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 |
四家合註 |
原譯(福智第三版) |
改譯 |
改譯原因 |
---|---|---|---|---|
P336-L3 |
P28 |
別學後二波羅蜜多 |
別學後二波羅蜜多者 |
依據法尊法師1948年版《廣論》(以下簡稱’48年版廣論)補譯。 |
P336-L3 |
P28 |
毘缽舍那 |
毘缽舍那道理 |
據藏文補譯。 |
P336-L3 |
P28 |
如其次第 |
此二如其次第 |
據藏文補譯。 |
P336-L5 |
P34 |
理須雙修 |
須雙修之因相 |
據藏文改譯。 |
P336-L5 |
P34 |
次第決定 |
次第決定之理 |
據藏文補譯。 |
P336-L9 |
P35 |
身中 |
相續 |
據藏文改譯。 |
P336-L10 |
P35 |
實是已得修所成之功德 |
實是已得修所成者相續之德 |
據藏文改譯。 |
P336-L10 |
P35 |
然以善緣心一境性諸三摩地 |
然於善所緣心一境性以上諸三摩地 |
據藏文補譯。 |
P336-L11 |
P35 |
揀擇 |
簡擇 |
按揀擇為選擇之義,藏文原意為分辨之義,簡亦有分辨之義,故據藏文改譯。 |
P336-L11 |
P35 |
盡所有性 |
盡所有性義 |
據藏文補譯。 |
P337-L4 |
P41 |
如《解深密經》云:「眾生為相縛,及為粗重縛,要勤修止觀,爾乃得解脫。」 |
又《解深密經》云:「眾生由修觀,以及奢摩他,乃從粗重縛,及相縛解脫。」 |
法尊法師係依玄奘大師譯《解深密經》文譯出,為配合箋註,據藏文改譯。 |
P337-L5 |
P41 |
所有 |
所住 |
據藏文改譯。 |
P337-L5 |
P41 |
內心顛倒 |
顛倒有境 |
據藏文改譯。 |
P337-L5 |
P41 |
謂於外境前後所生顛倒習氣 |
謂於顛倒境前後所生耽著,潤彼習氣 |
據藏文改譯。 |
P337-L6 |
P41 |
《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說,前者為觀所斷,後者為止所斷 |
前者為觀所斷,後者為止所斷,是為《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所說 |
據藏文改譯。 |
P337-L6 |
P41 |
此上 |
此等 |
據藏文改譯。 |
P337-L8 |
P44 |
第二、顯示此二攝一切定 |
第二者 |
據藏文改譯。 |
P337-L8 |
P44 |
總攝彼一切扼要 |
總攝彼一切之扼要者 |
據藏文改譯。 |
P337-L9 |
P44 |
然總攝 |
然總攝彼 |
據’48年版《廣論》改譯。 |
P337-L11 |
P44 |
應求一切等持總聚止觀二品 |
應善尋求一切等持總綱—止觀二者將護道理 |
據藏文補譯。 |
P337-L11 |
P44 |
修次下編 |
修次下篇 |
修次初、中、下三「編」,以下據’48年版《廣論》統一為「篇」。 |
P337-L12 |
P44 |
止觀二品 |
止觀二者 |
本章中「品」字多作「相似品」解,此處實指止觀二者,而非指其相似品,故改譯。 |
P337-L12 |
P44 |
當說 |
故當說彼 |
據藏文補譯。 |
P337-L13 |
P44 |
修次中編 |
修次中篇 |
統一為「篇」。 |
P337-L13 |
P44 |
亦云 |
云 |
據藏文改譯。 |
P337-L13 |
P44 |
二品 |
二者 |
本章中「品」字多作「相似品」解,此處實指止觀二者,而非指其相似品,故改譯。 |
P337-L13 |
P44 |
應修 |
定應修學 |
據藏文補譯。 |
P338-L1 |
P48 |
第三、止觀自性,分二:初、奢摩他自性 |
第三中,奢摩他自性者 |
據藏文改譯。 |
P338-L1 |
P48 |
空間 |
空閒 |
據’48年版《廣論》改譯。 |
P338-L3 |
P48 |
如是菩薩能求奢摩他 |
如是是為菩薩遍尋奢摩他 |
據藏文改譯。 |
P338-L4 |
P49 |
由念正知,令能緣心於所緣境相續安住而不散亂 |
緣彼之心不向餘散,由念正知於彼所緣相續繫念 |
據藏文改譯。 |
P338-L7 |
P52 |
二毘缽舍那自性 |
毘缽舍那自性者 |
據藏文補譯。 |
P338-L9 |
P52 |
如是菩薩能善巧毘缽舍那 |
如是是為菩薩善巧毘缽舍那 |
據藏文改譯。 |
P339-L1 |
P53 |
非執諦實 |
非是實執 |
據藏文改譯。 |
P339-L1 |
P53 |
明了境相 |
分辨境相 |
據藏文改譯。 |
P339-L3 |
P56 |
如云 |
亦明顯云 |
據藏文改譯。 |
P339-L4 |
P56 |
云 |
亦云 |
據藏文補譯。 |
P339-L5 |
P56 |
及善思擇法,應知是止觀 |
及善擇法故,是寂止勝觀 |
據藏文改譯。 |
P339-L5 |
P56 |
定 |
正定 |
據藏文補譯。 |
P339-L6 |
P56 |
云 |
亦云 |
據藏文補譯。 |
P339-L7 |
P56 |
安住、等住 |
安住 |
據藏文改譯。 |
P339-L8 |
P56 |
思惟 |
作意 |
據藏文改譯。 |
P339-L10 |
P56 |
此文 |
此文如前 |
據藏文補譯。 |
P339-L10 |
P56 |
故於前文所明止觀應生定解 |
能於前文所明止觀堅固定解 |
據藏文改譯。 |
P339-L10 |
P56 |
編 |
篇 |
統一為「篇」。 |
P339-L12 |
P57 |
思擇真實 |
但唯於彼思擇之者 |
據藏文改譯。 |
P339-L12 |
P62 |
云 |
亦云 |
據藏文補譯。 |
P339-L13 |
P63 |
盡所有性 |
盡所有性之義 |
據藏文補譯。 |
P340-L1 |
P63 |
《解深密經》云 |
以此亦即《深密》密意,如云 |
據藏文補譯。 |
P340-L3 |
P63 |
寂靜論師如前所說 |
由是如前寂靜論師所說 |
據藏文改譯。 |
P340-L4 |
P63 |
能俱緣如所有性、盡所有性 |
有緣取如所有性、盡所有性二者 |
據藏文改譯。 |
P340-L5 |
P63 |
即說名止 |
故名寂止 |
據藏文改譯。 |
P340-L5 |
P63 |
即名勝觀 |
故名勝觀 |
據藏文改譯。 |
P340-L6 |
P63 |
無明了相 |
無有明了之明分力 |
據藏文改譯。 |
P340-L6 |
P63 |
明了力 |
明分力 |
據藏文改譯。 |
P340-L8 |
P63 |
揀擇 |
簡擇 |
據藏文改譯。 |
P340-L8 |
P63 |
又 |
特於 |
據藏文改譯。 |
P340-L8 |
P63 |
力 |
明分力 |
據藏文補譯。 |
P340-L10 |
P68 |
性 |
境 |
據藏文改譯。 |
P340-L12 |
P68 |
雖未獲得實性見解,但若執心令無分別,現可生起 |
現前可證,雖未獲得實性見解,但可執心令無分別 |
據藏文改譯。 |
P340-L13 |
P68 |
風生堪能 |
生堪能風 |
據藏文改譯。 |
P340-L13 |
P68 |
身心法爾 |
彼生起時,身心法爾 |
據藏文補譯。 |
P340-L13 |
P68 |
喜樂 |
安樂 |
據藏文改譯。 |
P341-L1 |
P68 |
令心明了 |
能令心起明分 |
據藏文改譯。 |
P341-L2 |
P68 |
諸 |
故 |
據藏文改譯。 |
P341-L4 |
P70 |
理須雙修 |
須雙修止觀之因相 |
據藏文改譯。 |
P341-L6 |
P70 |
亦須定解真義無倒妙慧 |
若具無倒定解真義妙慧 |
據藏文改譯。 |
P341-L7 |
P70 |
心不散亂 |
住心不散 |
據藏文補譯。 |
P341-L9 |
P70 |
分別風之所動搖 |
動搖分別風所攪擾 |
據藏文改譯。 |
P341-L9 |
P70 |
亦定 |
遂終 |
據藏文改譯。 |
P341-L9 |
P70 |
二品 |
二者 |
據藏文改譯。 |
P341-L9 |
P70 |
編 |
篇 |
統一為「篇」。 |
P341-L10 |
P70 |
不生明了智慧光明,故當雙修 |
以是不生明了智光,故當同等習近二者 |
據藏文改譯。 |
P341-L10 |
P70 |
《大般涅槃經》云 |
由此《大般涅槃經》亦云 |
據藏文補譯。 |
P341-L12 |
P71 |
不動心故 |
不能動心 |
據藏文改譯。 |
P341-L13 |
P71 |
安住所緣 |
自然安住所緣 |
據藏文補譯。 |
P342-L1 |
P71 |
證無我義 |
由證無我之真實性 |
據藏文改譯。 |
P342-L1 |
P71 |
山王 |
山嶽 |
據藏文改譯。 |
P342-L1 |
P71 |
應知差別 |
應各分別 |
據藏文改譯。 |
P342-L3 |
P76 |
無我影像且不明顯 |
無我義總亦不明顯 |
據藏文改譯。 |
P342-L4 |
P76 |
影像 |
義總 |
據藏文改譯。 |
P342-L4 |
P76 |
不散動心 |
心不動分 |
據藏文改譯。 |
P342-L5 |
P76 |
通達實義 |
達實義分 |
據藏文改譯。 |
P342-L5 |
P76 |
照色 |
照色之分 |
據藏文補譯。 |
P342-L5 |
P76 |
前念燈火 |
前炷及火 |
據藏文改譯。 |
P342-L6 |
P77 |
燈固不動 |
燈火不動堅固之分 |
據藏文補譯。 |
P342-L6 |
P77 |
則從幔生 |
則從帳幔等生 |
據藏文補譯。 |
P342-L6 |
P77 |
若心無掉沈不平等相,住奢摩他定,次以慧觀,能證真實 |
若慧具足心無沈掉不平等相奢摩他之等引,以彼觀之,當知真實之義 |
據藏文改譯。 |
P342-L7 |
P77 |
編 |
篇 |
統一為「篇」。 |
P342-L8 |
P77 |
說 |
亦說 |
據藏文補譯。 |
P342-L9 |
P77 |
又成就奢摩他已 |
又若成就奢摩他 |
據藏文改譯。 |
P342-L10 |
P77 |
修觀慧時 |
妙觀察慧所觀察修 |
據藏文改譯。 |
P342-L11 |
P77 |
皆有大力 |
力皆極大 |
據藏文補譯。 |
P342-L11 |
P77 |
散心 |
散於其餘所緣 |
據藏文補譯。 |
P342-L13 |
P81 |
定 |
住等持 |
據藏文補譯。 |
P342-L13 |
P81 |
如欲而住 |
任欲遣使 |
據藏文改譯。 |
P343-L1 |
P81 |
須於 |
亦於 |
據藏文改譯。 |
P343-L1 |
P81 |
通利溝 |
濬溝渠 |
據’48年版《廣論》改譯。 |
P343-L2 |
P81 |
更須修集緣如所有及盡所有妙慧、施心、戒心、忍辱、精進、淨信及厭離等無邊眾善,滅無邊失 |
更須將護所緣行相,謂緣如所有及盡所有境智慧、施心、戒心、忍辱、精進、淨信及厭離等,諸能攝無邊善、滅無邊失者 |
據藏文改譯。 |
P343-L3 |
P81 |
不能增長廣大善行 |
應知不能令於善行起大功效 |
據藏文補譯。 |
P343-L4 |
P81 |
觀察慧 |
觀察慧所觀察修 |
據藏文補譯。 |
P343-L4 |
P82 |
又 |
尤 |
據藏文改譯。 |
P343-L4 |
P82 |
觀慧引生恆常猛利定解 |
引生恆常猛利定解方便,謂以觀慧觀擇將護,如是 |
據藏文補譯。 |
P343-L5 |
P82 |
唯 |
縱 |
據藏文改譯。 |
P343-L5 |
P82 |
能 |
容 |
據藏文改譯。 |
P343-L6 |
P82 |
編 |
篇 |
統一為「篇」。 |
P343-L6 |
P82 |
煩惱現行 |
煩惱 |
據藏文改譯。 |
P343-L8 |
P82 |
斷諸 |
善摧 |
據藏文改譯。 |
P343-L8 |
P83 |
云 |
亦云 |
據藏文補譯。 |
P343-L8 |
P83 |
外道 |
勝行 |
據藏文改譯。 |
P343-L9 |
P83 |
菩薩 |
菩薩藏 |
據藏文補譯。 |
P343-L10 |
P83 |
聖調伏法 |
聖法毘奈耶 |
據藏文改譯。 |
P343-L10 |
P83 |
憍慢 |
我慢 |
據藏文改譯。 |
P343-L11 |
P83 |
不能解脫諸大苦蘊 |
亦復不能解脫苦蘊 |
據藏文改譯。 |
P343-L11 |
P83 |
聽聞 |
聽聞隨順 |
據藏文補譯 |
P343-L12 |
P83 |
云 |
亦云 |
據藏文補譯。 |
P343-L13 |
P83 |
云 |
亦云 |
據藏文補譯。 |
P344-L2 |
P87 |
次第決定 |
次第決定之理者 |
據藏文補譯。 |
P344-L3 |
P87 |
編 |
篇 |
統一為「篇」。 |
P344-L3 |
P88 |
此二 |
此之 |
據’48年版《廣論》改譯。 |
P344-L4 |
P88 |
法及法性 |
有法、法性 |
據藏文補譯。 |
P344-L5 |
P88 |
同時俱起 |
即可俱起 |
據藏文補譯。 |
P344-L5 |
P88 |
此說觀前先修止者 |
此說止為勝觀前行之理者 |
據藏文改譯。 |
P344-L5 |
P88 |
非說引生正見通達無我 |
非說引生證無我正見之領解 |
據藏文改譯。 |
P344-L6 |
P88 |
強力之感覺 |
轉心覺受 |
據藏文改譯。 |
P344-L7 |
P88 |
思擇 |
思擇串習 |
據藏文補譯。 |
P344-L7 |
P88 |
此亦能生強力感覺 |
亦能轉心 |
據藏文改譯。 |
P344-L7 |
P88 |
若相違者 |
以若相違 |
據藏文改譯。 |
P344-L8 |
P88 |
強力之感覺 |
轉心覺受 |
據藏文改譯。 |
P344-L9 |
P88 |
觀前修止為何耶?如 |
觀須寂止,道理為何?於此 |
據藏文改譯。 |
P344-L10 |
P88 |
相應 |
隨順 |
據’48年版《廣論》改譯。 |
P344-L10 |
P88 |
先未得止者 |
若未得止 |
據藏文改譯。 |
P344-L10 |
P88 |
僅以觀慧而修思擇 |
縱以觀慧任作何許觀修 |
據藏文改譯。 |
P344-L11 |
P88 |
觀須止因 |
觀須止為因 |
據藏文補譯。 |
P344-L12 |
P91 |
故若非僅由住一境,即以觀慧思擇之力 |
是故觀慧不住一境,即以思擇之力 |
據藏文改譯。 |
P344-L13 |
P91 |
非此 |
僅此不立 |
據藏文補譯。 |
P344-L13 |
P91 |
又未得止者 |
以初未得寂止 |
據藏文補譯。 |
P345-L1 |
P91 |
不能 |
終不 |
據藏文改譯。 |
P345-L2 |
P91 |
之外 |
之法 |
據藏文補譯。 |
P345-L2 |
P91 |
修觀 |
求觀 |
據藏文改譯。 |
P345-L2 |
P91 |
修止 |
求止 |
據藏文改譯。 |
P345-L2 |
P91 |
次修勝觀決定次第 |
依此而修勝觀次第 |
據藏文改譯。 |
P345-L3 |
P91 |
思擇 |
別別觀察之觀修 |
據藏文改譯。 |
P345-L3 |
P91 |
建立為觀者 |
作為發觀之理 |
據藏文改譯。 |
P345-L3 |
P91 |
修止 |
求止 |
據藏文改譯。 |
P345-L3 |
