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鳳山寺版)15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鳳山寺版 第十五卷

請翻開《菩提道次第廣論》到二十九頁,是講甲四、正宗,第一個道的根本──依止善知識,這裡邊分成功六項:六項當中第一個是,所依止的善知識──就是道的根本,需要什麼條件。第二個呢,有了這個善知識,能依的弟子,需要什麼條件。然後呢,第三個,要怎麼依止法。現在我們看文:

第三彼應如何依師軌理者。

這說明第三點。

如是若自具足器相,應善觀察尊重具否如前說相。應於具相,受取法益。

總說。現在看哦!第一個呢,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如是」,就像我們所了解的,自己如果具足了作為一個修學佛法的法器這樣的一個弟子相以後──注意這個話啊,說自己先具足這個相,這是非常重要的!現在我們呢,末法的時代難得有一點善根,還遇見一點佛法,所以通常情況之下,是佛法嘛也留在世間,還有人願意去學。那通常就是要去學當然要去找了,那時候我們最容易犯的一個毛病,就是找了半天找不到老師。

我自己本身當年出家修學佛法,那是自己最痛切的經驗。所以前兩天曾經講過,現在很多人說,出了家、剃了頭,自己覺得很清高,不做這種好像拿佛法換錢的這種勾當,然後關在山裡修行,根本不要老師,這樣。那麼好一點去找老師,找了半天,找不到,簡直是沒有一個可以當做自己的老師的。這是我出家幾十年,自己最覺得慚愧、最痛苦的一個錯誤的經驗,但願在座的諸位將來要好好地注意。

假定你找了幾十年你也找不到好老師的話,那麼有兩種可能,我不能說你跟我一樣,有兩種可能。有一個的確是你高明的十地菩薩,除了找到佛大概沒有了。我不能這樣說,這個剛才這個話是有譏諷的,的確你高明,很少人能堪做你老師的,這個可能不能說沒有,但這種可能大概我想在這個可能性當中只有萬分之一,乃至更小的機會。通常情況之下,自己條件完全不夠,差得十萬八千里,佛法是什麼都不懂,通常情況。所以絕大部分都是自己根本沒有一點點佛法的氣氛,這是它真實的問題。

所以在這裡第一點先點出來,我們怎麼學成功自相──自己具相。這裡邊也同樣的,這個是明的文講這個;裡邊深一層的內涵,第一步要裡邊內心反觀自己。就算我們現在很糟的一個環境當中,如果我們處處地方真的能夠反觀淨化自己的話,欸!我們就會找到老師,你淨化得越好,老師出現的機會越大,等到你淨化了夠了,佛本來就在我們前面。

前兩天大家研討《阿底峽尊者傳》,講那個金洲大師,他找他那個老師找了若干年。最後他夢當中,老師問他幾句話,他通過這個嚴格的自己的考驗,張開來一看,老師在前面。如果我們仔細去看,佛經上的道理是這樣,祖師所示現的例子是這個樣,所以既然我們今天多少有一點善根,能夠接觸了佛法,應該把這個懸為我們的目標,自己策勵自己。那麼說自己現在具足了,那個時候要去外面去找,這樣。

那麼下面找這個老師,那真是個「具相」。那這個老師跟前面我們剛才講的,是有什麼不同呢?前面就是說我們普通了解了多少,在淨化自己的粗猛煩惱當中對那個所有的境,當我們對境的時候,原則上不要去責備人家,佛法──內明,他自己淨化自己。這其實凡是談心性功夫的,不要說像深奧的佛法,就是世間我們就儒家孔老夫子,那個真正拿佛法來說那個完全是世間的。孔老夫子怎麼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這話怎麼講?古來的人要學,聽見了,馬上自己戰戰兢兢去努力,為自己改善;現在的呢,聽見道理,看別人,這樣。真實的內涵我們從這地方想辦法契入。

所以在這個環境當中,把自己經過不斷地切磋琢磨當中淨化了以後,那真正的修學要想深入,那個時候這個老師的確不是我們普通在周圍的這些人,那個時候需要一個特別的條件。這個時候,自己的智慧也有,可以認識老師,自己的福德、功德各方面的條件也夠,可以接受這個師長的真正如理如量的傳承教法。那麼這個時候去找,要想真正地受用,就要找前面所說的具足這種行相的。那麼找到了這樣的,然後就跟他好好地學。那麼這個時候,有兩個不同的狀態出現,所以下面就說──這個講都是講傳承哦!

是復有二傳記不同,

就是說,宗大師學到的是這個他的這個傳承當中,他的老師當中有兩個不同的典型,那麼現在這兩個不同的典型,就從他老師的傳下來的這個教誡當中,所謂傳記當中。哪兩位呢?

