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二〇〇〇年版
第十卷
看〈宗體篇.戒法門〉這裡邊的「通敘戒法」當中,最後一個「顯知由徑」。這第一個,上一堂已經講過「聖道本基」,說這個是聖道,「聖」的特徵,就是這是出離之道,讓我們跳出生死輪迴苦海的必經過的道路,或者是說要建立這個必須要的基礎。現在下面看第九頁:
《戒疏》續云:「然煩惑難清,要由方便,致設三學用為治元。故《成論》云:戒如捉賊,定縛慧殺。三行相因,斯須攝濟。 故初行者務先學戒,檢策非違。三業清淨,正定正慧自然而立。」
先把那個《行宗》的解釋唸一下:
《行宗》釋云:「欲明三學開設之致,此略敘之,則文無所壅。夫一切眾生,本來皆具真精妙性。性之為體,唯寂唯照。一迷此性,乃昏乃散。翻號無明,積成煩惑,計有人我,隨境發毒。鼓身口意,造生死業。流轉諸趣,億劫無窮。(這一段。)大覺慈哀,將令離苦,察病設藥,對分三種。內心昏動對立定慧,身口非違對立淨戒。聖教雖多不越三學,三學所立唯依色心。論其起也則從本以發枝,用其治也則先粗而後細。首先制戒,意在於斯。譬夫濁水,風激波騰。風波未息,欲得清澄無有是處。三學次第,理數必然。乖越常模,去道全遠。 煩即昏濁,惑謂亂動。三毒結使劫掠善財,喻之如賊。三行相因謂次第而生。斯須攝濟謂不可相離。」
把這一段看一下。那這個上面《戒疏》這文字,我想大概沒什麼問題,我們只要把《行宗》一一比對的話,那上面這文字就了解了。說,前面的是說這個煩惱,這個也就是「煩」、「惑」兩個,也可以是同一個解釋,也可以是兩個解釋,非常多,就是很難把它清除。要想拿掉這個,一定要有善巧方便。那麼現在為了對治這個非常難清除的,方便是什麼呢?那就是說三學,這是對治煩惱的根本、根源。所以舉論上面說:先來捉,要認得這個賊,所以捉的之前你先認得賊,這是非常重要的!那麼再把它綁住,然後再把它消滅掉。這裡這個三樣東西是「相因」,是互相必須「因」是因待、互相相待的,這個不能離開的,所以叫「斯須攝濟」。
那麼這是剛開始的時候先要學戒,用戒來檢查、策勵自己。檢查是隨時隨地來:喔,對、不對?然後所謂犯、不犯?然後輕、重。如果能夠持,那就很歡喜,如果犯,馬上要懺悔。那「策」,就是策勵自己精進:我既然要為了這個目的來的話,千千萬萬不要就為這個無明煩惱所使。那麼使得這個善業真正清淨了以後,那自然下面的定、慧就現起來了。
在這裡有一點,說戒、定、慧「三行相因」,實際上戒是基礎,但是這個戒本身需要智慧的。不過這個智慧,我們曉得是聞思修,它層層深進。而這個聞思修的次第,一定要就是見解跟行持兩個互相相輔助,像走路,不管做任何事情,左腳、右腳、左腳、右腳,這一步一步向前。比如說我們現在講持戒,那這個戒,真正要持戒少不了智慧。這個智慧分兩部分:第一個,你先聽聞,聽懂了以後,說:喔,原來是這樣!在根本上面我們是要離苦得樂,但是很多人根本還不了解這個,講了以後如果你不去反省、檢查的話,說不定講了我們還不知道。所以聽聞了以後,你把聽聞的道理去觀察思惟,必須這樣去做。了解了以後,先文字了解,然後我們把文字去觀察自己的內心,請問這個要不要智慧?所以它必須要的!因為要這樣,所以如果你心裡亂糟糟,請問行不行?剛開始的時候當然這個定,這個不是說真正得定的定,可是我們同樣地可以對比。那要想安定一點,外面這個亂七八糟的事情你要不要遮止它?所以我們隨便一件事情上去看,就可以看得出來,戒定慧三者是互相對應的這樣而來的,所以叫「三行相因」。