P91 |
次乃 |
次乃依之 |
據藏文補譯。 |
P345-L4 |
P91 |
不應 |
極非 |
據藏文改譯。 |
P345-L4 |
P91 |
《解深密經》 |
以如前引《解深密經》 |
據藏文補譯。 |
P345-L4 |
P91 |
要依 |
要依獲得 |
據藏文補譯。 |
P345-L5 |
P92 |
修觀 |
修觀次第 |
據藏文補譯。 |
P345-L6 |
P92 |
編 |
篇 |
統一為「篇」。 |
P345-L7 |
P92 |
修 |
求 |
據藏文改譯。 |
P345-L8 |
P92 |
轍 |
車 |
據藏文改譯。 |
P345-L9 |
P95 |
新生 |
最初新生 |
據藏文補譯。 |
P345-L9 |
P95 |
若先已生,則無決定次第,亦可先修毘缽舍那,次修奢摩他 |
後亦可先修毘缽舍那,次修奢摩他,故無決定次第。若爾 |
據藏文改譯。 |
P345-L11 |
P95 |
未到定 |
近分定 |
據藏文改譯。 |
P345-L11 |
P95 |
三摩地 |
根本定 |
據藏文改譯。 |
P345-L11 |
P95 |
證 |
現證 |
據藏文補譯。 |
P345-L13 |
P95 |
於此無間住心 |
彼便宴坐,無間住心 |
據藏文補譯。 |
P346-L2 |
P100 |
學雙運法 |
彼二雙運之法 |
據藏文補譯。 |
P346-L3 |
P100 |
奢摩他 |
奢摩他之理 |
據藏文補譯。 |
P346-L4 |
P100 |
諸瑜伽師先集資糧,即是速易成止之因 |
諸瑜伽師當依速易成止之因—寂止資糧 |
據藏文補譯。 |
P346-L4 |
P100 |
住具五德之處 |
謂住具五德處 |
據’48年版《廣論》改譯。 |
P346-L7 |
P100 |
云 |
亦云 |
據藏文補譯。 |
P346-L7 |
P100 |
易得 |
善得 |
據藏文改譯。 |
P346-L7 |
P100 |
不貪眾多上妙衣服 |
無增上貪眾多上妙法衣 |
據藏文補譯。 |
P346-L8 |
P100 |
雖得微少粗弊衣等 |
但得微劣法衣等物 |
據藏文補譯。 |
P346-L10 |
P100 |
悔除 |
還淨 |
據藏文改譯。 |
P346-L10 |
P100 |
貪欲 |
欲 |
據藏文改譯。 |
P346-L10 |
P100 |
於貪欲等 |
謂於諸欲 |
據藏文改譯。 |
P346-L12 |
P100 |
貪 |
增上貪 |
據藏文補譯。 |
P346-L12 |
P100 |
由是修習,能斷貪等諸惡尋思 |
應如是修,斷除一切諸欲尋思 |
據藏文改譯。 |
P346-L12 |
P100 |
編 |
篇 |
統一為「篇」。 |
P346-L13 |
P100 |
之意 |
之意而說 |
據藏文補譯。 |
P347-L1 |
P103 |
正定 |
妙定 |
據藏文改譯。 |
P347-L3 |
P103 |
前六法 |
前六等 |
據藏文改譯。 |
P347-L3 |
P103 |
編 |
篇 |
統一為「篇」。 |
P347-L5 |
P103 |
云 |
亦云 |
據藏文補譯。 |
P347-L6 |
P103 |
十三資糧 |
十三支分或資糧等 |
據藏文補譯。 |
P347-L7 |
P106 |
奢摩他 |
奢摩他之理 |
據藏文補譯。 |
P347-L11 |
P106 |
編 |
篇 |
統一為「篇」。 |
P347-L11 |
P106 |
編 |
篇 |
統一為「篇」。 |
P347-L11 |
P106 |
於安樂具身具八法 |
於極柔軟安樂坐墊具身威儀八法 |
據藏文補譯。 |
P347-L11 |
P106 |
足者 |
其中足者 |
據藏文補譯。 |
P347-L11 |
P106 |
或半跏趺 |
或半跏趺,應如是行 |
據藏文補譯。 |
P347-L12 |
P107 |
莫 |
亦莫 |
據’48年版《廣論》補譯。 |
P347-L12 |
P107 |
端身內念 |
內住正念端身而坐 |
據藏文補譯。 |
P348-L1 |
P107 |
徐徐而轉 |
徐徐而轉,應如是行 |
據藏文補譯。 |
P348-L2 |
P107 |
因緣 |
因相 |
據藏文改譯。 |
P348-L4 |
P107 |
威儀 |
威儀宴坐 |
據藏文補譯。 |
P348-L5 |
P107 |
因緣 |
因相 |
據藏文改譯。 |
P348-L5 |
P107 |
結跏趺坐 |
說應結跏趺坐 |
據藏文補譯。 |
P348-L5 |
P107 |
為令不生 |
是說為令不生 |
據藏文補譯。 |
P348-L5 |
P107 |
先應 |
如是先應 |
據藏文補譯。 |
P348-L7 |
P110 |
次第 |
次第者 |
據藏文補譯。 |
P348-L8 |
P110 |
更於彼上加《聲聞地》所說六力、四種作意及九住心 |
謂於彼上須加《聲聞地》所說六力、四種作意及九住心而修 |
據藏文補譯。 |
P348-L8 |
P110 |
大師 |
大師於自 |
據藏文補譯。 |
P348-L9 |
P110 |
九住心,及斷六過 |
九種住心方便,及六過失 |
據藏文改譯。 |
P348-L10 |
P110 |
中觀宗三編《修次》 |
《中觀修次》三篇 |
據藏文改譯。 |
P348-L11 |
P110 |
現在 |
近世 |
據藏文改譯。 |
P348-L12 |
P111 |
定終不成 |
不說能成等持 |
據藏文補譯。 |
P348-L12 |
P111 |
此語 |
現見此語 |
據藏文補譯。 |
P348-L13 |
P117 |
道次第 |
道次第引導之理 |
據藏文補譯。 |
P348-L13 |
P117 |
《五分》 |
《瑜伽師地》 |
據常用譯法改譯。 |
P349-L1 |
P117 |
然於一處 |
又於一論 |
據藏文改譯。 |
P349-L2 |
P117 |
則於 |
亦於 |
據藏文改譯。 |
P349-L2 |
P117 |
九住心 |
九種住心方便 |
據藏文補譯。 |
P349-L3 |
P117 |
蓮花戒 |
嘎瑪喇西拉 |
為配合箋註,據藏文改譯。 |
P349-L3 |
P117 |
佛像、空點、種子形 |
本尊身、空點、咒字 |
據藏文改譯。 |
P349-L4 |
P117 |
尤於 |
現見尤於 |
據藏文補譯。 |
P349-L5 |
P117 |
較 |
極 |
據藏文改譯。 |
P349-L5 |
P117 |
然能 |
然見能知 |
據藏文補譯。 |
P349-L5 |
P117 |
妄執開示心要義理別有教授 |
妄執別有開示心要義理教授 |
據藏文改譯。 |
P349-L6 |
P117 |
於彼 |
現見於彼 |
據藏文補譯。 |
P349-L6 |
P117 |
然此 |
今此 |
據藏文改譯。 |
P349-L7 |
P117 |
皆取 |
唯取 |
據藏文改譯。 |
P349-L7 |
P117 |
所出 |
所出,以之為重 |
據藏文補譯。 |
P349-L8 |
P120 |
繫心 |
心注 |
據藏文改譯。 |
P349-L8 |
P120 |
住所緣 |
注所緣 |
據藏文改譯。 |
P349-L9 |
P120 |
住所緣 |
注所緣 |
據藏文改譯。 |
P349-L11 |
P120 |
身心輕安,喜樂增廣 |
喜樂增廣身心輕安 |
據藏文改譯。 |
P349-L12 |
P120 |
然 |
為 |
據藏文改譯。 |
P349-L12 |
P120 |
然 |
為 |
據藏文改譯。 |
P349-L13 |
P120 |
生堅信心 |
引動心意堅固信心 |
據藏文改譯。 |
P350-L1 |
P120 |
者 |
而 |
據藏文改譯。 |
P350-L3 |
P122 |
身心喜樂 |
由增心喜、身安樂故 |
據藏文改譯。 |
P350-L5 |
P122 |
毘缽舍那 |
毘缽舍那證德 |
據藏文補譯。 |
P350-L5 |
P122 |
若能思惟此諸功德,則於修定增長勇悍。生勇悍故,恆樂修定 |
凡思惟已,能於修定增勇悍者,是諸功德皆應了知而修。若生勇悍,恆常策勵向內修定 |
據藏文補譯。 |
P350-L6 |
P122 |
得已不失,能數修習 |
得已亦能數數趣修,故難退失 |
據藏文改譯。 |
P350-L7 |
P126 |
住所緣 |
注所緣 |
據前藏文科文改譯。 |
P350-L7 |
P126 |
明心住之所緣 |
明心住之事—所緣 |
據藏文補譯。 |
P350-L7 |
P126 |
心於所緣如何安住 |
如何心注所緣之理 |
據藏文改譯。 |
P350-L8 |
P126 |
正明所緣 |
明正所緣 |
據藏文改譯。 |
P350-L13 |
P126 |
住 |
而住心時 |
據藏文補譯。 |
P351-L1 |
P126 |
影像 |
影像或行相 |
據藏文補譯。 |
P351-L5 |
P127 |
作意所緣 |
緣彼作意 |
據藏文改譯。 |
P351-L5 |
P127 |
遠離粗重 |
由是之力遠離各自粗重 |
據藏文補譯。 |
P351-L7 |
P130 |
慈愍 |
慈心 |
據藏文改譯。 |
P351-L11 |
P131 |
除法 |
除彼等外 |
據藏文改譯。 |
P351-L11 |
P131 |
於 |
緣 |
據藏文改譯。 |
P351-L12 |
P131 |
住心不散 |
令心不散餘處而緣 |
據藏文補譯。 |
P351-L13 |
P133 |
蘊 |
其中蘊 |
據藏文補譯。 |
P352-L2 |
P133 |
等無間緣 |
無間緣 |
據藏文改譯。 |
P352-L3 |
P133 |
謂從善業生可愛果 |
謂從善生可愛異熟 |
據藏文改譯。 |
P352-L4 |
P133 |
從不善業生可愛果是名非處 |
從不善生可愛異熟是非處等 |
據藏文改譯。 |
P352-L4 |
P133 |
緣起 |
緣起別相 |
據藏文補譯。 |
P352-L5 |
P133 |
此是了知 |
由此能知 |
據藏文改譯。 |
P352-L5 |
P134 |
相 |
執取相 |
據藏文補譯。 |
P352-L7 |
P135 |
暫傷 |
壓伏 |
據藏文改譯。 |
P352-L8 |
P135 |
行 |
行相 |
據譯經院體例改譯。 |
P352-L8 |
P135 |
諸境所現影像 |
所現諸境行相 |
據藏文改譯。 |
P352-L10 |
P136 |
編 |
篇 |
統一為「篇」。 |
P352-L11 |
P136 |
蘊等總攝諸法 |
總攝諸法蘊等 |
據藏文改譯。 |
P352-L12 |
P136 |
所攝 |
所攝之理 |
據藏文補譯。 |
P352-L12 |
P136 |
譬如觀擇而修,能生觀慧 |
譬如別別簡擇而串習之,能生妙觀察慧 |
據藏文改譯。 |
P353-L1 |
P136 |
一切法 |
一切法之理 |
據藏文補譯。 |
P353-L2 |
P138 |
又,淨行所緣,上品貪行等易除貪等 |
此中,淨行所緣如所宣說,易除貪等上品行者之貪等 |
據藏文改譯。 |
P353-L4 |
P138 |
殊勝 |
具足殊勝所為之 |
據藏文補譯。 |
P353-L5 |
P138 |
有緣塊石草木等物 |
或以塊石草木等為所緣依處 |
據藏文改譯。 |
P353-L5 |
P138 |
所緣住心 |
注所緣處持心 |
據藏文補譯。 |
P353-L6 |
P138 |
所緣 |
所緣境 |
據藏文補譯。 |
P353-L6 |
P138 |
此是未解修空 |
是全未解修空道理 |
據藏文補譯。 |
P353-L7 |
P138 |
為知何事,故亦定有所知 |
則須承許所知,由知該事乃立為知 |
據藏文改譯。 |
P353-L8 |
P138 |
凡三摩地皆是著相 |
彼三摩地亦是著相 |
據’48年版《廣論》改譯。 |
P353-L9 |
P138 |
觀 |
關 |
據’48年版《廣論》改譯。 |
P353-L9 |
P138 |
所緣 |
所緣境 |
據藏文補譯。 |
P353-L10 |
P139 |
是則緣於唯心所緣,持心不散 |
是則定須緣於唯心所緣,持心全不流散為相 |
據藏文補譯。 |
P353-L10 |
P139 |
言無所緣與自心相違 |
言無所緣便與自心體驗相違 |
據藏文補譯。 |
P353-L11 |
P139 |
故於住心之所緣 |
故於住心所緣依處 |
據藏文改譯。 |
P353-L12 |
P139 |
隨一所緣 |
於隨一所緣 |
據藏文補譯。 |
P354-L1 |
P141 |
事 |
境者 |
據’48年版《廣論》改譯。 |
P354-L5 |
P141 |
云 |
亦云 |
據藏文補譯。 |
P354-L6 |
P141 |
又彼所緣各別決定,故於所緣定應勤修 |
又彼所緣唯是各別決定,是故彼等定應以彼所緣勤修 |
據藏文補譯。 |
P354-L6 |
P141 |
故於所緣定應勤學 |
故定勤修彼等所緣 |
據藏文改譯。 |
P354-L7 |
P142 |
攝心 |
持心即可 |
據藏文補譯。 |
P354-L8 |
P142 |
住心 |
少分住心 |
據藏文補譯。 |
P354-L12 |
P142 |
可愛境等 |
貪欲境等 |
據藏文改譯。 |
P354-L13 |
P145 |
如 |
亦如 |
據藏文補譯。 |
P355-L5 |
P145 |
通達 |
厭患 |
據藏文改譯。 |
P355-L7 |
P145 |
有是 |
有者可為 |
據藏文補譯。 |
P355-L9 |
P145 |
正定所緣攝持心處 |
定所緣處、持心之事 |
據藏文改譯。 |
P355-L9 |
P145 |
影像 |
影像或行相 |
據藏文補譯。 |
P355-L10 |
P145 |
即此影像亦名『三摩地相』 |
即此影像亦名『影像』,亦名『三摩地相』 |
據藏文補譯。 |
P356-L2 |
P148 |
已說如是多種所緣,今當緣何而修止耶 |
如作是念:若爾,已說如是多種所緣,今於此中當依何等所緣而修止耶 |
據藏文補譯。 |
P356-L3 |
P148 |
尤其上品貪行者等修奢摩他時 |
尤其定當修成最下奢摩他者,若是上品貪行者等 |
據藏文補譯。 |
P356-L3 |
P148 |
所緣各別決定 |
須依決定所緣 |
據藏文改譯。 |
P356-L4 |
P148 |
相應 |
隨順 |
據’48年版《廣論》改譯。 |
P356-L4 |
P148 |
若不久修淨行所緣 |
以雖修淨行所緣,然未經久 |
據藏文改譯。 |
P356-L5 |
P149 |
淨行所緣。多尋思者尤應修息 |
淨行所緣弗能成故。尤其多尋思者定應修息 |
據藏文補譯。 |
P356-L5 |
P149 |
於前所說 |
於如前說 |
據藏文補譯。 |
P356-L6 |
P149 |
編 |
篇 |
統一為「篇」。 |
P356-L7 |
P149 |
說多所緣 |
亦說多種 |
據藏文改譯。 |
P356-L8 |
P149 |
內緣有二 |
其中內緣亦有二種 |
據’48年版《廣論》改譯。 |
P356-L9 |
P149 |
三昧耶相 |
殊勝標幟 |
據藏文改譯。 |
P356-L10 |
P149 |
佛身 |
身 |
據藏文改譯。 |
P356-L11 |
P149 |
隨念諸佛 |
是隨念佛 |
據藏文改譯。 |
P356-L11 |
P149 |
可作 |
則可緣作 |
據藏文改譯。 |
P356-L12 |
P149 |
故此所緣最為殊勝 |
極為殊勝 |
