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以及其他經典中是否有講解思惟隨喜的勝利和不隨喜的過患?

  • Post category:廣論問答

問題敘述:

在廣論中是否有可以引用來思惟隨喜的勝利和不隨喜的過患,或是在其他經典中是否有任何偈頌、講述是有關隨喜,或是法師們思惟隨喜功德時會拿來思惟,來自經論上的理路。

解答法師:釋性景

以下從隨喜的體性、對象、利益、實踐四方面來引據經論。其實都離不開《廣論》所説內涵,因為大家較為熟悉《廣論》的原文,所以此處就其他經論來引述。

一,體性:

依據《般若經隨喜回向品》所說,彌勒怙主在《現觀莊嚴論》第二品説:「方便不可得,隨喜諸善根,是此處所說,修隨喜作意。」

賈曹傑大師《心要莊嚴疏》解釋這個偈頌説:「有漏隨喜作意之觀修,於此階段解說。由通達名言中諸善根如幻化之方便,以及了知勝義中不可得之智慧所攝持,於自他善根觀修歡喜之悅意相應淨信,成為隨喜。」這是指菩薩所修持的隨喜,我們要作為願境去隨分隨力修持。

二,對象: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這當中提到隨喜五種對境:佛陀、菩薩、緣覺、聲聞、未入道凡夫的善根。

寂天菩薩《入菩薩行論第三品》:

「欣樂而隨喜:一切眾有情,息苦諸善行、得樂諸福報。

隨喜三學行-二乘菩提因;隨喜眾有情,實脫輪迴苦。

隨喜佛菩提、佛子諸果地。亦復樂隨喜:能與有情樂。發心福善海,及諸饒益行。」第一偈是對下士夫得增上生而隨喜。第二偈是對中士夫得到一己解脫而生隨喜。第三偈是對上士夫修大乘道而生隨喜。

在帕繃喀大師《掌中解脫》中説:「隨喜可分為兩種修法:對自己的善業修隨喜;對他人的善業修隨喜。第一種又可分成兩個部分:比量隨喜前世之善;現量隨喜今生之善。」比量隨喜前世善根,其義涵是我們今生能夠得到善妙的人身,是源於前世我們造集持戒等殊勝善業,由果推因而修隨喜。

又,四世班禪大師《上師薈供》:「諸法自性遠離表顯現,雖如夢境一切凡聖善,但能顯現一切諸喜樂,我等皆以至心作隨喜。」這說明了要結合思維空性的內涵。

大家熟悉的《三十五佛懺》,有另外一個名字叫作《三聚經》,就是宣說懺罪聚、回向善聚、隨喜聚三者,可以閱讀老師所宣講的《吾願無悔》,其中佛智大師有解釋對哪些善根修習隨喜回向。

三,隨喜的利益:

《教授勝光大王經》:「大王,汝事務繁忙,不能盡學布施波羅蜜多,乃至般若波羅蜜多,當於一切行住坐臥威儀中,隨喜十方三世五類眾生之善。持此善業供養諸佛菩薩,悉皆回向無上菩提之因,則一念頃,亦定獲得所求人天王位,最終得成無上佛果。」

宗喀巴大師《善方策傳》:「不須勤勞積大福,隨喜善事最殊勝。」

三世貢唐仁波切:「若欲安睡積大福,便應修習隨喜法。」

四,實踐:

《夏日東活佛廣論講記》:

「在實踐隨喜的時候,很重要的是去閱讀自己的上師和先輩大德的傳記,自己也心生想要如是行持的欲求心,如是的歡喜心是很重要的。特別是我們這種事務很多的人們,實踐以少少的辛勞就能累積資糧的隨喜,非常重要。

總之,凡是看見、聽到、憶念自己和他人大大小小總別的善根,身體上行合掌禮以表隨喜,語言中讚歎,心中修歡喜,心中去思維願能得到資糧田聖眾加持而成就殊勝佛果,如此就是圓滿的隨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