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開始學習囉!準備好了嗎?大家的注意力,還有發心,在這裡邊有一種對空性熱烈的渴望和希求心。希望我們在一邊聽的時候,能夠得到諸佛和無量祖師的加持。這個毗缽舍那還有它的解釋真的是凝聚了太多祖師的加持力、佛菩薩的加持!
今天我們繼續往下學,在《廣論》409頁,你們知道第幾行嗎?第幾行?第6行。有人答對嗎?我們一起看原文:
故說實事自宗說勝義、世俗成與不成,與中觀宗說世俗、勝義成與不成極不相順,故彼諸師許為世俗諸法,由中觀師自量斷之成勝義有,彼師許為勝義成立者,依中觀師則成世俗成立,全無所違,應詳辨別彼等。
大師破斥完他宗的想法之後,就緊接著說:因此,說實事師自宗的勝義及世俗成立與否,與中觀宗的世俗與勝義成立與否,雖然名稱相似,都會提到「世俗成立」、「世俗不成立」、「勝義成立」、「勝義不成立」,但是從內涵上來說,卻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說實事師他們所承許為世俗的粗分與續流等諸法,從中觀師的這個角度來判斷,就會成為勝義成立。意思就是說,即使說實事師自己認為粗分與續流等諸法是世俗,不符合說實事師自己安立的勝義成立的標準,所以它不是勝義成立;但是從中觀宗的標準來看的話,說實事師所安立的那些法,都已經符合中觀師所說的勝義成立的標準,這樣就會變成那些法存在的話,就是勝義成立的。舉個例子來說,例如經部師雖然承許常法為世俗,但是由於經部師承許常法是什麼?自方成立,對吧?所以從中觀師的標準來判斷,既然常法自方成立,就會變成常法諦實成立。
另外,說實事師他們所承許為勝義成立的諸法,對於中觀師而言則成為世俗成立,例如經部師雖然承許無常法諦實成立,但是從中觀師的標準來看,無常法不是諦實成立的,它是無諦實的。所以說實事師承許為世俗的事物,中觀師必然成立那些事物無諦實,這一點沒有絲毫的相違。大師說:「應詳辨別彼等。」就是應該仔細地、詳盡地區分這些差別,在這個地方不可以糊塗塗地過去。
有沒有發現標準不一樣?你說的「是」,就是我說的「非」,對吧?大家討論的標準是不一樣的,因為定義不一樣。所以有些法,說實事師認為是世俗成立的,中觀師卻認為如果依照你這樣的安立方式,那些法就會變成勝義成立;有些法,說實事師認為是勝義成立的,但中觀師認為那些法只是世俗成立而已。不同宗派對於同一個法的安立方式承許有所不同,甚至他們用同一個名稱,內涵也有可能完全不同的。所以大師才叮嚀我們什麼呀?一定要看仔細喔!要仔細地去區分這中間的差別。
你們還行吧?再繼續看書,往下看!
又彼諸師所許假有補特伽羅,與此論師所許假有補特伽羅,二名雖同,其義各異。以此論師許彼諸師皆無通達補特伽羅無我見故。由許若未通達諸法無我,亦不能達補特伽羅無我義故。
另外,他們這些說實事師所承許的補特伽羅假有,與月稱論師所承許的補特伽羅假有,這兩者能一樣嗎?兩者雖然名稱相同,它同樣都稱之為什麼?「假有」,但內涵一樣嗎?內涵卻完完全全地不同。注意喔!看到「假有」這兩個字,你要注意不同宗派它是不一樣的。因為月稱論師認為:說實事師承許補特伽羅是自性成立、諦實成立,沒有證達補特伽羅無我正見的緣故,雖然他叫「假有」,但是他沒有證得補特伽羅無我的正見。
雖然說實事師承許補特伽羅是假有的──注意喔!是「說實事師承許」,你們以後慢慢地習慣這個名稱,他叫「說實事師」──雖然說實事師承許補特伽羅是假有的,但並不是月稱論師所說的假有。那月稱論師所說的「假有」是指什麼呢?就是指諸法無自性,唯由分別心假立;說實事師不承許補特伽羅無自性、唯由分別心假立。如果說實事師承許補特伽羅是月稱論師所說的假有,那會發生什麼事呢?就代表說實事師承許什麼呀?承許補特伽羅有自性還是無自性?就代表說實事師承許補特伽羅無自性,那就跟月稱論師一樣了!反過來,既然說實事師沒有獲得「證達補特伽羅無自性的正見」,他沒有獲得這樣的正見,就代表說實事師還沒有證達月稱論師所說的補特伽羅假有的內涵。對不對?
