我一支毒箭哪?會不會這樣想啊?好像有道理,對吧?然後乃至於要找這個。實際上佛告訴我們說:「是,你有道理,你要去找,可是結果你找得到嗎?」當然有人說:我為什麼找不到?我只要找下去,一定找得到!會不會有人這樣想?我想可能的。現在進一步問題來說,你找到什麼時候找到?等到你找到的時候,那個毒會變成什麼現象啊?會變成什麼現象啊?把你毒死掉了!這個我們要了解這個特點。所以這個佛經裡面非常強調這個特點,實際上還有其他,這個最膚淺的一個道理。所以說在這個地方,我們要真正地懂得怎麼去辨別,因為佛經裡面有很多諸如此類的正面、反面,這樣。所以我是特別說明,似慧好像很有道理,實際上沒有實在的,這個才是真正重要!但是也並不教我們盲目地信從,這個不可以的!

所以佛經裡面有兩點對我們非常重要!一個叫「信為能入」,這個真正進去,除了信沒有第二條路;但是單單這夠不夠?不夠!「智為能度」,智,進去了以後還要親自驗證。你真正有了這個條件了以後,你的淨信心就起來了,你才能夠捨棄自己的執著。這捨棄自己的執著是非常難!所以我自己以前感覺到,我們在學佛,或者至少我嘛表面上面學佛,實際上學的是「我」。這個話怎麼講呢?我看了佛經、聽了佛經,然後透過我自己的看法解釋這個佛經,最後都是我自己的道理。於是學來學去的話,「我」是越來越大,這是我們最最嚴重的一個致命傷!所以他現在具慧的根本條件,第一個為什麼要正住呢?就是一開頭的時候,我總歸是配我胃口的我歡喜,不配我胃口的排斥,所以這個要認得清楚,拿掉!拿掉了以後,還要說就算是這樣還要能夠判別,所以這個正住、具慧兩樣東西是非常重要!夠不夠?不夠!

若念僅具二德足耶?縱有此二,若如畫中聽聞法者,全無發趣,仍非其器,故須具有廣大希求。

說這個兩個不夠,就像畫當中,換句話說你還要自己認真地要去求,聽懂了以後,還要很強大地一心一意去希求,所以這個還要這樣的一個條件。因為有了一個希求,所以你才聽;聽了以後要弄懂,要具足這個條件;那弄懂了以後,你才去修。否則的話,聽懂了以後,你不會照著去修的,那這樣還是沒有用!這個不是聞法之器。

那「釋」──解釋,就是解釋那個前面,這個釋《四百論》當中,還加上一個:

釋中更加敬法法師,屬意二相,

這個「敬法法師」,前面甲三當中已經說明,這個敬是絕端重要的。後面會一再地詳細說明,如果沒有這個恭敬的話,佛法絕對不可能,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以後我們將來慢慢了解。

開說為五。

加上三樣東西,一共有五樣。

若如是者可攝為四:

宗大師把這五樣東西總攝起來變成功四樣,哪四樣呢?第一個:

謂於其法具大希求,聽聞之時善住其意,(第三)於法法師起大敬重,(第四)棄捨惡說受取善說。

此四順緣

這四個當中,

順緣謂具慧解,棄捨違緣謂正直住。

兩樣東西,我們總之來說,順緣增長,逆緣要棄捨。所以這個裡邊哪,這個要拿掉的逆緣,就是正直住。這是我們最嚴重的一件事情,不配我胃口的,自己就不接受,這個是違緣。還沒有學,已經把內心當中把別的東西排除開了,這是最大的障礙要拿掉。拿掉了以後呢?然後還要什麼?這個要具慧、希求,這些東西。

是諸堪為尊重引導所有之法,應當觀察為具不具。

這個。說像上面這樣的幾個條件,這樣具足了,才能夠夠得上一個法器。這個法器,才能夠接受善知識的引導,否則的話那不行。所以應該去觀察一下,自己具不具這個條件。

若完具者應修歡慰,若不具者須於將來能完因緣勵力修作。

假定具足了應該歡慰,這歡慰要「修」,因為這個還要增長它,使得這個力量增長。假定不具足,那現在雖然不具足希望將來能夠,所以將來能夠達到的這個因在哪裡,努力做這個方面。總之一句話,我們現在最重要的只有就是這個,那違緣曉得了,慢慢地淨除,順緣增長。

故應了知能依諸法,若不了知如是德相,則不覺察,由此退失廣大義利。

那麼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應該了解前面講的這個道理。如果不了解的話,那我們也無從拿這個法來簡別、檢查,也不會察覺,在這種狀態當中,自己雖然努力去修,結果呢?得不到。不但得不到,而且就算已經有的還會退失,這是對我們非常重要的一個基本原則。那麼現在這裡,就是關於這個所依知識的相,然後能依的學者的相,兩樣東西,簡單說一下。

最後有一句話,我願意跟各位同學再共同地勉勵一下。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氣,最容易犯的是學「我」。我們在學,沒有錯在學──形式上面學佛,但是我們現在由於前面那個無始以來的習氣,這個就是這地方的「黨惱心」,不知不覺當中把佛法,透過了「我」這個有色眼鏡去看,以拿這個標準去衡量,結果是「我」是越來越增長,這是它根本的中心。這個如果拿掉了以後,然後再……如果這個把它不拿掉,具慧是談不到的,這個拿掉了以後,才談得到具慧,這樣。然後呢,再去希求。這個也有它的次第,所以它前面第一個叫正住,第二個具慧,第三個希求,我們現在真正要努力的就在這個上面。所以說平常的時候,眼前第一步懺悔、集資,不外乎這兩樣東西。好!那麼今天就到這地方。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