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這一週你們還好吧?有準備好繼續學習了嗎?請大家翻開《廣論》,你們知道幾頁嗎?369頁第8行;在《廣論》的校訂本是78頁第6行。請大家跟我一起看原文,有找到嗎?
又以觀慧思擇開衍樂思之境,亦能除沈,《攝波羅蜜多論》云:「由勤修觀力,退弱則策舉。」
這一段是在講什麼呢?說是以分別觀察的智慧觀擇所想要觀擇的對境展開開演──就是開展,也可以去除沉沒的。因為《攝波羅蜜多論》中也有說:如果形成退弱的時候要怎麼辦呢?要透過勤修勝觀,用智慧抉擇的力量來讓我們的心策舉,就是從原來沉悶的狀態,讓它振奮,振奮我們的內心。
巴梭尊者在《四家合註》裡邊有解釋說:這裡邊的「退弱」其實就是指沉沒,而這裡邊的「勝觀」指什麼?其實就是指智慧。意思是什麼?意思就是當我們的心形成退弱,也就是沉沒的時候,其實也可以透過勤修勝觀,用智慧抉擇的力量來策舉我們的內心,來讓我們的內心振作、振奮起來。
那我們觀察一下,這一段話提供給我們一個什麼樣的對治退弱或者沉沒的方法?廣泛地思索自己非常喜歡的法類,就是很有興趣的法類,也能滅除沉沒。依據是什麼?《攝波羅蜜多論》,對不對?他是透過分別觀察的智慧,認真思惟我們已經學過的熟悉的法類,而且是有興趣的,這樣還會令我們內心的沉沒狀態就變得振奮起來了。思惟法義,對吧?思惟法義產生歡喜心。
好!接下來,再看原文:
沈沒或退弱者,謂所緣執取相力漸低劣,故名「沈沒」;太向內攝,故名「退弱」,故由策舉持力及廣開所緣即能除遣。
所謂的「沉沒」或者「退弱」是指什麼?就是指我們對於所緣的這個執取相慢慢地、慢慢地低劣,稱之為「沉沒」;它由於過度向內收攝,所以稱之為「退弱」。因此透過策舉、振奮執取相,以及廣大地興起所緣而開演,也就能夠去除沉沒、退弱。
雖然沉沒和退弱好像是兩個名字,但是它意思是相同的。當我們的心執取對境的力道弛緩的時候,用通俗一點話就是提不起勁來,怎麼提提不起來,好像沒力,稱之為「沉沒」;心又向內過於收攝,造成內心有點死氣沉沉地,或者說有點沉悶,它就欠缺一種靈動或者活力,這個也稱之為什麼?「退弱」。再辨別一下這個狀態。
那麼我們再往下看,「《中觀心論》云」,有沒有看?看書。突然想起來了,你們看的時候是不是都看屏幕,沒看書呢?紙本書還是很珍貴的。好!
