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0001 唯奢摩他不應喜足

大家好今天終於要開始學習毗缽舍那了很開心吧回想到很多年前我自己多次地祈請常師父為我們宣講毗缽舍那還有宣講奢摩他那時候師父總是說:「哎呀!我年紀大了,以後你來講。」當時我自己想:這怎麼可能結果時間就迅速、迅速地來到了現在在那之後,我也又跟仁波切啟白:「這個毗缽舍那要怎麼辦?」然後仁波切也說:「那你就講吧!」我在想從一開始師父講《廣論》到現在大家知道已經三十多年了有一些老學員學了三十多年的道次第天天渴望著學習毗缽舍那這一天終於來了來之不易

前面我們用三年的時間學完了第一輪的奢摩他在那個中間我也一邊在講奢摩他一邊在看毗缽舍那中間也有請問仁波切說:「有些同學他的基礎還沒有成熟到可以聽聞空性沒有學完前面的共道但他特別、特別地希求毗缽舍那那該怎麼辦呢?」然後仁波切想了想,就教誡我們說要在學習毗缽舍那之前學一遍《道次第略義》,串習過一遍前面的道次第才能夠學習毗缽舍那所以想要聽毗缽舍那的同學至少把《道次第略義》聽幾遍這是要求

我自己也把這次學習毗缽舍那視為一個珍貴的學習機會在不清楚的地方也會多次地請問師長也和寺院裡的法師們討論、學習因為毗缽舍那的義理要再再地加以抉擇長時間地對經論以及認識自心的這種所破要持續地用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就是要精進地、不懈地長久地、反覆地多次的學習所以在學習之前希望我自己和大家一起能夠殷重地發心為了利益一切如母有情我們一定要速疾成佛為了成佛,一定要知道成佛的因那就必須聽聞正法才能了解所以我們一定要懷著大乘的動機具足聽聞軌理斷器三過、依六種想來學習毗缽舍那

好吧!那我們就開始囉請把《廣論》翻到399頁因為這裡邊有一些要改譯的所以我還是用改譯的屆時會把改譯的給大家再印出來

過去曾經有四位祖師對於《廣論》的毗缽舍那寫過箋註合刊之後,就是我們現在所熟知的《四家合註》。這四位祖師分別是──知道了吧巴梭尊者語王堅穩尊者妙音笑大師以及札帝格西我們在學習《廣論‧毗缽舍那》的時候會參考一部分《四家合註》,有助於我們更深入地了解廣論》的原文

看399頁,《廣論》第2行看文

如是唯以如前已說正奢摩他心於一緣如其所欲安置故隨所安而住具無分別復離沈沒具足明顯又具喜樂勝利差別不應喜足

有了如同前文所說的寂止,「如前已說」的「前」是指什麼就是指前面奢摩他章生起了前面奢摩他章所說的寂止──這是有一個明顯的切點──那麼寂止是什麼樣呢再複習一下寂止是一種怎樣的心識怎樣的一種狀態呢就是我們的心對著所緣境比如說我們要觀想釋迦佛像當我們緣著這尊佛像的時候,「心於一緣如其所欲安置故隨所安而住具無分別」,我們的心能隨心所欲地安住在哪裡啊?佛像上隨心所自在這個隨心所自在以後可以暢想一下到多自在呢比如說我們一座想要觀想佛像或者靜坐三個小時乃至六個小時我的心都能夠隨我想像地那樣隨心所欲地安住在我想觀想的這一尊佛像上這個境界之上而且它還是有條件的──在安住的時候當下沒有任何的分別

注意喔這裡邊強調安住分的力量心能夠安住在境界上的這種力量──牢牢地安住在境界上的力量這就叫「安住分」,這是真正的奢摩他所獲得的力量這個安住是指除了善所緣沒有其他的分別了就是心裡只有佛像這裡邊所說的「無分別」,並不是指沒有分別心或者不是分別心事實上許多奢摩他也都還在分別心的範疇

那麼這裡邊的「無分別要怎麼理解呢這裡的無分別是指內心遠離了掉舉所以能隨心所欲地安住於一個所緣、一個善所緣在那個善所緣之上想安住多久就能安住多久想要內心安住在哪個所緣心就非常地聽話乖乖地安住於哪個所緣上不會散逸到所緣以外的其他地方這就是無分別這是第一個奢摩他具足的一個條件也是一個差別

第二個是「復離沈沒具足明顯」,這裡邊闡述什麼啊明顯分當我們的心緣在境界上的時候不僅僅能緣在境界上而且心在緣著對境的當下──注意喔──極為清楚明晰如果你緣想這個佛像極為清楚明晰的話它一定要遠離沉沒才做得到對不對沉沒又分兩個粗分沉沒和細分沉沒兩種可能現在我們在教理上先了解有這兩種具體用功的時候比如說粗分的沉沒什麼樣細分的沉沒什麼樣你在靜修的時候就會在心上直接認識它──在相續上,對吧遠離了粗細的兩種沉沒才有明晰清楚的明顯這一分在我們的觀境中現起了,對吧這個稱之為什麼?稱之為「明顯分」。真正的奢摩他必須具足安住分和明顯分這兩個條件遠離沉沒執取相的力量很強大所以具有清晰的差別這是第二個條件

那麼第三個差別是什麼?「又具足喜樂勝利差別」。這個勝利的差別還記不記得是指什麼了這個勝利就是指難能可貴的喜樂,「喜」是指心輕安的歡喜,「樂」是指身輕安的安樂無論是身輕安的安樂還是心輕安的歡喜都是修持寂止的利益就是說你要得到什麼好處呢就是你的身心都這麼歡喜所以喜樂是勝利的差別