謂善知識敦巴與桑樸瓦。

這兩個人。這兩個人都是阿底峽尊者的最主要的弟子哦,你們看那《阿底峽尊者傳》,他那個真正最主要的心子是敦巴尊者,那桑樸瓦是誰呢?「桑樸」是一個廟的名字,叫桑樸寺,實際上「人」,這個人就指的善慧譯師,有的時候我們稱為大什麼?哦譯師,或者叫哦大譯師,他是住在那個桑樸那個廟裡邊。

桑樸瓦者,尊重繁多,凡有講說,即從聽聞。自康來時,途中有一隖波索迦說法而住,亦從聽聞,徒眾白曰:「從彼聽聞,退自威儀。」答云:「汝莫作是言,我得二益。」

那麼說這兩個有什麼不同呢?就看:說桑樸瓦,他自己的跟從師長的方法是這樣的,他的師長很多很多、非常多,乃至於舉一個比喻,他說只要有人在講,他跑就去聽聞,聽聞了以後,他就覺得把這個聽過的都看作老師,這個意思就是大體這樣。

舉個例子,他說他那個桑樸寺是在「康」,這個康地就是相當於我們現在說的西康這個地方。那一個他那個藏人藏族所處的,他們稱為這樣,像我們現在的是西藏、西康、青海這一帶。然後呢,他們稱這個地方,青海叫安多,宗大師就是安多那個區域的人;然後那個康地,那個桑樸瓦就是那康地那個人;然後還有一個就是他們叫衛藏,衛藏那我們這個到底西藏音怎麼發?那就是我們說的拉薩那個一帶。實際上那個後藏另外一個,那我們就不去說它。

他因為那個桑樸瓦是住在康地,所以從康地來的時候,就是從那個地方去見,要見那個阿底峽尊者。在路上走,有一個在家居士那兒在講法,他也跑得去聽。那麼桑樸瓦的很多弟子就說:「啊……」意思就是說,老師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大法師,那個在家居士你跟他聽他幹什麼?他老師怎麼說?說:「哦,你千萬不要這樣說,我跟他聽,我得到兩種好處。」

現在看一看那個師徒之間的對白,那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們不一定要說學桑樸瓦這樣,任何一個人拜他做老師,不是這個。就是說桑樸瓦是阿底峽尊者最重要的弟子之一,實際上藏地的佛法所以有今天,那個桑樸瓦是一個非常大的大功臣,這樣。所以就是說,後來新派進去的所以有產生這麼大的功效的話,他有幾個非常重要的譯師,這個桑樸瓦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大譯師。他不但是能夠翻譯而且通達,教、證都具足,那我們現在這裡的話,我們在漢地恐怕根本找不到這樣的人。結果,他去一個普通的在家居士他去聽,聽了以後覺得:啊,很受用!他覺得到兩種好處。我們現在呢?自己想想看,聽了別人說,「啊,一點味道都沒有!」哪怕真是個大法師,我們聽了也索然無味。到底什麼?我想這個要我們自己反省觀察。這些都沒有標準答案,可是如果自己願意認真地在身心上去反省的話,你想到哪裡,只要如法,都會受用。那麼這是一種,還有呢,善知識敦巴,他不一樣。

善知識敦巴者,尊重尠少,數未過五。

跟桑樸瓦正好相反。那麼這兩種當中,我們到底選哪一個呢?看:

博朵瓦與公巴仁勤喇嘛共相議論,彼二誰善。

那他們兩個就談論這個問題,這個

謂於未修心,易見師過,起不信時,善知識敦巴軌理善美,應如是行。現見此說,極為諦實,應如是學。

他們兩位討論的是說,在我們還沒有正式地去修行的時候,因為沒正式修行,所以這個心裡面,平常起心動念都是世間那套東西,並沒有真正的如法地去改變、淨化,跟法不容易相應,那麼這種狀態當中,很容易見人家的過失。別人的過失還可以,那個師長的過失一見的話,完了!因為師長是真正的法的來源,我們所有的除過、增德都要靠師長,靠師長他講的法,現在你對他見了過失,你的心裡面跟法就不相應,就會排拒他,這是它的真正的原因。所以,因為自己沒有修行,容易見師長的過失,一見師過,法就不相應,那這個時候少一點比較好,這樣。

又說,而「現見此說」,那下面這個話就是宗大師特別地再說明。既然大師引證前輩的,表示宗大師肯定這一點,下面又加一句,表示這一句是非常重要!說,眼前看看事實,這一種說法、這個事實,是正合乎現在這種實際狀態,所以我們應該這樣學。宗大師那個時代,比起我們不曉得要好多少倍,尚且如此,我們現在呢?當然更應該努力。

那在這裡,大家想:啊!大師時代已經這麼差了,那我們根本沒希望了。諸位會不會有這種可能有這種想法?有。這種想法對不對?錯!如果你這樣想:「唉,我已經沒希望了!」你還沒有做,自暴自棄。我覺得我們應該共同策勵,因為我們沒有努力,所以淪落到現在;雖然沒有努力,多少有一點善根,還遇見這樣的法。請問:那個時候像掉到海裡救到唯一的救命圈,你說我已經掉到海裡了,救命圈要它幹什麼啊?還是你拼命抓著這個救命圈哪?那道理很明顯,你拼命抓住,不放棄、努力增上,你就有被救的機會。

所以我們現在雖然在末法,比起他來已經差很多,但是只要有法我們不放棄,我們總有一天慢慢地增上改善。第一步能夠像、假定說目標像宗大師時代那更好,實際上宗大師所示現的跟佛出世是無二無別,這個特點我們要把握住。那所以首先這個依師的軌理當中,它有兩個傳承,他說我們現在應該依哪一個?依敦巴尊者這一個。那麼下面怎麼依法呢?