現在很遺憾!我們這個既理路也不清楚,也不實際上地去行持;然後去行持的時候,往往在表相上面而不能內觀、反省,這是最粗淺的,簡單地說一下。那即使去做的話也不找善知識,因為他是過來人,才能夠深刻地了解。那像這些道理在《菩提道次第論》上面,諸位很清楚。因為需要善知識,那麼我們必須要積聚功德。外面很多要親近他;親近了以後內心當中要淨除掉,如果自己還是以自己的見解來的話,那雖然親近了,對我們還是沒有用。那麼像這些概念我們必定要清楚,清楚了以後,然後要不斷地去在各式各樣的境界上面去練習。
現在我們看《行宗》。要想了解這個三學它所以這樣地設立,原因是什麼,它簡單地先敘述一下。有了這個了解了以後,那麼我們再去看那文字的時候,才不至於不通、塞,「壅」就是塞住了。下面解釋:所有的眾生,他本性本來就具有「真精妙性」,這個話是經上面的,特別是《楞嚴》就講這個。所以他本身就具有真精妙性,這個就不去細釋,仔細地解釋它。那麼「真」是對偽來說的,我們虛妄的這種分別;那麼這個清淨的、玄妙的。那這個本性是什麼樣的?叫「唯寂唯照」。它有兩種功能,這個功能就是一個「寂」,是寂靜,絕對不會像我們的紛擾、煩雜,就這樣。但是當我們心寧靜下來,睡著了一片糊塗,它不是!心越是寂靜,那麼事情越是清楚,無有一個不照。當我們睡著的時候,沒錯,心比較寧靜,可是實際上心裡還是亂,比起白天來是這樣;這個我們的本性不是這樣,所以叫唯寂唯照。
那為什麼我們現在產生這個問題呢?那下面就解釋這個:因為我們並不了解,並不了解,所以就變成功什麼?「寂」的變成功這個「散」,「照」的變成功「昏」。或者是兩個相對,隨便你怎麼說都可以。所以這個情況之下,「迷」到底迷些什麼呢?不認識事實的真相,這是為什麼我們一定要智慧去對破。所以這個我們本來唯寂唯照的這種功能,反而變成功無明。那由於無明的關係,就是這我們在《廣論》上面說得很清楚,不了解事實的真相,所以在我們身上妄計有一個「我」,有了我就有「人」。有了人,那麼我要的就貪,我不要的就瞋,這個煩惱來了以後,那就很多惑亂就起來了。那麼有了這個人我以後,就是對一切境界就貪、瞋,這個「毒」是專門指煩惱,主要的就是根本的三樣。於是這個煩惱就策使我們的身口意三業,然後造種種業,這個業是有漏之業,所以淪落在生死當中。永遠流轉在生死當中,這個無窮無盡的,這是我們要了解基本、簡單的。
那現在「大覺」,他就是徹底覺悟了,所以叫大覺。究竟圓滿了,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大覺。聲聞也叫覺,這個緣覺也叫覺,可是不是大覺,他不圓滿的,自覺都不圓滿,覺他更是很少一部分。那菩薩雖然自覺、覺他,但是並不夠圓滿。現在只有佛是究竟圓滿的,他以慈悲心來憐憫我們,所以要救我們出來。「察病設藥」,要看清楚我們自己的病,他自己也是這樣徹底經驗過來人,於是對這個藥分成三種。那真正地解決這問題:內心昏動了,現在定;定下來了,慧;然後「身口非違」,不合理的作法,立淨戒。整個的聖人設的教,三樣東西。
那麼這個三樣東西雖然是戒定慧,它真正說起來主要的是兩樣,色跟心。也就是說我們能緣的這個,每個眾生的能緣的心。當對境的時候,我們不認識這個境叫無明,由於無明產生了種種的妄執,那妄執當中最主要的就是執有自性,所以叫「我」──人我、法我,種種的執著。那麼有了這個「我」以後的話就有「你」,所以最主要的就只有心、境。
「論其起也則從本以發枝」,它生起來的時候,是從它的根本上面發起來;但是對治的時候,慢慢地先粗的,後細。所以這個戒是比較粗的,所以「首先制戒,意在於斯」。下面舉個例,這個例比較容易懂。所以像濁水,這個風很大的時候,那想澄清是不可能,所以說先制定粗的原因在這裡。因此我們要想學佛必定如此,否則的話,那絕無是處!
