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就繼續接著複習,請大家以大乘的意樂專注地聽聞。
接著就要分科,分為三科:第一、辨識了義與不了義至言;二、以什麼樣的方式解釋龍樹菩薩的意趣;第三、抉擇空性正見的方法。開始第一科:
如果心想:想要證達真實性者必須要依靠佛語,然而由於各種所化機的意樂,佛陀宣說了各種不同的至言,所以到底應該依靠哪一種至言去尋求甚深義呢?大師就回答說:必須依靠了義的至言而證達真實義。
接著又有一個問題:那麼什麼是了義,什麼是不了義呀?大師就回答說:這是從所詮的角度安立的,開示勝義的經典就是了義至言,開示世俗的經典就是不了義至言。
在《無盡慧經》中也說:「什麼是了義契經,什麼是不了義契經?凡是開示成立世俗的經典,這些名為『不了義』;凡是開示成立勝義的經典,這些名為『了義』。凡是各種詞句以及文字開示的經典,這些便名『不了義』;凡是開示甚深、難見、難以證達的經典,這些便名為『了義』。」
如果心想:那麼由於開示世俗而成為不了義,開示世俗的方式又是什麼樣呢?由於開示勝義而成為了義,開示勝義的方式又是如何開示的呢?在哪部經裡呢?在《無盡慧經》中也極其清楚地開示說:「凡是以種種言語,宣說有我、有情、命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意生、儒童、作者、受者,沒有主宰者,卻開示彷彿有主宰者,這些經典名為『不了義』。凡是開示空性、無相、無願、無作、無生、不生、沒有有情、沒有命者、沒有補特伽羅、沒有我,解脫之門,這些經典名為『了義』。」這段經文提到了以斷絕戲論的方式而開示無我、無生等的經典就是了義,宣說我等等的則是不了義,所以應當了知無我與無生等是勝義,出生等則是世俗。
《三摩地王經》中也說:「如同善逝宣說空性,要了知了義契經的別相;凡是開示有情、補特伽羅與士夫,要了知這一切法皆是不了義。」《中觀光明論》中也說:「因此應當了知『唯獨詮釋勝義才是了義,相反的就是不了義。』《聖入一切佛境智光莊嚴經》中也有提到:『凡是了義,即是勝義。』至於無生等,《聖無盡慧所說經》中也開示道:『是了義。』既然如此,所以要定解唯有無生等才稱作『勝義』。」因此,要執持中觀理聚及釋論才是如實地開示了義,因為詳盡地抉擇了遠離生滅等一切戲論聚的勝義的緣故。
如果心想:為什麼開示勝義與世俗被稱為「了義」與「不了義」呢?由於那段經文的意涵沒有辦法引申至其他的地方,所以名為「了義」或者「確定的意涵」。由於那段經文的意涵即是真實性的義理,所以到達了所抉擇內容的究竟──就像天邊一樣──因此無法引申到另外的地方。就究竟了!其他補特伽羅也不可能從此引申至其他地方,因為具足了能立的量的緣故。
這也如《中觀光明論》中所說的:「問:了義又是指什麼呢?就是指具足正量,並且基於勝義所作的任何開示,因為是除此以外,他人無法引申至任何其他地方的緣故。」透過這段文宣說的力量,便能夠了解不了義──所開示的義理不可以如言而取,必須解釋意趣而引申到其他地方;或者雖然可以如言而取,但是僅僅如此並非究竟真實義,在此之外還必須探索真實義──就要探索空性──所以它就是不了義,或者義理必須引申。
有人提出說:「由於眾多了義的經典都可以如言而取,所以經典中如果宣說無生與無補特伽羅,就必須執取為完全沒有生與補特伽羅。因為如果不是如此的話,就會成為非如言可取,那就應當成為不了義了!」大師說:未見得這就是合理的喔!因為見到許多了義經典當中,如此宣說的導師,在破除了生等的時候一定會加上四個字──勝義簡別。如果出現一次加上勝義簡別,由於這是共通的特徵,所以在沒有出現的段落也都應該必須加上簡別,而且這個也就是那個法的真實性,所以如此的開示豈會成為不是了義呢?如果不是如此的話,由於破除了總體的出生,也必須破除別相的詞句,所以連如此開示的了義經本身都安立不出來,無法安立了。
因此應當了知,如果不著眼於經典或論典前後文所開示的總體的道理,只因為少數個別詞句表面開示內涵的那個範圍不可以如言而取,並不會妨礙它是了義經。也不會因為經論詞句的開示範圍可以如言而取,就成為非不了義,就成為了義經典是不可能的!對不對?因為你的文句要上下貫通。
以上就是我們用非常簡要的方式,把前面學過的《廣論‧毗缽舍那》原文內涵迅速地串一遍、複習了一遍。希望透過這樣的複習,你們不要聽完了之後覺得:唉,都沒聽懂啊!連起來都聽不懂。那連起來先看一看、先串一遍。串習一遍前面所學的內容,如果你還是覺得很難,要點就是不要放棄!是不太容易,因為跟以前的學習不一樣。一定要遵循佛陀的教誨,就是要反覆地聽──你得聽聞無自性的道理、聽聞空性,多聽幾遍,再多聽幾遍、再多聽幾遍……,聽到耳熟能詳,非常熟練。還要認真地祈求上師本尊的加持,一定要配合淨罪集資,因為什麼?聽聞空性要超級廣博的資糧啊!不然就是障礙叢生。
比如說,如果你學習《廣論》,學、學、學,家裡的事也不順、工作的事情也不順,不順到非常牽扯你的精力,心情也不好,就快要不能上廣論班了,這個事情是什麼意思?就是資糧有點不對。所以這個時候不要像障礙顯現的那樣就不去聽,怎麼辦啊?多供養三寶、多念三十五佛懺。你沒有時間拜,也可以念啊!靜下心來念,念一遍也很快。供養上師三寶,多聽《廣論》,平復自己內心的這個起伏,因為起伏太強了就會比較辛苦。一定不要因為狀況不好而陷入長時間的憂鬱,一定要提醒自己:不可以長時間心情不好,要練習著從不好的心情中跳出來,也就是配合淨罪集資。
學習聽聞,於上師本尊祈求加持,配合集資淨障,因為前輩的祖師都是這樣學的,那我們這樣學了,不能了解嗎?一定會越來越了解的,因為方法就是這樣,就像《廣論》裡邊說的:「以是不久,漸漸增長智慧能力,於彼一切悉能修學。」我們能不能聽聞空性呢?在聽了!能不能聽懂呢?慢慢一點點越來越懂。能不能思惟和修行呢?「悉能修學」,對不對?大家不要停息地聞思修空性,因為我們已經開始學了,所以一定要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