如是應知,曾受法恩,特於圓滿教授,導心知識,如何依止。其理分二:

說這個分兩部分:

意樂親近軌理,加行親近軌理。

說我們內心的觀念上面,應該怎麼認識這件事情;然後根據這個認識去指導自己照著所認識的去行持,這是加行部分,這兩個必須要配合。那現在我們在這地方做,平常我們都是隨順著自己習氣做,我們腦筋當中說來學佛,可是行為是不是根據佛告訴我們的道理去做,這是一個問題。

所以既然我們在這兒學這個的話,應該兩部分,第一個呢,應該學會佛告訴我們到這裡來幹什麼,要學習什麼,如何學法。把這個認識來指導我們自己──說改變,不要像以前這種習慣來做。我們不可能一口氣就做得很圓滿,這個必須要知道!否則你有個很高的理想,做了以後一定會很失望,失望了以後自己就塌下去了。所以當我們了解剛開始做當然不會理想,只要鍥而不捨,一步一步地努力,自然能夠改善。

對這個概念認識了以後,你去實踐過程當中,你會覺得這個錯誤的失敗,正是嘗試過程當中必然的、必然的一個步驟。於是我們就會能夠策勵自己,咬緊牙關堅持下去,然後慢慢、慢慢地再不斷地摸索。所以這個錯誤當中提升自己,這個概念滿重要!所以當我們如果第一次做不到,停下來想:欸,這一次當中,經驗為什麼做不到,跟以前有什麼不一樣?拿法來衡準,策勵自己。那下面我們就看這個文,說這個意樂分三部分,第一個:

初中分三:總示親近意樂,特申修信以為根本,隨念深恩應起敬重。

分三部分。第一個呢,總攝起來,把那最重要的,說親近善知識內心當中應該具有什麼樣的一個認識。然後根據這個認識去照著去做的時候,有兩個重要的東西:一個是修信,這是根本;還有呢,念恩。

因為平常我們說我們學佛,請問為什麼要學佛?我們想一想看。這是一個很基本的理論哦!現在我們看見世間上面的,大家都不是學佛,大家要念書、學很多本事、賺很多錢。或者你希望做很有錢的人,或者你希望做很有權勢的人、做高位的人,或者你希望:哦!這種很圓滿的這種世俗的家庭。你為什麼會希望這個?有個根本原因,因為覺得這樣好,拿我們現在佛法來說,這叫作功德,「哦,這個我要的!」所以你心目當中有一種推動你覺得你要的這個念頭。而這種念頭,實際上都是我們或者是無始以來的習氣,或者這一世經過了世間的薰習以後,又培養的這個概念,拿我們現在說──價值觀念,說:哦!這個是最值錢的,最最重要的!

我們細細想一想看,當我們內心當中形成功一個具體的內心當中追尋的目標,是不是這個目標具有這樣的一個地位在我們心目當中?那麼現在我們要學佛,同樣的道理,為什麼你放棄了世間的這種東西要學這個?因為在我們的心目當中,有一種新的認識,形成功新的一個價值觀念,一比,覺得:這個、這個不是我要的,這個才是!

今天早上我才聽見一位同學,他就談,他要出家了,他父親反對。他父親的反對,是一個正確理由。他父親跟他說:「兒子啊,你好辛苦念書,然後你念到一個冶金博士,而且你跟的老師、你所學的,那個世界最第一流的,你要去做的話,對世間有多大貢獻啊!」這個就是世間的價值觀念,這樣。我覺得他父親倒是這個腦筋很清楚,至少判辨那個世間的腦筋,世間的這個清楚。然後呢,「你來學佛,學佛你完全是個外行,你已經爬了最高你不做,你去做那個,那個不是很顛倒嗎?」那個就是什麼?是不是一個價值觀念問題?這樣。

所以假定我們內心當中沒有一個非常強大的、新的認識,以新的認識來決定這個價值觀念的話,你可能不可能從那個世間轉變成學佛?不可能,絕不可能!就算是有一些小孩子從小就送到廟裡邊,他自己無所謂什麼價值觀念,他從小就長大了,這樣,他就是在這個地方,要想換也換不起來。譬如說,那我們從小在台灣長大的,今天說美國多好多好,要你去,你去也沒辦法,你也不會講那種話,你不曉得它那些東西,所以在這種狀態,你不去,那個不是。可是我雖然不能去,我會羨慕:嗯,美國好。這是我們一般可能理解得到的。何況現在你要放棄這世俗要轉過來,所以如果我們不能以新的正確的認識,根據這個正確的認識,然後照著正確的方法去思惟,建立一個新的正確的價值觀念。然後根據這個價值觀念,這個新的並不是說撇開了舊的,不是,這個新的是超越的,包含這個舊的,兩個比較。比較了以後你發現:嗯,這個好,它有絕對的價值。那個時候你就不會被老的這種習慣性的、錯誤的所扭、所被它綁死。

這是為什麼我們下面要什麼?要修信,還要念恩。當你透過了這個,你對他產生一個淨信心,你覺得:哦,這個才是我們現在要的功德。換句話說,你根據這個判斷一個新的價值觀念,這個價值觀念會超越老的,這樣。然後呢,這種價值觀念而且對我有什麼?對我有絕大的好處!所以這個時候念恩。你這兩樣東西生起來了以後,那就自己乃至很高興,乃至於很認真,到最後你會死心塌地轉過來,這樣去全心全意去做。因為修行是件苦事情,並不是到了你好了上了天堂躺那裡沒有什麼事。要做這麼苦事情,如果你沒有這樣的崇高的目標放在這裡,沒有這樣的很強欲樂推動你,不可能的!所以在這地方,說為什麼要總的說內心的意樂,還有修信、念恩。那下面我會遵照著這個文,一條一條來仔細地來學下去。