為什麼月稱論師會認為說實事師沒有證達補特伽羅無我的正見呢?因為月稱論師認為:如果沒有以直接證達、間接證達、透過其力量而證達的任何一種方式證達法無我的話,就無法證達補特伽羅無我的緣故。
在《心類學》中有提到,一般而言,證達的方式分為三種:直接證達、間接證達、由此之力而證達。現起某一法的行相而證達那個法──我再說一遍喔!注意聽喔!現起某一法的行相而證達那個法,就是直接證達那個法。例如,一般都舉瓶子:現起瓶子的行相而證達瓶子,就是直接證達那個瓶子──那個法。
沒有現起某一法的行相而證達那一法,就是間接證達那一法。例如:證達沒有瓶子的地方的時候,就直接現起那個地方的行相,所以是直接證達沒有瓶子的地方;沒有現起「那個地方沒有瓶子」的這個行相,但有證達「那個地方沒有瓶子」。我再說一遍!沒有現起「那個地方沒有瓶子」的行相,但是他有證達什麼?「那個地方沒有瓶子」,所以是間接證達了「那個地方沒有瓶子」。
在那個心識自己的這個時段還沒有證達那一法,但是透過證達了另一個法的力量,之後──注意,這一段之後──透過證達另一個法的力量,之後不需要觀待其他量就自然證達那個法,就是「由此之力而證達那一法」。
不知道你們這個怎麼去理解?就是有點像射箭往前穿透的感覺,對不對?由那個力量再繼續向前穿。例如:在證達聲音是所作──有在聽吧?有認真聽喔!證達聲音是所作,所作一定是無常的時候,這個時候的心識沒有顯現「聲音是無常」的行相,但是透過證達聲音是所作,所作又一定是無常,更進一步推理,不需要觀待心中生起其他的量,就能證達什麼呀?「聲音是無常」的比量。所以證達「聲音是所作,所作一定是無常」的量,就是由此之力而證達聲無常,對不對?
在直接證達、間接證達、由此之力而證達的三種方式中,直接證達或間接證達都是證達那一法。你們覺得合理否?但是由此之力而證達那一法,實際上還沒有證達那一法;證達某一法,一定要是直接證達或間接證達那一法其中一者。
接著往下看:
故此論師許其乃至未捨諸蘊實有之宗,亦執補特伽羅實有,彼宗諸師未能通達補特伽羅勝義無故。
注意喔!到了月稱論師的承許。所以月稱論師承許什麼?月稱論師承許:在還沒捨棄承許蘊體實有的宗義之前,也都會執取補特伽羅為有自性的實有。什麼意思啊?就是如果你的心中還有承許蘊體實有的宗義,這樣的補特伽羅也會執取補特伽羅為有自性的實有。因此,說實事師他們在還沒有捨棄承許蘊體實有成立的諦實成立的宗義之前,是不可能證達補特伽羅勝義無的。對不對?
雖然同樣是「假有」,因為他的心並沒有證達假有的無自性的問題,所以他說什麼都是有自性的。能清楚嗎?雖然語言都是一樣的,但那內心證達的部分是有明顯的差別,所以這兩個要詳細地區分和辨析。
在學到這些慢慢、慢慢越來越細緻的辨析的時候,你們一定要有一點耐心,要學會慢下來看,一點點地看、一點點地看、一行一行看,一行一行向下延展。
比如說我們寺院學習五大論,有的人說:「哎呀,學到辯論理路的時候,就發現自己怎麼這麼笨呀!」學《攝類學》的時候,說:「怎麼好像腦海裡突然什麼都不會答了,一片黑暗!」你就看到他剛學辯論,每個人的起始點是不一樣的。一片黑暗中不知道該怎麼辦,就覺得朝什麼方向都沒有希望、什麼都不知道。然後那個時候大家就成立說:「我很笨!」但是實際上只是對那個問題你不了解。對那個問題不了解的那個時候你不了解,那會不會成為永恆地、盡未來際地不了解呢?甚至從現在到此生我都不了解呢?那還觀待我們後面的努力呀!所以如果對這個問題不了解,大家就反覆地學習、反覆地討論,有的人學到後面的時候就知道了;還有的人到第二輪五大論、第三輪五大論下去之後,他就變成這個問題的精通者,甚至是為別人詮釋疑惑的那個非常善巧者。我親眼看到這二十年有太多的法師穿越了黑洞、穿越了暗無天日的那種黑暗期,然後達到了一個他很自在地運用理路去解釋很多他過去完全解釋不了的事情。
所以也請大家向法師們學習!不要在黑暗的時候就停下來,那你就一直在黑暗裡。在黑暗的時候向前學習、學習、學習……,從一縷細細的光芒照下來,到慢慢地走到越來越多光,到後來你就會覺得:好多光啊!你突然發現這個問題沒有那麼慘淡、沒有那麼孤立無援,在不停地學習、不停地學習的時候,就會成為善巧者,慢慢地會成為智者。加油!
《菩提道次第廣論》原文改譯參考表
頁數 | 行數 | 原譯(福智第三版) | 改譯 | 改譯原因 |
---|---|---|---|---|
409 | 7 | 世俗所許 | 許為世俗 | 據藏文改譯。 |
409 | 8 | 勝義有 | 勝義成立 | 據藏文改譯。 |
409 | 8 | 中觀義成世俗有 | 依中觀師則成世俗成立 | 據藏文改譯。 |
409 | 8 | 辨別 | 辨別彼等 | 據藏文補譯。 |
409 | 9 | 說彼 | 許彼 | 據藏文改譯。 |
409 | 10 | 由未 | 由許若未 | 據藏文補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