據藏文改譯。 |
P356-L12 |
P149 |
又如 |
又如前引 |
據藏文補譯。 |
P357-L1 |
P149 |
有如是等眾多義利 |
現見有如是等眾多所為 |
據藏文補譯。 |
P357-L2 |
P149 |
廣如《現在諸佛現住三摩地經》所明。又如《修次下編》所說,定應了知 |
廣於《現在諸佛現住三摩地經》詳明,故如《修次下篇》所說,定應從彼了知 |
據’48年版《廣論》及藏文改譯。 |
P357-L3 |
P149 |
所緣 |
所緣依處 |
據藏文補譯。 |
P357-L3 |
P149 |
餘諸勝事 |
餘勝所為 |
據藏文改譯。 |
P357-L5 |
P154 |
所緣 |
所緣依處 |
據藏文改譯。 |
P357-L5 |
P154 |
編 |
篇 |
統一為「篇」。 |
P357-L6 |
P154 |
當常思惟如來身像黃如金色 |
由常作意如來身像黃如純金色 |
據藏文改譯。 |
P357-L7 |
P155 |
於佛功德發生願樂,息滅昏沈 |
故於佛德發生希欲,息滅沈沒 |
據藏文改譯。 |
P357-L8 |
P155 |
云 |
亦云 |
據藏文補譯。 |
P357-L8 |
P155 |
佛身如金色,相好最端嚴,菩薩應緣彼,心轉修正定 |
由如金色身,妙嚴世間怙,心趣此所緣,名菩薩等引 |
據藏文改譯 |
P357-L9 |
P155 |
所緣 |
所緣依處 |
據藏文補譯。 |
P357-L9 |
P155 |
後易生信 |
後於生信尤勝 |
據藏文改譯。 |
P357-L11 |
P155 |
者 |
時 |
據藏文改譯。 |
P357-L11 |
P155 |
謂先當求一若畫若鑄 |
先當求一畫像或鑄像等 |
據藏文補譯。 |
P357-L11 |
P155 |
善取 |
執取 |
據藏文改譯。 |
P357-L12 |
P155 |
數數修習令現於心 |
現為心境而令熟習 |
據藏文改譯。 |
P357-L12 |
P155 |
所緣 |
所緣依處 |
據藏文補譯。 |
P357-L13 |
P155 |
要令 |
要學 |
據藏文改譯。 |
P357-L13 |
P155 |
目睹 |
瞠視 |
據藏文改譯。 |
P357-L13 |
P155 |
善為破之 |
破之甚善 |
據藏文改譯。 |
P358-L1 |
P155 |
妙 |
故 |
據藏文改譯。 |
P358-L1 |
P155 |
親所緣境 |
直接境 |
據藏文改譯。 |
P358-L2 |
P155 |
又如前說是緣實境之總義,或影像故 |
及如前說,謂須緣於所現實所緣境義共相或影像故 |
據藏文改譯。 |
P358-L2 |
P157 |
影像亦有粗細二分,有說先緣粗分 |
身分亦有粗細二分,於餘處說,須先緣取粗分 |
據藏文改譯。 |
P358-L3 |
P157 |
自心亦覺粗分易現起故,應先從粗像為所緣境 |
且體驗中,亦極易現粗分,故應先從粗像為所緣處 |
據藏文改譯。 |
P358-L4 |
P157 |
不可 |
一切種中不可 |
據藏文補譯。 |
P358-L4 |
P157 |
若換 |
以若更換 |
據藏文補譯。 |
P358-L5 |
P157 |
最大 |
重大 |
據藏文改譯。 |
P358-L5 |
P157 |
編 |
篇 |
統一為「篇」。 |
P358-L6 |
P157 |
皆說初修定時,依一所緣而修 |
皆就初修定時唯依一所緣而說修習 |
據藏文改譯。 |
P358-L6 |
P157 |
顯此義云 |
亦明顯云 |
據藏文改譯。 |
P358-L6 |
P157 |
應於一所緣,堅固 |
專固一所緣,堅穩 |
據藏文改譯。 |
P358-L7 |
P157 |
云 |
亦云 |
據藏文補譯。 |
P358-L8 |
P157 |
說「於一」言,是指定詞 |
是以「於一」之指定詞而說 |
據藏文改譯。 |
P358-L8 |
P157 |
編 |
篇 |
統一為「篇」。 |
P358-L9 |
P157 |
蘊、處、界 |
蘊、界 |
據藏文改譯。 |
P358-L9 |
P157 |
說瑜伽師緣十八空等眾多差別所緣 |
亦由瑜伽師緣十八空等差別,說多所緣之相 |
據藏文改譯。 |
P358-L11 |
P158 |
攝心所緣 |
持心所緣依處 |
據藏文改譯。 |
P358-L11 |
P158 |
先 |
先數返 |
據藏文補譯。 |
P358-L11 |
P158 |
其後思惟身之總體 |
於末作意身總體時 |
據藏文改譯。 |
P358-L12 |
P158 |
縱無光明 |
縱無明晰具光明等 |
據藏文補譯。 |
P358-L12 |
P158 |
應知喜足,於彼攝心 |
亦當即以爾許為足,於彼持心 |
據藏文改譯。 |
P358-L12 |
P158 |
道理,若以此許猶不為足而不持心,欲求明顯數數攀緣 |
因相,若不以此為足而持其心,更求顯了數令明現 |
據藏文改譯。 |
P358-L13 |
P158 |
妙三摩地令心安住 |
心安住分之三摩地 |
據藏文改譯。 |
P359-L1 |
P158 |
次令明顯其明易成 |
其後明顯既轉增進,則易成就明了分故 |
據藏文補譯。 |
P359-L2 |
P158 |
極為重要 |
現見極為重要 |
據藏文補譯。 |
P359-L3 |
P158 |
又所緣境 |
所緣依處 |
據藏文改譯。 |
P359-L3 |
P158 |
有 |
見 |
據藏文改譯。 |
P359-L3 |
P158 |
然由補特伽羅種性別故,種種無定,行相現顯有難有易,即已現中有明不明,此二復有堅不堅固 |
然因補特伽羅種性,而現行相有難有易,即已現中有明不明,此二復有堅不堅固,見有種種故無決定 |
據藏文改譯。 |
P359-L4 |
P162 |
天之行相 |
天尊行相 |
據藏文改譯。 |
P359-L5 |
P162 |
佛相 |
天尊行相 |
據藏文改譯。 |
P359-L5 |
P162 |
於前隨一所緣持心,以此主要在得止故 |
可於前說隨一所緣而持其心,主要所為唯在成就寂止定故 |
據藏文改譯。 |
P359-L6 |
P162 |
又緣像修,若像不現任持心者 |
此若仍緣天身而修,相既不現然又持心 |
據藏文改譯。 |
P359-L7 |
P162 |
又緣總身像時 |
又隨所現持身總相 |
據藏文補譯。 |
P359-L7 |
P162 |
明顯可緣彼分,若彼復沒仍緣總像。若欲修黃 |
明現即持彼分,若彼轉晦仍持總相。若時欲修為黃 |
據藏文改譯。 |
P359-L8 |
P162 |
為小,形體 |
極小,大小 |
據藏文改譯。 |
P359-L9 |
P162 |
則定不可隨逐而轉 |
則全不可隨逐彼等 |
據藏文改譯。 |
P359-L9 |
P162 |
所緣境 |
所緣依處 |
據藏文改譯。 |
P359-L10 |
P166 |
心於彼所緣如何安住 |
於彼所緣如何注心之理 |
據藏文改譯。 |
P359-L10 |
P166 |
修時 |
座時 |
據藏文改譯。 |
P359-L11 |
P166 |
令心明顯具明顯分 |
令心極明具明分力 |
據藏文改譯。 |
P359-L12 |
P166 |
分 |
者 |
據藏文改譯。 |
P359-L12 |
P166 |
適悅行相 |
具適悅相 |
據藏文改譯。 |
P359-L13 |
P166 |
非初靜慮未到分 |
然非初靜慮近分 |
據藏文改譯。 |
P359-L13 |
P166 |
三乘功德 |
說為成辦三乘功德 |
據藏文補譯。 |
P360-L1 |
P166 |
極明顯分 |
有力明分 |
據藏文補譯。 |
P360-L1 |
P166 |
雖於無色地攝少數定中亦不得生 |
無色地攝少數定中雖無 |
據藏文改譯。 |
P360-L2 |
P166 |
除少 |
此謂除少 |
據藏文補譯。 |
P360-L3 |
P166 |
昏沈能障如是明顯 |
沈沒能障如是明分力生 |
據藏文改譯。 |
P360-L3 |
P166 |
無分別住 |
一境無所分別 |
據藏文改譯。 |
P360-L4 |
P166 |
不識 |
不善識別 |
據藏文補譯。 |
P360-L5 |
P166 |
亦難生起 |
亦不容生 |
據藏文改譯。 |
P360-L5 |
P166 |
沈掉乃是修止之違緣 |
此中沈掉乃是修止違緣 |
據藏文補譯。 |
P360-L6 |
P167 |
違緣及破除之方法 |
辨識違緣及正破之法 |
據藏文補譯。 |
P360-L7 |
P169 |
所緣 |
所緣之分 |
據藏文補譯。 |
P360-L7 |
P169 |
此須二種方便,一於根本所緣令心不散,二於已散未散 |
此須二種,一於根本所緣令心不散方便,及於已散未散 |
據藏文改譯。 |
P360-L9 |
P169 |
是能安住 |
是為能注 |
據藏文改譯。 |
P360-L10 |
P169 |
故明記所緣念為根本 |
故不忘所緣之念為本 |
據藏文改譯。 |
P360-L10 |
P169 |
於所緣境住心 |
心注所緣 |
據藏文改譯。 |
P360-L10 |
P169 |
所緣 |
所緣依處 |
據藏文補譯。 |
P360-L10 |
P169 |
若能現起 |
若時現一 |
據藏文改譯。 |
P360-L11 |
P169 |
令心堅持 |
當發內心堅持於彼之有力執取相 |
據藏文補譯。 |
P360-L12 |
P171 |
心不忘為相 |
令心不忘 |
據藏文改譯。 |
P360-L12 |
P171 |
一 |
其中 |
據藏文改譯。 |
P360-L13 |
P171 |
所緣之相 |
所緣依處之相 |
據藏文補譯。 |
P360-L13 |
P171 |
行相差別者 |
行相或執取相之差別者 |
據藏文補譯。 |
P360-L13 |
P171 |
明記其境 |
不忘其境之分 |
據藏文改譯。 |
P361-L1 |
P171 |
所緣 |
所緣依處 |
據藏文補譯。 |
P361-L1 |
P171 |
言不忘者 |
不忘之理者 |
據藏文補譯。 |
P361-L1 |
P171 |
所緣 |
所緣依處 |
據藏文補譯。 |
P361-L2 |
P171 |
安住 |
繫於 |
據藏文改譯。 |
P361-L2 |
P171 |
能生散亂 |
散亂方生 |
據藏文改譯。 |
P361-L2 |
P171 |
故於所緣安住心已 |
故心如前既住所緣依處 |
據藏文改譯。 |
P361-L2 |
P171 |
須起是念「已住所緣」 |
復起是念「如是已繫所緣」 |
據藏文改譯。 |
P361-L3 |
P171 |
勢力 |
勢力令不斷絕 |
據藏文補譯。 |
P361-L3 |
P171 |
是修念心最切要處 |
是依念理殊勝宗要 |
據藏文改譯。 |
P361-L4 |
P171 |
如是調心令住所緣 |
如是心繫所緣而調伏者 |
據藏文補譯。 |
P361-L4 |
P171 |
如調象喻 |
以調象喻諭之 |
據藏文改譯。 |
P361-L5 |
P171 |
以正 |
亦以 |
據藏文補譯。 |
P361-L7 |
P171 |
編 |
篇 |
統一為「篇」。 |
P361-L8 |
P171 |
正能令心於所緣境相續住者,是明記念;正知間接亦能令心安住所緣,謂由正知了知沈掉 |
正能相續繫心所緣者,是為正念,正知間接亦能令心注於所緣。謂由正知了知或正沈掉 |
據藏文改譯。 |
P361-L11 |
P172 |
又如 |
又如前引 |
據藏文補譯。 |
P361-L11 |
P172 |
令心住 |
注 |
據藏文改譯。 |
P361-L11 |
P174 |
正於所緣相續繫心 |
直令其心相續繫於所緣 |
據藏文改譯。 |
P361-L12 |
P174 |
故修念之法,即修能引三摩地之主因 |
故能引定主要修法,即是修念之法 |
據藏文改譯。 |
P361-L12 |
P174 |
念之行相為定知相 |
正念亦具定解為相之執取相 |
據藏文改譯。 |
P361-L12 |
P174 |
故修定者若無定知之相 |
故修定時若無堅牢決定之執取相 |
據藏文改譯。 |
P361-L13 |
P174 |
心縱澄淨,然無明顯定知 |
心縱得澄淨明分,然其明分不發決定之力 |
據藏文改譯。 |
P361-L13 |
P174 |
亦未 |
由是亦未 |
據藏文補譯。 |
P362-L1 |
P174 |
又全不住像等所緣 |
又不住餘像等所緣依處 |
據藏文補譯。 |
P362-L1 |
P174 |
亦須憶念住心教授,令心於境全不分別,次則令心不流不散。令不流散 |
亦須憶念教授,謂「令心任於何境全不分別而住」,次則於心不流散者,不令散逸。不散逸者 |
據藏文改譯。 |
P362-L2 |
P174 |
明記 |
不忘 |
據藏文改譯。 |
P362-L3 |
P174 |
修習具足定知有力之念 |
依止發決定力之念 |
據藏文改譯。 |
P362-L4 |
P175 |
謂若如前說策舉其心無分別住, |
謂如前說善舉策心無分別住,是時 |
據藏文補譯。 |
P362-L5 |
P175 |
掉舉增上,現見不能相續久住,若低其舉緩其策,現見住心速能生起 |
然由掉舉增上,現見不能相續住分;低其舉心復緩善策,則見住分速能生起 |
據藏文補譯。 |
P362-L6 |
P176 |
發大音聲唱言 |
得定解已,見其高聲唱言 |
據’48年版《廣論》及藏文補譯。 |
P362-L6 |
P176 |
沈修二法差別 |
生沈及修二者 |
據藏文改譯。 |
P362-L7 |
P176 |
非唯令心無分別住一分而足 |
唯有心無分別堅固住分未為完足 |
據藏文改譯。 |
P362-L7 |
P176 |
若謂於境令心昏昧可名為沈,今無彼暗內心澄淨 |
若謂此有矇昧令心渾濁,可名為沈,然今無彼,心有澄淨明分 |
據藏文改譯。 |
P362-L8 |
P176 |
此乃未辨昏、沈二法差別之言,下當廣說 |
現見此乃未辨昏、沈二法之言,是等下當廣說 |
據藏文補譯。 |
P362-L8 |
P176 |
雖能明了 |
心令有力時雖有明分 |
據藏文補譯。 |
P362-L9 |
P176 |
太緩慢 |
太緩慢而修 |
據藏文補譯。 |
P362-L9 |
P176 |
又不明了 |
故明無力 |
據藏文改譯。 |
P362-L10 |
P176 |
難得,故極難生 |
極其難得,故難生起 |
據藏文補譯。 |
P362-L10 |
P176 |
云 |
依此密意說云 |
據藏文補譯。 |
P362-L11 |
P176 |
界 |
理 |
據藏文改譯。 |
P362-L11 |
P176 |
精勤修者 |
義指「精勤修者 |
據藏文改譯。 |
P362-L11 |
P176 |
策舉 |
策勵 |
據藏文改譯。 |
P362-L12 |
P176 |
義謂俱離 |
由見此故,俱離 |
據藏文補譯。 |
P362-L12 |
P176 |
平等安住,心於此界 |
等分安住之心,如理 |
據藏文改譯。 |
P362-L12 |
P176 |
佛靜《釋》云 |
如是佛靜《釋》亦云 |
據藏文補譯。 |
P362-L13 |
P176 |
謂於 |
此中謂於 |
據藏文補譯。 |
P363-L2 |
P176 |
其《釋》中云 |
其《釋》亦明顯云 |
據藏文補譯。 |
P363-L2 |
P176 |
若起功用勵力運轉 |
由極勵力,勤策運轉起功用時 |
據藏文補譯。 |
P363-L3 |
P177 |
所緣等之過失,令心退沒 |
所緣境等過,令心內縮,生起沈沒 |
據藏文補譯。 |
P363-L4 |