今初 《華嚴經》說,以九種心,親近承事諸善知識,能攝一切親近意樂所有扼要。

現在引經上面的。《華嚴經》上面告訴我們,要以這樣的九種心,親近那個善知識要以這樣的心態。如果能夠這樣的話,把應該親近善知識的內心當中的具的條件,統統包含在裡頭了。這個《華嚴》哪,出在《華嚴》七十七卷,這個七十七卷就是《八十華嚴》的七十七卷。在它那個〈入法界品〉,進入見到彌勒,進入彌勒樓閣之前,那個遇見的那善知識,這樣。那這種善知識都是什麼?已經進入最高位的菩薩了,最高位的菩薩──十地菩薩告訴他的,那他總攝起來有九種心。

即彼九心攝之為四。

說這個九種心,它可以有這樣的分四點來說明它。那麼現在翻過來我們看這個九種心,然後分四個條件來說明。第一個:

棄自自在,捨於尊重令自在者,

我們在親近善知識的時候,第一個條件,就是非常重要的──要捨掉自己。平常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我要怎麼辦就怎麼辦,可是現在如果要親近善知識的話,第一個要注意:不是說我要怎麼辦就怎麼辦,要把「我要怎麼辦的」放掉,要跟善知識,說善知識說他要我怎麼辦,我就要跟著他怎麼辦。那請問:拿世間來說,我們就說很荒唐,大家都是為了我、為了自己開心,為什麼不為我自己,要為善知識啊?假定說對佛法沒有認識的話,這第一點他就不能認識。以我們中國古代來說,這個都是還可以說要做孝子心,現在這個世間上面,孝子心已經說不通。所以昨天曾經談過,本來修學《廣論》是需要很多條件,這樣。有了這個條件才來學《廣論》,沒有這個條件,學《廣論》是不可能。這我們現在是末法了,所以宗大師當年教的時候,學《廣論》真正要出家人,要非常夠條件的人,在家人根本不講。我們現在大家都是種一點善根,出家固然能夠聽、希望能夠聽最好,在家聽到也一樣,但願我們隨分隨力照著去做。

那麼簡單地來說,我們現在自在,好像是自在,實際上真的自在嗎?一點都不自在!我們自己覺得很自在,實際上我們是煩惱的奴隸,被煩惱綑得簡直死得都一動都不能動,然後被煩惱遮得什麼都看不見,我們真正的狀態就是這樣。真正的什麼都看不見、什麼都不能動也好啊,我一動都不動啊!被煩惱踩得團團轉,一天到晚在煩惱的奴隸,這是我們最可憐的地方。所以我們現在希望要捨掉它,跟善知識──善知識是智慧眼目,前面說過的,他帶給我們光明、帶給我們希望。所以讓你看清楚、讓你在煩惱的奴隸當中解脫出來。這是我們一點都不知道的,所以除了百分之百聽他以外,沒有第二條路好走,後面會很仔細地說明這個道理。那麼這個原則,在這個原則之下,需要用的九心是哪一個呢?九心,相當於九心當中,第一個:

如孝子心。

為什麼要如孝子心呢?下面說:

謂如孝子自於所作,不自在轉,觀父容顏,隨父自在,依教而行。

現在我們修學佛法是一個世間人,世間我們沒體會到佛法,但是有一樣事情,這種狀態跟佛法很類似的,就世間人講孝順,對了!那現在呢,你就把世間跟這個佛法那一部分相應的這種心態──是孝子心。那麼孝子心是怎麼樣呢?就是不會隨自自在,我要怎麼辦就怎麼辦,孝子一定是說,自己的尊長、父母說要我怎麼辦,所以看父親的容顏,那是照著父母轉。這個特點也是這樣。即使以世間來說,真正全心全意為自己的──父母,父母是全心全意為孩子,不但他把全部精神照顧孩子,而且他有經驗,曉得怎麼樣告訴這個孩子怎麼走,使得孩子得到世間最好的東西。所以在這種狀態當中聽父母,那可以得到他最佳的保護,可以得到他最佳的指導,可以得到他全部的事業。那現在學佛也是如此,可以得到佛陀給我們的最佳的指導,乃至於前面,佛陀最後的全部的事業,這是有共通的一點。

如是亦應觀善知識容顏而行。

那麼前面的比喻,現在下面我們實際上做的,也應該隨順著這個道理,看善知識他要我們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這樣。他並不僅僅是聽,而要「觀」,這個要心很細、很細,這樣。因為有很多的確不是語言文字能夠表達,然後根據經驗你慢慢地觀察;再說,又不可能一天到晚講。所以你如果真正地能夠好好地努力去觀察,漸漸會懂得這個道理。下面引經來證成:

