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堂課我們學到空性極為甚深、難以通達,所以連佛陀成佛之後都示現沒有立刻想要為眾生宣說空性,四十九天默然不語,這個事例是要說明空性很難。今天我們要繼續往下學。請大家翻開《廣論》417頁第3行,一起看《廣論》。
若不如是,僅於少數堪為定量之論,說「觀瓶等與自支分,以一異理決擇無性」之義而起誤解。便觀瓶等於自支分嘴項等中為是何事,若於彼中全無所得便起定解,謂瓶非有。次於觀者亦如是觀,則覺觀者亦定非有。爾時觀者且無所得,又由誰知瓶等為無?由是便謂非有非無,以相似理引顛倒解,若安立此為得正見,顯然太易。
如果空性不是那麼地難以通達,看見《中論》等某些堪為定量的教典當中──就是這個是有傳承的、堪為定量可以依靠的教典當中,它宣說了什麼呢?宣說了一種觀察:透過觀察瓶子與它自己的支分,比如說是一還是異的這個正理抉擇無自性,那他會產生誤解,誤解了什麼呢?誤解了《中論》。他是怎麼誤解的?誤解的人會出現一個什麼樣的情況呢?
那我們就要鎖定他是如何觀察的──觀察一個事例,比如說瓶子。誤解的人他去觀察瓶子,觀察什麼呀?就是瓶子是如何存在的。在觀察瓶子,比如說瓶口,還有瓶頸,是瓶子自己的哪個支分的時候,就發現:「欸,瓶子口上面能不能找到瓶子呢?」因為你不能說瓶子口是瓶子,這樣的瓶子底也不是瓶子,然後這樣地看到處都不是瓶子。所以重點來了──他就心裡想:「既然都找不到瓶子,那瓶子是不存在的。」並且對這個瓶子不存在這件事產生了定解。就堅定不移了!確定什麼呢?他確定了什麼?你們現在能答吧?他確定了瓶子是不存在的!因為到處找都找不到。
接著──注意喔──再進行觀察了。觀察完瓶子,那肯定最大的疑團就是自己了!自己是誰呢?就是那個觀察者啊!觀察誰?一定是觀察瓶子的觀察者,就是自己。那對觀察者也要進行如此這般地觀察的時候,就思考觀察者:「頭是觀察者嗎?是我嗎?手臂哪裡是我呢?」發現你不能說那個支分就是觀察者,就找不到觀察者。接著又來了──於是便認定觀察者也是不存在的。
這個時候麻煩了!為什麼呀?既然找不到觀察者了,觀察者都找不到了,那又有誰經過了觀察之後能夠知道瓶子等是不存在的呢?就是說連探知這個瓶子存不存在這個人都無法存在了,你怎麼還可能安立瓶子是存在或不存在呢?去想這件事呢?他如此這般想了之後,總得有個見解吧!總有個結論吧!那結論是什麼呢?宣稱:瓶子等既非有,也非無──不是存在,也不是不存在。
大師說這種情況是「以相似理引顛倒解」,就是以相似的理路引生顛倒的定解。如果認為這就是獲得中觀正見的話,顯然這種引生定解的方式容不容易啊?太簡單了吧!最簡單的一種,對不對?把瓶子拿起來看看:瓶子嘴不是、瓶子底不是,那沒有瓶子!然後再看看自己:哪兒也找不到的,所以就沒有!用這麼簡單的方式就能證達空性、獲得正見的話,那麼獲得中觀正見變得實在太容易了!對不對?那麼容易的法,佛陀還要四十九天默然不說嗎?說眾生難以領悟嗎?很顯然這種探索空性的方式對不對呀?是錯誤的!
有人說:「就會這一種方式,這種方式還是錯的,那我要怎麼樣探索空性呢?」下面就會講了,正確的方式是什麼呢?我們就接著再看文:
故具慧者應於了義經及諸中觀清淨釋論所說空義即緣起義,中觀智者所有勝法,尤於佛護論師、具德月稱,無餘盡解聖者父子所有密意,最微細處,謂依緣起,於無自性予定解法,以及性空諸事現為因果之理。當生定解,他莫能轉。
大師說:諸位具足智慧的人,對於了義的經典──注意!是什麼經典──了義的經典,以及解釋經典意趣的這個釋論,這些清淨的中觀教典當中,將自性空的內涵解釋為緣起的內涵,這也是中觀智者最核心的特法。又一次提到了!尤其是佛護論師、具德月稱論師毫無遺漏地闡釋了龍樹菩薩與聖天菩薩聖父子二位意趣的究竟微細之處。那這個微細之處到底是什麼呀?注意聽!注意聽喔!就是依靠緣起而對於無自性授予定解的方法。再說一遍:依靠什麼?緣起。對於什麼現起定解?對於無自性授予定解的方法,以及將自性空的眾多事物顯現為因果的道理。我再說一遍:那微細處到底是什麼?就是依靠緣起而對於無自性授予定解的方法,以及將自性空的眾多事物顯現為因果的道理。
對於這樣的道理,應當引發他人無法牽引的定解。他人無法牽引是什麼意思?就是非常堅固啊!無論其他人用什麼樣的方法都拉不走的,無法拉到其他的地方,這叫定解對不對?你不可能作任何的改變。這是不是大師叮嚀我們,要用這樣的方式去產生對空性的堅固的定解。有沒有發現?是不是這是一條穩妥的路,沿著這樣的方式去探索空性。
《菩提道次第廣論》原文改譯參考表
| 頁數 | 行數 | 原譯(福智第三版) | 改譯 | 改譯原因 |
|---|---|---|---|---|
| 417 | 3 | 見說觀察瓶等 | 說觀瓶等 | 據藏文改譯。 |
| 417 | 3 | 決擇無性 | 決擇無性」之義 | 據藏文補譯。 |
| 417 | 6 | 誠乃易事 | 顯然太易 | 據藏文改譯。 |
| 417 | 7 | 中觀等 | 諸中觀 | 據藏文改譯。 |
| 417 | 7 | 月稱論師 | 具德月稱 | 據藏文改譯。 |
| 417 | 8 | 生定解 | 予定解 | 據藏文改譯。 |
| 417 | 8 | 及性空法 | 以及性空諸事 | 據藏文改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