P177 |
中界 |
中道 |
據’48年版《廣論》改譯。 |
P363-L4 |
P177 |
平等 |
合理平等 |
據藏文補譯。 |
P363-L4 |
P177 |
若可太緩 |
若善緩即可 |
據藏文改譯。 |
P363-L5 |
P177 |
則 |
故 |
據藏文改譯。 |
P363-L5 |
P179 |
明澄 |
澄明 |
據藏文改譯。 |
P363-L5 |
P179 |
須策勵相 |
猶須執取相策勵分 |
據藏文補譯。 |
P363-L7 |
P179 |
編 |
篇 |
統一為「篇」。 |
P363-L7 |
P179 |
云 |
亦云 |
據藏文補譯。 |
P363-L7 |
P180 |
編 |
篇 |
統一為「篇」。 |
P363-L7 |
P180 |
云 |
復云 |
據藏文補譯。 |
P363-L8 |
P180 |
明見所緣 |
極其明見所緣,當如是行 |
據藏文補譯。 |
P363-L8 |
P180 |
境略明顯 |
唯是境界明顯 |
據藏文改譯。 |
P363-L8 |
P180 |
相 |
執取相 |
據藏文補譯。 |
P363-L8 |
P180 |
為最要 |
極切要 |
據藏文改譯。 |
P363-L9 |
P180 |
有此多過反自矜為有堅固定 |
諸凡此等有過甚多,反見自矜有堅固定 |
據藏文補譯。 |
P363-L10 |
P182 |
住 |
繫 |
據藏文改譯。 |
P363-L10 |
P182 |
分別觀察於所緣境持未持耶 |
發起分別,偵察所緣善不善持 |
據藏文改譯。 |
P363-L11 |
P182 |
編 |
篇 |
統一為「篇」。 |
P363-L11 |
P182 |
後即於此等住其心。善等住已 |
於此應當如前相續住心。善安住已 |
據藏文改譯。 |
P363-L12 |
P182 |
為外散耶 |
為現外境而散亂耶?應作是念而觀察之 |
據藏文補譯。 |
P363-L13 |
P182 |
住否 |
是否如前而住 |
據藏文改譯。 |
P364-L1 |
P182 |
未盡勢力 |
勢力未盡 |
據藏文改譯。 |
P364-L1 |
P182 |
能生心力相續久住 |
生心力已力能久住 |
據藏文補譯。 |
P364-L1 |
P182 |
了知沈掉 |
了知沈掉,有此所為 |
據藏文補譯。 |
P364-L2 |
P182 |
然能時時憶念所緣而修者,心須有力相續運轉正念之因,故應修念 |
如是時時略憶前緣而修者,亦為有力、相續運轉正念之因所須,故為修念之法 |
據藏文改譯。 |
P364-L4 |
P182 |
何等名為數數隨念 |
其中是於何等數數隨念 |
據藏文改譯。 |
P364-L5 |
P182 |
於此所緣正念流注隨轉安住 |
於此所緣以流注念隨轉投注 |
據藏文改譯。 |
P364-L5 |
P182 |
《辨中邊論釋》 |
《辨中邊論疏》 |
據藏文改譯。 |
P364-L5 |
P182 |
云 |
亦云 |
據藏文補譯。 |
P364-L5 |
P182 |
言『念能不忘境』者,謂『能不忘住心教授意言』之增語 |
言『念不忘所緣』者,謂『以意言住心教授』之斷語 |
據藏文改譯。 |
P364-L6 |
P183 |
故修正念為於所緣滅除忘念,能滅之明記所緣者,謂所緣意言 |
故依念者,為於所緣滅除散亂忘念,由是滅彼不忘所緣者,謂以意言所緣 |
據藏文改譯。 |
P364-L7 |
P183 |
所知少義 |
一所知義 |
據藏文改譯。 |
P364-L8 |
P183 |
於所緣境攝心不散而正觀察 |
心於所緣緊持不散而作偵察 |
據藏文改譯。 |
P364-L8 |
P183 |
若謂 |
是故應知,若謂 |
據藏文改譯。 |
P364-L9 |
P183 |
應知難生 |
極難生起 |
據藏文改譯。 |
P364-L10 |
P185 |
修 |
座 |
據藏文改譯。 |
P364-L10 |
P185 |
由念令心住所緣境 |
若爾,由念令心繫於所緣 |
據藏文補譯。 |
P364-L10 |
P185 |
有無定量 |
座量有無決定 |
據藏文補譯。 |
P364-L10 |
P185 |
西藏各派 |
此中西藏各派先輩 |
據藏文補譯。 |
P364-L10 |
P185 |
時 |
座 |
據藏文改譯。 |
P364-L11 |
P185 |
時短樂修中止,則於下次愛樂修習,若時長久則覺厭煩 |
若短座修及善支配,則後每次亦樂修習,若座久長則覺厭煩 |
據藏文改譯。 |
P364-L12 |
P185 |
時 |
座 |
據藏文改譯。 |
P364-L12 |
P185 |
則極難生 |
則難生起 |
據藏文改譯。 |
P364-L12 |
P185 |
修 |
座 |
據藏文改譯。 |
P364-L13 |
P185 |
《修次下編》 |
然《修次下篇》 |
據藏文補譯。 |
P364-L13 |
P186 |
半修時或一修時,乃至 |
夜巡半修或一座時,抑或乃至 |
據藏文補譯。 |
P364-L13 |
P186 |
修 |
趣 |
據藏文改譯。 |
P364-L13 |
P186 |
此是已成奢摩他後,修勝觀時所說時量,初修止時想亦同此 |
此雖見此是成寂止已,勝觀修時座量時說,初修止時現見亦同 |
據藏文改譯。 |
P365-L1 |
P187 |
若能如前修念正知 |
此復,若如前說修念知法 |
據藏文補譯。 |
P365-L2 |
P187 |
觀察所緣 |
所緣、偵察監視 |
據藏文改譯。 |
P365-L2 |
P187 |
然初業者 |
然見初業行者 |
據藏文補譯。 |
P365-L3 |
P188 |
前 |
彼二前者 |
據藏文補譯。 |
P365-L4 |
P188 |
則 |
故 |
據藏文改譯。 |
P365-L4 |
P188 |
失 |
散 |
據藏文改譯。 |
P365-L4 |
P188 |
惡於未忘所緣不能速疾了知沈掉 |
較於未忘所緣不能速疾了知沈掉,其惡更甚 |
據藏文改譯。 |
P365-L5 |
P188 |
散亂 |
散逸 |
據藏文改譯。 |
P365-L5 |
P188 |
修念 |
如前所說修念 |
據藏文補譯。 |
P365-L5 |
P188 |
若忘念重 |
設若散逸忘念厚重 |
據藏文補譯。 |
P365-L6 |
P188 |
短小 |
座短 |
據藏文改譯。 |
P365-L6 |
P188 |
若不忘念 |
若見忘念難生 |
據藏文改譯。 |
P365-L6 |
P188 |
之時,長亦無過 |
是時座稍延長亦無過失 |
據藏文補譯。 |
P365-L6 |
P188 |
故密意云或一時等,未說定時 |
故密意云一正時等,時長不定 |
據藏文改譯。 |
P365-L7 |
P188 |
以 |
須 |
據藏文改譯。 |
P365-L7 |
P188 |
未生疾病 |
未猝發疾 |
據藏文改譯。 |
P365-L8 |
P188 |
所許 |
密意 |
據藏文改譯。 |
P365-L8 |
P188 |
如是修者,應知亦是修時 |
應知如是修者,亦是座修幾時之 |
據藏文改譯。 |
P365-L9 |
P192 |
住 |
注 |
據藏文改譯。 |
P365-L10 |
P192 |
修習知已為斷彼故對治不勤功用 |
修習對治知已不為斷彼勤加功用 |
據藏文改譯。 |
P365-L12 |
P192 |
靜照 |
寂靜 |
據藏文改譯。 |
P365-L13 |
P192 |
是貪分中趣境愛相 |
是貪分故,愛相趣境 |
據藏文改譯。 |
P366-L1 |
P192 |
於內所緣令心住時 |
於內令心繫所緣時 |
據藏文改譯。 |
P366-L1 |
P192 |
於境牽心令不自在,貪愛散亂 |
令無自在於彼等境牽心散亂 |
據藏文改譯。 |
P366-L2 |
P192 |
令心於彼住,惑索令離彼 |
於彼意數注,離彼惑索者 |
為配合箋註故改譯。 |
P366-L2 |
P192 |
由餘煩惱,從所緣境令心流散 |
若爾,由餘煩惱從所緣令心散逸,即此流散 |
據藏文改譯。 |
P366-L3 |
P192 |
流散 |
散逸 |
據藏文改譯。 |
P366-L4 |
P192 |
非一切散皆是掉舉 |
一切流散非皆掉舉 |
據藏文改譯。 |
P366-L5 |
P194 |
亦譯 |
眾譯亦作 |
據藏文改譯。 |
P366-L5 |
P195 |
雪山 |
現見雪山 |
據藏文補譯。 |
P366-L5 |
P195 |
多於安住不散,相不明澄之昏昧 |
將於餘境不流散住,相不明澄昏沈之心 |
據藏文改譯。 |
P366-L6 |
P195 |
昏昧為沈之因 |
昏沈為沈沒因 |
據藏文改譯。 |
P366-L6 |
P195 |
編 |
篇 |
統一為「篇」。 |
P366-L7 |
P195 |
云 |
亦云 |
據藏文補譯。 |
P366-L7 |
P195 |
若由昏沈及以睡眠,或由沈沒 |
若由昏沈及以睡眠而致沈沒 |
據藏文改譯。 |
P366-L9 |
P195 |
散動 |
散亂 |
據藏文改譯。 |
P366-L10 |
P196 |
昏沈 |
是故昏沈 |
據藏文補譯。 |
P366-L11 |
P196 |
俱舍論 |
俱舍釋 |
據藏文改譯。 |
P366-L12 |
P196 |
謂心於所緣執持力緩,或不極明 |
謂心力緩執所緣之執取相,不極明現所緣,或不堅持 |
據藏文改譯。 |
P366-L12 |
P196 |
澄淨 |
有澄淨分 |
據藏文補譯。 |
P366-L12 |
P196 |
若取所緣不極明顯,即是沈沒 |
若所緣執取相不極明顯,即成沈沒 |
據藏文改譯。 |
P366-L13 |
P196 |
編 |
篇 |
統一為「篇」。 |
P367-L2 |
P196 |
思 |
須思 |
據藏文補譯。 |
P367-L2 |
P196 |
策舉 |
高舉 |
據藏文改譯。 |
P367-L3 |
P196 |
心力 |
心執取相 |
據藏文改譯。 |
P367-L3 |
P196 |
策舉之力 |
執持緊度 |
據藏文改譯。 |
P367-L3 |
P196 |
心澄清 |
有境澄分 |
據藏文改譯。 |
P367-L4 |
P196 |
唯沈沒相諸大經論多未明說 |
然於沈沒,現見堪為依據諸大教典多未明辨 |
據藏文改譯。 |
P367-L4 |
P196 |
然極重要,以易於彼誤為無過三摩地故 |
然見極為重要,以見於此誤為無過等持為大謬處 |
據藏文改譯。 |
P367-L5 |
P196 |
觀察 |
善觀 |
據藏文改譯。 |
P367-L6 |
P200 |
於正修時,生覺沈掉正知之方便者 |
生覺沈掉正知之方便者 |
據藏文刪之。 |
P367-L7 |
P200 |
又須漸生有力正知,沈掉生已,須生無間能知之正知 |
又由漸生有力正知,故於沈掉生已無間,即能生起識彼正知 |
據藏文改譯。 |
P367-L7 |
P200 |
即於未生將生,亦須正知預為覺了 |
縱實未生而將生時,亦須生起覺了正知 |
據藏文改譯。 |
P367-L8 |
P200 |
編 |
篇 |
統一為「篇」。 |
P367-L10 |
P200 |
不能知故 |
亦不知故 |
據藏文改譯。 |
P367-L10 |
P200 |
如 |
如是亦如 |
據藏文補譯。 |
P367-L10 |
P200 |
覺了沈掉 |
謂覺沈掉 |
據藏文改譯。 |
P367-L10 |
P200 |
若未生正知,凡沈掉生,必無所覺 |
如是若未生起正知,凡生沈掉即必覺察 |
據藏文改譯。 |
P367-L11 |
P200 |
不覺沈掉 |
沈掉正生而不自覺 |
據藏文改譯。 |
P367-L12 |
P201 |
正知 |
若爾,正知 |
據藏文補譯。 |
P367-L12 |
P201 |
前修念法 |
前所開示修念之法 |
據藏文補譯。 |
P367-L12 |
P201 |
即修正知重要一因 |
即一最要之因 |
據藏文改譯。 |
P367-L13 |
P201 |
流散,亦能 |
散逸,故能 |
據藏文改譯。 |
P367-L13 |
P201 |
故生沈掉極易覺了 |
遂易覺了沈掉 |
據藏文改譯。 |
P367-L13 |
P201 |
又覺失念之沈掉,與覺未失念之沈掉 |
以覺失念時之沈掉,與覺未失時之沈掉 |
據藏文改譯。 |
P368-L1 |
P201 |
觀心極顯 |
環繞體驗觀之甚明 |
據藏文改譯。 |
P368-L1 |
P201 |
密意說云 |
亦密意說 |
據藏文改譯。 |
P368-L1 |
P201 |
《辨中邊論釋》云 |
《辨中邊論疏》亦云 |
據藏文補譯。 |
P368-L3 |
P201 |
佛像 |
天身 |
據藏文改譯。 |
P368-L3 |
P201 |
緣能取明了等相 |
緣覺受唯知唯明等能取相 |
據藏文改譯。 |
P368-L3 |
P201 |
觀察於餘散與未散 |
相續偵察流未流散餘處 |
據藏文改譯。 |
P368-L4 |
P201 |
即修正知極切要處 |
應執此即將護正知扼要 |
據藏文改譯。 |
P368-L4 |
P203 |
《入行論》云 |
如是亦如《入行論》云 |
據藏文補譯。 |
P368-L4 |
P203 |
總彼彼即是,守護正知相 |
總之唯彼彼,是護正知相 |
據藏文改譯。 |
P368-L5 |
P203 |
由此能生沈掉將生了知正知 |
故此能生了知沈掉將生之正知 |
據’48年版《廣論》改譯。 |
P368-L5 |
P203 |
應善辨別 |
是故應善辨別 |
據藏文補譯。 |
P368-L6 |
P203 |
雜一切心全無分別 |
將一切心混雜為一,不知分辨 |
據藏文改譯。 |
P368-L6 |
P203 |
如今後人修習而修,由混亂因,三摩地果 |
如近世人修習而修,由混亂因,所修三摩地果 |
據藏文改譯。 |
P368-L7 |
P203 |
故應順大論 |
故應順一堪為依據大論 |
據藏文補譯。 |
P368-L9 |
P205 |
修習知已為斷彼故對治不勤功用 |
修習對治知已不為斷彼勤加功用 |
據藏文改譯。 |
P368-L9 |
P205 |
若 |
由 |
據藏文改譯。 |
P368-L10 |
P205 |
必無不知沈掉之過。然彼生已,忍受不修破除功用,是三摩地最大過失 |
無有沈掉生已不識之過。然彼二者生已無間,不修破除功用,忍而不起功用、不作行者,是三摩地極大過失 |
據藏文改譯。 |
P368-L11 |
P205 |
若心成習,難生遠離沈掉之定。故生沈掉,為斷彼故,對治不行,應修作行、功用之思 |
以若如是,令心成習,極難發起離沈掉定。故於沈掉生已不行斷除,應修對治名曰「作行、功用」之思 |
據藏文改譯。 |
P368-L13 |
P206 |
明能生沈掉之因 |
明依何因而生沈掉 |
據藏文改譯。 |
P369-L1 |
P206 |
意業 |
之意業 |
為避歧義故補譯。 |
P369-L1 |
P206 |
為業。」 |
為業。」應如是知 |
據藏文補譯。 |
P369-L1 |
P206 |
如由磁石增上力故,令鐵隨轉 |
此復如由磁石力故,令鐵轉動不得自在 |
據藏文改譯。 |
P369-L2 |
P206 |
能令心之心所 |
令心策動之心所者 |
據藏文改譯。 |
P369-L2 |
P206 |
此中是說生沈掉時 |
此中是明沈掉隨一生時 |
據藏文改譯。 |
P369-L4 |
P206 |
為斷 |
若爾,如是為斷 |
據藏文補譯。 |
P369-L4 |
P206 |
復應如何除沈掉耶 |
當如何修滅沈掉理 |