《現在佛陀現證三摩地經》中亦云:「彼於一切應捨自意,隨善知識意樂而轉。」

這個很容易懂。下面有一個特別的註解,這個註解很重要。

此亦是說,於具德前乃可施行,任於誰前不能隨便授其鼻肉。

說,是我們要孝子心,可是孝子心指什麼?對世間來說,對自己的父親,父親沒有一個不想孩子好的。現在呢,我們修學佛法要找的──善知識。那麼善知識跟世間人有什麼不一樣呢?善知識,學佛的最好的善知識就是佛,或者至少具體而微。這個佛有個特點,他全部的精神為救一切眾生,他把一切眾生看見像兒子一樣,所以他那心全心全意為我們。第二呢,佛具有最完整的智慧,把事情看得最清楚,佛具有最完整的功德,能夠給我們最大的加持,能夠給我們最大的事業。那麼善知識是佛陀的一個縮影,所以說你這個孝子心一定要在這個條件之下,那就對。所以前面說,一切具相的弟子要找具相的老師。

這種情況之下,你完全跟著他,跟著他像什麼程度呢?就像一條牛、一條馬一樣。牛、馬怎麼辦呢?你們有沒有看見那個牛繩子啊?那個鼻子上面穿一個繩,他要牽你怎麼走就怎麼走,就是換句話在這種狀態當中,你不要有任何一點點你的想法。現在我們這個「我的想法」是什麼?愚癡──畜生的因。所以他那個比喻是這個意思,我們遇到了這種善知識以後,就跟著他,然後把我們的畜生的因轉變成功成佛的因,所以遇到了,你一定要這樣做;遇不到,你慢慢地來。那麼現在學這個地方,就主要的告訴我們判別這個。這第一點,第二個呢?

誰亦不能離其親愛能堅固者,如金剛心。

這個四種當中第二個,現在你找到了善知識了,那麼第二個怎麼辦呢?在任何情況之下,不管誰,不能使得你跟善知識分開,這樣。所以不管任何情況之下,絕對不能讓你離開你所親近的善知識,要非常堅固,這是第二個。那麼依什麼心去說呢?依金剛心。這個金剛,在我們看得見的物質當中有個特點──最硬,它不被任何東西所破,而可以破任何一切東西,這樣。換句話說,我們現在這個親近善知識的內心,堅固到不被任何東西所破。

有的時候人家來說:「嗯,你這個老師可能有些問題哦!」這樣。你沒有拜他師長之前,你應該仔細觀察;一旦認了他師長以後,在任何情況之下,不管人家來說這種什麼離間語,你不能被他所破,而且你有力量破掉他。這個非常重要,這一點是非常重要!我們現在腦筋很好,有這個智慧,我們智慧、這個智慧要分清楚,我們現在腦筋很好不一定是智慧,我們腦筋很好,很機靈哪,很靈巧,就是這樣。這個靈巧不是智慧,智慧他具有這個條件──第一個,我要選我的師長,選好了不管人家說什麼,不管我看見他什麼,一定要破掉它,說:「欸,我錯了!不能看老師的過失。」還有呢,人家來說的話,「錯了!他這種不可以。」所以他下面說,先講金剛心,下面解釋:

謂諸魔羅及惡友等,不能破離。

除了世間的惡友以外,這個魔各式各樣的,你修學佛法,魔來干擾。魔,特別是天魔,有一種特點,他通常這種天魔,他不是普通人哦,天魔也是修行人,修行的不得法。修行的不得法,他後來就變成天魔。然後他是專門擾亂這些修行人,他想控制所有的一切人,你修行了跳出他的魔掌,他不願意,他要來抓著你。所以如果你真的能夠親近善知識很堅固,你會跳出他的魔掌,所以他要來破壞你。所以除了世間的人以外,這種天魔會來,那個時候用種種的方便跟你……。那應該怎麼辦呢?就是前經來說:

即前經云:「應當遠離,親睦無常,情面無常。」

說,我們對這個善知識之前,應該什麼?內心當中非常堅固。這個堅固的程度,絕對不是說今天堅固,明天不靈光了,這個是無常相,不對!我這個堅固要永遠堅持下去。如果你仔細去看的話,成了佛以後,這個心是永遠維持到最高的程度,這樣。所以說,這個。還有一個呢?所謂「親睦、情面」,這是世間的,這種東西沒有用;我現在這樣去做的話,跟法相應的,不是以世間的這種,一天好、一天壞。那這是第二個,就是發了這種「捨自自在,捨於尊重令自在」這種心裡面,在任何情況之下,不會為外界所動搖,所以這個九心當中,相當於孝子心跟金剛心。第三,那麼親近了以後怎麼辦哪?所以第三說:

荷負尊重一切事擔者,如大地心。

現在我要承擔,承擔師長的一切事業擔。前面是內心當中這樣的認識,所以要照善知識的眼光,告訴我們的道理;還要照著他的,要叫我去做的去做,要願意把這個擔子負起來。所以真正的善知識,他有個共同的特點,他要做的是什麼?要把佛法撐起來,要學佛,要把一切眾生救起來,那這個就是大乘師長的一個共同的特點。現在既然去從了,心裡也要這樣想:這個佛法我撐!不是有人去做了就可以,所以這個叫增上意樂,要救一切眾生,不僅僅是慈悲喜捨、觀察──我親自去救。現在我承事善知識以後的話,這個事情我來做!所以平常的時候不要推給別人,「啊!這個讓人家去做。」現在我們叫我做都偷偷摸摸地推掉。

現在呢,真正去做的時候,就是不是我做,現在比如說大家輪流每個人有他的負擔,我就想,看見別人做,我就隨喜,就像我做一樣,就這樣。再不然,也可以說在這地方,我們有共同的一點,我們共同努力在這地方做這件事情,正是承擔師長事業。現在我條件不夠,我在這個大的這個整個的團體中扮演我相應的那一部分,這相應的部分聯合、配合起來就變成功一個整體。當我們這個努力去做的話,自然而然擴大、擴大,擴大到最後的話,就等於是可以一個人承擔起來。所以這個心裡面,我們是第三個。那麼為什麼叫「大地心」呢?