所以說三學的次第,不管是從理論上面講,然後從數量上面講,說「理數必然」,這個都是。那麼這個理數的必然如此,在《菩提道次第論》上面就說得很清楚,為什麼說三個、為什麼這個次第是如此,那這裡不細講。假定說你乖背了、違越了這個常模,這個「常」是恆常不變的道理,三世諸佛永遠如此的,所以絕對不能動的叫「常模」,不是普通的常。「去道全遠」,那我們所謂的修道的話,那根本不談!這是很重要的。那麼下面各別的,「煩」是昏濁,「惑」是動亂。所以它下面這幾個字我想很容易,就不解釋。那下面再看:
《資持》云:「五分功德以戒為初,無上菩提以戒為本。安有棄戒別求聖道?《智論》所謂無翅欲飛,無船欲渡。聖言深勉,可不信乎?」
這個《資持記》上面,告訴我們這些道理。我們現在真正要的就是得到那個功德,照著去做,就會得到這樣的一個成就。那這個真正的最究竟的──佛,佛真正的身所謂五分法身,這個一定是以戒為剛開始。所以無上菩提那是戒為根本,怎麼可能放棄了這個求聖道?那特別是引《大智度論》,因為現在常常有人引用說這是小乘的,《大智度論》完完全全是大乘的。大乘上面說,等於我們沒有翅膀要想飛,沒有船要想渡過那個急流,這個地方要好好地去體會。那麼再下面:
第二項 戒有大用
在這裡有一點簡單地說一下,現在這個是《在家備覽》,所以我比較簡單地說。那麼在我們這裡的同學,我們都出家的人,實際上講重要的地方,我們會專門有一堂專門為出家人講。我會選一個時間講一個小時,前後有關係的,那個時候我會通知你們,就把三大部拿來,我們就照這個上面去。那麼同樣將來這個錄音帶出去流通的時候,那一部分,譬如說今天講到第幾卷,所以你記著那號碼,那麼下面專門為出家人講的,譬如說第八卷、第九卷,這個九之一,那個「之一」什麼,那這個在家人原則上面就不要聽,一直等到你受了戒以後,受沙彌戒以後就可以。所以這個請錄音的同學注意一下。
我們現在看第二項「戒有大用」,這個戒它真正的功用。現在我們看一下這文:
《事鈔》云:「夫三寶所以隆安,九道所以師訓,諸行之歸憑,聖賢之依止者。必宗於戒。」
這地方實際上分四部分,這個四部分都以戒為最主要的依據。
《資持》釋云:「初句住持義,次句軌物義,三發趣義,四本基義。此之四句攝盡戒功。
「《資持》釋云」,下面解釋。「初句住持義」,那麼就是「三寶所以隆安」,這個說什麼呢?住持義。也就是說這個「隆安」,興隆跟這個安住的話,那麼這個三寶如果在世間,是不是能夠安住在世間,所以叫「住持義」,這是非常重要的。那麼這個靠什麼?靠戒。
「次句軌物義」,那到「九道所以師訓」這句話。為什麼講「九道」呢?實際上真正的十法界還有個佛,是六道以外,聲聞、緣覺、菩薩、佛。佛是究竟圓滿的,所以他不要再有什麼師訓;所有的其他的都不究竟圓滿,既然不究竟圓滿,一定要有老師來告訴我們。那麼靠著這個道理以後,有一個規範、有一個軌則、有一個衡準,喔!所以我們對一切事情曉得該怎麼做。
那麼第三個「發趣義」,發趣義指什麼呢?「諸行之歸憑」。一切的行為,我們要想真正向上改善,那都是業。那麼業的話一定要有正確的指導,那這個東西又是在這個上面,所以真正啟發這個歸憑。第四「本基義」,「聖道之所依」,一切聖賢都是依這個,這是根本。這個四句「攝盡戒功」,所以它不是戒有大用嗎?最大的功效,這個四句總攝可以說明。
實際上這裡邊我們也可以說,第一句「住持義」,實際上如果這個立的話,那三寶就安住在世間。這個有了,下面這幾句都來了,這個如果沒有,那根本就不可能。比如說佛,佛之所以成佛,他最初是從戒進來的。那麼實際上現在這個我們看見的這個,所以他下面會講,說「化相三寶」,化相三寶就是化身佛,這是佛寶;然後他所證得的這個理,那是法寶;僧寶就是聖賢僧。由於這樣流演下來的,那麼世間真正地流演下來叫「住持三寶」。那麼這個住持三寶,在《資持記》上面特別說,「佛法二寶賴僧弘傳」,它所以留在世間能夠住持的話,要靠僧。「僧寶所存」,僧之所以能夠存成的話,靠什麼?靠戒,這個非常清楚。所以如果戒沒有的話,那僧就沒有;僧沒有的話;佛、法二寶就不存在。這是我們很清楚,所以「住持」。
