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止觀初探0150 七種作意漸次摧壞煩惱

大家好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這一週你們過得還好嗎有沒有造集很多善業而且時時懺悔過去的惡業如果這樣的話就隨喜大家今天我們要學習《廣論》396頁第4行,《廣論》校訂本是第130頁第6行有注意聽嗎請大家和我一起看原文

故彼修習之理謂於分辨粗靜之義數數觀察即是修習毘缽舍那觀察之後於粗靜義一趣安住即是修習正奢摩他如是所修初、二作意是為厭壞對治

說:因此修持的方式是各各區分粗劣與寂靜的內涵對這點數數地觀察、抉擇就是修持勝觀在觀察之後最終要專注地安住於或粗、或靜的內涵上這個就是在修持寂止如此修持的第一種與第二種作意就是「厭壞對治」。

厭壞對治是四種對治之一想一想:厭壞對治是什麼呢是透過看見過患而厭離如果沒有觀察到過患是不會厭離所以觀察到過患而厭離破壞所斷的這個對治品就是厭壞對治比如說看見輪迴的過患這顆心就是輪迴的厭壞對治那輪迴存在在哪兒是不是也存在在心上有善知識說:「了相作意、勝解作意是厭壞對治遠離作意、攝樂作意還有加行究竟作意是能斷對治加行究竟果作意是遠離對治。」就是把它們分一下

好!那我們接著再看《廣論》。注意聽!注意

如是交替修習止觀二者由依串習若時生起欲界上品煩惱對治是名「遠離作意」。

如此交替地修持止觀二者依靠這樣的串習當欲界上品煩惱的──注意──當欲界上品煩惱的對治品生起的時候就稱為「遠離作意」。遠離作意是第幾種作意是第三種作意接著看

又由間雜薰修止觀若能伏斷中品煩惱是為攝樂作意

再講什麼是攝樂作意接著再透過間雜地修持止觀當能夠斷除中品煩惱的時候就是「攝樂作意」。攝樂作意是第四種作意好!我們再接著看接著出現一個自我觀察的問題可以看一下

次若觀見能障善行欲界煩惱住定、出定皆不現行不應粗尋謂我今已斷除煩惱當更審察為我實於諸欲希求尚未離欲而不行耶抑由離欲而不行耶作是念已,為醒覺彼攀緣隨一極其可愛貪境之時若見貪欲仍可生起為斷彼故喜樂修習是為觀察作意由此能捨未斷謂斷我慢

接著當這個行者見到阻礙行善的欲界煩惱──欲界煩惱這個作用就是阻礙行善──當見到阻礙行善的欲界煩惱在安住於等持──就是住定──與出定的時候它都不會現行好像消失了一樣在這個時候不應該粗略地尋思自己說:「啊!我已經斷除煩惱了。」注意那個「粗略」。不應該想:「我已經斷除煩惱了!」就像增上行外道一樣以為自己已經斷除了煩惱

那麼這個時候應該怎麼辦呢應該要觀察注意!應該要觀察究竟我是在尚未遠離追求欲塵的貪欲狀態下不現行──就是它沒有離開還是已經離欲而不現行呢於是為了使這個復甦或者使這個再現行就緣著某一個極其可愛的貪著境界然後開始試驗了這個時候如果看到貪欲仍然會在心中生起這個時候會怎麼辦呢有人說:「哇!費了這麼大力氣結果貪欲對境又現起了。」然後心要掉下去嗎還是怎麼做呢這裡邊提供給我們的修行方式接著,為了斷除貪欲而樂於修持這就是觀察作意

有沒有發現他發現了自己心中還有貪欲的時候他是為了斷除這個貪欲而樂於修持而沒有厭患說:「我已經這麼努力了住定、出定都不現行怎麼我一試驗對境的時候它又出來了呢?」他不是這種懷疑或者對自己的修行持予否定的態度他是非常積極和樂觀地非常習慣地斷除貪欲的修持非常樂於修持這個心態應該是前面的等流對不對前面就是樂於修持所以才會做到住定、出定那個貪欲都不現行

這個是什麼作意這個就是「觀察作意」。觀察作意是第五種作意這個作意最偉大的作用是藉由觀察作意就能夠去除一種我慢什麼我慢呢?就是尚未斷除卻以為已經斷除某種煩惱的我慢對不對有沒有發現我慢也不是那麼可怕好像很難去除你透過觀察然後依據教理對境去試驗一下就可以知道自己有沒有這種煩惱了

我們再接著看原文

次更如前於粗靜義別別觀察於觀察後安住一趣由於薰修此二事故若時生起欲界下品煩惱對治是名「加行究竟作意」。第三、第四、第六作意是能斷除煩惱對治

說:之後與前面是相同的別別觀察粗靜的意涵以及在觀察之後最終專注地安住透過修持這兩者──哪兩者觀察修和止修透過修持這兩者當欲界下品煩惱的對治品生起的時候就稱為「加行究竟作意」。第三種、第四種與第六種作意是能斷除煩惱的對治品

