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你們這一週過得還好吧?每次學習之前的發心要特別地殷重,要為利有情願成佛來學習《廣論》,這種動機的策動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可以讓我們的心由於造作,慢慢地經過一系列的訓練之後,就特別認真地發心。
好!請把《廣論》翻開376頁第6行,在校訂本是91頁第4行。準備好了,和我一起看原文,該到「四、近住者」。
四、近住者,《修次初篇》說,前安住心是知散斷除,此近住心是散亂斷已,勵力令心住前所緣。《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說,自然從廣大境數攝其心,令性漸細上上而住,此同如云:「具慧上上轉,於內攝其心。」《聲聞地》說,先應念住,不令其心於外散動。謂起念力,令不忘念於外散動。
稍微有一點長。到了這個「近住」的時候,《修次初篇》提到:前者「安住心」是了知散逸而斷除,那麼這個「近住心」是斷除散亂後,努力地安住在所緣上。《般若波羅蜜多口訣論》中有這樣說:在第四住心當中,內心由於正念的緣故,能自然地從廣大的對境中──注意──反覆地收攝,使內心變得微細、纖小,而逐步提升安住,也就是越來越好地安住了。這個與《經莊嚴論》中:「具智慧者應當逐步提升,心向內收攝」所說的是一樣的。有沒有發現這裡邊有個:具智慧的人才能夠知道修定,知道把自己的心從外面向內收攝。《聲聞地》中也有說:首先要安住正念,使內心不向外動搖。再說一遍:首先要安住正念,使內心不向外動搖,也就是發起正念的力量,以免由於遺忘而向外散逸。
第四住心叫什麼?「近住」。從之前的時不時就開始散亂,就是亂掉了,而不斷忘失所緣境的狀態中,要透過正念一再地收攝自心,讓內心完全安住在所緣境上,不再向外流散了。這個時候的心安住在境上的時間會不會更長呢?會更長的。所以在近住心的時候,它的散亂不太會向外面散亂,就是不管什麼境幾乎都是可以安住在所緣境上的。這個時候,大家想一想:什麼力量比較強了?就是止住,你內心的那個止力,它已經修持得比較堅定了。止住力比較堅定。但止住力比較堅定的時候,會不會容易出現什麼其他的狀況呢?就像之前我們學過的,這個要觀察:會不會出現粗品沉沒的危險?是有出現粗品沉沒的危險的,所以這個時候特別要小心粗品沉沒了。
接著往下看。
五、調順者,謂由思惟正定功德,令於正定心生欣悅。如云:「次見功德故,於定心調伏。」《聲聞地》說,由色等五境,及三毒、男、女隨一之相令心散動,先應於彼取其過患,莫由十相令心流散。
這個調順,第五個「調順」,是指思惟等持的功德,然後使修行者他比較喜歡修定、比較喜歡修行。巴梭尊者在《四家合註》裡邊有解釋說:「這裡邊直接提到要見到等持的功德」,就是你要知道修定的功德、要見到;「所以間接成立要遮除反面的尋思與隨煩惱所導致的內心這種流散」。《經莊嚴論》中說:「接著由於見到功德,而對於等持調伏內心。」《聲聞地》中也有提到:如果由於色等五種對境、三毒以及男女的相狀任何一者,而使內心開始又散逸了,這個加起來十種相狀──十種相狀分別是什麼──色、聲、香、味、觸,還有貪、瞋、癡、男、女,就這十種相狀,如果由於這十種相狀使內心開始有點混亂或散逸的話,首先要把這些執取為過患,要把這些執取為過患,不要讓內心由於這十種相狀而流散。
善知識曾經說過:「依著有力的正知,觀見三摩地的功德。」也有善知識說:「第五住心就是要對治沉沒」,要對治沉沒,怎麼對治啊?「所以需要憶念三摩地的功德。」有沒有發現這裡面其實有一定的觀察修,對不對?你的心要觀察,不然它沉沒出來你不知道該怎麼對治,因為要見過患、還要見功德──要見貪、瞋、癡等那些問題的過患,還要什麼?要見到三摩地的功德。所以這時候觀察修的力量也是要提起來,對不對?我們座上修以後可以練一練。
這個第五住心其實它名字特別好聽,叫「調順」。但是你會發現:哇!這個還有沉沒在裡邊。在調順心的時候,心安住所緣境上的止住力量它是非常強大的,所以內心很容易、很容易往內收攝,不太容易向外流散了。這個時候往往還會產生中品和細品的沉沒,中品和細品的沉沒出現的時候,注意!要怎麼辦?要生起強烈的正知、正念來對治。
好!我們接著往下看:「六、寂靜者」,有找到行吧?有沒有看到?