《中觀心論》云:「退弱應寬廣,修廣大所緣。」又云:「退弱應策舉,觀精進勝利。」《集學論》亦云:「若意退弱,應修可欣而令策舉。」
這裡邊看看幾本論啊?《中觀心論》對吧!還有一個《集學論》。那麼《中觀心論》中說什麼呢?說:「退弱,要透過修持廣大的所緣而使之寬廣。」然後又說:「退弱,也要見到精進的利益而振奮。」見到精進的利益而振奮是什麼意思?就是看到你非常努力地用功之後,你會得到什麼。也是從一個既得利益上,對我們的身心的饒益上去策發我們的歡喜心,它會振奮。那麼《集學論》中也有提到,說:對此如果心意退弱,應當修持什麼?歡喜而振奮──歡喜心會令我們的內心非常地振奮。
好!我們接著再往下學。看原文:
諸大賢哲同所宣說,故除沈沒最要之對治,謂思惟三寶及菩提心之勝利,並得暇身大利等功德,須如睡面澆以冷水頓能清醒。此須先於諸勝利品,以妙觀察觀察修之,令發覺受。
這段是在講眾多大善巧成就者都共同宣說,所以遮除沉沒最重要的對治,就是思惟三寶與菩提心的利益,以及獲得暇身意義重大等等的功德。要達到什麼程度呢?必須要能夠達到像在一個瞌睡的人的臉上,灑下了冷水,然後讓他精神頓時一振,就清醒過來一樣。能達到這種程度,要取決於透過分別觀察的這個觀察修,對於上述舉的這些利益的方面,他已經產生了殊勝的覺受、歡喜的覺受。這裡邊的「睡」,它不是指熟睡,而是指打盹或者瞌睡這種。
那麼現在我問大家一個問題:這個方法來源是哪裡?是哪位上師教我們的呢?是眾多大善巧成就者都共同宣說。宣說什麼?最重要的對治沉沒的方法,是思惟三寶與菩提心的利益,以及獲得暇滿義大等等的功德。
到這裡的時候大家有沒有發現,我們在前面修學的法類,到止的時候、修學奢摩他的時候怎麼全部都用上了?比如說從道前基礎修的暇滿義大,對吧?暇滿義大,到修止觀的時候可以拿來對治沉沒。三寶功德是共下士道的法類對不對?那菩提心是上士道的法類,這些在修止之前我們都需要觀察修的,才能在內心中生起覺受。很重要喔!可是我們的習慣往往會偏於認為:啊!比如說座上修修止那才是真正的修行,觀察修好像不是特別重要的修行。好像聽法的時候想一想、平常想一想,好像這不是很重要。有沒有發現?可是此處我們有沒有發現,如果沒有觀察修的法類作為基礎的話,修止遇到了沉沒能修成嗎?
所以我們大家千萬不要以為出離心、菩提心等等的法類的修行是不重要的,透過大量的觀察、觀察修的法類是不重要的。有些人甚至認為聽法也不需要聽那麼多,甚至聞思也是不重要的,就認為上座修修止才是重要的,這一定是對修看得太狹。甚至還看成出離心、菩提心等等法類的修行,它都不是修奢摩他的基礎。這些見解我們在學習《道次第》的時候,其實都要把它校正過來、導正過來的。
為什麼要導正?因為眾多大善巧成就者都不是像我們那樣修的,都共同宣說三主要道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出離心、菩提心、共下士道的法類,是修學奢摩他的一個基礎,那些已經成就的人告訴我們要這麼修行,這個經驗的傳承是彌足珍貴的呀!所以再再地閱讀這一段的經文,再再地去思考的時候,真的很感念佛菩薩,很感念傳承祖師們,也很感念師父把這本論帶給我們,所以我們一定要再再地、好好地珍惜,依法而行。謝謝!
《菩提道次第廣論》原文改譯參考表
頁數 | 行數 | 原譯(福智第三版) | 改譯 | 改譯原因 |
---|---|---|---|---|
369 | 8 | 思擇 | 思擇開衍 | 據藏文補譯。 |
369 | 9 | 而 | 則 | 據藏文改譯。 |
369 | 9 | 與 | 或 | 據藏文改譯。 |
369 | 9 | 謂緣所緣 | 謂所緣執取相 | 據藏文補譯。 |
369 | 9 | 說名 | 故名 | 據藏文改譯。 |
369 | 9 | 說名 | 故名 | 據藏文改譯。 |
369 | 10 | 力 | 持力 | 據藏文補譯。 |
369 | 10 | 廣 | 廣開 | 據藏文補譯。 |
369 | 11 | 云 | 亦云 | 據藏文補譯。 |
369 | 11 | 智者 | 賢哲 | 據藏文改譯。 |
369 | 12 | 令 | 須 | 據藏文改譯。 |
369 | 13 | 功德觀擇修習,已生感觸 | 諸勝利品,以妙觀察觀察修之,令發覺受 | 據藏文改譯。 |