以前談到我們想達到身心快樂無憂的很多條件比如說有人說動聽的話給你或者你想要有什麼、什麼都實現了想要這個、那個物質上的都實現了但是還有一種就是需要一個蒲團需要一個正確的教授──之前要學教法然後在蒲團上打坐生起奢摩他也一樣快樂無憂但是此處生起奢摩他的目的不是為了此生快樂無憂是為了解脫及一切智智的必修條件──就是空性,對吧所以獲得奢摩他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也是具有非常多的勝利也是讓我們心馳神往的一個目標

但是獲得了具有三個差別的寂止之後可不可以以此為足呢大師叮嚀我們說:「不應喜足這樣夠不夠呢雖然獲得了難能可貴的寂止之後身心會感到無比地舒適、愉悅好像天堂一般無比地安樂即使處在這樣快樂無憂的狀態下遠遠還是不夠的因為離我們想要得到的究竟快樂還是相差甚遠所以大師說不應喜足

在這裡就有一個問題了大師說不應喜足那麼是否意味著得到奢摩他是很容易滿足呢為什麼得到奢摩他容易感到喜足這中間有什麼險路歧途嗎

又具喜樂勝利差別」,這當中的喜樂一般的「靜慮支分」分為三種哪三種啊對治的支分、勝利的支分以及依處的支分比如說第一靜慮根本定具有尋伺對治的支分以尋伺對欲界離欲所以尋伺是對治的支分對欲界離欲後就能獲得一種勝利就是喜受所以喜受是勝利的支分對治及勝利的支分都是建立在一個依處之上那個依處或基礎是什麼呢就是三摩地所以三摩地是依處的支分

這裡邊的喜樂如果理解為喜樂的感受那麼奢摩他不一定具足喜樂的支分比如第四靜慮以上的根本定因為不具有喜樂或樂受所以不具有喜樂的支分而妙音笑大師將此處的喜樂解釋為輕安的喜樂如果喜樂是指輕安的喜樂所有奢摩他都必須具足輕安所以就必須具足此處的喜樂關於喜樂的內涵與安立的方式在五大論中有詳細的辨析以後我們可以繼續地學

三摩地是不是奢摩他呢三摩地並不等於奢摩他平常我們能專注在一個所緣上都是依靠著三摩地這個心所的力量比如當我們專注地看書甚至專注地凝視著天上的流雲當我們經過修鍊獲得身心輕安的時候三摩地才會成為奢摩他所以奢摩他一定是三摩地但三摩地不一定是奢摩他

獲得奢摩他的行者會產生身心的殊妙輕安獲得能夠專一所緣的這個堪能性──就是這個能力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很大的特色你們猜是什麼有沒有猜到就是能壓伏煩惱令煩惱暫不現行令煩惱暫不現行是什麼意思就是心裡清清淨淨地好像沒有煩惱一樣因為它不現行嘛就像你屋子裡邊沒有垃圾看起來非常非常地整潔和乾淨至於那個垃圾是藏到什麼地方了可能藏到一個地方那就不知道了

依據奢摩他的層次所能夠壓伏的煩惱也會有不同層次的級別這個輪迴世界大家都知道分為欲界、色界和無色界三界它們有各自所屬的煩惱那欲界的煩惱大家覺得是粗的還是細的顯然是最粗的色界就在中間了色界是其次無色界的煩惱是最輕的色界又分成幾個靜慮啊第一靜慮、第二靜慮、第三靜慮第四靜慮四重天無色界又分成幾重天?四重天──空無邊、識無邊、無所有和有頂四重天

當獲得了色界定修習粗靜相也就是修第一靜慮是寂靜妙樂的欲界是什麼欲界是粗劣的透過如此地修持我們嘗過寂靜的妙樂還能對這種粗劣的欲界的樂有興趣嗎沒有所以透過這樣的修持之後我們就會對欲界五光十色的原來好像對我們很有誘惑力的那些煩惱離欲──就離開了它不能再綁住我們所以欲界的有些煩惱就暫時不會再來打擾我們了那同理可推──就是往上走──每往上一層的粗靜相的禪定就能夠多壓伏一層煩惱但是即便如此粗靜相能壓伏的煩惱有沒有限度呢它不是無限的,它是有限度的因為三界最高天就是有頂天都是輪迴所攝它只能壓伏到無所有以下的煩惱無法壓伏到有頂天的煩惱最高天壓伏不了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禪定會受到它的所依身也就是異熟身的這個限制比如說世間的禪定無論修得再再怎麼堅固最終它的力量都會消盡就算是多長呢時間可能是八萬四千大劫有頂天的天人的壽命就是八萬四千大劫你生到那麼高的天上經過這麼長的時候都沒有任何作意沒有思考任何事情八萬四千大劫也會不會消盡啊會不會剎那、剎那消盡也會有消盡的一天等到定力消盡了之後那個有情怎麼辦他肯定是要從定而起呀出定的時候原來壓伏煩惱的力量是靠什麼靠定力那壓伏煩惱的力量就消失了消失了的時候這個時候下界的煩惱會不會再度生起就全出來了為什麼?因為它們只是暫時地壓伏現行所以下界的煩惱再度生起的時候就繼續牽引著這個修了那麼長、那麼長定的有情他在輪迴裡再度地受生很顯然只有禪定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對不對我們必須進一步地希求於空性的修為

好!今天就講到這兒

《菩提道次第廣論》原文改譯參考表

頁數行數原譯(福智第三版)改譯改譯原因
3992如其所欲安置而住,無諸分別如其所欲安置,故隨所安而住,具無分別據藏文改譯。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YouTube頻道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