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這一週你們過得還好嗎?有沒有努力聞思修,精進地斷惡修善啊?如果有的話,就隨喜大家!今天我們繼續學《廣論》380頁第6行,《廣論》的校訂本是99頁第2行。準備好了嗎?要一起看經典囉!
在這一段其實是有人提了一個問題,然後宗大師回答,我們看看這是什麼問題。說:
若爾,初二心時,亦有有間缺運轉,中五心時,亦須力勵,云何初二不說有間缺運轉作意,於中五心不說力勵運轉作意?
這是對兩段提的問題,這個問題是什麼意思?是說:在前二心的階段中有「有間缺運轉作意」,而在中間五心的階段中也需要警策,那為什麼不說前二住心當中有「有間缺運轉作意」?還有,為什麼不說中間五心當中要「力勵運轉作意」呢?
我不知道問題有沒有聽清楚?可以再重複一遍問題。可能有人問了:相較於中間的五個住心,就是比中間的五個住心的話,前二住心更容易被沉掉影響而中斷──為什麼?因為一點經驗都沒有啊──那為什麼他就不說前二住心當中也有「有間缺運轉作意」呢?這是一個問題。接著,相同地,說:中間的五個住心要不要對治沉掉呢?也要設法對治沉掉,才能讓心安住在善所緣上,那為什麼不說中間五住心也有「力勵運轉作意」呢?這也要很用功的,為什麼不這樣說呢?接下來我們就看一看大師是怎麼回答的。
答:初二心中,心成不成定,後者極長;中間五心住定極長,故於後者立三摩地間缺之名,前者不爾。故雖俱有力勵運轉,然間缺運轉有無不同,故於力勵運轉作意,未立五心。
大師回答了,說:前二住心當中,在內心成為等持與不成為等持二者之間,後者內心不成為等持的狀態是非常地漫長;而在中間的五個住心當中,可以非常長久地安住於等持,所以後者被命名為等持間缺,前者不能夠如此命名。也就是中間五個住心的階段是有間缺運轉,前二住心不會被稱為有間缺運轉。因此前二住心與中間的五個住心的這兩個階段,雖然同樣都具有力勵運轉,但是有、無間缺運轉是不同的。所以中間的五個住心就不安立為具有力勵運轉的作意。
大師的回答有沒有聽清楚?我要再說一遍嗎?再說一遍聽明白的同學會不會覺得煩呢?那我再說一遍吧!
大師的回答就是:注意喔!慢點。前二住心的這個階段,沉掉的力量猛不猛?是非常強猛的。那次數頻不頻繁?是非常頻繁的。所以前二住心的沉掉的力量又很強猛、次數又很頻繁,導致我們的內心多半都處在什麼狀態?根本無法專注的狀態。所以你不會說是沉掉造成三摩地中斷,對不對?你不能這麼說,所以就不能夠稱為「有間缺運轉作意」。那如果想專注於所緣境,就必須提起強大的心力,所以在這個階段主要強調什麼?「力勵運轉作意」,因為開始比較辛苦。
注意!到了中間了。那中間的五個住心的階段,雖然也要設法對治沉掉才能讓心安住,但不像前二住心那麼、那麼地費力氣了。因為前二住心完全沒有經驗啊!就好像調伏狂象與狂奔的馬一般,要調伏這個心!前二住心我們就要遇到這樣的問題。它不像前二住心那麼樣地費力,所以它就不說「力勵運轉作意」。在這個階段雖然安住在所緣境的時間較長,但是在修定的過程中,仍然時不時還是會被沉掉影響,導致等持中斷。所以要特別強調什麼?「有間缺運轉作意」。
好!我們接著再往下看,換到另一個問題囉!看文:
如是謂住前說資糧,恆依精進修三摩地,乃能成辦正奢摩他,若略修習一次二次,還復棄捨所修加行,必不能成。如《攝波羅蜜多論》云:「由無間瑜伽,精勤修靜慮。如數數休息,鑽木不出火,瑜伽理亦然,未得勝勿捨。」