六、寂靜者,謂於散亂觀其過失,於三摩地止息不喜。如云:「觀散亂過故,止息不樂彼。」《聲聞地》說,由欲尋思等諸尋思,及貪欲蓋等諸隨煩惱擾亂心時,先應於彼取其過患,於諸尋思及隨煩惱不令流散。
第六個是什麼心?「寂靜」。這個寂靜是指將散亂視為過失,而止息對於等持的不欣喜。就是說這個人他不喜歡修定──對於修定不歡喜的心就止息它。《經莊嚴論》說:「由於見到散亂的過失,應當止息對此不欣喜。」《聲聞地》中也說:「由於對於諸欲的尋思等尋思,以及貪欲蓋等隨煩惱而使內心擾亂,首先要將這些執為過患,不要讓內心流散於這些尋思與隨煩惱。」
妙音笑大師在《色無色廣論》中說過,說:「要依著有力的正知,在體驗中」,注意!「在體驗中得知散亂的過患而進一步遮止。」那我想問大家:欸,你是怎麼從體驗中了知了散亂的過患呢?怎麼體驗的?是不是他一定嚐到了不散亂的滋味?嚐到了不散亂的滋味的時候,心又去散亂了,他就對比於:哇!這個散亂是其實是心裡攪擾,是很不舒服的,甚至是痛苦的;散亂的那個感受在內心實際上是苦的,它不是樂的。這個在體驗中我們是可以去得到的。
這個寂靜心是第幾住心了?有答對嗎?第六住心。由於在上一個階段親身感受到了修習三摩地的功德,這個人已經是有一些修行經驗了,進而他真正地體認到散亂的過患,對吧?所以消除了不想修三摩地的念頭。因為認為修定苦啊,天天到上座就不能四處跑,也心意不能亂散呀,就緣一個善所緣;這個時候他的心慢慢地、慢慢地安定下來之後,他體會到:哇!這個心於善所緣能安住的時候,心裡原來這麼美、這麼清涼!所以就看到了三摩地的功德,消除了不想修三摩地的這個念頭。
在第六住心「寂靜」的時候,他調伏了中品、細品的沉沒之後,到達了寂靜心的階段,就不會再產生沉沒了。但這個時候,注意!又有事情發生了。有什麼事情?這個時候又會產生細微的掉舉了──心雖然安住在所緣境上沒有往外流散,但好像有點晃動、有點動搖的感覺,心安住的力量反而不太穩。那這個時候要怎麼辦呢?怎麼辦?要以強烈的正知來對治細微的掉舉。注意喔!這個掉舉因為它很細微,所以你要有很猛的正知才能夠清晰地照見它,所以要以強烈的正知來對治細微的掉舉。有沒有發現,行到此處,功夫已經越來越精緻了?有沒有信心啊?練一下。謝謝!
《菩提道次第廣論》原文改譯參考表
頁數 | 行數 | 原譯(福智第三版) | 改譯 | 改譯原因 |
---|---|---|---|---|
376 | 6 | 編 | 篇 | 統一為「篇」。 |
376 | 7 | 從 | 自然從 | 據藏文補譯。 |
376 | 7 | 如云 | 此同如云 | 據藏文改譯。 |
376 | 9 | 調伏 | 調順 | 據譯經院統一用詞改譯。 |
376 | 12 | 欣喜 | 樂彼 | 據藏文改譯。 |
376 | 12 | 諸惡 | 諸 | 據藏文改譯。 |
376 | 12 | 能擾亂心 | 擾亂心時 | 據藏文改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