據藏文改譯。 |
P369-L4 |
P206 |
失攀緣力 |
失所緣之執取相 |
據藏文改譯。 |
P369-L4 |
P206 |
故應 |
故應於彼 |
據藏文補譯。 |
P369-L5 |
P206 |
能令心意向外流散,謂佛像等極殊妙事 |
能令心意向外之因。此復如極端嚴佛像 |
據藏文改譯。 |
P369-L5 |
P206 |
日月光等諸光明相 |
日光等諸光明相狀 |
據藏文改譯。 |
P369-L6 |
P206 |
所緣 |
所緣執取相 |
據藏文補譯。 |
P369-L6 |
P206 |
編 |
篇 |
統一為「篇」。 |
P369-L6 |
P206 |
所緣 |
執持所緣 |
據藏文補譯。 |
P369-L8 |
P206 |
由厭令心向內攝故 |
厭患是心內攝因故 |
據藏文改譯。 |
P369-L8 |
P207 |
思擇 |
思擇開衍 |
據藏文補譯。 |
P369-L9 |
P207 |
而 |
則 |
據藏文改譯。 |
P369-L9 |
P207 |
與 |
或 |
據藏文改譯。 |
P369-L9 |
P207 |
謂緣所緣 |
謂所緣執取相 |
據藏文補譯。 |
P369-L9 |
P207 |
說名 |
故名 |
據藏文改譯。 |
P369-L9 |
P207 |
說名 |
故名 |
據藏文改譯。 |
P369-L10 |
P207 |
力 |
持力 |
據藏文補譯。 |
P369-L10 |
P207 |
廣 |
廣開 |
據藏文補譯。 |
P369-L11 |
P207 |
云 |
亦云 |
據藏文補譯。 |
P369-L11 |
P207 |
智者 |
賢哲 |
據藏文改譯。 |
P369-L12 |
P207 |
令 |
須 |
據藏文改譯。 |
P369-L13 |
P207 |
功德觀擇修習,已生感觸 |
諸勝利品,以妙觀察觀察修之,令發覺受 |
據藏文改譯。 |
P369-L13 |
P209 |
沈沒 |
生沈沒 |
據藏文補譯。 |
P370-L1 |
P209 |
則不依彼而生沈沒 |
習近對治,依彼所生沈沒亦能不生 |
據藏文補譯。 |
P370-L2 |
P209 |
及念 |
以及隨念 |
據藏文改譯。 |
P370-L2 |
P209 |
策舉 |
真實策舉 |
據藏文補譯。 |
P370-L3 |
P209 |
經論 |
法 |
據藏文改譯。 |
P370-L3 |
P209 |
星等 |
星辰 |
據藏文改譯。 |
P370-L3 |
P209 |
洗面 |
洗面等 |
據藏文補譯。 |
P370-L3 |
P210 |
若沈 |
此復沈沒若極 |
據藏文改譯。 |
P370-L4 |
P210 |
勵心正修 |
勵心正修心執取相 |
據藏文補譯。 |
P370-L4 |
P210 |
若 |
見 |
據藏文改譯。 |
P370-L5 |
P210 |
若心所取內外 |
若見心取內觀外觀 |
據藏文改譯。 |
P370-L5 |
P210 |
內心黑暗 |
心如暗覆之相 |
據藏文改譯。 |
P370-L5 |
P210 |
則其沈沒極難斷除 |
沈沒難斷 |
據藏文改譯。 |
P370-L7 |
P210 |
修習 |
正修 |
據藏文改譯。 |
P370-L7 |
P210 |
汝若如是於止觀道修光明想 |
如是汝於止觀之道修習光明想時 |
據藏文改譯。 |
P370-L10 |
P210 |
即前論云 |
亦如前論說云 |
據藏文改譯。 |
P370-L10 |
P210 |
非唯限於修三摩地 |
非獨修習三摩地時 |
據藏文改譯。 |
P370-L12 |
P213 |
攝錄 |
攝錄之因 |
據藏文補譯。 |
P370-L13 |
P213 |
應住 |
等引 |
據藏文改譯。 |
P370-L13 |
P213 |
編 |
篇 |
統一為「篇」。 |
P370-L13 |
P213 |
喜笑 |
散亂、嬉戲 |
據藏文改譯。 |
P370-L13 |
P213 |
掉舉 |
時時掉舉 |
據藏文補譯。 |
P371-L1 |
P213 |
作意思惟 |
作意 |
據藏文改譯。 |
P371-L2 |
P213 |
云:「思惟 |
亦云:「作意 |
據藏文改譯。 |
P371-L3 |
P213 |
云 |
亦云 |
據藏文補譯。 |
P371-L3 |
P213 |
應思無常而令息滅 |
應作意無常而善息滅 |
據藏文改譯。 |
P371-L4 |
P213 |
極為切要 |
方至扼要 |
據藏文改譯。 |
P371-L4 |
P213 |
非流散時,唯由攝錄而能安住。若掉舉無力 |
非是心一流散,即由攝錄而安住之。掉舉若未強力如許 |
據藏文改譯。 |
P371-L4 |
P213 |
攝錄 |
攝錄流散 |
據藏文補譯。 |
P371-L4 |
P213 |
住 |
繫 |
據藏文改譯。 |
P371-L5 |
P213 |
而 |
理 |
據藏文改譯。 |
P371-L6 |
P213 |
總之 |
總之說二 |
據藏文補譯。 |
P371-L6 |
P213 |
策舉 |
執持 |
據藏文改譯。 |
P371-L7 |
P213 |
淨妙舉相,慇懃策勵,慶悅其心,是名策心。云何持心?謂修舉時 |
善持淨相,令善執持,慶悅其心,是名善持其心。云何善住?即善持時 |
據藏文改譯。 |
P371-L9 |
P213 |
修奢摩他,是名持心 |
於奢摩他令善安住 |
據藏文改譯。 |
P371-L13 |
P216 |
應知是說沈沒之因 |
於此應知是沈沒因 |
據藏文改譯。 |
P372-L1 |
P216 |
不曾修舉,於舉未善 |
不習精勤,未嫺善持 |
據藏文補譯。 |
P372-L3 |
P216 |
如前廣說 |
即如前說 |
據藏文改譯。 |
P372-L4 |
P218 |
未修中間防護根門等四 |
未修中間行持章中所示防護根門等四 |
據藏文補譯。 |
P372-L4 |
P218 |
於滅沈掉極為利益 |
於滅沈掉為要;復次,顯然由知彼諸因已,若勤遮滅彼等,於滅沈掉極為利益。 |
據藏文補譯。 |
P372-L4 |
P218 |
沈掉 |
故沈掉 |
據藏文補譯。 |
P372-L4 |
P218 |
皆以正知正覺了已 |
皆以正知覺了,沈掉若何 |
據藏文改譯。 |
P372-L5 |
P218 |
畢竟滅除 |
須畢竟滅 |
據藏文改譯。 |
P372-L5 |
P218 |
名「不作行」,《辨中邊論》說是 |
《辨中邊論》說是名「不作行」 |
據藏文改譯。 |
P372-L5 |
P218 |
故若有說:微細掉舉及散亂等初時難斷,捨而不斷 |
故或念云:微細掉舉及散亂等,於初時中斷亦不絕,故不應斷。於是捨棄 |
據藏文改譯。 |
P372-L6 |
P218 |
恆常相續,微劣 |
連鎖過長,則力微劣 |
據藏文改譯。 |
P372-L7 |
P218 |
為斷彼故而不作行 |
不為斷彼而起作行 |
據藏文改譯。 |
P372-L7 |
P219 |
以捨慈尊等所決擇修習三摩地之法故 |
以其背離慈尊等師,於修三摩地法決擇軌理 |
據藏文改譯。 |
P372-L9 |
P219 |
多因掉舉、散亂為障,先勵斷彼 |
亦多先為掉舉、散亂所障,故須勵力斷彼 |
據藏文改譯。 |
P372-L9 |
P219 |
安住 |
住分 |
據藏文改譯。 |
P372-L10 |
P219 |
勵力 |
心中勵力 |
據藏文補譯。 |
P372-L10 |
P219 |
掉動 |
掉舉 |
據藏文改譯。 |
P372-L11 |
P219 |
掉退滅已 |
掉舉退時 |
據藏文改譯。 |
P372-L11 |
P219 |
總散掉時,應當錄心 |
總之當從散、掉錄心 |
據藏文改譯。 |
P372-L11 |
P219 |
住內 |
內繫 |
據藏文改譯。 |
P372-L12 |
P219 |
住分生時,勵防沈沒,令心明了 |
隨生住分,即當勵防沈沒,令發明晰勢力 |
據藏文改譯。 |
P372-L13 |
P219 |
明了 |
明分 |
據藏文改譯。 |
P373-L1 |
P221 |
如前勤修 |
如前所說,修習 |
據藏文改譯。 |
P373-L1 |
P221 |
沈掉 |
或沈或掉 |
據藏文改譯。 |
P373-L1 |
P221 |
其心便能平等運轉 |
心能平等運轉之時 |
據藏文改譯。 |
P373-L2 |
P221 |
《修次中編》 |
如是亦如《修次中篇》 |
據’48年版《廣論》改譯。 |
P373-L3 |
P221 |
如欲而住 |
是時欲坐幾時,即安坐之 |
據藏文改譯。 |
P373-L3 |
P221 |
何故作行或有功用為過失耶 |
若爾,何為作行或有功用而致過失之理 |
據藏文改譯。 |
P373-L4 |
P221 |
防護修習 |
而作修習 |
據藏文改譯。 |
P373-L4 |
P221 |
有時沈掉俱不現起,若仍如前防沈、防掉策勵而修,反令散亂 |
於一合適座中,自有成算沈掉不起之時,若仍如初勵防沈掉而修。如是行者,則 |
據藏文改譯。 |
P373-L5 |
P221 |
編 |
篇 |
統一為「篇」。 |
P373-L5 |
P221 |
故於爾時須知放緩 |
反成散亂,故於爾時應知放捨 |
據藏文改譯。 |
P373-L6 |
P221 |
此是放緩防慎作用,非是放捨持境之力 |
此復是為放緩功用,非捨執取相力 |
據藏文改譯。 |
P373-L8 |
P222 |
云何為捨 |
設念:其捨為何 |
據藏文改譯。 |
P373-L8 |
P222 |
無量捨 |
四無量之捨 |
據藏文補譯。 |
P373-L9 |
P222 |
云何為捨?謂於所緣心無染污,心平等性,於止觀品調柔、正直、任運轉性,及調柔心、有堪能性,令心隨與任運作用 |
此中云何為捨?謂於止觀品所緣心無染污之心平等性、正直、自任運轉、適悅心、心堪能性,無隨功用行而捨 |
據藏文改譯。 |
P373-L10 |
P222 |
謂得此捨時修三摩地,於無沈掉,捨現前時,當住不發太過功用 |
應如是知。獲得此捨之時,修三摩地不起沈掉之際,令捨現前,安住不發太過功用 |
據藏文補譯。 |
P373-L11 |
P222 |
太 |
太過 |
據玄奘大師譯文補之。 |
P373-L12 |
P222 |
止觀品所有沈掉心已解脫 |
心於止觀品無沈掉時 |
據藏文改譯。 |
P373-L13 |
P224 |
是依慈尊 |
此等是依慈尊所說 |
據藏文補譯。 |
P374-L2 |
P224 |
為斷而作行 |
起作行斷彼 |
據藏文改譯。 |
P374-L3 |
P224 |
故說能成一切義 |
故能成滿一切義利 |
據藏文改譯。 |
P374-L7 |
P225 |
住定 |
等引 |
據藏文改譯。 |
P374-L8 |
P225 |
《修次》等說,沈掉二過合一為五,若各分別是六過失 |
沈掉二過合一為五,《修次》諸篇亦各分別說為六過 |
據藏文改譯。 |
P374-L8 |
P225 |
對治此等為八斷行,對治懈怠有四 |
此等對治為八斷行,其中對治懈怠有四 |
據藏文改譯。 |
P374-L10 |
P225 |
廣說如前 |
此等前已廣說 |
據藏文補譯。 |
P374-L10 |
P227 |
論師 |
大論師 |
據藏文補譯。 |
P374-L10 |
P227 |
編 |
篇 |
統一為「篇」。 |
P374-L11 |
P227 |
大論師 |
大智者 |
據藏文改譯。 |
P374-L11 |
P227 |
於修定時,皆數宣說 |
皆於修定眾多章中宣說 |
據藏文改譯。 |
P374-L11 |
P227 |
於修止時,亦引宣說 |
亦於修止章中宣說 |
據藏文改譯。 |
P374-L11 |
P228 |
道次先覺亦皆說其粗概次第 |
故見道次先覺亦皆說其粗概 |
據藏文改譯。 |
P374-L13 |
P228 |
共同教授 |
教授所共 |
據藏文改譯。 |
P374-L13 |
P228 |
無上瑜伽續中 |
以無上瑜伽續中 |
據藏文補譯。 |
P375-L1 |
P228 |
如《三補止》初章第二品云 |
亦如《吉祥三補止.初觀察第二品》云 |
據藏文改譯。 |
P375-L1 |
P228 |
斷行俱行欲三摩地神足,謂住遠離,住於離欲,住於滅盡,由正斷成 |
欲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依離、依無染、依滅、正斷而轉 |
據藏文改譯。 |
P375-L2 |
P228 |
非極下劣及太高舉 |
非太退弱以及高舉 |
據藏文改譯。 |
P375-L3 |
P228 |
《辨中邊論釋》等說成此定 |
成就此定 |
據藏文改譯。 |
P375-L4 |
P228 |
由觀擇境 |
觀擇所緣 |
據藏文改譯。 |
P375-L5 |
P228 |
名心三摩地 |
名心三摩地,此乃《辨中邊論疏》等所說 |
據藏文改譯。 |
P375-L5 |
P228 |
極下劣者 |
太退弱者 |
據藏文改譯。 |
P375-L5 |
P228 |
太高舉者 |
結合為「太高舉」者 |
據藏文改譯。 |
P375-L6 |
P228 |
離彼二邊而修 |
須離彼二而修 |
據藏文改譯。 |
P376-L2 |
P238 |
二、由六力成辦;三、具四種作意。 今初 |
二、由六力成彼之法; |
據藏文改譯。 |
P376-L3 |
P238 |
內住者 |
於彼彼內住者 |
據藏文補譯。 |
P376-L3 |
P238 |
攝錄 |
正攝 |
據藏文改譯。 |
P376-L3 |
P238 |
攀緣內所緣境 |
內注所緣 |
據藏文改譯。 |
P376-L4 |
P238 |
心住內所緣 |
心注所緣已 |
據藏文改譯。 |
P376-L4 |
P238 |
初所繫心令不散亂 |
初所注心令不餘散 |
據藏文改譯。 |
P376-L5 |
P238 |
謂由忘念向外散時,速知散已 |
謂若忘念散於外境,知已 |
據藏文改譯。 |
P376-L6 |
P238 |
編 |
篇 |
統一為「篇」。 |
P376-L7 |
P238 |
從 |
自然從 |
據藏文補譯。 |
P376-L7 |
P238 |
如云 |
此同如云 |
據藏文改譯。 |
P376-L9 |
P238 |
調伏 |
調順 |
據譯經院統一用詞改譯。 |
P376-L12 |
P238 |
欣喜 |
樂彼 |
據藏文改譯。 |
P376-L12 |
P238 |
諸惡 |
諸 |
據藏文改譯。 |
P376-L12 |
P239 |
能擾亂心 |
擾亂心時 |
據藏文改譯。 |
P377-L1 |
P241 |
謂若生貪心、憂慼、昏沈、睡眠等時 |
謂若貪心、憂心、昏沈、睡眠等生 |
據藏文改譯。 |
P377-L2 |
P241 |
由失念故,若起 |
若生忘念,而起 |
據藏文改譯。 |
P377-L3 |
P241 |
能 |
悉 |
據藏文改譯。 |
P377-L3 |
P241 |
任運 |
無勞而 |
據藏文改譯。 |
P377-L4 |
P242 |
於三摩地相續而住 |
相續安住三摩地流 |
據藏文改譯。 |
P377-L5 |
P242 |
專注一趣。」 |
專注一趣。」應如是知 |
據藏文補譯。 |
P377-L5 |
P242 |
第八心名專注一趣 |
又見第八住心取名「專注一趣」 |
據藏文改譯。 |
P377-L6 |
P242 |
任運 |
任運自然 |
據藏文補譯。 |
P377-L6 |
P242 |
如論云 |
如是又云 |
據藏文改譯。 |
P377-L7 |