那麼,所以初句這個建立了以後,那下面就能夠軌物、發趣、基本。也可以說有了這個,一個軌則告訴我們一個規範,使得我們認清楚,見解上面,這是偏重於見解上面、偏重於認知上面。那麼,然後這個認知了以後,發趣是偏重於行持上面。那麼當我們真正地理路有了正確的認識,然後緊跟著行持跟它相應的話,那我們這個基礎就建立起來;基礎建立了向上,最後就完成最後佛道。所以它彼此間有這樣的必然關係,自行、化他無不具足,所以說戒的真正的功效就在這裡。
文敘功能而首標大用者。良由有用方見功能,功由用彰所以先舉。」
這個比較容易懂。
第三項 略解名義
這個第三項,關於前面這個幾項,回頭我專門為出家人的時候,我找一點時間,有很多東西要補充的,在這裡順意補充再說一下。那麼現在我們了解了,喔!這個真正進入的時候這為什麼要這樣,根本的基礎,你要想解決這問題,那一定要走正確的道路,所以聖道的根本就在這裡,第一項。了解了,然後這個有它的非常大的功能,所以講第二項。那對我們了解了以後,然後「略解名義」,這個要把握住這個綱要,所以叫「略」,略是簡單地,綱──重要的,來把這個名跟它的義了解一下。
- 翻名
- 毗尼 ───── 翻為律
- 尸羅 ───── 翻為戒
- 波羅提木叉 —─ 翻為處處解脫(《戒疏》翻為別解脫)
《事鈔》云:「依彼梵本具立三名。
一共有三個名字。
初言毗尼,此翻為律。二言尸羅,此翻為戒。三言波羅提木叉,此云處處解脫。
這個首先把那個名字。那下面,翻過來看。看文,第二段:
顯三次第,即是一化始終。律則據教。教不孤起,必詮行相,戒則因之而立。戒不虛因,必有果克,故解脫絕縛最在其終。」 《資持》釋云:「一化始終者教行果三不唯戒律,一切教門次第皆爾。」
這個「一化始終」,就是我們世尊出來,一代時教來教化我們眾生,從頭到尾總不外乎講這個三樣東西。有的時候我們稱為「教、理、行、果」,有的時候「教、行、果」,有的「境、行、果」,所以不但是講戒。那麼現在這裡講戒律,所以這個「律則據教」,這個名字當中前面不是講三個嗎?一個是律、一個是戒、一個是尸羅,那麼「律」這個名字就是以「教」來說的。而這個教絕對不會孤起,不會隨隨便便,它一定有它原因,根據這個原因,所以要說明這個教的內涵,所以「必詮行相」,那就是說明這個道理。那麼這個戒實際上是禁戒,這個因為說明了,戒「因之而立」,了解了這個,這個該做、這個不該做,諸如此類。所以下面,戒絕對不會「虛因」,為什麼要這樣去做一定有它的原因,你要達到這樣的一個結果,你必須要有這樣的行為,所以說「必有果克」。所以你照著道理這樣去行持,那最後你能夠得到這個解脫。「絕」就是解決,解決你被惑、業所綁,流轉生死,這個就得到了,所以這個在最後。
- 釋義
- 律 — 法
- 戒 — 禁
- 處處解脫
- 近 — 隨分果 — 處處解脫
- 遠 — 聖果 —— 解脫
《事鈔》續云:「次明其義。初云律者法也。謂犯不犯輕重等法,並律所明,即教詮也。 二者戒義。戒者性也,性通善惡,故惡律儀類亦通周。若此立名,戒當禁也。 三解脫義者。近而彰名隨分果也,謂身口七非犯緣非一,各各防護,隨相解脫。遠取戒德因戒克聖,望彼絕累由遵戒本。」
這個分三段,就是一個是律、一個是戒、一個是別解脫。現在我們先看一下《資持記》的解釋:
《資持》釋云:「初釋律義中二,上句訓字。法以楷定為義。謂下釋義。一切戒本大分為二前明犯相後明不犯,犯中復二即輕與重,四義攝盡毗尼大藏。就輕重中復有因果闕緣開制之異故云等也。顯示律名從教而立故云並律等。
這稍微解釋一下。那麼現在《資持記》解釋這個三種名字當中,律這個裡邊有兩部分。第一部分就是把那個字,每個字的意義解釋一下。前面不是說「律者法也」,那「法」是什麼呢?法是「楷定為義」,就是把這個內涵,把它一定的內涵,楷模就是指出來。