如此一來,就提到安住於前文所說的資糧,持續地依止修定的精進,這樣才能修成寂止;如果僅僅修持少數的一、兩次,然後就再度地放棄加行,這樣到底能不能修成寂止呢?大師說:「必不能成。」為什麼呢?因為《攝波羅蜜多論》中說:「應當透過持續不斷的瑜伽,精進地修持靜慮。如果反覆地休息,就像鑽木終究無法生火,」就是它老停,「就像鑽木究竟無法生火,瑜伽的道理也是一樣的,在還沒有獲得殊勝以前是不應該捨棄的。」這裡邊的「殊勝」,就是指靜慮或者奢摩他,修行者在還沒有獲得奢摩他以前,是不應該捨棄加行的。
這一段大師教誡我們說:想要修成奢摩他的話,一定要依次地修學九住心,即使獲得了第九住心,但是還沒有得到那個重要的標幟,是什麼?對!輕安嘛!對吧?在還沒有獲得輕安之前,還是要持續地精進修持,直到獲得殊勝的輕安,修成奢摩他為止。如果因為得到了第九住心就感到滿足了,然後就不用功,暫緩修學三摩地的話,會不會停在那樣的境界中呢?會停在那兒!得少為足,有的人還會倒退。所以那個狀況就像想要鑽木取火,鑽得很熱、很熱、很熱,欸!快要出現火苗了,他停下來了!停下來就不鑽了,休息!這樣能不能得到火呢?只是徒勞無功。那我們修定也是一樣的,一定要堅持到修成奢摩他為止!
在這一段,大師又語重心長地教誡我們,告訴我們說:這件事一定要持之以恆地堅持。一旦你確定之後,當我們要的那個目標──就是得定嘛,對吧!第九住心後面還有輕安,那個沒有出現之前是不能停的!是不能一會兒休息、兩會兒休息。或者這裡中間可能會產生憂悲苦惱、疲倦,或者覺得乏味,這前面都講過,你要設法讓自己的心從這種不樂修定的狀態,或者修得很殊勝的相應,然後開始非常滿足、飄飄地,就有點輕忽了,不去努力用功,這樣的話都是達不到奢摩他的那個標準。
有沒有感受到大師的慈悲心?特別特別害怕我們在某一個環節又出了錯,又沒有達到修止的那個目標,所以在這裡邊反覆地叮嚀,連疑問都回答得非常地細緻。
有沒有發現你們自己越來越喜歡學習教典了?在學習教典中能夠感受到一種樂趣,就是不停地發現你的智慧越來越細緻,不停地發現問題,也發現內心的問題。有沒有發現在聽聞奢摩他的教授的時候,一些知見就轉了!如果知見轉了的話,你座上修的時候、你真正用功的時候,你得少費多少力氣呀!因為有的時候可能是一生、兩生、十生都在那種奇怪的見解裡邊修行,那是達不到目標的,因為方法是錯的!所以花這麼多的時間來聽聞,會不會覺得賺到了、賺大了?能遇到這麼完備的講說如何修奢摩他的教典,這是我們的福報,也是佛菩薩的恩德,尤其是師父的恩德!所以大家要好好地努力。謝謝!
《菩提道次第廣論》原文改譯參考表
頁數 | 行數 | 原譯(福智第三版) | 改譯 | 改譯原因 |
---|---|---|---|---|
380 | 7 | 心入不入定 | 心成不成定 | 據藏文改譯。 |
380 | 7 | 時長 | 極長 | 據藏文改譯。 |
380 | 8 | 故於後者就三摩地障礙立名 | 故於後者立三摩地間缺之名 | 據藏文改譯。 |
380 | 9 | 說中間 | 立 | 據藏文改譯。 |
380 | 9 | 如是住前所說資糧 | 如是謂住前說資糧 | 據藏文改譯。 |
380 | 11 | 亦如是 | 理亦然 | 據藏文改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