P242 |
如云 |
其義彼論亦明顯云 |
據藏文補譯。 |
P377-L7 |
P242 |
無功用任運轉 |
任運轉、自然轉 |
據藏文改譯。 |
P377-L8 |
P242 |
由是因緣,不由加行,不由功用,心三摩地任運相續,無散亂轉 |
即此無作行、任運,能令其心於無散定續流而轉 |
據藏文改譯。 |
P377-L9 |
P242 |
之 |
立 |
據藏文改譯。 |
P377-L9 |
P242 |
是如《修次初編》所引 |
是如所引《修次初篇》等文 |
據藏文改譯。 |
P377-L10 |
P248 |
成辦 |
成彼之法 |
據藏文改譯。 |
P377-L11 |
P248 |
何心 |
何心之理 |
據藏文補譯。 |
P377-L11 |
P248 |
一由聽聞力 |
由聽聞力 |
據藏文刪之。 |
P377-L11 |
P248 |
謂 |
以 |
據藏文改譯。 |
P377-L11 |
P248 |
最初令心安住內境 |
僅是最初繫於所緣 |
據藏文改譯。 |
P377-L12 |
P248 |
謂於所緣先所住心,由數思惟將護修習,初得少分相續住故 |
以於最初繫於所緣,由數思惟將護其流,初得略能續其流故 |
據藏文改譯。 |
P377-L13 |
P248 |
謂 |
以 |
據藏文改譯。 |
P378-L1 |
P248 |
又 |
及 |
據藏文改譯。 |
P378-L1 |
P248 |
調伏 |
調順 |
據譯經院統一用詞改譯。 |
P378-L1 |
P248 |
謂由正知了知諸相諸惡尋思及隨煩惱流散過患,令於彼等不流散故 |
以由正知了知尋思、隨煩惱相流散過患,見為過患,令於彼二不流散故 |
據藏文改譯。 |
P378-L3 |
P248 |
趣 |
境二心 |
據譯經院統一用詞改譯。 |
P378-L3 |
P248 |
雖生微細諸惡尋思 |
以雖略生尋思 |
據藏文改譯。 |
P378-L3 |
P248 |
不忍 |
而不忍受 |
據’48年版《廣論》改譯。 |
P378-L4 |
P248 |
定相續生 |
能成相續所生三摩地故 |
據藏文改譯。 |
P378-L4 |
P248 |
謂 |
以 |
據藏文改譯。 |
P378-L4 |
P248 |
生無功用任運 |
能生無勞自然 |
據藏文改譯。 |
P378-L5 |
P248 |
雖見餘處亦作餘說,然難憑信 |
雖見餘說然不可信 |
據藏文改譯。 |
P378-L6 |
P249 |
若得 |
此中若得 |
據藏文補譯。 |
P378-L6 |
P249 |
譬如讀書 |
如誦經等 |
據藏文改譯。 |
P378-L6 |
P249 |
最初發起欲誦之心 |
先發誦唸等起而誦 |
據藏文改譯。 |
P378-L6 |
P249 |
讀誦 |
誦唸 |
據藏文改譯。 |
P378-L7 |
P249 |
如是初念於所緣境,令心住已,次雖未能一類相續依念正知 |
如是初念注於所緣,令起一次等引,次雖未能恆依相續念知 |
據藏文改譯。 |
P378-L8 |
P250 |
長時流轉 |
相續長轉 |
據藏文改譯。 |
P378-L8 |
P250 |
一類 |
相續 |
據藏文改譯。 |
P378-L9 |
P250 |
生三摩地經極長時 |
生一久續三摩地 |
據藏文改譯。 |
P378-L11 |
P250 |
須先了知諸惡尋思及隨煩惱散亂過患 |
須先於諸尋思及隨煩惱散亂知為過患 |
據藏文改譯。 |
P378-L12 |
P250 |
觀察 |
偵察 |
據藏文改譯。 |
P378-L13 |
P250 |
須於散失所緣境時速憶所緣,及須最初從所緣境念不令散 |
復須散失所緣亦即速憶所緣,及須最初不從所緣散亂正念 |
據藏文改譯。 |
P379-L1 |
P250 |
安住 |
繫於 |
據藏文改譯。 |
P379-L2 |
P250 |
及令住已相續不散 |
及令所繫續流不散 |
據藏文改譯。 |
P379-L3 |
P251 |
所聞 |
聽聞 |
據藏文改譯。 |
P379-L3 |
P251 |
善令心住。次如所住數數思惟,令略相續將護流轉 |
善修令心等住之理。次於如是安住,由數思惟令略相續而護其流 |
據藏文改譯。 |
P379-L4 |
P251 |
心 |
而 |
據藏文改譯。 |
P379-L4 |
P251 |
於所緣境初不令散 |
從初便發不散所緣念力 |
據藏文改譯。 |
P379-L5 |
P252 |
又當生起猛利正知,觀沈掉等能從所緣散亂過失 |
當觀所緣散亂沈掉等過,以發猛利偵察正知 |
據藏文改譯。 |
P379-L6 |
P252 |
失念 |
忘念 |
據藏文改譯。 |
P379-L6 |
P252 |
斷截 |
而截其流 |
據藏文改譯。 |
P379-L6 |
P252 |
定漸延長 |
漸延續流 |
據藏文改譯。 |
P379-L6 |
P252 |
若生此心 |
生此力時 |
據藏文改譯。 |
P379-L7 |
P252 |
勝 |
成 |
據藏文改譯。 |
P379-L8 |
P252 |
雖不特於住心 |
雖不特修等住 |
據藏文改譯。 |
P379-L8 |
P252 |
然心亦能任運入定 |
心亦自然成三摩地 |
據藏文改譯。 |
P379-L10 |
P252 |
光明 |
明顯 |
據藏文改譯。 |
P379-L10 |
P252 |
根本 |
等引 |
據藏文改譯。 |
P379-L10 |
P252 |
尤有眾多 |
尤見極多 |
據藏文改譯。 |
P379-L11 |
P252 |
已生 |
已圓滿生 |
據藏文補譯。 |
P379-L11 |
P252 |
下當廣說 |
下文當說 |
據藏文改譯。 |
P379-L12 |
P254 |
具四種作意 |
彼具四作意之理 |
據藏文補譯。 |
P380-L1 |
P254 |
調伏 |
調順 |
據譯經院統一用詞改譯。 |
P380-L2 |
P255 |
有 |
立 |
據藏文改譯。 |
P380-L2 |
P255 |
昏沈 |
沈沒 |
據藏文改譯。 |
P380-L3 |
P255 |
久修 |
經久座修 |
據藏文改譯。 |
P380-L3 |
P255 |
有 |
立 |
據藏文改譯。 |
P380-L3 |
P256 |
第八心時 |
隨後第八心時 |
據藏文補譯。 |
P380-L3 |
P256 |
昏沈 |
沈沒 |
據藏文改譯。 |
P380-L3 |
P256 |
能長時修 |
而能經久座修 |
據藏文改譯。 |
P380-L4 |
P256 |
有 |
立 |
據藏文改譯。 |
P380-L4 |
P256 |
第九心時 |
隨後第九心時 |
據藏文補譯。 |
P380-L4 |
P256 |
又不恆常勤依 |
又復不須恆依 |
據藏文改譯。 |
P380-L4 |
P256 |
有 |
立 |
據藏文改譯。 |
P380-L7 |
P256 |
心入不入定 |
心成不成定 |
據藏文改譯。 |
P380-L7 |
P256 |
時長 |
極長 |
據藏文改譯。 |
P380-L8 |
P256 |
故於後者就三摩地障礙立名 |
故於後者立三摩地間缺之名 |
據藏文改譯。 |
P380-L9 |
P256 |
說中間 |
立 |
據藏文改譯。 |
P380-L9 |
P256 |
如是住前所說資糧 |
如是謂住前說資糧 |
據藏文改譯。 |
P380-L11 |
P256 |
亦如是 |
理亦然 |
據藏文改譯。 |
P380-L12 |
P262 |
顯示依奢摩他趣總道軌 |
總示依奢摩他趣道軌理 |
據藏文改譯。 |
P380-L12 |
P262 |
顯示別趣 |
別顯往趣 |
據藏文改譯。 |
P381-L1 |
P262 |
第九心時 |
此第九心 |
據藏文改譯。 |
P381-L2 |
P262 |
長時修習 |
經久座修 |
據藏文改譯。 |
P381-L2 |
P262 |
此又不待策勵功用相續依止正念正知,而三摩地能任運轉 |
此復若得任運而轉妙三摩地,不待策勵功用相續依止正念正知 |
據藏文改譯。 |
P381-L4 |
P262 |
如《解深密經》云 |
《解深密經》明顯說云 |
據藏文補譯。 |
P381-L6 |
P262 |
云 |
亦云 |
據藏文補譯。 |
P381-L6 |
P262 |
由習無作行,次獲得圓滿,身心妙輕安 |
由習而無作,次於彼身心,獲得妙輕安 |
據藏文改譯。 |
P381-L6 |
P262 |
此說 |
此處 |
據藏文改譯。 |
P381-L7 |
P262 |
《聲聞地》文至下當說 |
如下所說《聲聞地》文 |
據藏文改譯。 |
P381-L7 |
P262 |
編》云 |
篇》亦云 |
統一作「篇」及據藏文補譯。 |
P381-L9 |
P262 |
編 |
篇 |
統一為「篇」。 |
P381-L9 |
P262 |
任 |
得 |
據藏文改譯。 |
P381-L10 |
P262 |
在 |
亦 |
據藏文改譯。 |
P381-L10 |
P262 |
編 |
篇 |
統一為「篇」。 |
P381-L11 |
P263 |
云 |
亦云 |
據藏文補譯。 |
P381-L12 |
P263 |
作意思惟 |
而起作意 |
據藏文改譯。 |
P381-L12 |
P263 |
多數思惟 |
多返作意 |
據藏文改譯。 |
P382-L2 |
P265 |
又 |
以 |
據藏文改譯。 |
P382-L2 |
P265 |
已 |
須 |
據藏文改譯。 |
P382-L3 |
P266 |
「等引地」 |
「等引地」,其因相 |
據藏文補譯。 |
P382-L3 |
P266 |
歡喜、妙樂 |
最勝喜樂 |
據藏文補譯。 |
P382-L3 |
P266 |
如 |
如是亦如 |
據藏文補譯。 |
P382-L4 |
P266 |
歡 |
勝 |
據藏文改譯。 |
P382-L5 |
P266 |
由是因緣,未得輕安 |
如是若未獲得輕安 |
據藏文改譯。 |
P382-L5 |
P266 |
一類 |
相續 |
據藏文改譯。 |
P382-L6 |
P266 |
能無分別心任運轉 |
自然能成心無分別 |
據藏文改譯。 |
P382-L6 |
P266 |
復能 |
復現似能 |
據藏文改譯。 |
P382-L6 |
P266 |
行、住、坐、臥 |
趨、行、坐、臥 |
據藏文改譯。 |
P382-L6 |
P266 |
然是欲界心一境性,應當了知不能立為真奢摩他 |
應知是名「欲界心一境性」,不可立為真奢摩他 |
據藏文改譯。 |
P382-L8 |
P268 |
輕安 |
輕安之理 |
據藏文補譯。 |
P382-L8 |
P268 |
云何而能成奢摩他 |
又云何為能成奢摩他理 |
據藏文補譯。 |
P382-L9 |
P268 |
粗重 |
粗重續流故 |
據藏文補譯。 |
P382-L10 |
P268 |
隨所欲轉 |
隨欲遣使 |
據藏文改譯。 |
P382-L10 |
P268 |
則其身心於善事轉 |
則遣身心令行善事 |
據藏文改譯。 |
P382-L11 |
P268 |
皆得遣除 |
得遣除已 |
據藏文改譯。 |
P382-L12 |
P268 |
如是能障樂斷煩惱,煩惱品攝內心粗重,若勤功用斷煩惱時,愛樂運轉攀緣善境不堪能性皆得遣除 |
如是為斷煩惱,所謂能障樂斷煩惱,煩惱品攝內心粗重,由是勤功用時,不堪愛樂運轉注善所緣得遣除已 |
據藏文改譯。 |
P382-L13 |
P268 |
如 |
如是亦如 |
據藏文補譯。 |
P383-L1 |
P268 |
身堪能者 |
此中身堪能者 |
據藏文補譯。 |
P383-L1 |
P268 |
謂趣正思惟,令心適悅、輕利之因心所有法;由此相應於所緣境 |
謂令趣正作意之心,能得適悅、輕利之因餘心所法;以若具此,能於所緣 |
據藏文改譯。 |
P383-L2 |
P268 |
總略應知若得輕安,於斷煩惱起功用欲,如行難行,恆常畏怯身心難轉不堪能性皆得遣除,身心最極調柔隨轉 |
總之雖欲功用斷除煩惱,然如拙於事者趣自事業畏怯難轉;若得輕安,如是身心不堪能性皆除遣已,遣使身心極具便利 |
據藏文改譯。 |
P383-L4 |
P268 |
劣 |
細 |
據藏文改譯。 |
P383-L5 |
P268 |
時 |
故 |
據藏文改譯。 |
P383-L5 |
P268 |
先發 |
唯於其初發起 |
據藏文改譯。 |
P383-L5 |
P268 |
若心輕安,若身輕安,身心調柔微細而轉,難可覺了 |
起心輕安,若身輕安、身心堪能,微細難覺 |
據藏文改譯。 |
P383-L7 |
P268 |
輾轉 |
轉承 |
據藏文改譯。 |
P383-L7 |
P268 |
強盛 |
粗顯 |
據藏文改譯。 |
P383-L8 |
P271 |
重而起 |
有重物 |
據藏文改譯。 |
P383-L9 |
P271 |
諸煩惱品 |
煩惱 |
據藏文改譯。 |
P383-L10 |
P271 |
強盛 |
粗顯 |
據藏文改譯。 |
P383-L10 |
P271 |
似重而起,非損惱相 |
現似負重,又非損惱之相 |
據藏文改譯。 |
P383-L12 |
P271 |
調柔 |
堪能 |
據藏文改譯。 |
P383-L12 |
P271 |
風入身中,由此風大遍全身分 |
風息流身,此風通遍身分之時 |
據藏文改譯。 |
P383-L13 |
P271 |
此亦由其調柔風力,遍一切身 |
此復舉身充實,而由堪能風力 |
據藏文改譯。 |
P384-L4 |
P273 |
此 |
如是此 |
據藏文補譯。 |
P384-L5 |
P273 |
最極安樂 |
強烈樂受 |
據藏文改譯。 |
P384-L5 |
P273 |
喜樂 |
喜樂覺受 |
據藏文補譯。 |
P384-L5 |
P273 |
輕安 |
其後輕安 |
據藏文補譯。 |
P384-L5 |
P273 |
強盛 |
粗顯 |
據藏文改譯。 |
P384-L6 |
P273 |
如影隨形有妙輕安 |
當有輕安輕薄如影 |
據藏文改譯。 |
P384-L7 |
P273 |
減 |
已 |
據藏文改譯。 |
P384-L7 |
P273 |
喜動 |
大喜擾動 |
據藏文補譯。 |
P384-L7 |
P273 |
乃為 |
是即 |
據藏文改譯。 |
P384-L9 |
P273 |
有妙輕安隨身而轉 |
身具輕安猶如光影 |
據藏文改譯。 |
P384-L9 |
P273 |
漸次退減,由奢摩他所攝持故,心於所緣相寂靜轉 |
亦當捨卻,由奢摩他令心堅固,以極靜相轉趣所緣 |
據藏文改譯。 |
P384-L10 |
P274 |
或名得奢摩他,或名有作意 |
得奢摩他,或如論云:「名有作意」 |
據藏文改譯。 |
P384-L11 |
P274 |
定地 |
等引地 |
據藏文改譯。 |
P384-L11 |
P276 |
如 |
如是亦如 |
據藏文補譯。 |
P384-L12 |
P276 |
定地所攝 |
等引地 |
據藏文改譯。 |
P384-L13 |
P276 |
定地 |
等引地 |
據藏文改譯。 |
P385-L1 |
P278 |
第二,分二,初有作意相 |
第二中,有作意相者 |
據藏文改譯。 |
P385-L1 |
P278 |
具何相、狀能令自他了知是為已「得作意」 |
言「已得作意」所具自他所能明了相、狀者 |
據藏文改譯。 |
P385-L2 |
P278 |
則得色地所攝少分定心、身心輕安、心一境性 |
則得少分色地攝心、身心輕安、心一境性四者 |
據藏文改譯。 |
P385-L3 |
P278 |