謂負一切擔,悉無懈怠。

這個大地真了不起,不管你承載什麼東西,所謂「載華嶽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最大的山他也承擔起來,最深的海、最大的海他也擔起來,但是最小的灰塵他也擔起來,凡是輕重等擔,所有的東西都要擔起來;那我們現在親近善知識學佛也要這個條件。

如博朶瓦教示慬哦瓦諸徒眾云:「汝能值遇如此菩薩,我之知識,如教奉行,實屬大福,今後莫覺如擔,當為莊嚴。」

那麼這一段,這個就像博朶瓦告訴慬哦瓦──那個博朶瓦是敦巴尊者的弟子,敦巴尊者有三個弟子。然後那個三個弟子,我想你們看那個《阿底峽尊者傳》上面都有說明,是吧!那麼他那個弟子傳記上面有,他哪三個弟子啊?一個是博朶瓦,一個是慬哦瓦,一個是什麼?樸窮瓦,樸窮瓦,對!樸窮瓦、博朶瓦、慬哦瓦。換句話說,慬哦瓦跟博朶瓦應該是師兄弟,那麼現在博朶瓦告訴慬哦瓦的那些弟子,就是在這個情況說:「你們現在來修學佛法,能夠遇見像我的師長,這是一個菩薩啊,這個時候那是最大的福氣,我們要依教奉行哪!」前面說過「莫覺如擔,視為莊嚴」,那祖師再提醒一下,說我們現在意樂上面要常常注意。

真正善知識交給我們的情況,我們心裡平常是:「哎,這個叫我做真是,為什麼不叫別人做?」這樣,這個時候這是我們最大的錯誤、最大的損失!「對!這個是我的莊嚴。」這樣,這個要承認不是一個擔子。假定說你們覺得擔子的話,那就應該回家去啊,到這裡來幹什麼?這是一個特點。不過並不是說我們一口氣就要去做,我們就練習,先心理上面常常有這種練習,這點很重要啊!心理上、意樂上不斷地練習,然後這個心理上的練習要不停的;那事情上呢,隨分隨力,做到什麼的時候趁那個機會去加強它。那麼第三,第四說:

荷負擔已應如何行,

現在最後一個了。要把尊長的事業整個擔起來,擔起了以後應該怎麼做法呢?那這個做法要分六種心態去做。

其中分六。

那麼這六個是:

如輪圍山心者,

這個六個當中,第一個如輪圍山,如果以九心來說的話,那就是第四個。

任起如何一切苦惱,悉不能動。慬哦住於汝巴時,公巴德熾因太寒故,身體衰退,向依怙童稱議其行住。如彼告云:「臥具安樂,雖曾多次住尊勝宮,然能親近大乘知識,聽聞正法者,唯今始獲,應堅穩住。」

那第一個,說像輪圍山怎麼樣呢?不管任何碰到任何情況、任何苦惱,絕對不動搖,要像輪圍山。那這個輪圍山又是什麼樣子呢?根據佛經上面告訴我們,我們現在住那個地方,住那個地方是這個小世界,中間是一個須彌山王──最高、最大,然後須彌山王周圍的這有水、海水,海水的外面叫什麼?輪圍山,一圈一圈圍繞,這樣。那麼現在我們依止善知識要負荷這個事業擔像什麼呢?就像輪圍山。它那個輪圍山一定圍繞著這個須彌山,整個圍繞著,所以我們承事善知識一定是圍繞著、繞著這個我們的師長轉。這個山有個非常厲害的──不管什麼狀態當中絕不動搖,所以說不管遇見什麼苦惱,絕對不能動,永遠繞著這個須彌山。這個須彌山比喻圍繞著去向著,這個輪圍山也是,不但圍繞,去向著須彌山。同樣的,須彌山很高,輪圍山比較低,就表示說弟子那的確,所以做弟子的話,當然他德行等等……。

那麼下面就舉那個祖師,對阿底峽尊者來說,像博朶瓦、慬哦瓦都是他傳承當中的祖師。那個慬哦瓦住在那個地方,「汝巴」是一個地方,那麼那個慬哦瓦的一些弟子,下面兩個──公巴德熾還有那個依怙童,都是慬哦瓦的弟子。那個弟子當中有一個公巴德熾說那地方太冷,「啊!冷得實在受不了!」所以他們就師兄弟之間就說:「哎,這地方實在好冷哪!」結果那個依怙童怎麼說啊?說告訴他,「臥具安樂」,平常我們生活上面所有的這些東西,啊!那個平常有,乃至於我們很多次住在尊勝宮。這個「尊勝宮」,就是表示最好的,比如說我們富貴得像古代的皇宮一樣,乃至像天宮一樣。