那麼這個字解釋完了以後,下面就講這個意義,說「謂下釋義」,緊跟著解釋這個「法」到底指的什麼呢?也就是「律」到底指的什麼呢?所以「一切戒本大分為二」,所有的戒本,在這個裡邊它指的意義,重要的來分出來,細的很多很多。重要的分一共分兩部分:一個是犯,所以叫「犯相」,另外「不犯」。如果你持戒持對了,就不犯;做不好,那就是犯。還有犯當中又有兩種:一個是「輕」,二「重」。所以叫「四義攝盡」,整個的戒律──犯、不犯、輕、重,輕、重就是犯當中。或者我們說持、犯、輕、重,持那當然很好,犯了,那麼犯得輕、犯得重,就是這個。所以下面說整個的毗尼大藏,這個四樣東西。下面我們就這個文字滿清楚。
次釋戒義中。戒以性名,性通三性,且論善惡互不相容各得禁義。惡律儀亦名惡戒,屠兒獵師旃陀羅輩常行殺害,名受惡戒持惡律儀。
第二,看:「次釋戒義」,戒指什麼呢?說:「次釋戒義中。戒以性名」,戒就是性,本質如此。「性通三性,且論善惡互不相容各得禁義」,三性哪個呢?就是善、惡、無記。無記就是說不上來善、說不上來惡,沒有善、沒有惡。那麼善跟惡兩樣東西互不相容,所以如果有了善,那個惡一定是禁住了不過來,反過來也是如此,所以「得禁義」。「惡律儀亦名惡戒」,所以善固然有善戒,惡還有惡戒。
那這個什麼是惡戒呢?「屠兒獵師旃陀羅輩常行殺害,名受惡戒持惡律儀」,就是這種。反正獵師、屠兒,那個在印度當年這種,就是他們是以很高的道德標準來衡量這個世間的,所以這些都列在最糟糕的。其實那個時候不僅僅是印度,通常我們在漢地、西方都是如此。所以在傳統古代他們說窮沒關係,這樣,你只是窮嘛!最怕的是什麼?這個人的德行沒有。現在的人德行不值錢的,有錢才是,所以你什麼壞事情都可以做得出來的,那就是世間上面非常嚴重、非常嚴重、非常顛倒的,所以這個時候末法。那這個時候我們能夠遇見這個教法,我們要何等珍惜!
反過來說,我們同樣的一定要自己有一種責任:我第一個不要被這個所侵蝕,千萬不要被這個惡劣的環境所侵蝕,這是很難做到的。第二點,我們不要去跟這些人對抗。世間的人一定講嫉惡如仇,這個在佛法來說這個不對的,這個如果真正的嫉惡如仇的話,那根本不是佛法,世間的好漢可以。何況嫉惡如仇那個「惡」,請問你以什麼標準衡量的?結果你有你的標準、他有他的標準,不是弄得天翻地覆?就像剛才說,古人覺得窮不是問題,現在覺得窮才是丟臉,那所以他們兩個人到底哪一個標準?這個不可以。
佛法來說,說我們既然了解我們大家都在無明當中,所以看見了這種,我們眼前不要受他染污,唯一的我們也希望,我們做好了才能夠幫助他們,這個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否則不是學佛的佛弟子。基於這個原因,所以我們才能夠談得到千萬不要看人家過失,那些十惡不赦之徒我們要去救他們,現在我們這個同道當中,居然你看我不對、我看你不對,那你到底跑得來幹什麼呢?這是我們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一個基本原則,順便一談。
三釋解脫中,約近遠兩義釋之。近中,言隨分者顯非頓脫,即處處義也。次遠義者,此以凡地所受望後聖果故云遠取,即前聖道本基義故云因戒等。聖總三乘。累該五住。
那下面另外這個說解脫。「三釋解脫中,約近遠兩義釋之」,這解脫有兩種。前面也說「近而彰名隨分果也」,這個「近」當中,「言隨分者顯非頓脫」,這不是頓脫,是「處處義」。「隨分」的話,隨我們的本分、隨我們的時間,跑到哪裡、遇到什麼,就怎麼做。「次遠義者」,它下面「遠取戒德因戒克聖」,那個是上面那個《事鈔》的文。「此以凡地所受望後聖果故云遠取」,現在我們在凡夫,現在這樣去做了以後,那將來會得到後面的聖果。這個後面的聖果離開現在很遠,所以叫「遠取」。「即前聖道本基義故云因戒等。」