暫持心 |
等引時 |
據藏文改譯。 |
P385-L3 |
P278 |
欲等 |
貪欲等 |
據藏文改譯。 |
P385-L3 |
P278 |
從定起時 |
出等引時 |
據藏文改譯。 |
P385-L3 |
P278 |
輕安隨順而轉 |
輕安 |
據藏文刪之。 |
P385-L4 |
P278 |
如 |
如是亦如 |
據藏文補譯。 |
P385-L6 |
P278 |
於內正住暫持其心 |
於內正住而坐,投注心時 |
據藏文改譯。 |
P385-L7 |
P278 |
而有少分輕安餘勢隨身心轉 |
亦有些許身心輕安 |
據藏文改譯。 |
P385-L8 |
P280 |
作意力故 |
作意 |
據藏文刪之。 |
P385-L8 |
P280 |
奢摩他心一境性住定 |
等引心一境性奢摩他 |
據藏文改譯。 |
P385-L9 |
P280 |
輕安轉增 |
故令輕安轉增 |
據藏文改譯。 |
P385-L10 |
P280 |
如 |
如是亦如 |
據藏文補譯。 |
P385-L12 |
P280 |
堪能者 |
堪能時 |
據藏文改譯。 |
P386-L2 |
P281 |
第二、斷疑者 |
斷疑者 |
據藏文刪之。 |
P386-L2 |
P281 |
前說 |
於說無分別 |
據藏文改譯。 |
P386-L2 |
P281 |
不須策勵勤加功用,心任運轉趣三摩地,無諸分別 |
雖於念知不起恆勤功用,心成等持 |
據藏文改譯。 |
P386-L4 |
P281 |
又如前於 |
如於前述 |
據藏文改譯。 |
P386-L4 |
P281 |
雖從定起 |
雖出等引 |
據藏文改譯。 |
P386-L5 |
P281 |
何道 |
何位 |
據藏文改譯。 |
P386-L5 |
P281 |
昔及現在總有多人立為入大乘道 |
現見今昔有極多人,總體立為大乘之道 |
據藏文改譯。 |
P386-L6 |
P281 |
一切身中 |
狀似舉身 |
據藏文改譯。 |
P386-L6 |
P281 |
此又 |
又見 |
據藏文改譯。 |
P386-L7 |
P282 |
微妙瑜伽 |
瑜伽 |
據藏文刪之。 |
P386-L7 |
P282 |
無著 |
聖無著 |
據藏文補譯。 |
P386-L9 |
P282 |
即修根本第一靜慮觀粗靜相諸世間道,皆依此定 |
此觀粗靜為相諸世間道,能成第一靜慮根本定者,亦依此定 |
據藏文改譯。 |
P386-L9 |
P282 |
外道 |
是以外道 |
據藏文補譯。 |
P386-L10 |
P282 |
皆須依此而趣上地 |
亦須依此而趣上道 |
據藏文改譯。 |
P386-L11 |
P282 |
或無顛倒 |
或由無倒 |
據藏文改譯。 |
P386-L11 |
P282 |
厭離生死、希求解脫,由出離心所攝持者,是解脫道 |
而厭生死、希求解脫,由此出離意樂攝持,成解脫道 |
據藏文改譯。 |
P386-L12 |
P282 |
若菩提心之所攝持 |
若由菩提心寶攝持 |
據藏文補譯。 |
P387-L1 |
P282 |
趣與不趣能證解脫及一切種智道 |
能不能成解脫及一切智道 |
據藏文改譯。 |
P387-L2 |
P284 |
決擇 |
如何決擇 |
據藏文補譯。 |
P387-L2 |
P284 |
所觀境時 |
正見之境 |
據藏文改譯。 |
P387-L2 |
P284 |
證德 |
證德總體軌理 |
據藏文補譯。 |
P387-L2 |
P284 |
無著菩薩 |
聖無著 |
據藏文改譯。 |
P387-L4 |
P284 |
然不許 |
故不許 |
據藏文改譯。 |
P387-L4 |
P284 |
故諸 |
以諸 |
據藏文改譯。 |
P387-L4 |
P284 |
修毘缽舍那法 |
毘缽舍那 |
據藏文刪之。 |
P387-L5 |
P284 |
《中觀修次》 |
《中觀修次》諸篇 |
據藏文補譯。 |
P387-L5 |
P284 |
《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等 |
《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 |
據藏文刪之。 |
P387-L5 |
P284 |
亦以 |
亦說 |
據藏文改譯。 |
P387-L6 |
P284 |
五論 |
論典 |
據藏文改譯。 |
P387-L6 |
P284 |
除 |
亦除 |
據藏文補譯。 |
P387-L7 |
P284 |
一切大轍 |
現見一切大車 |
據藏文改譯。 |
P387-L8 |
P287 |
唯是寂止 |
故唯是止 |
據藏文改譯。 |
P387-L9 |
P287 |
決定 |
究竟決定 |
據藏文補譯。 |
P387-L9 |
P287 |
抑不思擇 |
抑唯全不思擇 |
據藏文補譯。 |
P387-L10 |
P287 |
初者 |
若如初者 |
據藏文補譯。 |
P387-L10 |
P287 |
則「應 |
理應如是分別宣說:「應當 |
據藏文改譯。 |
P387-L11 |
P287 |
彼見 |
見解 |
據藏文改譯。 |
P387-L11 |
P287 |
唯不分別而修,則非修習甚深空性。」理應如是分別宣說 |
全不分別而修,其修則非修深空性。」 |
據藏文改譯。 |
P387-L12 |
P287 |
凡無思惟一切癡修 |
諸凡一切無思惟修 |
據藏文改譯。 |
P388-L1 |
P287 |
一切止修 |
而住,此一切修 |
據藏文改譯。 |
P388-L2 |
P287 |
由彼定時 |
以由彼等安住定時 |
據藏文補譯。 |
P388-L2 |
P288 |
除念正知勢力微時略起觀察,餘時全不略起分別 |
除些許時念正知勢力轉弱起偵察等,餘時全不略起分別而修 |
據藏文改譯。 |
P388-L2 |
P289 |
故諸能引正奢摩他妙三摩地,《解深密經》說緣無分別影像 |
故《解深密經》說,諸能引發正奢摩他妙三摩地,緣無分別影像 |
據藏文改譯。 |
P388-L3 |
P289 |
成無分別影像所緣 |
緣無分別影像 |
為配合箋註故改譯。 |
P388-L4 |
P289 |
不復思擇、不極思擇 |
不復簡擇、不極簡擇 |
據玄奘大師原譯及藏文改譯。 |
P388-L5 |
P289 |
由失念故,及由串習諸相、尋思、隨煩惱等諸過失故,如鏡中面,所緣影像數現在前 |
由失念及未串習之失,故由諸相、尋思及隨煩惱,令得顯現、開啟門徑、能為緣取 |
據藏文改譯。 |
P388-L6 |
P289 |
即更當修不念作意,謂先所見諸過患相增上力故。即於如是所緣境像,由所修習不念作意,除遣、散滅,當令畢竟不現在前 |
由先所見諸過患相增上力故,即更當修不念作意。如是由修不念作意,除遣、散滅所緣,當住無顯現性 |
據藏文改譯。 |
P388-L8 |
P289 |
此亦是於 |
此是僅於 |
據藏文改譯。 |
P388-L9 |
P289 |
修空 |
修空行持 |
據藏文補譯。 |
P388-L9 |
P289 |
尤其說修「不念作意」 |
尤許「凡說『不念作意之修』 |
據藏文改譯。 |
P388-L10 |
P289 |
善為破除 |
亦善破除 |
據藏文改譯。 |
P388-L10 |
P289 |
編 |
篇 |
統一為「篇」。 |
P388-L11 |
P289 |
云 |
亦云 |
據藏文補譯。 |
P388-L12 |
P289 |
又 |
又於前引 |
據藏文補譯。 |
P388-L12 |
P289 |
已引如是眾多經論 |
此等眾經、大車諸論 |
據藏文改譯。 |
P388-L13 |
P290 |
一切安樂 |
安樂 |
據藏文刪之。 |
P389-L1 |
P292 |
此等乃是 |
若如是者,此等亦僅 |
據藏文改譯。 |
P389-L2 |
P292 |
尚未得止,便於少分無分別定 |
便於少分尚未得止住無分別定 |
據藏文改譯。 |
P389-L3 |
P292 |
定量智者 |
現見定量賢哲 |
據藏文改譯。 |
P389-L4 |
P292 |
思擇 |
分別觀擇 |
據藏文改譯。 |
P389-L4 |
P292 |
即違一切定量經論 |
即正違背定量諸論 |
據藏文改譯。 |
P389-L5 |
P292 |
凡無分別皆說是修甚深空義毘缽舍那,純粹支那堪布修法 |
然以全無分別認作修習勝觀深義,見此未雜餘說,純是支那堪布之宗 |
據藏文改譯。 |
P389-L5 |
P292 |
編 |
篇 |
統一為「篇」。 |
P389-L7 |
P296 |
顯示依奢摩他趣總道軌 |
總示依奢摩他趣道軌理 |
據藏文改譯。 |
P389-L7 |
P296 |
又有明顯、無分別等殊勝差別,唯應修此無分別耶 |
彼唯應修具足明顯、無分別等殊勝之無分別耶 |
據藏文改譯。 |
P389-L8 |
P296 |
能斷 |
能摧 |
據藏文改譯。 |
P389-L9 |
P296 |
若不依此令生毘缽舍那 |
是故若不依此引發勝觀 |
據藏文改譯。 |
P389-L10 |
P296 |
暫伏 |
斷 |
據藏文改譯。 |
P389-L10 |
P296 |
趣世間道 |
世間道所行 |
據藏文改譯。 |
P389-L10 |
P296 |
能永斷 |
能從根本斷除 |
據藏文改譯。 |
P389-L11 |
P296 |
趣出世道 |
出世道所行 |
據藏文改譯。 |
P389-L11 |
P296 |
上進 |
進道 |
據藏文改譯。 |
P389-L13 |
P296 |
出世道 |
出世道所行 |
據藏文補譯。 |
P390-L1 |
P296 |
奢摩他道 |
奢摩他 |
據藏文刪之。 |
P390-L1 |
P296 |
如是修故,所有輕安、心一境性皆得增長 |
如是修時,輕安、心一境性皆極增長 |
據藏文改譯。 |
P390-L2 |
P296 |
後於二道隨樂何往 |
其後欲以二道隨一而行 |
據藏文改譯。 |
P390-L2 |
P296 |
加行 |
精勤 |
據藏文改譯。 |
P390-L2 |
P296 |
諸瑜伽師,由有作意 |
諸瑜伽師有作意者 |
據藏文改譯。 |
P390-L3 |
P296 |
往世間趣,或念我當往出世趣 |
以世間行而趣,或念我當以出世行而趣 |
據藏文改譯。 |
P390-L4 |
P296 |
增廣 |
增長、廣、大 |
據藏文補譯。 |
P390-L4 |
P296 |
若此作意堅固、相續、強盛而轉,發起清淨所緣勝解 |
若時彼之作意堅、穩、牢固,於淨所緣勝解而轉 |
據藏文改譯。 |
P390-L5 |
P296 |
隨所樂往 |
樂以何往 |
據藏文改譯。 |
P390-L6 |
P296 |
修粗靜相 |
修習粗靜為相 |
據藏文補譯。 |
P390-L7 |
P297 |
行相 |
為相,如是修持 |
據藏文改譯。 |
P390-L8 |
P299 |
若得前說 |
如是得前所說 |
據藏文改譯。 |
P390-L8 |
P299 |
不趣出世道,而趣世間道 |
不以出世道行,而以世間道行 |
據藏文改譯。 |
P390-L9 |
P299 |
樂往世間道,非出世道 |
唯以世間道行,非以出世道 |
據藏文改譯。 |
P390-L9 |
P299 |
一切外道 |
除此以外一切外道 |
據藏文補譯。 |
P390-L10 |
P299 |
先修止行 |
先慣修止 |
據藏文改譯。 |
P390-L11 |
P301 |
外道 |
其中外道 |
據藏文補譯。 |
P390-L11 |
P301 |
然於無我 |
於補特伽羅無我 |
據藏文改譯。 |
P390-L12 |
P301 |
信解 |
勝解 |
據藏文改譯。 |
P390-L12 |
P301 |
或唯 |
由是或唯 |
據藏文補譯。 |
P390-L12 |
P301 |
或更進修粗靜行相 |
或唯修習粗靜為相 |
據藏文改譯。 |
P390-L12 |
P301 |
能往世間之道 |
以世間道而行 |
據藏文改譯。 |
P390-L13 |
P301 |
於奢摩他先多修習 |
唯先多習寂止止修,於此多所習近 |
據藏文改譯。 |
P390-L13 |
P301 |
故不樂修於無我義觀慧思擇 |
遂不樂以觀察慧於無我義觀擇而修 |
據藏文改譯。 |
P391-L1 |
P301 |
能往世間之道 |
以世間道而行 |
據藏文改譯。 |
P391-L1 |
P301 |
以 |
以或 |
據藏文補譯。 |
P391-L1 |
P301 |
行相 |
為相 |
據藏文改譯。 |
P391-L2 |
P301 |
諦現觀 |
現證諦 |
據藏文改譯。 |
P391-L3 |
P301 |
往世間道 |
以世間道而行 |
據藏文改譯。 |
P391-L3 |
P301 |
非緣無我不能修習毘缽舍那 |
非不能修緣無我之毘缽舍那 |
據藏文改譯。 |
P391-L3 |
P301 |
補處 |
所繫 |
據藏文改譯。 |
P391-L4 |
P301 |
亦必來世於最後有 |
亦於來世最後有時 |
據藏文改譯。 |
P391-L4 |
P301 |
從加行道四道俱生 |
加行道起共四種道生於相續 |
據藏文改譯。 |
P391-L4 |
P301 |
補處 |
所繫 |
據藏文改譯。 |
P391-L4 |
P301 |
於現法唯往世間道 |
名「現法唯以世間道行」 |
據藏文改譯。 |
P391-L5 |
P301 |
如 |
此順小乘教成佛道理,如 |
據藏文改譯。 |
P391-L5 |
P301 |
依邊定一坐 |
定際依一遍 |
據藏文改譯。 |
P391-L5 |
P302 |
此順小乘教成佛道理,非無著 |
非無著 |
據藏文改譯。 |
P391-L6 |
P304 |
由是外道修粗靜相道伏煩惱現行,內佛弟子修無我義斷煩惱根本 |
若如是者,但凡外道修粗靜為相之道斷現行煩惱,內佛弟子修無我義根本斷除煩惱 |
據藏文改譯。 |
P391-L7 |
P304 |
伏斷煩惱所依根本 |
斷除煩惱依處所需 |
據藏文改譯。 |
P391-L9 |
P304 |
又 |
非唯如是,又 |
據藏文補譯。 |
P391-L9 |
P304 |
即大乘中 |
大乘人中 |
據藏文改譯。 |
P391-L10 |
P304 |
觀行者 |
瑜伽師 |
據藏文改譯。 |
P391-L10 |
P304 |
最要 |
極要 |
據藏文改譯。 |
P391-L10 |
P304 |
唯除少分所緣差別,謂緣形像、或緣三昧耶相、或種子字等 |
唯除所緣差別,謂緣天身,或緣標幟、咒字等而修習等 |
據藏文改譯。 |
P391-L11 |
P304 |
其斷懈怠等三摩地五種過失,及能對治依止正念及正知等 |
其須斷除懈怠等五種三摩地過,及彼對治依止念知等理 |
據藏文改譯。 |
P391-L13 |
P304 |
此三摩地極其寬廣。故《解深密經》密意宣說 |
故此等持極其寬廣。《解深密經》於此密意宣說 |
據藏文改譯。 |
P392-L2 |
P305 |
多種 |
極多 |
據藏文改譯。 |
P392-L2 |
P305 |
然主要者 |
然主要所為者 |
據藏文補譯。 |
P392-L3 |
P305 |
內外、大小乘所共,能暫伏煩惱現行,粗靜行相 |
內外所共,於內道中亦為大小乘所共,僅斷現行煩惱粗靜為相 |
據藏文改譯。 |
P392-L4 |
P305 |
修習無我真實行相 |
無我實性為相 |
據藏文改譯。 |
P392-L5 |
P305 |
真實 |
實性 |
據藏文改譯。 |
P392-L5 |
P306 |
以若得前說 |
