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覧》「今略指宗體行相,令後進者,興建有託。」問題。

問題敘述:
前問:《備覧》開宗明義:「今略指宗體行相,令後進者,興建有託。」《資持》釋云:「興謂發心,建即立行,識體進行……」
蒙如行法師引師父開示回答,然末學竊謂是義未足。見後〈預習發戒〉之〈依境發心〉,睽諸後者,皆以上品菩提心為行者所應發起,是以此之發心,即應是心。然否?
次言識體, 見後〈顯立正義〉之〈圓教宗〉,《業疏》續云:「欲了妄情,須知妄業,故知作法受,還薰妄心,於本藏識成善種子,此戒體也。」
竊謂此處所言之戒體即此藏識,即為阿賴耶識;為業之道,亦為業道。而此進行,即為立行,是言即為基道果之修道。故下言成此菩提因,終感佛果。
末學認為這總綱立出《備覧》精要,故贅言求証,懇請法師指導。

解答法師:釋如行

感恩有機會繼續與同學們互相探討這個問題,可以見到同學非常認真學習,隨喜您。首先,師父在解釋「今略指宗體行相」時,說這裡要簡單而將戒最重要的大綱提出來,為了讓後進的我們「興建有託」,這是一個圓滿的修行次第。師父用信解行證、教理行果、境行果(或基道果)來闡述這個次第,所以「興」字必須包括前面的「信解」、「教理」、「境」的內涵,要有啓發信心、確立正知見的過程。有了這個內涵,接下來就去進行、俢持,是「行」的部分,要去受戒並依體起行,這是「建」字的內涵。踏實地種因,最後能達所期的果位,所以「有託」,就是最後「證」、「果」的部分。律祖提出宗體行相是為了讓我們完成這個過程,如果「興」字所指的發心只是受戒時的上品心,並不能與律祖的這段文的整體內涵相呼應。

第二點,「識體」所要認識的戒體,就圓教宗的認識來看,是善種子。如《資持記》說:「故考受體乃是識藏熏種。」弘一大師註解說:「識藏熏種者,別指圓教宗之無作戒以善種子為體。」阿賴耶識被此業體所熏,它本身並不是戒體;而且阿賴耶識是無記法,也不能是業道。所以不是以藏識為立行、修道,不是從這裡談成因感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