「聖總三乘。累該五住」,那這個裡邊總共的,現在講這個整個的講「聖」,整個的「聖」是三乘的聖人都算在裡頭。因為它下面講「望彼絕累」,由於戒德,說「因戒克聖」,就是說由於持戒,由於這個戒而能夠得到那個聖果。這個聖果是不一定,三乘都必須要經過它沒有人例外。
然後「絕累」,「累」就是我們的累贅,綁住我們,這個累贅就是「五住」。什麼叫「五住」呢?也就是我們凡夫……真正最主要的,這裡就是簡單地來說,名字我可以簡單地講一下。這個我們要斷的,這個平常天台說的要斷的:見惑、思惑、無明惑,就根本的塵沙惑,三樣,對吧?所以第一個叫「見一切住地」,這個「見」是斷掉見惑。「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那這個四地,這個思惑。「欲愛住地」就是欲界,「色愛住地」就是色界,「有愛住地」就是無色界。然後最後那個叫「無明住地」,那個就是塵沙。這個不管是見惑、思惑、塵沙惑,總攝一切煩惱障、所知障,所有的包括裡頭。或者說這個煩惱的習氣統統淨除了,那麼就是徹底地解決了,那成佛。
所以這個解脫有兩個意義。那麼近的話那「隨分」,就是我們遇緣的時候,本來要犯,會為煩惱所使造業,今天對著境我能夠擋住,所以從這個業上面解脫,不為煩惱所使,這個就是隨分的,這個戒是「近」的。這個必須因地上面我們這樣努力,由於這樣的因,將來才能夠感得以後的果。所以我們如果說對這個認識不清楚的話,不可能!雖然有了認識了以後,行持不夠的話,不可能!因此真正談這問題的話,見跟行一定同時並行的。通常我們講戒好像偏重於行,實際上真正戒的內涵,見、行兩樣東西是絕不可少的。那再看文,最後一段:
問:近遠兩釋何以分之?答:此有多異。一近約止業,遠望除惑。二近是凡地,遠即聖道。三近是就因,遠即從果。四近是漸防,遠即頓破。」
「問:近遠兩釋何以分之?」這個地方自設一個問答,讓我們對這個了解得更清楚一點。「答:此有多異」,這個有幾種不同的。第一個,「近約止業,遠望除惑」,第一個我們的「止業」,就是止住,這個最重要的根本啊!因為我們眼前能夠在這種上面止住,那麼到最後才能夠……「惑」是煩惱的根本。
或者我們簡單地來說一下,平常我們剛開始學戒的時候,好像尤其是學了大乘戒,真正的重要的話,那內心當中不動才可以啊!我們做得到做不到?做不到的。可是至少有一點我們可以努力的,就是內心當中雖然在這裡,可是行為上面我一定不要做!這個是不是可以做得到?乃至於說,譬如說因為這樣的關係我們說不出門,然後因為長遠不出門,一直在這個聖賢、寺廟裡邊你漸漸練習了以後,那心裡面這個惑是不是漸漸地減輕?由於這樣,那我們就可以擋住它。所以業是行為,然後這個「近」,因為這樣去做的話,慢慢這煩惱就拿掉了,這個第一個。
「二近是凡地,遠即聖道」,第二,我們凡夫真正要做的就是這個。如果這個為因做對的話,那將來一定能夠感得果。所以實際上這個裡邊還有個先後的次第,或者因果的必然關係。三、近是因,遠是果。那「四近是漸防」,我們一件一件、一件一件事情,所以一定是隨分的。那麼遠是頓除,到最後因為這樣的話,整個地就把它解決。
這個部分,我們就把這個「略解名義」了解。這裡再總攝一下,它三個名字它有三個意義:一個是教、一個是行、一個是果。所以我們真正要把它學好的,理路要清楚,它到底說些什麼。因為有了這個理路了以後,我們要根據所學的東西去行持,行持才有這個結果。這是我們平常如果把握住這個原則的話,我們就絕對不會要嘛不學,不學你怎麼行呢?要學的話又在文字上面轉,文字上面轉,那你學它幹什麼呢?因為你學了不去行,它沒有這個果,或者你學了以後不這樣去做的話,你這個行為得出來的果,跟你原來的目的是不一樣。只要你來的時候你能夠認得清楚,那自然而然一定會這個上面不會錯!