這是我們曾經很多次,如果真正了解了輪迴的特徵的話,啊!我們已經無窮無盡,固然地獄裡邊不曉得無窮無盡,我們上天堂一樣地無窮無盡。上那天堂豈但尊勝宮啊,那個舒服得要命,但是有沒有用?一點用場都沒有。但是呢,親近大乘善知識,能夠聽見正確的方法,照著正確的方法使自己修行,跳出這生死輪迴卻是現在才碰到,所以應該「堅、穩、住」,三樣東西。要安住下來,絕對不動搖、堅固、穩重,這個就是我們承擔師長事業第一個需要的心,也就是不管受什麼苦惱。然後呢,再下面:

如世間僕使心者,謂雖受行一切穢業,意無慚疑,而正行辦。昔後藏中,一切譯師智者集會之處,有一泥灘,敦巴盡脫衣服掃除泥穢,不知從何取來乾潔白土覆之,於依怙前作一供壇。依怙笑曰:「奇哉,印度亦有類似汝者。」

這是第五。那麼下面所說就像世間那個僕使,僕使就是佣人。那個佣人有一個特點,一切都是侍候這個主人,那不管主人要他做什麼,他心裡面都是:欸,該做的。所以不管這個主人要他做什麼最髒的這種事情,現在我們親近善知識也是這樣,內心當中要無愧、無疑。如果我們做這種下賤的事情,覺得心裡很慚愧,修行佛法沒有這個。所以我們實際上去看看那個尊者他們,很多他們都是王種出家,以前古代的王種的話,那是不但最高貴的權威,而且最有錢,他們做最下賤的事情,一點都不慚愧,也一點都不懷疑。我們現在做了一點點,心裡就是:我怎麼跑得來做這個?這就是我們跟法不相應的地方。

所以我們現在真正跑得來,就算集聚資糧,我們不要說掃大殿,然後掃廁所啊;只說這個是三寶所在之處,我在侍候三寶,我能夠今天有機會來莊嚴,那是最了不起的事情!這是我們應該學習。如果我們不斷地學習,一方面把自己這個耐心提高,一方面把福德增長,然後事情能夠看清楚,智慧增長,這樣的不斷地增長,我們才真的有機會感得能夠遇見善知識──佛菩薩親自示現的善知識來攝受我們,那我們就有成就了,所以這一點很重要!

所以說要毫無這種疑愧之心,而能夠「正行辦」,一定要好好地做到!不要做了一點點,哎呀,我受了委屈了,我的壓力很重啊,怎麼都這麼偏心,我一個人吃辛苦啊!覺得:對!這是我的莊嚴,我能夠多承擔一點。不斷地策勵自己。不過這裡要說哦,現在要多策勵,不一定馬上都去做,樣樣東西都是這樣的,內心當中意樂非常重要,你不斷地去策勵。我們空的時候多策勵自己,不會有感到很大的負擔,當這種內心當中很強盛的心情然後去做的話,那時候做的時候,不一定要百分之百地做。後面特別精進一度上面告訴我們,我們一開頭意樂沒有建立拼命去做,那是一個退緣,退緣,這樣。反過來,我們不一定做很多,可是意樂不斷地加強,我有十分的意樂去做三分、五分,乃至七分的事情的話,那時自然會增長。

所以平常啊,我建議各位同學,有的時候我們後面去出坡,自己覺得:「怎麼分到我這塊多的,怎麼我要多做一點哪?」千萬不要這樣想。「啊!我有因緣,我能夠多集一點資糧。」做完了以後回來還隨喜,「嗯,平常的時候我只是偷懶,我自己曉得,今天我很高興。」還沒有去做前,先想:今天我去的時候,但願派到我一塊能夠集更多資糧的人。諸如此類,我們平常常常這樣多去想。

那麼下面就舉實際上的例子,說以前在後藏有這麼地方,那就是一個法會的地方,說很多大法師聚會的地方。那一次啊,就是這個是阿底峽尊者去,然後很多人集會。集會啊,那個地方有個泥灘,那這個阿底峽尊者,那個泥灘大家通常我們看見了,繞過去不管它了。這裡有一個人很特別──敦巴尊者,看見那泥灘哪,把身上衣服統統脫下來,然後把那個地上的弄乾淨,然後呢,把最好乾淨的白土放在這裡,做一個供壇。阿底峽尊者看了很歡喜,說:「啊!真好、真好!印度也有像你這樣的。」這句話很有意思啊!表示說西藏沒有,可是那個時候敦巴尊者在西藏就有了。我但願我們──我們包括我在裡面,我們同學當中,漸漸地學習也能做到這一點,這一點對我們是非常重要!這個裡邊阿底峽尊者絕對不是看重這樣的一個壇供,我想你們了解,他成了佛,那世間是一無是處,他是看見居然有這樣的認真學佛的弟子,這個才是真的重要的!下面:

如除穢人心者,盡斷一切慢及過慢,較於尊重應自低劣。如善知識敦巴云:「我慢高坵,不出德水。」慬哦亦云:「應當觀視春初之時,為山峰頂諸高起處,青色徧生,抑於溝坑諸低下處,而先發起。」

那麼,這個世間僕使,然後去做的呢?「除穢」。實際上我們樣樣都做噢,特別乃至於做到最差的事情,我們說除糞人,那是做最髒的事情,就這樣。平常我們總覺得:啊!我怎麼跑得來做這個?也就是最髒的事我們都去做,要有這種心情!實際上這地方告訴我們什麼?斷慢及過慢,這個慢心。說來說去最主要就是內心當中這個「我」,我總是最謙下,我做最髒的事情,我去伺候他。所以對那個尊重、對師長前面,永遠自己是最低下。