我們可以看到透過世間的毗缽舍那斷除欲界煩惱的時候是不是透過無我見不是透過無我見,對吧不是透過無我見而是透過修粗靜相反覆地思惟欲界的過患色界的功德而產生堅固的定解這是什麼作意這就是了相作意如果沒有獲得奢摩他再怎麼長久地觀修欲界的過患與上界的功德也無法斷除欲界的煩惱獲得奢摩他之後沒有觀修自地為粗、上地為靜也無法斷除欲界的煩惱所以在獲得奢摩他之後必須要透過奢摩他引生毗缽舍那然後為了引生毗缽舍那,怎麼辦要多多地聽聞、思惟還有反覆地觀察修,去觀察把我們聽聞來的教理在對到這個生老病死世界的煩惱的時候要去數數地觀察

當觀察無法生起的時候怎麼辦就從奢摩他出定再次地聽聞、思惟然後再去觀修直到透過觀察力生起毗缽舍那為止當透過觀察力生起毗缽舍那的時候稱之為「勝解作意」。雖然沒有了解空性可是藉由觀察力所生可不可以是毗缽舍那也可以是毗缽舍那這是沒有任何的相違

那麼在「遠離作意」的階段能夠斷除欲界的上品煩惱在「攝樂作意」的階段能夠斷除欲界的中品煩惱在「觀察作意」的階段觀察自己是否已經真正斷除欲界煩惱然後在「加行究竟作意」的階段能夠斷除欲界的下品煩惱完全斷除欲界下品煩惱的時候就獲得了第一靜慮根本定在第三、第四、第六種作意的階段就是正對治欲界上品煩惱、中品煩惱、下品煩惱這裡邊的「正對治」,大家想想這個正對治是什麼意思呢是壓伏的意思它不是連根斷除的意思

在這裡是針對從欲界開始走、走、走到第一靜慮的過程這一段而說的那麼同樣地從第一靜慮到第二靜慮從第二靜慮到第三靜慮等等也要具足幾種作意也要具足七種作意有沒有聽清?也要這樣子可以以此類推

會太快嗎你們是不是說不會還是有人說會我們要接著再看最後一段今天要講的最後一段

如是若斷軟品煩惱即是摧壞一切欲界現行煩惱暫無少分而能現起然非畢竟永害種子

就這樣地像上面那樣如此斷除了軟品煩惱軟品煩惱是什麼也就是下品煩惱摧毀了欲界的一切──注意──現行煩惱暫時絲毫都不會現行不會現行就是顯示不出來了在心續上顯示不出來這個欲界的煩惱但是並非徹底摧毀了種子那個種子可能還有機會發芽的喔玄奘大師翻這個「軟品」,就是「下品」的意思

有沒有發現今天學這些的時候在斷除煩惱的這件事上大師教誡我們要非常仔細、嚴謹不能只看表面的現象比如說現在沒有現起煩惱他多長時間沒有現起他入定和出定都沒有現起煩惱想想,從修行到他能夠入定那要很久時間但沒有現起是不是可以作為煩惱消失的證據呢沒有現起並不能作為煩惱消失的證據不能輕易地得出結論說:「啊,煩惱被我消滅掉了!」還要再再地反覆觀察、測試自己

怎麼測試前面說要找一個可愛的極可愛的境他去測試為什麼這個人會有這樣的正念他會想要去測試他能夠知道要這樣測試呢那一定是之前親近了善知識聽聞了教理不是憑個人的感覺他學了所以我們在修行的時候一定要依憑著教理多多地請問善知識一步一個腳印非常紮實地斷除煩惱等待我們的是什麼是大自在、大解脫還有大慈悲乃至大樂的境界──我們的生命要達到的境界所以這樣穩紮穩妥地一步一步斷除煩惱對於我們的究竟目標來說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好,謝謝大家

《菩提道次第廣論》原文改譯參考表

頁數行數原譯(福智第三版)改譯改譯原因
3964修習之理,謂若故彼修習之理,謂於據藏文改譯。
3965輾轉修習止觀交替修習止觀二者據藏文改譯。
3965由修習故由依串習據藏文改譯。
3967是名是為據藏文改譯。
3967便謂我今已斷煩惱謂我今已斷除煩惱據藏文改譯。
3968諸欲諸欲希求據藏文補譯。
3969醒覺故醒覺彼據藏文改譯。
3969隨於一種可愛淨境攀緣思惟攀緣隨一極其可愛貪境之時據藏文改譯。
3969是名為是為據藏文改譯。
39610諸增上慢我慢據藏文改譯。
39611由善由於據藏文改譯。
39612伏斷斷除據藏文改譯。
39613煩惱現行現行煩惱據藏文改譯。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YouTube頻道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Google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