所以它雖然在前面「略解名義」當中,已經把我們真正該走的路很明確地告訴我們,指出來。有了這樣的一個大綱,然後我們細分的隨分隨力學進去的話,一方面我們更仔細,一方面我們的宗旨始終不會失去,這是有很多各方面,最簡單的來說。所以我們常常說要有一個整體的認識,那這個宗旨就不會失去。可是在這裡面實際上的行持,要有它的隨分隨力對境時候的行持方法。再下面:
第四項 優劣有異
那麼這個到底講些什麼叫優劣呢?也就是說我們曉得真正講戒,在我們通常修道人說有三種:一個是別解脫戒、一個是定共戒、一個道共戒。那麼,為了在這裡我們要認清楚這個三個戒之間的差別,那現在先看文:
《資持》云:「優劣中。優即勝也。前後並單論別脫,此兼道定,還欲對顯別脫功勝。」
「優劣」就是說比較它的這個好壞,那現在「優」就是好。那個好、壞,好一定是從壞上面比得出來的。所以它前面,前面整個講的都是別解脫戒,專門講這個就沒有什麼好壞了。那現在這個好壞是從哪裡呢?因為現在我們特別說講戒,還有惡的當然不說,因為已經說得很清楚,我們整個佛法的戒是專門論善,惡的不論;而且善當中,不是普通的、一般的泛善,而是專門是「戒善」,所以專門指戒。但是我們要達到這個善,定共、道共也可以得到的,所以也叫定共戒、道共戒。那因此比一下,顯出別解脫戒的這個真正的殊勝的功德。
- 別脫 — 別解脫戒〔處處解脫〕— 木叉戒 — 依受戒之作法而受得
- 定 —— 定共戒 ──────── 禪 戒 — 與禪定共生 —— 皆隨心而發
- 道 —— 道共戒 ──────── 無漏戒 — 與無漏智共生 — 皆隨心而發
那現在再看下面一段文:
《事鈔》云:「《婆論》云:木叉戒佛在世有,希現故勝。禪無漏戒一切時有。 二木叉通情非情,寬故言勝。餘二局情,狹故不如。 三木叉從慈心發故勝,能為佛道作因。 四木叉戒者被及七眾。紹續三乘三寶三道,住持功強。餘二無能(沒有這樣能力)故劣。 五木叉戒者唯佛弟子有。餘禪戒者外道亦有。」
那麼下面《資持記》解釋:
《資持》釋云:「《多論》五種,初時二境三心四功五人。
這個《薩婆多論》上面列出五種來,說「初時二境三心四功五人」,那我們去看時、境、心、功、人到底說些什麼。
初時希常者。以木叉須佛出世,制方有故。餘二縱非佛出,亦有得定證道之者,故常有也。
前面用時間來算,木叉戒那不是一切時處常有的,下面兩個一切時處常有,所以非常難得、非常難得。而且它出來的時候一定要佛出世,我們如果現在看的話,好像世尊出世那要幾萬年,或者幾百萬年,或者多少劫。我們單單這樣去看,那沒有看完全。是,固然沒有錯,有很多佛出世,請問你碰得到嗎?我們碰不到,碰不到對我們沒什麼意思。所以我們要碰到,一定要跟佛有緣對吧?那跟佛有這個緣需要什麼條件?喔,那就不簡單哪!所以凡是一個佛出世,他要修普通我們說要無量阿僧祇劫,或者三大阿僧祇劫,你要集聚這麼多的緣他成佛,所以通常這個佛出世的一個時間要這麼長遠。可是定共戒跟道共戒平常都有,所以這個時間的比例不是說一比十、一比一百、一比一千,那是這樣難得的啊!所以講時間是這麼難。第二個呢?
二境中。木叉遮性通禁。餘二但止性惡。
第二個就是講對境來講,這個木叉戒是一切都禁的,這個其他的定共、道共都是遮那個性戒。因為你要真正得到定共,那個沒有什麼規則,只要你心裡面做得好的,照著去做,所以它只通性,遮沒有。那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境來說也不太一樣,一個是完全從內心上面止住就可以,一個要廣遮一切。所以戒的功德也完全不一樣喔!平常我們講持戒的時候有這個特點,這個叫什麼呢?就是「遍該生境」,遮法界一切有情。所以特別是《大智度論》上面,當你持不盜戒的時候,你等於是施了一切有情財物,他對你沒有恐懼。當你了解了這一點去緣的話,那個心緣這個境,跟這個定共、道共是完全不一樣。它那個功能沒有說,可是實際上有這個道理在。第三個,心:
三約心者。慈即大心,故是佛因。論云:禪無漏戒不以慈心得,謂從智得。此專自利,即二乘心,劣可知也。
這個名字很清楚。你要得定跟得無漏,最主要的兩個,那個是要智慧,絕對不是慈心。可是戒,制戒,佛是以慈心制戒的。因為制戒只有佛,佛的根本因是什麼?菩提心。菩提心的根本什麼?大慈悲,這個很清楚。所以這兩個完全不一樣的,它是非常寬廣。所以它這個一個是劣,一個是勝。還有:
四明功有二。一攝生廣,被七眾故。二住持勝,紹續等故。住持中三種並以紹續字貫之,初所乘法,二即所住境,三謂所成果。