此復若得如前所說 |
據藏文改譯。 |
P392-L5 |
P306 |
未到地 |
近分地 |
據藏文改譯。 |
P392-L6 |
P306 |
以上 |
彼止以上 |
據藏文補譯。 |
P392-L6 |
P306 |
及 |
或 |
據藏文改譯。 |
P392-L7 |
P306 |
真實 |
實性 |
據藏文改譯。 |
P392-L8 |
P306 |
然終不能脫離生死 |
亦終不能脫生死故 |
據藏文改譯。 |
P392-L8 |
P306 |
如 |
如是亦如 |
據藏文補譯。 |
P392-L8 |
P306 |
置答 |
無以為報 |
據藏文改譯。 |
P392-L9 |
P306 |
未入佛正法 |
未向尊正法 |
據藏文改譯。 |
P392-L9 |
P307 |
仍苦 |
苦生 |
為配合箋註故改譯。 |
P392-L9 |
P307 |
佛 |
尊 |
據藏文改譯。 |
P392-L9 |
P307 |
勤 |
正 |
據藏文改譯。 |
P392-L10 |
P307 |
故預流、一來,一切 |
是故當知一切預流、一來 |
據藏文改譯。 |
P392-L11 |
P307 |
如是當知 |
如是 |
據藏文改譯。 |
P392-L11 |
P307 |
頓證 |
頓行 |
據藏文改譯。 |
P392-L11 |
P307 |
皆依前說 |
亦皆唯依前說 |
據藏文改譯。 |
P392-L11 |
P307 |
而勤修習 |
而修 |
據藏文改譯。 |
P392-L12 |
P307 |
故若身中未得 |
若相續中先未獲得 |
據藏文改譯。 |
P392-L13 |
P307 |
后 |
後 |
依現代通用字改譯。 |
P392-L13 |
P307 |
廣說 |
宣說 |
據藏文改譯。 |
P392-L13 |
P307 |
觀行師 |
諸瑜伽師 |
據藏文改譯。 |
P392-L13 |
P307 |
雖不必生緣所有粗靜行相 |
雖未發起緣盡所有粗靜為相 |
據藏文改譯。 |
P393-L1 |
P307 |
然必 |
然 |
為順文故改譯。 |
P393-L1 |
P307 |
初生之時 |
此復初生界限 |
據藏文改譯。 |
P393-L1 |
P307 |
總應先生 |
總之,「先應發起 |
據藏文改譯。 |
P393-L2 |
P307 |
行相 |
為相 |
據藏文改譯。 |
P393-L2 |
P307 |
真實行相 |
實性為相 |
據藏文改譯。 |
P393-L3 |
P307 |
漸行五道而趣解脫或一切智,是佛教中總印所印。故隨修何種瑜伽 |
往趣解脫或一切智之五道者,是總佛教法印所印。故任何等修瑜伽師 |
據藏文改譯。 |
P393-L4 |
P307 |
是謂 |
是為 |
據藏文改譯。 |
P393-L5 |
P310 |
顯示別趣 |
別顯往趣 |
據藏文改譯。 |
P393-L5 |
P310 |
相道 |
為相之道 |
據藏文改譯。 |
P393-L5 |
P310 |
離欲 |
離欲界欲 |
據藏文補譯。 |
P393-L7 |
P310 |
粗靜相道 |
粗靜為相之道 |
據藏文改譯。 |
P393-L7 |
P310 |
須 |
先須 |
據藏文補譯。 |
P393-L7 |
P310 |
如 |
以 |
據藏文改譯。 |
P393-L7 |
P310 |
由此令彼增,由增極遠行,而得根本住 |
彼令此增已,由長足增長,故得根本住 |
據藏文改譯。 |
P393-L8 |
P310 |
由此增長彼三摩地,依此引發 |
彼令增長此三摩地,依之引發 |
據藏文改譯。 |
P393-L9 |
P311 |
又從第九心乃至未得作意時,說名 |
此復說從第九心起,乃至未得作意之間,是為 |
據藏文改譯。 |
P393-L9 |
P312 |
從得作意,為 |
得作意已,欲 |
據藏文改譯。 |
P393-L10 |
P312 |
名 |
是 |
據藏文改譯。 |
P393-L10 |
P312 |
了相 |
了相者 |
據藏文補譯。 |
P393-L11 |
P312 |
勤修作意,乃至未得所作作意 |
乃至未得作意 |
據藏文改譯。 |
P393-L11 |
P312 |
作意初修業者 |
初修業者 |
據藏文刪之。 |
P393-L12 |
P312 |
發起、攝受正勤修習了相作意 |
由此了相作意發起,為能受取而勤修習 |
據藏文改譯。 |
P393-L13 |
P312 |
瑜伽 |
瑜伽處 |
據藏文補譯。 |
P393-L13 |
P312 |
卷首 |
起首 |
據藏文改譯。 |
P393-L13 |
P314 |
具足 |
修成 |
據藏文改譯。 |
P394-L1 |
P314 |
暫伏、永斷煩惱之理 |
斷煩惱理 |
據藏文改譯。 |
P394-L1 |
P314 |
未見明顯如此廣說 |
亦未明顯如此極廣宣說 |
據藏文補譯。 |
P394-L1 |
P314 |
故昔善巧大小《對法》 |
故見往昔善巧上下《對法》 |
據藏文改譯。 |
P394-L2 |
P314 |
及依此故暫伏、永斷煩惱之理 |
及依於彼斷煩惱理 |
據藏文改譯。 |
P394-L3 |
P315 |
若未善解《聲聞地》義 |
故若未能善解此《聲聞地》所說 |
據藏文改譯。 |
P394-L5 |
P315 |
未得近分 |
若未得此近分 |
據藏文改譯。 |
P394-L5 |
P315 |
了相作意 |
又復了相 |
據藏文改譯。 |
P394-L5 |
P315 |
由修習此 |
故由修此 |
據藏文改譯。 |
P394-L6 |
P315 |
《本地分》說 |
《本地分》文 |
據藏文改譯。 |
P394-L7 |
P315 |
故未得近分 |
故若未得第一近分 |
據藏文補譯。 |
P394-L8 |
P315 |
非初近分之最初 |
非僅是第一近分之初 |
據藏文改譯。 |
P394-L8 |
P315 |
尚有 |
須成 |
據藏文改譯。 |
P394-L9 |
P315 |
皆是 |
唯是 |
據藏文改譯。 |
P394-L9 |
P315 |
之義 |
所說 |
據藏文改譯。 |
P394-L9 |
P315 |
得奢摩他 |
現見得奢摩他 |
據藏文補譯。 |
P394-L11 |
P317 |
離欲 |
離欲界欲 |
據藏文補譯。 |
P394-L12 |
P317 |
且不能伏 |
不能暫遮 |
據藏文改譯。 |
P394-L13 |
P317 |
前說修奢摩他能伏煩惱現行 |
若爾,前說唯修寂止能伏現行煩惱 |
據藏文改譯。 |
P394-L13 |
P317 |
前依世間毘缽舍那悉皆攝為奢摩他而說 |
前者是依世間毘缽舍那攝入奢摩他中而說 |
據藏文改譯。 |
P395-L1 |
P317 |
初禪 |
第一 |
據藏文改譯。 |
P395-L2 |
P317 |
由諦行相及由粗靜相 |
由諦為相及粗靜為相 |
據藏文改譯。 |
P395-L2 |
P317 |
離欲 |
成辦離欲之理 |
據藏文補譯。 |
P395-L3 |
P317 |
修此之身 |
此中所依者 |
據藏文改譯。 |
P395-L4 |
P317 |
勤修觀行 |
極起精勤 |
據藏文改譯。 |
P395-L5 |
P317 |
觀察 |
觀察作意 |
據藏文補譯。 |
P395-L5 |
P318 |
最後作意是證離欲根本定時所有作意,即所修果,前六作意是能修因 |
此中最後,是離欲界欲而入根本定時作意,故是所修;前六是為能修 |
據藏文改譯。 |
P395-L7 |
P319 |
修習何義而 |
而修何義以 |
據藏文改譯。 |
P395-L7 |
P319 |
雖由此道亦伏 |
其中雖由此道亦斷 |
據藏文改譯。 |
P395-L7 |
P319 |
餘惑現行 |
餘現行惑 |
據藏文改譯。 |
P395-L8 |
P319 |
修習欲貪 |
貪欲 |
據藏文改譯。 |
P395-L8 |
P319 |
其欲貪 |
又貪欲 |
據藏文改譯。 |
P395-L8 |
P319 |
貪欲 |
欲、貪 |
據藏文改譯。 |
P395-L9 |
P319 |
故能 |
故其 |
據藏文改譯。 |
P395-L9 |
P319 |
違貪欲相而善修習 |
倒執貪執取相而串習之 |
據藏文改譯。 |
P395-L9 |
P319 |
此雖無倒了解諸欲過失 |
又雖無倒分別解了欲界過失 |
據藏文改譯。 |
P395-L10 |
P319 |
隨久觀修此二德失 |
則於觀擇此二德失,任經幾許串習 |
據藏文改譯。 |
P395-L12 |
P319 |
此一切伏斷煩惱共同建立 |
此乃一切斷除煩惱建立 |
據藏文改譯。 |
P395-L12 |
P320 |
如是別思 |
若如是者,分別簡擇 |
據藏文改譯。 |
P395-L12 |
P320 |
善了其相 |
之了相 |
據藏文改譯。 |
P395-L13 |
P320 |
故此作意聞思間雜 |
故為聞思間雜 |
據藏文改譯。 |
P395-L13 |
P320 |
唯有修相 |
以修持相 |
據藏文改譯。 |
P396-L1 |
P320 |
《聲聞地》 |
於此《聲聞地》 |
據藏文補譯。 |
P396-L1 |
P320 |
於所緣相 |
由緣彼相 |
據藏文改譯。 |
P396-L2 |
P320 |
毘缽舍那中亦多宣說 |
多返說為毘缽舍那 |
據藏文改譯。 |
P396-L3 |
P321 |
止觀 |
止觀之理 |
據藏文補譯。 |
P396-L4 |
P321 |
修習之理,謂若 |
故彼修習之理,謂於 |
據藏文改譯。 |
P396-L5 |
P322 |
輾轉修習止觀 |
交替修習止觀二者 |
據藏文改譯。 |
P396-L5 |
P322 |
由修習故 |
由依串習 |
據藏文改譯。 |
P396-L7 |
P322 |
是名 |
是為 |
據藏文改譯。 |
P396-L7 |
P322 |
便謂我今已斷煩惱 |
謂我今已斷除煩惱 |
據藏文改譯。 |
P396-L8 |
P323 |
諸欲 |
諸欲希求 |
據藏文補譯。 |
P396-L9 |
P323 |
醒覺故 |
醒覺彼 |
據藏文改譯。 |
P396-L9 |
P323 |
隨於一種可愛淨境攀緣思惟 |
攀緣隨一極其可愛貪境之時 |
據藏文改譯。 |
P396-L9 |
P323 |
是名為 |
是為 |
據藏文改譯。 |
P396-L10 |
P323 |
諸增上慢 |
我慢 |
據藏文改譯。 |
P396-L11 |
P323 |
由善 |
由於 |
據藏文改譯。 |
P396-L12 |
P323 |
伏斷 |
斷除 |
據藏文改譯。 |
P396-L13 |
P324 |
煩惱現行 |
現行煩惱 |
據藏文改譯。 |
P397-L1 |
P324 |
由此 |
此理 |
據藏文改譯。 |
P397-L1 |
P324 |
何況能得永度生死 |
是故不能度越生死 |
據藏文改譯。 |
P397-L2 |
P324 |
恐繁 |
此等恐繁 |
據藏文補譯。 |
P397-L2 |
P324 |
應當了知 |
故應觀閱 |
據藏文改譯。 |
P397-L2 |
P324 |
現在無修此等根本靜慮之理,故亦無有錯誤引導 |
今無此等修靜慮等根本定理,故因彼等導入歧途,亦復無由 |
據藏文改譯。 |
P397-L3 |
P324 |
然於此等若真了解,則於餘定亦斷歧途最為利益 |
然於此等若生領解,非徒空言,則於遮斷餘定歧途,見有大益 |
據藏文改譯。 |
P397-L4 |
P324 |
唯得此定 |
故雖得此殊勝等持,唯此 |
據藏文改譯。 |
P397-L5 |
P324 |
故於 |
故唯 |
據藏文改譯。 |
P397-L5 |
P324 |
真無我見毘缽舍那 |
別別觀察毘缽舍那無我正見 |
據藏文改譯。 |
P397-L5 |
P327 |
縱未廣知修初靜慮等根本定法,然於前說 |
前說 |
據藏文改譯。 |
P397-L6 |
P327 |
定當了知此是 |
從 |
據藏文改譯。 |
P397-L6 |
P327 |
九種住心 |
九種住心之理 |
據藏文補譯。 |
P397-L7 |
P327 |
之所建立 |
所述 |
據藏文改譯。 |
P397-L7 |
P327 |
又《莊嚴經論》及無著菩薩於《菩薩地》、大乘《對法》、《攝決擇分》解彼意趣 |
彼經意趣,《經莊嚴論》為作解說;無著菩薩則於《菩薩地》、上部《對法》、《攝決擇分》中總略宣說 |
據藏文改譯。 |
P397-L8 |
P327 |
又《攝決擇分》於止觀二法,指《聲聞地》,故《聲聞地》解釋最廣 |
如《攝分》於止觀二法舉《聲聞地》,《聲聞地》中廣為解說 |
據藏文改譯。 |
P397-L9 |
P327 |
又 |
復有 |
據藏文改譯。 |
P397-L9 |
P328 |
今善觀彼等諸心要義,略示一二,全無杜撰 |
縱未廣知修初靜慮等根本定法,最下亦定須知經善觀察、遠離杜撰,所說彼等諸心要義 |
據藏文改譯。 |
P397-L10 |
P329 |
現在 |
一類 |
據藏文改譯。 |
P397-L10 |
P329 |
雖知其名 |
徒有空言 |
據藏文改譯。 |
P397-L11 |
P329 |
善 |
善解 |
據藏文補譯。 |
P397-L11 |
P329 |
棄而修餘 |
輕棄而修 |
據藏文改譯。 |
P397-L11 |
P329 |
又有眾多略得止品所攝正定,便謂已得空三摩地;或得內外所共第九住心定 |
見有略得止品所攝正定,便執是為空三摩地;眾多僅得內外二者共通等持第九住心 |
據藏文改譯。 |
P397-L12 |
P329 |
具眾 |
具足 |
據藏文改譯。 |
P397-L12 |
P329 |
已得根本 |
是為等引 |
據藏文改譯。 |
P397-L13 |
P329 |
善解 |
善辨理解 |
據藏文改譯。 |
P398-L1 |
P329 |
而生誤解 |
所惑 |
據藏文改譯。 |
P398-L1 |
P329 |
若能實知此定之義 |
知彼等持含義為何 |
據藏文改譯。 |
P398-L2 |
P329 |
善巧 |
善巧。於此頌曰 |
據藏文補譯。 |
P398-L3 |
P329 |
因文簡直故,狹慧未能解 |
文深故未解,狹慧將自過 |
據藏文改譯。 |
P398-L3 |
P329 |
反謂此經論,無無分別教 |
反推諉經論,無修無別教 |
據藏文改譯。 |
P398-L4 |
P329 |
尚且未能辨 |
此輩尚未辨 |
據藏文改譯。 |
P398-L4 |
P329 |
善分辨 |
如實分 |
據藏文改譯。 |
P398-L5 |
P329 |
顯說 |
淺說 |
據藏文改譯。 |
P398-L5 |
P329 |
久習大論友 |
積年習論友 |
據藏文改譯。 |
P398-L6 |
P329 |
假石 |
碔砆 |
據藏文改譯。 |
P398-L6 |
P329 |
佛見除汝學 |
見除汝學典 |
據藏文改譯。 |
P398-L6 |
P329 |
讚「聞住林樂」,願觀察彼義 |
佛說「多聞者,林中樂」當參 |
據藏文改譯。 |
P398-L7 |
P330 |
修法與 |
初修法 |
據藏文改譯。 |
P398-L7 |
P330 |
了解 |
辨明 |
據藏文改譯。 |
P398-L8 |
P330 |
為聖教久住,故今略解釋 |
此亦為聖教,長久住世故 |
據藏文改譯。 |
P398-L9 |
P330 |
奢摩他靜慮自性 |
靜慮自性奢摩他 |
據藏文改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