那這個地方特別一個教誡,善知識敦巴尊者告訴我們:這個我慢像高山一樣,高山不可能出那個德水。那他下面引一個慬哦瓦,他說:「應當觀春初之時,」你看!到了春天剛開始的時候,那山頂上先長出東西來,還是山窪窪裡面先長?當然!山窪窪裡邊。在我們這裡是溫帶,乃至於是亞熱帶,一年四季常青,你跑到西藏去看,你就很清楚了,那很多山頂上到了夏天都是雪白的一片,什麼東西都沒有,就這樣。所以只有在,最早開始的時候一定在那個低谷裡邊,那個地方因為它謙下,所以聚集了一些什麼?水。那個現在這地方的水,比喻說我們的德水,現在這個德水是要我們謙下。

所以以前我們常常這裡討論、閱讀《了凡四訓》,他是個世間人,為了求世間的利益,尚且他很強調一點──謙,是根本!那我們現在要學無上菩提,居然慢心這樣長,那不是很顛倒嗎?那麼在這地方特別說明這一點。再下面,

如乘心者,謂於尊重事,雖諸重擔極難行者,亦勇受持。

這個容易。像「乘」,乘就是以前的轎子,現在換句話說,就是像車子,那什麼重的東西、再難的東西,也很勇悍地去承擔下來。下面,

如犬心者,

像狗,為什麼呢?狗不管你怎麼,主人養了狗,你罵牠、踢牠,回過頭來牠又馬上跳著你,挑挑尾巴在你腳邊轉,那麼我們現在對善知識也是如此。所以,

謂尊重毀罵,於師無忿。如朶壠巴對於善知識畫師,每來謁見便降呵責,畫師弟子[咕-古+娘]摩瓦云:「此阿闍黎於我師徒,特為瞋恚。」畫師告云:「汝尚聽為是呵責耶?我每受師如此賜教一次,如得黑茹迦一次加持。」

那這個先簡單說一下。說對於這個自己師長正式的教導,前面說,乃至於罵、毀罵,我們內心當中千萬不可以起一念的瞋忿。那下面舉個例子,說像「朶壠巴對於善知識畫師」,他那個朶壠巴是老師,他的弟子就是他那兩個人。畫師,他是一個善知識,他們每來拜見他老師的時候,他老師把他痛罵一頓,這樣。所以那個畫師的有一些弟子,他那個老師來的時候,他已經帶了一個弟子。所以畫師的那個弟子有這麼一個人,就說:「啊!我這個師公(假定我們現在輩分來說),好像跟我們師徒特別地有成見,每次去拜見他,他總歸大發脾氣、罵我們。」看!那個祖師怎麼講?畫師云:「什麼?你把他聽成功罵,啊!那你根本錯了!我每跑得去,覺得聽見他賜教,不是罵啊!指給我們一次教授,不但指給我們教授,還像得到黑茹迦一次加持。」

「黑茹迦」──嘿魯嘎,那翻成功我們中文叫作本尊,本尊當中一個叫黑茹迦。說本尊,什麼叫本尊呢?就是在我們學無上密的時候,說我們學他,將來我們的成就就像他。譬如說我們現在的本尊,我們念阿彌陀佛,那希望將來學阿彌陀佛,那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的本尊;假如我們學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就是我們的本尊。那他現在那個本尊是誰呢?黑茹迦。是一個無上密的一個本尊。不但是沒有覺得他的老師在罵他,而且是給他賜教,指給他最好的教授;不但是教授而且得到佛菩薩最大的加持!這個裡邊你看差多遠!一個覺得他在罵,另外一個覺得不是,他是給我最好的教授,還有最好的加持。這地方我們兩者之中,自己好好地選擇。所以除了這個以外,那這個下面那也把它唸完:

《八千頌》云:「若說法師於求法者現似毀咨而不思念,然汝於師不應退捨,復應增上希求正法,敬重不厭,隨逐師行。」

我們應該這樣做!這個就是《般若八千頌》上頭的,這個《般若》分很多哦,《廣般若》,然後《中般若》、《略般若》。世尊說那個《大般若經》有好幾分,那個《八千頌》是略的,最簡單的那個。這個《般若經》裡面告訴我們,法師對於來求法的人哪,現出來的樣子,好像是發脾氣、罵,但是千萬不要這樣想哦!那個時候不但不要這樣想,而且對自己的法師、老師不應該退捨;不但如此,而且要去增上希求,更應該希求!

平常我們遭遇到一點點哪,說:唉!不行、不行!以前曾經過講過一個公案,你們還記得吧?說河西獅子慈明尊者的這段公案。別人一看,說:「這個老師怎麼這樣的!」但是他不退,最後終於成功一代最了不起的這個大禪師。我們看看密勒日巴尊者,現在回過頭來看看我們自己,我們就曉得怎麼做。所以呀,不可以厭煩,然後應該跟著老師。那麼最後一個順便講過:

如船心者,謂於尊重事任載幾許,若往若來,悉無厭患。

這個九心當中最後一個,就是像船一樣。船有什麼特點呢?不管什麼東西來,它都載,而且方向沒關係,你要哪裡就到哪裡。反正老師給我的任何東西,要任何作法我都去做。這是九心。那總上面四個大綱,九種心情,就是我們親近善知識應具的內心當中的根本條件。今天就到這裡。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