那麼第四種,就講這個的功能。這個功能當中它分兩個:第一個,它能夠攝取的眾生、攝護的眾生,廣被七眾,所以它絕對不是限在一個部分。第二個住持,一個是對人,一個是對法。能夠住持那個三寶留在世間,所以「紹續」兩個字。這個前面不是說「紹續三乘三寶三道」嗎?都是指這個而言。這個所謂住持,那麼「初所乘法」,所乘法就是三乘,不管是聲聞、緣覺、菩薩,都乘這個。然後第二個「三寶即所住境」,是一個佛、一個法、僧。那最後成的那個果的話,有三道,就是緣覺、聲聞、菩薩道。最後一個:
五約人中。外道無無漏戒,故但舉禪戒耳,以彼亦得無色定故。」
第五,說木叉戒只有佛弟子有,餘禪戒者外道也有。因為這個外道沒有無漏戒,所以這裡它第五當中說禪戒,這個特別是。
那我們了解了這個勝劣有異以後,也曉得它的功能。實際上,當我們下面這個了解得比較清楚的時候,那對這個問題自然也就弄清楚,就是我們現在剛開始的時候,一個大概要把握得準。那麼這個裡邊的最後一項,第五項,再翻過來,
第五項 重受通塞
那個是(音)「崇」,不是(音)「眾」。就是說受戒有兩種,有一個不許重受的,有一個可以重受的。可以許的叫「通」,不許的叫「塞」。那麼現在看看這個到底說些什麼。
《資持》云:「重受中。意令行者審己所受,更求增勝故也。」
那為什麼要談這問題呢?為什麼已經受過一次,還要再受呢?它的內涵就是告訴我們來學的人,來自己反省、觀察自己所受的,那看清楚了以後,希望它不斷地再增加、向上,是這個主要的原因。不過因為部派的不一樣,所以它有開合的不同。那我們現在先看文,最後再把這個重受的特點,再簡單地敘述一下。
《事鈔》云:「依薩婆多宗,戒不重發,亦不重受。依本常定。」
這個實法宗,就是薩婆多部,這個不許的,不許重受所以叫作「塞」。它因為這個戒不會再發,所以也不准重受。依你根本,就是你第一次受的什麼,那就是什麼了。
《資持》釋云:「言不重發者。彼云,木叉戒者無有重得,若微品心受得五戒,後以中上品心受十戒,先得五戒更無增勝,於後五戒乃得增耳。 不重受者。彼計一受即定。既不重發,更受不增,故不立也。」
那個是薩婆多部。那現在我們用的是以這個假名宗《成實論》為主的。所以看下面:
《事鈔》又云:「《成論》云:有人言,波羅提木叉有重發否?答云:一日之中受七善律儀,隨得道處更得律儀。而本得不失,勝者受名。(這個文。)其七善者謂五戒八戒十戒具戒禪戒定戒道共戒也。」
七樣東西。《成論》就以問答的方式來說明,先看下面的解釋:
《資持》釋云:「成宗開重受。
假名宗是開許的,可以重受的。那是不是原來的就不要呢?不是,叫「本得不失」,本來的得的可以。因為它下面說:
本得不失者從前體增為後體故。
前來你得到的小,到後來得到的大。
勝者受名從後彰名,前名沒故。
這個是它的最主要的原因。我們不妨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我們說戒如大地,它是樣樣東西都依據那個地的,這樣來看。譬如說我們現在這地方,那個地,我們從深、廣兩個方面來去看,就是說我現在利用那個地,從剛開始利用那個地的話,你只會地的表面,欸,看看那個地上滿好看的!實際上下面還有東西,對吧?所以說你可以從深的地方,上面的東西不會失去,下面的東西你同樣得到。這個有它的很多的特別的意義,因為是實際上我們心地上的內涵。所以我們簡單地來說,「勝者受名」,不斷地把你的心增上,同樣的都在那個心地上面用的功夫。再看:
《成論》離禪定為二戒,
「禪」有的時候我們稱它為……,「定」嘛,就是定,所以因為
色無色別故。多宗合為一,俱不動業故。
這兩個各有它的道理。不管是色界定、無色界定,從它的不動業來說,一樣的!但是它定的特徵,深、淺等等的話,有不一樣的。所以或者從不一樣的地方開為兩個,或者從一樣的地方合為一個。
問:重發重受如何分別?答:重發據多戒,重受約一戒。 若爾,論明重發,那見重受?答:由體重發,即得重受,以彼重受一體發故。」
我想這個文字滿清楚,所以我們就不在這兒細說。到這個地方,大概告一個……就可以。那麼明天,下一堂再把那個《芝苑》再說一下,說完了以後回過頭來,再把前面「通敘戒法」我們做一個整體的說明,讓我們對它有一個了解。了解了以後,將來我們可以依據這個作為策發我們。整體認識了以後,那我們才進一步就是怎麼去受。今天簡單地說明,到這裡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